科幻小說超離子
Ⅰ 有沒有好看的末世科幻類小說~~~~~~~~~
《殖裝》是末世科幻 作者:鉛筆刀。
本書出現的武裝為單兵武裝,具體表現為鎧甲類,只是因為文明的不同而產生類型差異。以下為簡介。
鎧裝
全名「全環境多功能機械鎧甲」。也稱「機鎧」。最先發源於第七世界的鎧甲化武裝。合金材質,機械結構。是最基礎的作戰單位,裝備後相當於在人體外部覆蓋一層機械鎧甲。最初設計的目的是取代坦克和機甲成為第三代革命性作戰兵器。因為機械單位微型化和能源單位革命性改變而設計成功。具有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價格便宜,動力強勁的特點。在最初出現就迅速統一了武器市場,將坦克和機甲都擠出了常規武器序列。一個裝備了鎧裝的普通人,可以輕易摧毀一輛M1AS型主戰坦克,使得重型作戰兵器也無法阻擋他們的侵襲。同時因為體積小,動作靈活,鎧裝的適用范圍極廣。幾乎所有戰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但也因為技術不夠先進,文明程度不高。該系列作戰鎧甲並沒有與它們的名字相匹配。在環境適應和精確程度上擁有巨大缺陷。尤其是海中和宇宙,鎧裝的作戰效果並不理想。這個現象直到第五世界重新設計了鎧裝之後才有了改善。並迅速普及。現在,鎧裝已經成為最基礎的鎧甲化兵器出現在各個世界。屬於平民級的單兵作戰鎧甲。
重量:270-560公斤
適用范圍:全環境(分陸戰,海戰,空戰和宇宙型)
材質:超輕合金及液態合金(後開發)
結構:機械
能源:超微型核聚變反應堆,離子對沖反應堆,復合增效能源核心,高壓縮能量塊
力量增幅:50-150倍(常規基礎作戰鎧裝,下同)
速度增幅:30倍
精神增幅:無
體力增幅:20-30倍(按照鎧裝內部的體力維持葯劑決定)
反應(感知)增幅:10倍(鎧裝的反應增幅很低,但是搭載的輔助晶元可以幫助使用者小幅度提高感知,並收集分析信息標記目標。等於第二個大腦,作戰效果非常理想。)
續航能力:極強
優點:破壞力大,擴展性極高,穩定性強,結構簡單,維修方便,價格便宜。
缺點:速度增幅低,體力增幅差,同時精神沒有增幅。在面對特殊敵人時缺陷明顯。同時因為體積及技術的限制,生命維持系統和自愈能力極差。一旦被擊傷就等於失去戰鬥力。
特別能力:1,裝備多種擴展模塊,並改變外觀。
2,變形
魔裝
全名「艾爾特超魔導光甲」。最先源於第三世界的高度發達文明。是高等級文明的主流作戰單位。從一開始的設計就近乎完美無缺。擁有超越外表的戰鬥力。材質是具體化的能量,所以並不存在重量問題。魔裝在平時可以收入戒指等裝置中。戰斗時只需要意念引導即可展開。並按照使用者的意向變成各種形態。屬於適用性極高的作戰鎧甲。同時因為對能量的極致運用,該鎧甲可以完成很多奇跡般的作戰效果。在任何層面的戰爭中都是金字塔的頂層。但是因為製作困難,技術含量過高,所以只有精英才可以裝著。屬於貴族化的兵器。該兵器擴展性不高,但可以裝備特殊的魔動炮,再加上超乎尋常的精神增幅,在遠距離作戰上占據著王者地位。曾經就有過一發魔動炮擊毀一艘戰艦的戰例。
重量:無
適用范圍:全環境
材質:具體化能量
結構:魔導核心生成的虛擬脈絡
能源:瑪納(生命能源),艾爾特結晶(純凈能源)
力量增幅:50倍(常規基礎作戰魔裝,下同)
速度增幅:100倍
精神增幅:300倍(精神是魔裝的主要驅動基礎,沒有足夠精神力的人將無法駕馭魔裝。而魔裝的所有武器也需要精神力來使用。)
體力增幅:無
反應(感知)增幅:50倍(魔裝後的使用者精神將得到極大擴展,幾乎可以籠罩戰場。所以反應增幅很高。)
續航能力:差
優點:精度,遠程威力強大,攜帶方便,防護能力雖然一般,但可以依靠速度彌補。魔導武裝的能量運用近乎奇跡,可以完成超乎想像的效果,當然也就誕生了超乎想像的戰斗方式。在戰場上,被稱之為『巨能』。
缺點:價格高昂,製作困難。因依靠使用者的精神做引導,戰鬥力波動極大。同時對力量的增幅不高。所以除非特殊的魔裝,在近戰方面趨於劣勢。一旦魔導核心被損壞則整個魔裝宣告報廢。維修近乎不可能。但也正是因為如此,哪怕戰斗中受損再重,只要魔導核心沒有問題,則下次戰斗時魔裝會完好如初。
特殊能力:能量擬態
殖裝
全名「強化細胞增殖裝甲」。最先源於文明分級前的混亂世界。屬於克羅迪爾戰斗國家的專屬兵器。憑借著該武器,戰斗國家一度成為噩夢的代名詞。在任何世界中都被形容為惡魔。在該國家毀滅之後,殖裝消失。所以能力至今仍是個迷。隨著文明分級,各級世界的進步,殖裝被第二世界成功培養出來。只是失去了原始細胞之後再也無法達到當初的實力。雖然被普及,但殖裝的戰鬥力並不被期待。甚至連低級的鎧裝都不如。經過不斷的關注和研究,人們只知道該系統對使用者的要求極高。不符合殖裝需求的主人將無法發揮殖裝的威力。而最可怕的是,殖裝因為是『活著』的鎧甲,所以具有不可控性和最低的穩定性。在某些情況甚至可以威脅使用者。曾經就有殖裝使用者被強化細胞吞噬的先例。屬於高危武裝。
警告:使用殖裝者,就是將生命交還給上帝。
所有增幅:無法確定
優缺點:無法確定
特殊能力:進化
Ⅱ 科幻小說發哪裡好
你好,我知道有一個很不錯的科幻網站 迷幻湯:http://mihuan.yo2.cn/
