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球形閃電有關知識
『壹』 球形閃電的資料,詳細點!(滿意的話五星採納!)
球狀閃電俗稱滾地雷,就是一個呈圓球形的閃電球。這是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絕非科幻小說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這種現象早於1838年便有文獻記載,科學家已研究逾160年,有關的報告多達數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學論文出版,但是我們對此現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釋,可是說它可以穿越任何物體是不可信的。
球狀閃電通常都在雷暴之下發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圓球形,直徑大約是20至50 cm。通常它只會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2分鍾的紀錄。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氣中獨立而緩慢地移動。有的目擊者看見它像火球掉地上又彈回空中消失。有少數目擊者說它會隨著金屬物品走,例如電話線,但多數人都說它的路徑不定。絕大部份目擊者都說它是橫向移動的。在它短短幾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它曾在空地、封閉的房間內、甚至飛機倉內出現!有跡象顯示,它跟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閃電(即常見的普通閃電)有密切關系,有目擊者說它會在普通閃電後形成或消失。球狀閃電有可能激烈地爆發,也可能會安靜地突然消失。在顏色方面,則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描述。
球狀閃電具有破壞力。它既可以破壞玻璃窗,也能使牆壁的外層剝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動物的傷亡,但由於資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沒有證據顯示球狀閃電會破壞樹木,這與普通閃電略有不同。球狀閃電幾乎無法被破壞,有人曾用步槍射中過球狀閃電,但是無效。
由於球狀閃電出現的頻率很低,科學家難以做系統的觀測,至今也沒有人拍攝得高質量的照片來作科學研究。理論方面,有人認為它是灼熱的空氣團或氣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鈉又或是銅。雖然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球狀閃電的部分特性,卻不能說明為什麼它可以在飛機倉內形成。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等離子體、離子、帶電的塵埃、有外層電子殼的水……,但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完滿地解釋這個科學懸案。如果你有見過球狀閃電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所有資料記錄下來呀!那將會是十分寶貴的研究資料。
球狀閃電之所以神秘,實在是因為它並不常見,它飄渺的行蹤、多變的色彩和外形以及它剎時間巨大的破壞力都讓人類著迷。所以,早在古希臘的年代,人們就開始留意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了。
[編輯本段]簡介
氣象專家介紹,突發雷雨天氣時,帶電雲層離地面很近,地面又有一些突出物體產生感應電荷,兩者之間形成放電,因此形成了滾地雷。滾地雷容易對地面上的人員和物品造成電擊傷害。
球狀閃電至今仍是人們不能解釋的奇怪自然現象。許多目擊者認為,球狀閃電的運動就像是 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裡,如果它進到一個房間,它通常是穿過門口或窗戶再到走廊 。當然,這只是人們的想像。
根據眾多的目擊材料,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狀閃電的基本輪廓。這種發光的球體大小在高爾夫球和足球之間,顏色有白、綠、黃、橙之分,其亮度可與100瓦燈泡相當。球狀閃電持續時間一般在5~10秒左右,它會隨氣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飄飛,有時逆風而行,可穿門窗,進室內,甚至穿過爐子煙筒。有時會懸停,有時會無聲消失,有時又會碰到障礙物爆炸發出巨響而消失。球狀閃電運行速度緩慢,有時與人跑速度差不多,極少情況下它會發出輕微的唿哨聲、嘁嘁聲或噝噝聲。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球狀閃電幾乎總是發生在雷暴天.
