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術語
❶ 蒸汽朋克是美國哪位科幻小說家提出的術語
蒸汽龐克這一詞作為賽博龐克(cyberpunk)的變體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由科幻小說作家K•W•傑特(英語:K. W. Jeter)創造。
❷ 名詞解釋「科學幻想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科學幻想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能讓讀者間接了解到科學原理——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文筆夾雜著一絲對未來想像的感性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❸ 對於科幻小說來說,有哪些經常用的名詞和概念這類東西
通用:曲率航行,激光,離子炮,能量炮彈,光速,空間(空間折疊,空間穿梭等)超光速,蟲洞,星門,超距通訊,各種文明
星體之類的:小行星,矮星,恆星,藍巨星(恆星一種),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星系,河系,(後面的基本用不上)星系群,星系團,超星系團,超星星團復合體
科技文明:曲率引擎
異獸文明:各種器官(曲率航行器官,防禦器官等)
(純粹自己總結,不喜勿噴)
❹ 科幻小說高頻詞彙
空間:空間傳送,空間擴展,空間武器
激光:激光炮,激光槍
殲星炮,衛星炮,星球戰星,宇宙戰艦,穿梭機,科研中心,基地,納米,基因……
求採納
❺ 科幻小說里說的光腦跟終端是什麼
你好!
光腦就是
比如 現今的電腦里電子鏈接和運作的
而光腦就是用光和一些光學元件取代了電子元件
終端在電子方面的意思就是
比如電腦又稱作終端機
光腦跟終端就是
光學元件叫光腦
電子元件叫電腦
光腦也是終端機
❻ 有哪些冷門又很高級的科幻詞語
宇宙大爆炸Big Bang: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它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個時期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使物質密度從密到稀地演化,如同一次規模巨大的爆炸。
奇點Singularity:作為物理學術語,是指宇宙大爆炸論所追溯的宇宙演化的起點。在廣義相對論的宇宙學中,宇宙是從奇點開始膨脹的,而一個恆星的引力塌縮的最終結局也是奇點。而在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的理論中,「奇點」是指電腦智能與人腦智能兼容的那個神妙時刻。
鏡像宇宙Mirror Universe:在宇宙發生大爆炸時,同時產生了一個「鏡像宇宙」,和我們自己的宇宙沿著完全相反的時間軌跡運行。而兩個宇宙中的高智商物種都能意識到,有另一個宇宙在與自己背道而馳。
熱寂(Heat Death of The Universe)是猜想宇宙終極命運的一種假說。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作為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流異而增加,由有序向無序,當宇宙的熵達到最大值時,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經全數轉化為熱能,所有物質溫度達到熱平衡。
歐米伽點 Point Omega 法國考古學家、神學家德日進認為:所有人類將穿越心智圈,最終達到宇宙進化的終點「歐米伽點」。從一個點的宇宙大爆炸,經由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復雜進化過程,出現人類,並最終聚焦於歐米伽點。
蟲洞Wormhole:是宇宙中可能存在的連接兩個不同時空的狹窄隧道。蟲洞是1916年由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首次提出的概念,1930年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假設黑洞與白洞透過蟲洞連接,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
黑洞Black Hole: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超高密度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白洞White Hole:在廣義相對論中,白洞是一種理論推測出來的時空區域,是一種超高度緻密物體,其性質與黑洞完全相反。白洞並不是吸收外部物質,而是不斷地向外圍噴射各種星際物質與宇宙能量,是一種宇宙中的噴射源。
黑體(Black Body):在熱力學中,是一個理想化的物體,它能夠吸收外來的全部電磁輻射,並且不會有任何的反射與透射。但黑體未必是黑色的,即使不反射任何的電磁波,它也可以放出電磁波,而這些電磁波的波長和能量則全取決於黑體的溫度,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
❼ 蒸汽朋克式美國哪位科幻小說家提出的術語
這一概念最初是用來描述三個加利福尼亞作家與好友的作品,他們(如前所述)是提姆·鮑爾斯、詹姆斯·布雷洛克和K.W·傑特爾。他們的作品都是復雜的奇幻小說,設定在一個從未真實存在過的維多利亞時代倫敦,其靈感來源是那時候的流行小說,並在此基礎上描寫了眾多奇異的發明和角色。「我認為維多利亞式奇幻將大有所為」,傑特爾(K.W. Jeter)在1987年的《軌跡》雜志(Locus Magazine)上寫到,"只要我們能夠想出一種適合的集合規范……一些建立在與那個時代相適應的技術的基礎上的事物--或許可以把它稱作'蒸汽朋克' (Steampunks)。
❽ 科幻專業詞語
氣態巨行星(gas giant)
這些行星通常體積巨大,比如木星和海王星,大部分由氣態物質組成。「氣態巨行星」一詞最初是在詹姆斯•布利什(James Blish)的作品Solar Plexus中提到。奇怪的是,直到首次刊印11年後,這個詞才在再版中第一次亮相。無論是因為布利什在這11年中突然想出了這個詞還是從別的什麼地方讀到,或者是被編輯從原稿中刪去,都不得而知了。
離子推進器(ion drive)
離子推進器是一種通過向後噴射帶電粒子從而產生推進力的飛船引擎,在《美麗新世界:牛津科幻詞典》中最早的引用來自傑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的作品《均衡器》(The Equalize)。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這一技術已經在許多航天器上得到應用。
深空(deep space)
外太空的另一個特徵便是虛無。在科幻小說里,深空常用來指恆星之間的真空區域或距離母世界相當遙遠的地方,這很可能是由E•E•史密斯博士在1934年創造的。在科技領域,「深空」一般指的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
零重力(zero-gravity/zero-g)
零重力是外太空生活的典型寫照(自然是指沒有人工重力)。傑克•賓德爾(Jack Binder,著名藝術家)在1938年第一次提出這個詞,他所指的是地心無重力狀態。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1952年的作品《空中列島》(Islands in the Sky)中正式使用了「零重力」。
❾ 科幻小說是什麼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