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書籍設計現狀
1.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怎麼樣的
處在起步階段
2. 為什麼現在好多科幻小說都寫得那麼幼稚可笑
因為很多科幻小說作家本身底子薄、寫作技術差、科學知識缺乏,寫不出硬科幻,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寫軟科幻。
但軟科幻太多,很難出彩。
3. 中國現在的科幻小說缺乏想像力嗎
當然不是。
我國也有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比如劉慈欣。他的作品《三體》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星雲獎」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劉慈欣的作品宏偉大氣、想像絢麗,既注重極端空靈和厚重現實的結合,也講求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和鮮明的個人風格,為中國科幻確立了一個新高度。
4. 三體獲獎但中國科幻小說現狀並不好如何立意
如何立意?呵呵,看看中國人現在關心的是什麼?如何裝B,如何泡妞,如何賺錢,如何坑人。沒有信仰的民族,他們只關心隔壁美女晚上被誰睡了,誰家的豪華婚禮屌爆了.....
他們只關注眼前的一點點事,那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大劉說過,仰望星空的人是偉大的,也註定了他們是極少數的,大多數人只是建築的基石,註定了庸碌。
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類型也決定了人們的關注方向,中國人看著過去,美國人展望未來
5. 中國科幻小說的出路在哪裡
記得以前看吳岩的科幻小說論綱說就是在國外,科幻仍然屬於小眾,屬於大男孩的,異鄉人的異世界。其實個人覺得還是慢慢積淀比較好。三體火起來應該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興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維攻擊這些。當時還有一篇論降維攻擊與互聯網企業的文章。小說的類別裡面有很多種,科幻也屬於其中一種。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類別小說的地步。非科幻的粉絲不會看其實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歡看了,那一般就是這部書真的寫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像凡爾納的很多小說基本都成了推薦給學生讀的名著作品了。至於中國科幻的未來,真的不用過於擔憂。以前科幻長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賣幾千冊,但這幾年很多人都出了長篇,或者出了短篇選集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關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還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志,雖然這幾年這質量。科幻迷也在逐漸增多,以前讀高中在小縣城,我們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個人左右。而且這跟科學素養的關系不是很多。比如學渣的我還有對讀書不怎麼感興趣的同學這些。要走向世界的話還是要有好作品,美國能形成周邊產品這些除了跟產業相關的原因還是在於有能寫科幻的小說編劇這些。所以還是得等積淀。國外的作品看得不怎麼多,主要還是科幻三巨頭那年代的。後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這裡面就永恆的終結看過。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說設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較乏味。
6.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
後者是基礎,前者是體現。
首先,你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能跟科技發展聯繫上。科幻小說也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很多軟科幻的作品反應的都是社會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這個舞台來表達小說主題而已,並沒有太多對科學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卻不然,它們多是有著大段的科學描述,著重以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為題材,語言嚴謹准確。而小說的故事性反而成為了附屬品。
但無論是哪類,小說所虛構的情節、人物等等,根據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原則來看,都應是大體可能產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相背離的。也就是說科幻首先要以科學為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科幻小說一個發揮的空間,若沒有科技發展這巨大潮流,科幻小說就失去了生命。
眾所周知,有很多寫作科幻小說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學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爾納及眾多現代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等等。他們大都身處在一個科學氣息較濃厚的環境里,所以他們有預見本領域甚至是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時代跳動地脈搏。他們小說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處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實現的(只是借小說將時間提前一下)或是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出來的。科幻小說家們只是將這種在大眾看來還不明朗的科學趨勢具象的表現出來而已。
科幻小說理所當然有它的科學預見性,就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潛艇、電視、飛機都給後世的科學家很多的啟發,這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科學的發展。
但這種預見是有其局限性的,談了幾十年的太空旅行我們現在不還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嗎?
