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溫柔之鄉的夢
❶ 中國科幻小說經典的目錄
序:中國科幻小說閃光的起點
月球殖民地小說
貓城記
陸沉
和平的夢
鐵魚底鰓
割掉鼻子的大象
失蹤的哥哥
布克的奇遇
超人列傳
珊瑚島上的死光
飛向人馬座
美洲來的哥倫布
V的貶值
月光島
溫柔之鄉的夢
波
戰斗在網路
蝙蝠少年
替天行道
❷ 魏雅華的介紹
魏雅華陝西西安人。1962年畢業於陝西省工業師專機械繫電機專業。後分配至西安大學電機工程系電氣絕緣研究所工作。1985年調至《中國光明信息報》工作,歷任編輯、記者及編輯部主任、總編助理,中原分社社長,現為專業作家。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他是中國科幻小說文壇最有爭議的科幻作家,其作品《溫柔之鄉的夢》、《神奇的瞳孔》、《丟失的夢》都曾經引起過激烈的論戰和強烈的爭鳴, 曾數次被中國作家協會所辦的《作品與爭鳴》所轉載。現從事專業文學創作,為專業作家、時政經濟評論家。陝西電視台經濟頻道評論員。又為國內200多家報紙刊物的經濟、文化專欄作家、特邀記者。
❸ 為什麼現在中國科幻小說沒落了
27天決定科幻界命運起伏
陳潔
80後們今天或許已經沒幾個聽說過專有名詞「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經歷了一個運動不斷的時代之後,作為那個時代的尾聲和迴光返照,「清污」運動來勢迅猛卻短平快,後勁不足,短短27天後便銷聲匿跡。除了留下些許談資話柄外,似乎不留痕跡。
但就是這場驟雨,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創造和出版的歷史。
方興未艾正當時
1978,改革開放元年。隨著風氣漸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春天,創作和出版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兩旺勢頭。
對科幻人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高峰。從葉永烈發表十年動亂後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可謂風起雲涌。直到今天,中國科幻代表作和經典之作,無論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那幾年集中誕生的。
葉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科學啟蒙書,首印100多萬冊,先後發了300萬冊,這個原創科幻小說的發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通訊設備「小靈通」,名字即出自這里。
童恩正創作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出版後,科學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懷、愛國主義和反抗國際敵人的正義,這樣的配料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80年拍成的同名電影是他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的歸類屬「驚悚片」。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著同名網路游戲,玩手眾多。
《飛向人馬座》則被認為代表了科幻小說在文學領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鄭文光兩次獲得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1999年,已經成為中國科幻作品刊載平台龍頭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華大學慶祝創刊20周年,並舉行銀河獎頒獎儀式。「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台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
除了這三大力作,當時熱門的科幻小說還有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金濤的《月光島》,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蕭建亨的《密林虎蹤》,童恩正的《雪山魔笛》,葉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丟了鼻子以後》,鄭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曉達的《波》等。
1979年,嚴文井主持召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與會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議編選《中國30年(1949年-1979年)兒童文學作品選》,其中「科學文藝」與「小說」「散文」一樣,單獨列為一卷。同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科學文藝作品入選24部,一等獎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和《飛向人馬座》,獲二等獎的有葉至善、蕭建亨、童恩正和魯克四人的作品,當時的科幻創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強勢由此可見一斑。
據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編輯白金鳳回憶,當時是有一個科幻創作界的,一個群體,很團結也很高產,有老作家,也有劉佳壽、魏雅華、宋宜昌等新秀,包括還只是中學生的吳岩。
圍繞著這個群體,科幻文學的發表和出版也很紅火。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小說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內地的科幻刊物有5-8個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蘇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文藝譯叢》、四川省科協的雙月刊《科學文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創辦的中國第一份科幻專刊《智慧樹》。哈爾濱市科協動議創辦中國第一份科幻小說專報,從1981年開始,先在《科學周報》的副刊上設8版增刊作為試刊,名之以《中國科幻小說報》。除了這些專門發表科幻文學的陣地,還有《少年科學》、《科學時代》、《科學畫報》等積極刊發科幻作品的科普雜志。