[編輯本段]球狀閃電特點
大小 球狀閃電直徑從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見過直徑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 以固定的頻率改變其直徑大小,可逐漸衰弱變小,爆炸可使其體積增加並使其終結。能靠分 解或重組改變大小。 形狀 大部分報道為球形或卵形,還有扁長方形、立方體、圓環狀、啞鈴形、雲霧形、圓柱 形、子彈形、雪茄形、錐形、透鏡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顏色 兩種最常見的顏色是白色和橘黃色,其他較常見的是紅、藍、黃和綠色,銀色和黑色 很少見。有些球狀閃電會變色。 速度 可從靜止到難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時2萬多公里,但這種情況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 度約為每秒5米,即每小時18公里。 結構 似乎是某種等離子體或雲霧狀物質,有的球狀閃電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 根本沒有明顯的固定結構,有些球狀閃電似乎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運動性 有時是靜止的。大部分為直線運動,有些是在一靜止位置旋轉,有些是不停地轉動 ,有些是按明顯的復雜路徑來運行的 壽命 球狀閃電一般會持續幾秒鍾,如7~8秒鍾,有些可長達1分鍾以上。 行為 有些會模仿周圍的物體運動,有些直沖大地。有些球狀閃電似乎在「調查」其他物體 。大部分被引向金屬性的或磁性物體,會發生強烈碰撞,有時會造成很大損傷。閃電球會跳 動、分解、重組、衰減、爆炸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 聲音 極少情況會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聲音。 味道 目擊者說有燒焦的或硫磺的味道。還說有時有燒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氣味。
[編輯本段]混合性狀
溫度:觸到球狀閃電的人都說它相當涼——即沒有熱的感覺。但它卻可以煮開鍋、熔電線和 加熱金屬。
亮度:球狀閃電一般都像路燈一樣亮。它們有時白天即可見到,但人們通常是夜間見到它們 照亮了大地。
發生:它們通常發生在雷暴之時,但極少也會發生在之前之後。大多數的球狀閃電都伴隨著 普通閃電——盤旋著待機而發,但有時它們也像普通閃電一樣從雲端直擊大地。
[編輯本段]球狀閃電的一般性質
球狀閃電至今仍是人們不能解釋的奇怪自然現象。許多目擊者認為,球狀閃電的運動就像是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裡,如果它進到一個房間,它通常是穿過門口或窗戶再到走廊。當然,這只是人們的想像。
根據眾多的目擊材料,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狀閃電的基本輪廓。這種發光的球體大小在高爾夫球和足球之間,顏色有白、綠、黃、橙之分,其亮度可與100瓦燈泡相當。球狀閃電持續時間一般在5~10秒左右,它會隨氣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飄飛,有時逆風而行,可穿門窗,進室內,甚至穿過爐子煙筒。有時會懸停,有時會無聲消失,有時又會碰到障礙物爆炸發出巨響而消失。球狀閃電運行速度緩慢,有時與人跑速度差不多,極少情況下它會發出輕微的唿哨聲、嘁嘁聲或噝噝聲。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球狀閃電幾乎總是發生在雷暴天。
[編輯本段]球狀閃電的特點
大小
球狀閃電直徑從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見過直徑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頻率改變其直徑大小,可逐漸衰弱變小,爆炸可使其體積增加並使其終結。能靠分解或重組改變大小。
形狀
大部分報道為球形或卵形,還有扁長方形、立方體、圓環狀、啞鈴形、雲霧形、圓柱形、子彈形、雪茄形、錐形、透鏡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顏色
兩種最常見的顏色是白色和橘黃色,其他較常見的是紅、藍、黃和綠色,銀色和黑色很少見。有些球狀閃電會變色。
速度
可從靜止到難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時2萬多公里,但這種情況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約為每秒5米,即每小時18公里。
結構
似乎是某種等離子體或雲霧狀物質,有的球狀閃電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沒有明顯的固定結構,有些球狀閃電似乎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運動性
有時是靜止的。大部分為直線運動,有些是在一靜止位置旋轉,有些是不停地轉動,有些是按明顯的復雜路徑來運行的。
壽命
球狀閃電一般會持續幾秒鍾,如7~8秒鍾,有些可長達1分鍾以上。
行為
有些會模仿周圍的物體運動,有些直沖大地。有些球狀閃電似乎在「調查」其他物體。大部分被引向金屬性或磁性物體,會發生強烈碰撞,有時會造成很大損傷。閃電球會跳動、分解、重組、衰減、爆炸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
聲音
極少情況會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聲音。
味道
目擊者說有燒焦的或硫磺的味道。還說有時有燒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氣味。
混合性狀
溫度:觸到球狀閃電的人都說它相當涼——即沒有熱的感覺。但它卻可以煮開鍋、熔電線和加熱金屬。
亮度:球狀閃電一般都像路燈一樣亮。它們有時白天即可見到,但人們通常是夜間見到它們照亮了大地。
發生:它們通常發生在雷暴之時,但極少也會發生在之前或之後。大多數的球狀閃電都伴隨著普通閃電——盤旋著待機而發,但有時它們也像普通閃電一樣從雲端直擊大地。
『貳』 球狀閃電是什麼東西它為何如此神奇呢
有人第一次聽說球狀閃電是在劉慈欣寫的科幻小說《球狀閃電》里,但這畢竟是科幻小說,給球狀閃電蒙上了濃厚的科幻色彩。對於球狀閃電,從1838年開始就有零星的記載,在前期,人們是不相信的,認為這是胡編的,只是在最近幾十年中,才開始重視起來,才知道這的的確確是真實存在的自然現象。182年過去了,球狀閃電的成因是什麼,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答復,有幾種主流的假說。
球狀閃電的特徵
它的顏色通常是紅色、白色、橙色、黃色、玫瑰色以及藍色,形狀大多是圓球形、橢球形或紡錘形,多為球形。直徑一般在幾厘米到幾十厘米之間。
眾多的假說中有一種能很好地貼近現實,這種解釋指出:雷電產生的相對論電子束激發出微波輻射,電離周圍空氣形成等離子體,在輻射壓的作用下形成「等離子空泡」,空泡束縛住微波輻射,這樣一來,一個能夠穩定幾秒幾十秒的等離子體球狀閃電就形成了,這個解釋能夠回答球狀閃電為何能夠在地面附近甚至半空中產生,並還可以解釋球狀閃電所擁有的各種奇怪表現。
『叄』 劉慈欣小說中球狀閃電理論
劉慈欣在小說<球狀閃電>描述的那些關於球狀閃電的理論應該是不真實的;
不過,我個人相當喜歡這本小說,雖然球狀閃電模型,只是個假設,但其它,很多基礎物理學知識卻都是真實的,如波粒二相性的特徵.
