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幻小說里的理論物理學
㈠ 有科技基礎但是物理角度解釋錯誤的小說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還是奇幻小說
屬於科幻小說,具體應該屬於軟科幻,也就是通過科幻背景描寫人物故事,體現人性、倫理、心理、矛盾沖突。
㈡ 寫一部硬科幻小說如何能找到和取捨需要的科學定律
多看科普書藉,看看天文學,對四大基本力的理解,大統一力場理倫,物質形態,物質基礎理解,對維度空間的理解,生命形態體系,符合物理學定律,像那種一指點滅一個星系,就不要寫。起碼從人類的角度出發,符合一點常理。
㈢ 寫科幻小說需要什麼水平的理論物理基礎
只要劇情好,理論是次要的,有個高中就足夠,不知道的東西可以網上搜索。
三體是目前科幻小說的旗幟,其實他的很多理論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二維空間四維甚至十維空間,人類現在也只是提出了二維和四維的猜想,根本就沒有任何理論更不用說證明了,至於十維則連想都想不出來是什麼(金木水火土東南西北中?哈哈)。還有光速飛船屁股後面留的什麼尾巴之類的,都是小說理論不是科學理論。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詆毀該小說,事實上我對這部小說非常推崇。只要你劇情好,哪怕你的理論跟事實理論完全相反把太陽寫成三角形的,都照樣會有很多書迷。
所以說,小說好不好,主要看劇情(任何類型的小說都一樣)。對比武俠小說,武俠小說里的武功秘籍就相當於科幻里的那些高科技了,但是武俠小說的好與壞從來都不取決於武功秘籍的多少。
㈣ 三體這部科幻小說中,有哪些和現實物理學不符的情節
三體這本小說當時還是非常喜歡看的,只不過後來在學到了一些物理基本知識之後,發現其實里邊兒有很多的bug。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在第三部最後的時候介紹到了曲率引擎。能很多人不知道區里想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曲率引擎其實跟我們平常看到的發動機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它並不是依靠能量推動來實現星際飛船的飛行。他主要是依靠通過折疊空間來實現星際之間的躍遷,在速度上是要遠遠超過我們現有的宇宙最快速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非常可以超光速的速度,在宇宙當中轉換自己的地理坐標。一旦去了引擎關閉的話,那麼整個非常將會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而不是與光速滑行。畢竟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當中的慣性定律在這里是不能夠適用的,所以這句話其實並不正確。而且後邊還介紹了曲率引擎飛船是如何停車的,更是一個大大的漏洞。
㈤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驚艷的技術或理論
一般的硬科幻作品裡會大量運用已知科學理論,例如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裡面就用到了一些現代物理學理論知識,具體可參考李淼老師的書《三體中的物理學》。
㈥ 科幻小說家都需要強大的物理學知識么
給你推本書《今與昔的文明之決》(硬科幻),告訴你,可能是,但……也有很多是標個科幻就開始瞎寫,《吞噬星空》……
㈦ 科幻小說《紫薇幻》里的物理理論是否真實
作者可以根據現代物理學推算出來的公式做暢想。但是如何實現?目前的科學理論廣泛認知的是光速恆定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但是也只能小心求證。
㈧ 求有關量子力學,高能物理學,或者別的關於物理學的科幻小說,只要名稱就好
長篇的話前幾年有個物理教授(似乎是)寫的The Quantum Rose似乎評價挺高。其他的跟物理牽涉太深的似乎都沒有什麼非常好的作品(本質上所有科幻其實都是軟科幻即重點是「小說」而非「科幻」)。科幻小說的主流領域還是集中在星際航行/通信,AI,生物科技,生態科技,外星文明,賽博技術,時間旅行,統計學,玄學這些的,並且大多說科幻小說家引用的物理內容都是錯誤的或片面曲解的。
短篇的話跟物理有關的就多如牛毛了,可以找一些國內或國外的科幻雜志隨便看一下(短篇科幻小說家尤其喜歡量子力學)。
㈨ 為什麼劉慈欣的許多科幻小說中著名物理學家幾乎都叫丁儀
大劉寫文章是用五筆輸入法,丁一是筆畫最少的名字,但是大劉感覺用這個名不對勁,所以改成丁儀這個名字,這是他在《曉說》說的。
㈩ 科幻電影中的穿越大部分都可以被現有的物理學理論解釋嗎
就拿《星際穿越》里的黑洞來說。
那個黑洞估計是有史以來最棒的模型了。為什麼呢?因為理論支持者是基普·索恩,他基本上是最偉大的黑洞大師之一,這個黑洞的樣子可是三十個人加上好幾千台電腦一年的工作結果。
一維數軸,二維平面,三維立體,這是初中學到的,而我們是三維生物,他還開玩笑說「三圍生物是女人,這事兒按下不表」。那麼四維、五維呢?片中,當地球人還在快毀滅的世界裡哼哧哼哧地種玉米的時候,庫珀已跌入黑洞中的五維空間,在那裡,時間變成了一種實體的膠著的存在,他可以看到不同時間里女兒卧室里的情況,所以他在這里向女兒傳遞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