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誕生於幾世紀

科幻小說誕生於幾世紀

發布時間: 2022-03-25 12:48:02

『壹』 科幻小說的鼻祖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8.2.8.~~1905.3.17)生於法國西部海港南特。主要作品《八十天環游地球》,《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神秘島》(這三部是有名的海洋三部曲)、《從地球到月球》《環繞月球》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年9月21日—1946年8月13日),英國著名小說家,新聞記者、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創作的科幻小說對該領域影響深遠,如「時間旅行」、「外星人」、「反烏托邦」等都是20世紀科幻小說中的主流話題。代表作有《時間機器》《隱身人 》《世界大戰》等。 羅伯特·A·海因萊因(Robert Asn Heinlin1907—1988)是美國最具影響的科幻大師級作家之一,也是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奠基人。他的《雙星》、《傀儡主人》深受我國讀者的喜愛。今年的7月7日,是海因萊因誕辰90周年,為此,我們編發了這篇由海因萊因夫人所撰的小傳,以作紀念。其代表作還有《嚴厲的月球》、《銀河系公民》等。 艾薩克·阿西莫夫(1930-1992)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Isaac Asimov,1920-1992),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作品竟達到500部之多,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最有名的當然是《基地》三部曲和《我,機器人》了。 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1917-)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最有名的就是《2001:太空探險》(又名《2001:太空奧德賽》,同名電影在科幻影視界的地位同樣重要)。

『貳』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簡介

從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世界范圍內(以美國為代表)科幻小說的發展經歷了所謂「黃金時代」,形成一個持續創作、出版的高峰。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和英國的阿瑟·克拉克被稱為世界科幻「三巨頭」。
海因萊因的作品對美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科幻化闡釋,以隱喻探討人類對死亡和異化的態度。克拉克的作品充滿出色的科學預言、東方式的神秘情調,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與其他智慧生物接觸後所產生的影響。
阿西莫夫最早以科幻小說奠定其大師地位。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深深地觸動了阿西莫夫。他痛感美國社會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由衛星上天所標志的當代科技水平,於是放下科幻創作,潛心於撰寫普及科學知識的書籍和文章。
作為科學寫作的傳奇式人物,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精深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洞察力。他不僅通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同時,他把科學看作是地球上偉大而統一的原則,他利用科幻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體,在整個銀河系的背景下來探討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要素產生的互動影響,把科學帶入對人類未來的關懷。
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世界范圍內(以英國為代表),科幻小說已進入了「新浪潮」運動時代。這些新作品的主題,已不像傳統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描述幾千、幾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來甚至當前的世界;內容上,對人類心理的重視,超過了對正統科學和科技發展的重視,竭力應用心理學、社會學、語言學、人類學乃至神學來推測未來世界,用激進的觀點來看待政治和生活方式。

『叄』 怯魅的科幻小說的誕生

科幻小說的誕生,是「科學奇跡」代替「神跡」的結果。科學奇跡是小說作者杜撰出來的,超現實的。但它們又必須是客觀的、自然的、非精神的。早在一百多年前,凡爾納在研究愛倫·坡的作品時,就寫下了這樣的結論:現在,我想提請讀者注意一下這些故事裡的唯物主義方面。在這些故事當中,我們從沒發現天意的干預。愛倫·坡似乎不接受這種天意干預,並主張用物理法則來解釋一切;必要時,他甚至自己虛構出這樣的一些法則來;在他的身上,我們感覺不到使他不斷地靜觀超自然的那些信仰。「(轉引自《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傳》上卷,107頁)
早期一些科幻萌芽作品裡,也有些許巫術的痕跡,如夢游、移魂、催眠術等等。但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科幻真正定型以後,嚴格的物理界限就成為科幻文學的邊疆。
可以說,後世科幻作家一直沿著這條路走向今天。特別是西方作家們,在那裡,魔幻文學有強大的傳統,相當一批作家既是科幻文學作家,又是魔幻文學作家。他們也更清楚這兩種文學樣式的不同。
認為科學幻想小說繼承自幻想小說是不夠的,宣稱它是科學時代的幻想小說則是錯誤的。它是以世界的統一性為前提的神話故事,是建立在為所有人接受的某種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科幻小說》,123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不過,視科幻小說的誕生為受到科學界」怯魅「這一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並不是說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相比,是一種低級落後的文學。奇幻小說在文學大家庭里自有其位置。筆者的意思是,在」怯魅「過程的影響下,科幻小說最終與奇幻小說區別開來,擁有了自己的特性。
「怯魅」過程在科幻小說的一個典型影響,就是許多科幻作家們翻改古代神話的題材,把它們置於客觀、自然的背景下。比如,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通常是魔幻小說里天使或魔鬼的翻改,魔法與巫術被翻改成」特異功能題材「,大量魔法工具被翻改成神奇的科學發明,等等。一些科幻作家乾脆直接翻改神話本身,比如台灣科幻作家蘇逸平將中國上古神話翻改成《龍族秘錄》,將盤古開天地、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典故直接改成科幻故事。這樣的翻改雖然算不上有創意,但卻反映了作者們有意識的努力:把古代神話的奇幻性留下,把其中的神跡和魔法排除掉。

