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幻小說家1937年
Ⅰ 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1937年因腸癌去世的是誰
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37年3月15日)是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尤以其怪奇小說著稱。洛夫克拉夫特最著名的作品是後來被稱為「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的一系列小說。
雖然洛夫克拉夫特的讀者群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很少,但他死後其名聲卻日益高漲;今天,洛夫克拉夫特被看作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恐怖小說家之一。根據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所說,洛夫克拉夫特以及19世紀的埃德加·愛倫·坡對後世恐怖小說家施加了無可估量的影響。」斯蒂芬·金稱洛夫克拉夫特是「20世紀最偉大的古典恐怖故事作家。」
Ⅱ 美國八九十年代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說作家是誰
艾薩克·阿西莫夫
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艾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是公認的科幻大師,與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並稱為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同時還與羅伯特·海因萊因、亞瑟·克拉克並列為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其作品以中《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
科幻聖經 」。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Ⅲ 美國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
Fredric Brown寫的這篇科幻小說標題叫Knock (《敲門聲》)
"The last man on earth sat alone in a room. There was a knock on the door."
發表在1948年12月的THRILLING WONDER STORIES上.
Ⅳ 世界三大科幻小說家的簡介
克拉克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於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他的作品主要討論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題,其《童年的終結》 (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險》(1968)、《與拉瑪相會》(1973)、《天堂的噴泉》(1980)等作品無不寓意深刻、膾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而著稱,此外克拉克還善於運用哲學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給讀者以思考。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銀河帝國衰亡史》9包括機器人、帝國、基地三大系列)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1907年7月7日生於密蘇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1925年進入安那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畢業後作為航空母艦和驅逐艦的士官在海軍服役五年。1934年因病復員。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費城海軍航空試驗所任工程師。被譽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科幻空前絕後的優秀作家」、「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四大才子之一」。作品有《異鄉異客》、《時間足夠你愛》、《雙星》等
Ⅳ 已入選科幻與奇幻名人堂的作家有哪些
1996年:
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1884-1967)
多本科幻雜志的創辦者,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第一本純科幻雜志《驚異故事》(
Amazing Stories,於1926年首度發行);因而譽為「科幻雜志之父」。最著名
的作品是《拉福 124C 41+》(Ralph 124C 41+)。
約翰·坎伯(John W. Campbell, Jr. 1910-1971)
擔任《驚愕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志主編時,一手打造科幻
黃金時代(Golden Age)的教父級人物。從他手中拉撥的大師級作家不可勝數。
其中最為著名的有羅柏·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埃薩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凡·沃果(A. E. van Vogt)、席奧多爾·史鐸金(Theodore
Sturgeon)、雷斯特·戴爾·瑞(Lester Del Rey)等人。他的名作《誰在那兒
?》(Who Goes There?)也被改編成科幻經典電影《突變第三型》(The
Thing ,該片有兩種版本,1951年經典版和1982年翻拍版)。
凡·沃果(A. E. van Vogt,1912-2000)
從1939年即開始從事科幻寫作,黃金時代三巨頭之一。也是1996年大師獎得主。
著名作品有《變種史藍人》(Slan)、《武器店》(Weapon Shop)系列和《無
理世界》(The World of Null-A)等。
傑克·威廉森(Jack Williamson,1908-)
1976年大師獎得主,1978 1980的SFWA總裁,現存最老的科幻作家。連自傳《幻
想之子:我的科幻生活》(Wonder's Child: My Life in Science Fiction)都
得過1985年的雨果獎最佳非小說類書籍。都九十幾歲了,近作《矽晶匕首》(
The Silicon Dagger)還獲得JWCMA 的特別榮譽獎。
1997年:
埃薩克·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
基本上,他不需要再多作介紹。^_^ 《機器人》和《基地》系列永遠烙印在科幻
迷的心中。不過他得大師獎是1987年的事,和他的成就、輩份比起來是稍晚了些
。
威爾斯(H. G. Wells,1866-1946)
英國作家,科幻之父之一。幾乎每一部作品都開創出新的科幻次文類。著名作品
有《時光機》(The Time Machine)、《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
星際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蒙羅博士之島》(The Island of
Dr. Moreau)等。
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
他跟艾西莫夫差不多,只不過現在還活著。1986年被封為大師,也曾受封為英國
爵士。目前英國最佳科幻小說的獎項就是以他為命名。現定居於斯里蘭卡。近作
為和新秀作家(應該說是精神傳人)史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的《他日之光》(The Light of Other Days)。
安德蕾·諾頓(Andre Norton,1912-)
她主要致力於兒童科幻奇幻文學,但作品仍廣受成人讀者歡迎。1984年獲頒大師
獎,為SFWA迄今唯一受封的女性大師。(連科幻女王烏蘇拉·勒官(Ursula K.
