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科幻小說賞析
⑴ 美國近代著名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曾寫過一篇就目前來說,堪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說:地球上最後一個人獨自
選擇角度就是圍繞這個敲門聲來賞析,敲門的是誰?為什麼敲門?什麼什麼吧啦吧啦的。2.男人開車回家,路上突然看到了一個發光的圓球體,原來是、。。。。
⑵ 科幻小說的作者簡介
1 儒 勒·凡爾納(現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凡爾納的作品使他成為科幻小說的先鋒,《地心游記》《海底兩萬英尺》《環游地球80天》改變了小說的文化並創造了後來被稱為科幻小說這一體裁。
2 道格拉斯·亞當斯
最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
3 奧森·斯科特·卡特
卡特是史上最流行科幻小說的作者之一,《安德的游戲》堪與一直以來最受歡迎的系列叢書之一《沙丘》媲美。
4羅伯特·海因萊因
羅伯特·海因萊因極富影響力,雖然長期被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光芒籠罩,但他被廣泛的科幻迷所熟知和熱愛。他的小說曾四度獲得雨果獎。
5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一位極流行又富有爭議的科幻小說作家,他被認為是賽博朋克類型小說之父。
6 雷·布萊伯利
他影響了數以千記的後來的科幻小說作者,除了經典的《華氏451度》之外,他的《魔法當家》、《蒲公英酒》以及《火星編年史》,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使它的作者功成名就。
7 法蘭克·赫伯特
早在小說《沙丘》系列被製作成電視劇之前,這個系列就已經有了可以和《魔戒傳奇》相比肩,擁有大批的追隨者。《沙丘》被認為是有史以來銷量最好的科幻小說。
8阿瑟·克拉克
阿瑟·克拉克由於他的奧得賽系列,特別是其中的 《2001:太空漫遊》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科幻小說,這部小說把科幻這種題材引入主流文化。
9 艾薩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出版或編輯了超過500本書, 他的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為大多數當代作品奠定基礎,並在今天仍被廣泛閱讀。
10 H·G·威爾斯
他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家。《時間機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和《隱形人》也同樣精彩。
中國著名的科幻小說作者是比較少的,畢竟科幻小說在中國不吃香,中國當下比較流行奇幻玄幻小說。
中國科幻三巨頭:劉慈欣、王晉康和何宏偉,如果你想看中國的奇幻小說我推薦你去看他們三人的。
不過我比較提倡你看國外的科幻小說。
⑶ 單位組織讀書活動,讀一篇什麼文章
古人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很有力地見證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語文課程標准》上寫道:「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閱讀與寫作既有相對獨立性,又有密切聯系。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的素材往往又來源於閱讀中的間接感受。因此,我們要重視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將「閱讀」長期植根於「寫作」的沃土中,使學生更好地從「閱讀」中學「寫作」以利於其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
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達到所謂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這種高層境界。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聯系。」魯迅先生也曾說過,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於先前讀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葉老先生還告訴我們:「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等方面的積累。」可以說,一旦離開了生活實踐的積累、思維成果的積累、語言文字的積累,那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千尺之台,起於壘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唯有充分的閱讀,才能有精彩的寫作。閱讀是知識積累的有效途徑之一,學生通過閱讀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思想,積累了素材,如此,寫作時才能左右逢源,信手拈來,充分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閱讀可以影響個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個人的思想和觀點一旦形成勢必會影響下一步的寫作活動。同樣,寫作也會影響閱讀作品的選擇,閱讀的傾向以及閱讀的方式。
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有廣泛閱讀,學生才能積累語言,才能提高語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讀到寫,由寫到讀,相依相生,相得益彰。閱讀是內化,寫作是外化;閱讀是積累,寫作是運用;閱讀是延伸,寫作是提高;閱讀與寫作永遠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就如一對比翼鳥,如影隨形。
當然,閱讀有多種目的,為了消遣,為了積累知識,對此,我們在閱讀時,應有選擇有目的有層次的閱讀,看的書越多,視野越開闊,越能辨真假,明優劣,去糟粕,存精華。正如清代的學者龔自珍在他的《隨緣詩話》中寫道:「蓋破其卷而取其神,非囫圇用其糟粕也。吞食而所吐者絲,非桑也;蜂菜花所釀者蜜,非花也。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瘤」。讀書要吸取精華,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言,寫文章得益於廣泛的閱讀。也只有這樣的閱讀,才會有用武之地,才能讓寫作寫出精彩,寫出新穎!