『肆』 第一部科幻小說是什麼

1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2
儒勒·凡爾納(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紀法國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說和冒險小說作家,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說的鼻祖」。

【走上創作之路】

1828年,凡爾納生於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寫過短篇小說和劇本。

1863年起,他開始發表科學幻想冒險小說,以總名稱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異的漫遊》一舉成名。代表作為三部曲 《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海底兩萬里》 《神秘島》 。

凡爾納總共創作了六十六部長篇小說或短篇小說集,還有幾個劇本,一冊《法國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偉大的旅行家和偉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還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機器島》《漂逝的半島》《八十天環游地球》等20多部長篇科幻歷險小說。

3
阿特·布奇沃德 埃德加·賴斯·巴勒斯 阿西莫夫 安東尼·吉爾伯特
彼埃爾·伽馬拉 別利亞耶夫 布瑞恩·斯坦伯利福
陳勇 程東 崔西·西克曼
達世新 大衛·赫爾 德·比連金 杜漸

弗雷德里克·波爾 弗雷德里克·布朗 弗里茨·萊伯 馮尼古特 馮尼格特

哈里·哈里森 韓松 郝曉波 赫·齊·威爾斯 霍炬

基·布雷切夫 江漸離 傑恩·沃爾夫 傑克·芬尼 景星
空門 寬齊 克拉克
雷·布拉德伯雷 雷·布雷德伯里 凌晨 劉興詩 柳文楊 魯衛 綠楊 羅伯特·海因萊因 羅伯特·希克萊 羅爾夫·豪夫曼 羅森 羅琳 洛夫克拉夫特
莫仁
倪匡 怒加

帕莫拉·薩根 潘海天
Q喬治·盧卡斯
RR·A·薩爾瓦多 儒勒·凡爾納
施彤宇 斯蒂芬·金 蘇珊·西瓦茲 蘇學軍 蘇逸平 隨心玫
譚劍 特利·比松 田中芳樹 童恩正 托爾金
王晉康 威爾斯 威廉·厄普森 無極 威爾斯
蕭建亨 蕭志勇 星河 星新一 宣昌發 西馬克
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 楊平 英子 尤異 宇無名 約翰·瓦利
詹姆斯·岡恩 詹姆斯·考西 張系國 趙海虹 鄭軍 鄭文光 周宇坤

『伍』 科幻小說作家有哪些

西方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瑪麗·雪萊、凡爾納、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小約翰·坎貝爾、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中國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凌晨、劉維佳、柳文楊、米一、潘海天、星河

『陸』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擁有幻想一直是人類最美好的、不同於其他生物的特質之一。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並為之奮斗,為之陶醉。當然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來是虛無飄渺的空想,但當幻想與科學聯繫到一起時,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成為現實呢?

透過小說形式的探討,科幻創作可以加深我們對人、科技、社會、自然等相互關系的了解。在科技正在沖擊著人類每一活動領域的今天,這種了解無疑是急切和必需的。科幻小說就是人類幻想與科學的完美結合,它將科學技術巧妙地溶入引人的故事情節之中,令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激發對科學技術的濃厚興趣。

談到科幻小說(ScienceFiction),我們不能不說及它的發展歷史。世界科幻的發展著文甚多,筆者無需贅言。而回首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歷程,恰已百年。在這百年發展過程中,我們通常把1949年以前的近五十年稱作中國科幻小說的萌芽期。在這半個世紀期間,中國科幻小說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不過,那段歷史由於年代久遠,許多事情不為普通科幻愛好者所知。筆者現將收集到的資料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簡單地說,中國現代科幻文學的發展是以翻譯西方(包括日本)的科幻小說拉開序幕的。

1900年,中國世文社出版了由逸儒翻譯、秀玉筆記的《八十日環游記》(即《八十天環游地球》法~儒勒·凡爾納),這是目前有史可查的中國發行的第一部科幻小說作品。

1902年,盧藉東譯意、紅溪生(真實姓名不可考)潤文翻譯了《海底旅行》(即《海底兩萬里》法~儒勒·凡爾納),發表於1902年1期至1905年6期(1902年11月14日——1905年7月)的《新小說》雜志上,但只有21回,未完。

同年11月,飲冰子(梁啟超)翻譯了《世界末日記》,在《新小說》1902年1期(1902年11月14日)發表。

1903年,飲冰子(梁啟超)和披發生(羅孝高)合作編譯並縮寫了《十五小豪傑》(即《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分十八回連載在《壬寅新民報》上。這部小說轉譯於森田思軒的日文版;對原著進行了較大的壓縮,大約刪減了四分之三的篇幅。並使用章回體結構。其中飲冰子譯前十回,披發生譯後八回。

同年5月,楊德森翻譯了《夢游二十一世紀》(荷蘭~達愛斯克洛提斯),最初發表於《綉像小說》1903年1期至1903年4期(1903年5月29日——1903年7月9日),後作為說部叢書的一種出版。

同年6月,包天笑翻譯《鐵世界》(法~儒勒·凡爾納),由文明書局出版。

同年10月,魯迅先生將井上勤由英文版翻譯的日文版《月世界旅行》轉譯成中文版《月界旅行》(即《從地球到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日本東京進化社出版,但本書的作者被誤署為美國的培倫並且結構改為章回體。在此書序言中魯迅指出:「導中國人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將科幻小說對中國的意義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出來。