劉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水電工程系畢業的,本身學工科的自小喜歡科幻,二十多歲(大帶是二十七八歲吧,99年的時候)發表第一篇作品。是在科幻世界雜志的六月號,從此正式成為一名科幻小說家。
王年紀大一點,1948年出生的。經歷文革後考入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好像是學機械的,呵呵又是學工科的。1993年因10歲嬌兒逼迫講故事而偶然闖入科幻文壇,處女作《亞當回歸》即獲1993年全國科幻徵文的首獎。
所以他們都不是網路小說家。
正統科幻小說和網路小說不是一個檔次,或者說根本不是一回事。
中國有名的小說家除了你說的兩位外我個人認為柳文揚。外國就太多了,
威廉·吉布森 小松左京 弗洛·文奇 海因萊因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羅伯特·謝克里 羅伯特·里德 羅傑·澤拉茲尼 道格拉斯・亞當斯 阿西莫夫 。。。。
客觀地說,其中任何一個都是大師中的大師
如果你想進入科幻領域,建議你看看雨果獎和星雲獎的作品,其中任何一部在當時甚至現在,都是絕對經典。劉慈欣說過,《三體》和它們根本不是一個水平,中國科幻要走的路還很多。
如果你愛好科幻,希望你走出自己的道路,祝你成功
嘮叨完了,附部分雨果獎年表
1970年
長 篇:《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K·勒吉因
中 篇:《陰影之船》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時間像假寶石的螺旋線》 撒繆爾·R·狄蘭尼
1971年
長 篇:《環形世界》 拉里·尼文
中 篇:《遭遇在蘭克馬》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慢雕刻》 西奧多·斯特金
1972年
長 篇:《到你散亂的軀體中去》 菲利普·J·法瑪
中 篇:《空氣與黑暗的女王》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不恆定的月亮》 拉里·尼文
1973年
長 篇:《神們自己》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世界之詞乃森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中篇:《山羊之歌》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伊瑞馬水壩》 拉菲爾·A·拉弗蒂
《會見》 弗雷德里克·波爾
C·M·考恩布魯斯
1974年
長 篇:《與拉瑪相會》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被插上插頭的女孩》 小詹姆斯·梯普崔
短中篇:《死鳥》 哈蘭·埃利森
短 篇:《離開麥歐拉的人》 厄休拉·K·勒吉因
1975年
長 篇:《被剝奪的》 厄休拉·K·勒吉因
長中篇:《給莉婭的歌》 喬治·R·R·馬丁
短中篇:《蘭格漢斯開始漂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洞人》 拉里·尼文
1976年
長 篇:《永遠的戰爭》 喬·哈德曼
長中篇:《家是劊子手》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索爾的邊疆》 拉里·尼文
短 篇:《抓住則皮林》 弗里茲·雷伯
1977年
長 篇:《遲暮鳥語》 凱特·威爾黑姆
長中篇:《通過任何其他的名字》 斯比德·羅賓遜
《休斯頓,休斯頓,你讀到了嗎?》 小詹姆斯·梯昔崔
短中篇:《兩百歲人》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三百年》 喬·哈德曼
1978年
長 篇:《門口》 弗雷德里克·波爾
長中篇:《星舞》 斯比德·羅賓遜
珍尼·羅賓遜
短中篇:《琥珀之眼》 瓊·D·溫基
短 篇:《傑弗梯是五》 哈蘭·埃利森
1979年
長 篇:《夢蛇》 馮達·麥金太爾
長中篇:《視覺的持續》 約翰·瓦雷
短中篇:《獵人的月亮》 波爾·安德森
短 篇:《卡桑德拉》 C.J.切瑞
1980年
長 篇:《天堂的噴泉》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敵人的礦藏》 巴里·B·龍耶
短中篇:《沙王》 喬治·R·R·馬丁
短 篇:《十字與龍的通道》 喬治·R·R·馬丁
1981年
長 篇:《雪王後》 瓊·D·溫基
長中篇:《失去的多賽》 戈東·R·迪克遜
短中篇:《斗篷與棍棒》 戈東·R·迪克遜
短 篇:《舞鹿的洞穴》 克利福德·D·西馬克
1982年
長 篇:《向下的站台》 C.J.切瑞
長中篇:《土星游戲》 波爾·安德森
短中篇:《獨角獸變種》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推銷者》 約翰·瓦雷
