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美國科幻小說論文
Ⅰ 科幻小說,國外經典,2000字左右,求書名,不要網上的無聊作品。
機器人、沙丘、安德的游戲、光暈、拉瑪、恐龍文明、太空漫遊、黑質、冰與火之歌(這個是奇幻,但是實在太好看了!!!)碟形世界系列(奇幻,看過《銀河系漫遊指南》的話,可以告訴你,這個更好笑)以上均為系列小說
Ⅱ 請問關於美國科幻電影的評論性的書籍,或者有某位知名學者發表過這樣的文章。雜志就算了, 要詳細一點的,
這方面的東西國內比較有名的是鄭軍。成單行本出版的有《光影兩萬里——世界科幻影視簡史》、《第五類接觸——世界科幻文學簡史》、《科幻小說的預言與真相》,淘寶里基本就有賣的。關於科幻的評論文章就多了,去網路找他的詞條,裡面講的比較詳細。
Ⅲ 寫科幻小說論文 用得到的參考書推薦
有點不能理解你的意思。科幻小說就科幻小說怎麼又是論文呢?根本就是兩個文體啊。對於科幻小說,雖然我不是很擅長寫,但多少還是知道的,其實對於目前的狀況還是那種在「硬科幻」更簡單,雖然「軟科幻」比較好些,不過要求的技術難度會比較高。「硬科幻」的話,就是目前物理啊生物之類的進行運用和想像。可以在不違背目前科學規律的前提下對我們未來的生活進行想像。最好是那種能夠將未來科學融入到現實生活平常能夠用到的東西上,這樣更具「科幻」特性,寫出來的東西相對更容易接受。科幻小說的話,我比較推薦「凡爾納」,尤其是《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如果你平時有多看什麼外國大片啊,九州啊之類的你的想像能力可能會好一點。如果非得要說科幻論文的話,《外國科幻論文精選》作 者:王逢振。好像是重慶的出版社的吧。聽說那是本好書,價值性很高,網上我沒找到,你得到書店看看。看了這本書可能對你有很大的幫助。至於具體的相關理論的書籍啊,難找。我也實在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有這些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吧!
Ⅳ 推薦一些歐美科幻小說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機器人」系列、「帝國」系列 .
還有我心中永遠的凡爾納,有(《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八十天環游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等等等等,太多了有無數本呢。。)
個人最喜歡的是羅伯特·海因萊因,他被稱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我看過他的作品有《嚴厲的月亮》《異鄉異客》《星船傘兵》等等。
我也很喜歡喬治·威爾斯。他寫的書也多:《時間機器》《世界大戰》《月球上最早的人類》《隱身人》等等等,最好去買全集。
比較有名氣的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再近點的是道格拉斯的《宇宙盡頭的餐館》等等很幽默的科幻。
……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那一系列經典值得買回來收藏。
Ⅳ 求推薦一些有名的長篇美國科幻小說
私信鏈接世界科幻大師叢書系列319本
Ⅵ 急求科幻小說和科技論文!
2100年宇宙遨遊記
2100年,科技高度發達,並且實現了世界和平。人類因為基因破解後,變得非常長壽。這時,地球的人口已超過130億,生存的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太陽聯邦」決定組成一支宇宙探險隊,代表人類去尋找新的居住「星球」。我有幸被聯邦任命為「星宇號」艦長,我馬上挑選了三十九名宇航員,六個智能機械人,駕駛著「星宇號」以地球時6000萬光年驚人的超時空速度飛出「銀河系」,向宇宙深處挺進。
我們游歷了幾十個「星系」,但都因為溫度過高,沒有水源及樹木而不能生存。正在絕望之際,前方出現了一個新的「太陽星系」,太陽是淺綠色的。隨即我們發現了一個比地球面積大好幾倍的星體,有著大片海洋和綠地。我們欣喜若狂,將太空艦降落到這個「星球」上,我帶著二十六個宇航員和三個智能機械人,全副武裝,戴著頭盔,身穿防彈衣,攜帶著激光槍,去探索該「星球」的奧秘。
這個「星球」彷彿仙境一樣,聳入雲霄的原始森林鬱郁蔥蔥,各種奇形怪狀的果實綴滿枝頭;遍地奇花異草,百鳥啼囀,聲聲悅耳;河中流水潺潺,清澈可鑒。雖然如此仙景,卻不見一絲人煙。
我發現這里所有的動、植物,都比地球的體積大幾倍到幾百倍。突然,一隻大雕遮天蔽日地從頭上掠過,口裡叼著一條十幾米長的巨蟒。河中幾只長著幾十條腿的巨蝦正在休息,一條十米長,身體像魚,頭像鏟,一隻眼睛向下,一隻向上,口大無比的大魚,將它們一口吞了,成為果腹之食。然後浮出水面,「嚕」,這一叫像打雷一般響。一條比科莫多龍大十倍的巨蜥聞聲而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張開血盆大口,把魚一口咬住。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們還看見了許多地球上已經絕種的動、植物在這里出現。
