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科幻小說好不好
㈠ 科幻小說星越百度百科怎麼樣
星越網路很好看,強烈推薦,星越網路是在一個未來的銀河世界中,一群科學家為了拯救地球人類滅絕,開始了各種行星開發計劃,星越網路整個故事就圍繞主人公與機器人展開。
㈡ 現在我國科幻小說環境怎麼樣很多作家不容易賺錢
整個科幻圈受到主流人群的關注度非常的少,而且內部最近一年也是有一些分類上的爭論(並非鐵板一塊),所以雖然整體還是良性發展,但是也可以說是龜速發展,原創作者非常少(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人),有不少邊緣作者甚至只能自費出書。但是好處是很容易出頭,畢竟沒什麼競爭。
而且圈子裡配套的其他職業,也非常少(比如編輯、市場、營銷、活動組織者等等),所以科幻圈一直號稱用愛發電。並且發電量普遍不夠使用。(你知道有多少科幻圈的人,去成都、重慶參加個圈子裡的活動,都需要坐綠皮火車嗎?真的沒錢買飛機票)
而且因為受到的關注少,所以掙錢的機會就少,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都不是專職作家,都是兼職的(大劉當年也只能在電站崗位上摸魚寫書)。
為了更好地改善科幻的生存狀態,一些有志之士(幾位大咖和發展的不錯的組織),最近在開展科幻寫作班、科幻評論推廣等等工作,希望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也希望有人能夠推進科幻的知名度。
目前領軍人物大劉(劉慈欣)本身工科男+直男,讓他去參加各種秀,擴散知名度太難了,上次在節目中他自己爆出當年摸魚寫書(三體就是摸魚寫出來的)的事情,還被國家有關部門在微博上點名批評了,從那之後他就很謹慎,大劉是目前中國科幻最大的IP。
如果對現在的科幻圈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草根科幻,或者今日頭條--搜索草根科幻,也行。各種科幻小說的推薦,八卦介紹,絕對包你滿意。
㈢ 江南作品連續撲街,他的作品真的這么不堪嗎
江南的作品之所以最近接連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的作品並不適合翻拍成影視作品。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江南非常擅情感描寫,作品大部分都是用強烈的情感共鳴來吸引讀者,影視化之後會極大削弱他作品中的這一優勢。
- 總結
江南寫書真的很有一套,雖然很多人表示他的作品核心都是一回事。但這並不影響廣大書迷對他作品的喜愛,希望江南可以把精力多多放在寫書上。相信書迷還是會一如既往的支持他的。
㈣ 江南寫過什麼作品
有《此間的少年》、《九州縹緲錄》、《天之熾》、《上海堡壘》、《荊棘王座》等。
1、《此間的少年》
《此間的少年》是一部校園小說,主要講述了在汴京大學,喬峰、郭靖、令狐沖等大俠們的校園故事。
《此間的少年》講述的是讓人熟悉的大學生活的故事。小說以宋代嘉佑年為時間背景,地點在以北大為模版的「汴京大學」,登場的人物是喬峰、郭靖、令狐沖等大俠。
不過在大學里,他們和當代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早上要跑圈兒,初進校門的時候要掃舞盲,有睡不完的懶覺,站在遠處默默注視自己心愛的姑娘。
2、《九州縹緲錄》
《九州縹緲錄》是江南的幻想暢銷小說,共6卷。以虛構的「九州」世界為背景,徐徐展開一軸腥風血雨的亂世長卷。
當這個世界就要崩潰,當星辰和陽光也熄滅,沉默已久的亂世之輪重新開始運轉,亂世諸名將和未來的帝王們整備了盔甲,立起標志著各家徽記的大旗,去向不知結局的戰場。
3、《天之熾》
《天之熾》是中國作家江南的系列幻想小說。 本書原型《荊棘王座》,也是江南寫的西方歷史架空小說,原文在《幻想縱橫》雜志連載未曾出版,原計劃與滄月同寫此題材作為兄妹篇,滄月已經出版《風玫瑰》,但是江南一直拖延。
後來以此作為原型大刀闊斧重新撰寫,即為《天之熾》。目前成書三部《天之熾1:紅龍的歸來》《天之熾 女武神上》《天之熾 女武神下》。
4、《上海堡壘》
該小說講述的是外星人進攻地球,上海即將沉沒,一群熱血青年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故事。它講的也是在末日來臨之前,一群年輕人的愛情、生活以及希望的故事。
5、《荊棘王座》
《荊棘王座》是九州志工作室出品的西方歷史架空小說,作者是江南。主要講述了在一個被墮落之子拯救的時代,神和光已經完全泯滅在慾望之中。一群叛逆的年輕人團結在一起,希望將老派陰暗的舊時代變為熱血激情的新時代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南