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而自從1980年2月19日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蕭建亨四人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科幻小說創作談,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說法。後來,「四大金剛」的陣容有所改變,蕭建亨創作漸少,慢慢淡出,劉興詩補進來,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科幻小說創作的真正繁榮不完全表現在多產,文學質量也全面提升,積極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幟鮮明地尋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時間的科幻創作,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人物姓名普遍中國化,少見「托馬斯」和「安妮」了,故事場景也每每設在本土而非S國。鄭文光就是憑借寫中國歷史的《地球的鏡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雜志,並被香港報道為「中國科幻之父」,雖然這個稱號後來也給他帶來了好些麻煩。
科幻創作的題材也趨於現實。鮮為人知的是,文學圈流行過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有相應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營》引用《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寫文革期間,造反派給「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發其返祖現象,長出尾巴來,變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當時已經開始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承認,《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躋身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飛向人馬座》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中國原創科幻正處於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勢待發,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到的歷史寒流,幾乎釀成滅頂之災。借用魏雅華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話說:「1980年,中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那樣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凄美的記憶。」「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跤摔倒,二十多年過去,元氣大傷的中國科幻至今沒爬起來。」
姓科姓文的爭論
在說中國科幻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之前,應該提到這之前的「科文之爭」。早在1979年,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已經浮出水面。之所以產生分歧,要從中國科幻的歷史說起。
建國初期,中國並沒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過程中,由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貼著「科幻小說」標簽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在1954年的《中國少年報》上,由此還引起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從此,科幻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一種生動形式,被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更通俗的稱謂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科學文藝」,是「科學」而不是科學「幻想」。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科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伴隨著周恩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出現的。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二次創作高峰,也是因為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隨著「科學的春天」一起到來的。
這樣的「家庭出身」和「成長背景」,使得中國科幻一開始就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個必須有「集體歸屬」的時代,科幻卻一直懸在科學圈和文學圈之間,沒有著落。它更多的屬於科學界,但相對於科研,科普只是科學界的一小塊,科幻則是正規科普工作的補充形式。在文學界,它只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邊緣的邊緣。
事實上,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學工作者,鄭文光是中山大學天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劉興詩是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其他如古生物學家劉後一、張鋒、人類學家周國興、醫學家李宗浩等。葉永烈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小靈通漫遊未來》其實算科普小說,更不用說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他1979年獲得的是「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但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這樣的地位和定位,他們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他們的寫作有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於是,矛盾出現了。
開始是評論家站在科學普及的立場,批評小說中科學知識的錯誤,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這樣的爭議漸漸升級,觸及到了科幻小說的本質,是「科」還是「文」?