我小學三年級也看過雷球,只不過只有乒乓球大小,當時嚇得不行,呵呵.
如果你看了他的三體1+2_黑暗森林,還有更讓你震撼的理論,雖然,也並不都是正確的,但科幻小說,本來就是要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
大劉,很棒!
『肆』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球形閃電大概講述的是一個14歲的少年在他生日的那一天,父母會球形閃電擊中。也正是在這個事件之後,他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但是作為一個孤兒,他並沒有放棄尋找自己的父母,一直在尋找解決秘密。但是一直要取得結果卻在他大學的某一天回到家裡的時候發現家裡邊兒好像有人來過,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好像是他父母到來的跡象,雖然不願意相信這樣的事情,但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總體上來說,球形閃電這本書講述的故事類似於量子力學當中的量子坍縮。當我們觀察一個事物狀態的時候,一旦我們觀測方法跟其接觸的時候就會導致其狀態被固定。球球閃電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可以打開時空通道的一種武器。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種不確定性的能量狀態。身體上來說這本書上有很多的知識其實存在著漏洞,沒有辦法完善。
『伍』 球狀閃電的介紹
《球狀閃電》是青年作家Johnson創作的長篇災難科幻小說《時空機密Ⅰ:啟示未來》(《Secrets Ⅰ:Into the Future》)的第二章。《時空機密Ⅰ:啟示未來》是懸疑科幻史詩《時空機密》第一部。全書共分十章,約十萬字,講述了一個關於科學、自然、生存的懸念迭起、錯綜復雜的故事。
『陸』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講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球狀閃電》是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一本以球狀閃電為中心展開的長篇科學幻想小說,書中描述了一個歷經球狀閃電的男主角對其歷盡艱辛的研究歷程,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獨特、神秘而離奇的世界。2018年8月14日,劉慈欣2005年出版的長篇科幻小說 《球狀閃電》英文版正式發行。
內容簡介:
在某個離奇的雨夜,一顆球狀閃電闖進了少年的視野。它的嘯叫低沉中透著尖利,像是一個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著塤。當鬼魂奏完樂曲,球狀閃電在一瞬間將少年的父母化為灰燼,而他們身下板凳卻是奇跡般的冰涼。
這一夜,少年的命運被徹底改變了,他將畢其一生去解開那個將他變成孤兒的自然之謎。但是他未曾想到,多年以後,單純的自然科學研究被納入進「新概念武器」開發計劃,他所追尋的球狀閃電變成了下一場戰爭中決定祖國生存或是滅亡的終極武器。
當被禁錮在終極武器中的大自然的威力被釋放時,一輪冰冷的「藍太陽」升起在大西部的戈壁灘上,整個戈壁淹沒在它的藍光中,這個世界變得陌生而怪異。一個從未有人想像過的未來,在宇宙觀測者的注視下,降臨在人類面前……
中國科幻領軍人物劉慈欣在本書中,將厚重的寫實風格、氣勢宏大的想像與深沉理性的愛國主義融為一體,壯懷激烈,讓人不忍釋卷,欲罷不能。
『柒』 想知道關於球狀閃電的知識
球狀閃電
1、球狀閃電俗稱滾地雷,就是一個呈圓球形的閃電球。這是一個真實的物理現象,絕非科幻小說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這種現象早於1838年便有文獻記載,科學家已研究逾160年,有關的報告多達數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學論文出版,但是我們對此現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釋,可是說它可以穿越任何物體是不可信的。