夜幕降臨,「淺藍色」的月亮升上天空。我們拿出一個太空箱,一打開就變成一座設備齊全的房子。突然,一陣震耳欲聾的聲音傳來,一群像腳板般大的史前殺人巨蚊向我們撲來。我們大驚失色,面面相覷,心膽欲裂。我們拿起激光槍掃射,卻無濟於事,因為巨蚊源源不絕。激戰三小時,大家都疲憊不堪。我看見巨蚊喜歡向熱能撲去,我靈機一動用激光槍點著一棵巨杉,蚊群馬上撲向火柱,前赴後繼,直到最後一隻蚊子死去,到處屍橫遍野,全是巨蚊的屍體,這個物種從此滅絕了。
這時大家筋疲力盡了,休息一會兒。黎明來臨,「淺綠色」的太陽從西邊升起。我們迎著「淺綠色」的陽光繼續出發探索,這里到處都長著三角、六角、七角、八角、九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等像鑽石、珍珠、瑪瑙、紅、藍寶石、紫水晶、翡翠等果實,從未見過的珍奇果樹,真是形狀各異、品種奇特。我不禁摘下一顆左端右瞧,忍不住咬一口,鮮美極了,泌人心肺。一切都顯得那麼神奇,那麼美好。
經過全面探索,我們確定這里十分適合人類生活居住。我們終於成功了,成為了地球的拯救者,我們馬上向「聯邦」報告,三小時後,大批的飛船呼嘯著降落在這個剛命名為「星宇系天球」純潔的土地上,將此地設為新的移民地。
Ⅶ 誰能提供我最全的最多的經典的科幻小說(TXT最好,科幻世界PDF也行)
【您好,您要的資源已上傳】
直接點擊【附件】(書名)即可下載,提問者下載不需要財富值
如有疑問請【追問】,我會盡快回復。O(∩_∩)O~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罒ω罒滿意請【及時採納】↖(^ω^)↗謝謝樓主的合作~
============= 【誰染蘭色涼薄意】團隊
Ⅷ 科幻論文
小弟弟有志氣!中國科幻後繼有人啊!不過我不可能現幫你寫阿。。。。。。。。。。
這里有一篇科幻巨匠劉慈欣的評論,相當深刻,可能有點太長了,而且你不一定全能看懂,你一定耐心看完,然後看著摘一部分。希望有用。
從大海見一滴水——對科幻小說中某些傳統文學要素的反思
作 者:劉慈欣
類 別:科幻理論
試想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做出如下描述:
拿破崙率領六十萬法軍侵入俄羅斯,俄軍且戰且退,法軍漸漸深入俄羅斯廣闊的國土,最近佔領了已成為一座空城的莫斯科。在長期等待求和不成後,拿破崙只得命令大軍撤退。俄羅斯嚴酷的冬天到來了,撤退途中,法國人大批死於嚴寒和飢餓,拿破崙最後回到法國時,只帶回不到三萬法軍。
事實上托翁在那部巨著中確實寫過大量這類文字,但他把這些描寫都從小說的正文中隔離出來,以一些完全獨立的章節放在書中。無獨有偶,一個世紀後的另一位戰爭作家赫爾曼•沃克,在他的巨著《戰爭風雲》中,也把宏觀記述二戰歷史進程的文字以類似於附記的獨立章節成文,並冠以一個統一的題目:《全球滑鐵盧》,如果單獨拿出來,可以成為一本不錯的二戰歷史普及讀物。兩位相距百年的作家的這種作法,無非是想告訴讀者:這些東西是歷史,不是我作品的有機部分,不屬於我的文學創造。
確實,主流文學不可能把對歷史的宏觀描寫作為作品的主體,其描寫的宏觀度達到一定程度,小說便不成其為小說,而成為史書了。當然,存在著大量描寫歷史全景的小說,如中國的《李自成》和外國的《斯巴達克思》,但這些作品都是以歷史人物的細節描寫為主體,以大量的細節反映歷史的全貌。它們也不可能把對歷史的宏觀進程描寫做為主體,那是歷史學家乾的事。
但科幻小說則不同,請看如下文字:
天狼星統帥侖破拿率領六十萬艘星艦構成的龐大艦隊遠征太陽系。人類且戰且退,在撤向外太空前帶走了所有行星上的可用能源,並將太陽提前轉化為不可能從中提取任何能量的紅巨星。天狼遠征軍深入太陽系,最後佔領了已成為一顆空星的地球。在長期等待求和不成後,侖破拿只得命令大軍撤退。銀河系第一旋臂嚴酷的黑洞洪水期到來了,撤退途中,由於能源耗盡失去機動能力,星艦大批被漂浮的黑洞吞噬,侖破拿最後回到天狼星系時,艦隊只剩下不到三萬艘星艦。
這也是一段對歷史的宏觀描寫,與上面不同的是,它同時還是小說,是作者的文學創造,因為這是作者創造的歷史,侖破拿和他的星際艦隊都來自於他的想像世界。
這就是科幻文學相對於主流文學的主要差異。主流文學描寫上帝已經創造的世界,科幻文學則像上帝一樣創造世界再描寫它。
由於以上這個區別,使我們必須從科幻文學的角度,對科幻小說中主流文學的某些要素進行反思。
一、細節
小說必須有細節,但在科幻文學中,細節的概念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這樣一篇名為《奇點焰火》科幻小說,描寫在一群超級意識那裡,用大爆炸方式創造宇宙只是他們的一場焰火晚會,一個焰火就是一次創世大爆炸,進而誕生一個宇宙。當我們的宇宙誕生時,有這樣的描寫:
「這顆好!這顆好!」當焰火在虛無中炸開時,主體1歡呼起來。