《中國青年報》的「科普小議」欄目成為辯論意見最為集中、尖銳的一塊陣地。一邊是科學評論家們批評「違反科學的幻想」,一邊是科幻作家們的自我辯護。作家們沒有後援,評論界則獲得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科學和幻想是兩種不相乾的、敵對的東西。
為了應對科文之爭,鄭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爾納,更多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的SoftSF則有代表人物威爾斯。但這樣的理論建設並沒有化解科文之爭,更大的觀念沖擊和正面沖突已經勢不可擋。
科幻有多超前
也許我們必須了解科幻在中國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當時多麼不容易被正確認識和理解。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編輯葉冰如的一段回憶可以作為當時佐證。1978年,她約到了《飛向人馬座》書稿,卻完全看不懂。當時,經過十年動亂,國家還很貧弱,買米買豆腐都需要「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多數人的生活夢想,買個立櫃就算添了件大傢具,新婚夫婦惹人眼紅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學生能有支鋼筆掛在胸前是很可驕傲的事情,社會上的人在談論出身、平反、四人幫,進步一些的,談論剛恢復的高考、夜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居然還有一群人,嘴裡蹦的詞是中微子,星際航行,轉基因,大爆炸,時間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間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戰……學中文、愛語言、做文學編輯,葉冰如卻無力切入科幻作家們的語言系統,一般人說「想不起來」,他們說「腦子短路」,一般人說「像木頭人一樣」,他們說「成了植物人」,這些新詞對葉冰如來說,陌生又新奇,似乎帶著另一個世界的氣息。
葉冰如的感覺或許能折射出當時科幻對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沖擊力。科幻創作之超前還可以舉個例子:給《飛向人馬座》書稿配插圖。所有的人都認為插圖應該富有現代感,但插圖畫家很發愁,怎麼才能有現代感,誰都不知道。小說中的人物穿什麼衣服?當時人一般穿藍色制服,街上能見到的只有深藍、淺灰、純黑三種顏色,風氣才剛開放,最時髦的也不過是白色或微帶粉色的「的確良」。結果畫出來的宇航員,統統穿四個大口袋的筆挺制服。文中有一張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轉動的金屬椅子,插圖作者只見過方木椅、長木凳,再高級一點,領導幹部坐的藤椅、沙發……畫來畫去,脫不出這類模樣。「能轉動」的「金屬椅」?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也想像不出來。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說科幻對於普通人來說超前了太多,那麼對於科學界恐怕也超前了幾步。《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科學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律」,「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於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製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恐龍蛋化石並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的。於是牽扯到科幻小說的社會性問題,限定給少兒看的小說,不合適寫愛情、犯罪、社會反思。否則就是「低級趣味」,但科幻作家對科學、社會、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現?
爭論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理論辨析和建設對於科幻創作本來是大有幫助的,卻在彼此惡意攻擊的吵鬧中被攪成了渾水。批評的焦點很快從這些純技術問題轉為科幻小說的性質問題、社會影響,最後上升到政治問題。評論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風頭正健的葉永烈,他的高產被認定為賺稿費的唯利是圖。魏雅華的成名作《溫柔之鄉的夢》寫機器人妻子對主人百依百順,溫柔之極,卻不能讓人滿意。被批評為「反社會主義」、「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說」。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草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王若水曾在《周揚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後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鷹主編《憶周揚》,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運動的導火索是對周揚、王若水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文革結束後,全社會思想解放,對於「人」的認識和討論風行一時。1980年《中國青年報》關於「人生觀」的討論轟動一時,同年《人民日報》發表《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影響很大。
3月的「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會」上,周揚的講話稿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講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和人的異化問題。據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的說法,胡喬木對講話不滿,但沒有直接當面表達,卻臨時調整會議安排,旋即出現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稱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很快,「精神污染」字樣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和社論中,相關文章連篇累牘。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批評科幻「散布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創作界受到重創,鄭文光剛完成的長篇《戰神的後裔》預計作為《科幻海洋》頭條發表,雜志都已經制好版,突然接到上頭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為科幻出版重鎮,被勒令整頓。1983年4月26日,編輯葉冰如把這個壞消息告訴鄭文光,並約好第二天去辦公室取迴文稿。
但是第二天鄭文光沒有去取稿,他早上突發腦溢血,卧床半年後,終於能夠站立並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縮,不能正常發音。他的創作生涯從此結束——這一年,他54歲。
葉冰如說,鄭文光那時候是科幻界實際上的領頭羊,他也是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蕭建亨先後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有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清污」很快就在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干預下偃旗息鼓了。但對於科幻來說,1978年,其興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雖然1980年代後期,新一代科幻作家開始成長,並時有佳作,但再也沒有恢復到1978年的「舉國繁榮」,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國的專業科幻作家仍鳳毛麟角。好像國際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國這一塊,中國的科幻還有未來嗎?