1983年
長 篇:《基地的邊緣》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精靈們》 瓊安娜·露絲
短中篇:《火警監視》 康尼·威利斯
短 篇:《憂郁的大象》 斯比德·羅賓遜
1984年
長 篇:《星潮洶涌》 大衛·布林
長中篇:《瀑布點》 蒂莫西·扎恩
短中篇:《血里的音樂》 格里格·貝爾
短 篇:《演說的聲音》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1985年
長 篇:《神經浪遊者》 威廉·吉布森
長中篇:《按回車鍵》 約翰·瓦雷
短中篇:《血孩》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短 篇:《水晶球面》 大衛·布林
1986年
長 篇:《安德的游戲》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富士山的二十四個風景,作者賀古賽》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失去時間的巴拉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費米與霜》 弗雷德里克·波爾
1987年
長 篇:《死者代言人》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內地的吉爾加美什》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中篇:《永久凍土》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切線》 格里格·貝爾
1988年
長 篇:《社會進步之戰》 大衛·布林
長中篇:《眼中眼》 沃森·斯科特·卡德
短中篇:《戈爾斯,你今晚出來嗎》 厄休拉·K·勒吉因
短 篇:《為什麼我留下了哈里的漢堡包》 勞倫斯·瓦特伊凡斯
1989年
長 篇:《賽亭》 C.J.切瑞
長中篇:《溫勒巴格斯的最後一個》 康尼·威利斯
短中篇:《薛定諤的貓》 喬治·阿列克·艾芬格
短 篇:《基林亞戈》 邁克·瑞斯尼克
1990年
長 篇:《超離子》 丹·西蒙斯
長中篇:《悲悼的山巒》 露易絲·M·布瓊爾德
短中篇:《輸入一個兵,再輸入另一個》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 篇:《蠢人們》 蘇澤·M·查拉斯
1991年
長 篇:《沃爾的游戲》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海明威騙局》 喬·哈德曼
短中篇:《曼拉姆基》 邁克·瑞斯尼克
短 篇:《熊發現火》 特瑞·比森
1992年
長 篇:《巴瑞亞》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西班牙乞丐》 南希·克蕾斯
短中篇:《金子》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在太陽中行走》 傑弗里·A·蘭迪斯
1993年
長 篇:《深淵上的火》 弗諾·文奇
《末日之書》 康尼·威利斯
長中篇:《太空人比爾》 路修斯·謝芭德
短中篇:《碎果鉗政變》 珍妮特·卡甘
短 篇:《即使是王後》 康妮·威利斯
1994年
長 篇:《綠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長中篇:《在底部世界降落》 哈里·圖特雷多夫
短中篇:《喬治亞在我腦中》 查爾斯·謝菲爾德
短 篇:《尼羅河上的死亡》 康妮·威利斯
1995年
長 篇:《鏡舞》 露易斯·M·布瓊爾德
長中篇:《歐都外峽谷的七個景觀》 邁克·瑞斯尼克
短中篇:《火星人的孩子》 大衛·戈羅德
短 篇:《沒人這么瞎》 喬·哈德曼
1996年
長 篇:《鑽石年代》 尼爾·斯蒂芬森
長中篇:《未來的上尉之死》 愛倫·斯蒂爾
短中篇:《像恐龍一樣思考》 詹姆斯·帕崔克·科利
短 篇:《林肯列車》 瑪瑞·F·麥克芙
1997年
長 篇:《藍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長中篇:《龍血》 喬治·R·R·馬丁
短中篇:《修理自行車的人》 布魯斯·斯特靈
短 篇:《靈魂選擇她的社會》 康妮·威利斯
1998年
長 篇:《永久的和平》 喬·哈德曼
長中篇:《天使恐懼的威脅》 愛倫·斯蒂爾
短中篇:《我們要與魚一起唱……》 比爾·約翰遜
短 篇:《四十三個南極王朝》 邁克·瑞斯尼克
(1999年至2001年資料缺)
2002年
長 篇:《美國眾神》 尼爾·蓋曼
長中篇:《費爾曼中學的匆匆時光》 弗諾·文奇
短中篇:《地獄是無神之地》 特德·蔣
短 篇:《狗說汪汪》 邁克爾·斯文維克
2003年
長 篇:《智人》 羅伯特·J·索耶
長中篇:《珊瑚線》 尼爾·蓋曼
短中篇:《緩慢的人生》 邁克爾·斯文維克
短 篇:《墜落火星》 傑弗里·A·蘭迪斯
2004年