㈤ 有關於看科幻小說的好處
好的書籍都是作者思想的凝結,拋開書籍是否科幻這點不談,這種思維上的交流我認為本身就是一種裨益知。
而且科幻書籍往往是前沿性的(鄙視那些推薦大家都100多年前的科幻書籍的,什麼地球到月球。。。這到現在叫科幻嗎?裡面道很多東西是錯誤的了),很多科幻作者本身就是科學工作者,有些則經常在最前沿的科學期刊上尋找靈感。科幻作品的創作往往是映射現實上的可能的,所以閱讀的時候可以幫助更科學的了解這個世界,而不是憑空想像這個世界的未知的未來和未抵達之地,還可以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學知識,對於發散性的思維也有回提升。
上面我們提到了科幻作品對未來的可能性的想像,這里說明科幻作品在某種程度上起到了類似天氣預報的功能,或者說在你還可以認為他還是一種警示文學,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至於這一點對普通讀者來說有什麼用處這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另外我認為看科幻小說和看公布電影答或者其他的獵奇電影一樣,能滿足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和好奇心。
㈥ 江南的哪部小說寫的最好
可能每個人覺得的最好看不一樣吧,我自己的話是龍族入坑,然後慢慢地補了下江南以前的小說。覺得江南現在寫的比較偏向大眾口味比較適合賺錢,消遣時間看一看還是很不錯的。但是要是想自己坐下來慢慢讀一讀一些孤獨的書的話推薦他原先寫的「九州縹緲錄」,「舊版上海堡壘(萬卷出版社那一版)」然後「蝴蝶風暴」也還挺好看。如果非要評價一個「最好」那我給出的答案是舊版的「上海堡壘」,因為這一版這一本,承載了太多回憶,是江南自己的是,他原先朋友的還有讀這本書的讀者的。是一本適合自己一個人慢慢讀的小說,但如果要說它好在哪裡我也說不上來,我心中的白月光_(:з」∠)_(加一句:新版上海堡壘非常的不推薦,如果要看的話請一定要去看看舊版)
㈦ 推薦幾本好看的科幻小說吧 ,像江南的龍族一樣的
龍族不是科幻小說,建議你看一些江南其他的小說吧,比如《蝴蝶風暴》《上海堡壘》《逐鹿》《縹緲錄》什麼的
㈧ 看科幻小說的好處
可以拓展思維,讓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許多新奇、不可思議的東西都會出現,很吸引人。
㈨ 科幻小說點評
又不是非得外星人機器人克隆人才叫科幻,那都是人們對科幻的誤區。飛機潛艇一百年前也是那時候的科幻,現在不都是現實么。建議去看一下劉慈欣、王晉康、江南,再遠一點可以看童恩正鄭文光~
㈩ 科幻小說好在那裡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原本是外來詞,由西方傳入我國;最初被譯為「科學小說」,後來演變為「科幻小說」。其實,即使在西方,「科幻小說」一詞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廣泛流行。它最初出現在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科學奇異故事》雜志第一期,雖然埃德加·愛倫·坡、埃德加·佛塞特和威廉·威爾遜等作家很久以前就曾對一種類似科幻小說的文學類型進行過界定,不過對「科幻小說」真正比較一致的看法,卻是專登科幻小說的流行雜志確立以後的事情。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小說在50~60年代非常流行,而且進一步引起了科幻小說的發展變化。這一時期的作品大量描寫未來,使人們從未來反觀現實,給作者和讀者以更大的思想自由。它們與19世紀和20世紀初期的作品明顯不同,因為後者主要通過空間將小說的背景置於超常的世界。
60年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思想,重新強調科幻小說是一種全球性的文學,其根源在於19世紀,而不是20世紀20年代以後由美國雜志培育出來的一種文類。這無疑是對科幻小說一種視角更廣的看法,但它不再強調科學技術的因素,甚至對「科幻小說」這一文類術語也提出批評。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布賴恩•奧爾迪斯指出:「科幻小說不是為科學家寫的,就像鬼怪小說不是為鬼怪寫的一樣。J·G·巴拉德1969年評論說:「那種認為《驚奇故事》這樣的雜志與科學相關的看法荒誕至極。你只需隨便撿起一本《自然》雜志或任何一種科學雜志,你就可以看出科學屬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奧爾迪斯還在他的《萬億年的狂歡》(1973年初版,1986年修訂再版)里提出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看法:「科幻小說力求說明宇宙里的人和人的地位,而宇宙處於我們發達但混亂的知識(科學)狀態,因此科幻小說以哥特或後哥特的方式鑄成。」通過將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視為這一傳統的源頭,奧爾迪斯有效地論證了科幻小說何以是19世紀工業和科學革命的產物。