如果當年,中國科幻的生存環境稍微好一點,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產生……
❹ 一個科幻小說,裡面的任務叫陸羽,三微,郭舟
叫《非法智慧》,張之路寫的
《非法智慧》首先是一部以故事情節見長的「情節小說」。作品圍繞夢九中學女生桑薇「偵破」同班男生梅山(原名陸羽)被植入「七星瓢蟲」大腦晶元的經過,演繹出一幕幕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活劇,書中有三條明暗互補、回環交叉的線索:第一線索(主線索,顯性線索)是桑薇考入夢九中學後,驚訝地發現她以前崇拜的高二男生陸羽不但改名梅山,而且品行、智商、性格判若兩人。為解開心中謎團,更為解救陸羽,她不畏艱難與郭周同學一起,最後終於揭開了陸羽被植入大腦晶元(微型計算機)發生變異行為的秘密。第二線索(隱性線索)是醫學院腦外科專家陸翔風發明大腦晶元———將晶元植入陸羽腹腔以求改變愛子智商———陸羽失去記憶不認父親———陸翔風冒名化裝俞天明潛入夢九中學———陸羽最終獲救恢復記憶,以「愛子———誤子———失子———救子」而展開情節。第三線索(潛性線索)是心懷叵測的陌生人與見利忘義的姜地所實施的「七星瓢蟲」陰謀,試圖通過大腦晶元,控制高智商的青少年學生進而控制人類精英、控制全世界的罪惡目的。全書以夢九中學校園和神秘的「重新心理研究所」為背景,雙向互動,明暗結合,層層推進,最後將全書人物與矛盾焦點集中在破譯「七星瓢蟲」網址,搶救陸羽上,以陌生人陰謀破產、陸羽被救為結束。整個故事可謂一波三折,充滿懸念,曲折離奇,動人心魂,具有使人不得不一口氣讀完的強烈藝術效果。
第二,《非法智慧》又是一部幻想性與現實性、科學性與人文性緊密結合的「成長小說」。小說以腦科學研究為切人點,將高新技術大腦晶元的研製實驗與少男少女的校園生活、現實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全景式地展示了一幅幅豐富駁雜的當代少年生活畫卷。大膽、充沛的科學幻想將小說的審美觸角延伸到廣闊的藝術空間,給讀者的解讀和思考提供多種可能,而這種想像力並不單純表現在故事的編織上,而是表現在對真善美的張揚和對當代少年生命成長的抒發,將對高新科技的思考滲透到現實社會日常細節,使我們在看到知識改變命運、科學就是力量的同時,更感悟到善的期待、美的生長與人文精神的力量。
第三,這也是一部有著深刻思想內涵、對於促進素質教育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的「倫理小說」。
《非法智慧》中的所謂智慧,之所以是「非法」的,就是因為本應造福人類的人腦晶元被壞人所控制和利用。小說中的陌生人與姜地所實施的「七星瓢蟲」計劃,就是妄圖通過將晶元植入高智商的青少年腦中,最後控制世界命運的罪惡陰謀。心地善良的科學家陸翔風由於私慾膨脹也會迷失方向,鑄成大錯;而處於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如果光有智慧、能力、知識而缺乏正確的倫理道德規范,就會變成不近人情、自私粗野的「冷血動物」。《非法智慧》以生動形象的藝術表現,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極其深刻的主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是中國在21世紀實現強國夢的重要條件,素質教育在注重青少年的基礎素質、智力素質的同時,必須花大力氣加強倫理道德素質的教育,這是素質教育的關鍵與核心。
《非法智慧》體現了作家對民族未來一代素質教育與精神生命成長的深刻思考,表現出勇於直面問題、善於解析問題的憂患意識與智慧品格,是世紀之交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先鋒正筆,也是兒童文學蘊涵人類情感、注重藝術性的重大突破。總之,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少兒小說精品力作,它的出版必將贏得廣大小讀者的歡迎。
