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器官移植
1. 史上最牛發明是什麼
我認為是計算機的出現是最偉大的發明,原因有3點:
1,計算機的發明是現代科技發展集大成的結果,如果沒有以前的科技發明,奠定的工業基礎和電氣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是發明不出來的。
2,計算機本身的作用(我就不廢話了,總之現在離不開就行了)。
3,計算機的影響,它正在改變ing人類的思維模式,同時互聯網的普及標志我們的生活的改變,如我們現在可以認識認識「周老虎」,網上購物,聊聊天什麼的……
2. 求翻譯啊
自從地震可以造成很大的破壞,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檢測他們趕快。動物總是給我們的警告。例如,在地震前的母雞不進籠子里;而大鼠跑去無所畏懼,飛離它們的躲藏地和3月;甚至穿房屋豈怕狗來吠。平時安靜的合唱各地城市。鴿子都是特別的聲音在以不尋常的方式,飛。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化學變化發生大地震前,有地下水。
防止破壞財產,建築師設計柱和梁的力量的水平。除了努力改進建築結構之外,人們也應該准備他們的房屋,為可能發生的大地震。明智的做法是檢查和加強他們的家園規律。要記住,大質量物體在低位置的地方,請附上櫥櫃櫃與牆壁,等等。所有這些措施可以造成很大的差別在節約lives.和防止損失的家庭。
3. 了解克隆工程,基因工程,器官移植,等生命信息。並作簡要記錄
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核者基因相同的動物。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 克隆技術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結合,只需從動物身上提取一個單細胞,用人工的方法將其培養成胚胎,再將胚胎植入雌性動物體內,就可孕育出新的個體。這種以單細胞培養出來的克隆動物,具有與單細胞供體完全相同的特徵,是單細胞供體的「復製品」。英國英格蘭科學家和美國俄勒岡科學家先後培養出了「克隆羊」多利和「克隆猴」
。克隆技術的成功,被人們稱為「歷史性的事件,科學的創舉」。有人甚至認為,克隆技術可以同當年原子彈的問世相提並論。 克隆技術可以用來生產「克隆人」,可以用來「復制」人,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對人類來說,克隆技術是悲是喜,是禍是福?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一分為二的。克隆技術也是這樣。如果克隆技術被用於「復制」像希特勒之類的戰爭狂人,那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什麼呢?即使是用於「復制」普通的人,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果把克隆技術應用於畜牧業生產,將會使優良牲畜品種的培育與繁殖發生根本性的變革。若將克隆技術用於基因治療的研究,就極有可能攻克那些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癌症、艾滋病等頑疾。克隆技術猶如原子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劍柄掌握在人類手中。人類應該採取聯合行動,避免「克隆人」的出現,使克隆技術造福於人類社會。兩次的飛躍 非哺乳類到哺乳類胚胎細胞克隆到體細胞克隆發展階段
克隆的歷史年代1952197219781996199820002001成果克隆蝌蚪基因復制試管嬰兒克隆羊大批克隆克隆猴克隆牛和貓
克隆技術又稱為「生物放大技術」,它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時期,即用一個細菌可以很快復制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從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時期,比如用遺傳基因一DNA進行克隆;第三個時期是動物克隆時期,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克隆綿羊「多利」就是由一頭母羊的體細胞克隆而來,使用的便是動物克隆技術。
插枝繁殖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生來就具有克隆本能,如番薯、馬鈴薯、玫瑰等能夠進行插枝繁殖的植物。而動物的克隆技術,則經歷了由胚胎細胞到體細胞的發展過程。一些無脊椎動物(蟲類、某些魚類、蜥蜴和青蛙)未受精的卵也可以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比如受到化學刺激的條件下,成長並發育成完整個體。這一過程也被稱為是產卵雌性的克隆。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科學家以兩棲動物和魚類作為研究對象,首創了細胞核移植技術,這可以比做「狸貓換太子」。其基本過程是先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利用微電流刺激等手段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當胚胎發育到一定程度後(羅斯林研究所克隆羊用了約為6天的時間),再被植入動物子宮中使動物懷孕便可產下與提供細胞者基因相同的動物。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對供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那麼無性繁殖的動物後代基因就會發生相同的變化。