球狀閃電通常都在雷暴之下發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圓球形,直徑大約是20至50 cm。通常它只會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2分鍾的紀錄。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氣中獨立而緩慢地移動。有少數目擊者說它會隨著金屬物品走,例如電話線,但多數人都說它的路徑不定。絕大部份目擊者都說它是橫向移動的。在它短短幾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它曾在空地、封閉的房間內、甚至飛機倉內出現!有跡象顯示,它跟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閃電(即常見的普通閃電)有密切關系,有目擊者說它會在普通閃電後形成或消失。球狀閃電有可能激烈地爆發,也可能會安靜地突然消失。在顏色方面,則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描述。
球狀閃電具有破壞力。它既可以破壞玻璃窗,也能使牆壁的外層剝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動物的傷亡,但由於資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沒有證據顯示球狀閃電會破壞樹木,這與普通閃電略有不同。球狀閃電幾乎無法被破壞,有人曾用步槍射中過球狀閃電,但是無效。
由於球狀閃電出現的頻率很低,科學家難以做系統的觀測,至今也沒有人拍攝得高質量的照片來作科學研究。理論方面,有人認為它是灼熱的空氣團或氣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鈉又或是銅。雖然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球狀閃電的部分特性,卻不能說明為什麼它可以在飛機倉內形成。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等離子體、離子、帶電的塵埃、有外層電子殼的水……,但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完滿地解釋這個科學懸案。如果你有見過球狀閃電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所有資料記錄下來呀!那將會是十分寶貴的研究資料。
球狀閃電之所以神秘,實在是因為它並不常見,它飄渺的行蹤、多變的色彩和外形以及它剎時間巨大的破壞力都讓人類著迷。所以,早在古希臘的年代,人們就開始留意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了。
千奇百怪的目擊記錄
上世紀40年代,在法國的小城鎮里,有3個士兵在一棵菩提樹下躲雨時被雷擊斃了,但他們仍然站著,像沒事一樣。雷雨之後,行人跟他們說話,卻不見回應,當行人去接觸他們時,3具屍體頓時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燼。
1956年夏的一個正午,在蘇聯某個集體農庄,兩個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楊樹下滾落一個橙黃色的火球直向他們逼來,一個孩子踢了它一腳,轟隆一聲,火球爆炸了,牛棚里的12頭牛炸死了11頭,孩子們被震倒在地,但沒有受傷。事後,人們才知道那個火球是罕見的球狀閃電。
在美國的一個小城裡曾發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婦從市場回到家裡,打開電冰箱一看,她放進去的生鴨、生肉全都變成了熟食品。後經科學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狀閃電把冰箱變成了電爐,奇怪的是冰箱沒有損壞!
1981年1月的一天,蘇聯一架客機在黑海附近遭遇球狀閃電。一個大火球闖入駕駛艙,發出爆炸聲。幾秒鍾後又穿過密封的金屬艙壁,出現在乘客的座艙里,戲劇性的表演一番後,發出不大的聲音離開飛機。事後檢查,機頭機尾的金屬壁各出現一個窟窿,內壁卻完好無損。
在美國俄勒岡州,一個球狀閃電來去如風,先在紗門上留下了一個籃球大的洞,然後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的毀壞了一個舊軋干機;俄羅斯一位教師的經歷更可怕,一個80厘米直徑的球狀閃電在他頭上來回跳動不下20次,然後悄然消失了;此外,前蘇聯也有報道說,一個球狀閃電飛進了一個盛水的大鍋里,水立刻沸騰起來,球狀閃電在鍋里翻滾了10分鍾才熄滅; 另有一次,一個足球大小的球狀閃電沿街滾動、跳躍,接觸到地面時,竟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徑1米的坑,最後,隨著一聲轟響,火球鑽進地下。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國湖北省北部的棗陽市忽然間閃電頻發,雷聲驚天,當場造成9人死亡、20餘人受傷的罕見災害。據目擊者稱,雷擊現場有一片紅光,這正是球狀閃電的特徵。
有人懷疑,上個世紀發生在俄羅斯的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禍首就是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的一般性質
