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霍金的科幻小說

霍金的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3-21 02:49:21

⑴ 霍金的成就僅僅是寫了像《時間簡史》之類的幾部科幻小說

我對你的**無法用語言形容

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這很自然使人將黑洞的面積和熱力學的熵聯系在一起。

=================================華麗的分割線=========================

科普作品

1988年:《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93年:《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2005年:《時間簡史(普及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
2001年:《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2002年:《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斯蒂芬·威廉·霍金三大學術賭注

霍金除了喜愛看脫衣舞表演(據說是為了研究),他亦喜歡就一些科學命題,與其他學者開賭,一時成為科學界美談。
黑洞是否存在

窮一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擔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論上的概念,而現實中根本不存在。他為免到時自己變得一無所有,1975年他與另一名物理學家索恩(Kip Thorne)開賭: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為了進行「對沖」,霍金押注黑洞不存在。如果他「不幸」贏了,霍金雖然一生心血被毀,但索恩要向他贈上專門踼爆英國皇室丑聞的《Private Eye》雜志4年訂閱,如果霍金「幸運」輸了,他就要向索恩送贈色情雜志《Penthouse》的一年贈閱。
霍金在《時間簡史》(1988年)曾說:「當我們1975年打賭時,我們80%肯定天鵝座X-1是黑洞,現在我會說有95%肯定,但這場賭局仍未有結果。」
裸奇點是否存在

1991年,霍金又要求開賭,今次索恩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對賭一方是物理學家裴士基(John Preskill)。當時的命題是,奇點應該被黑洞圍繞,但沒有被黑洞包圍的「裸奇點」(naked singularities)是否存在。
霍金與索恩押註:裸奇點並不存在,隨即與裴士基立下賭據,誰輸了要向對方送上一件用來「遮蔽裸體」的T恤衫,寫上適當的服輸字眼。霍金於1997年修正他的理論,指出裸奇點有可能存在。
訊息會否在黑洞消失

霍金在裸奇點的賭局輸了,但這位好賭成癮的物理學家即時要求再開賭。物理學家相信所有訊息一經出現,雖然會改變成不同形態,但本質上會「永恆」存在。
霍金及索恩當時指出,任何物質掉進黑洞後將會消失,黑洞中產生的輻射是「全新製造」的,與掉進黑洞中的物質無關;這一項命題,違反了量子力學,若命題正確,量子力學或要重寫。裴士基反駁這項命題,雙方於是開賭。
2004年,霍金出席研究會時,承認賭輸了,要向對方賠上棒球網路全書《Total Baseball: the Ultimate Baseball Encyclopedia》。勝出的裴士基親身在學術會議上,高舉這本著作,霍金在台上只顧著笑。被問到為何挑選這套網路全書做戰利品時,裴士基事後說:「這本書重得像黑洞,亦要更長時間才可以趕走書中的資料,有如黑洞一樣。」