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魯魯技術」與克隆多利羊技術的主要區別在於,克隆過程中的遺傳物質不經過培養液的培養,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注入卵細胞裡面。這一過程中採用化學刺激法代替電刺激法來促使卵細胞的融合。1986年,英國科學家魏拉德森用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羊,以後又有人相繼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動物。這些克隆動物的誕生,均是利用胚胎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從而獲得成功的。這種克隆技術的難度要小一些,比較適合研究。而克隆綿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細胞(體細胞)作為供體細胞進行細胞核移植的,它翻開了生物克隆史上嶄新的一頁,突破了利用胚胎細胞進行核移植的傳統方
式,使克隆技術有了長足的進展。多利完全繼承了其親生母親一體細胞提供者一多塞特母綿羊的全部DNA的基因特徵,是多塞特母綿羊百分之百的「復製品」。早期研究同一克隆的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
世界第一條克隆狗&amp
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這樣,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利」,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採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
伊朗宣布克隆出一頭母山羊
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採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中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1964年,英國科學家格登(J.Gurdon)將非洲爪蟾未受精的卵用紫外線照射,破壞其細胞核,然後從蝌蚪的體細胞——個上皮細胞中吸取細胞核,並將該核注入核被破壞的卵中,結果發現有1.5%這種移核卵分化發育成為正常的成蛙。格登的試驗第一次證明了動物的體細胞核具有全面性。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採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復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克隆羊「多莉」克隆羊「多利」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以上事實說明,在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布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利」的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利」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極大的好處,例如,英國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療肺氣腫的a-1抗胰蛋白酶的母羊。這種羊奶的售價是6千美元一升。一隻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葯廠,用什麼辦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這種羊擴大繁殖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克隆」。同樣,荷蘭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鐵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產血清白蛋白的羊,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當然還是「克隆」。 母馬配公驢可以得到雜種優勢特別強的動物——騾,騾不能繁殖後代,那麼,優良的騾如何擴大繁殖?最好的辦法也是「克隆」,中國的大熊貓是國寶,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瀕臨絕種。如何挽救這類珍稀動物?「克隆」為人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克隆動物還對於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後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並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編輯本段相關類別人體藝術克隆人體藝術克隆與醫學上的克隆人完全不同,這里只是借用了克隆一詞的「復制」概念。這樣做不只是讓人聽起來新穎易記,更重要的是只有「克隆」一詞才能准確、真切地把該項技術的精細特徵凸顯出來。 人體藝術克隆是將美容專用材料與進口天然植物纖維合成物做成的克隆專用膠,在人體器官表面進行倒模工藝,十幾分鍾便可成型,然後將一種高分子合成材料注入基模,一個與原體一模一樣的復製品就出來了,接下來是著色,可處理成亮金、亮銀、純白、透明水晶,瑪瑙、仿銅或柔軟真人肌膚等效果。最後是裝幀,或鑲在鏡框或按於基座。這樣一幅新穎獨特、妙趣橫生的局部人體藝術克隆品就做好了。