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不卡變形計是不是科幻小說
㈠ 文學史上四部《變形記》分別是
1、德國卡夫卡的的短篇小說《變形記》,講述了格里高爾由人變成蟲荒誕的故事。運用了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
2、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包括大量虛構的或真實人物的故事。
3、古羅馬阿普列尤斯的《金驢記》,又名《變形記》,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部社會心理小說,真實地反映了二世紀羅馬帝國外省的民俗風情和社會文化心態。
4、俄國作家契科夫的《變色龍》,是一篇諷刺小說,具有廣泛藝術概括性。曾被選入我國中學的語文教科書。
卡夫卡《變形記》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動盪不安、物質主義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捷克共和國的首都布拉格。
而當時的布拉格正處在激烈的民族沖突與動盪中,「社會主義、猶太主義、德國民族主義、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義、以及一切虛假的世界主義等各種信念都相互沖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於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
他由於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識貧乏、頭腦簡單而務實,並且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
卡夫卡在36歲時,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了一封達幾十頁的長信,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心理。父親對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罵、威嚇、諷刺、獰笑」。
卡夫卡在《致父親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賞一位猶太演員洛伊,而父親卻以不屑一顧的語氣和可怕的方式將那演員比做一隻甲蟲。
卡夫卡將寫作視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寫給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和創作的關系:他只有通過寫作,才能維系生命。
㈡ 有一部小說,叫變形計(記),我很久以前看過,現在找不到了作者名字是啥
變形記
(卡夫卡創作中篇小說)
《變形記》是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中篇小說。[1]《變形記》完成於1912年,1915年首次發表在月刊《白色書刊》10 月號上。[2]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變形記》中薩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個物質極其豐裕、人情卻淡薄如紗的時代里處於底層的小人物命運的象徵。小說以主人公變為甲蟲這一荒誕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圖、對金錢頂禮膜拜、對真情人性不屑一顧,最終被社會擠壓變形的現實,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實的社會生活。[3]
㈢ 如何評價短篇小說《北京折疊》
一針見血指出了社會
㈣ 世界名著《變形計》的內容梗概以及讀後感
《變形記》(德語Die Verwandlung,英語The Metamorphose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藝術上的最高成就,被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一。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
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a 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郁。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子,趕他回卧室。他謙恭地懇求,盡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b 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著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著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著,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c 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里,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責任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脫——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應該互相熱愛,互相幫助。可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系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為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荒誕、變形和寫實的藝術手法