事實上,單一考慮作用的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促進作用並不十分明顯,要知道小說家的預言沒有實現的要比已經成為現實的多的多!但它對社會的科學啟蒙以及文明傳播方面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給了人們想像的翅膀,你盡可以想像你未來的生活是什莫樣子,而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7. 現在我國科幻小說環境怎麼樣很多作家不容易賺錢
整個科幻圈受到主流人群的關注度非常的少,而且內部最近一年也是有一些分類上的爭論(並非鐵板一塊),所以雖然整體還是良性發展,但是也可以說是龜速發展,原創作者非常少(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人),有不少邊緣作者甚至只能自費出書。但是好處是很容易出頭,畢竟沒什麼競爭。
而且圈子裡配套的其他職業,也非常少(比如編輯、市場、營銷、活動組織者等等),所以科幻圈一直號稱用愛發電。並且發電量普遍不夠使用。(你知道有多少科幻圈的人,去成都、重慶參加個圈子裡的活動,都需要坐綠皮火車嗎?真的沒錢買飛機票)
而且因為受到的關注少,所以掙錢的機會就少,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都不是專職作家,都是兼職的(大劉當年也只能在電站崗位上摸魚寫書)。
為了更好地改善科幻的生存狀態,一些有志之士(幾位大咖和發展的不錯的組織),最近在開展科幻寫作班、科幻評論推廣等等工作,希望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也希望有人能夠推進科幻的知名度。
目前領軍人物大劉(劉慈欣)本身工科男+直男,讓他去參加各種秀,擴散知名度太難了,上次在節目中他自己爆出當年摸魚寫書(三體就是摸魚寫出來的)的事情,還被國家有關部門在微博上點名批評了,從那之後他就很謹慎,大劉是目前中國科幻最大的IP。
如果對現在的科幻圈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草根科幻,或者今日頭條--搜索草根科幻,也行。各種科幻小說的推薦,八卦介紹,絕對包你滿意。
8. 科幻小說有哪些特點為何作品少見
科幻小說特點:
1.科學性
2.預見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其中有很重的知識性,並不是說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說的內容要有科學方面的知識。
這類小說難寫也難有人才,懂文學的作者很多,懂科學的作者卻極少,想要寫好寫出有實力的科幻小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本身對科學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當豐富,再加上文學才華,才能寫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反之,沒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就會成為一本爛書,根本得不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再加上此類書不是十分普及,讀者群也不是很大,與科幻小說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書選擇多,也受讀者喜歡,書商就不太願意選擇科幻。所以,就導致科幻小說冷場面,寫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9. 中國科幻小說的現狀及發展前景(盡可能的專業一點)
我覺得科幻不如奇幻好看.
據我了解,科幻這門文藝,在上世紀80年代後就開始衰落了.
我個人覺得中國科幻不好說,一方面許多優秀的作者已經不寫科幻了,像王曉達.柳文揚的早逝,使中國科幻又失去了一個優秀作者.現在的王晉康不禁讓人感嘆"廉頗老矣".但另一方面,超新星一般的劉慈欣,後起新秀長鋏和夏笳等人又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不管怎麼說,只要有科幻迷,好的科幻作品就不會消失。
10. 有沒有什麼科幻設計類的書籍
國內:《三體》系列、《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與吾同在》、《十字》、《2066之西行漫記》、《地鐵》、《紅色海洋》、《人生不相見》(合集)、《達爾文陷阱》(合集)、《天命》、《天意》、《銀河之心·天垂日暮》等等 雜志:《科幻世界》《新科幻》
國外:《基地》系列、《我,機器人》系列、《拉瑪》系列、《安德》系列、《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恐龍文明》系列、《沙丘》系列 《天堂的噴泉》《2001太空漫遊》《月海沉船》《童年的終結》《深淵上的火》《天淵》《真名實姓》《萊博維茲的贊歌》《宇宙過河卒》………………
以上是我總結的長篇,還有很多我就不說了,請大家補充,樓主還可以買一本《科幻世界》看最後幾頁,上面有很多科幻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