⑵ 霍金出過哪些書

《時間簡史續編》 是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 《時間簡史》的封面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竟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族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他個人認為這只是研究理論物理目前的最小單位)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極端與極端的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饒有有趣的問題。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裡,真理和幻想有時只是一線之差。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提示我們對宇宙的展開充分的想像,並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展開一場非凡的時空之旅。《時間簡史——從宇宙空間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撰寫)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⑶ 霍金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年祭日(1942年1月8日) 斯蒂芬·威廉·霍金
[1]。曾先後畢業於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並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之所以在輪椅上坐了47年,是因為他在21歲時就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只有兩根手指可以活動,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1973年,他考慮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它以最後一刻的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1974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例如,空間-時間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1980年以後,他的興趣轉向量子宇宙論。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信息應該守恆。 本書的副題是從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里,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但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正是起始於此。 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現在已經相當完備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所以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盡管如此,譯者(吳忠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非常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盡量保持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疾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必須依賴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必須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助可以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須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系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本書譯者之一曾受教於霍金達四年之久,並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此書即是受霍金之託而譯成中文,以供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學說。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在富有學術傳統的劍橋大學,他擔任的職務是劍橋大學有史以來最為崇高的教授職務,那是牛頓和狄拉克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教授。他擁有幾個榮譽學位,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公眾評價中,被譽為是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他提出宇宙大爆炸自奇點開始,時間由此刻開始,黑洞最終會蒸發,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普朗克的量子論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因患「漸凍症」(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 盧伽雷氏症),禁錮在一把輪椅上達40年之久,他卻身殘志不殘,使之化為優勢,克服了殘廢之患而成為國際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寫,甚至口齒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對論、量子力學、大爆炸等理論而邁入創造宇宙的「幾何之舞」。盡管他那麼無助地坐在輪椅上,他的思想卻出色地遨遊到廣袤的時空,解開了宇宙之謎。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1988年仍出版《時間簡史》,至今已出售逾2500萬冊,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 他被世人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另一個愛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 早期 霍金1942年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代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942年1月,納粹德軍狂轟濫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童年時的霍金,學業成績並不突出,但喜歡設計極為復雜的玩具,據說他們曾做出一台簡單的電腦。 1959年,17歲的霍金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攻讀自然科學,自稱用了很少時間而得到一等榮譽學位,隨後轉讀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病,當時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他雖然活下來,但在往後數十年逐漸全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 霍金曾澄清自己當時並無酗酒,只感到自己有「悲劇性格」,並使自己沉醉於瓦格納的音樂里。直至他遇上了首任妻子珍·王爾德(Jane Wilde),兩人結婚後育有3名子女。23歲時,他獲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2007年4月,霍金在飛機上體驗零重力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時間簡史續編》 是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篇》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 《時間簡史》
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竟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族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空本性》80年前廣義相對論就以完整的數學形式表達出來,量子(他個人認為這只是研究理論物理目前的最小單位)理論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現,然而這兩種整個物理學中最精確、最成功的理論能被統一在單獨的量子引力中嗎?世界上最著名的兩位物理學家就此問題展開一場極端與極端的辯論。本書是基於霍金和彭羅斯在劍橋大學的6次演講和最後辯論而成。 《未來的魅力》本書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預測宇宙今後十億年前景開頭,以唐·庫比特最後的審判的領悟為結尾,介紹了預言的發展歷程,及我們今天預測未來的方法。該書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同時,還穿插解答了一些饒有有趣的問題。 《果殼中的宇宙》該書是霍金教授繼《時間簡史》後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再次把我們帶到理論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裡,真理和幻想有時只是一線之差。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提示我們對宇宙的展開充分的想像,並以他獨特的熱情,邀請我們一起展開一場非凡的時空之旅。《時間簡史——從宇宙空間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撰寫)這本書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像豐富,構思奇妙,語言優美,字字珠璣,更讓人咋驚,"世界"之外,未來之變,是這樣的神奇和美妙。這本書至今累計發行量已達2500萬冊,被譯成近40種語言。 在這本書中,霍金將試圖勾勒出我們心目中的宇宙歷史——從大爆炸到黑洞,並有機結合各類宗教學理論。在第一講里,他將簡要地回顧過去關於宇宙的構想,並說明我們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圖像的。這或許可以稱之為宇宙史的歷史。 第二講將解釋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兩種引力理論何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宇宙不可能是絕對靜止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脹,或是收縮。而這又意味著,在前200億年到前100億年之間,必定有某一時刻,那時宇宙的密度為無窮大或是脫離了某個空間,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大爆炸。它極可能就是宇宙的開端。 第三講將談談黑洞。黑洞是當某個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體,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縮(塌陷並緊縮)時形成的(另一種猜測:黑洞是脫離了某個集合空間中的某一元素)。