再賦予它一定內涵,比如"牽手"、「心戀」,「成長足跡」,「海枯石爛」,「心心相印」、「永恆的愛」,"「吻你」等,它既可以裝飾新居,美化生活,又有豐富內涵,藉此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珍藏曾經最愛的見證。 人體藝術克隆的制模過程同時也是一次美容過程,它可根據客戶的要求製作出頭、臉、手、腳及半身塑像。復製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體藝術雕像,其紋路、線條、大小與真的一模一樣。速度奇快,永不變形。可將復制器官點綴在鏡框、花瓶、項鏈、鑰匙鏈及其他物品上,或作為家庭裝飾品、紀念品和禮品,獨具時尚品味。植物與動物的克隆許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領。例如,從一棵大柳樹上剪下幾根枝條插進土裡,枝條就會長成一株株活潑可愛的小柳樹;把馬鈴薯切成許多小塊種進地里,就能收獲許多新鮮的馬鈴薯;把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不久就會生根,長成新的仙人掌……此外,一些植物可以通過壓條或嫁接培育後代。凡此種種,都是植物的克隆。1965年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鯉魚、鯽魚進行細胞核移植。1990年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克隆一隻山羊。1992年江蘇農科院克隆一隻兔子。2.中科院克隆了一隻青蛙。(實驗失敗)1993年中科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攜手合作,克隆一隻山羊。1995年1.華南師范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作,克隆一頭奶牛和黃牛的雜種牛。2.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克隆六頭豬。1996年1.湖南醫科大學人類生殖工程研究所克隆六隻老鼠。2.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克隆一頭公牛。(以上為胚胎細胞克隆研究)1999年1.中國科學家周琪在法國獲得卵丘細胞克隆小鼠,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小鼠成年體細胞克隆工作的可重復性,於2000年5月用胚胎幹細胞克隆出小鼠「哈爾濱」,並於2000年10月獲得第一隻不採用「多利羊」專利技術的克隆牛。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領導的小組將大熊貓的體細胞植入去核後的兔卵細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1999年和2000年揚州大學與中科院發育所合作,用攜帶外源基因的體細胞克隆出轉基因的山羊。2000年中國生物胚胎專家張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種羊場接生了一隻雌性體細胞克隆山羊「陽陽」。「陽陽」經自然受孕產下一對混血兒女,「陽陽」的生產可以證明體細胞克隆山羊和胚胎克隆山羊具有與普通山羊一樣的生育繁殖能力。2002年我國首批成年體細胞克隆牛群體誕生。
4. 作者認為克隆技術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類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2月,綿羊「多利」誕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頭由英國生物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培育的克隆綿羊,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身上的一個體細胞,產生出與這個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什麼東西可以科隆?
應該說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6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 「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5. 什麼是克隆技術
簡單點: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復雜點: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 2月,綿羊「多利」誕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頭由英國生物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培育的克隆綿羊,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身上的一個體細胞,產生出與這個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6. 心臟移植之後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人
呵呵.相信你一定是看了電影<再說一次我愛你>才有這種想法的,以下是我引自sina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方舟子:心臟移植造成記憶轉移純屬無稽之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5日 11:38 北京科技報
文/方舟子
方舟子快評
如果記憶能夠移植,豈不意味著將來被移植了豬心臟的人也有了豬的記憶,會出現豬一樣的行為?
在接受新的心臟、肺或肝的同時,接受者是否可能也接受了捐獻者的喜好、憎惡、記憶、情感特徵和性傾向呢?