❺ 未來:愛有多大空間
春暖花開,又到了哺乳動物們談情說愛的時候。報刊介紹了一些關於愛情的知識,與往年不同,很多有關科技。
比如,有報道說,英國的心理學家、數學家和人際關系專家發明了一個終極戀愛方程式,讓男女推算自己和心儀的對象,是否能愛情花開。該方程式是:愛情={[(F+Ch+P)/2]+[3(C+I)]/10}/[(5-SI)2+2]。其中,F代表自己對對方的好感,Ch代表對方的魅力,P代表體內分泌吸引異性的化學物質,C代表自己的信心,I代表親密程度,SI代表自我形象。測試者可就每個指標給分,最低1分,最高10分。綜合分數低於4分則代表這段感情不會開花結果。
而另一則消息則說,根本不需要為愛情設計出如此復雜的公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在研究1萬多名約會者的資料後發現,愛上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幾秒鍾。專家說,在男女面對面約會時,人們更可能受到感情的直覺驅使,而不是依照書面資料來作出判斷。公式什麼的,都是瞎掰。
這種短暫的人與機器之愛,比起人與人的愛,感覺更為真實,我想是極值得的,可惜,它僅僅是發生在未來。在人類的種種情感中,愛情的想像空間最大,但實現的機會也最為渺茫。在現實社會中,與許多轟轟烈烈或平平凡凡的事情一樣,愛是由愛之外的因素控制著的,愛便太過奢侈起來,即便是得來不易的短暫之愛,也沒有太多空間去珍惜。
❻ 科幻小說有哪些特點為何作品少見
科幻小說特點:
1.科學性
2.預見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其中有很重的知識性,並不是說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說的內容要有科學方面的知識。
這類小說難寫也難有人才,懂文學的作者很多,懂科學的作者卻極少,想要寫好寫出有實力的科幻小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本身對科學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當豐富,再加上文學才華,才能寫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反之,沒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就會成為一本爛書,根本得不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再加上此類書不是十分普及,讀者群也不是很大,與科幻小說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書選擇多,也受讀者喜歡,書商就不太願意選擇科幻。所以,就導致科幻小說冷場面,寫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❼ 溫柔之鄉的夢好詞好句
晌,才說出一句話:「你這是干什麼?」她笑著說:「『斷尺救人』唄」……就在這時,上課鈴聲響了起來……
事後,我一直珍藏著這把斷尺,直到永遠……
「花,靜靜地綻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裡.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心裡多麼地愛你;你,靜靜地離去,在我忽然愛你的夜裡.多想抱緊你……把愛全給了我,把世界給了我,從此不知你心中苦與樂,多想靠近你,告訴你,我一直都懂你……」
多年前,當青年歌手滿文軍用富於磁性的歌喉深情款款地演唱《懂你》這首歌時,我一直以為是一首沒什麼新意的愛情歌曲,歌詞直白無味,只是旋律尚溫婉深情,有一定的可聽可唱之處.然而,當看到《懂你》的MTV背景畫面竟是電影《九香》里一個個感
❽ 求一本科幻小說,主角名字叫"蘇"!