20世紀70年代,隨著大學開設科幻課程,學術界對科幻小說的興趣也高漲起來,出現了更嚴格的形式的界定。因為若要教一門課程,你必須知道這門課究竟是什麼;而就科幻小說而言,由於它常常被模糊地列入奇幻小說、後現代小說、寓言小說、科技驚險小說、科學發明小說以及烏托邦小說,所以還需要了解它究竟不是什麼。因此在學術界定里,人們特別強調要嚴格劃清科幻小說的界限,不僅考慮它的文學策略,而且也考慮它的觀念內容,有時還運用在文學批評中發展起來的一些詞語,如結構主義和烏托邦主義的批評詞語。
1972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教授達科·蘇文把科幻小說解釋為「一種文學類型,其必要和充分的條件是陌生化和認識的相互作用,而其主要的形式方法是用一種想像的框架代替作者的經驗環境」。蘇文用「認識」表示對理性理解的追求,而「陌生化」則表示布萊希特的概念:「一種陌生化的表現可以使人認識它的主體,但同時又使它顯得陌生。」蘇文的定義引起了不少爭論,但他用想像的框架表示小說虛構世界,用經驗環境表示外在真實世界的做法,對理解科幻小說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70年代以後,由於高科技生產方式帶來的社會變化,對科幻小說又出現了各種新的解釋。羅伯特•斯科勒斯認為,「科幻小說提供一個明顯與我們已知的世界根本不同的世界,然而又以某種認識的方式返回來面對那個已知的世界。」他以「結構的寓言」代替「推測小說」,認為宇宙是一個系統的系統,一個結構的結構,對過去一個世紀科學的洞察應作為小說的出發點。
結構的寓言以一種虛構小說的方式對人類的處境進行探討,其最主要的題材是人類科學或生命科學的發展或發明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通過研究現實世界的迅速變化指出:「科幻小說通過描寫一般不考慮的可能性——另外的世界、另外的看法——擴大我們對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聲稱「媒體就是信息」的麥克魯安認為:「今天科幻小說表現的環境使我們能夠看到科技的潛能。」而萊斯利•菲德勒則說:「科幻小說是啟示的夢想,是人類終結的神話,是超越或改變人類的神話。」1987年,科幻作家S.K.羅賓遜甚至這樣寫道:科幻小說是「一種歷史文學……在每一個科幻小說的敘述里,都有一種明顯或隱含的虛構的歷史,它將小說描寫的時期與我們現在的時刻或我們過去的某個時刻聯系起來」。1992年,評論家約翰·克魯特進一步擴大科幻小說的范疇,認為美國科幻小說傳遞的意義關繫到「西方世界線性的、由時間限定的邏輯」。
總之,對科幻小說從來沒有絕對一致的看法。但這並不是說,科幻小說在一個特定時期內沒有相對一致的特點和規則;因為如果沒有共同的特點和規則,科幻小說也就不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例如50年代到60年代,佔主流的科幻小說大都描寫未來,有一定的結構原則,並顯示出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傾向。
以美國著名科幻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為例,他所有小說的背景都是未來的世界史或美國史。在這幅奇特的歷史畫面上,他周密地安排每一個細節,使之隨著故事的展開而發展。他有一幅未來史的輪廓和圖解,人物和重要發現的日期都穿插在裡面。他曾經發表過這樣一張圖表:這張圖表以1950~2600年為歷史范圍,左側有一行日期,自左至右依次排列的其他六行是故事、人物、科技、數據、社會學和備注;第一行排著故事的題目,緊靠未來史的日期;第二行豎排各個人物的壽命;第三行是科技的發展,如「機械公路」或「精神感應」等,也與時間欄對應;第四行數據列舉具體時間發生的事件,如2060年出現「合成食物」;第五行「社會學」從野蠻時代開始,列舉社會狀況,如2020年美國出現宗教專政;最後一行是結論性的論述,例如2600年隨著「民情混亂,人類的青春期結束,第一批成熟的文明開始」。這種圖表的內容可以任意變化,但原則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