綜合感性的哲學理論,「任何事物在時間和空間的洗禮下必將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可能正是白洞產生的原因。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及狹義相對論,宇宙中可能存在無數黑(白)洞,(也可能我們存在的世界正是黑(白)洞的某一分支)。而有關他們的歷史,可能是某一領域的終結,也或許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知識領略得越多,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廣(狹)義相對論是經典理論(因為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理想狀態),包括量子力學的不確定原理。 第四講將講述量子力學如何允許能量從黑洞泄漏出來。黑(白)洞並不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可怕。 第五講將把量子力學思想應用於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這就得出了這樣的設想:時空可能在范圍(維)上有限,但沒有邊緣。這或許類似於地球表面,但它多了兩維。 第六講將說明這個新的邊界條件如何能用現有的知識結構解釋這個問題:盡管物理學定律是時(空)間對稱的,但根據化學理論中的微觀粒子守恆,任何物質(包括真空狀態等),即使是「最」穩定的,也會在本質上發生「相對微小」的變化(具體解釋請見化學領域的微觀粒子(帶電粒子的繞核「行星」運轉)。 最後,第七講將講述我們正如何試圖找尋一種統一的理論,如何能把involve量子力學、引力(etc.)的物理學及其他學科(「包括」很智慧地談到「人」有不滅靈魂的宗教學)真正大一統地聯系成一「片」知識的「海洋」。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也許就能真正理解了宇宙(involve natural power),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位置。 該書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有趣的理論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享受人類文明成果的機會和滋生寶貴靈感的源泉。《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 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時(空)間、有黑(白)洞引起的初始宇宙,維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死亡作出了獨到的見解。在三年工作量並不巨大的學習之後,他獲得了一等自然科學榮譽學位,之後進入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當時牛津大學還沒有宇宙學這個專業,於是他試圖努力開創。盡管他希望能夠跟當時在劍橋的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身邊做研究,但是他的導師卻是丹尼斯·西艾瑪(Dens Scama)。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他成為一名研究員,後來成為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資350萬英鎊的同名電影問世。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數學來表達,世人應當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視聽媒介來了解他那深奧莫測的學說。本書是關於探索時間本質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讀物,是一本當代有關宇宙科學思想最重要的經典著做,它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念。《時間簡史》作為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間簡史續編》是為向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坦白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中文版發行於2008年年初,這本書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兒露西·霍金、其學生克里斯托弗·加爾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兒童」時期「科普三部曲」之一,這本書當中論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簡述了霍金的新想法,這本書在國內外好評如潮。 新紀錄片《跟隨霍金進入宇宙》10年4月25日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2004年-斯蒂芬·威廉·霍金的霍金悖論與信息守恆 2004年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霍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表示自己原來的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宣布了他對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結果: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對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實上被吸入黑洞深處的物質的某些信息實際上可能會在某個時候釋放出來:信息守恆。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熱輻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不過,霍金一直沒有給出嚴格的證明來支持自己的新觀點。索恩表示此事不能由霍金一個人說了算,他仍堅持信息不守恆的看法。普瑞斯基則表示沒有聽懂霍金的演講,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贏了。目前,這一牽扯到量子論基礎的敏感問題還遠未解決。 黑洞理論的研究已經超出了黑洞本身,它不僅通過信息疑難觸及了量子論的重要基石——幺正性,而且掀開了探討時間性質的新篇章。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黑洞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最初人們認為黑洞是一顆死亡了的星體,什麼東西都可以掉進去,但任何東西都跑不出來。1974年霍金證明黑洞有溫度、有輻射。霍金輻射的發現使黑洞和霍金本人都變得家喻戶曉。 20世紀80年代以後,黑洞研究的重點逐漸從溫度轉向信息佯謬。人們早已知道,黑洞外部觀測者會失去形成黑洞以及後來落入黑洞的物質的幾乎全部信息,這就是「無毛定理」。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所謂「毛」是指「信息」。黑洞只剩下總質量、總電荷和總角動量3根「毛」可以被外界探知。人們最初認為,雖然外部觀測者不能探知黑洞內部物質的信息,但這些信息並沒有從宇宙中消失,只不過隱藏在了黑洞的內部。霍金輻射發現之後,人們知道黑洞中的物質最後將全部轉化為熱輻射,而熱輻射幾乎不帶出任何信息。這樣,形成和落入黑洞的物質的信息將從宇宙中消失,信息不再守恆,不僅重子數守恆、輕子數守恆等定律不再成立,量子論的幺正性也將受到破壞。面對如此嚴重的理論困難,物理學家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理論物理學家大都相信信息守恆,堅信幺正性這一量子論的基石不會被破壞。總之,信息應該守恆。以霍金和索恩為代表的相對論專家則認為信息不一定守恆,幺正性完全有可能被破壞。為此,霍金和索恩與堅信信息守恆的普瑞斯基打賭。 "這種理論從誕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煩:它同很多科學家堅持的"信息守恆定律"互為矛盾.這一度被人們稱為"黑洞悖論". 如同19世紀的科學家斷定了能量守恆定律一樣,20世紀的許多科學家提出了信息守恆一說——假如這個說法成立,那麼"信息守恆定律"無疑將成為科學界最為重要的定律,也許比物質,能量守恆定律的意義更為深遠.霍金的黑洞理論引起的激烈爭執就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能夠保存,守恆."
編輯本段趣事軼聞
霍金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圖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些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唯一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沖直撞」;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查爾斯王子的腳趾,被查爾斯王子臭罵一通。選自《Stephen Hawking》 還有其他解釋天鵝座X—1的模型,他們不包含黑洞,但是都太牽強了。黑洞似乎是這個觀測結果的唯一合理解釋。盡管如此,我還曾與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的基普(Kip Thorne)打賭說,天鵝座X—1實際上不包含黑洞。對我來說,這是種保險策略。我已近做了很多關於黑洞的研究,如果黑洞確實不存在,那我將前功盡棄但是這時我將贏得我的打賭而得到補償,它將會帶給我四年的《私家偵探》雜志(英國黑色幽默雜志),基普將只得到一年的《閣樓》(與《花花公子》齊名的成人雜志),因為但是我在1975年打這個賭時,我們已經有80%的把握認為天鵝座有一個黑洞。現在我可以說我們已經有95%的把握,不過這筆賭債已經結清了。選自《時間簡史》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 1963年 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與珍.王爾德(簡·王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69年 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75—1976年間 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8年 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魯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獲沃爾夫基金獎,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1995年 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1996年 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2001年 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 2006年10月19日,64歲的斯蒂芬·霍金正在與第二任妻子伊萊恩辦理離婚手續,他們已經共同生活了11年。 2006年,霍金第三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7年 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於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於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2009年8月12日 獲得自由勛章

