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賺錢技巧
A. 現在我國科幻小說環境怎麼樣很多作家不容易賺錢
整個科幻圈受到主流人群的關注度非常的少,而且內部最近一年也是有一些分類上的爭論(並非鐵板一塊),所以雖然整體還是良性發展,但是也可以說是龜速發展,原創作者非常少(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人),有不少邊緣作者甚至只能自費出書。但是好處是很容易出頭,畢竟沒什麼競爭。
而且圈子裡配套的其他職業,也非常少(比如編輯、市場、營銷、活動組織者等等),所以科幻圈一直號稱用愛發電。並且發電量普遍不夠使用。(你知道有多少科幻圈的人,去成都、重慶參加個圈子裡的活動,都需要坐綠皮火車嗎?真的沒錢買飛機票)
而且因為受到的關注少,所以掙錢的機會就少,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都不是專職作家,都是兼職的(大劉當年也只能在電站崗位上摸魚寫書)。
為了更好地改善科幻的生存狀態,一些有志之士(幾位大咖和發展的不錯的組織),最近在開展科幻寫作班、科幻評論推廣等等工作,希望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也希望有人能夠推進科幻的知名度。
目前領軍人物大劉(劉慈欣)本身工科男+直男,讓他去參加各種秀,擴散知名度太難了,上次在節目中他自己爆出當年摸魚寫書(三體就是摸魚寫出來的)的事情,還被國家有關部門在微博上點名批評了,從那之後他就很謹慎,大劉是目前中國科幻最大的IP。
如果對現在的科幻圈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草根科幻,或者今日頭條--搜索草根科幻,也行。各種科幻小說的推薦,八卦介紹,絕對包你滿意。
B. 現在看科幻小說人多不多,這科幻作品賺不賺錢
科幻類電影總是經久不衰的。就比如近幾年的三體啊什麼的。但如果要寫科幻類作品的話,必須要言之有理,理論基礎一定要扎實還有腦洞一定要大。挑戰性是很強的,但賺的錢也是很可觀的
C. 找些已經完結的科幻小說。最好穿越YY些的賺錢狂轉
吞噬星空 武裝風暴 星際游輪 可以看一下都是科幻的 還不錯!
D. 科幻小說。。。不知道如何起筆
如今國內的科幻市場很不景氣,如果是純粹抱著感興趣的態度去寫科幻小說的話希望你能寫出自己的觀點,國內從事科幻小說創作的人才凋零和斷層很嚴重,劉慈欣、王晉康都接近50歲了,他們的小說離我們青年人的期望值相差很遠,主要原因是無法全面深入把握青少年群體的價值取向和閱讀愛好。
如果你是理工科出身的具有扎實技術功底的可以考慮寫一下硬科幻小說,硬科幻對文筆的要求不是很高,如果是對社會的認識程度較高,可以寫一些軟科幻題材的小說,希望你能寫一些硬科幻小說,因為由於國人科技文化知識的匱乏導致硬科幻實在是太少了。
要想寫出具有自己的觀點的科幻小說實在是太難了,不過要是短篇小說,努力下也能做到標新立異,當然要是寫長篇的話最好還是嘗試對別人的一些觀點和寫作模式進行組合吧,否則單憑自己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我也是科幻愛好者,以後准備寫一部長篇的以星際戰爭為背景的宇宙探險類奇幻青春硬科幻小說,以後可以多交流。
《銀河英雄傳說》雖然有點老,但也算得上是硬科幻,日本人的科幻想像力從這部小說中可見一斑,《沙丘魔堡》雖然更老,內容晦澀,不符合國人的閱讀口味,卻是科幻迷的必看小說,因為作品建立一個完整的科幻體系,內容涉及科技、社會、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連同名游戲都出來了,硬科幻小說之父阿西莫夫的幾部長篇系列也是必看的,如果能完全看懂,並基本掌握了寫作框架、模式、敘事手法等宏觀層面和細節上的東西,對以後的創作絕對是受益無窮的。
E. 我想發一篇科幻小說,有稿費的。不知發在哪裡
本想說《科幻世界》的..
