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可用的科學設定
❶ 適合寫科幻小說的前沿科學或者理論有哪些
數學,物理學,信息學,這是硬科幻素材;軟科幻素材可是,各地風俗、傳說等等。
❷ 科幻小說寫作形式 科學幻想小說用什麼形式
科學幻想小說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預見和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小說視為三要素。英國雪萊之妻的《弗蘭肯斯坦》(又譯《科學怪人》)。 是第一部科幻小說,誰是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❸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利用量子糾纏進行超光速信息傳遞在量子力學中證明是不可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硬傷,作為科幻小說而言不影響情節而已。
❹ 科幻小說一定要寫關於科學的嗎
關於科學是肯定的,因為生活處處有科學嗎...
素材:有個博士名叫托.爾阿斯,他發現在R4587星上有一種特殊物質,用他似乎可以改變基因,於是他取回了樣本預備以白鼠做實驗可瓶子里的物質放出了輻射.地球的生物開始變異......最後地球變成了第二個R4587星
❺ 有哪些科幻小說中出現了天馬行空的設定
就是許多科幻小說當中都比較天馬行空,就比如說我國有四大名著之稱的西遊記,其中有一個場景就是孫悟空被綁在一個大柱子上,然後把它扔到煉丹爐里煉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拿出來他就練成了火眼金睛,我覺得擱在現實生活中來說還是比較科幻的。
❻ 哪些科幻小說的設定讓你記憶深刻
《衛斯理與藍血人》,當人們看到外星人的龍形飛船的時候,也許會把它誤認為是一種生物,龍。
❼ 科幻小說四個特點 (1)、設置懸念(2)、科學元素 (3)、宏大場面(4)、給予思考請
你這第3個特點就有問題,科幻小說並不一定需要宏大場面,很多經典的科幻小說壓根兒就沒有宏大的場面,照樣受人歡迎。比如《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一例,它就是一部得到雨果獎的科幻小說,說的是人腦智力方面的情節,書中根本沒有什麼宏大場面。
所以第4點,應該是要有「思想內涵」。
❽ 科幻小說的武器設定
這都是那自己小說的設定給你的。
首先,你得知道要打什麼材料的裝甲,以及該材料的理化性質,單說裝甲還要講究力學結構,和外殼不能存彈。B站上有很多課,可以去修,修了總比不修強,平均每科五個小時,所以不佔多少時間。透甲都是重金屬,因為密度大,就好比汞和水。是不是熱能融穿,炮彈制不制導,加不加計算機,連不連雲計算等等。費用價格符不符合你設計的國家或公司。
動能夠大什麼的絕對是空談,一個動能炮彈口徑不大打裝甲絕對是貫穿,沒有進車力。撕裂且不考火葯的話,去查詞條梅花彈。其次,彈頭要加碳納米粉,破壞電路,激光燒蝕什麼的技術要出現在作品的設定中。
還有環狀炮彈等不規則炮彈,壓強小,製作困難,產量很少。我要是軍火公司的頭,絕不會投資到這么一個沙雕玩意上。
電磁彈射是初中知識。但加速絕沒有化學來得猛,要是硬扛什麼高壓,我也服。但發電設備,供電設備,冷卻設備,不僅占體積而且各種方面耗錢,如果開到宇宙去,保養上您還得考慮宇宙射線,這東西很猛。然後就是經濟,比如霓虹的大和號,只能造一艘不經濟,又不是亞頓之矛設定,絕對沒人出錢。
❾ 科幻小說常見設定是什麼
科幻小說常見設定如下:
1、超光速飛行。
我把星際旅行,瞬間移動這些移動速度快的都歸為一類。不管是飛行器還是個人。基本上只要有星際尺度設定的作品,超光速飛行是一個最常見的設定了。作品比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星星,我的目的地》、《閃電俠》。
2、時空穿越。
回到過去,未來,或者單純的時間空間變幻應該都屬於這一類。其實超光速飛行和蟲洞,感覺也能沾邊。作品比如《回到未來》、《終結者》、《源代碼》、《環形使者》、《十二猴子》、《時間旅行手冊》《阿努比斯之門》、《電光》《永恆的終結》之類的,感覺說的電影比較多。
3、永生不死。
各種類型導致的永生不死都能歸於這一類吧,很多作品都提到了人體冷凍技術,科技,變異,甚至就是時間尺度不一致都可以算。這和科技AI會有一些重合,有小說把意識上載也算作是永生了。比如《科學怪人》、《漫長的人生》、《第六日》、《這個男人來自地球》(超喜歡)、《副本》、《百年法》。
4、人工智慧。
主要是想說機器人這一類,可以衍生出很多思考,不乏各種倫理類的神作。《機器人能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海伯利安》《安德的游戲》《我,機器人》《神經漫遊者》等等。
5、機甲裝甲。
小時候看這一類日系的漫畫很多,《強殖裝甲》、《銃夢》、《高達》之類。還有《星船傘兵》《光環》這一類,挺炸挺燃。
6、意念交流。
很多外星人都會這一招,高等文明對低等文明似乎天然可以放這個技能。既有毀滅你與你何干,又有星際迷航裡面保護原生態文明的博愛。作品也多到不行:《探尋者》《阿凡達》《ET》《火星》《衛斯理》。
7、虛擬世界。
很多虛擬世界是設定為超級電腦啥的,也有單獨的意識控制,我覺得可以算作一類:《盜夢空間》《觀察者》《明日邊緣》《源代碼》。
❿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