此月,東莞方慶周譯述、我佛山人衍義、知新主人評點的《電術奇談》(即《催眠術》日~菊池幽芳)在《新小說》上連載,共24回。

同年,佚名翻譯《空中旅行記》(即《氣球上的五星期》法~儒勒·凡爾納)。

大量的外國科幻作品湧入中國給中國科幻的發展注入了養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不是偶然的,當時改良主義的變法運動方興未艾,維新志士們認為小說可以使民開化,以梁啟超為先導為小說爭得了正宗文學的地位。而介紹新意識、新思潮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翻譯。並且洋務和頻繁外交以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都使得大量外交人才被培養出來;譯書局和印刷廠的廣為開設、報刊期刊的大量出現都極大地豐富了翻譯作品的陣地。當然翻譯科幻作品的大量出版不是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中國自己的原創科幻小說。同時,正是因為翻譯作品的引入,使得中國原創科幻小說也深受西方作品的影響。

於是,1904年3月,這應該是中國科幻迷永遠記住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科幻史上的第一篇原創科幻小說誕生了。荒江釣叟(真實姓名不可考,很是遺憾!)在《綉像小說》雜志的1904年21期—24期、26期—40期,1905年42期、59期-62期(1904年3月——1905年11月)上連載了科幻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共35回,13萬余字,但沒有結束。小說記述了一個叫龍孟華的人殺人避禍逃至南洋。在那裡龍孟華遇到了架氣球探險的日本人玉太郎。於是,龍孟華展開了他的氣球之旅,從南洋飛至紐約,途中游歷了月球。

同年7月,日本的井上勤翻譯了《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

同年,海天獨嘯子創作了《女媧石》,分別於1904年和1905年由東亞編輯局出版了甲卷和乙卷,但兩卷只包括16回,並沒有終結。

1905年,周桂笙翻譯《環游月球》(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廣智書局出版。

同年4月,奚若翻譯《秘密海島》(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同年6月,另一篇優秀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問世了。東海覺我(徐念慈)通過上海小說林出版社出版了《新法螺先生譚》。這本書由三篇小說構成:《法螺先生譚》、《法螺先生續譚》和《新法螺先生譚》。前兩篇是吳門天笑生(真實姓名不可考)從日本岩谷小波的德文日譯版轉譯的,原著者不詳。而《新法螺先生譚》則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創科幻小說。全文13000字,主要寫一名為新法螺的人御風而起,周遊了月球、水星、金星,最後返回地球的故事。徐念慈先生創辦了《新舞台》雜志,刊載了大量科幻小說,他曾說過,「小說之進步,而使普通社會,亦敦促而進步。」在此後不久,中國便陸續出現了二十多篇科幻小說。

同年7月,東海覺我翻譯了《黑行星》(即《世界的終結》美~西蒙·紐卡姆),由上海小說林社發行。15章的《幻想翼》(美~愛克乃斯格平)在《綉像小說》1905年53期至55期上連載。

同年8月,老少年在《南方報》(1905年8月21日——1905年11月29日)上連載了11回的小說《新石頭記》,包含有科幻的成分在其中。

同年,索子(魯迅)翻譯了《造人術》(美~路易斯·托侖),在《女子世界》1905年4、5合刊上發表。

1906年,之江索士(魯迅)翻譯的在《浙江潮》雜志上連載的《地的旅行》(即《地心游記》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普及書局發行。同樣,這本書的作者也屬錯了,標為英國的威男;結構仍為章回體,分為12回。

同年,蕭然郁生創作《烏托邦游記》在《月月小說》1906年1、2期上刊載,只有四回並沒有完結,小說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

1903~1906年間,日本科幻作家押川春浪的《空中飛艇》、《新舞台》、《秘密電光艇》、《白雲塔》、《千年後之世界》等作品被陸續翻譯成中文;其中《空中飛艇》由海天獨嘯子翻譯(1903年,明權社)、《新舞台》由徐念慈翻譯(1904年)、《秘密電光艇》由金石和褚嘉猷合譯(1906年4月,上海商務印書館)。

1907年2月,陳鴻璧翻譯的25章《電冠》(英~佳漢)在1907年1期至1908年8期(1907年2月——1908年1月)的《小說林》上發表。周桂笙翻譯的《飛訪木星》在《月月小說》1907年5期(1907年2月27日)發表。

同年11月,周桂笙翻譯的《倫敦新世界》在《月月小說》1907年10期(1907年11月20日)上發表。

1908年1月,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翻譯了《新飛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共35章。

同年2月,吳趼人創作了《光緒萬年》,發表在《月月小說》1908年13期(1908年2月8日)上,體現了一定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這篇小說被標為「理想科學語言諷刺詼諧小說」。

同年4月,《易形奇術》(英~斯蒂芬森)被翻譯出版,共10章。

同年8月,天笑(包天笑)的《世界末日記》在《月月小說》1908年19期(1908年8月)上發表。

同年10月,吳趼人以我佛山人的筆名創作了40回的《繪圖新石頭記》,由上海改良小說社發行了單行本。笑(包天笑)在《月月小說》1908年21期(1908年10月)上發表《空中戰爭未來記》。同期的《月月小說》上還發表了闓異的《介紹良醫》。