⑷ 霍金的故事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葯」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⑸ 霍金簡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及理論物理學系教授,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是當今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被稱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科學家,還被稱為「宇宙之王」。70年代他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他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2012年1月8日霍金預言,地球將在千年內面臨核戰之類的大災難,人類只有在火星或太陽系其他星球殖民,才能避免滅絕。
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
1950年 舉家遷往聖奧爾本斯
1959年 入英國牛津大學
1962年 在牛津大學完成物理學學位課程,搬到劍橋大學攻讀研究生,
1963年 霍金被診斷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5年 進入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任研究員,被授予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表明:用來解釋黑洞崩潰的數學方程式,也可以解釋從一個點開始膨脹的宇宙。/與珍.王爾德(簡·王爾德)結婚
1967年 長子羅伯特出生
1969年 起任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科學傑出成就研究員
1970年 霍金研究黑洞的特性。他預言,來自黑洞(現在叫霍金輻射)的射線輻射及黑洞的表面積永遠也不會減少。/女兒露西出生/開始使用輪椅
1973年 首部著作《空時的大型結構》出版
1974年 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繼續證明,黑洞有溫度,黑洞發出熱輻射,以及氣化導致質量減少。
1975—1976年間 獲得倫敦皇家天文學會的埃丁頓勛章、梵蒂岡教皇科學學會十一世勛章、霍普金斯獎、美國丹尼歐海涅曼獎、馬克斯韋獎和英國皇家學會的休斯勛章6項大獎
1977年 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引力物理學教授
1978年 獲世界理論物理研究的最高獎愛因斯坦獎
1979年 次子蒂莫西出生/《廣義相對論評述:紀念愛因斯坦百年誕辰》出版
1980年 任劍橋大學數學盧卡斯教授(艾薩克·牛頓曾任此職)。
1981年 參加梵蒂岡宇宙學大會,宣布無邊界構想/《超時空和超引力》出版/被授予大英帝國高級騎士
1985年 在瑞士病倒/實行氣管造口手術從而失去語言能力,使用帶造音器的計算機。
1988年 出版《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獲沃爾夫基金獎,成為關於量子物理學與相對論最暢銷的書。
1989年 被授予大英帝國榮譽爵士
1990年 與結婚25年之久的妻子簡·懷爾德離婚。
1991年 《時間簡史》同名電影上映
1993年 《「黑洞與嬰兒宇宙」及其他論文》出版
1995年 9月16日,與他的護士伊萊恩·梅森結婚
1996年 至今繼續在劍橋大學工作。
2001年 10月又一部力作《果殼中的宇宙》出版發行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錯了,信息應該守恆。7月21日,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第17屆國際廣義相對論和萬有引力大會」上。
2006年10月19日,64歲的斯蒂芬·霍金正在與第二任妻子伊萊恩辦理離婚手續,他們已經共同生活了11年。
2006年,霍金第二次來中國,他帶來的仍然是自己關於宇宙學最新的研究,在香港科技大學體育館主持一個題為「宇宙的起源」的演講;在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的公眾講述《宇宙的起源》。
2007年 霍金與露西吉高佛爾德合著的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於9月6日率先在法國出版發行。這本書是霍金寫的第一本兒童讀物,霍金在書中向兒童解釋了自己關於時間和宇宙方面的學說。
2009年8月12日 獲得自由勛章