球狀閃電至今仍是人們不能解釋的奇怪自然現象。許多目擊者認為,球狀閃電的運動就像是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裡,如果它進到一個房間,它通常是穿過門口或窗戶再到走廊。當然,這只是人們的想像。
根據眾多的目擊材料,我們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狀閃電的基本輪廓。這種發光的球體大小在高爾夫球和足球之間,顏色有白、綠、黃、橙之分,其亮度可與100瓦燈泡相當。球狀閃電持續時間一般在5~10秒左右,它會隨氣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飄飛,有時逆風而行,可穿門窗,進室內,甚至穿過爐子煙筒。有時會懸停,有時會無聲消失,有時又會碰到障礙物爆炸發出巨響而消失。球狀閃電運行速度緩慢,有時與人跑速度差不多,極少情況下它會發出輕微的唿哨聲、嘁嘁聲或噝噝聲。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球狀閃電幾乎總是發生在雷暴天。
球狀閃電的特點
大小 球狀閃電直徑從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見過直徑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頻率改變其直徑大小,可逐漸衰弱變小,爆炸可使其體積增加並使其終結。能靠分解或重組改變大小。
形狀 大部分報道為球形或卵形,還有扁長方形、立方體、圓環狀、啞鈴形、雲霧形、圓柱形、子彈形、雪茄形、錐形、透鏡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顏色 兩種最常見的顏色是白色和橘黃色,其他較常見的是紅、藍、黃和綠色,銀色和黑色很少見。有些球狀閃電會變色。
速度 可從靜止到難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時2萬多公里,但這種情況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約為每秒5米,即每小時18公里。
結構 似乎是某種等離子體或雲霧狀物質,有的球狀閃電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沒有明顯的固定結構,有些球狀閃電似乎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運動性 有時是靜止的。大部分為直線運動,有些是在一靜止位置旋轉,有些是不停地轉動,有些是按明顯的復雜路徑來運行的。
壽命 球狀閃電一般會持續幾秒鍾,如7~8秒鍾,有些可長達1分鍾以上。
行為 有些會模仿周圍的物體運動,有些直沖大地。有些球狀閃電似乎在「調查」其他物體。大部分被引向金屬性或磁性物體,會發生強烈碰撞,有時會造成很大損傷。閃電球會跳動、分解、重組、衰減、爆炸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
聲音 極少情況會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聲音。
味道 目擊者說有燒焦的或硫磺的味道。還說有時有燒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氣味。
混合性狀
溫度:觸到球狀閃電的人都說它相當涼——即沒有熱的感覺。但它卻可以煮開鍋、熔電線和加熱金屬。
亮度:球狀閃電一般都像路燈一樣亮。它們有時白天即可見到,但人們通常是夜間見到它們照亮了大地。
發生:它們通常發生在雷暴之時,但極少也會發生在之前或之後。大多數的球狀閃電都伴隨著普通閃電——盤旋著待機而發,但有時它們也像普通閃電一樣從雲端直擊大地。
人體自焚的原因
1966年12月5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波特城,一位煤氣工人上午9時來到班特萊醫生家查表。他以為老醫生尚未起床,就徑直走向地下室去查表。一進地下室發現地上有一堆灰燼。他抬頭一看,看到灰燼上方的天花板有一個燒穿了的大窟窿。他大吃一驚,趕忙奔上去找那位老醫生,卻在衛生間看到燒穿窟窿的地板上,只剩下半條人腿,老人的身體已化為灰燼。 整個現場沒有絲毫發生火災的跡象。
有些科學家稱這種現象為「人體自焚」,並給它下了個定義:所謂「人體自焚」,是指人體沒有同外部火源接觸,內部發生燃燒化為灰燼,而灰燼周圍一切可燃物體保持原樣的一種現象。
根據現有的200多案例,發生「自焚」的人男女比例大約相等;年齡從4個月到114歲都有;身體有胖有瘦,有的案例甚至發生在走路、開車、劃船、跳舞的過程之中。