同年,肝若創作了《飛行之怪物》,此文抨擊了支那外務大臣包媚骨以退讓討洋人歡心,表達了對腐敗的清政府的無比憎恨;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由上海小說林社出版,20回未完。

1909年,無名氏創作《機器妻》,是一篇挺清新的小說。

同年,陸士諤的《新野叟曝言》由上海改良小說社出版,共20回。

同年10月,高陽氏不才子(許指嚴)的《電世界》在《小說時報》1909年1期(1909年10月14日)上發表,共16回。

1911年6月,心一翻譯了《黑暗世界》,在《小說時報》1911年10期(1911年6月11日)上發表。

1912年6月,《小說月報》(1912:3:3)上刊載了《秘密室》。

1915年,李薇復翻譯出了《洪荒島獸記》(即《失落的世界》英~阿·柯南道爾)。

1917年9月,《小說月報》(1917:8:9)上刊載了《科學的隱形術》。

同年,茅盾先生翻譯了《三百年後孵化卵》(即《巨鳥島》英~H·G·威爾斯),分三次連載於《學生》雜志。

1918年6月,《小說月報》(1918:9:6)上刊載了《不可思議》。

1923年1月,勁風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小說世界》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了《十年後的中國》,是對帝國主義暴行的痛恨的一種反映。

1932年8月,《現代》雜志開始連載老舍先生的《貓城記》,次年載畢,並由現代書局發行了單行本,共約十一萬字。《貓城記》寫了「我」流落到火星後在貓國的種種奇遇。作者藉助於幻想,辛辣地諷刺了當時的社會,有著很深的思想內涵。

1934年陳望道在上海創辦了《太白》半月刊,「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使科學及歷史與文藝相結合的刊物」,特辟「科學小品」一欄,每期皆有科學小品創作,希冀以小品文形式來普及科學,至1935年停刊止,共出版24期,合計發表66篇。

1940年,顧均正先生將其發表於《科學趣味》雜志的科幻小說選出三篇編入《和平的夢》科幻小說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這本集子含有《和平的夢》、《在北極底下》和《倫敦奇疫》。當時中國抗戰烽火正烈,世界大戰的危險也正在逼近,顧均正的上述作品均能夠及時反應時代特點。同年,在《科學趣味》1940年第二卷1、2、4、5、6期上還連載了顧先生的《性變》。

同年,施洛英譯述了《兩年假期》(法~儒勒·凡爾納),由上海啟明書局出版。

1942年2月,許地山先生在《大風》半月刊發表了《鐵魚的鰓》,這篇小說以潛水艇中的氧氣提取裝置為科幻創意,通過對一名科學家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舊社會科學家報國無門的悲慘處境。

同年,王晉翻譯了《老朱漫遊物理世界》(即《湯普金斯先生奇遇記》美~G·蓋莫夫)。

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是從翻譯外國優秀科幻小說開始的,這符合發展的規律。許多當時世界上有名的科幻作家的作品均不同程度的被譯成中文,如: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押川春浪、瑪莉·雪萊等等;尤其是儒勒·凡爾納的作品被翻譯的最多,這也使得人們一提到科幻小說總是會先想到他。

這些西方優秀作品的傳入,使得中國科幻從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再加上眾多第一流的文學名家對科幻小說的推崇和倡導(魯迅、梁啟超、徐念慈、茅盾、老舍……),因此,當中國自己的科幻小說出現時,起點並不低,時間也不算很晚。但由於客觀歷史條件所致(如政治環境、人文環境、科學氛圍、國民整體素質等),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原創科幻小說的數量並不太多。科幻小說的作者也大多是偶然而為之,屬於個人行為,並沒有出現專業的科幻小說作家,因此科幻文藝的規模還不大。

縱觀這50年中國科幻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的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晚清時期,二是民國初至建國。這兩個階段的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既有其共性,也有很大的不同。

晚清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處於上升期,這種上升表現的一個方面就是企圖使中國人民有近代科學的概念。其科幻小說創作或翻譯的題材大多集中在科學救國的呼籲、民族意識的覺醒、政治改革的寄託和女權思想的促發等方面。魯迅就曾經說過,「導中國群以進行,必自科學小說始。」這便是一種進化論思想的體現,借科幻小說以激勵人們奮斗、進取、圖強,最終改良社會。正是由於這個思想,此時的科幻小說大多還是以傳授觀念為主,而且科幻小說作家也並不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或者說是職業科幻小說作者,所以大多作品都是作者從大眾媒體獲得一些科學術語或者粗淺介紹,並引此薄弱的科學知識作為科幻推理的依據;這就導致這個時期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對科技成就的直接幻想,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說明,甚且還虛構出一些科學理論作為個人科幻推理的基礎。

進入民國時期直至建國,中國的科幻小說的創作環境沒有什麼突破性的改善,科幻小說的創作也還是屬於偶然的個人行為。五四時期所倡導的「科學」思潮,雖然未能直接促進科幻小說的發展,卻為中國的科學文藝創作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社會基礎,至三十年代起,各種科學文藝形式開始嘗試創作,科幻小說也展現了新的風貌,濃厚的西化色彩與嚴謹的科幻態度成為這個階段科幻小說的特徵之一。政治改革的寄託、民族意識的覺醒、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學運用的反思等等題材也大量被體現。在這期間,抗戰與內戰延阻了科幻小說的發展,直到三四十年代,隨著科學環境的成熟,以顧均正為代表的一些作家擁有了更扎實的科學素養,在科幻創作中無論是科學原理還是科學推理都更加准確合理、嚴謹詳實。