⑹ 史蒂芬·威廉·霍金 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主要著作有:

1、《時空的大尺度結構》(The large scale structure of space-time)

2、《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

3、《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4、《果殼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5、《在巨人的肩膀上》(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The Great Works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6、《上帝創造整數》(God created the integers)

7、《喬治的神秘宇宙鑰匙》(George's secret key to the Universe)

8、《喬治的宇宙尋寶之旅》(George's cosmic treasure hunt)

9、《喬治與大爆炸》(George and the Big Bang)

10、《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

11、《我的簡史》(My brief history)

12、《時間簡史續編》

13、《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

14、《時空本性》

15、《未來的魅力》

16、《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

(6)霍金的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霍金的學術思想:

1、時光機

英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繼承認外星人的存在後,又發表一個驚人論述:他聲稱帶著人類飛入未來的時光機,在理論上是可行的,所需條件包括太空中的蟲洞或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不過,霍金也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因為「只有瘋狂的科學家,才會想要回到過去『顛倒因果』。」

物理學家霍金在拍攝的一部有關宇宙的紀錄片時提到,人類其實能建造出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並且能夠進入未來。霍金甚至說,自己是因為擔心別人把他當成「怪人」,所以才不敢亂說話,也不願意多談有關時光機的東西,直到透過紀錄片後才敢大方討論。

至於時光機的關鍵點,霍金強調就是所謂的「四度空間」,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蟲洞」。霍金強調,「蟲洞」就在我們四周,只是小到肉眼無法看見,它們存在於空間與時間的裂縫中。

他指出,宇宙萬物非平坦或固體狀,貼近觀察會發現一切物體均會出現小孔或皺紋,這就是基本的物理法則,而且適用於時間。時間也有細微的裂縫、皺紋及空隙,比分子、原子還細小的空間則被命名為「量子泡沫」,「蟲洞」就存在於其中。

霍金指出,理論上時光隧道或「蟲洞」不只能帶著人類前往其他行星,如果蟲洞兩端位於同一位置,且以時間而非距離間隔,那麼宇宙飛船即可飛入,飛出後仍然接近地球,只是進入所謂「遙遠的過去」。因為在4度空間中,10分鍾也許是n小時。不過霍金警告,不要搭時光機回去看歷史。

史蒂芬·威廉·霍金錶示,如果科學家能夠建造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那麼宇宙飛船必然會因為不能違反光速是最大速限的法則,而導致艙內的時間變慢,那麼飛行一個星期就等於是地面上的100年,也就相當於飛進未來。

霍金舉人造衛星為例,指衛星在軌道運行時,由於受地球重力影響較小,衛星上的時間比地上時間稍快。由此,霍金就設想出一艘大型極速宇宙船,可在1秒內加速至時速9.7萬公里,6年內加速至光速的99.99%,比史上最快的宇宙船阿波羅10號快2000倍。船上的乘客就是變相飛向未來,作出名副其實的時間旅行。

即使是在太空中,萬物也都有時間的長度,在時間中漫遊,意味著穿越該「4度空間」。

霍金舉例指出,開車直線行進等於是在「1度空間」中行進,而左轉或右轉等於加上「2度空間」,至於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下行進,就等於進入「3度空間」。穿越時光隧道就是進入「4度空間」。

2、外星人論

斯蒂芬·霍金在美國探索頻道2010年4月25日播出的紀錄片《跟隨斯蒂芬·霍金進入宇宙》中說,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類不應主動尋找他們,應盡一切努力避免與他們接觸,從而避免黑暗森林打擊!(劉慈欣三體中所提到的理論)