長篇:《靈魂騎士》路易絲·麥克馬斯特·比約德
長中篇:《甜點怪物》弗洛·文奇
短中篇:《時間軍團》邁克爾·斯萬維克
短篇:《綠字的研究》尼爾·蓋曼
2005年
長篇:《喬納森·斯特蘭奇與諾瑞爾先生》
長中篇:《都市叢林》
短中篇:《仙境提包》
短篇:《與貓同游》
Ⅲ 我要寫科幻小說 關於外太空的 和時光逆轉的
既然是小說,而且你需要時光隧道這種不存在的的技術,那就任由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吧。而且如果你要在小說中靈活運用的話,就這樣告訴你也不是辦法吧?至少你要學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光是這樣還是不夠的吧。我有個小建議是你可以運用一下已經被否定的「以太」理論,反正小說寫出來也不是給專業人士看的。霍金說過「小說里多一行公式,銷量就會減半」
Ⅳ 求書名,很小時候看的科幻小說,講的是一艘已經被遺棄在宇宙的飛船,經歷漫漫歷程後變成了具有智能的生命
《星際旅行系列--首次接觸》作者:吉恩·羅登貝里
Ⅳ 求一部既是科幻又是星際戰爭的小說
首先你看的不是科幻 那是玄幻或者奇幻
科幻不是那個樣子的
既是科幻又是星際戰爭的小說有太多了,經典又容易下載的有
《天淵》 《深淵上的火》 弗諾·文奇
《時間軍團》邁克爾·斯萬維克
《超離子》 丹·西蒙斯
《星潮洶涌》 大衛·布林
《中子星》 拉里·尼文
《星船傘兵》《星球大戰》。。。。
Ⅵ 對於科幻小說來說,有哪些經常用的名詞和概念這類東西
通用:曲率航行,激光,離子炮,能量炮彈,光速,空間(空間折疊,空間穿梭等)超光速,蟲洞,星門,超距通訊,各種文明
星體之類的:小行星,矮星,恆星,藍巨星(恆星一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系,河系,(後面的基本用不上)星系群,星系團,超星系團,超星星團復合體
科技文明:曲率引擎
異獸文明:各種器官(曲率航行器官,防禦器官等)
(純粹自己總結,不喜勿噴)
Ⅶ 我想寫一部綜合體硬科幻小說, 展現所有飛船數據,各個種族科技等級,
轉的
宇宙文明分級是一個很科學又很科幻的概念。
關於這個概念,比較可靠和被廣泛認同的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下面將作一個較為詳細的闡述。
內容較多,包含:卡爾達肖夫指數的定義、指標、計算方法、各種文明對應的指數、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以及參考資料。
【定義】
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是用技術先進程度來量度文明層次的指標的一種方法,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它是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首先提出。
【指標】
它的指標有三個類別,I型,II型和III型。
主要量度一個文明對於能源的使用率,所謂文明是有它的消耗及增長率。
一個I型的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資源;
一個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恆星所有的能源;
一個I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星系的所有能源。
【計算方法】
卡爾·薩根建議定義中間值(不考慮在卡爾達肖夫的原指數),由上面給出的值的類型1,2和3的內插和外插,使用下面的公式:
其中的K是一個文明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和 MW 是它使用的電力,以MW為計。
按照這個計算方法,
I型 — 文明對行星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10^{16} W。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地球的特定變數為 1.74\times 10^{17}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16} W。
II型 — 文明對一個恆星所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同樣地,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太陽輸出的指數約為 3.86\times 10^{26}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26} W
