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不同
Ⅰ 科幻小說的分類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雖然「硬科幻」、「軟科幻」的分法常見於諸許多雜志、網站和愛好者之口,但贊成者內部對「軟硬」的定義也存在爭議;同樣,有許多人拒絕承認這種說法,認為沒有必要去細分科幻小說。
一個典型的混亂案例是《星球大戰》(Star Wars)。起初許多保守的愛好者因為其中「原力」(Force,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設定而認為它不屬於科幻,而只能算奇幻小說,或好萊塢太空電影,反正不是科幻;另一些硬科幻小說擁護者認為好萊塢太空電影都是奇幻;而公眾一般直截了當地把它們統統歸為「科幻電影」。
一般認為這類作品嚴格上是應當歸入太空歌劇的范圍,其特點是對於非科幻迷來說,因為其模仿歷史和現實的人物言行,反而有真實的感覺,所以對於公眾來說更為嚴肅。所以阿西莫夫和田中芳樹等著名科幻作家,都因為反過來利用人不知未來卻知道過去,而故意把未來和歷史類比,吸引讀者對未來和太空的嚮往。
特攝或動畫等影像媒體的盛行,使一些人相反地以荷里活太空電影或日本超現實軍事動畫為基準,倒轉來認定,模仿威爾斯強調探索和反思的作品不是科幻。例如認為涼宮春日系列不是科幻,而是借用了科幻詞語的校園戀愛幻想故事,可見科幻的定義是隨時代和地方而變化的。
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凡爾納是「硬科幻」的鼻祖;威爾斯則是「軟科幻」的宗師。實際上,威爾斯的作品中對科技的幻想和直接描寫一點也不比凡爾納保守;《海底兩萬里》也花費了幾個章節來描寫世界各地對神秘的「鸚鵡螺號」的猜疑與震動。因此將他們並列對立起來難免有失偏頗。
為了解決上述混亂,曾經出現一種新的說法,SF不再是「ScienceFiction」或者「SciFi」、「ScientiFiction」、「Science Fantasy」之類的縮寫,而變為代表「Speculative Fiction」,即推測性小說。這個「SF」的定義比較寬容,試圖涵蓋之前糾纏不清的科幻定義。
Ⅱ 科幻小說的兩個基本特點是什麼
1、科幻小說就具有了某種前所未有的預言性。
2、它賦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
3、甚至有些科學幻想在多年以後,的確在科學上成為了現實。
在哲學主題上來說,科幻小說和人類上古的神話傳說有著相似的精神基礎,即對人類與宇宙關系的解釋、人類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與猜測。在文學譜繫上,浪漫主義的文學傳統應該是科幻小說最早的文學母體,早期的科幻小說往往帶有恐怖小說、冒險小說或奇幻小說的痕跡。
科幻小說代表著一種開放的系統,它不受傳統社會思想的束縛,可以無拘無束地探討各種各樣的社會概念和科學概念,當然,對科幻小說是不是開放的系統一直存在著爭論。
但科幻小說是充滿了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社會和變化多端的不同的環境,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它們為科幻小說的形式和內容提供了無限廣闊的空間。
因此麥克因泰爾說科幻小說是最有價值的文學方式,科幻作家正開始挖掘科幻小說無限的可能性,生產出文學領域里最激動人心的作品。
因此我們讀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必須擺脫傳統的閱讀方式,充分馳騁自己的想像,因為科幻小說本身就是與現實拉開距離的陌生化的作品,而西方現實又是我們感到陌生的現實。
換句話說,西方當代科幻小說是與我們拉開雙重距離的作品,以傳統的閱讀方式想像,很難理解其絕妙之處和真正的意義。
Ⅲ 科學小說與科幻小說有啥區別
我國著名科幻與科普作家葉永烈也認為,科學小說和科學幻想小說的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介紹說,在20世紀初,科幻小說被翻譯成中文時就稱之為科學小說,包括魯迅、梁啟超等人都把凡爾納的小說稱為科學小說。隨著後來受前蘇聯的影響,因為俄文中的科幻小說是帶有「幻想」這個詞的,所以解放後國內都將這類小說改稱為科學幻想小說。葉永烈認為,科學幻想小說這個名詞比較准確,這6個字中包含了3個因素,就是說要成為科幻小說必須具備三因素,第一必須是科學的,第二必須是幻想的,第三必須是小說。因此,從現在來看,科學幻想小說和科學小說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幻想」這個要素。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科幻作家吳岩則認為,科學小說應當算是科幻小說的一個支流,因為科幻小說在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就曾經被稱為科學小說。但事實逐漸證明,在小說中大量講述的科學知識並不是讀者真正喜愛看的內容,而類似於雪萊夫人創作的《弗來肯斯坦》那種給世界帶來變化影響的作品則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愛。