Le Guin )都還沒有,不過她應該是輩份不夠所致,再等幾年就快了)最著名的
系列作品是《女巫世界》(Witch World)。
1998年:
羅柏·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1907-1988)
第一屆大師獎(1975年)、四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軌跡》(Locus )雜志
票選最佳科幻小說作家永遠的第一、作品永遠買得到不絕版(除了一本《探星時
代》(Time for the Stars)以外)......還有什麽傳奇是科幻先生(Mr. SF)
所沒有的?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海萊恩是在堪薩斯市長大的作家,獲選進入家鄉
子弟所設立的名人堂格外有意義。
摩爾(C. L. Moore,1911-1987)
現代科幻尚在草創時期就已出道撰寫太空冒險故事的女作家。1933年就以西北·
史密斯(Northwest Smith)系列聞名於世。常以各種化名發表作品散見當時各
雜志。與夫婿亨利·庫特納(Henry Kuttner)的合作更令人津津樂道。可惜她
的努力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肯定,入選名人堂也算是有補償的意味在。
腓德烈·波爾(Frederik Pohl,1919-)
與艾西莫夫同輩的科幻作家、編輯兼仲介人。早年和賽瑞爾·孔布魯斯(Cyril
M. Kornbluth)合作,名噪一時;後來則以「奚奇」(Heechee )系列推向另一
個人生高峰。他同時也是1974 1976的SFWA總裁,1993年的大師獎得主。
海爾·克萊門特(Hal Clement,1922-)
擁有天文學、化學、教育學學位的他,在高中任教多年。從1942年在《驚愕科幻
》發表第一篇作品《證明》(Proof )。他的創作多半圍繞在太空歷險和外星生
命之上。在1999年終獲大師獎的肯定。最有名的著作是《重力任務》(Mission
of Gravity),日前才在英國重新發行。
1999年:
梅里特(A. Merritt,1884-1943)
幻想文類未真正成形就已活躍的作家兼編輯。雖然他的作品以奇幻為主,但其浪
漫冒險故事筆觸和寫作風格影響後世科幻作家甚巨。著名作品有《月池》(The
Moon Pool)和《伊斯塔之船》(The Ship of Ishtar)。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825-1905)
法國作家,另一位科幻之父。以當代科學冒險故事著稱。和威爾斯相較,雖然寫
作面向不廣,但內容較注重科學知識的合理性。《地心之旅》(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海底兩萬里》(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
、《從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均為早期科幻的重要里程
碑。
羅柏·席維柏格(Robert Silverberg,1935-)
十九歲初試啼聲就獲得當年雨果獎的「最有潛力新秀作家」(Most Promising
New Author)頭銜。史上被提名獎項最多的作家兼編輯,然而得獎數卻未成正比
。在科幻界極孚人望,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他是最年輕的名人,可惜的是沒有驚
天動地的生平代表作。
雷·布萊德柏里(Ray Bradbury,1920-)
科幻迷、作者、詩人、劇作家......橫跨科幻奇幻恐怖范疇的大人物。以清新雋
永又不失深度的文字,首先將科幻提升到「美」的層次。他也是少數同時獲得主
流文學批評者青睞的幻想文類作家。1989年獲得大師獎。著名作品有《火星紀事
》(The Martian Chronicles)、《圖案人》(The Illustrated Man)、《華
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和電影《白鯨記》(Moby Dick)劇本。
2000年:
艾力克·法蘭克·羅素(Eric Frank Russell,1905-1978)
1937年在《驚愕科幻》發表創作後,就成為首位在美國科幻雜志佔有一席之地的
外國作家(他是英國人);更誇張的是,許多美國讀者都不知道這一點。雖然只
有十四部小說和十七個短篇,但他的幽默筆風但過人的洞察力是大多數作家所欠
缺的。
席奧多爾·史鐸金(Theodore Sturgeon,1918-1985)
全美最好的短篇科幻小說家之一,科幻黃金時代的主力人物,以語不驚人死不休
著稱。但也因此和坎伯理念不合,轉戰歐洲。在他手中,兒童心理、性別情慾等
議題開始納入科幻的范疇。科幻研究中心所評審年度最佳短篇小說獎就是以紀念
他的名義來頒發。
高登·狄克森(Gordon Dickson,1923-)
以英雄式的太空歌劇聞名於世。《柴德世界》系列(Childe Cycle,或稱《多賽
》(Dorsai)系列)與海萊恩的《星艦戰士》(Starship Troopers)一同為戰
爭科幻寫下定義。《多賽》之外,《龍與喬治》(The Dragon and the George
)系列亦極為出名。
保羅·安德森(Poul Anderson,1926-)
這位多產作家從五○年代之後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創作水準。雖然作品涵蓋的面向
甚廣,但一般認為他是宇宙航行和太空探險的代表作家。1998年受封為大師。著
名作品有《飛天十字軍》(The High Crusade)、《終極宇航》(Tau Zero)、
《百萬年的孤舟》(The Boat of a Million Years)等。
Ⅵ 世界科幻史上被稱為「宇宙歌劇」創始人的美國科幻小說家是
E·E·史密斯
在雨果·根斯巴克的《驚奇故事》和約翰·坎貝爾的《驚人科幻小說》以及其它許多科幻雜志的共同耕耘下,大批優秀的科幻作家脫穎而出。科幻小說在美國迅速繁榮起來。
在整個科幻黃金時代初期,有一類作品特別令人矚目,後人將其命名為「宇宙歌劇」。這類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故事均發生在地球以外的太空或宇宙深處。它的始創者就是有著哲學博士頭銜的E·E·史密斯(EdwardElmerSmith,1890-1965)
關於史密斯其人,恐怕現在的讀者已知之甚少,即使在他的家鄉美國也是如此——盡管他聲譽卓著,他的許多作品仍在不斷再版。這種狀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人生之路幾乎完全被他在科幻領域內取得的巨大成功的光輝所掩蓋了。沒有誰關心他以何為生,人們只知道他是「宇宙歌劇」的始創者。
我們說史密斯開創了」宇宙歌劇」題材,並不是說在他之前,具體地說是在1928年史密斯的《宇宙雲雀》第一次出現在《驚奇故事》雜志上之前,沒有這一類題材的作品。其實早在1917年左右,史密斯開始醞釀這部作品之前就已經有一些關於太空探險的小說出版了。比如。1898年紐約的一家報紙上就登載了一篇G·P·賽爾維斯創作的《愛迪生征服火星》。然而,嚴格遵循科學原理創作的史密斯與那些庸俗的同類題材作家不同,他將那些十分浩大的規模與復雜的情節處理得有條不紊,贏得了大批讀者的喝彩,並使這一題材迅速風靡開來。可以說,是史密斯將這一題材發掘到極致。
史密斯的第一個系列就是前面提到的《宇宙雲雀》,他一生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斷斷續續從事這個超長系列的創作。這個系列的第一部是《雲雀與太空》,講的是發明家西頓與好友發現了一種新能源,並創造了「雲雀」號宇宙飛船。敵手萊格諾發現了秘密,劫持了西頓的未婚妻飛向宇宙深處。西頓和好友藉助了先進的「宇宙羅盤」發現了萊格諾,駕駛「雲雀」號開始了追逐……《雲雀與太空》是科幻小說史上最早出現的人類飛出太陽系的故事,它拉開了「宇宙歌劇」的大幕,以後的作家爭相效仿。
《宇宙雲雀》系列的最後一本《雲雀與杜奎森》是在史密斯逝世後才出版的,講述了西頓被邪惡的杜奎森追逐,他們在宇宙深處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新發明的大對抗。雙方鬥智斗勇,場面越來越大。這巨大的場面甚至使作品本身空洞起來。因為,當故事中的所有東西都變得越來越巨大時,作者也就越來越難以駕馭它們並賦予它們以生命了。