那麼,「人體自焚」起於何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西方,有人認為是人體內有過量的脂肪引起的。這種解釋顯然站不住腳,因為發生自焚的人有胖有瘦。有些人認為,人體自焚是由於某種天然的「電流體」造成體內可燃物質燃燒。所謂天然「電流體」究竟何所指?還有人認為是由於體內磷質過多,發生自燃,此說沒有根據。更有趣的是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喝了過量的酒,酒精發生自燃的現象。此人還做了個可笑的試驗:把酒精注射到一塊新鮮的肉里,然而卻不見發生「自焚」現象。
近年來,有人指出:「人體自焚」是自然界中的球狀閃電引起的,所以不是自燃,而是他燃。持這種觀點的人解釋道:球狀閃電像一個大火球,在空中飄飄忽忽,忽高忽低的移動,常使夜間行路的人大驚失色。球狀閃電能穿過門、窗的縫隙、升堂入室、鑽進人家,它有時發生爆炸,毀壞建築物,造成人畜傷亡。它在行經的沿途,遇到任何障礙物時無堅不摧,卻又不燒壞周圍的可燃之物。通常,一個球狀閃電爆炸時釋放出的能量,約相當於10公斤TNT炸葯爆炸時放出的能量。而且當球狀閃電消失後,一般會留下燒焦、硫磺或臭氧的氣味。
探索球狀閃電的本質
到底什麼是不可思議的球狀閃電?多少年來,科學界都認為球狀閃電是子虛烏有的現象,直到最近幾十年才承認它的真實性。
早在1955年,蘇聯物理學家便提出球狀閃電是雷暴中所產生的電磁干擾效應所引起的。1991年,日本科學家報道了他們在實驗中觀察到微波干擾所產生的一系列類似球狀閃電的現象,他們的人造等離子球也顯示出球狀閃電的一些特性,如它可沿與主氣流相反的方向運動,並可穿越固體物質。
1998年,一位西班牙物理學家認為,所謂的神秘球狀閃電其成因並不神秘,這一現象很可能是閃電產生過程中,磁場約束發光等離子體所形成。他建立了閃電磁場模型,認為關鍵是閃電過程中形成的水平磁場和垂直磁場磁力線圈相互交織而成的磁力線網。在某些特殊情況下 ,這一磁力線網有可能會呈現出球形,而發光等離子體會被這一網所「俘獲」而形成球狀閃電。這一火球效應會一直持續到等離子體開始冷卻。研究人員指出,根據他們的預算,火球持續時間最多可達10至15秒。當等離子體冷卻後,電子開始被原子所束縛,等離子體內部電阻變大、電流趨弱,周圍的磁場也將隨之瓦解,最終火球不復存在。
按照這一理論,球狀閃電絕大部分較冷,但在沿磁力線方向局部溫度則極高。研究人員指出,據此就可很好的解釋為什麼火球並不發熱而觸到物體後往往容易著火。
2000年,兩位紐西蘭科學家提出了他們的新理論。當一般的枝狀閃電擊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礦物質會轉換成納米純硅和硅化合物顆粒。這些尺寸不足十分之一微米的微型顆粒,會在閃電的能量作用下由土壤蒸發進入大氣。這一過程,就像抽煙者從嘴中吐出煙圈。進入大氣的含硅顆粒會首先連接成鏈,然後組成能隨氣流運動的球狀細絲網。該球狀細絲網中的顆粒具有很高活性,會在特定條件下緩慢燃燒,並釋放出光和熱而形成所謂球狀閃電。
一些目擊者曾報告說,他們看到的球狀閃電能穿牆越窗,甚至能通過飛機的機身,這一理論對此也能解釋。大多數房屋的門窗周圍都有縫隙,而含硅顆粒組成的球狀細絲網極具彈性,只要空氣能過的地方細絲網也應能通行。也就是說,如果空氣能穿過門窗,那麼該細絲網也能「擠過」,並會隨後重新恢復形狀。
科學家以閃電樣本的放電來試驗土壤樣本,結果確實產生了聚合的納米粒子,這些離子的氧化速度與球狀閃電一致。
研究的新進展
2002年1月15日英國皇家學會在其學術雜志《哲學學報》的專刊上發表了一組有關球狀閃電理論的文章。這些理論分別由物理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工程師提出。他們提出了3個解釋球狀閃電緣由的新理論。其主要內容分別是:
1.球狀閃電是由含有水合離子的小水滴組成的,它通過離子反應來釋放能量。在這個理論中,球狀閃電是一個包含等離子體的電化學結構,這一結構是由溫度、壓力、電磁場和重力場的微妙平衡來維持的。
2.球狀閃電是由聚合體細絲纏繞而成,通過表面放電來釋放能量。在該理論中,灰塵中的自然微粒,像來源於纖維素、煤煙或硅土中的微粒都能形成細絲狀結構,這些細絲聚合起來就變成了一個高度充電的球體,當它表面放電時,就發出了光和熱。
3.球狀閃電是由金屬納米粒子鏈構成,其能量釋放是通過金屬納米粒子的表面氧化來進行的。在這個理論中,普通的閃電能引起像土壤或木材這樣的物質釋放金屬蒸氣,這種帶電的金屬蒸氣濃縮成一個網狀的金屬納米粒子球。
這些理論都有些說服力,特別是第三個理論,可以解釋為什麼球狀閃電能夠穿過牆壁和關著的窗子,似乎更有說服力。
但是,人們至今尚未在實驗室中製造出真正的球狀閃電,雖然已模擬出了極微型又短命的球狀閃電。事實上,所有的理論在球狀閃電的復雜多變性面前都顯得那麼單薄。一個真正的球狀閃電理論應說明所有的現象,包括沒有雷暴的情況和球狀閃電持續很長時間及球狀閃電大如房屋的情形。而要說清這一切,需要更強大的理論。
有人認為,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應是接近冷聚反應領域,與等離子體現象相關的理論。更有人提出球狀閃電和龍卷風一樣都是等離子團的現象。還有人設想,最佳的理論可能是把電磁學、電學和等離子及納米理論綜合起來的想法。