小說描述了一個真實而荒誕的世界。「真實」是因為作者用客觀冷靜的寫實手法,描寫了主人公變形前具體的生活細節和變形後逼真的心理狀態,使人感到他所處的始終是一個真實的人的世界;「荒誕」是因為故事的整體框架是以象徵手法構建起來的,這個故事框架——人變成蟲的邏輯結構本身是非真實的,它只是用來寄寓人在哲理意義上的生存狀態,而不是對外部生活的真實模仿。作者不是讓人們去接受人變成蟲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去體察和領悟其超現實的精神狀態和深層心理 —情感,去尋求荒誕中的本質。因此,人變成甲蟲是人類精神世界遭致扭曲、異化的象徵,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狀態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獨、絕望情感的折射。
格里高爾一夜間由人變成大甲蟲,情節是荒誕的。情節發展,他與家人的沖突,更是荒誕的。甚至有的藝術細節也是荒誕的:一隻蘋果打在格里高爾的甲背上,陷了進去,一個多月,還爛在甲蟲背上。
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平平淡淡,溫情脈脈,矛盾、人性都顯示不出來。養家人格里高爾突然變成甲蟲,失業了,還成了累贅。這個情節把矛盾激化了,沖突起來,個性、人性都立即顯示出來。文學藝術是虛構的藝術,作家大膽想像,虛構出荒誕的情節,推動人物之間的沖突,表現人物的個性。母親的無奈,父親的狂怒,妹妹的厭棄,撕破了資本主義社會家庭表面溫情脈脈的面紗,顯示了人際關系的自私、冷漠和殘酷,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和弱肉強食、唯利是圖的社會本質。
荒誕、變形的情節為什麼在讀者的體驗、聯想中覺得真實可信呢?這是因為作者在整體荒誕的情節中運用了細節真實和心理真實的手法。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和信服。
另外,《變形記》還有自身獨特的敘述語調。在作品中,卡夫卡的敘述語調平靜得近乎冷漠。人變成甲蟲,本來是一個凄慘而又令人觸目驚心的故事,但作者以不動聲色、不動感情、不加議論的平靜筆調寫出,給人一種似乎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感覺,這不禁更加令人警醒:當可怕變得平庸時,平庸就成為了更加可怕的事實。由此激發讀者去思索人的生存現狀以及改變這現狀的問題。
解析「異化」
第一層含義是格里高爾由人到蟲的「變形」,即生理「變形」。它象徵性地說明了社會環境對人構成的積壓以及人承受不了超量的社會重負而走向人的反面。
第二層含義是由格里高爾的身體「變形」而產生的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態的「變形」,即經濟「變形」。
第三層含義是由格里高爾生理「變形」和薩姆莎家經濟「變形」所引起的格里高爾家人的心理「變形」。它集中反映了西方社會環境的濁化、人際關系的惡化以及親情關系的異化。
如果說第一層關系是因的話,那麼第二層含義是果;若第一、二層含義是因的話,那麼第三層含義是果。這三層含義依次延伸、發展,構成「變形」含義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情節和主題
《變形記》創作於1912年,發表於1915年。小說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標明。課文節選了原小說的一半內容。
第一部分,寫格里高爾發現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現後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爾變了,養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了,仍舊關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後,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度。
第三部分,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於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節的發展由兩條線索交互展開: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成為累贅——絕望而死
家裡親人:驚慌、同情——逐漸憎恨——「把他弄走」
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於衷,而且決定去郊遊。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卡夫卡創作的文學作品的主題,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體驗和理解。有人認為《變形記》的主題是:表現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於絕境。也有人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於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律是無情的。
㈤ 怎麼理解卡夫卡的《判決》和《變形計》兩篇小說
要理解這兩篇小說的話,那麼就應該理解卡夫卡在寫這兩篇小說時候各自的情感還有背景,因為卡夫卡在寫第一部小說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的難受,他當時喪失了父親,所以他才寫了這部小說,以懷念他的父親,而且後者則是他失戀之後寫出來的,根據這兩個背景就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兩篇小說了。
㈥ 卡夫卡《變形記》內容概括