顧均正曾經強調「尤其是科學小說中的那種空想成份怎樣不被誤解,實是一個重大的問題。」這是中國首次對如何進行科幻構思發出了呼籲,從某種程度上承認了科學幻想的存在價值。這段時期,人們賦予科幻小說的科普目的仍沒改變,並沒有分辨出科幻小說與科普讀物的差異,沒有真正認識到科幻小說的文學性。

不管怎樣,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發展受西方科幻小說的影響很大。例如《月球殖民地小說》模仿了《氣球上的五星期》,《和平的夢》近於凡爾納的風格、《貓城記》則威爾斯的意味很重、《新法螺先生譚》更是連名字都承繼了《法螺先生譚》。

中國早期科幻小說的代表作有:《月球殖民地小說》、《貓城記》、《和平的夢》、《鐵魚的鰓》等。

『柒』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怎樣誕生的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1818年,年僅二十歲的英國女子瑪麗·雪萊創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標志著這個影響日重而又飽受誤解的文學品種正式誕生。把科幻文學的誕生追溯到這部作品,是英國科幻作家奧爾迪斯於1973年,在自己的科幻史著作《萬億年的狂歡》中最先提出的觀點。這一見解後來受到了國際科幻文藝界的公認,也包括中國科幻文藝界在內.
簡介:
1816 年,英國著名詩人雪萊把他那端莊聰明的妻子瑪麗·雪萊帶到了瑞士散心,因為他們剛剛失去了一個可愛的兒子。這時,另一位著名詩人拜倫也來到了日內瓦。雪萊很快就與拜倫交上了朋友。雪萊和拜倫都才氣橫溢,他們常常海闊天空,談論最多的是英國當時的工業革命將給世界帶來的巨大變化,甚至還談到了科學造人的可能。瑪麗聽得津津有味。但晚上她常常做夢,夢見死去的兒子。有一次,她夢見她那寶貝兒子復活了,她是多麼高興啊!瑪麗一下子從夢中驚醒,由思念兒子的夢,聯想到兩位詩人對科學造人的探索,她頓時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沖動。於是她經過構思寫下了長篇小說《弗蘭肯斯坦》。這部小說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用科學創造的怪人,作品問世後,立刻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並被公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

『捌』 玄幻小說的起源和歷史

一、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和代表作品 玄幻小說屬於幻想文學的一種。中國古代幻想文學最早的表現形式以神話為主。起初是口口相傳,並沒有文字記載。其淵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山海經》和西漢時的《淮南子》,諸如「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傳說皆出於此。到了魏晉南北朝,出現了以東晉干寶的《搜神記》為代表的志怪小說。接著沿襲其特點的是唐朝的傳奇,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枕中記》、《柳毅傳》及《古鏡記》等。傳奇之後,又有宋元說經話本。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具有完整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的神魔小說。神魔小說是在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接受了神話、志怪、傳奇的影響,汲取了道家仙話、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的養料後產生的。神魔小說是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發展的高潮時期,也是中國古代幻想文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主要特徵是尚「奇」貴「幻」,以神魔怪異為主要題材。 這一時期佳作甚多,計有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羅貫中的《三遂平妖傳》、清代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最出色的當然是《西遊記》。 《西遊記》是中國2000年來神魔小說的最高峰,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曲折離奇,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豐富的想像力。 二、現當代幻想文學的發展概況 現當代幻想文學指1900年以後的中國幻想文學。其按內容可以劃分為三類:科幻小說、魔幻小說和玄幻小說。這一說法最早由著名作家葉永烈提出,並得到了文學界的公認。 1、科幻小說的發展概況 幻想小說的第一類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又稱科學小說,最早起源於西方。世界上第一篇科幻小說是英國作家瑪莉·雪萊於1918年寫的《科學怪人》。 科幻小說的真正發展始於凡爾納和威爾斯。凡爾納的代表作品是《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威爾斯的代表作品是《隱身人》、《時間機器》等。 現代中國科幻小說興起於二十世紀初,以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和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為開端。 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是科幻小說發展的一個小高潮。其開創者是被譽為「新中國科幻之父」的鄭文光。鄭文光主要作品有《火星建設者》、《飛向人馬座》、《神翼》等。 鄭文光之後最著名的科幻作家有葉永烈,其代表作有《小靈通漫遊未來》系列。 還有香港著名作家倪匡,1963年他發表《鑽石花》,開啟了「科幻小說」新風潮。 2、魔幻小說的發展概況 幻想小說的第二類是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主要盛行於西方,又稱奇幻小說。一般認為,魔幻小說是以超自然事物為主要內容的作品,這類故事多半發生在一個架空世界中,其主要標志是魔法、咒語的大量使用,代表作有《龍槍》和《魔戒》等 托爾金的作品《魔戒》系列,被譽為近代所有奇幻作品的鼻祖,震碩古今,影響深遠。 近年來西方魔幻小說發展迅速,出現了以羅琳的《哈里波特》、路易斯的《納尼亞魔法王國》為代表的一批佳作。 國內魔幻小說從模仿國外魔幻小說開始,經過幾年的發展,涌現出一批較好的作品,如《風姿物語》、《我是大法師》、《狂神》、《傭兵天下》等。 葉永烈,《奇幻熱、玄幻熱與科幻文學》,2005年7月27日,《中華讀書報》第14版。 韓松,《革命的前夜:2002年的中國科幻》,2002年12月,《2002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序》。 張學全、陳犁書,《玄幻小說走紅,葉永烈有話要說》,2005年2月21日,《經濟參考報》第1版。 朱學恆(台灣),《奇幻文學簡介》,2002年5月25日,《龍槍編年史序》。