總之,球狀閃電不僅有趣,而且包含了很多秘密,一旦了解了它的本質,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或許會有深遠的影響。或許,我們不僅能找到人體自焚和通古斯大爆炸的元兇,更能由此找到高效、清潔的新能源。
UFO與球狀閃電
由於球狀閃電行為的詭秘奇特,有人提出大部分UFO可能就是球狀閃電。其理由是:
1.在顏色方面。球狀閃電的顏色絢麗多彩,有白色、粉紅色、桔紅色、藍色等。UFO也有類似的色彩。
2.在聲響方面。球狀閃電在運動時會發出輕微的吱吱聲、噼啪聲,最後靜靜地消失。UFO由於距離較遠,多數聽不到聲音,但也有少數UFO飛行時會發出呼呼的聲音或隆隆的響聲。部分UFO還發出熱量,這與球狀閃電很一致。
3.UFO和球狀閃電都能漂浮空中,行蹤不定。
但是,持不同觀點者則認為球狀閃電多產生於雷雨的天氣中,而多數UFO目擊是發生在晴朗的天氣里。況且,球狀閃電在空中的運動似乎完全取決於氣流,而UFO的運動似乎與氣流並不一致。
2、《球狀閃電》是科幻作家劉慈欣寫的一本以球狀閃電為中心展開的科幻小說,書中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獨特、神秘而離奇的世界。
『捌』 球狀閃電的簡介
《球狀閃電》是青年作家Johnson創作的長篇災難科幻小說《時空機密Ⅰ:啟示未來》(《SecretsⅠ:Into the Future》)的第二章。《時空機密Ⅰ:啟示未來》是懸疑科幻史詩《時空機密》第一部。全書共分十章,約十萬字,講述了一個關於科學、自然、生存的懸念迭起、錯綜復雜的故事。
《球狀閃電》自2014年8月19日起全章連載於網易雲閱讀。
『玖』 夢溪筆談記載的球形閃電究竟是什麼
球形閃電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在《夢溪筆談》中,沈括曾描述道:“內侍李舜舉家曾為暴雷所震。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間出,赫然出檐,人以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牆壁窗紙皆黔。”
有人可能會好奇如何預防球狀閃電。方式就跟平時避雷差不多,遠離門窗、水管等金屬導體,拔掉電源插頭等。如果遇到了,輕輕避開,以免產生空氣擾動,不然它就有可能撲上來“咬人”了。
『拾』 介紹一下「球形閃電」
球形閃電是一種十分罕見的閃電形狀。閃電,有線形、帶狀、火箭形和球形四種。最常見的是線形,球形閃電出現很少,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共記錄了4000多次球形閃電現象。
據氣象專家介紹,球形閃電似一團火球,約有籃球那麼大,偶爾也有直徑幾米甚至幾十米的。球形閃電多半在強雷雨的惡劣天氣里才會出現。球形閃電有個怪脾氣,見縫就鑽,常常從門窗、煙囪、甚至縫隙中鑽入室內,有時能沿著導線以每秒2米左右的速度前進並燃燒 。它一般沿水平方向移動,有時也停留在空中不動,或緩慢地降落。有的球形閃電在移動中還能自旋,有的則會反彈。它移動時發出嘶嘶聲,消失時發出爆炸的巨響,振動能量足以破壞一般的建築物。由於爆炸時空氣發出了化學反應,生成了臭氧和一氧化氮,故球形閃電消失後有一股難聞的味道。
球形閃電雖是一個灼熱的火球,但當它靠近一些易燃物體如樹木、紙、乾草時,並不起火災,而在爆炸的一肯間卻可 以燒掉潮濕的樹木和房屋。如若落進水池,球形閃電會使水沸騰。它能輕而易舉地穿過玻璃 ,又可從門縫、煙囪里鑽到房屋之內。所以像以上發生的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奇怪的是,球形閃電到底是何種物質?一直沒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有幾種假設:有人認為球 形閃電是一種帶強電的氣體混和物;有人則推測是化學反應堆;還有人認為是一種氮氧化合物;更有學者說它是一團高度電離的空氣囊。以上諸種說法,都有待於科學研究的證實。
記錄在案的著名的球形閃電現象
1962年7月22日,泰山玉皇頂處於雷暴之中。電閃雷鳴當中,一個直徑為15厘米的殷紅色火球,從關緊的玻璃縫間竄入室內。它以每秒2—3米的速度在室內飄舞了3—4秒後,又從煙囪中逸出。爆炸時使煙囪削去一角,室內的一隻熱水瓶膽在氣浪沖擊下化為碎片。1981年7月25日,上海高橋車站花圃隨著一聲驚雷之後,突然有兩個罕見的桔紅色火球發出刺耳的呼嘯聲,從雲中滾滾而下。當落到花圃時,兩個火球相撞,一聲巨響,那耀眼的光亮把周圍照得如同白晝。
1981年,一架伊爾-18飛機從黑海之濱的索契市起飛。當時天氣很好,雷雨雲遠離飛行線40公里。當飛機升到1200米高空時,突然一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火球闖入飛機駕駛艙,發出了震耳谷聾的爆炸聲後隨即消失。但幾秒鍾後,它又令人難以置信地通過密封金屬艙壁,在乘客艙內再度出現。它在驚亂一團的乘客頭上漂浮著,緩緩地飄進後艙,分裂成兩個光亮的半月形,隨後又合並在一起,最後發出不大的聲音離開了飛機。駕駛員立即著陸檢查,發現球形閃電進出的飛機頭尾部各鑽了個窟窿,雷達和部他儀表失錄,但飛機內壁和乘客沒有受到任何損傷。