III型 — 文明對一個星系所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36} W。這個數字是有極多變數的,因為星系的體積在變化中。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36} W
——————————
目前地球人類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大約是0.73。
加來道雄認為,人類可能在100〜200年左右達到I型狀態,在幾千年後達到II型狀態,而約在10萬至一百萬年後達到III型狀態。
——————————
【各個級別的文明時代對應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1)龐物質,分子團
a. 石器 (冷) 新舊石器時代 (0型文明)
b. 金屬(熱) 青銅/鐵器時代 (0型文明)
c. 復合材料 工業時代,電子時代,原子時代 (0+型文明)
-鋼鐵,合金,塑料,橡膠。工業機器與電氣裝置。
d. 高級復合材料 太空時代,信息時代 (0+型文明)
-太空合成純凈復合材料,非金屬高強度材料,智能材料,微米技術裝置。
(2)納米技術:10^-9米
分子結構材料 星球時代 (1型文明)
-地球的開發:地球改造工程,天梯,洲際隧道,巨型運河,超深采礦;
-碳納米管,巴基球,人造鑽石,合成生物,人造生命,納米裝置/機器人。
(3)皮米技術:10^-12米
原子結構材料 行星系時代 (1+型文明)
-極端地外星球環境的開發:地球化地外行星,地心探索;
-物質重組循環,列印復雜實物。
(4)費米技術: 10^-15米
強相互作用材料 恆星系時代(2型文明)
-太陽系恆星的開發:恆星工業,人造星球。
-合成各種元素,人造奇異原子,奇異材料,物質遠距離瞬間傳送。
(5)阿米技術:10^−18米
基本粒子材料 星系時代(2+型文明)
-宇宙極端星體的開發,人造星體。
-能量x物質隨機轉化。
(6)普朗克技術:10^-35米
光子,引力子,時空結構。 宇宙時代(3型文明)
-泛宇宙的開發;人造宇宙,高維度空間的操控,時空探索。量子極限。
——————————
【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
——過去——
0型早期
【從游牧採集式至到農耕,懂得生火並加以利用,有著分工社會制度,學會製造並利用工具(從石器至金屬器).他們生活在小部落父系或母系社會上.他們有了基礎語言和原始宗教,有能力建造比較獨立於自然的建築物。部落之間常發生戰爭與交流。】
0型中期
【進一步了解生理學,自然科學,藝術,哲學與文學。使用船隻遠航,他們其他的文明進一步交流與貿易,移民。】
0型晚期
【工業時代】:政治與社會權利的思想**浪潮,傳統封建君主制度的消失,許多現代國家初步出現 ,帝國主義初步成型。生產力大大增加,產品統一化。
【電子時代】:建造大型建築物,能夠獨立維持的城市;遠距離通信與空中交通的出現使得文明間出現廣泛的交流,國際觀衍生。發生了決定未來國際形勢的兩次世界大戰。
【原子時代/太空時代】:聯合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成立;出現核武,核威懾下的國際和平,民用原子能源;電子計算機,化學火箭, 人造衛星,洲際導彈, 人類太空首航,人類登陸登月,發射行星際探測器。更深切地了解物理學,人類幻想開始變得富。
【信息時代】(現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系統,後石油時代,再生能源時代,人工智慧機械。全球化活動:全球共同經濟體,反全球化的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事件,全 球局勢動盪。實驗性搜尋地外文明/行星。太空領域國際化與商業化, 國際太空站。
國際文化:各種全球娛樂潮流,各種各樣的反思,出現對末日恐懼的情緒。氣候變化,災難頻發;地球文明向1型等級過渡時,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全球和平邁進或可能爆發一場無法避免的結合太空,網路,天空,海上-海底,陸地一體的世界大戰。
【這場史無前例的動盪將決定人類到底是和平邁進或戰爭毀滅。】
——未來——
1型 初期 (100年內)
【類似「天梯」軌道攀登器,海底隧道,洲際大型運河,超深井的浩大地球工程,「天梯」周圍的太陽能板向外輻射並不斷地擴建,海上城市,無國界行星社會,行星際旅行,區域性天氣與地質活動的控 制,地幔淺層探測,修復臭氧層,綠化沙漠地區,外行星基地,空天飛機,太空旅遊業,防小隕石碰撞,太空工業和大型空間太 陽能。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能量發電島。利用核能推進系統的宇宙飛船,跨越洲際與海洋的真空磁懸浮列車。平方公里陣列或天基發射器等工程或許能夠與地外文明取得聯系獲得突破性成功。基因與量子計算機問世,人造智能全球最高決策者,全球無線電力供應,全球通用電子貨幣,全球通用通訊系統,全球無線網路系統,無國界入境通用簽證,人類接受基因治療,復活史前動物,無人室內農場與全自動化工業區;個性化產品設計,第二人生模擬網路系統,遍布全球角落無處不在的 電子計算機/智能操控界面,與人無異的高智能機器人。現代人理想中的共產烏托邦式社會。技術爆炸,技術恐懼。】
