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餘的我科幻小說讀後感
⑴ 科幻小說的感想心得,600字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 一艘奇特的潛水艇載著一群神秘的人在周遊世界所有大洋後,在北冰洋大風暴的漩渦中沉沒了,被俘虜的三個局外人也許命不該絕,終於逃了出來,得救了,這就是它的結局。其實這艇的命運從它的主人尼摩艇長的悲劇性格中就可以預見到。
作為一部優秀的科幻小說,它的情節曲折,有著探險的性質,知識豐富,人物內心矛盾揭露得深刻,這是它的特點和吸引人之處;但最多的是海底景物描寫和人物對白,這可以做為欣賞這部小說的切入點。不過,這部小說里也表現了許多深刻的思想,在讀的時候,我經常被其中瘋狂的慾望和人性的吶喊所震憾,想必這就是我內心的軌跡對某種思想的認同和批判吧!
一、故事情節簡介
故事發生在1866年,許多國家的船隻在海上遇到了「怪物」,它們或碰上而毀,或被撞而沉;對於這件事,北美合眾國派出了林肯號來追擊這頭「怪物」,希望可以捕獲它,但與它交手中,林肯號也被毀,三個人不幸落水,為「怪物」所俘虜,他門就是書中的三個主人公:加拿大國籍的魚叉手尼德·蘭、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先生和他的隨從康塞爾。
原來這怪物是一艘潛水艇,名為「鸚鵡螺號」。初次相見,由於這艇的艇長尼摩和阿龍納斯先生在某個問題上達成了共識,所以他們三人便獲得了「自由」。然後他們被邀請遨遊大海,但和尼摩艇長的相處中,總覺得有一種陰影使他們之間相互隔膜……
二、自由探索精神
尼摩艇長的潛水艇在海水中航行,完全不受到海上地曲管轄權和國界的限制,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已經是相當自由的了。在尼摩艇長的品質中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嚮往自由和探索精神。他始終如一地追求自由,執著的探索:在克里斯波林的海底平原上打獵、在托列斯海峽擱淺時陸地上生活的兩天、尋找阿拉伯海底地道、桑多林火山的景觀、大西洋洲的化石森林和海底礦藏等情節中,可以表明他非常渴望回歸自然,非常嚮往大海的神秘,希望了解海底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構造狀態,這是因為他內心深處有著一種強烈探索欲的原因;但是,這種盲目貪進的探索欲逐漸演變成了個人英雄主義和極端冒險主義:在大西洋的薩爾加斯海,「鸚鵡螺號潛入了深達16000米的海底(即每平方厘米受到1600公斤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艇的鋼板和厚玻璃全彎了,但他仍執意探索;又如他把艇開到南極,結果在冰峽層中遇險,他們想了好多辦法和費了不少的人力,才逃生成功;另外,在大西洋暖流一節中,尼摩艇長站在平台上,任狂風暴雨打在身上而不退縮,象徵性地說明了他個人英雄主義的一面;從以上幾個片斷中,足可以看到尼摩艇長執著的個性。最後,「鸚鵡螺號」在北冰洋的一個漩渦中終於沉沒。這使我們看到了他性格中的一層悲劇成份:他即使再厲害,但也無法與大自然和命運相抗衡!尼摩艇長本人的一句話可以概括他自己的一生:人可以冒犯人為的發則,但不能抵抗自然的發則。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性格、心靈深處的東西和行為的邏輯。
三、人性的褒揚和批判
在令人恐怖的珊瑚墓地,他把他死去的同伴埋在平靜的珊瑚叢底,可以避免海洋生物的撕咬,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雖然他很重感情,但他的這種感情是建立在小集體利益之上的,之所以不是博愛,這與他的經歷有關。
在錫蘭地區的採珠人的命運是很苦的,他曾經為了一個採珠人而不惜生命和鯊魚搏鬥,並把那採珠人一直護送到船上;在維哥灣底發現億萬兩黃金之後,他就把它們全部打撈上來准備分給窮人;但對那些有意襲擊他的潛水艇的船隻,「鸚鵡螺號」會毫不留情的撞沉它們;從以上情節中,我們從尼摩艇長對廣大窮苦受難人的可憐和幫助以及對軍方和政府的霸道和無理的襲擊給予反擊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他愛憎分明的階級意識,這些是值得贊揚的一面。
但是,熱愛和平這一面在尼摩艇長仇恨的心理中也漸漸地湮滅了,他開始瘋狂地報復,於是,他的形象在阿龍納斯先生心裡一落千丈,這跟他先前的「好」是矛盾的,從而說明了每一個人的「好」都是相對的,當觸犯了他的利益或某些秘密的時候,那人性的另一面便暴露出來。
