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德國和日本產生戰爭
『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敢同時和那麼多國家開戰
德國本身就擁有很多一流科學家和技工,沖破一戰後凡納賽條約的束縛後,瘋狂發展,達到了頂峰,僅次於美國,很多技術超過美國如導彈坦克,氫氧潛艇40多節的航速至今很難打破,甚至研製過現在都不可能的飛碟!更主要是西方對德國的政治放縱!讓他成為狂魔!
日本簡單的說是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國民對天皇的崇拜把日本男人都給洗腦,讓他們覺得侵略戰爭是為了日本國民和日本天皇。日本軍隊的團結一致的精神和先進的武器裝備讓他們有了很大的戰鬥力。當時中國內政混亂,軍閥作亂。中國就像一盤散沙,雖然地方大人口多,但是對抗日本的精兵是不堪一擊。
日本攻陷南京以後就把大部分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都給佔領了。但是安頓在太平洋地區的美國軍隊是他們統一亞洲的一大威脅,他們也覺得為了控制所有亞洲美國是一定要趕出去的,所以日本就先出手為強攻打了珍珠灣。結果挨了美國的兩個原子彈,真的是大快人心。結果就是日本的無條件投降。
『貳』 為什麼德國和日本會發動二戰呢
德國和日本引發戰爭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利益的關系。德國發動二戰可以說是既有利益的目的,也有復仇的目的,但日本人發動二戰,純粹是野心使然。日本人的侵略天性是深刻在骨子裡的。在加上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其野心自然難以抑制,直到後來終於爆發了出來,開始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具體詳細原因我們下面簡單分析一下。
一戰時期日本也同樣是協約國一方,它也同樣屬於戰勝國。當時協約國在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和利益的時候,只把當時中國的青島交給了日本。這讓日本非常不滿,因為日本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很強大。但顯然英美法沒把自己放在眼裡。所以日本沒有獲得更大的利益後,它一直憋著想要侵略吞並。二戰之前德國和日本關系實際上並不好,但由於德國擔心美國強大的海軍,所以舉目尋找盟友,此時遠在亞洲和自身沒有利益沖突,而且海軍強大的日本就印入了德國的眼簾。也因此德國和日本結成了聯盟共同開始了侵略戰爭。日本方面自然也需要盟友遏制西方國壓力,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實現了狼狽為奸的局面。
『叄』 請大家談談二戰德國和日本的戰爭「英雄」
對,軍人無罪!(真正的軍人)我崇拜德軍,特別是古德里安將軍,1944年它作為東線總參謀長,下令禁止屠殺波蘭平民,並向德軍高層提出制裁濫殺無辜的卡明斯基部隊。他公正,勇敢,正直,富有軍事才華,至今他的照片還掛在德國裝甲兵軍營里!他為了避免部下的犧牲,多次違抗希特勒的死守至最後一人的命令,他是無愧的軍人!
還有黨衛軍的保羅.豪賽爾上將。雖然黨衛軍有屠殺平民的惡名,但他是很正的英雄,戰時毫無不光彩的罪行,多次挽救敗局於危難之中,戰後投身社會建設,後人有一本書寫他,名字就叫做 「一切為了祖國」 希望你能將黨衛軍分開認識...其實前線的武裝黨衛軍大多是一些真正的軍人。
山本五十六也是偉大的軍人,雖然他是日本人,但我還要說他是偉大的海軍戰略家!是他提出了航母理論啊!
『肆』 戰後日本和德國對於戰爭的反省為什麼差別巨大
首先要說的是經濟決定一切,二戰後經濟主體是歐洲跟美國、日本。由於德國本身發展需要到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支持,而且加其本身確實是被歐洲各國打敗,輸得心服口服,更有德國人民的人文素質決定了,在戰爭上的認罪與反省。
看看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之下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NB的經濟強國,而且其發展主要依靠美國,對於東亞一帶來說只是其資本賺取的地方,並不是其經濟技術等支持地方,此外日本人自閉的性格與其傲慢夜郎自大的民族個性,更有其2000多年來一直以從屬國的身份面對中國(1900年後不是),讓其心中確實憋了一口2000多年的悶氣,好不容易能幹一次大的,把中國與東南亞都打了一下,這實在是莫大的光榮。加上他們本身認為二戰不是輸給中國(東南亞),而是在蘇聯與美國的夾擊下失敗的。所以這個小日本賤人在對戰爭是不會有徹底的反省!中國跟日本還會打一次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而已!