滿意請採納

『玖』 科幻世界有多遠

最近,由《星際穿越》《三體》帶動的科幻熱讓象牙塔里的科幻文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北京師范大學近日宣布,明年起正式招收「科幻文學」方向的博士生,此舉將填補國內高校在科幻領域文學的研究空白。那麼,在科幻文學發達的歐美國家,有沒有專門培養相關人才的高校或研究機構?當代歐美有哪些知名的科幻文學寫手?還有,科幻文學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那些變為現實的科幻文字告訴我們,科幻文學除了能延伸我們的想像力,還能引領世界的現代化進程。
寫手如何煉成
科幻小說誕生於19世紀的歐洲,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產物。一個多世紀以來,科幻小說在歐美各國流行,並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實際上,在歐美科幻小說繁榮的背後,透露出的是各國對科幻文學創作人才培養的重視。
美國:數百所大學設科幻文學課程
美國人在科幻小說家的培養上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渠道是大學的正規教育。美國相關統計表明,北美地區數百所大學開設了和科幻小說有關的專業,其中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在1959年就開設了科幻小說課,伊利諾伊州高校里的科幻文學教材還收錄了中國科幻作家葉永烈和童恩正的作品,阿肯色州亨德森州立大學的科幻課包括學習科幻流派背景、現代科幻及科幻類型與分類,加州的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設有外星人文學課,加州帕沙迪納社區學院則設有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課程。
除大學教育外,科幻小說研究協會、科幻詩人協會以及小說寫作培訓中心等社區機構,也是推動美國科幻文學創作的重要力量。最著名的是堪薩斯大學的GUNN科幻小說學習中心。這個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創作培訓,一些課程是研究生必修科目。GUNN中心還舉辦創作評選,為學員頒發獎學金以資鼓勵。更具影響力的頒獎禮是美國科幻小說研究協會的終身貢獻獎、表彰年度雜文的先鋒獎、表彰為科幻出版和編輯工作作出傑出貢獻的服務獎等。很多科幻文學寫手視獲得研究協會的表彰為至高榮譽。
德國:理科生馳騁科幻文壇
近年來,德國出現科幻文學熱,新涌現出一批科幻文學作家,德國高校和社會文學機構也紛紛推出科幻文學課程,輸送創作人才。德國哈根遠程大學文化和人文系「新德語文學和媒體藝術歷史」專業於今年冬季開設了科幻文學課程。這門課程不僅教授德國及世界科幻文學的歷史,還包括分析有代表性的科幻文學作品,並學習著名作家的寫作技巧。像哈根遠程大學這樣設立科幻文學課程的高校還有很多,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比勒菲爾德大學、波茨坦大學等。
不過,對學生來說,要成為合格的科幻寫手並非易事。據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文學系學生芭芭拉介紹,學生每月必須讀兩本科幻文學作品。每周有專題報告、小組討論等活動。課程結束時,學生還要交一篇幾十頁的科幻小說。有的學生還自費出版作品,在法蘭克福書展和萊比錫書展上自我推銷。
據悉,科幻文學在德國雖被歸為文學類專業,但授課教師卻不限於人文和藝術類。來自太空、核能、海洋、氣候等領域的科學家也給大學生講課。德國一所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學者維奈爾就是其中一員,他表示,要成為科幻文學家,僅看儒勒·凡爾納等名家的小說是不夠的,「科學現狀比任何大學生能想到的更離奇」。
英國:獨立思維成就科幻文學創作
在英國,科幻文學職業作者層出不窮,這和英國學校的教育環境以及社會鼓勵科幻文學創作的氛圍密切相關。據悉,科幻小說是英國校園書店裡賣得最火的圖書之一。科幻文學課程之所以能在英國課堂上立住腳跟,是因為學生們樂意通過研究自己喜歡的小說來獲得學分。更重要的是,這種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學課程能夠滿足他們探索人性的好奇心。
在英國的不少大學,科幻小說創作是從本科到博士階段都有的研究方向。例如,蘇格蘭的斯特林大學通過讓學生自行組合課程的方式,培養出了不少科幻文學人才。從該校畢業的伊恩·班克斯就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英國同時代作家中最有想像力的人」。多數英國科幻文學愛好者表示,自己的寫作興趣源於學校傳授的客觀獨立思維方式。他們喜歡用這種方式來看待社會亂象,並將自己的觀點寫入科幻文學。
法國:不少大師是「半路出家」
法國是科幻文學的發源地之一,百年來科幻文學大家層出不窮。不過,大學並沒有開設專門的科幻文學專業,也沒有「科幻博士」之類的學位,法國科幻作家多為「半路出家」。法國科幻作家極少是文學系出身,而是以工科或新聞學背景居多,這是因為科幻作品需要豐富的信息和系統的自然科學知識,擁有工科、新聞學背景的人更具優勢。這種學科的尷尬讓法國的科幻文學教育出現「亞文化」特色,即本應有所貢獻的各大學文學系對科幻研究長期不夠重視。倒是學術研究機構,通過研討會、展覽等方式介紹科幻文學創作成果、獎掖後學,如2010年-2011年法國拉維萊特科學院舉辦了號稱「盛會」的科幻展示研討會。法國尼斯大學自2003年起,每隔3年舉辦一次科幻作家學術研討會。
相比而言,出版社和雜志社是法國科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1974年,法國科幻文學創作動漫家莫比烏斯等組建科幻動漫創作團隊「人形聯盟」,並創辦第一份科幻動漫周刊《金屬咆哮》,扶植了大批科幻作者。2000年,法國第一家專業性科幻、奇幻出版社——布拉格隆內獨立出版社成立,先後推出多套科幻叢書和科幻系列漫畫。
當代著名科幻寫手
人類從19世紀全面進入以科學發明和技術革命為主導的時代後,一切關注人類未來命運的文藝題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現未來的科學技術。也因此,一個多世紀以來尤其是當代,歐美一些國家誕生了許多著名的科幻文學作家。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
美國的科幻小說創作非常活躍,被維基網路列為科幻小說家的就有1200多人,其中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以及范·沃格特被譽為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久負盛名的「四大才子」。由於篇幅有限,下面僅介紹其中一位——雷·布雷德伯里。
雷·布雷德伯里(1920年-2012年),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個小鎮,很小的時候就是個科幻迷。遷居紐約後,他結交了很多科幻迷,並參與科幻組織的活動。他的首篇獲得印刷的短篇小說《霍勒波岑的困境》,發表於1938年的《幻想!》雜志,那是一份科幻愛好者的雜志。