尼摩艇長還是一個很自私和固執的人,例如在「水中人」一節中,尼摩艇長對阿龍納斯先生說:「你們來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為我會把你們再送回到陸地上去嗎?那永不可能!現在我所以要把你們留在這兒,並不是為了你們,實在是為我自己!」這就是他性格中一個方面的寫照。另外,尼摩艇長並不注重他人的感受,而只是為了自己的計劃著想,這一點也反應出他純粹自私的一面。
從文章的一些情節中,尼摩艇長的角色逐漸從被壓迫者轉向了征服者,他在海上確確實實已成為了一個強者,這轉變的過程可以說是尼摩艇長有很強的自我意識和生存意志的思想產生的結果,這是他思想本質的另一個方面,從而使他趨於深沉,這一點是值得肯定和回味的。
結尾
在這部小說中的尼摩艇長和阿龍納斯先生的對話中,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示,使我懂得了許多許多道理;但願尼摩艇長的探索精神的火焰將長久地在我心中燃燒下去,直到永遠……
⑵ 科幻小說的讀後感 1000字
從地球到月球/環游月球:作者:(法)儒勒·凡爾納。類型:科幻/冒險。本文作者:願咸與恆。
其實這本書科幻小說在現在看來已經不是科幻了,但是我總是會從這本書上找出阿波羅登月的影子來。
美國的南北戰爭剛結束的時候,一群以製造大炮為生的人們,一個「大炮俱樂部」陷入了無所事事的困境當中。這個俱樂部裡面有好多殘疾人……都是在戰爭中負傷的,他們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場戰爭來,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結果就在這個時候,俱樂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發射一顆炮彈到月球上面去,報告引起了熱烈反響。全世界為之矚目(語言真的好幽默啊)。隨後便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與此同時,巴比康的死對頭尼切爾也在不斷地潑冷水,並且下了很大的讀書說巴比康不可能成功。
這項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錢,但是錢不是問題,因為這是人類的進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為之奉獻了。作者在這里還小小地調侃了一下英國人的自大,說英國人嫉妒美國人,結果沒有捐錢。
資金也到位了,計劃也訂好了。恰在此時,發來了一封來自法國的電報,一位法國的冒險家米歇爾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就是把炮彈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彈登上月球。所有的人為這個新的提議興奮不已,米歇爾很快來到了美國。
他發表了在美國的演說,結果會上有一個人與他針鋒相對,質疑整個計劃。那麼這個人是誰呢?當然就是尼切爾了,因為尼切爾當眾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決定決斗。
為了舉止這場悲劇的發生,米歇爾和俱樂部的秘書馬斯頓來到了決斗地點,並讓兩個人停止決斗,米歇爾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提議:既然尼切爾不相信炮彈可以發射到月球上去,那麼就請尼切爾一起乘坐炮彈來見證這一次的旅行。
尼切爾同意了,時間不多了,炮彈、火葯等等都准備好了(這一段很刺激),地點定在了佛羅里達,為此德克薩斯非常非常地憤怒。那一天終於到來了,成千上萬的人來到了發射地點,見證這個歷史的時刻。
我不得不說凡爾納真的很會寫啊,很詼諧啊(這樣說很諧音哦)。情節緊張刺激,裡面還有好多科學上的知識,而且絕對不是杜撰的,不禁讓人欽佩他的學識之淵博。
炮彈如期發射,但是巨大的煙塵籠罩了整個天空,一連好幾天。望遠鏡都無法使用,留在地球上的馬斯頓望眼欲穿……
最後總算天文台有了消息,炮彈不知為何偏離了軌道,沒有到達月球,而是成為了一顆「月球」的衛星。只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永遠這樣(那麼炮彈中的人無疑就犧牲了,在食物和水都耗盡了之後〉,另一種是月球引力促使他們在月球上登陸。
下面開始環游月球。
呆在炮彈中的三個人開始了一次奇幻的旅行。在經歷了最初的撞擊之後,他們終於相信自己已經到達了太空,不久就會到達月球了。只是有一個問題使他們迷惑不解,就是如果炮彈真的發射了,那麼他們為什麼沒有聽到那聲巨響呢?巴比康最後想明白了,就是因為他們炮彈的速度比音速快得多!