話說嚴謹的硬科幻沒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文字功底是很難寫好的,所以我很頂你很樂意幫你,但是印象中發表硬科幻的雜志國內只有《科幻世界》了啊,你寫的如果是那些魔幻、玄幻等快餐小說或許還好找些..
我想國內讀者看科幻雜志10個有9個是選擇《科幻世界》的,所以導致《科幻世界》的權威性和壟斷性,你試試看投給「校園之星」吧,「銀河獎徵文」的要求肯定很高。
F. 我寫了一本科幻小說,大約3萬字左右,該怎樣出版具體怎樣操作稿費至少是多少
本想說《科幻世界》的..
話說嚴謹的硬科幻沒有一定專業知識和文字功底是很難寫好的,所以我很頂你很樂意幫你,但是印象中發表硬科幻的雜志國內只有《科幻世界》了啊,你寫的如果是那些魔幻、玄幻等快餐小說或許還好找些..
我想國內讀者看科幻雜志10個有9個是選擇《科幻世界》的,所以導致《科幻世界》的權威性和壟斷性,你試試看投給「校園之星」吧,「銀河獎徵文」的要求肯定很高。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G. 科幻小說寫作技巧
單線式結構中的線索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物,或者事。在科幻小說中,以物、事,特別是具有神奇色彩的物或事為線索的情況要遠遠多過以人為線索情況,某種神秘事件從出現到解謎,通常就是一篇科幻小說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科幻小說的重要特徵。
二,復線式結構,即以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線索交插表現形成的結構。復線式又分平行復線、主次復線、明暗復線等情況。村上春樹的科幻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平行復線的典型。「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兩個線索一直平行出現,直到小說結尾處才合為一體。王晉康的《生死平衡》是空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圍繞主人公皇埔林展開的故事是主線,其餘是復線。劉慈欣的《地火》是時間上主次復線的典型。劉欣主持的地下煤制氣實驗上主線。一百多年後一個初中生體驗前輩采礦生涯的內容是副線。而他在《鄉村教師》里,更是運用復線式結構的佳作。一方面是極端落後的鄉村學校環境,一方面是先進得無法理喻的銀河系「碳基智慧生命」和「硅基智慧生命」的大戰。兩條線索最後交匯到一處,取得一種奇特的美學效果。金·凱利主演的科幻片《楚門的世界》則是明暗副線的典型。主人公被製片人操縱的生活是明線,製片人的活動是暗線。影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明線,直到內容過了一半才進入另一條線索,揭開謎底。
三,散文式結構。這種結構打破了情節核心,以作者希望創造的某種意境、氛圍、情感為結構中心。比如克拉克的名著《地球凌日》,就是宇航員臨死前的樂觀主義精神為結構中心。國內作品採用散文式結構的有劉維佳的《黑太陽升起來》、凌晨的《燃燒的星球》,以及天津作者張卓的短篇科幻小說等。散文式結構較易表達作者的內心感受。不過,由於沒有情節線索,讀起來不太有趣,散文式結構的小說是那種提供給知音細細品味的作品。
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輻射式結構。在這種結構里,情節從一點發散開,向不同的方向輻射。王晉康的《解讀生命》也運用了這種結構。在這篇小說里,外星人來到地球,並且在與人類的沖突中被殺死。然而它們那種奇怪的死法最終沒有得到解釋。父子兩代科幻作者就根據這種死亡現象,虛構出不同的致死理由。在這里,小說從外星人死亡這個事件開始輻射出去,引出了不同的線索。與其它結構方式相比。輻射式結構過於復雜,適用范圍也小。
更有一些表面上凌亂不堪的結構方式,卻正符合作品本身的主題。比如,賽伯朋克流派的開山之作《神經漫遊者》,被譯成中文後,許多讀者無法接受那種天上地下的隨意式結構。但作者運用這樣的結構方式,正是為了表現網路世界裡人們支離破碎的生活特點。
上面這些結構方式,主要談了小說的主幹部分。小說的開始和結尾也是作者必須要注意的。開始決定了一篇小說是否吸引人,在讀者缺乏時間和耐心的今天,開始部分不吸引人,小說就失敗了一半。甚至可以這樣說,三五個自然段里不能讓讀者喜歡的作品就是失敗的作品。而結尾則決定這篇小說能給人留下什麼回味,好的結尾可以把全篇的努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開始和結尾的構思往往更費力氣。