從歷次球形內閃電的活動情況看,它大多出現在雷雨交加的時刻或暴風雨前後,呈發光的火 球形獎,中心極亮。這種火球的顏色多變,直徑通常為10~40厘米。發生球形閃電的持續時間僅在幾十秒之間。它常常以每秒2米的速度作水平移動,有進停,有時停留在半空中,有時又降落地面。
科學家試揭球形閃電之迷
前蘇聯一位物理學家認為,球形閃電是被雷電「吹」成的泡。雷暴時,地球的電場強度提高1千倍。它擊中水滴,甚至在水滴周圍形成強場的枝狀閃電使水滴膨脹起來。不過,這需要在小水滴內落入某種異質,如一粒灰塵或一粒沙子。當電流的電阻不斷增強,水便分解成氫和氧。氫與氧燃燒形成了火球。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火球提前放電,即發生爆炸,當電荷逐漸消失時,火球便不知不覺地消失。如果火球周圍的空氣是靜止的,幾秒鍾之後火球便會自行消失。使閃電放電容易,破壞它卻不可能。人們甚至用槍射擊過火球,然而火球並未爆炸。球形閃電之所以能飛馳,是因為它的密度接近空氣的密度,能隨著周圍的空氣運動。所以在遇到球形閃電時,站在原地不動最為安全。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科學家阿伯拉翰森和戴尼斯認為,球形閃電是硅燃燒發光所致。該理論認為,當土壤被雷電襲擊後,會向大氣釋放含有硅的納米微粒,來自雷電襲擊的能量以化學能的形式儲藏在這些納米微粒中,當達到一定高溫時,這些微粒就會氧化並釋放能量。研究人員將土壤樣品暴露於跟閃電過程一樣的條件下,便會產生含有硅的納米微粒,其被氧化的速率與球形閃電平均10秒鍾的生命周期是一致的。
球形閃電也稱電火球,被認為是一種與雷電有關的自然現象,它出現時常漂浮在離地面不遠的空中,接觸地面後常反彈起來,被接觸的物質會被燒焦,僅有1%的人聲稱見過球形閃電。科學家們從150年前就開始研究這種罕見的自然現象,但從未能在實驗室中重現這種自然現象,並且在理論上也不能很好地加以解釋。
球形閃電預防方法
據專家介紹,預防球形閃電主要方法是關閉門窗,防備球形閃電飄進室內;如果球形閃電意外飄進室內,千萬不要跑動,因為球形閃電一般跟隨氣流飄動。如果在野外遇到球形閃電,也不要動,可拾起身邊的石塊使勁向外扔去,將球形閃電引開,以免誤傷人群。(綜合)
德科學家人工合成球形閃電
http://www.cyol.net 2006-06-12 11:40:45
科技日報訊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德國馬普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和位於柏林的洪堡大學科學家,在實驗室里成功製造出只有在雷暴天氣中才會出現的球形閃電。該閃電其實是一個球形等離子體,直徑20厘米,持續了近半分鍾。科學家希望該試驗能幫助了解這一奇異現象,並為核聚變發電站的等離子體研究提供參考。
球形閃電是一種十分奇特的閃電現象,直徑通常為10厘米—40厘米,顏色為紅色、黃色或者藍色,持續時間也從幾秒到幾分鍾不等。球形閃電無孔不入,常常會從門窗、煙囪甚至房屋縫隙中悄然鑽進屋內。它的出現有時會使人虛驚一場,有時卻會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當它靠近一些易燃物如樹木、紙張時,並不起火災,但在它爆炸的一瞬間,卻可以燒掉潮濕的樹木和房屋。如果落進水池,球形閃電還會使池水沸騰。
球形閃電到底是何種物質,這一問題已困擾了人類幾個世紀。不少科學家認為,球形閃電現象的出現是因為閃電到達地面時形成了一個球形等離子體,但其機制卻依然不清楚。盡管人類在近半個多世紀中記錄到了4000多次球形閃電現象,卻幾乎沒有掌握它的任何可靠數據。
今年年初,以色列科學家曾利用微波汽化不同材料製造出球形等離子體。不過戈瑞德?伐斯曼恩等人則採用了另一種方法,他們認為,這樣製造出的球形閃電與自然現象更加接近。
伐斯曼恩說:「很可能是電火花和水相互作用導致了球形閃電,因此,我們利用5000伏的瞬間高壓放電,在玻璃水槽中製造出了球形等離子體。」水槽中有兩個電極,其中一個利用陶管與水隔離。高壓使水中出現了60安培的電流,它進入陶管並使附近的水蒸發,進而出現了由電離的水分子組成的明亮球形等離子體。盡管該球體會發光,溫度卻很低,放在它上面的一張紙被頂起卻沒有被點燃。當電流中斷後,該球體持續了0.3秒,這比通常的等離子體的壽命要長很多。目前,實驗室和核聚變發電站中的等離子體一般只能持續幾毫秒。
科學家正在研究其光譜,論證等離子體大小、持續時間是否與電壓有關。由於核聚變發電站將利用大型的氫等離子體燃燒發電,探究如何控制等離子體將幫助研發更完善的核聚變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