<p>史密斯的創造才華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是在他的《透鏡人》系列中。在這個系列中,史密斯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龐大的歷史格局,上溯千億年,下至無窮的時光盡頭。每一卷作品中,主人公都與一個龐大的邪惡組織作戰並戰勝他們,但在下一卷的開頭,你會發覺,那個組織只是另一個更大更可怕的組織的一部分。在該系列的最後一卷,史密斯將最遠的星空定格在我們面前。
宇宙歌劇」成功的奧秘並不在於有勇敢的冒險家或發明家充當主人公——他們富於智慧,能夠隨時發明出一系列新奇武器,消滅任何一種敵人(這些敵人總是一種比一種強大),也不在於其故事發生在令人神往、充滿夢幻色彩的宇宙深處,而在於那令人震撼的宏大場景。
Ⅶ 美國近代著名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寫了一篇科幻小說,只有24個字: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裡,這時
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他打開了門,門外空無一人,只有荒涼的殘骸,眼前的一切開始不斷地
沖擊著他的大腦,他參與了那場毀滅一切的戰爭,那時的他是一名將軍,
是第38集團軍的軍長.....。戰爭已經不只是飛機大炮坦克的碰撞了,原子彈
核武器,反物質武器一個個登上戰場,每一場戰役都會死掉數萬人,士兵們
無不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沖過無人區,無不是倒在敵人的機槍之下,孩子們在殘骸
間大哭不止,女人們抱著她們死去的孩子,丈夫,撕心裂肺的悲愴哭嚎。
然而,他們失敗了,參戰各方都失敗了,過度的核武器使用摧毀了一切,殘存者
在地底的避難所里苟延殘喘,接著,一個個的倒下死去,現在,僅剩他一人。他悲愴
的看著這一切,全然不知一個身著黑袍的人已經站在了他身後,一隻冰冷乾枯的手搭
在了他的肩膀上,「有什麼感想嗎?最後的人類。」他冷冷的講到。「您是死神嗎?
是來帶走我的生命嗎?」「是的,我是,人類罪孽深重,上帝要求我終結這個種族。」
他繼續說著,最後一個人沉默了,死神頓了頓,講到:「但,在你死前,我想聽聽你
對此有何看法。你後悔嗎?」人類嘆了一口氣,講到:「我不會對命運做出抗拒,我們
的確是罪孽深重,戰爭因利益而起,然後反噬掉了我們。我看到了那些孩子的悲愴,聽
到了那些母親的哀嚎,我後悔了......我是個永恆的罪人。」
死神沉默許久,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到:「幾千年了......你是我見到的第一個願意自我
贖罪,自我反省的人類,但是很遺憾,你也是我見到的最後一個如此明白的人類......願你
安息。上路吧。」死神嘆息著,舉起了鐮刀,這時,人類突然講到:「能否讓我提最後一個問
題?」「請講。」「那個世界,會有戰爭嗎?」「不會,那裡是贖罪者去往的地方。」
鐮刀揮下之時,人類笑了,他說到:「感謝......我終於可以解脫了。」
Ⅷ 美國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三個重要小說系列分別是那三個系列
《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它們被譽為「科幻聖經 」。
Ⅸ 哪些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力成真了
醫學研究、空間探索和機器人等領域都已經誕生了許多科技奇跡。但是想一想電影里令人畏懼的機器人,或許人們對於機器人並沒有多少美好的憧憬吧。
空中飛車的吸引力也並沒有那麼大,倒不是因為金錢或能源的問題,而是我們已經製造出了遙控飛機——嘿,空中飛車也沒那麼狂炫酷吊炸天嘛。
究竟哪些科幻片中的高科技會成為現實呢?Reddit用戶RobStone采訪了Reddit的科學家們,邀請他們分享哪些最為不可思議的科技會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科學家們沒有回答明確的時間軸——這確實太難預測了,但是一些回答足夠引起人們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