「至少比剛才幾顆好,」主體2懶洋洋地說,「暴脹後形成的物理規律分布均勻,從純能中沉澱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錯。」
焰火熄滅了,灰燼紛紛下落。
「耐心點嘛,還有許多有趣的事呢!」主體1對又拿起一顆奇點焰火要點燃的主體2說,他把一架望遠鏡遞給主體2,「你看灰裡面,冷下來的物質形成許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體2舉著望遠鏡說,「他們能自我復制,還產生了微小的意識……等等,他們中的一些居然推測出自己來自剛才那顆焰火,有趣……」
毫無疑問,以上的文字應該算做細節,描寫兩個人(或隨便其它什麼東西)在放一顆焰火前後的對話和感覺。但這個細節絕對不尋常,它真的不「細」了,短短二百字,在主流文學中描寫男女主人公的一次小吻都捉襟見肘,卻在時空上囊括了我們的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全部歷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還展現了我們的宇宙之外的一個超宇宙的圖景。這是科幻所獨有的細節,相對於主流文學的「微細節」而言,我們不訪把它稱為「宏細節」。
同樣的內容,在主流文學中應該是這樣描寫的:
宇宙誕生於大爆炸,後來形成了包括太陽在內的恆星,後來在太陽旁邊形成了地球。地球出現十幾億年後,生命在它的表面出現了,後來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人類。人類經歷了原始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開始了對宇宙本原的思考,並證明了它誕生於大爆炸。
這是細節嗎,顯然不是。所以宏細節只能在科幻中出現,
其實這樣的細節在科幻小說中很常見,《2001》的最後一章宇航員化為純能態後的描寫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一段文字為科幻文學中最經典的篇章。在這些細節中,科幻作家筆端輕搖而縱橫十億年時間和百億光年空間,使主流文學所囊括的世界和歷史瞬間變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塵。
在科幻小說的早期,宏細節並不常見,只有在科幻文學將觸角伸向宇宙深處,同時開始對宇宙本原的思考時,它才大量出現,它是科幻小說成熟的一個標志,也是最能體現科幻文學特點和優勢的一種表現手法。
這里絲毫沒有貶低傳統文學中的微細節的意思,它同樣是科幻小說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沒有生動微細節的科幻小說就像是少了一條腿的巨人。即使全部以微細節構成的科幻小說,也不乏《昔日之光》這樣的經典。
現在的遺憾是,在強調微細節的同時,宏細節在國內科幻小說的評論和讀者中並沒有得到認可,人們對它一般有兩種評價:一、空洞,二、只是一個長篇梗概。
克拉克的《星》是科幻短篇中的經典,它最後那句:「毀滅了一個文明的超新星,僅僅是為了照亮伯利恆的夜空!」是科幻小說的千古絕唱,也是宏細節的典範。但這篇小說如果在國內寫出,肯定發表不了,原因很簡單:它沒有細節。如果說《2001》雖然時空描寫的尺度很大,但內涵已寫盡,再擴長也沒什麼了,那麼《星》可真像一部長篇梗概,甚至如果把這篇梗概遞到一位國內出版社徵集科幻長篇的老編手中,他(她)沒准還嫌它寫得太粗略呢。國內也有很多不錯的作品以「沒有細節」為由發表不出來,最典型的例子要數馮志剛的《種植文明》了。在2001年北京師大的銀河獎頒獎會後座談中,一位MM嚴厲地指責道:「科幻創作的不認真已經發展到了這種地步,以至於有人把一篇小說的內容簡介也拿出來冒充傑作!」看到旁邊馮兄的苦笑,我很想解釋幾句,但再看MM那義憤填膺大義凜然的樣子,話又嚇回肚子里去了。其實,這部作品單從細節方面來說,比國外的一些經典還是細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兩年前剛獲星雲獎的《引力深井》,看看卡爾維諾的《螺旋》,再看看很有些年代的《最初的和最後的人》。聽說馮兄正在把他的這篇「內容簡介」擴為長篇,其實這事兒西方科幻作家也常干,但耐人尋味的是,很多被擴成的長篇在科幻史上的地位還不如它的短篇「梗概」。
宏細節的出現,對科幻小說的結構有著深刻的影響。這使我們聯想到了應用軟體(特別是MIS軟體)的開發理論。依照來自西方的軟體工程理論,軟體的開發應該由頂向下,即首先建好軟體的整體框架,然後逐步細化。而在國內,由於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層次的限制,企業MIS軟體的開發基本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先有各專業的小模塊,最後逐漸湊成一個大系統(這造成了相當多的災難性的後果)。前者很像以宏細節為主的科幻,先按自己創造的規律建成一個世界,再去進一步充實細化它;而後者,肯定是傳統文學的構建方式了。傳統文學沒有辦法自上而下地寫,因為上面的結構已經建好了,描寫它不是文學的事。