這類書建議看《給日本100個理由》這本書對這方面講得很詳細。
『伍』 為什麼德國和日本要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
樓上的回答看了都很搞笑,用胡說八道來形容都是侮辱了這個詞,實際上二戰是一戰的延續,一戰後最失敗的是德國,受損失最慘重,而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失去了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分之一的人口,所以德國對於一戰後的世界是相當不滿意的,他打二戰的理由是非常充足的,而且禍根就是一戰之後埋下的。至於日本,一戰時期歐洲忙於戰爭,放鬆了對於亞洲的管制,所以日本和美國在亞洲大肆的發展,其實就是瓜分中國,日本離得近占的便宜多,所以戰後英法一看中國快被美日佔沒了,實際上是快被日本占據了,美國在中國的勢力和日本完全不能比,而且一戰之後日本直接成為了一流國家,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所以美國就聯合英法和日本簽了一個華盛頓協議,把日本已經吃下去的中國幾乎全給摳了出來,使得中國又變回幾個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還有就是海軍限制,英美聯手限制日本海軍發展,日本這個時候是一流國家,結果只給了他二流國家的建造指標, 英美日三國海軍噸位的比例成了5:5:3,而日本想要達到的標準是3.5,也就是英美海軍的70%,日本兩艘在窗檯上已經快完工的3500噸的戰列艦只能直接拆了,因為根據華盛頓協議你不能造這么大的軍艦,所以日本雖然是一戰的戰勝國,但是地位一落千丈,經濟上獨霸中國的計劃沒實現,失敗。外交上,被英美列強群起毆之,慘敗。軍事上,實力被大幅度壓縮,慘敗。所以他打二戰可不是說腦子一熱一怕大腿就幹了,而是由英美製定的世界秩序對他來說是極大的阻礙。
『陸』 關於二戰的科幻小說名字,內容都反著說
城堡里的男人??是菲立普·狄克的代表作之一,1963年獲雨果獎,被視為當代科幻小說的經典著作。作品描寫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軸心國征服,其中一個人通過學習《易經》,了解到在真實世界裡勝利的卻是盟國。小說以希特勒勝利為背景,通過反諷表現人類的本性和災難,以及進行斗爭的勇氣。情節離奇,充滿幻想,許多嚴肅文學的評論家認為該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
灕江出版社出版過全譯本!不過翻譯一般吧!
『柒』 推薦些以二戰軸心國勝利為前提的架空歷史/科幻作品
我分享一下,有部作品是一部日本的YY小說,作者是unkao yixiong。它講述了一些日本高級將領的故事,他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記憶,在死後死亡。也有漫畫和動畫(J.C. STAFF)在這個故事中,日本消滅了美國太平洋艦隊,轟炸了美國,殺死了羅斯福,迫使美國和美國之間的和平談判。之後,他又回到了曾佔領非洲和南亞的納粹德國,以及流亡的隆美爾,組建了「自由的德國政府」。
「鋼制穹頂」
是基於德國黑人軍隊,不推薦被那些傾向於德國的人所看到。在《地獄》中,有一個不死軍團,但它仍然是惡棍。我只打過鋼鐵的野心。在這個游戲中你可以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國家,歷史的回歸是非常高的。有些人通過外交手段來扮演德國的角色,使美國更接近於軸心……如果你感興趣的話,你可以去網路的《鋼鐵野心》。『捌』 德國與日本分別是什麼時間發動的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12月7 日,日本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
另: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玖』 為什麼2戰後德國和日本對戰爭罪行會有兩種絕然不同的態度
從多方面入手。
1.德國自戰爭之後就看到了本身的問題。甚至連政治都有所變化。(法西斯時期是獨裁統治,而戰後經歷了聯邦和民主德國2個統治形態的結合。)
2.德國很早就發現經濟發展才是戰後最迫切的問題。至於戰爭中,德國本土早就有平民和軍官反對獨裁戰爭。(刺殺希特勒行動和白玫瑰行動)
而日本國本身就生存在很夾縫的環境。資源匱乏。發動戰爭已經是多個皇帝的國策了。所以要改變一個日本國對戰爭的態度。要好幾代人改革。
『拾』 科幻小說里經常會看到「昭和」這是哪一年啊
昭和天皇
名裕仁,謚號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今上天皇明仁(年號平成)的父親。裕仁在任皇太子期間曾訪問歐洲。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
生平
1901年4月29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的嚴格教育。
1916年立為皇太子。
1921年訪問歐洲。
1921年11月開始攝政。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天皇)出生。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於東京,享年87歲。
1989年2月24日新宿御苑內舉行葬禮。後葬於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
[編輯]
家庭
大正十三年(1924年)與久邇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後)結婚,生下今上天皇明仁、常陸宮正仁親王以及數個女兒。
[編輯]
早期統治
登基時的裕仁1926年裕仁登上皇位。當時日本正日益民主化,於是裕仁採用昭和作為年號。盡管年號中包含和平的含義,但日本卻很快地走上了軍事擴張之路。隨著1927年一場銀行大危機,新上任的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開始在中國東北擴張日本的軍事勢力。裕仁致力於履行自己立憲君主的職責,很少過問內閣的政策,但他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擴張主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鼓吹對天皇要絕對服從,反對立憲民主制。但他對軍國主義分子十分贊賞,為日後戰爭爆發埋下了隱患.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軍國主義和擴張主義的政策。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後,在那裡建立了「滿洲國」傀儡政權。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分子製造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1932年5月15日犬養毅首相遭暗殺,標志著政黨領導的內閣的結束和日益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這個獨裁體制要求學校講授絕對的愛國主義,他們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
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極端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少壯派軍官發動的「二二六兵變」,在裕仁的嚴令下被嚴酷鎮壓,結果是日本軍部內部的「北上派」和「南進派」內斗最終以裕仁支持的「南進派」獲勝而結束,軍部控制了政府,裕仁藉此也絕對掌控了日本中央政府過去難以控制的日本軍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統治
