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尋找類地行星
A. 為什麼要尋找類地行星為啥還在類地行星上找生命
我們人類現在對於地球上資源的利用是非常巨大的,我們現在由於對於地球上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地球滿目瘡痍,我們人類不得不思考人類未來的出路,而這個尋找其他類地行星成為一個主要的目標。
即便度過了全球變暖,我們的太陽也會在50億年後膨脹,它將是現在的100倍,有可能巨大的膨脹會將地球吞噬,因此地球那時將變成死亡星球。這只是最近的危機,再遠的則是星系的融合、宇宙的崩塌。萬物都存在著定律,宇宙既然一直在膨脹,總有一天膨脹會停止,停止的那一刻,就是萬物滅亡的那一刻。
B. 類地行星上會有生命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恆星周圍,可能正繞行著一顆自然環境與地球類似的行星,而且這顆行星上還可能存在著某種生命形態。如果最終證實這顆類地行星果真存在,人類只需要使用專業天文望遠鏡就可以對它進行觀測。
類地行星可能存在生命
在即將出版的最新一期《天體物理通訊》雜志上,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科學家們將公布他們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美國科學家表示,星際旅行曾是無數科幻小說的靈感之源,如果星際旅行能夠成為可能的話,「半人馬」座可能會成為人們到達的第一個星系,因為它離地球最近。「半人馬」座中的三顆恆星分別是「孿生星」阿爾法A、B,以及比它們要小得多的紅矮星比鄰星,比鄰星離地球更近些。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結論,在阿爾法B星周圍,可能有類似地球的行星繞其旋轉,其中有一些行星似乎適合居住,其離開母星的位置足以使其上面產生海洋、湖泊、河流。站在阿爾法B的行星上,人們能在天空中見到兩個「太陽」,一個亮的「主太陽」和一個要暗得多的「副太陽」,不過副太陽的亮度仍要超過月亮許多倍。
雖然同屬「半人馬」座,但比鄰星距離阿爾法A、B仍有0.21光年,相當於太陽與地球距離的13,000倍。比鄰星只有在夜裡才能看到。通過安放在智利一個天文台上1.5米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希望能對「半人馬」座星系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里高利-勞格林教授說,他認為「半人馬」座周圍的行星值得觀測。目前,人類已經發現200多顆行星為巨型氣體行星,和木星非常相似。確認「半人馬」座周圍類地行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勞格林教授說,這可能需要五年的觀測時間。
尋找過程面臨困難
由於阿爾法B星的亮度以及在天空中的位置,天文學家很可能將使用多普勒探測法觀測。這種方法是通過檢測因軌道行星的引力而造成的光線晃動來尋找類地行星。大多數太陽系以外的行星都是通過這種方法發現的。為了研究阿爾法B星周圍的行星布局,天文學家用了不少計算機模型,每個模型模擬2億年的恆星演化過程。由於初始條件不同,每個模擬都代表一個不同的行星系統。並且在每種情況下,都有一個恆星系統,其中至少配一顆約為地球大小的行星。在很多情況下,被模擬的行星都在母恆星的可居區軌道上運轉。恆星這條窄窄的可居住軌道帶,也被稱為「金發地帶」,這里的溫度不高不低,適合液態水的存在,從而也可能適合生命的存在。
尋找類地行星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並不發光,它們反射的信號極其微弱。而恆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億倍左右,人們必須首先屏蔽掉恆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徵。天文學家們稱,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都類似於G1 581紅矮星,太陽系附近的恆星中有80%都屬於這一類型。截至目前,科學家利用傳統探測行星技術,已經發現了170多顆類地行星,但由於技術的限制,當時發現的類地行星往往較大,其中最小的行星質量也大約是地球的7倍。天文學家們對研究這類非氣態的巨大行星很有興趣。勞格林教授說:「我們的這一發現說明一些不大的恆星周圍也存在著普通的行星。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紅矮星也可以成為我們探尋其它類地行星的一把鑰匙」。