1+型 成熟期 (100~200年後)
【恆 星際探測器,深海與軌道城市,向地球南極或綠化內陸區大規模移民,全球氣候與地質活動的控制,地球防禦系統,防小行星碰撞。星球周邊布滿太陽能密集型收集 器,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建立移民地,仿生與超高智能機器人(智能危機),基因治療大幅度延長人類壽命,人類開始向近地空間殖民,小行星采礦,以及行星際 移民。人體改造的計劃展開,出現人機混合類,人類服用營養丸,量子隱形傳輸實質化。開始執行改造太陽系類地行星的計劃。一些具有冒險精神的文明或許在這個 階段利用混合動力(反物質+核聚變+激光帆)宇宙飛船嘗試進行「數代衍生」的臨近恆星際旅行。】
過渡期2型 (數百年後)
【此時的文明能量輸出足以大規模生產能量轉化最為高效的反物質,而近光速運行的「正反物質湮滅」宇宙飛船將有可勝任的燃料,所以恆星際旅行將成為現實。物理學 接近完全知曉大統一論,改造與綠化類地行星的工程完成。在太陽附近大規模收集與量產反物質,在臨近恆星際的行星上建立根據地,人類文明演化為多個聯合行星 體社會。星球發動機。】
2型(千年後)
【人造星球,可能與其它的高等外星文明建立星際聯盟,或許通過行星級別大小的巨型「定 向電磁波」(激光脈沖)信號發射器與其它文明進行遠程交流。或直接更改母恆星逃脫的光量或製造開關信號以便讓其它的文明察覺他們的存在。開始向臨近的太陽 系行星移民,大量使用恆星能量(近距離主動提取),利用太陽的物質創造星球,懂得操縱重力場,能夠逃脫超新星的爆炸(能夠避開宇宙種種的區域性浩劫。 反 物質能源普遍應用於推進系統,空間推進方式為類似空間彎曲(超光速?負能量?),充分地利用 幾乎所有太陽系的資源,隔空傳物與移物現實化,原子重排與物 質列印技術 ,造出幾乎天衣無縫幾乎完美的物體。智能機器可以通過利用當地的常見原材料(鐵,硅,碳等)與陽光或宇宙能量為能源進行自身不斷復制與組裝 (類似植物的繁殖,以及何式的越長越多,到達限定的數量為止);可以進行宇宙尺度的工程,太陽周邊的軌道上布滿著漂浮的密集型(電磁波與熱輻射)收集器。 多個聯合太陽系社會。 玩轉物質世界的費米技術,元素能任意拆開,轉化並合成另一種元素,製造奇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材料。】
3型(地球數萬年後)
【星系際旅行與移民;人造星體,提取零點能暗能量。能操控物質更深層的維度,能夠產生改變宇宙結構的能量。對時空本質的操控或許讓許幾乎所有的科學幻成真,技術奇異點的遙遠未來,我們不能預測,這是玩轉整個宇宙文明的誕生,神也。】
——————————
【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
0型 =自然災害,疾病,戰爭,資源短缺。
0+型 = 極端天氣災害,核戰爭,超級地質活動,超級火山與地震,隕石碰撞。
1型 = 小行星或彗星碰撞,人造智能危機,太陽活動劇變。
1+型 =人造智能反叛,太陽衰老並膨脹爆發,臨近超新星爆發。
2型 = 星際戰爭。超高能星體爆發。
2+型 = 星系大碰撞。
3型 = 宇宙大爆炸。
3+型 = 意識消散。
————————
【參考資料】
1.維基網路,卡爾達肖夫指數,2014.10.6
2.Lemarchand, Guillermo A. Detectability of Extraterrestrial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Coseti..
3.Kaku, Michio. The Physics of Interstellar Travel: To one day, reach the stars.. 2010 [2010-08-29].
4.網路三體吧:【宇宙文明的分類】
Ⅷ 有哪些近期的雨果獎獲獎作品在中國出版了
1953年
長 篇:《被毀滅的人》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1954年
(未頒發)
1955年
長 篇:《他們相當正確》 馬克·克里夫頓 弗蘭克·瑞雷
中 篇:《達夫斯講述者》 小瓦爾特·M·米勒
短 篇:《阿拉瑪果沙》 艾里克·F.拉賽爾
1956年
長 篇:《雙星》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中 篇:《探險隊》 幕瑞·雷因斯特
短 篇:《星》 阿瑟·C·克拉克
1957年
(小說獎未頒發)
1958年
長 篇:《大時代》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或者所有有牡蠣的海洋》 A.戴維遜
1959年
長 篇:《一件良心案》 詹姆斯·布利布
中 篇:《大前庭》 克利福德·D·西馬克