《變形記》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推銷員格里高爾某天早上醒來後變成了甲蟲,這一變故對其本人和家庭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格里高爾彷徨驚慌,憂郁無助。而此時並未得到幫助的他被激怒的父親大怒趕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在生活習慣上已然成為甲蟲,但是仍然具有人類的意識。雖已失業的他,仍舊關心父親的債務問題,怎麼樣送妹妹去音樂學院,關心家裡的各種瑣事。
數日之後,全家人都將格里高爾視為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以往的態度轉變成了厭惡,嫌棄。
第三部分,為了能夠繼續生存,除了格里高爾全家人只能打工掙錢,對變為甲蟲的格里高爾忍無可忍。
妹妹提出將自己的親哥哥趕出家門。格里高爾在親情冷漠的情況下飢寒交迫,並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繫家人。
然後他的頭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後一絲氣息,帶著滿腹的擔憂和內疚看著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終遭社會和家庭的唾棄,在無聲無息中死去。
(6)卡不卡變形計是不是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變形記》主要人物介紹:
1、格里高爾·薩姆沙
《變形記》中的主人公,在父親破產後,拚命地工作,使他的家庭,他的父親、母親和他特別喜歡的妹妹葛蕾特重新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他由普通的伙計變成了成功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甲蟲。小說中的格里高爾只是一個名字,一個符號,它實際上是沒有所指的,沒有對他的外貌描寫,沒有對他的性格描繪,甚至在小說中從來就沒有出現過。
在小說中一直活動的其實只是這只大甲蟲,具有蟲性、仍具人的思維、仍能聽懂別人話的大甲蟲,想爬出去看看母親時,父親看著他的樣子,竟然氣壞了,將一個個蘋果無情地擲向了格里高爾。
一隻蘋果「打中了他的背並且還陷了進去」,從此以後腐爛的蘋果就和格里高爾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結束。
2、葛蕾特
葛蕾特是格里高爾的妹妹,17歲,她的生活里只有穿漂亮的衣服,睡睡懶覺,在家幫著做做家務,有時出去參加一些話費不大的娛樂。
她喜歡音樂,而且小提琴拉得特別好。她的夢想是到音樂學院學習。格里高爾受重傷後,葛蕾特找了一份售貨員工作,晚上還要學速記和法語,將來好找更好的工作。
㈦ 《法蘭琳卡變形計之星星背後的故事》
沒有這一期,我估計你在空間說說看的 這是惡搞的 變形計現在是美膚寶變形計
㈧ 卡夫卡的《變形記》的內容
卡夫卡與《變形記》
作者:未知
我用了兩個晚上完整的看完了卡夫卡所寫的《變形記》,我怕再晚點看完真的會瘋掉的。故事寫的有點太過分了。開始還不怎麼覺得,只是在看完一半的故事後,一覺醒來真的感到空前的恐怖。不行,得馬上看完。但白天卻無法專心的看下去了。只好在下一個晚上再與卡夫卡和薩姆沙相會了。這下好了。終於看完了,心裡的石頭才稍稍落地。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選自北京燕山出版社中篇小說集《變形記》中第86頁)這便是故事的開篇,我本以為是科幻小說,誰知道不是。卡夫卡用一種介呼於身臨其境的獨白,平靜的表敘著這個極盡荒誕的故事。但在他的筆下,不會有荒誕,有的只是真實,讓人感覺恐慌的真實。一種新的寫法的誕生,讓後世不少人為之驚詫,「原來文學也可以這么寫!」。又一位大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了。記得美國作家奧登說過:就作家與其處的時代的關系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有人曾經說過,真正接近完美的文章是作者的自己所寫的自身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因為真實才能感動。如盧梭的《懺悔錄》和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都應該算是上面的兩類。這樣的文字的真情實感,完全將作者一顆滾燙熱情的心躍然於紙上。無情的對自己的剖析,赤裸的不計後果的灑揮。讀這樣的文章,如同跳脫浩瀚的喧囂浮世與神靈的代表在用心語溝通。
卡夫卡應該也在其中。據說要不是他的好友布洛德將他的手稿勸誘收藏,可能整個世界都會與之擦肩而過。他一直固執的認為寫作是自己的發泄,是「我的人生弱點的見證材料」(選自《卡夫卡談話錄》)。事實也的確如此。正是由於卡夫卡對現實的真實細膩的體會,加之孤獨感和恐懼感的燃燒,使得文字有如此的象徵力。
「格里高爾的眼睛接著又朝窗口望去,天空很陰暗——可以聽到雨打點打在窗檻上的聲音——他的心情也變的很憂郁了。」
「這時候天更亮了,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街對面一幢長得沒有盡頭的深灰色的建築——這是一所醫院——上面惹眼地開著一排排呆板的窗子;雨還在下,不過已成為一滴滴看得清的大顆粒了。」(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上面的兩段都是對窗外景物的描寫,卡夫卡在輕易之間便把氣氛渲染的如此濃重。為主旋律的敘述又增加的完整的節拍。彷彿各個方面的特徵都是為了主題的烘托,而主題又毫無痕跡的呈現出各個方面的特徵。這種完美統一的連貫,使得文章讓人覺得如此的酣暢淋漓,故事好象就在自己的身邊發生,讓人慾罷不能。
在記錄卡夫卡言行的《卡夫卡談話錄》中,作者雅諾施曾經和卡夫卡探討過這樣一個關於《變形記》問題。雅諾施問:小說(指《變形記》)的主人公叫薩姆沙,這聽起來像隱喻卡夫卡,兩個名字都有五個字母薩姆沙中的S的位置與卡夫卡中的K的位置相同,字母A的位置也一樣(註:薩姆沙德文Samsa,卡夫卡德文為Kafka)。
而卡夫卡卻申解道:並不是暗記。薩姆沙不完全是卡夫卡。《變形記》不只是自白,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披露。