C. 人類有必要找類地行星嗎
有,地球人口過剩,環境,資源等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尋找類地行星的重要性。通過觀測,模擬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人類需要盡快找到行星以及實現星際移民,這不是科幻小說,地球人口數量已達到地球人口容納量。
D. 為什麼要尋找類地行星
【找類地行星是有科學依據的】
不要以為科學家們都傻,也不要認為人們思想狹義,其實這些都是能經得起證明的。
簡單的邏輯如下:
假設在太陽系形成不久開始每個星球都有形成生命的可能(種子),則每個星球至少會有簡單生命體的出現。然後才有可能有智慧生命。
事實上,最後只有地球有了生命並有了智慧生命。這就說明只有地球的條件適合生命種子的繁殖和發展,即便火星有低級生命產生,其環境也最終使其稱為今天這個樣子—不毛之地。
[這個說明並不高深,其實,只有我們的星球有生命本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類地行星因為適合生命形式的生存和發展而受到關注。就像地球上的生命選擇「炭基」而不選擇「硅基」一樣的道理,生命會選擇類地行星發生和發展。
反證一下:
假若外星生命能適應高溫或者其它不符合地球條件的惡劣條件,那它必然也可以產生在太陽系中類似的行星上,而事實上卻沒有…
或許你會說生命在哪一個星球上的出現是偶然的。這是錯誤的,實際是:只要有星球適合生命發展,一定時間後,這個星球就必然會出現生命。
E. 我想寫一個科幻小說該怎麼寫
不知道你想寫一個怎麼樣的小說,正統的科幻,還是網路小說
如果是些正統的科幻,哪怕是軟科幻,都最好去查查宇航(如陀螺儀、冷凍裝置、駕駛艙、龍骨、艦橋)、行星地貌([行星有類地行星,當然也有和地球地貌相差很多的,生物生命結構也不盡相同:人類是炭基生命,而另一種生命形式是硅基生命] 還有不同的生態結構 [可以參見阿凡達的生態體系] )還要了解太空的本質(飛船在太空爆炸是不會有聲音的!只有聲波造成的震動。所謂飛船轟的一下炸了,就是有悖物理學了)、光學的紅移藍移定位、量子物理學(蟲洞、黑洞、翹曲系統)等等
還有就是武器。太空武器和地面武器完全不一樣。比如導彈,在地面上就是以[ 爆炸] 來致傷的,但在太空,外界非常冷,即使撞到太空船的船體,也不見得會爆炸,即使爆炸了,產生的碎片的威力也會被削減很多。所以就會有聲波武器、重力武器、激光武器之類。
搞清楚了這些,就是人物關系了,一定要前後呼應,每個角色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要有前後照應
此外,還應該注意一下生活方式。兩顆不同的星球,文明的發展方向一定不同。所以他們的習慣、語言、信仰,還有衣著飾品甚至於使用的工具都不同。
但如果你只是單純的想寫一部網路小說,那以上的東西都可以忽略
什麼樣的網路小說受人歡迎呢,大起大落莫名其妙的懸疑、壯觀的太空戰爭(火花四濺~~參見高達、星戰之類 [其實日本有一本書,專門指出了包括高達、凹凸曼之類的偽科學性,比如說高達,高達每邁一步,駕駛員的感覺就像從十層樓上跳下來,很有意思] )、人物和人物之間的感情糾葛、還有主人公越來越NB的力量,當然,還得要故弄玄虛
你要真在武器飛船之類的東西上下功夫,讀者反而不愛看了。
這就是網路小說和正統科幻的最大差距
當然,也有很多正統科幻小說是以情節而流傳於世(《上校的軍刀》、《太空墓碑》、《不朽》還有喬治馬丁的千億個世界)
不過弱弱的說一句,星河戰記這個名字不太好
F. 科學家為什麼不由近及遠的尋找類地行星難道最近的都找完了才找到個1400光年外的
簡單地說:類地行星(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包括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及遠日行星(天王、海王).)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構成的.