霍金認為,鑒於外星人可能將地球資源洗劫一空然後揚長而去,人類主動尋求與他們接觸「有些太冒險」。「如果外星人拜訪我們,我認為結果可能與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當年踏足美洲大陸類似。那對當地印第安人來說不是什麼好事。」

3、星際移民

霍金在2010年8月接受美國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再曝驚人言論,稱地球200年內會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有一條路:移民外星球。

霍金錶示,人類如果想一直延續下去,就必須移民火星或其他的星球,而地球遲早會滅亡。霍金說:「人類已經步入越來越危險的時期,我們已經歷了多次事關生死的事件。由於人類基因中攜帶的『自私、貪婪』的遺傳密碼,人類正在一點點掠奪地球資源,人類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所以不能將賭注放在一個星球上。」

4、學術賭注

霍金喜歡就一些科學命題,與其他學者開賭,一時成為科學界美談。

(1)能否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霍金跟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戈登教授打了個賭:CERN不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希格斯與其他同事經過漫長年代的潛心研究,等待了48年,才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也稱為「上帝粒子」。

(2)黑洞是否存在

集一生精力研究黑洞的霍金,曾擔心黑洞可能只是理論上的概念,而現實中根本不存在。他為免到時自己變得一無所有,1975年他與另一名物理學家索恩(Kip Thorne)開賭:究竟黑洞是否存在。

(3)裸奇點的存在

1991年,霍金又要求開賭,這次索恩與他站在同一陣線,對賭一方是物理學家裴士基(John Preskill)。當時的命題是,奇點應該被黑洞圍繞,但沒有被黑洞包圍的「裸奇點」(naked singularities)是否存在。

霍金與索恩押註:裸奇點並不存在,隨即與裴士基立下賭據,誰輸了要向對方送上一件用來「遮蔽裸體」的T恤衫,寫上適當的服輸字眼。霍金於1997年修正他的理論,指出裸奇點有可能存在。

5、高維空間

根據90年代提出的M理論(超弦理論的一種),宇宙是十一維的,由震動的平面構成的。在愛因斯坦那裡,宇宙只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現代物理學則認為還有七維空間我們看不見。

科學家們對我們已認知的維與可能存在但未被認知的維之間的區別是如何解釋的呢?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一隻螞蟻在一張紙上行走,它只能向右或向左,向前或向後走。對它來說高與低均無意義,這就是說,第3維的空間是存在的,沒有被螞蟻所認識。同樣,我們的世界是由四維數據構成的(三個空間維,一個時間維),我們沒有覺察到所有其他的維。

根據物理學家的看法還應該有7個維。盡管有這么多的維,這些維是看不見的,它們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稱為壓縮的維。為了弄清這種看法,讓我們再以螞蟻為例展開我們的想像。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將螞蟻在上面行走的那張紙捲起來,直到捲成一個圓筒形。

如果螞蟻沿著紙壁走,最後它又會回到出發點,這就是壓縮維的一個例子。如果能沿著著名的莫比烏斯帶走,也會發生上述現象,當然,它是3維的,但如果沿著它走過,總是會回到出發點的。莫比烏斯帶從維的角度講是壓縮的,按照物理學它有3個維,但誰在上面行走,都只能認知成一個維。

這就有點像左圖上的人:上行或下行,但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如果螞蟻不是沿著紙筒彎曲的壁行走,它就永遠不會返回到原出發點。這就是二維(或者說被我們所感知的那種維)的例子,沿著它一直走,就不可能返回到原來的出發點。

⑺ 霍金 簡介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於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霍金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

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到黑洞輻射機制,霍金對量子宇宙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的目標是解決從牛頓以來一直困擾人類的「第一推力」問題。他的宇宙模型是一個封閉的無邊界的有限的四維時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決於物理定律。

耐人尋味的是,霍金的宇宙論事實上使上帝沒有存身之處,但梵蒂岡教廷仍對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認了對伽利略審判的錯誤之後,教廷科學院又選舉霍金為該院院士。世俗的偏見和神學的權威,都不能阻擋科學的透射力。

霍金堅信,關於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數學來陳述,而且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講里,生動地向聽眾解釋「利用光速,從『黑洞』進去,從『白洞』到宇宙另一區域去作時空旅行」的設計,是有趣的科學幻想,而現實卻是難以做到的簡明道理。經過數年的辛勤寫作和修改,於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論科普著作《時間簡史》。書中引導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誇克、大統一理論、「帶味」粒子和「自旋」的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探索。《時間簡史》,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醫生曾診斷身患絕症的霍金只能活兩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並取得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極其堅強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類意志力的記錄,是科學精神創造的奇跡。