事實真的像卡夫卡所說么?我大膽的認為不完全是,這很可能是卡夫卡對自己的現狀的控訴和吶喊。對於一個把文學當做研究生活、思考人生的表白手段的人,文字必然會從他的心底發出。要了解這些我們應當能了解《變形記》是在什麼環境下完成的。卡夫卡生在猶太人的家庭,在卡夫卡下面還有三個妹妹。本來是對文學和藝術很是熱忠的他,卻不得不依照父親的想法去學習法律。很多時候父母的教育給卡夫卡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使得卡夫卡覺得「虛弱、缺乏自信心、負罪感」(選自《卡夫卡日記》)。父母的觀點有很多都與卡夫卡是相背。《變形記》是在1912年十一月到十二月之間寫成的,當時的卡夫卡已經29歲了。他父母的觀點很像中國式的「中庸之道」,希望卡夫卡「結婚、建立一個家庭,接受來到世上的所有孩子,在這個不保險的世界上撫養他們,甚至帶領他們走一陣,夫妻雙方互相忠誠、互相幫助、生兒育女恰如其分……」(選自《卡夫卡日記》)。但這對於卡夫卡來說,太難了。也許每個優秀的作家的個性都有違反常規的某個方面,卡夫卡認為像上面那樣的生活是不可思議的。一方面父母希望卡夫卡早日成家,而另一方面卻限制他的交友(限制卡夫卡結交一些文學上的朋友,從《卡夫卡日記》中可以看到)。為了讓卡夫卡早日成家,父母又多方讓女人與之接觸。卡夫卡為了個緩解這種緊張壓力,在這些女人中隨便挑選了一個叫菲莉斯的。他喜歡菲莉斯么?我想應該是不喜歡的。這從他三次訂婚後又三次解除婚約應該能看出來(這是我的推測)。在家裡的落寞與積壓,和父母的爭執,使得卡夫卡變的如此的孤立(當然這都是卡夫卡自己的心理認知),他(卡夫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現在,我在自己家裡,在那些最親近的,最充滿愛撫的人們中間,比一個陌生人還要陌生。難道《變形記》不是卡夫卡在家中的真實的處境么?是一種卡夫卡發變形,心靈的變形。但這種變形何嘗不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呢。
正如上面所說的,《變形記》很像是卡夫卡對自己現實的傳記和內心的獨白。是披露的傳記,還是完完全全的內心的獨白,真的已經不是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他能帶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覺思維感受。在近乎極至的想像與天馬行空的真實。
「可是格里高爾才說頭幾個字,秘書主任就已經在踉蹌倒退,只是張著嘴唇,側過顫抖的肩膀直勾勾地瞪著他。格里高爾說話時,他片刻也沒有站定,卻偷偷地向門口踅去,眼睛始終盯緊了格里高爾,只是每次只移動一寸,彷彿存在某項不準離開房間的禁令一般,好不容易退入了前廳,他最後一步跨出起坐室時動作好猛,真像是他的腳跟剛給火燒著了。他一到前廳就伸出右手向樓梯跑去,好似那邊有什麼神秘的救星在等他。」
「他特別喜歡倒掛在天花板上,這比躺在地板上強多了,呼吸起來也輕松多了,而且身體也可以輕輕地晃來晃去;倒懸的滋味使他樂爾忘形,他忘乎所以地鬆了腿,直挺挺地掉在地板上。」
「他被自我譴責和憂慮折磨著,就在牆壁、傢具和天花板上到處亂爬起來,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竟在他四周旋轉,就掉了下來,跌落在大桌子子的正中央。」
「顯然,最近他太熱衷於爬天花板這一新的消遣,對家裡別的房間里的情形就不像以前那樣感興趣了。他真的應該預想到某中新的變化才行。」(以上均節選自《變形記》)
第一段是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用盡全力打開門。他的身體(格里高爾甲蟲的身體)第一次呈現在秘書面前,秘書的反應情況。這就卡夫卡的機智,他沒有寫一個情態動詞,如恐怖、驚慌、害怕、緊張等等。他只是通過近似於電影拍攝的手法,抓拍了秘書的每個細節,比如眼神、動作,加之幾個恰當的比喻。卻將這極盡精彩的、另人窒息的場景完美的再現。如同陳年的美酒,要通過自己的品嘗才有味道。
後面的三段,都是寫格里高爾在適應爬行(甲蟲的爬行)這種行動方式。三段描寫各有特色,加上恰當的心理描寫,將一個由人變化的甲蟲爬行經歷,由不會到會的喜悅,逐步的完整。還是描寫,朴實的描寫。在寫格里高爾爬行時,他(卡夫卡)並沒有攜帶自己的感性色彩,只是描寫。彷彿在平靜的描寫一個人行走的過程,只是這個人現在變成了一個甲蟲。
卡夫卡就是這樣,在開始的不可思議後,卻極近的細膩、平實。他的極端使人亢奮,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一步步的刺進人的胸膛,並且在胸膛中安靜的攪拌著。虛幻和現實之間彷彿已經不存在什麼隔閡,只要一伸腳,就可以由天堂直接跳到地獄,不需要任何過度。正如余華所說:偉大的作家的內心沒有任何邊界,或者說沒有生死之間之隔,也沒有美醜和善惡之分,一切事物都以平等的方式相處。
真正的寫者是用心來觀看世界的,並用心來消化世界的,還要用心來表達世界。什麼是作家?社會上沒有專門培養作家的機構。作家的本質只是世界恰好將其置身於觀察者的角色,使得不自覺的開始記錄起身邊的一切。但這種記錄不是平白的,而是經過的過濾、洗滌的,將善、惡、生、死或一切的一切按照人的標准再次培養、再次刷新。在這之中,卡夫卡應該算是高手中的高手。就其《變行記》而言,就不太可能一次將其讀完,更別奢望要讀懂了。
有人說卡夫卡的文章不只有一個結尾,也許是沒有結尾。
最後引用卡夫卡的一句話:——「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
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
(我前些日子遇到一位油畫家,他對我說:畫家最大的悲哀就是拿著自己的畫給別人講,講畫的內容、畫的慾念、畫的意境。有些東西是要自己有心靈過濾的。由此我想到我寫的上面的文章。也許這只是我心中的卡夫卡的《變形記》,或者說也許這只是我的一相情願。還是自己用手和腦再一次翻開《變形記》吧。可能還有沒有讀到的地方。)
㈨ 卡夫卡的變形計中寫格里高爾變形,似乎早有準備,幾乎沒有特別驚異和惶恐,周圍環境毫無變化,作者這樣寫
不這樣寫,哪能顯得出荒誕。要是寫大家很惶恐,其他人也變了甲蟲,那就是科幻小說了。而且他的重點也不是變甲蟲這件事,而是變了甲蟲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