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三體的意義
1.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
2. 科幻小說「三體」簡介
《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劉慈欣編寫的史詩級巨作,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思維縝密。講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書中對社會學哲學宗教人性以及愛情利用故事模式展示的淋漓盡致。
《三體I》
小說《三體》與三體問題有關,其中描述了一種在半人馬座三星(應該是指半人馬座α星:這是一顆三合星,是距離太陽最近的恆星)生存的三體人及其三體文明。同時《三體》也是小說中的一個模擬三體文明在一個有三顆太陽的星系中掙扎生存並發展的網路游戲,是由希望三體文明降臨地球介入人類文明的三體組織開發的。
《三體》並沒有揭示那個宇宙文明的圖景,其中的兩大文明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圖景,只是揭開了其面紗的一角。比如,既然距我們最近的恆星都有智慧文明,那這個宇宙一定是十分擁擠的,可為什麼它看起來卻如此空曠?這些內容已經在《地球往事》的《三體》系列第二部中描述。
《三體II》
三體人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鎖死了地球人的科學之後,龐大的宇宙艦隊殺氣騰騰地直撲太陽系,意欲清除地球文明。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局,經歷過無數磨難的地球人組建起同樣龐大的太空艦隊,同時,利用三體人思維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訂了神秘莫測的「面壁計劃」,精選出四位「面壁者」,秘密展開對三體人的反擊。
神秘的「黑暗森林」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切謎底,都將在本書中揭曉!
《三體III》
與三體文明的戰爭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
宇宙的田園時代已經遠去,曇花一現的終極之美最終變成任何智慧體都無法做出的夢,變成游吟詩人縹緲的殘歌;宇宙的物競天擇已到了最慘烈的時刻,在億萬光年暗無天日的戰場上,深淵最底層的毀滅力量被喚醒,太空變成了死神廣闊的披風。
3. 小說《三體》有什麼啟迪和教育意義嗎
《三體》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小說。
大劉塑造女性角色的功力不足(這一點就算是很多書迷也在吐槽),算來算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三個角色:程心、艾AA、葉文潔,但《三體》的劇情是成功的。
《三體》最大的優勢就是它是中國的作家寫出的作品,不會出現由於翻譯等問題造成的跑偏。
以下內容有劇透。
我們一般看科幻電影星際戰爭都是怎麼打的?是不是激光槍biu biu biu?
《三體》第一次描述三體文明被毀滅的時候是光粒,光粒直接打擊恆星,使恆星大爆發毀滅周遭行星。
第二次展現給讀者的是宏大的星際戰爭,真正要將其他文明毀滅的戰爭,不再是激光槍的biu biu biu,而是動用物理規則的「降維打擊」。(降維打擊,高級文明對低級文明發動的毀滅性的打擊,我們的空間維度是三維,即長寬高。降維打擊對三維文明的毀滅在於它會將世界的高度抹去,變成由長和寬組成的二維世界。而高級文明掌握了使自己進入二維世界並可以在二維世界生存的能力,所以並不懼怕二維化。)
PS:降維打擊在現實世界是存在的手段,並不是說真正的降維打擊,而是現在的大公司正在做爛市場環境,導致小公司生存不下去,要麼倒閉,要麼被大公司兼並,但大公司憑借龐大的資金儲備可以撐過去。
在《三體》第一部中,給人帶來的氣氛是壓抑的。
基礎科學被智子鎖死,人類如何破局?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智子,三體文明的檢測器,將質子二維展開在其上蝕刻電路,將其改造成觀測器後再恢復原狀。可以干擾高能粒子試驗,任何試驗得出的數據都是不準確的,所以可以鎖死基礎科學。)(基礎科學,我們當今的基礎科學並沒有特別大的進步,應用科學倒是突飛猛進。什麼叫基礎科學呢,打個比方,你發現了木頭,這叫基礎科學,你用木頭做出了什麼東西,這叫應用科學。無論木頭怎麼做,其硬度都抵不上鋼鐵。基礎科學若無進步,人類科技便會停滯不前。)
《三體》第二部《黑暗森林》,人類開始破局。