然後米歇爾是個數學白痴,巴比康和船長詳細地給他講解了代數問題來計算炮彈速度。但是得出的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劍橋天文台的結果錯誤了,他們的初始速度根本達不到到達月球,所幸他們已經脫離了地球,所以還是有可能到達月球的(好有懸念啊)。
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事情變得似乎很復雜。他們開始了環繞月球的旅行。
環游月球之中,他們見識了好多月球上的奇特景觀。……
我真懷疑凡爾納真的到過月球,不然怎麼可能會把月球描述得那麼栩栩如生呢?真的就像你身臨其境一樣,盡管我明白在凡爾納的時代連登月衛星都沒有,甚至連月球的照片都沒有。我不的不贊嘆凡爾納的科學素養,因為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閱讀大量的專業著作才可以。
在他們環遊了月球一周之後,又回到引力平衡點。這個時候,他們想利用火箭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方向弄反了,他們迅速地向地球墜落……
與此同時,馬斯頓依舊望眼欲穿,但是事實上他看到的從來都不是炮彈。一封電報傳來,炮彈可能回到了地球,人們震驚了,迅速開展了搜救的工作……
一晃十多天過去了,沒有任何蹤跡,下到海底深處,也遍尋不見(是不是有點古文風?)。人們只能放棄了,但是在返航的路上,他們在海上看到了一面美國國旗。馬斯頓突然想到,因為炮彈是用鋁做的,所以它是不會沉入海底的。而當他們終於打開炮彈的時候,發散三個人正在開心地玩著多米諾骨牌……(我是該說他們沒心沒肺還是勇敢堅強呢……)。
雖然他們沒有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帶回了很多珍貴的資料。舉國沸騰了。他們開始了全美國的巡遊(真光榮啊),像英雄一樣地被崇拜,說錯了,他們的確是英雄啊。
最後,他們成立了一個星際交通公司,標志著人們對於未知的探索,遠沒有結束……
⑶ 2篇600字科幻小說讀後感
去看看這個,或許會有幫助
http://..com/question/62249063.html?si=5(海底兩萬里)
http://..com/question/64990148.html?si=1(八十天環游世界)
http://..com/question/64891329.html?si=10(海底兩萬里+駱駝祥子)
我能找到的只有這么多了
⑷ 科幻小說讀後感,要2篇
望採納
⑸ 科幻小說怎麼寫讀後感
天馬行空、奇異能量,這就是當今小學生所夢寐以求的生活。每天都生活在奇妙世界裡,這也是我們最嚮往的方向。
而科幻就可以帶你進入那裡。人有特殊能量,馬會飛,地球倒著轉了,這就是科幻小說的特點所在。想像,是科幻的基本要求。
我也嘗試過幾本科幻小說。裡面的內容不是用語言就能概括的。那種誇張的想像使人驚奇,使人疑惑。就應為這種好奇心的沖動而使我們探索下去…...
前幾天,我就看了一本名叫《快樂星球》的科幻小說。
聰明、善良但卻膽小、怕事的四年級一班同學丁凱樂(小名樂樂),曾為繁重的學業和生活中的不開心而愁眉不展,但在快樂星球朋友們的幫助下,樂樂逐漸領悟了快樂的正真含義。他終於在演講比賽中講出了心中的真話;他向欺負過自己的「小霸王」金剛伸出了友誼之手;他與快樂星球的朋友們互助互愛,打敗了凶惡的S星球入侵者……在追尋快樂的成長道路上,發生在樂樂身邊的故事層出不窮,高潮迭起!
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看了這本書後使我明白了:我們每個人都要團結一心,只要團結了,就一定能戰勝任何困難。我也要向快樂星球的所有人學習,堅決不向困難和挫折低頭,讓快樂永遠在我的身邊。
真實中所漏缺的,科幻中的彌補回來了。讓科幻帶你進入不可思議的天堂,去領會想像的快樂。以前我比較喜歡看語言類小說,可沒想到的是,神秘的科幻小說卻讓我將自己的愛好給拋到腦後了。自然地描述、豐富的語言、濃厚的語氣……科幻——顧名思義,科學幻想,科學,永遠的思考家,也開始科幻了!