短 篇:《那地獄邊緣的火車》 羅伯特·布羅赫
1960軍
長 篇:《星船傘兵》 羅伯特·A·海因萊因
1961年
長 篇:《為雷伯威茲而作的贊歌》 小瓦爾特·M·米勒
短 篇:《最長的航程》 波爾·安德森
1962年
長 篇:《異鄉異客》 羅伯特·A·海因萊因
短 篇:《溫室》 布賴恩·奧爾迪斯
1963年
長 篇:《高城中的男人》 菲利普·K·迪克
短 篇:《龍大師》 傑克·范斯
1964年
長 篇:《神秘的中繼站》 克利福德·D·西馬克
短 篇:《與國王們戰斗到底》 波爾·安德森
1965年
長 篇:《流浪星》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戰士,不要問》 戈登·R·迪克森
1966年
長 篇:《……叫我康拉德》 羅傑·澤拉茲尼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短 篇:《梯克托克曼說:「懺悔吧,哈勒昆!」》 哈蘭·埃利森
1967年
長 篇:《月亮是一個嚴厲的女人》 羅伯特·A·海因萊因
中 篇:《最後的城堡》 傑克·范斯
短 篇:《中子星》 拉里·尼文
1968年
長 篇:《光之神》 羅傑·澤拉茲尼
長中篇:《維樂搜索》 安妮·麥卡芙瑞 《紫薪騎手》 菲利普·J·法瑪
短中篇:《打算滾動石頭》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我沒有嘴,但我要叫》 哈蘭·埃利森
1969年
長 篇:《站在桑給巴爾》 約翰·布魯納
長中篇:《夜之翼》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中篇:《肉體的分享》 波爾·安德森
短 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野獸》 哈蘭·埃利森
1970年
長 篇:《黑暗的左手》 厄休拉·K·勒古因
中 篇:《陰影之船》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時間像假寶石的螺旋線》 撒繆爾·R·狄蘭尼
1971年
長 篇:《環形世界》 拉里·尼文
中 篇:《遭遇在蘭克馬》 弗里茲·雷伯
短 篇:《慢雕刻》 西奧多·斯特金
1972年
長 篇:《到你散亂的軀體中去》 菲利普·J·法瑪
中 篇:《空氣與黑暗的女王》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不恆定的月亮》 拉里·尼文
1973年
長 篇:《神們自己》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世界之詞乃森林》 厄休拉·K·勒吉因
短中篇:《山羊之歌》 波爾·安德森
短 篇:《伊瑞馬水壩》 拉菲爾·A·拉弗蒂
《會見》 弗雷德里克·波爾 C·M·考恩布魯斯
1974年
長 篇:《與拉瑪相會》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被插上插頭的女孩》 小詹姆斯·梯普崔
短中篇:《死鳥》 哈蘭·埃利森
短 篇:《離開麥歐拉的人》 厄休拉·K·勒古因
1975年
長 篇:《被剝奪的》 厄休拉·K·勒古因
長中篇:《給莉婭的歌》 喬治·R·R·馬丁
短中篇:《蘭格漢斯開始漂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洞人》 拉里·尼文
1976年
長 篇:《永遠的戰爭》 喬·哈德曼
長中篇:《家是劊子手》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索爾的邊疆》 拉里·尼文
短 篇:《抓住則皮林》 弗里茲·雷伯
1977年
長 篇:《遲暮鳥語》 凱特·威爾黑姆
長中篇:《通過任何其他的名字》 斯比德·羅賓遜
《休斯頓,休斯頓,你讀到了嗎?》 小詹姆斯·梯昔崔
短中篇:《兩百歲人》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三百年》 喬·哈德曼
1978年
長 篇:《門口》 弗雷德里克·波爾
長中篇:《星舞》 斯比德·羅賓遜 珍尼·羅賓遜
短中篇:《琥珀之眼》 瓊·D·溫基
短 篇:《傑弗梯是五》 哈蘭·埃利森
1979年
長 篇:《夢蛇》 馮達·麥金太爾
長中篇:《視覺的持續》 約翰·瓦雷
短中篇:《獵人的月亮》 波爾·安德森
短 篇:《卡桑德拉》 C.J.切瑞
1980年
長 篇:《天堂的噴泉》 阿瑟·C·克拉克
長中篇:《敵人的礦藏》 巴里·B·龍耶
短中篇:《沙王們》 喬治·R·R·馬丁
短 篇:《十字與龍的通道》 喬治·R·R·馬丁
1981年
長 篇:《雪王後》 瓊·D·溫基
長中篇:《失去的多賽》 戈東·R·迪克遜
短中篇:《斗篷與棍棒》 戈東·R·迪克遜
短 篇:《舞鹿的洞穴》 克利福德·D·西馬克
1982年
長 篇:《向下的站台》 C.J.切瑞
長中篇:《土星游戲》 波爾·安德森
短中篇:《獨角獸變種》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推銷者》 約翰·瓦雷