因為質子可以透過一切物質監視人類,但三體人並不會說謊,所以人類利用這一點制定了面壁計劃。(面壁計劃,人類選出四位面壁人以反擊三體文明,他們的任何指令都要無條件服從,可以調動任何資源,但不得將計劃告訴任何人和暴露真實意圖,因為這會被質子觀測到。)
由於三體人不會說謊,只能找ETO的地球人執行破壁計劃。(破壁計劃,在第一部中,地球人的一部分精英在見識了人性的丑惡之後認為只有更高級的文明才可以拯救地球,成立了一個叫做ETO的組織。意圖讓三體人降臨地球凈化世界,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屠殺。)
四位面壁人其中三位先後被破壁,只剩羅輯一人。
哦對,羅輯進入冬眠狀態後醒來,發現應用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分為居住在地球的地球國際和居住在太空的太空國際。人類因為應用科技突飛猛進而自大,在水滴飛向地球時決定出動所有宇宙戰艦去攔截,以向三體人示威。但是,然並卵,一顆水滴便摧毀了所有的人類戰艦。
也就是在這一部中,大劉提出了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則」。
黑暗森林這本書中,人民的反復無常第一次展現。具體內容,自行閱讀吧。
《三體》第三部《死神永生》,大結局。
這一部也很精彩,群眾的目光短淺和愚蠢被描述的淋漓盡致。
具體內容就不多透露啦~
總而言之,《三體》值得一讀。
最讓我喜歡的是兩點:
第一、作者像一位說書人一般,三本書用了三個主角,將一部宇宙史詩娓娓道來。
第二、作者告訴了讀者一個道理:生存是艱辛的,生存不是天經地義的。
4. 《三體》這部小說,現實意義在哪裡積極意義又在哪裡為什麼要搞這么一部古怪的小說呢
市場對《三體》的期待非常高,但劉慈欣自己反而很淡然,「任何一種文學,只要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必將涌現精品,美國有很多優秀的科幻電影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先把市場做起來,讓觀眾形成對科幻電影的觀影氛圍,才能談得上精品。無論是觀眾還是媒體,指望市場在零的情況下,砸下幾個億,就創造出一個較好又叫座的經典,這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開端和起步,這是我對《三體》抱的心態。」
首先,從產業鏈角度來說,我們的創意環節就太薄弱。雖然國內有劉慈欣這樣的一流科幻作家,但版權制度和代理人制度不明晰,導致他的小說無法有效地轉換為可流通的交易產品,因此無法有效地進入電影產業鏈。
其次,科幻電影的發展需要有大量優秀的科幻文本做基礎。所謂基礎就是要有足夠的風格和類型供電影產業鏈挑選。從數量來說,目前優秀的科幻文本作品還太少,僅僅出現一個劉慈欣是遠遠不夠的。
第三就是,我們的電影創作環節跟不上。科幻電影需要有好的編劇完成從文學到劇本的轉換,但國內真正能夠熟練掌握好萊塢類型片敘事手法的編劇很少,而懂科幻的製片人和導演更加加稀缺。
第四是特效行業缺乏經驗。硬體的設備問題好解決,但人的因素,人的經驗的更重要。中國缺乏優秀的特效團隊,也沒有操刀大場景科幻片的經驗。
最後還有市場環境,中國觀眾沒有「科幻片」的消費經驗,好萊塢科幻片在國內都被當成「特效大片」來消費,沒多少觀眾意識到其中的「科幻」元素。而僅僅憑借拼特效,中國電影短期內根本無法和好萊塢在正面戰場抗衡。
5. 《三體》科幻小說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看了三體之後,我就開始對於缺乏邏輯性的故事深惡痛絕
6. 《三體》小說為什麼如此流行,甚至吸引了許多非科幻迷
作為非科幻迷,我當然不敢這樣說,畢竟許多人早已神遊天外很多年了。但是我們這些成長中的年輕人,對任何開啟腦洞的事情都很容易感到興奮。小說是一扇窗,是世界圖景的一個來源,《三體》正是這樣,它讓人興奮。半人馬座三星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存在,曾讓我這個非科幻迷腦洞大開。所以我更關心它在非科幻迷中掀起的波瀾。從小說之外和小說本身來看,我覺得至少有這幾個因素:
1口碑積累和營銷推廣。早幾年,大劉的小說還只是在科幻圈子裡被點贊;最近三四年,大批非科幻迷紛紛迷留意到了《三體》。變化的直接原因不是科幻本身極具魅力,而是人們在各種場合都能見到這本書,從各色人物口中都能聽到這本書。互聯網上雷軍、羅胖等人的力薦自然功不可沒;而「羅輯思維」這個名字更是一直在為小說打廣告。小四和最世文化早已邁向科幻領域,將寶樹、飛氘、陳楸帆等年輕科幻作家簽下,也跟大劉有合作。各大電子書出版發行機構都在大力推廣三體系列,為同名電影預熱。投資者們一直在努力培育和激活國產科幻電影的市場。傳媒和資本的力量,是非科幻迷湧入科幻世界的外部推力。