科幻,一個陌生的詞;幻想,一件常做的事。當「陌生人」遇到「常做的事」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讓想像填上你生命中的色彩,成為你的一部分吧!
⑹ 求著名的科幻小說,的讀後感,不少於800字,,謝了!
觀《難以忽視的的真相》有感
做為21世紀的主宰,我們感到很自豪。因為我們科學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我想問:我們有沒有意識到人類的活動對環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在《難以忽視的真相》這部影片中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巧妙地把全球變暖的種種自然現象與戈爾先生的個人歷史,以及他長期以來致力於警示和改善全球變暖現象的行動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部具有強烈震撼力的紀錄片。作為一名資深的環保主義者,戈爾先生在本片中站在一個具有思考深度和令人注目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大量有關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巨大危害的,無可爭議的事實和信息。
至今還記得在電影中戈爾先生用了這樣兩個比喻我記憶很深刻.一個是先把一隻青蛙放進一個已經煮沸的鍋里, 青蛙燙的 「蹭"一下就蹦出來了(青蛙也不知道是著誰惹誰了…真慘);然後把它放進一個同樣的冷水鍋里,開始在下面用煤氣逐漸加熱, 青蛙一開始自然沒有跳出來,溫度緩慢上,但是青蛙始終沒想要出來,因為溫度上升慢,它已經逐漸在適應而不是一下被燙到。是它也就沒有正常的 「反射"要去逃走,而是始終在溫度上升的水裡呆著…溫度眼看就要到達沸點…這時青蛙已經不知道怎麼逃了..還是呆著..直到…直到…被人救出來….但是問題是….. 誰來救我們呢?
第二個是一桿秤,秤的左邊是一堆金條,很誘人。另一邊則是我們的地球。底哪個更重要呢? 我想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而早在幾千年前,人類便開使了他們的狂想,我們妄想征服大自然,妄想征服地球.然而現在地球上的人口正在迅速增長,人類必須想方設法讓地球養活更多的人,這就促使工農業迅速發展。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污染也隨之而來。工廠排放污水、廢氣,人們不斷地砍伐樹木,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使環境逐漸惡化,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的災難。
而那曾經甲天下的桂林,曾經清澈見底的灕江,曾經成群結隊的遊客,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桂林不再甲天下,灕江不再清澈見底,遊客不再成群結隊,看著那一大片龜裂的土地,那些小孩手中空空的水瓶,那些老人蒼白臉上無助的淚水,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彷彿有千萬只巨大的手揉捏著,疼痛難忍,我欲哭無淚,100年不遇,6000多萬人受災,200多億經濟損失,一個個巨大的數字拍打著我的心靈。雲南的水庫,曾經有4個足球場那樣大,水最深處有六,七層樓高,可現在呢?褐黃色的庫底好似剛剛經過一場強烈的撕扯一般,龜裂滿布,裂開處足以塞進一個小孩的腿,至今,圖片上的土地仍然裂著大口,小孩們仍然提著大水桶上山找水,老人們依舊無奈地落淚。
再看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亞馬孫河流域覆蓋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巴西致力於亞馬孫地區的開發。為了興建亞馬孫橫斷公路等數條大型干線公路,許多受雇於外國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線的優良木材席捲而去;為了發展采礦業,開辟大型農牧場,人們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為烏有。亞馬孫地區的開發,引起了深刻的環境問題。森林遭受破壞,水土嚴重流失,珍貴的野生動物遭劫,全球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繼續看1934年5月12日,美國發生了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沙塵暴。這次沙塵暴起自美國西部平原。一股強風暴迅速掠過西部廣闊 ,將千頃農田的沃土捲起,並以每小時60—100千米的速度,咆哮著由西向東橫掃了整個美國國土。連刮3天的這次沙塵暴,將美國西部的表土層平均颳走了5—13厘米,從而毀掉耕地4500多萬畝,造成西部平原的水井、溪流乾涸,農作物枯萎,牛羊大批死亡。
由此可見得,惡有惡報,人們對大自然不恭,大自然也會對人們不敬。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就像人們的忍耐力,一旦爆發起來,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無人可擋。