1983年
長 篇:《基地的邊緣》 艾薩克·阿西莫夫
長中篇:《精靈們》 瓊安娜·露絲
短中篇:《火警監視》 康尼·威利斯
短 篇:《憂郁的大象》 斯比德·羅賓遜
1984年
長 篇:《星潮洶涌》 大衛·布林
長中篇:《瀑布點》 蒂莫西·扎恩
短中篇:《血里的音樂》 格里格·貝爾
短 篇:《演說的聲音》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1985年
長 篇:《神經浪遊者》 威廉·吉布森
長中篇:《按回車[]鍵》 約翰·瓦雷
短中篇:《血孩》 歐克塔維亞·布特勒
短 篇:《水晶球面》 大衛·布林
1986年
長 篇:《安德的游戲》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富士山的二十四個風景,作者賀古賽》 羅傑·澤拉茲尼
短中篇:《失去時間的巴拉丁》 哈蘭·埃利森
短 篇:《費米與霜》 弗雷德里克·波爾
1987年
長 篇:《死者代言人》 沃森·斯科特·卡德
長中篇:《內地的吉爾加美什》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中篇:《永久凍土》 羅傑·澤拉茲尼
短 篇:《切線》 格里格·貝爾
1988年
長 篇:《社會進步之戰》 大衛·布林
長中篇:《眼中眼》 沃森·斯科特·卡德
短中篇:《戈爾斯,你今晚出來嗎》 厄休拉·K·勒吉因
短 篇:《為什麼我留下了哈里的漢堡包》 勞倫斯·瓦特伊凡斯
1989年
長 篇:《賽亭》 C.J.切瑞
長中篇:《溫勒巴格斯的最後一個》 康尼·威利斯
短中篇:《薛定諤的貓》 喬治·阿列克·艾芬格
短 篇:《基林亞戈》 邁克·瑞斯尼克
1990年
長 篇:《超離子》 丹·西蒙斯
長中篇:《悲悼的山巒》 露易絲·M·布瓊爾德
短中篇:《輸入一個兵,再輸入另一個》 羅伯特·西爾弗伯格
短 篇:《蠢人們》 蘇澤·M·查拉斯
1991年
長 篇:《沃爾的游戲》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海明威騙局》 喬·哈德曼
短中篇:《曼拉姆基》 邁克·瑞斯尼克
短 篇:《熊發現火》 特瑞·比森
1992年
長 篇:《巴瑞亞》 露易絲·M·布瓊爾德
長中篇:《西班牙乞丐》 南希·克瑞斯
短中篇:《金子》 艾薩克·阿西莫夫
短 篇:《在太陽中行走》 傑弗里·A·蘭迪斯
1993年
長 篇:《深淵上的火》 弗諾·文奇 《末日之書》 康尼·威利斯
長中篇:《太空人比爾》 路修斯·謝芭德
短中篇:《碎果鉗政變》 珍妮特·卡甘
短 篇:《即使是王後》 康妮·威利斯
1994年
長 篇:《綠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長中篇:《在底部世界降落》 哈里·圖特雷多夫
短中篇:《喬治亞在我腦中》 查爾斯·謝菲爾德
短 篇:《尼羅河上的死亡》 康妮·威利斯
1995年
長 篇:《鏡舞》 露易斯·M·布瓊爾德
長中篇:《歐都外峽谷的七個景觀》 邁克·瑞斯尼克
短中篇:《火星人的孩子》 大衛·戈羅德
短 篇:《沒人這么瞎》 喬·哈德曼
1996年
長 篇:《鑽石年代》 尼爾·斯蒂芬森
長中篇:《未來的上尉之死》 愛倫·斯蒂爾
短中篇:《像恐龍一樣思考》 詹姆斯帕
Ⅸ 科幻小說中的飛船戰艦都是用那些引擎的和能量的
你說的那些可以研究的出來,但是不經濟啊,而且所需的能源也比較稀少。所以我覺得比較可能的就是太陽帆了,關於太陽帆的一些內容你可以去網路里看
再科幻一點是吧?????!!!!!!!那好,再科幻一點就根本不用引擎的,直接利用空間瞬間移動,以前在電影上看的,就是說你想到一個目的地,就利用某種機器將這個目的地與你的飛船所構成的平面扭曲,使飛船與目的地這兩個位置重合,就好比將一張紙對折,那麼這張紙的一邊上的一個點不就與另一邊上的相對應的點重合了嗎,這樣就能實現不需要動力的瞬間移動!!
怎麼樣,這很科幻吧!
脈沖爆震發動機
吸氣增強式火箭
對轉風扇技術
壓氣機技術
燃燒室技術
間冷回熱技術
燃料電池技術
高超聲速渦輪組合推進技術
Ⅹ 科幻小說中的武器
你所設想的這個武器,軌道加速+依靠動能破壞,就是「動能武器」吧?這個是可以的。動能武器和口徑就沒什麼大關聯了,動能足夠大就可以了,在我看來主要是彈丸材料和加速軌道的問題。至於彈丸的形狀……很抱歉我說不出形狀對動能彈的重要性有幾何來。
要寫動能武器的話,關於真實性我認為注意以下幾點吧:能耗、如何加速到足夠造成重大損傷的程度、射程(太空中能打無限遠,但是過遠處發射會被躲過)。具體的我不了解你其他的相關設定,不便多說了。而且我也只是個略知皮毛的新手而已。
關於武器的設定,我的一篇小說里牽扯了一些(當然都不是YY的),有時間的話不妨去看下吧,當然不一定好看(反正你只要武器設定么,呵呵)。http://hi..com/bright_days裡面《文明血色》就是。如果沒有時間看而只想參考武器設定的話,發消息給我,我會單獨把武器設定發給你。
祝寫作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