最近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了「2004年北京國際科教電影電視展評研討會」,其中有一部入圍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是由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選送的作品《移植記憶》,該片不久前曾在美國「發現」頻道上播放過。大家可能還記得,1999年高考作文的題目叫做「假如記憶可以移植」,要考生由人體器官移植的成功而設想假如記憶也可以移植,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不過這部電視片雖然也與器官移植有關,卻不是科幻作品。
其簡介稱:「當醫學發展到新的前沿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接受挽救生命的移植手術。但是,在接受新的心臟、肺或肝的同時,接受者是否可能也接受了捐獻者的喜好、憎惡、記憶、情感特徵和性傾向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他們能。」
《移植記憶》講述的是一個有力的人類故事,考查了一些奇異的事例,人們在移植手術之後立即從其器官捐獻者那裡繼承了個性特徵和記憶。它介紹了幾個捐獻者的家人,他們發現親人活在另一個人體之內的,也許不僅僅是一個器官。它也介紹了科學家們的工作,他們挑戰我們重新思考記憶儲存在哪裡,它們是否能從一個個人轉移到另一個個體,甚至在我們肉體死亡之後仍然存在。
該片舉了一些例子:一個8歲的女孩在移植了一名被謀殺的10歲女孩的心臟後,開始做噩夢,其噩夢幫助警察破了案。一個害羞、內向的婦女在做了器官移植後變得更為自信,並夢見了她從未見過的捐獻者。一個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在手術後奇怪地有了和捐獻者一樣的音樂品味,等等。
移植器官後把捐獻者的記憶也移植過去,這種傳說在西方流傳已久,甚至在移植器官的夢想變為現實之前就已有了這種幻想。
這個「科學發現」實際上在幾年前就已經被介紹到了中國。例如前幾年有一篇文章,在介紹了美國戲劇女教師西爾維亞做了心臟移植手術,對食物和衣服的口味都變得與捐獻者一樣之後,將之與中國古代神醫扁鵲給人換心改變了換心人的記憶的神話聯系起來:
「由此看出心臟移植的確將造成人的性格和記憶的一同轉移,至少是部分的轉移。這也就意味著扁鵲換心故事所反映的潛在科學意義。」
西爾維亞的奇異性格、愛好變化傳到科學界後,引起了激烈爭論。有的科學家認為,心臟細胞有記憶功能。
「心臟轉換到另一個人身上以後,儲存在心臟中的某些性格、愛好的記憶也隨之轉移到另一人身上。我國的中醫早就有『心之官則思』理論,而且,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遇到不高興的事時,常常不是『頭疼』,而是感到『心裡難過』。這樣一想,你便會覺得心臟細胞有記憶功能的說法不一定是無稽之談。」
「換心人的奇跡會促使我們對心臟無思維功能的傳統觀念進行反思。也許,腦和心均為思之官,只不過分工不同罷了。」
移植器官後把捐獻者的記憶也移植過去,這種傳說在西方流傳已久,甚至在移植器官的夢想變為現實之前就已有了這種幻想。
例如法國幻想小說家雷納德在1920年出版的一本小說中,就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鋼琴家在一場事故中失去雙手,移植了一名殺人犯手,從此這名鋼琴家有了殺人的沖動,並掌握了那名殺人犯的扔刀術。
類似的故事後來大量地出現在西方小說和電影中。1991年好萊塢出了一部電影《身體器官》,內容是有一名監獄心理醫生在車禍中失去了一隻手,被移植上一名殺人犯的手之後,對這只手失去了控制。影響所及,中文藝術作品也有類似的情節。幾年前香港出了一部很叫座的電影《殺手仁心》,說的就是殺手被移植了警察的心臟之後,也移植了警察的性格與愛情。
從科學的角度看,這種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記憶的機制是當前神經生物學的一個熱門課題,許多細節還沒有研究清楚,但是人的記憶是儲存在大腦皮層中的,不可能通過移植手、腎臟、心臟、肝臟之類的器官而加以改變,這是個科學定論。
西方也一直有人鼓吹所謂「細胞記憶」說法,認為人的部分記憶是儲存在細胞或DNA序列中,例如消化器官的細胞中儲存著一個人對食物的記憶,DNA序列中儲存著祖先或前生的記憶等。
這種說法在生物醫學界被公認為是偽科學,但是某些偽科學、邪教人士卻大肆宣揚。美國邪教「科學教派」的教主哈伯德在其傳教著作《丹尼提》中就有這種說法。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細胞具有記憶,那些相信細胞記憶的人經常引用的就是移植記憶這種靠不住的「證據」。
一個人在被移植了器官之後,出現了與捐獻者類似的行為,這種現象是否的確存在,本身就很成問題。
那些很奇妙的事跡,就像見鬼的故事一樣,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某些不那麼奇妙的事跡,例如器官移植後口味發生了變化,有可能是真的,但是並非沒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釋。
例如,在器官移植時或之後接受的葯物治療,手術對心理的沖擊,移植之後獲得新生的感覺,自我心理暗示等,都有可能使患者的某些行為發生改變。特別是自我心理暗示的威力更是強大,而自己又無法覺察出來(潛意識里認為既然別人的器官長在自己身上了,自己的行為就應該變得和他一樣)。
每年全世界有50多萬人接受器官移植,在如此多的人當中,出現某些巧合,甚至是很奇妙的巧合,並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也正因為有如此之多的人接受器官移植,更不應該以訛傳訛,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國內外都有許多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是從被處死的犯人身上獲得器官的,嚇唬他們會繼承了犯人的記憶,是多麼不負責任!