狩魔手記 小說作者:煙雨江南
小說類別:西方奇幻
他記不起自己的過去,她看不清自己的未來。在隨波逐流之中,一切命運的轉折,原都始自於捕獲那一頭龍的剎那。
附:煙雨江南概述
煙雨江南網路超人氣玄幻小說作家,原名丘曉華,代表作玄幻類小說《褻瀆》;同名古裝電視劇《煙雨江南》2001年由中國台灣華視出品;歌手楊蔓同名唱片《煙雨江南》2009年7月發行。 目錄[隱藏]
小說作家
基本概況創作經歷
作品簡介
英雄的輓歌――《褻瀆》《塵緣》最新作品《狩魔手記》
電視簡介
製作人員演員名單內容概要
同名專輯
專輯簡介唱片曲目小說作家
基本概況創作經歷
作品簡介
英雄的輓歌――《褻瀆》《塵緣》最新作品《狩魔手記》
電視簡介
製作人員演員名單內容概要
同名專輯
專輯簡介唱片曲目
[編輯本段]小說作家
基本概況
煙雨江南,原名丘曉華,超人氣玄幻小說作家,代表作玄幻類小說《褻瀆》,堪稱網路小說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在網路小說日益浮躁和商業化的時代,《褻瀆》可謂是一個異數,無論是情節設計、語言風格、世界觀構架、講故事的方法、埋伏筆的深度,都達到了極高的境界,這部作品歷時三年完成,總兩百來萬字,實可稱之為三年磨一劍、厚積薄發的典範。在此書發布的日子裡,無數的書評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充斥論壇,幾乎形成了一種小范圍的文化現象,盛況之空前可見一斑。而至現在完本,已達到1200多萬點擊,550多萬推薦,高居推薦榜榜首,收藏更是高達13萬之多,足見火熱程度。
煙雨江南在網路上擁有非常多的鐵桿粉絲,號稱「煙絲」,被視之為經典製造者,目前正在17k.com獨家發布作品仙俠類作品《塵緣》,卻已然以極高的數據赫然列在各排行榜的前五。
創作經歷
煙雨江南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華社,任記者。數年後旅英留學,取得碩士學位後回國發展,加入北京一家特大型投資公司,從事資本市場業務三年。其間先後從事證券分析與投資、風險投資、並購與重組業務。目前任職於國內某知名金融機構,從事核心業務。
對奇幻文學有著莫大的興趣,遂開始創作《褻瀆》並連載於起點中文網之上,成為中國網路上最受歡迎的奇幻小說之一,在全國擁有莫大的擁護者群。一時間,羅格、風月和格里高利成了網路人盡皆知的名字。真是太卑鄙,太無恥了,則成為了知名的口頭禪。[編輯本段]作品簡介
英雄的輓歌――《褻瀆》
故事發生在一個動盪的時代。亂世之中,英雄輩出!
然而英雄們大多倒下了,倒在羅格的腳下。
因為群毆是羅格的戰略!因為暗算是羅格的戰術!
身為破落貴族的兒子,羅格陰險、好色、貪婪且行事不擇手段。在誤打誤撞之下,他繼承了最強大的死靈法師羅德里格斯的靈魂與最純凈的靈魂能量:神之本源,並以神之本源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法師寵物,一個會裝死的骷髏:――風月
憑著天生對金錢與權勢的嗅覺,他一手創立了『戰神之錘』這個專為貴族打造的魔法裝備店。成功收復塞勒斯堡則使他如願以償的攀附上了巴伐利亞大公的獨子,真正的英雄『黃金獅子』奧菲羅克。然而他隨即發現自己已經無可奈何地被綁上了公國這輛戰車。在各大勢力的亂流中,為求活命,羅格不得不使盡全部手段。
亂世中的小人物們是可悲的,羅格正是這樣一個小人物。雖然尋求力量的道路還很漫長,但羅格無畏也無悔。被牢牢捆在公國戰車上的他實在是無從悔起。
前路漫漫,還有無數英雄的高大身影橫亘在他的前方。畢竟,這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塵緣》
類型:仙俠
寫作進程:已完成
作品簡介:一塊青石,因為聽得一巡界仙人頌讀天書九卷之故,得以脫卻石體,修成仙胎,卻無意中縱走一隻天妖,被降罪打入濁世,而那位巡界仙人也因此被清退仙班,在墮入輪回之前,兩人相約三生。
這個謫仙,自然引起正魔兩道的搶人大戰,只是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謫仙早被殺害,而他們爭奪的這個人,卻是一個客棧跑堂打雜的小廝,只是掛在他項上的那塊青石,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仙物,難道這回連仙物都錯認了主兒?