科幻急劇擴大了文學的描寫空間,使得我們有可能從對整個宇宙的描寫中更生動也更深刻地表現地球,表現在主流文學中存在了幾千年的傳統世界,從仙女座星雲中拿一個望遠鏡看地球上羅密歐在朱麗葉的窗下打口哨,肯定比從不遠處的樹叢中看更有趣。
科幻能使我們從大海見一滴水。
二、人物
人類的社會史,就是一部人的地位的上升史。從斯巴達克思揮舞利劍沖出角斗場,到法國的革命者們高喊人權博愛平等,人從手段變為目的。
但在科學中,人的地位正沿著相反的方向演化,從上帝的造物(宇宙中的其它東西都是他老人家送給我們的傢具),萬物之靈,退化到與其它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再退化到宇宙角落中一粒沙子上的微不足道的細菌。
科幻屬於與社會文化密不可分的文學,但它是由科學催生的,現在的問題是,在人的地位上,我們倒向哪邊?
主流文學無疑倒向了前者,文學是人學,已經成了一句近乎於法律的准則,一篇沒有人物的小說是不能被接受的。
從不長的世界科幻史看,科幻小說並沒有拋棄人物,但人物形象和地位與主流文學相比已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成為經典的那些科幻作品基本上沒有因塑造人物形象而成功的。在我們看過的所有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平面呆板之最是《2001》創造的,裡面的科學家和宇航員目光呆滯面無表情,用機器般恆定的聲調和語速說話。如果說其它科幻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欠缺是由於作家的不在意或無能為力,《2001》則是庫布里克故意而為之,他彷彿在告訴我們,人在這部作品中只是一個符號。他做得很成功,看過電影後,我們很難把飛船中那僅有的兩個宇航員區分開來,除了名字,他們似乎沒有任何個性上的特點。
人物的地位在科幻小說中的變化,與細節的變化一樣,同樣是由於科幻急劇擴大了文學描述空間的緣故,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科幻與科學天然的聯系,使得它能夠對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人物形象的概念在科幻小說中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擴展。
其一、以整個種族形象取代個人形象。與傳統文學不同,科幻小說有可能描寫除人類之外的多個文明,並給這些文明及創造它的種族賦以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創造這些文明的種族可以是外星人,也可以是進入外太空的不同人類群落。前面提到的《種植文明》,就是後者的典型例子。我們把這種新的文學形象稱為種族形象。
其二、一個世界作為一個形象出現。這些世界可以是不同的星球和星系,也可以是平行宇宙中的不同分支,近年來,又增添了許多運行於計算機內存中的虛擬世界。這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這些世界是有人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人),這種世界形象,其實就是上面所說的種族形象的進一步擴展。另一種情況是沒有人的世界,後來由人(大多是探險者)進入。在這種情況中,更多地關注於這些世界的自然屬性,以及它對進入其中的人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形象往往像傳統文學中的一個反派角色,與進入其中的人發生矛盾沖突。科幻小說中還有一種十分罕見的世界形象,這些世界獨立存在於宇宙中,人從來沒有進入,作者以一個旁邊的超意識位置來描寫它。比如《巴別圖書館》。這類作品很少,也很難讀,但卻把科幻的特點推向極致。
不管是種族形象還是世界形象,在主流文學中都不可能存在,因為一個文學形象存在的前提是有可能與其它形象進行比較,描寫單一種族(人類)和單一世界(地球)的主流文學,必須把形象的顆粒細化到個人,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是科幻對文學的貢獻。
科幻中兩種新的文學形象顯然沒有得到國內讀者和評論的認可,我們對科幻小說的評論,仍然沿續著傳統文學的思維,無法接受不以傳統人物形象為中心的作品,更別提有意識地創造自己的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了,而對於這兩個科幻文學形象的創造和欣賞,正是科幻文學的核心內容,中國科幻在文學水平上的欠缺,本質上是這兩個形象的欠缺。
三、科幻題材的現實與空靈
國內的讀者偏愛貼近現實的科幻,稍微超脫和瘋狂一些的想像就無法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科幻大多是近未來的。