更可怕的是,由於人體器官緊缺,醫學界正在試驗用其他動物,特別是豬的器官來取代,如果記憶能夠移植,豈不意味著將來被移植了豬心臟的人也有了豬的記憶,會出現豬一樣的行為?
7. 未來科技已經在現實中實現的科幻作品有哪些
《極限特工》:攝像機改造的火箭筒
《極限特工》第一部最後,文·迪塞爾手持「熱追蹤」火箭筒攻擊敵人,充滿近未來感。事實上,這是由一台索尼攝像機改造後,並加以視覺特效的產物。
《安德的游戲》:真正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安德的游戲》中,機器人對人物實施手術治療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這個手術機器人是真實存在的。
它的名字叫做「Raven II」,由美國華盛頓大學機器人研究室開發,用於執行腹腔鏡手術。
《阿凡達》、《星球大戰》:3D全息投影儀
早在1977年,喬治·盧卡斯就通過《星球大戰》為我們展示了浩瀚宇宙中的先進技術,激光劍、R2D2、太空船,還有無時不在的3D投影通訊機。
事實上,這種全息影像技術,在各種科幻電影中都不難見到,現實中的應用例子也不算少。
《霹靂游俠》、《變形金剛》:自動汽車
對於自動駕駛汽車,80後最熟悉的可能是小時候熱播的電視劇《霹靂游俠》(2008年曾推出電影版),超酷的人工智慧戰車基特不僅會自動駕駛,還能與主角聊天、開玩笑,當然也配備了超酷的武器。
《變形金剛》中的各位汽車人雖然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外星人,但是也是自動駕駛汽車,所以我們也十分期待這類產品可以走進現實。
8. 科幻小說,忘記名字了
第一篇應該是《暗血》,作者:萍蹤。發表於《科幻世界》2005年第3期上。
一批基因被稍作修改的人類個體被圈養起來,為其他人類提供無排異反應的器官,這也是他們存在的唯一意義,就像人們栽種果樹是為了摘下果樹成熟的果實一樣。
你是否會為了治療自己的疾病和傷殘,而附和這類圈養「供體」的行為呢?
9. 關於克隆
克隆一詞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作為名詞,c1one通常被意譯為無性繁殖系。同一克隆內所有成員的遺傳構成是完全相同的,例外僅見於有突變發生時。自然界早已存在天然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克隆,例如:同卵雙胞胎實際上就是一種克隆。然而,天然的哺乳動物克隆的發生率極低,成員數目太少(一般為兩個),且缺乏目的性,所以很少能夠被用來為人類造福,因此,人們開始探索用人工的方法來生產高等動物克隆。這樣,克隆一詞就開始被用作動詞,指人工培育克隆動物這一動作。
目前,生產哺乳動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細胞核移植兩種。克隆羊「多莉」,以及其後各國科學家培育的各種克隆動物,採用的都是細胞核移植技術。所謂細胞核移植,是指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胚胎或成體動物的細胞核,經顯微手術和細胞融合方法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重新組成胚胎並使之發育成熟的過程。與胚胎分割技術不同,細胞核移植技術,特別是細胞核連續移植技術可以產生無限個遺傳相同的個體。由於細胞核移植是產生克隆動物的有效方法,故人們往往把它稱為動物克隆技術。
採用細胞核移植技術克隆動物的設想,最初由漢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他稱之為「奇異的實驗」,即從發育到後期的胚胎(成熟或未成熟的胚胎均可)中取出細胞核,將其移植到一個卵子中。這一設想是現在克隆動物的基本途徑。
從1952年起,科學家們首先採用青蛙開展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先後獲得了蝌蚪和成體蛙。1963年,我國童第周教授領導的科研組,首先以金魚等為材料,研究了魚類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獲得成功。