最新作品《狩魔手記》
小說簡介:當慾望失去了枷鎖,就沒有了向前的路,只能轉左,或者向右。 左邊是地獄,右邊也是地獄。 戰爭毀滅了一個時代,戰爭也創造了新的世界。 戰爭毀滅了一個時代,戰爭也創造了新的世界。 這是一個因戰爭而毀滅的世界裡的故事,這也應是一個關於創造,關於新生的故事。
煙雨江南以他一貫精緻且犀利的筆,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異塵餘生的末日景象,以及一群掙扎求生的人們......
主角:蘇 目前身份不明,不過煙男的書,就沒身份明白過的主角。
小說狀態:17K連載中[編輯本段]電視簡介
片名:煙雨江南
時間:2001.12
類型:古裝
出品:中國台灣華視
製作人員
導演:鄧育慶
編劇:鄧育昆
演員名單
竇智孔飾蕭天雨
黃維德飾康熙帝
劉雪華飾杜夫人
王皓
蕭淑慎
江祖平
內容概要
清初,前明忠儒社公甫遭權臣鰲拜所殺,並私下諭令,將杜家滿門抄斬。反清義士江南八俠與杜公甫乃湖海之交,故而連夜飛趕至杜府,搶救杜家遺孤。但杜夫人志節,在得知亡夫殉國後,寧死不願苟活,遂將家中四個孩子託孤於八俠,求其撫養,延續杜家香火。 歲月如流……十八年後,杜家的四個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命運殊異。長子杜劍南成為八俠傳人,名震江湖,人人尊其為「蓋世盲俠」。次子錢塘不流落街頭,因受生活所困,乃成為一名偷…… [1][編輯本段]同名專輯
語言:國語
類型:專集
出品公司:廣東龍源音像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年7月
專輯簡介
聽 細語在飛花中纏綿 想 相思在柳絮中飛舞
看 孤舟在薄霧中遠去 憶 煙雨江南 夢里水鄉
無風 卻長發飄飄 無雨 卻濕了羅衫 無淚 卻洗凈了菩提
無聲 卻烙下印跡 月色如水 星光似夢
夢里水鄉、詩情畫意、煙雨江南、才子佳人……
歌聲中,演繹動人故事;小橋上,緣定終生;流水中,攜手白頭……
三月煙花不寂寞 夢里江南細雨落 孤舟月影碧空盡 西湖河畔起微風
金陵美人橫吹笛 引來燕子銜春泥 水鄉春綠潤如雨 秦淮水暖煙波里
無心落淚 淋濕窗前花 奈何橋處 又逢夢中人!
楊蔓顛覆以往,更溫柔、性感,重新演繹江南煙雨情!非常經典的江南作品!
[2]
唱片曲目
01 江南雨
02 燕銜泥
03 夢里水鄉
04 夜空
05 煙花三月
06 感動今生無法改變的你
07 回想曲
08 煙雨唱楊州
09 東南西北風
10 月雨綿綿
11 楓葉紅
12 自君別後
13 鴛鴦錦
14 心湖雨又風
❾ 科學幻想的象徵類
當一物不僅僅是其自身,還能指代它物時,它就是一個象徵。比如一面紅旗、一顆紅星象徵著革命。一束玫瑰象徵著愛情。在許多作品裡,某人或者某物都不僅僅是其自身,而是某種象徵。比如玉皇大帝是封建王權的象徵,阿Q是精神勝利法的象徵。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形象,但在這些形象背後,又具有更加深遠的寓意性。
以象徵類的形象為主導的科幻作品,是象徵類科幻,又可以稱為寓言類科幻。這類作品的主要事件便是一個象徵,它的參與者多半也是象徵。
在《大機器停止轉動》中。撫養一切人又控制一切人的「大機器」幾乎沒有什麼細節,它就是整個機械社會的象徵。恰佩克被科幻界視為前輩,但在一些主流文學理論著作中,他則是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羅素姆萬能機器人》被視為象徵主義手法的典型。這種機器人(其實是生化類人造人)只是一切被造物的象徵。在《鯢魚之亂》中,鯢魚的生物狀態、生理特點被刻畫得細致入微,但那既不是科學預言又不是簡單的創意。它是納粹主義的象徵。
庫爾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Jr.)的短篇科幻小說《哈里森·伯傑隆》就是一篇優秀的科幻寓言,它諷刺了絕對平均主義:未來的美國成為一個絕對平等的國家,設置各種制度使人平等(平庸),漂亮的人要戴上醜陋的面具,高大的人要背著「障礙袋」生活。人們熱愛平庸,反對優秀。在這里,面具、障礙袋都是象徵,象徵著社會抹殺個性的無形力量。馮尼格特絕不可能真的認為,真的會出現這類社會制度。