其實這個話題在理論上沒有太多可討論的,科幻的存在就是為了科學幻想,現在科學要被拋棄了,那隻剩下幻想。展現想像世界是這個文學品種的起點和目的。用科幻描寫現實,就像用飛機螺旋槳當電扇,不好使的。有一件事一直讓我迷惑不解:想看對現實的描寫幹嘛要看科幻?《人民文學》不好看嗎?《收獲》不好看嗎?《平凡的世界》不好看嗎?要論對現實描寫的層次和深度,科幻連主流文學拉下的那點兒也比不上。
很多年前看過一部蘇聯的喜劇電影,其中有這樣的鏡頭:一架大型客機降落到公路上,與汽車一起行駛,它遵守所有交通規則,同汽車一樣紅燈停綠燈行。
這是對國內科幻題材現狀的絕妙寫照。科幻是一種能飛起來的文學,我們偏偏喜歡讓它在地上爬行。
四、科幻中的英雄主義
現代主流文學入了嘲弄英雄的時代,正如那句當代名言:「太陽是一泡屎,月亮是一張擦屁股紙。」
其實,這種做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科學和理性地想想,英雄主義並不是一個褒義詞。二戰中那些英勇的德國坦克手和日本神風飛行員的行為是不是英雄主義?當然可以說不是,因為他們在為非正義的一方而戰爭。但進一步思考,這種說法帶給我們的只有困惑。普通人在成為英雄以前並不是學者,他們不可能去判斷自己所從事事業的正義與否;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學者,從道義角度對一場戰爭進行判斷也是很難的,說一場戰爭是不是正義的,更多的是用腳而不是用大腦說話,即看你站在哪方的立場上。像二戰這樣對其道義性質有基本一致的看法的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如果按傳統的英雄主義概念,在戰爭到來時,普通人如果想盡責任,其行為是否是英雄主義就只能憑運氣了,更糟的是這種運氣還不是扔硬幣的二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肯定認為大部分戰爭中雙方的陣亡士兵都是無意義的炮灰。以這樣的定義再去看英雄主義,就會發現它在歷史上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遠大於進步。《光榮與夢想》中的女人公所為之犧牲的事業也並非是正義的。這樣一來,難道那些以生命為代價的慘烈奉獻,那些只有人類才能做出的氣壯山河歌泣鬼神的壯舉,全是毫無意義的變態和鬧劇?
比較理智和公平的作法,是將英雄主義與道義區分開來,只將它做為一種人類特有的品質,一種將人與其它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標志。
隨著文明的進步,隨著民主和人權理念在全世界被認可,英雄主義正在淡出。文學嘲弄英雄,是從另一個角度呼喚人性,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歷史的進步。可以想像,如果人類社會沿目前的軌道發展,英雄主義終將成為一種陌生的東西。
現在的問題是:人類社會肯定會沿著目前的軌道發展嗎?
人類是幸運的,文明出現以來,人類世界做為一個整體,從未面對過來自人類之外的能在短時間內滅絕全種族的災難。但不等於這樣的災難在未來也躲著我們。
當地球面臨外星文明的全面入侵時,為保衛我們文明,可能有十億人需要在外星人的激光下成為炮灰;或者當太陽系駛入一片星際塵埃中,惡化的地球生態必須讓三十億人去死以防止六十億人一起死,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學是否還要繼續嘲笑英雄主義呢?那時高喊人性和人權能救人類嗎?
從科幻的角度看人類,我們的種族是極其脆弱的,在這冷酷的宇宙中,人類必須勇敢地犧牲其中的一部分以換取整個文明的持續,這就需要英雄主義了。現在的人類文明正處在前所未有的順利發展階段,英雄主義確實不太重要了,但不等於在科幻所考慮的未來也不重要。
科幻文學是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最後一個棲身之地,就讓它們在這里多呆一會兒吧。
五、科幻中的第三個形象
前面說過科幻文學所特有的兩個形象: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它還有第三個主流文學所沒有的形象:科學形象。由於科幻是科學發展的直接產物,不管是傳統的硬科幻,還是後來的軟科幻,科學總是或明顯或隱藏地存在於其中,它像血液般充盈在科幻小說的字里行間,作為一個無所不在的形象,一直在被科幻小說塑造著。
中國科幻一直在向主流文學學習,但不是一個好學生:我們關注人物形象和語言技巧,結果我們的作品在人家看來不過是小學生作文;我們關注現實,與人家相比不過是一群涉世不深的學生娃的無病呻吟;我們也玩後現代,結果更是一塌糊塗。但在一件事上,科幻對主流文學卻是青出於藍勝於藍。
那就是對科學的醜化和妖魔化。
其實,到現在為止,主流文學只是與科學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並沒有刻意傷害她,這一方面因為傳統文學中的田園場景與科學關系不大,另一方面,醜化科學首先需要了解她,在這一點上主流文學可能有一定的障礙。但科幻卻有著這方面的天然優勢,而且做起來不遺餘力!