哺乳動物胚胎細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爾·伊爾門澤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細胞培育出發育正常的小鼠。1984年,施特恩·維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細胞克隆出一隻活產羊,其他人後來利用牛、豬、山羊、兔和獼猴等各種動物對他採用的實驗方法進行了重復實驗。1989年,維拉德森獲得連續移核二代的克隆牛。1994年,尼爾·菲爾斯特用發育到至少有120個細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動物中,胚胎細胞核移植都獲得成功,包括冷凍和體外生產的胚胎;對胚胎幹細胞或成體幹細胞的核移植實驗,也都做了嘗試。但到1995年為止,成體動物已分化細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二、克隆羊「多莉」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
以上事實說明,在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布體細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莉」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三、近3年來克隆研究的重要成果
克隆羊「多莉」的誕生在全世界掀起了克隆研究熱潮,隨後,有關克隆動物的報道接連不斷。1997年3月,即「多莉」誕生後1個月,美國、中國台灣和澳大利亞科學家分別發表了他們成功克隆猴子、豬和牛的消息。不過,他們都是採用胚胎細胞進行克隆,其意義不能與「多莉」相比。同年7月,羅斯林研究所和PPL公司宣布用基因改造過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克隆出世界上第一頭帶有人類基因的轉基因綿羊「波莉」(Polly)。這一成果顯示了克隆技術在培育轉基因動物方面的巨大應用價值。
1998年7月,美國夏威夷大學Wakayama等報道,由小鼠卵丘細胞克隆了27隻成活小鼠,其中7隻是由克隆小鼠再次克隆的後代,這是繼「多莉」以後的第二批哺乳動物體細胞核移植後代。此外,Wakayama等人採用了與「多莉」不同的、新的、相對簡單的且成功率較高的克隆技術,這一技術以該大學所在地而命名為「檀香山技術」。
此後,美國、法國、荷蘭和韓國等國科學家也相繼報道了體細胞克隆牛成功的消息;日本科學家的研究熱情尤為驚人,1998年7月至1999年4月,東京農業大學、近畿大學、家畜改良事業團、地方(石川縣、大分縣和鹿兒島縣等)家畜試驗場以及民間企業(如日本最大的奶商品公司雪印乳業等)紛紛報道了,他們採用牛耳部、臀部肌肉、卵丘細胞以及初乳中提取的乳腺細胞克隆牛的成果。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6種類型細胞——胎兒成纖維細胞、乳腺細胞、卵丘細胞、輸卵管/子宮上皮細胞、肌肉細胞和耳部皮膚細胞的體細胞克隆後代成功誕生。
2000年6月,中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利用成年山羊體細胞克隆出兩只「克隆羊」,但其中一隻因呼吸系統發育不良而早夭。據介紹,所採用的克隆技術為該研究組自己研究所得,與克隆「多莉」的技術完全不同,這表明我國科學家也掌握了體細胞克隆的尖端技術。
在不同種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實驗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1998年1月,美國威斯康星一麥迪遜大學的科學家們以牛的卵子為受體,成功克隆出豬、牛、羊、鼠和獼猴五種哺乳動物的胚胎,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某個物種的未受精卵可以同取自多種動物的成熟細胞核相結合。雖然這些胚胎都流產了,但它對異種克隆的可能性作了有益的嘗試。1999年,美國科學家用牛卵子克隆出珍稀動物盤羊的胚胎;我國科學家也用兔卵子克隆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這些成果說明克隆技術有可能成為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的一條新途徑。