因此,在這個長河裡科幻小說就成為了和科學相關的文學寫作中的主流。吳岩指出,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學小說,首先應當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但如果作者故意想要放很多認知的東西在作品中,對普通讀者來說很可能是一個「苦難」。而大多數科學小說的作者在作品的選材、提煉以及情節起伏的設置上都可能有所欠缺,這就會直接導致作品的張力不足,從而使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
Ⅳ 科幻小說:為什麼不同作者的小說能在一起出版
將不同作者的作品結集出版,這是出版社的通行做法。選哪些人的作品入集,由該書的主編決定,當然一般也會徵求作者的同意。
Ⅳ 科幻小說與小說的不同
科幻小說是小說其中一種。科學幻想小說(英語: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小說(英語:Sci-Fi),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小說是文學體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樣式。它是通過塑造人物、敘述故事、描寫環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學體裁。
Ⅵ 科幻小說與普通小說的不同
科幻小說當然與我們的普通小說不同,因為科幻小說是我們人類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散發性的思維的探討。是對未來科技的一個幻想,這樣的科幻小說能推動我們在科技上面的一個創新。
Ⅶ 科幻小說和玄幻小說的區別
玄幻一詞為近代網路文學的產物,文體光怪陸離如穿越、西方魔幻、東方仙俠、武俠,甚或改編電影動漫等等,稱謂繁雜混亂難以定性。最終逐漸的歸納為一個詞彙--玄幻。
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Sci-Fi)。科幻小說自誕生以來,確定為Science Fiction。人類自古至今總是在幻想著科學以外的事情,宇宙中的某個地方有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人類可以掌控天氣變化、駕馭自然;擁有不死之身;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去往將來!在科學幻想里這都是可以的!在將來,馬上也許就可以實現了!
從現時的定義來看,科幻應是玄幻的內涵,歸納到玄幻中。科幻偏重於科學技術角度,而玄幻則更光怪陸離包羅萬有。
由來
所謂玄幻這個詞彙,最早來源於黃易的作品。
玄幻分為三大類型
大幻想小說
"大幻想小說"一詞來自日本,以日本女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為代表。在安房直子的筆下,"那是一個奇幻的國度,一個精靈出沒的世界,那裡有狐狸的窗戶,那裡的樹枝上全都落滿了白色的鸚鵡,那裡聽得見女孩的靈魂在嚶嚶哭泣……"有人稱安房直子的"大幻想小說"是"當代聊齋"。照此推理,似乎中國作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可以推為"大幻想小說"的鼻祖。
玄幻小說
"玄幻小說"一詞,據我所知,出自中國香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玄幻小說,是1988年香港"聚賢館"出版的黃易的《月魔》。當時,"聚賢館"也准備出版我的作品,出版商趙善琪先生送給我一本香港作家黃易的小說。趙善琪先生在序言中寫道:"一個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的嶄新品種宣告誕生了,這個小說品種我們稱之為'玄幻'小說。"這是"玄幻小說"一詞首次亮相,並有了明確的定義。
黃易的玄幻小說,形成系列,都以一個名叫凌渡宇的人物為主人公。凌渡宇有著傳奇經歷,他在西藏長大,然後留學美國,獲得兩個博士學位。他又修煉密宗,有超人靈覺,因此世界上許多超自然疑案,都邀請他參與探索。
黃易的系列玄幻小說,十萬字一本,印成小巧的口袋書。由於黃易的玄幻小說講究懸念,故事情節曲折,又展示種種奇特的玄虛境界,所以他的系列玄幻小說出版之後,迅速在港台走紅。
黃易的玄幻小說號稱"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其中究竟有多少科學成分,不得而知。不過,玄學倒是貫穿小說之中,趙善琪稱"黃易是一位玄學大師,對風水命理、占卜星相無一不精"。
當然,黃易所謂的玄學,只是淺層次的"風水命理、占卜星相"而已,並非《周易》、《老子》、《莊子》這三部被稱之為"三玄"的書所奠定的"玄學",亦即形而上學。
黃易的"集玄學、科學和文學於一身"這一玄幻小說概念,不僅並不準確地體當代黃易作品本身,而且與中國當今流行的玄幻小說相距甚遠。可以說,以《小兵傳奇》為代表的中國當今玄幻小說,不僅無科學可言,亦無玄學可言!