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日本很快吞並了大部分東亞地區,使其加入「共榮圈」。裕仁被指責同意導致這場戰爭的對外政策,並批准東條英機與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結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的戰爭,侵略中國等國家。有些人認為,在政府決定加入戰爭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的批示。根據他對憲法的理解,他有義務支持內閣通過的政策。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然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致使美國及其盟國加入對日本的戰爭。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裕仁被要求參加戰時最高國務會議的特別會議,以考慮和討論美國及其盟國提出的投降條件,他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裕仁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即不廢除天皇。8月15日,裕仁通過無缐電廣播史無前例地向日本民眾解釋了投降的原因。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
[編輯]
1946年以後的統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防共產主義在亞洲散布,故需要在亞洲建立一個非共產的經濟犟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社會必然動盪,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否定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並不是神。
美國佔領日本後,最高負責人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使天皇這一最高統治者的位置變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徵,而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昭和天皇的晚年:會晤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為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把自己打扮為一位民主的君主: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親王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
[編輯]
昭和天皇與靖國神社
昭和天皇於戰後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在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內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中,發現留有昭和天皇語錄的二十多本筆記,其中於昭和天皇逝世的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的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的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內大臣的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隨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於當年4月29日的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的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的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爭的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爭的心情。
[編輯]
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裕仁天皇在位的62年時有史以來日本天皇統治最長的時期,也是一段經歷了幾大動亂和變化的時期。
對於昭和天皇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他是日本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也有人認為他只是軍部的傀儡,並無實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對軍部的日益壯大視至不見,而且他是有權力去制裁不聽指示的軍人的,但他並沒有去做,而是樂觀其成。
裕仁有一句名言:「問題不在我們幹了什麼,而在於全世界對我們所乾的事情有什麼反應」,表示他最顧及的是自己的名聲和責任。
日本投降後,蘇聯、中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都將裕仁列為日本頭號戰犯。英國首相艾德禮、蘇聯統帥斯大林分別致電麥克阿瑟,要求嚴懲戰爭罪犯裕仁天皇,建議經公審後絞死。
麥克阿瑟考慮到為了在遠東扶植與蘇聯進行冷戰的盟友,一個因審判處決天皇而陷入混亂的日本不利於美國的利益,而天皇制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勢力的作用,因此麥克阿瑟本人支持放棄追究天皇的戰爭責任,就此給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急電報告:
日本國民……對日本天皇崇敬備至,已達百餘年之久。在太平洋戰爭中,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曾以此作為煽動民族主義的狂熱手段,號召為天皇而自我犧牲。而戰後日本國民對裕仁天皇的崇拜有增無減,視如國神。我認為,如果對裕仁天皇公審處決,必將使全日本國民信仰的支柱徹底崩潰,甚至在日本全國引起反對盟國的瘋狂騷亂和暴動。處決裕仁為日本舉國所不容,我們重建和改造日本的前途則不堪設想,結果可能是歷史的悲劇。
因而,我本人作為盟國駐日本國的全權代表,出於對日本國未來命運的考慮,決定對裕仁天皇免予戰爭責任的起訴。
如果盟國決定逮捕和作為戰犯處決天皇,那麼駐日盟軍統帥部將需要增援100萬作戰部隊……
華盛頓很快回電同意麥克阿瑟的意見,於是麥克阿瑟頒布了盟軍總司令部第一號令:
出於對日本前途和國民信仰的考慮,盟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爭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今後裕仁的人身地位和人身自由,應與其他日本國民同樣受到憲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