四、克隆技術的應用前景
克隆技術已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四個方面:(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2)生產轉基因動物;(3)生產人胚胎幹細胞用於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以下就生產轉基因動物和胚胎幹細胞作簡要說明。
轉基因動物研究是動物生物工程領域中最誘人和最有發展前景的課題之一,轉基因動物可作為醫用器官移植的供體、作為生物反應器,以及用於家畜遺傳改良、創建疾病實驗模型等。但目前轉基因動物的實際應用並不多,除單一基因修飾的轉基因小鼠醫學模型較早得到應用外,轉基因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生產葯物蛋白的研究時間較長,已進行了10多年,但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僅有2例葯品進入3期臨床試驗,5~6個葯品進入2期臨床試驗;而其農藝性狀發生改良、可資畜牧生產應用的轉基因家畜品系至今沒有誕生。轉基因動物製作效率低、定點整合困難所導致的成本過高和調控失靈,以及轉基因動物有性繁殖後代遺傳性狀出現分離、難以保持始祖的優良勝狀,是制約當今轉基因動物實用化進程的主要原因。
體細胞克隆的成功為轉基因動物生產掀起一場新的革命,動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為迅速放大轉基因動物所產生的種質創新效果提供了技術可能。採用簡便的體細胞轉染技術實施目標基因的轉移,可以避免家畜生殖細胞來源困難和低效率。同時,採用轉基因體細胞系,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轉基因整合預檢和性別預選。在核移植前,先把目的外源基因和標記基因(如LagZ基因和新黴素抗生基因)的融合基因導入培養的體細胞中,再通過標記基因的表現來篩選轉基因陽性細胞及其克隆,然後把此陽性細胞的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最後生產出的動物在理論上應是100%的陽性轉基因動物。採用此法,Schnieke等(Bio Report,1997)已成功獲得6隻轉基因綿羊,其中3隻帶有人凝血因子IX基因和標記基因(新黴素抗性基因),3隻帶有標記基因,目的外源基因整合率高達50%。Cibelli(Science,1997)同樣利用核移植法獲得3頭轉基因牛,證實了該法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當今動物克隆技術最重要的應用方向之一,就是高附加值轉基因克隆動物的研究開發。
胚胎幹細胞(ES)是具有形成所有成年細胞類型潛力的全能幹細胞。科學家們一直試圖誘導各種幹細胞定向分化為特定的組織類型,來替代那些受損的體內組織,比如把產生胰島素的細胞植入糖尿病患者體內。科學家們已經能夠使豬ES細胞轉變為跳動的心肌細胞,使人ES細胞生成神經細胞和間充質細胞和使小鼠ES細胞分化為內胚層細胞。這些結果為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開辟了道路。目前,科學家已成功分離到人ES細胞(Thomson等1998,Science),而體細胞克隆技術為生產患者自身的ES細胞提供了可能。把患者體細胞移植到去核卵母細胞中形成重組胚,把重組胚體外培養到囊胚,然後從囊胚內分離出ES細胞,獲得的ES細胞使之定向分化為所需的特定細胞類型(如神經細胞,肌肉細胞和血細胞),用於替代療法。這種核移植法的最終目的是用於幹細胞治療,而非得到克隆個體,科學家們稱之為「治療克隆」。
克隆技術在基礎研究中的應用也是很有意義的,它為研究配子和胚胎發生,細胞和組織分化,基因表達調控,核質互作等機理提供了工具。
五、克隆技術存在的問題
盡管克隆技術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離產業化尚有很大距離。因為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克隆技術在理論和技術上都還很不成熟,在理論上,分化的體細胞克隆對遺傳物質重編(細胞核內所有或大部分基因關閉,細胞重新恢復全能性的過程)的機理還不清楚;克隆動物是否會記住供體細胞的年齡,克隆動物的連續後代是否會累積突變基因,以及在克隆過程中胞質線粒體所起的遺傳作用等問題還沒有解決。