我以為,中國當今的玄幻小說,只是沿用了黃易創立的玄幻小說的軀殼,而舍棄其內核。中國當今的玄幻小說,其中的"玄"不再是指玄學,而是可以詮釋為玄想。
我們的老祖宗賦予"玄"字以神奇玄妙的色彩。許慎《說文》解為:"玄,幽遠也。'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言道幽深微妙。"正是"玄"意味著"幽深微妙",所以也就給予玄幻小說以無限玄想的天地!
在《葉永烈點評玄幻小說熱》中,我曾這么說及:"玄幻小說是當代興起的,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強調一個'玄'字,內容走得比魔幻小說更遠,從創作層面講,玄幻小說作者比科幻小說作者創作更自由,不需要受科學依據的束縛,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除了《小兵傳奇》之外,玄幻小說《斗羅大陸》《斗破蒼穹》《踏古誅天》《聖王》《傲天戰神》等作品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層出不窮。2004年10月,我在北京出席了"玄幻文學的中國市場"研討會,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在會上一下子就推出20種署名"火天車"的玄幻小說,玄幻小說之熱由此可見一斑。
奇幻小說
我注意到,《小兵傳奇》、《風姿物語》也常常被稱為"奇幻小說"。"奇幻小說"與"玄幻小說"兩個名詞混用、互用。這表明,如今的"玄幻小說"一詞,這"玄"亦可解釋為"奇",與玄學毫不相干。
奇幻小說不像玄幻小說只限於中國,奇幻小說在外國也有,而且常常與魔幻小說混為一談,甚至把《哈利·波特》也歸入奇幻小說。人們追溯奇幻小說的歷史到19世紀初以至更早的希臘神話。外國奇幻小說的代表作當推英國作家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台灣翻譯家朱學恆在把《魔戒》譯成中文時,首創"奇幻小說"一詞,從此"奇幻小說"一詞在華文世界流行。朱學恆在台灣創辦了"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
奇幻小說迄今無嚴格的定義。台灣徐慶雯為"繆思奇幻館"所寫的開館宣言中,這么述及:"我們需要想像力,不是教唆逃避現實,陷溺虛無,卻是要鼓勵轉換視野,伸展心智,而奇幻故事獨特的神秘本質,無限的幻想空間,正是想像力的源泉。"這段話曾被認為給"奇幻小說"下了一個廣義的定義,在我看來,奇幻小說的特點在於"奇",以神奇、奇異、奇怪、奇特的幻想,貫穿於小說之中。這種幻想,與科學無關。
科幻分為三大類型
一、抒情類科幻
抒情類科幻多具有散文特點。它不以題材見長,而是文筆優美,感情婉轉愁悵為特點。雷•布雷德伯里是抒情類科幻的代表人物。他的許多作品,如、等等,都有懷舊傾向。而抒情風格則是這種傾向的文字外表。
詹姆斯•岡恩的,也是一篇典型的抒情科幻。新的冰川期來臨,人類移民赤道附近,北方大部分地區無法居住。主人公里德留守在家鄉,目睹著冰川一天天逼近。冰川中一具少女的屍體,成為他生活中的精神寄託。全篇並沒有什麼離奇的情節。主要篇幅都用來描寫里德的戀鄉之情。
泰利•比森的,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描寫了一個外星殖民者對地球的懷念。情節淡化到極點。姜雲生甚至直接將它稱為科幻散文,而不是科幻小說。
中國科幻作品裡,抒情作品極少。可以舉出的例子,是何海江、饒駿合作的《飛越海峽的鴿子》。
二、荒誕類科幻
荒誕手法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重要特點。這類作品以反邏輯的敘述方式,映照出現實社會本身的荒誕色彩。在科幻作品裡,運用荒誕手法的很少。大部分科幻作品都有明晰的「自設邏輯」。並且要用邏輯性的語言來講清它們。
詹姆斯•岡恩是運用荒誕手法的代表。他的、、等,時空錯綜復雜,變幻莫測。把這些小說與他傳統敘述風格的科幻作品,比如、等放到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兩者間的區別。