我們科幻小說中的科學形象已經成了什麼樣子,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不錯,西方的科幻作家們在這方面做的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並不是我們這樣做的理由。科學在西方社會相當普及,對它的後果進行反思也許是必要的。但即使如此,這種傾向也受到了西方科學界和科幻評論界的一致譴責。在中國,科學在大眾中還是一支曠野上的小燭苗,一陣不大的風都能將它吹滅。現在的首要任務不是預言科學的災難,中國社會面臨的真正災難是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的喪失。
科學的力量在於大眾對她的理解,這是一句真知灼見。而讓科學精神在大眾中生根發芽是一項偉大的事業,與之相比,科幻倒顯得微不足道了。本來兩者並不矛盾,老一輩的中國科幻人曾滿懷希望讓科幻成為這項偉大事業的一部分,現在看來這希望是何等的天真。但至少,科幻不應對這項事業造成損害。科學是科幻的母親,我們真願意成為她的敵人嗎?
如果不從負面描寫科學,不把她寫得可怖可怕就不能吸引讀者,那就讓我們把手中的筆停下來吧,沒什麼了不起的,還有許多別的有趣的事情可做。如果中國科幻真有消失的那一天,作為一個忠誠的老科幻迷,我真誠地祈禱她死得干凈些。
六、陳舊的枷鎖
以上寫了一些科幻與主流文學的對比,絲毫沒有貶低主流文學的意思。以上談到的科幻的種種優勢是它本身的性質所決定,它並沒有因此在水平上高出主流文學,相反,她沒有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其實,與主流文學相比時,我常常有自慚形穢的感覺。最讓我們自愧不如的,是主流文學家們那種對文學表現手法的探索和創新的勇氣。從意識流到後現代文學令人眼花繚亂的表現手法,以我行我素的執著精神不斷向前發展著。再看看科幻,我們並沒有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表現手法,新浪潮運動不過是把主流文學的表現工具拿過來為已所用,後來又發現不合適,整個運動被科幻理論研究者稱為「將科幻的價值和地位讓位於主流文學的努力」。至於前面提到的宏細節、種族形象和世界形象,都是科幻作家們的無意識作為,沒有上升到理論高度,更沒有形成一種自覺的表現手法。而在國內,這些手法甚至得不到基本的認可。
其實,前面所提到的在科幻文學中擴展和顛覆的一些傳統文學元素,如人物形象、細節描寫等,在主流文學中也正在被急劇變革。像博爾赫斯和卡爾維諾這樣的主流文學家,早就拋棄了那些傳統的教條,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反觀國內科幻的評論者們,卻正在虔誠地拾起人家扔掉的破爛枷鎖,庄嚴地套到自己身上,把上面的螺栓擰到最緊後,對那些稍越雷池一步的科幻作品大加討伐,儼然成了文學尊嚴的守護者。看著網上的那些評論,滿篇陳腐的教條,沒有一點年輕人的敏銳和朝氣,有時真想問一句:您高壽?
創新是文學的生命,更是科幻的生命,面對著這個從大海見一滴水的文學,我們首先要有大海的胸懷!