在實踐中,克隆動物的成功率還很低,維爾穆特研究組在培育「多莉「的實驗中,融合了277枚移植核的卵細胞,僅獲得了「多莉」這一隻成活羔羊,成功率只有0.36%,同時進行的胎兒成纖維細胞和胚胎細胞的克隆實驗的成功率也分別只有1.7%和1.1%,即使是使用「檀香山」技術,以分化程度較低的卵丘細胞為核供體,其成功率也只有百分之幾。
此外,生出的部分個體表現出生理或免疫缺限。以克隆牛為例,日本、法國等國培育的許多克隆牛在降生後兩個月內死去;到2000年2月,日本全國已共有121頭體細胞克隆牛誕生,但存活的只有64頭。觀察結果表明,部分犢牛胎盤功能不完善,其血液中含氧量及生長因子的濃度都低於正常水平;有些牛犢的胸腺、脾和淋巴腺未得到正常發育;克隆動物胎兒普遍存在比一般動物發育快的傾向,這些都可能是死亡的原因。
即使是正常發育的「多莉」,也被發現有早衰跡象。染色體的未端被稱為端粒,它決定著細胞能夠分裂的次數:每一次分裂端粒都會縮短,而當端粒耗盡後細胞就失去了分裂能力。1998年,科學家發現「多莉」的細胞端粒比正常的要短,即其細胞處於更衰老的狀態。當時認為,這可能是用成年綿羊的細胞克隆「多莉」造成的,使其細胞具有成年細胞的印記,但這一解釋目前受到了挑戰,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醫生羅伯特·蘭扎等用培養的衰老細胞克隆牛,得到6頭小牛,出生5~10個月後發現這些克隆牛的端粒比普通同齡小牛要長,有的甚至比普通新生小牛的端粒還長。現在還不清楚這一現象的原因,也不清楚為何與「多莉「的情況有巨大差別。但這一實驗說明,在一些情況下克隆過程能改變成熟細胞的分子鍾,使其「恢復青春」,關於這種變化對克隆動物壽命的影響,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除了以上的理論和技術障礙外,克隆技術(尤其是在人胚胎方面的應用)對倫理道德的沖擊和公眾對此的強烈反應也限制了克隆技術的應用。但幾年來克隆技術的發展表明,世界各科技大國都不甘落後,誰也沒有放棄克隆技術研究。這一點上英國政府的態度非常具有代表性,在1997年2月底宣布中止對「多莉」研究小組投資後不到1個月,英國科技委員會就對克隆技術發表專題報告,表明英國政府將重新考慮這一決定,認為盲目禁止這方面的研究並不是明智之舉,關鍵在於建立一定的規范利用它為人類造福。
10. 肢體能再生的秘密是什麼
許多動物有很強的再生本領。蜥蜴被人抓住尾巴時,它一扭身子,尾巴就斷了,乘機逃之夭夭,以後它會重新長出一條尾巴來。海參遇到敵害時,會吐出自己的內臟,當敵人狼吞虎咽時,海參悄悄溜走,以後能再長出一副內臟。比較起來,人就差多了,斷手斷腳就再也長不出來了。人們羨慕動物的再生能力,多年前,科幻小說家就對人體的肢體再生作過精彩的描述:一個人的某部分肢體被截去了,不久又奇跡般地重新生長出與先前相同、活動自如、功能無二的肢體。國外的一些科學家提出要把美妙的幻想變為現實,用再生的方法代替復雜的人造肢體和器官移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目前人體中仍然存有再生的結構,如骨胳、毛發、指甲等,兒童還具有手指尖端再生的能力。在一些低等動物中,再生能力明顯地保留著,它們的肢體在胚胎發育期的生成和在成年後再生的生理機制是完全一樣的。而人類則在進化過程中,使胚胎基因在發育後喪失了再生能力。當然,人體某些部位在切除一部分後,能恢復到手術前的體積,但這只是長大,而不是再生。
科研人員認為,骨膠原分子是研究人體肢體再生的關鍵。因為骨膠原分子是組成皮膚、骨骼、韌帶、軟骨和其他人體結構的氨基酸鏈。如果人們能解釋清楚骨膠原分子是怎樣促進肢體生長,又是怎樣正確識別並在需要的方面發生作用的,就能找到提示人體組織復雜結構的線索。研究已經表明,骨膠原分子鏈的某些部分對人的肢體生理結構的形成起著不同的作用。電場的作用可能是影響骨膠原分子形成高級組織順序,刺激胚胎發育期儲存遺傳信息的重要因素。
科學家通過實驗已經取得令人興奮的結果:一隻被切除一條腿的青蛙在電場的作用下,居然再生出了被切除的腿。但是,要使控制人體器官的肢體再生基因能在人們需要的某一部位立即發生作用,就必須尋找再次使用早已存在於胚胎中的遺傳信息的辦法。如果能夠實現人體的肢體再生,這無疑是醫學科學上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