中國科幻作家中,韓松是使用荒誕手法的代表人物。他的幾乎所有短篇都難以理清邏輯脈絡,更多是刻畫出一種雜亂、怪誕、莫名其妙的氣氛。《逃出憂山》是荒誕科幻的代表作。其它如《末班地鐵》、《赤色幻覺》、《超越現實》等等,也有濃厚的荒誕色彩。同時,韓松還創作了比較寫實的科幻作品,如長篇《2066之西行漫記》,短篇《青春的跌宕》,把這兩類作品放到一起比較便可以看出,作者對荒誕風格的追求是一種創作上的自覺。
三、幽默類科幻
賦予科幻小說以輕松、幽默的風格殊為不易。但也有一些不錯的例子。馮尼格特便用短短的篇幅,輕松活潑地寫下了《巴恩豪斯效應的報告》。對戰爭狂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星新一以微型科幻見長。在方寸之地打出漂亮的拳招,幽默筆法必不可少。鄭淵潔的也是少見的幽默科幻。其風格近乎無厘頭。王晉康作品風格偏重於厚實,大氣。所以輕松滑稽的、便尤其顯得突出。鄭軍的《蟲飛蟻走也驚魂>,也是幽默科幻的代表。
科幻成現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科學幻想正在變成現實,它們的神秘色彩也將逐漸被揭示。例如,1987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大片《驚異大奇航》中,科學家把縮小到幾納米(一納米等於十億分之一米)的人和飛船注射進人體血管,讓這些超微小的「參觀者」直接觀看到人體各個器官的組織和運行情況。納米級的技術在當時只是一種科學幻想,但如今已出現在現實世界。納米機器人(nanorobot)的研發成功,就是這一嶄新技術的完美體現。有關專家預言:用不了多久,個頭只有分子大小的神奇納米機器人將源源不斷地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國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周海中教授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甚至預言:到21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Ⅷ 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區別
樓上的從網路里抄過來很沒意思`
我個人認為,奇幻小說大多描述的都是發生在古代,故事比較誇張浪漫,一般圍繞一件事情展開:如《尋秦記》中,說的主人公是項少龍從現代穿梭到古代,發生以外無法回來,無奈下接受現實,憑借在現代中的知識和經驗改變歷史,艷遇多的離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傳奇色彩很重。其他本人看過覺得比較好的有:《死靈法師》、《天魔神譚》、《
第七顆頭骨》、《九州》、《科幻世界奇幻版》等等。
而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中國在這片領域比只國外略為不足。科幻小說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個人看過認為比較好的有: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月球旅行》,英國的赫·喬·威爾斯寫的《大戰火星人》,美國的阿西莫夫寫的《赤裸的太陽》。國內最著名的當數倪匡,現居美國三藩市,「衛斯理」是他常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還陽》,《新武器》,《爆炸》,《另類復制》等。
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Ⅸ 科幻小說與普通小說的區別
科幻顧名思義,科學幻想
目前主流兩種科幻:硬科幻和軟科幻
硬科幻就是科學技術背景比較深厚的科幻文學,例如劉慈欣的流浪地球之類的,先設定一個技術比較發達的未來,提出某種假設,在此基礎上敘述一篇故事
軟科幻就題材隨意多了,可以拿一些看似正確但是偏冷門的理論(理念)來展開,例如王晉康的十字就是有少數科學家認為:不能將所有有害人類的病毒全部趕盡殺絕或者說純粹依靠葯物與外力來對抗疾病(其實目前也好將來也好幾乎做不到),必須保留一些病毒來達到生和死的平衡,人類(整個物種族群)本身的免疫系統也會在和病毒不斷的對抗中獲得變異與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