1945年,雷·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說《大布萊克和白色游戲》被評為全美最佳短篇小說。從這年開始,布雷德伯里開始在《紳士》《女士》以及《礦工》等非科幻雜志上以科幻作家的身份發表作品,並因此在以後的1947年和1948年兩次榮獲歐·亨利獎。布雷德伯里在這一時期發表的300餘篇科幻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首發在科幻類雜志上,他為科幻小說生存空間的擴大作出了巨大貢獻。1946年發表的《百萬年野餐》是布雷德伯里最成功的短篇小說之一,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火星人的浪漫故事。
加拿大「科幻教父」羅伯特·索耶
羅伯特·索耶(1960年至今)是加拿大的「科幻教父」,他的履歷表上有著一長串榮譽——作為為數不多的包攬雨果獎、星雲獎和坎貝爾獎三大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的作家,他出版了22部長篇科幻小說,包括「恐龍三部曲」、《金羊毛》、《計算機中的上帝》等,2007年,他被中國讀者評選為「銀河獎最受歡迎外國科幻作家」。
同時,這位科幻大師還是政府機構、科研部門甚至跨國公司的座上賓。他常年擔任「探索」頻道加拿大版的評論員,為《科學》與《自然》雜志撰寫專欄,並受邀擔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規劃局等機構的顧問,甚至在谷歌、摩托羅拉等公司擔任咨詢顧問。
索耶是記者出身,從小就愛讀科幻小說。1985年,25歲的他得到了一個采訪著名科幻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機會,自此他堅定了成為科幻作家的信念,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科幻小說創作。他的小說涉及多種主題,從電腦狂魔、恐龍復活、時間旅行,到平行時空、太空偵探。他晚年的作品《人性分解》則講述了人類對宇宙和內心的雙重探索。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1917年-2008年),是英國及斯里蘭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作為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獲得3次雨果獎、3次星雲獎。1986年克拉克被美國科幻與奇幻協會授予終身成就獎——大師獎。此外,克拉克還出資創建了「阿瑟·C·克拉克獎」,每年評選一次,以獎勵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說。
克拉克幼時就喜歡仰望星空和閱讀舊的美國科幻雜志。自1950年起,他開始創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曾引起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注意,並因此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1952年,克拉克成為全職作家,投入科幻文學創作。1956年出版《城市與星星》,短篇小說《星》獲得雨果獎。1964年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在一些情節上與電影略有差異。
克拉克被譽為最偉大的太空預言家。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繼》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軌道上空的同步衛星傳送通訊信號的設想。此後,他預言的用太陽風驅動的飛行器,也被歐洲空間局等在實際太空探索中驗證。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的設想,隨著現代科學尤其是納米技術的進展,也已經不再是笑談。
法國科幻作家赫內·巴赫札維勒
赫內·巴赫札維勒(1911年-1985年),也翻譯為勒內·巴雅維爾,法國作家、記者、評論家,出生於法國東南部德龍省尼翁斯鎮,是首位提出時間旅行中「祖父悖論」的科幻作家。作為科幻作家,巴赫札維勒常常以科技加上人類的瘋狂與愚蠢導致文明的陷落為主題,同時在混亂的時代背景中描寫永恆的愛情,給和小說中主人公一起經歷不可逆轉的絕望的讀者一些希望。他的作品充滿詩意和哲理。雖然他的作品極少被用來在學校中教授,但在法國社會很受歡迎。其代表作有《冰人》、《蹂躪》、《天堂的玫瑰》等。
科幻變成現實
科幻小說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賦予了「幻想」依靠科技在未來得以實現的極大可能,有些甚至就變成了現實。機械手錶、鐵皮船、機器人、飛船、火車等,這些都曾是科幻小說里描述的事物,現在都成為了現實。此外,上世紀40年代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計算機、火箭與核武器,10多年後全部變成了現實。
潛艇
美國發明家西蒙·萊克被譽為「潛艇之父」,他自從1870年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後就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險。萊克的新發明包括壓載艙、潛水艙和潛望鏡。他的公司於1898年製造了第一艘在公海成功航行的潛艇「亞古爾英雄號」,並收到凡爾納的賀信。
直升機
雖然儒勒·凡爾納最著名的虛構作品可能是潛艇「鸚鵡螺」號,但是這位法國作家還對航空旅行的未來進行了大膽設想。現代直升機的發明者埃格·西科斯基是在他小時候讀過的這位著名科幻作家的書《征服者羅比爾》的啟發下發明了直升機。西科斯基經常援引凡爾納的話說:「一個人能夠想像出來的東西,另一個人都能把它變成現實。」
火箭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哥達德製成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並於1926年3月16日成功發射升空。他是在閱讀了1898年報紙連載的H.G·韋爾斯描寫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後,開始迷戀上太空飛行的。哥達德後來回憶,星際飛行的想法「引起了我無限的遐想」。
手機
摩托羅拉公司的產品研發部門負責人馬丁·庫珀認為,是《星際迷航》里的發報機促使他在20世紀70年代初設計了第一部手機。庫珀說:「對我來說,那並不白日夢,而是一個奮斗的目標。」
太空旅行
在《2001太空漫遊》問世的年代,飛向太空意味著粗笨的火箭和累贅的宇航服,而電影卻展現出一種誘人的可能:在未來,人們使用與普通飛機類似的飛行器,而且無需經過特殊的訓練就能遨遊太空。如今,太空旅行不再是官方專有的「禁區」,已經有兩名億萬富翁通過俄羅斯的火箭完成了「太空自費游」,更有多名民間人士在研製自己的太空飛船。