⑻ 為什麼霍金科幻小說式的猜想會被人類廣泛推崇

拿出他只能是假大空文章。面相恐怖,瘮人。21歲得病,不能言語不能活動,只能坐在輪椅胡思亂想,無聊的猜測預測,沒有學術建樹,與諾貝爾獎無緣,證明在學術界不是偉大,但背後是黑手炒作,吸引新聞。

⑼ 為什麼霍金的預言被當成科幻小說

預言1:「黑洞」不存在霍金2014年1月提出這一論斷時,一度震驚了科學界,因為這與他自己過去提出的理論相悖。1974年,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輻射」學說,該學說是霍金對天體物理學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霍金在該學說中指出,黑洞在形成中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但一旦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所有信息就隨之消失,與量子力學認定該類物質信息永不會完全消失的理論相矛盾。這就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很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矛盾觀點。霍金認為,至少以目前為止人類概念中的黑洞來衡量,黑洞是不存在的。他進而認為所謂的「事件穹界」同樣也不存在。按照相關理論,「事件穹界」是一條無法觀測到的邊界,邊界內可以留存包括光在內的一切物質。

預言2:上帝粒子可能毀滅宇宙希格斯玻色子又被稱為上帝粒子。霍金曾與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一位教授打賭,認為希格斯玻色子不會被找到。但此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宣布發現了上帝粒子,霍金輸了100美元。但是霍金在事後表現出對上帝粒子的擔憂,並警告上帝粒子的出現可能會加快地球乃至宇宙毀滅的速度。

預言3:人工智慧可能終結人類霍金曾多次表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霍金宣稱,未來100年中,人類將面臨比人類更聰明的人工智慧的挑戰。2015年年初,霍金曾與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共同發表公開信,他們認為人工智慧的發展應該受到控制。信中稱,如果智能機器無法保障安全,人類可能陷入黑暗的未來。信中警告科學家們警惕人工智慧將抹殺人類。

預言4:人類與外星人接觸是危險的事情霍金十分確信在地球之外的其他世界存在著智慧生命,但他警告人類應當想盡一切辦法避免與這些外星生命接觸。霍金說過:「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他形式的生命。」「而真正的挑戰在於將外星人找出來。」

霍金不止一次地否定過生命在死後依然延續的觀點。他認為,大腦就像一台電腦,零件壞掉的時候就會停止運行。對於停止運行的電腦而言,死後既沒有天堂也沒有生命的延續。他認為相信有天堂和來世,只是那些害怕死亡的人的一個「童話故事」。生命的最後時刻除了大腦的顫動以外,什麼也不存在。

⑽ 霍金新出的科幻小說叫什麼名字

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正在寫作一本有關宇宙的科幻小說,目標讀者群為兒童。 報道說,這本書名為《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預計由西蒙-舒斯特聯合出版社今年秋天出版發行。這本書由霍金和她的女兒露西·霍金共同寫作。 西蒙-舒斯特聯合出版社副總裁羅賓·普費弗14日在一份聲明中說:「就像《時間簡史》激勵了全世界數百萬的成年人一樣,《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將使更年輕的讀者了解復雜宇宙。」

熱點內容
有沒有現代文女主會捉鬼的好看小說 發布:2025-02-12 20:44:06 瀏覽:587
重生之系列完結官場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2-12 20:31:17 瀏覽:96
神級高手在都市在線聽書 發布:2025-02-12 18:56:56 瀏覽:963
人妻文換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2-12 18:33:29 瀏覽:687
言情小說農夫網 發布:2025-02-12 18:16:44 瀏覽:432
主角叫雷什麼的機甲星際科幻小說 發布:2025-02-12 17:39:18 瀏覽:136
網路小說家年末作品 發布:2025-02-12 17:39:17 瀏覽:550
偏小黃文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2-12 17:27:29 瀏覽:479
先婚後愛的言情虐小說 發布:2025-02-12 17:16:54 瀏覽:33
女主為萌寶的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發布:2025-02-12 17:16:41 瀏覽: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