詳細地說: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相類似的行星?我們地球是宇宙獨一無二的驕子嗎?這是非常深刻的問題.迄今為止沒有人給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天文學家已經在銀河系發現若乾和地球相似的表面由岩石構成的行星.它們的質量遠遠超過地球,也缺乏圍繞旋轉的類似太陽的星球,而是圍繞已經死亡的星體旋轉.現在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有了里程碑式進展.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恆星300萬千米(0.021天文單位).這個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94天.其軌道大小隻有太陽系水星軌道的十分之一.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為Gliese 876.它圍繞一顆名Gliese 876的恆星運行.
研究組科學家認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顆行星的表面是由岩石構成,但是從質量的測定排除了它是木星那樣的氣體構成的行星.數據表明,它很可能是具有鎳/鐵岩石或者硅覆蓋物的地形結構.介於地球陸地結構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熱化的巨大冰結構之間.它具有稠密的蒸汽雲層.
這項成果是由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的凱克天文台觀測得到的.凱克天文台擁有2台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學巨型望遠鏡.每一台有8層樓高,重350多噸.這次的成功發現也要歸功於凱克天文台技術的改進——光譜儀CCD探測器的精確度提高,從3米/秒提高到1米/秒,為今後能夠發現銀河系內質量和地球相當的行星打下了基礎.
尋找類地行星
人類從幾千年前起,就開始了拓展疆土的努力.
《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與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南極北盡於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國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大規模、有組織的地理測繪和國土資源普查工作,堪稱中國的地理大發現.
從漢代起,中國人的眼光開始瞄準海洋.到了唐、宋以後隨著中國造船技術的高度發展,中國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經常往來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5世紀初,鄭和在不到30年間7次下西洋.對於鄭和下西洋,李約瑟博士這樣評價:時間最早,規模最大,造船技術航海技術最先進,海上力量最強,超越了當時世界海軍總軍力.然而,最後的地理大發現,卻是由歐洲人完成的.
15世紀末,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發起並完成的地理大發現,將世界版圖大幅擴展.隨即,"陸權帝國"步入衰亡,"海權殖民帝國"崛起,地球從此成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開始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從1995年2月開始,"鳳凰計劃"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恆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幾乎全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而不是由岩石和礦物組成的類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英國科學家宣布,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恆星"織女星"(Vega)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不發光,反射的信號極其微弱,恆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萬100億倍,必須屏蔽掉恆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徵.美國航空航天局准備多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在智利拉西拉(La Silla )天文觀測台工作的瑞士與法國天文學小組發現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的體積與海王星相當,質量約為地球的十七倍,它與太陽系的距離約為20.5光年.
該行星在圍繞著處於天秤座的G1 581紅矮星(G1 581紅矮星的質量約是太陽的三分之一)做高速運轉.據天文學家們觀測,它圍繞該紅矮星旋轉一周只需要五天時間.
歐洲南方天文觀測台的科學家們在向外界宣布這一新發現時表示,他們暫時還沒有為該行星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天文學家們稱,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都類似於G1 581紅矮星,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中有80%都屬於這一類型.天文學家們對研究這類非氣態的巨大行星很有興趣.據從事此項研究的法國天文學家哈維爾-德爾佛塞表示:「我們的這一發現說明一些不大的恆星周圍也存在著普通的行星.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紅矮星也可以成為我們探尋其它類地行星的一把鑰匙」.
天文學家們還稱,在目前已發現的170多顆行星中,只有5顆行星體積小於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此行星時使用了HARPS系統和智利北部天文觀測台的天文望遠鏡.
歐洲天文學家們還解釋稱,本次發現的這顆行星在距離G1 581紅矮星六百萬公里的區域內運轉,其表面溫度約為150攝氏度.作為比較,太陽系內距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距離為五千八百萬公里,它圍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88天.