『拾』 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什麼

  1. (問題回答):《弗蘭肯斯坦》原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小說,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中譯本有《弗蘭肯斯坦》《人造人的故事》等)。

  2. (內容介紹):故事講述的是年輕的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為追求和利用當時的生物學知識,從停屍房等處取得不同人體的器官和組織,拼合成一個人體,並利用雷電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巨人雖然天性善良,嚮往美好,渴望感情,但是,由於面貌醜陋,被社會視為怪物,當作巨大的威脅,處處碰壁。他要求弗蘭肯斯坦為自己製造一個配偶,答應事成後與其雙雙遠離人間。弗最初應允了怪物,但在接近成功之時,擔心怪物種族從此危害社會,於是毀去了女性怪物。苦苦企盼的怪物瘋狂報復,殺死弗的未婚妻等幾個親人。弗發誓毀掉自己的作品,追蹤怪物一直到北極地帶,受盡折磨後病逝,而怪物亦自焚而死。

  3. (作者簡介):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出生於英國,父親是政治家兼哲學家;母親是公認最早的女權主義者,在原來的婚姻破裂後與瑪麗的父親結婚。兩人都小有名氣,並著有各種小冊子。1797年瑪麗出生,10天後母親便因病離世,這件事一直影響著瑪麗,在她的內心深處始終保留著"自己害死了母親"的念頭。後來父親再婚,瑪麗不得不與生父、繼母、繼母原來的孩子、繼母與生父的孩子等人生活在一起,家庭成分復雜,矛盾較大。直到瑪麗長大成人後遇到了雪萊,才終於獲得了與人交流感情的機會,可其時雪萊已有妻室,因此瑪麗在很長一段時間還充當了"第三者"的角色。雪萊妻子投河自殺後,瑪麗終於得以與雪萊結婚,但婚後多次流產,只成活了一個孩子。6年半之後雪萊又被淹死……瑪麗的一生充滿了不幸和恐怖,終生為死亡所纏繞,所有這些後來都被表現在她的作品當中。

熱點內容
如何評價言情小說 發布:2025-02-11 20:55:09 瀏覽:181
魅醫傾城免費聽書 發布:2025-02-11 20:54:27 瀏覽:70
球狀閃電劉慈欣科幻小說網 發布:2025-02-11 20:41:22 瀏覽:308
緋色仕途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11 19:41:35 瀏覽:267
手機看小說用什麼閱讀器免費 發布:2025-02-11 19:41:28 瀏覽:527
免費主人公叫邵允琛的小說 發布:2025-02-11 19:17:45 瀏覽:131
都市一個女主的文小說下載 發布:2025-02-11 19:04:45 瀏覽:762
先虐後甜的小說古代 發布:2025-02-11 19:00:14 瀏覽:433
聽書有聲小說的資源怎麼採集 發布:2025-02-11 18:34:02 瀏覽:632
玄幻小說封面製作網站 發布:2025-02-11 18:01:28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