我們已經看到了嚴重的後果,我們能任其毀滅嗎?不能!我們人類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
無法釋懷,千言萬緒,匯聚一種思想:環境保護重於泰山。
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一句簡單的宣傳語,卻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從身邊點點滴滴的環境小事做起,就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是不要隨意丟下無用的紙屑,我們要做的只是隨手關掉不用的燈光,水龍頭,我們要做的只是看著那一片綠草,而不 意的踐踏······而這所有的一切微小的活動,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保護環境,從身邊做起。一句簡單的宣傳語,卻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從身邊點點滴滴的環境小事做起,就能保護好我們的家園,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是不要隨意丟下無用的紙屑,我們要做的只是隨手關掉不用的燈光,水龍頭,我們要做的只是看著那一片綠草,而不去肆意的踐踏······而這所有的一切微小的活動,都是我們能夠做到的,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
如果你不願他人喝泥潭裡取出來的黃昏之水,如果你不願看到深十八米的古井乾旱見底,如果你是真心心疼一位高齡92歲的老人,背著25公斤的水箱從十幾里地取水,如果你希望擁有綠色春天,那麼,請從身邊做起,讓我們共同保護環境,譜寫新世紀的和諧之歌。
⑺ 科幻小說讀後感怎麼寫,科幻類小說讀後感,凡爾納科幻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⑻ 最短科普科幻作品選四第一章讀後感
我是一個喜歡看書的男孩,在眾多書籍當中,我尤其喜歡科普科幻類作品,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本名叫《科普科幻作品選4》的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他被公認為現代科幻小說之父,他最初學的是法律,1863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獲得巨大成功,他一生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長篇小說,代表作有《海底兩萬里》、《神秘島》等。
寒假中我讀了《科普科幻作品選4》,共有三篇小說節選,我最喜歡的是《空中歷險記》與《海底兩萬里》。
《空中歷險記》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五十年代的一個九月,主人公來到了緬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准備乘坐熱氣球升空,,氣球的質量很好,而且體積高達三千立方米,從而能飛得很高,原來共有三位名人同行,但就在要升空的時候,旅友卻逃之夭夭,只有主人公獨自出發,更麻煩的是在即將升空的時候熱氣球上來一個瘋子,路途中不停地搗亂,而主人公憑借勇氣與智慧一次次地化險為夷,這篇故事寫得讓我身臨其境,不僅了解熱氣球旅行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到書中主人公在旅途中,無論遇到多少困難,他也決不放棄,關鍵時刻更是敢於行動,使自己轉危為安。
而另一篇小說《海底兩萬里》雖然也是關於探險的故事,但讀起來卻更加有趣,引人入勝。它講述的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海怪傳聞,好幾艘船都在海上遇見了一隻「龐然大物」,還有船隻因為被海怪襲擊而失事,於是美國派出林肯號驅逐艦進行遠征,清剿海怪,作為對大海頗有研究的著名博物學家,主人公阿羅納克斯教授受邀參加遠航。林肯號在海上轉了幾個月,卻一無所獲,終於在11月5日發現了海怪,但海怪的速度比林肯號快很多,好不容易才靠近海怪,這時海怪突然撞擊了林肯號,主人公與其他兩人都被拋入海中。三名落水者爬到海怪的背上,才發現它不是動物,而是一艘巨大的潛水艇——鸚鵡螺號,他們三人被抓進潛水艇中成了尼摩艇長的俘虜。尼摩艇長是一個神秘的人,擁有無數財富,因為憎恨人類的社會軼序,決定與人類斷絕關系,於是建造了潛水艇,從此生活在海底,再也不踏足陸地,他對三名闖入者較好,但為了保護鸚鵡螺號秘密,而拒絕釋放主人公三人。他們跟著鸚鵡螺號開始了一場大洋深處的環球之旅,一路上遇到了各種險情,令人驚心動魄,也有各種新奇的動植物,令人大開眼界。在尼摩艇長冷血地擊沉了不明國籍的戰艦後,主人公他們決定逃離潛水艇,並獲得成功。
在讀這兩個故事的過程中,彷彿自己也和書中的主人公一起經歷了大冒險,他們那種勇敢迎接困難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我,學習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只要我們都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為了目標付出不懈努力,運用勇氣與智慧就一定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