楊平的小說《黑客事件》的開始一個自然段只有一句話:「這個世界只有二百五十六色」。了解計算機技術的讀者一下子就知道,這是一個數字虛擬世界的故事。而對計算機技術了解不多的讀者也會產生疑問:什麼叫「只有二百五十六色」?這個優秀的開篇一直為科幻愛好者稱道。王晉康的《生死平衡》用了一個歌舞昇平式的開端:人類終於消滅了天花,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來到最後一個天花病人那裡,想取些樣本,卻得知已經有神秘人物取走了樣本。這個很喜氣的開始卻為後面的悲劇故事埋下的伏筆。
出色的結尾在科幻小說中也屢見不鮮。在克拉克的《與拉瑪相會》中,外星人的巨大飛船絲毫不理會人類的一番折騰,從太陽中得到能量後,轉頭高速飛走。星河的《殘缺的磁痕》中,主人公放棄了躲避地球磁場變化的機會,讓女友進入隱蔽所,獨自去面對危險的未來。這些結尾都把充分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讀者,同時又結束了整個故事。
不過,對於不少作者來說,寫小說開頭時還很有創作沖動,寫到結尾時可能就會煩了、倦了,於是匆匆收尾了事。如果有這種情況,作者一定要提醒自己重視結尾的構造。
掌握小說的結構藝術,還要了解所謂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藝術手法,指把本來不在同樣時空的畫面、聲音等因素擺放在一處,使觀眾產生聯想,達到編導希望的效果。蒙太奇手法原本是電影工作者汲取自小說的技巧。只是這種技巧在小說創作中不為人注重。當蒙太奇在電影里大放光彩時,小說家們又把它請回來,加以改造,成為一種成熟的小說結構技巧。
(還是我,接上個回答)
H. 寫小說能賺錢嗎我寫的是科幻
能是能但跟付出的來說太少,除了少數幾位大神絕大部分賺到的錢可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人只是為了自己的興趣而去寫的不是為了賺錢,如果自己寫的書賺的錢都不夠生活費的話,還是不要當職業作家作為副職的話還是不錯的。
I. 原創科幻小說是否有錢途
中國科幻誕生於晚清時期,至今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從「科技強國」到「少兒科普」再到社會「成人化」的探索,科幻文學始終肩負著一些外在力量賦予的使命,被寄予厚望,但卻從來沒有進入過主流文學的視野。而進入21世紀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發展及文學結構的改變,科幻小說終於開始進入文學舞台的中心,其影響力也外溢出科幻迷的「小圈子」,在更廣大的范圍內傳播。
新世紀的中國不再是一個貧弱的社會,普通人也告別了物質匱乏的日子,經濟的高速發展及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身邊出現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3D列印、人工智慧、大數據、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量子通訊、基因編輯……讓所謂的「高科技」出現在了我們身邊,尤其中國享譽世界的「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高鐵、網購和移動支付,更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中國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站在了全球科技發展的前沿。在這樣的情況下,看科幻小說終於不再被認為是脫離現實的幼稚行為,反而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先鋒」與「時尚」。對未來的思考,對於人文、倫理與科學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熱點話題,這為科幻小說提供了新的發展平台。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中國文學的結構也由傳統「現代性」的「主流」和「支流」的分野轉化為傳統的「純文學」、類型文學、網路文學的三足鼎立。這種變化為作為獨特類型的科幻文學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不僅使科幻小說的傳播更為便捷高效,讀者群更為廣泛,新一代讀者全新的生活形態和思維方式更契合了科幻小說所蘊含的科技及全球性議題,《三體》得到互聯網大佬們的極力推崇並通過網路迅速擴大影響,並非全憑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