在《鋼窖》、《飛城》、《法官爵德》等科幻作品裡,都存在著與農村和農業完全無關的超現代化城市。城裡應有盡有,城外一片荒涼。這類城市則是科幻作家城市觀念的象徵。在第七卷里,筆者還要詳細分析科幻文藝中特殊的城市觀念。
中國最早的寓言類科幻小說應屬老舍的《貓城記》。在這部作品中,貓人社會顯然就是老舍心目中諸多中國社會陰暗面的象徵。在《溫柔之鄉的夢》中,機器人妻子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發明,作者根本沒有描寫它的技術細節。它只是個象徵,是某些男人對於完美妻子的錯誤觀念的象徵。在劉維佳《高塔下的小鎮》里。高塔及小鎮都是象徵。前者象徵著固步自封的思想傾向,後者象徵著這種思想傾向支配的社會。
一部作品是否以象徵為主,要看作者的創作意圖。但現在中國科幻作家很難找到發表空間,直接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至於外國科幻名家,他們的作品被反復翻譯,他們對於這些作品的解釋卻很少有翻譯家關注。這些現實問題,都給人們判斷「象徵類科幻」帶來了難度。在這里,筆者舉一個象徵類科幻創作意圖的實例。2003年一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這部作品虛構了一個十三歲以上成人全部死亡的世界。在小說的後記中,作者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思想:
(失去父母的支持)這也是全人類最恐懼的事,這恐懼深深地根植於人類文明之中,使得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仍然存在,並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面對黑暗而幽深的宇宙,人類徒勞地想抓住一雙並不存在的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的世界已經是這篇小說中所描寫的孩子世界了。全人類就是一個找不到雙親之手的孤兒,心中充滿了恐懼和茫然,同時,任人性中幼稚和野性的火苗燃起,最後燃成了瘋狂的毀滅之火……我們甚至遠不如小說中的孩子們幸運,在大學習中沒人教我們。《超新星紀元》322頁。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部場面宏大、情節曲折的作品正是一部寓言科幻。
在科幻小說中鑒別出象徵類作品是很困難的。任何象徵類作品都有表面意義和象徵意義兩個層次。《狂人日記》的表面意義是一個迫害妄想狂患者的病理記錄。《阿Q正傳》的表面意義是阿Q的個人生活鬧劇。問題是,理解這些作品的表面意義很容易,於是,讀者在閱讀時的智力活動,自然轉向探索其象徵意義。而科幻作品對於相當多非科幻迷來說,理解其表面意義就已經相當不容易。更談不上一窺後面的象徵意義。《逃出憂山》的表面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憂山市一夜過後,人跡皆無?這類問題可以把讀者困擾到最後而不得其解。更談不上理解其幕後寓義了。
科幻小說中象徵作品數量少,和科幻小說題材有關。主流文學所熟悉的象徵主義作品,多數取材於現實生活。是常識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作者用扭曲、誇大、變形的方法加以表現,取得特殊的效果。可謂以虛記實。而科幻小說本來就取材於生活中不熟悉的東西,內容本來就虛幻,表現手法上再虛幻,很容易成為無法理解的文字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