G. 找一個手機單機游戲,是講一個機器人在太空尋找類地行星的,畫面感很
《OPUS 地球計畫》
H. 茫茫宇宙,如見比鄰:真的發現了4光年外的類地行星了嗎
如果說去年發現的開普勒452B是地球的大表哥,那麼今天凌晨歐洲南方天文台宣布發現的這顆類地行星(圖1),大概可以被叫做「地球的孿生哥哥」了。它的名字是「Proxima b」,質量是地球的1.3倍(開普勒452B約是地球質量的5倍),位於距離我們4.23光年之外,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宇宙茫茫,區區4光年的距離,實在可以稱得上「天涯若比鄰」了。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I. 若是想誕生像人類一樣的文明,類地行星需要哪些極端條件
美國宇航局曾宣布,他們藉助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一顆地球大小,且位於母恆星宜居帶中的行星——開普勒-186f。母恆星開普勒-186位於天鵝座,距地球約500光年,這是一顆紅矮星,質量約為太陽之半。
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外星行星,到目前已達2740顆,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有些恆星的周圍已發現有2顆甚至多顆行星。不過,現已找到的行星大多數都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質量較大的類木行星,且距母恆星比較近。
美國宇航局在早在2009年發射了「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專門用於發現外星類地行星。望遠鏡口徑0.95米,採用行星凌星法,計劃對超過 15 萬顆恆星周圍進行搜尋。2013年5月15日,「開普勒」因設備故障被迫結束行星搜索工作。到2019年4月,「開普勒」及其後續觀測已確認962 顆外星行星,以及 2903個尚需確認的行星候選體。
截至到現在在已發現的外星行星中,質量最小的只及月球質量的2倍,質量最大的約達到木星質量的29倍。一些行星很靠近其母恆星,公轉一周僅需幾小時;另一些則遠離母恆星,公轉周期長達幾千年。五花八門的外星行星之客觀存在,其各方面性質與太陽系行星大相徑庭,從而對現有太陽系形成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在確認位於母恆星宜居帶內的外星類地行星後,下一步將是設法鑒別行星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一種可行的途徑是分析行星的大氣成分,比如是否含有氧、氮、甲烷、臭氧等,並與地球在46億年演化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大氣組成進行比較,從而為外星行星上能否存在生命,以及生命進化可能所處的階段提供一些重要線索。
近期不時有報道稱,哈勃望遠鏡等空間探測器在一些外星行星上發現了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等大氣譜線,也發現了「疑似」位於母恆星宜居帶內的外星類地行星,從而令科學家們欣喜不已。
展望「開普勒」計劃之後,努力探尋外星類地行星的工作仍將繼續。如歐洲空間局曾提出一項「達爾文」計劃——發射8艘飛船,6艘各帶一個1.5米口徑反光鏡,排成100米直徑的列陣作編隊式飛行,同時觀測同一目標天體。第7艘把所獲得的訊號綜合成單個像,第8艘負責把圖像傳回地球。該設備的解析度相當於一架100米口徑望遠鏡,觀測在紅外波段上進行,以期對可能存在的外星行星進行直接成像,並從中發現更多的宜居外星行星,甚至找到外星地球。
顯然,找到宜居行星——即使距地球只有幾十光年,看來並無「實用」價值,地球人不會、也不可能向此類行星移民。然而,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其中之奧秘乃是人類的天性,其中包括生命起源這一重大問題。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地球人的目光決不會僅限於地球。不過要記住,發現宜居外星行星,與發現外星人是兩碼事(但並非風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淆!前一項目標的實現相對較容易,且已初露端倪(如開普勒-186f),相信不久便可取得明確的結論。後一項目標的實現可要難得多。但不管怎麼說,人類正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探索位於母恆星宜居帶內的外星地球、外星生命以至外星人,一步一步堅定地向前邁進。只要持之以恆,未來必會對此做出重大發現。
J. 我想寫科幻小說,在未來,一支由五萬人組成的科研團隊去太陽系的一個邊
他們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走(飛出)太陽系的。算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