2宏大和嶄新的宇宙觀。就我而言,讀物理教材,讀《三體》,讀《黑暗森林》,讀《死神永生》,順便想像一下地球之外世界,那時候對宇宙的直觀感受就這樣拼接起來的。從接觸到閱讀,再到向朋友推薦,眼中的世界一點點擴大,我以非科幻迷的身份完成了對宇宙的第一次全面腦補。就廣大成年非科幻迷而言,除了科幻作品,普通人很少有接觸宇宙景象的機會和強烈意願,哪怕只是想像出一個「小宇宙」。畢竟在電影院之外,「宇宙」和「外星人」基本上是冷話題。也因此,小說才有了在讀者頭腦中發揮的空間。
3炫酷的科幻元素和理論。藉由電視電影,很多人心中都已經有了對地外文明和星際戰爭的零碎看法,讀小說的漫長過程更能幫人自主構築起一個細節豐富的想像世界。而區別於其他小說,《三體》是一個規模巨大的科幻元素博物館和科幻理論展覽廳:三體游戲、智子、面壁人、水滴、二向箔……眾多新奇的科幻元素令非科幻迷讀者甚至是許多科幻迷印象深刻。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廣播、曲率航行、維度攻擊……一層層理論和技術不斷以碾壓眾生的姿態出現在人類面前,無比炫酷,因而讓小說成為一場感官盛筵。
4重現歷史和解構政治。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不至於陷入單一的政治語境中,但是確有一些事情很難躍入公共視野,我們靠著各種微量的信息旁敲側擊,腦補那一個個殘缺的歷史圖景。小說以年輕人知曉但不熟悉的歷史場景開篇,甚至引發了後面的整個故事,這啟發了我們對歷史真相的懷疑和探索。《三體》對政治活動的描述是非常扁平的,這常為人詬病,但也帶來了更流暢的閱讀體驗。扁平而戲劇性的政治決策和執行生動地展示了人和社會的脆弱之處,很容易激發讀者指向當下生活的思想實驗,從而在情緒上和小說綁在一起。
5真正盪氣回腸的愛情。講述愛情是最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方法了,而曲折的愛情故事也是從細微之處展示人類前途命運的好材料。我的一個好朋友甚至有段時間跟羅輯似的,喜歡上了一位只存在於內心的美好女子。我則和很多人一樣,努力從劇中人的情感波折里發現自己的影子。度過青春,誰不曾對著心上人的背影陣陣悸動?嚮往愛情但苦於表達是很多人都有的情愫,《三體》藉由太陽放大了它:將普通人的情感融入人類生存的困局中,放在黑暗森林的格局下,這樣的愛情很不現實卻更加讓人念念不忘,經年遐想。
7. 三體在世界科幻小說上的地位怎麼樣
《三體》現在是一個標桿。後來者都會被人與它進行比較。
至於說地位,在文學史上,這本書算是新書。《紅樓夢》等書,在當時,都算是低俗之作。這是當時的風氣所決定的。
如果說要評定《三體》的地位,應該在等它流傳的時間再長一些。能流傳下來就是好書,不是嗎?
8. 《三體》雲天明三個童話的含義是什麼
《三體》雲天明三個童話的含義是就是如何保護地球,為地球送來隱藏黑域、光速飛船技術的童話。雲天明,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系列以及衍生作品《三體x·觀想之宙》(寶樹)中的人物。
原來是孤僻的一個人,但在上學時愛上程心,又患上肺癌,曾經想過安樂死,未遂。通過一筆胡文給予的三百萬元參與「群星計劃」將DX3906恆星(後改為S74390E2)贈送給程心。
三體其他情況簡介。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2:黑暗森林》、《三體3: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9. 為什麼一提到科幻小說都在說《三體》
首先知名度比較高,科幻本來就是個小眾圈子,外人也就知道寫最出名的,其次三體也確實是目前國內最好的科幻,最後三體比較硬,說出來比較吊。
10. 《三體》是科幻界巨著,它有哪些含義深刻的內容
人類需要一個領導人,真正的權力永遠不能交給民眾,哪怕這個領導人最終帶領全人類走向了滅亡,那也絕對比把選擇權交給群眾來的要好。在《三體》中記憶最深刻的人就是羅輯,他靠著一己之力為整個地球續命了無數年,剛開始看得我熱血澎湃,但萬萬沒有想到最終他的結局竟然是成為了一位默默的圖書館管理員,身邊沒有任何人存在,沒有人陪伴。而他的這個結局還是看到最後,讓我內心覺得相對比較安然的一個解決,但是事後卻發現了不對。按照社會的認知來說,這種拯救全人類的英雄不應該是被全人類捧在手心裡的嗎?為何最終成為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圖書館管理卻讓我覺得心安呢?
而這個時候的羅輯,卻仍然在不見天日的地底,默默守護著人類。最可笑的就是當羅輯走出地底,當羅輯把肩上守護人類的擔子卸下來之後,就被人類帶去了法庭,人類要裁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