2003.09.30 於娘子關
Ⅸ 求助一篇關於科幻文學方面的論文<急!!!!>拜託了各位 謝謝
題目是 科幻與神話的關系 科幻與神話的關系 神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國神話,一類是歐洲神話,而別的國家拍出的可以說算不上神話,因為其他國家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神話背景,既然從古代就沒有信念,那麼又怎麼去體會呢? 例如: 非洲:想寫神話,全是巫術、通靈,上哪裡找神話呀?頂多是個愛神——部落酋長,臨性大量女性。 南美:有的只是信仰,雖然有神和故事,但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的神話體系。 北美:只有300多年的歷史,上哪裡找神話呀?印第安人,土著部落,沒有神話體系,就算有,也被無情的抹殺在美國人的歷史中了! 大洋州:發現的更晚,一邊玩去吧! 南極洲:你說它會有神話嗎?有也只是神的,不是我們的,我們是不會知道的! 中國神話分為幾個背景。1.以玉帝的天庭。2.封神榜時期。3.盤古開天與女媧造人時期。 而這幾個時期又有互相的矛盾,最明顯的一點是1與2中的楊戩,1中的楊戩是玉帝的侄子,而2中的楊戩是一名道童,後成仙,成仙時還是女媧執掌天庭,那麼玉帝又是怎麼升天的呢,這很矛盾! 再有就是:3中的女媧以身補天而死,沒有神話說過,她復活了,那麼2中她是怎麼成神的?天界是怎麼誕生的? 歐洲神話以北歐神話為主,歐洲神話是人性的,與中國的神話不同。 歐洲神話以宙斯,這個萬神之王為背景,又有三個分支。 其一:是說宙斯是萬神之王,沒一個神都是他的孩子。 另一個是:神,是代代相傳的,宙斯是第四代神王,普羅米休斯有先知的能力,他預言說,宙斯與海神(女)的孩子會殺死他,取代他的神位!宙斯便將她嫁給了一個國王,避開了這一切,永遠鞏固了他的神王地位。 還有一個說:海神波士頓與冥界之王都是宙斯的兄弟 科幻是以科學為前提,很容易理解,又不容易理解。 科幻的幾個主要模式就是1.超越時空回到過去、2.未來的人來到現在、3.意外到達未來、4.和外星生命的關系、5.還有未來的事、6.超級英雄。 第1個並不能完全算做科幻,因為他其中不會有太多的科技。 第2個,這其中也不會有太多的科技含量,但它已經是科幻的范疇了。 第3個,這個已經有了未來的社會為背景。 第4個是一個一直都很熱門的話題,其中蘊涵了大量的可研究因素和我們人類對於宇宙、地外文明和自身的幻想、渴望和求知慾! 第5個是一個可以完全發揮自己「合理」想像力的空間,人類大腦的發展給了我們不斷幻想又把幻想變為現實的能力。 第6個好象也只有美國才會孕育出來!!! 而這里有個問題,就是以19世紀為背景的科學與魔法交織的故事,應該算是哪一累呢?我認為應該是魔幻,例如《紳士大聯盟》 以上是我對科幻和神話的一個自己的看法。 科幻與神話的區別在許多方面,在這不能一一列舉和對比,我認為具有突出代表性的兩個方面的區別。下面我想簡單的談談這二者之間撲朔迷離的關聯。 科幻和神話都源自於人類的幻想,這從本質上就把它們聯繫到了一起。更甚者,許多西方科幻作家都從本國的傳統神話作品或宗教典籍中尋找藝術靈感,甚至直接將它們改造成科幻文學題材。這充分體現了科幻與神話之間的傳承性。 有些科幻成為神話的翻版。以美國人拍的《天煞》為例,外星人選在獨立日發起總攻,並且最後是有美國人找到了打敗外星人的辦法,再次拯救了世界。這種救世情節不正雷同於我們中國神話嗎?如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再如《星球大戰》中希奇古怪的外星生物,其實沒有什麼新鮮感,都是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生物的刻版。類似的科幻劇作比比皆是,這足以說明了科幻與神話之間的淵源,神話故事給科幻小說創作家以靈感的「源泉」。其原由在於,科幻和神話都是用故事來表達人類知覺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人類如何解釋未知(起源,死亡,對另類的經驗等等)。以這個觀點來考察《福蘭克斯坦》,就不會認為它是遺傳學教科書,更不是博愛大全,這部雪萊夫人的作品其實是普羅米修斯式的試圖以知識促進人世自足,但卻斗膽冒犯聖上後為此付出的痛苦的寓言。 神話的意義:神話是人類社會童年時期的產物,一個大人固然不能再變成一個小孩子,可是一個小孩子的天真爛漫畢竟也還是令人高興的。從神話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觀念是怎樣的:他們怎樣設想世界的構成,怎樣歌頌人民的英雄,怎樣想望生活過得更美好,怎樣贊美勞動和斗爭……等等。研究神話,可以使我們更加懂得應該熱愛生活和熱愛人民。 因為神話本身就是富於興趣,它對於文學藝術有很大的影響,文學藝術靠了它才更加顯得美麗而年青。例如我們所熟知的希臘古代精美絕倫的雕刻,就幾乎全和神話有關。再如中國殷周時代的鼎彝,多用饕餮、夔、夔龍、夔鳳、蛟、螭……等奇禽異獸的鑄像作為裝飾,就很富於神話意味;大詩人屈原著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也都取材於神話,藉此以抒寫其對當時楚國昏庸腐敗的政治的悲憤。他如埃及壁畫,印度史詩,都具有神話的因素:這都說明神話對文學藝術是起著豐美的作用的,研究神話,可以使我們對古代優美的文學藝術遺產有更深刻的認識。 神話雖然不是歷史,但卻可能是歷史的影子,「是歷史上突出的片段的紀錄」(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把神話中的人物都當作是一個個實有的古先帝王看,固然是荒謬絕倫,可是一概抹殺神話事跡所暗示的歷史內容,也不妥當。例如黃帝和蚩尤的戰爭,當暗示蒙古高原系人種和南太平洋系人種在中原的接觸;昆侖山和西王母的故事,當暗示「諸夏」之族和「諸羌」之族的文化交流(同上書)。所以我們研究神話,也能從神話的暗示中尋出歷史的真相。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神話又是民族性的反映,各國的神話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了各國民族的特性。中國的神話,自然也在好些地方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的特性。從我國保留下來的古代神話的片段如「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所記述的事跡看,我們的民族,無用自愧地說,誠然是一個博大堅忍,自強不息,富於希望的民族,神話里祖先們偉大的立人立己的精神,實在是值得作為後代子孫的我們很好地去學習,去發揚的。研究神話,就能了解民族性的根源,這對於我們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當然也還是有幫助的。 科幻的意義: 科幻改變我門的觀念,首先,許多科幻作品能增強對祖國的自豪感,如劉慈欣的《光榮與夢想》。 其次,科幻從一個更高的角度影響我們。英國著名科幻作家J*G*巴拉德宣稱:科幻的主題應當是「內層空間」,即人類內在的思想。因此科幻影響著我們的內在精神。它把我們的精神上升到另一個高度——世界、人類,乃至整個宇宙。劉慈欣說的:「……科幻文學是全人類的視野的文學,但這與民族立場似乎並不矛盾,在銀河系中,全人類也就是一個民族……」 長期作用於科幻,你就會覺得自己某些時候代表的不是一個個體,而是代表人類,代表地球生命。這樣,在關繫到全人類利益的問題時,例如環境問題,你思考問題就會有一種對人類的責任感,對一切流露出一種平等觀念,體現出作為地球主人的主人瓮精神,體會到作為地球公民的自豪感。這無疑是精神上的更高境界,我們所有人都與之有關。我想,如果每一個統治者都長期受到科幻對他的思想的影響的話,世界將會少很多戰爭。 另外,科幻作品中流露出的很多思想都能讓人對生命,對愛有一番新的認識,例如何夕的《傷心者》,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韓松的《地鐵驚變》……它們讓我們更清楚,更重視生命的價值。 科幻可以拓寬我們的思維。青少年的想像力是無窮的,而科幻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空間,讓我們的思維在時空中翱翔。我們可以潛入到幽深的海底,觸摸海洋的神秘;我們可以飛翔遙遠的星系,探索宇宙的奧妙;我們可以穿梭時空;我們可以和機器人游戲……宇宙是無限的,思想是無限的,而科幻為我們提供了比當前科學更廣闊的空間。 它是連接科學的紐帶。科幻與科學有著重要的聯系,前面已經說過,,而相對於深奧嚴謹的科學世界來說,科幻似乎更容易接受。好的科幻作品往往包含許多科學知識,縱橫了物理、天文、地理、生物、歷史、軍事……把這些融入到科幻中,更容易使人有興趣去探索其中的理論,科幻中超越現實的概念也會促進我們大膽的創新。阿西莫夫說:「科幻小說最大的意義不是教給讀者什麼理論知識,而是要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
Ⅹ 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
《星船傘兵》 羅伯特·海因萊因 極其經典的硬科幻小說,1960年「雨果獎」獲獎作品
《光逝》 喬治·馬丁「史上十大浪漫太空歌劇」之一,「雨果獎」提名作品
《安德的游戲》 《死者代言人》 奧森·斯科特·卡特 硬科幻的經典之一,1985年出版,星雲獎和雨果獎獲獎作品,其續集《死者代言人》發表於次年,也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這也是作者奧森·斯科特·卡特成為唯一連續兩次獲得星雲獎最佳長篇的作家耳鳴吹文學史。
《群星,我的歸宿》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 硬科幻經典「美國十大必讀科幻小說」之一,作者阿爾弗雷德·貝斯特是首屆「雨果獎」獲獎作家(1952年連載《被毀滅的人》 1953年獲獎),1987年被美國科幻與幻想小說協會授予他「星雲獎」特別獎,是此協會選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師。
《沙丘》 弗蘭克·赫伯特 「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之一,共六部(1965年-1985年,分別出版)。第一部《沙丘》出版當年即獲得「星雲獎」次年並列獲得「雨果獎」。作者弗蘭克·赫伯特,窮盡自己的一生才完成這部六部曲的小說,其堅韌與求實、求精的精神,足以令所有作家側目。
《基地系列》 艾薩克·阿西莫夫一部時間俯仰2萬的真正史詩,1965年獲雨果獎「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 作者艾薩克·阿西莫夫,門薩學會副會長,是與儒勒·凡爾納、赫伯特·威爾斯,起名的科幻小說巨匠,其作品《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機器人系列》,最後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獲得統一,被譽為「科幻聖經」。一生創作和編輯超過500冊,作品范圍幾乎涵蓋杜威十進制圖書分類法(除哲學類)。在科幻界幾乎是不可超越的高峰。
未必是你要的東西 我搜集來的 希望有用吧
如果是來看的話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