但在多年的農村教學生涯當中,卻發現了這樣一個現狀: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感興趣,難以形成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尤其在家中,家長不能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榜樣,由於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工作之餘,家長很少去閱讀書籍,也較少督促子女去博覽群書,在他們的心目中能自覺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就是一個乖孩子;再加上學校不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甚至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一些教師難以打破圍著教科書轉的模式,他們認為,早自修看課外書就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很少去鼓勵學生看一些有益的書籍。這樣的理念也直接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脫節:學生為讀而讀,為寫而寫,沒有去借閱讀拓展寫作思維,沒有借寫作去延伸閱讀的層面,雖然懂得了文章的一些寫作方法卻不會靈活運用,因此寫出來的作文往往是套路陳舊,千篇一律,缺乏明顯的個性和靈性,造成課堂所學的方法無用武之處。反之,也影響語文教學,學生思路狹窄,難以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內容。簡而言之,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把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從而形成閱讀和寫作的互動效應。
因此,如果不會把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用到寫作上,不會在閱讀的基礎上開拓自己的創新思維,閱讀再多也收不到應有的效果。小學語文中如何將「閱讀」與「寫作」兩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呢?基於對閱讀和寫作的這些認識,身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談幾點我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樂讀、會讀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可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至關重要。對此,我主要是堅持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教學方式,積極營造讀書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想方設法通過多種途徑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個性,讀出理解,讀出自己的韻味和思考,力爭讀出文章的精彩,從而讓他們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放飛。同時在閱讀中要讓學生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於讀書。
1、豐富學生的讀物
課外讀物與生活同在,色彩斑斕,生意盎然。因此要不斷地豐富學生的讀物,不斷地讓學生嘗試到知識的甜頭,不斷地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從而激發起學生主動閱讀的願望。但由於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鑒別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而且如今的課外書包羅萬象,良莠不齊,並不都適合學生閱讀。因此作為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做好讀物工作:
(1)、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課外閱讀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我們讀物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如上完了《丑小鴨》,我們可以讓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習了《景陽岡》,可以向學生《水滸傳》等。
(2)、與年齡特點適宜的書籍:我們讀物時,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每一階段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向學生提供書籍名單。如:三、四年級的孩子,他們的識字量比較豐富,有了一定的評價能力,我們就可以向他們《格林童話》、《寶葫蘆的秘密》、《兒童科幻小說》、《十萬個為什麼》、《櫻桃小丸子》等書籍。
(3)、與習作要求相關的文章:習作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大量的閱讀可以為習作鋪墊。如學習《新的跨越》,明確了消息的寫法,動員學生閱讀報刊上的新聞報道,進一步明確報道的寫法,為習作《寫板報稿》打下基礎。
(4)、從時空結構上有關內容:在實踐中,大膽地將報紙、雜志、小說、影視、廣告、標語等語文信息引入課堂,豐富深化教材內容。
(5)、另外還可以有目的有層次地向學生一些名家名作。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有時在課堂上可以適當地從中截取精彩段落朗讀或解說,以此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
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延續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學識,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技巧。而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時代,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積極拓展閱讀渠道,應讓學生明白要通過各種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們的課外閱讀也不能極限於書本,除了班級圖書角里的書籍和學生訂閱的雜志以外,還可以學會用各種途徑進行廣泛閱讀。如果沒有上網閱讀的條件,電視中一些優秀的欄目等也是獲取知識的好渠道。我們應為學生的課外閱讀保駕護航,讓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書的海洋中去積累語言,親近母語,陶冶情操。
此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將看到過的讀物互相,彼此交流。這樣,學生既可以閱讀到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吸收經典文學的精華,又能感受到時代的脈博,源源不斷地吸取新知識,吸取生活的活水。這樣的語文才是活的語文。正如「問君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2、授之學生讀書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世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良好的學習方法,便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閱讀也要講究方法,若教會了學生閱讀方法,就等於給了學生「點金術」。
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可以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課外閱讀需要;可以節省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師應該要因人而異,抓住學生的不同興趣與愛好,有創造性地引導他們選讀課外閱讀的內容,滿足自我情感的需求,才能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益。
我認為學生在讀書時應掌握「瀏覽」、「博覽」、「速讀」、「精讀」四種方法。「瀏覽」即在讀書時,對文章的次要部分一目雙行,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內容,不需細嚼慢咽、品滋品味,這樣省出時間可在重點部分多下功夫;「博覽」則指讀的范圍要廣,即博覽群書,不僅要讀作文書,還要讀科學書、童話書、故事書等,而且要掌握書中文章的主要內容;而「速讀」是指默讀與思考同步進行的快速閱讀,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默讀,做到眼到、心到,讀與思相結合;「精讀」則需對文中描寫精彩、含義深刻的重點部分做到細讀、深思,理解其義,曉之其理。
有效地讀書,才能積累語言,沉澱情感,才能筆下生花!
3、創設學生的讀書氛圍
心理學告訴我們:「好表現」是學生的天性。我認為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有一種成就感,則更能喚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動力。基於這種認識,我的做法是:
首先,舉辦形式多樣的競賽活動。在班級中組織開展有關競賽活動:如網路知識競賽、作家作品知多少比賽、演講比賽、故事會、書法、寫字比賽、報刊剪貼、編輯賽、口頭作文賽、手抄報、牆報、黑板報比賽等活動,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閱讀的價值所在。
第二,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覽。表揚獎勵一批讀書收獲大的學生,抽取他們的讀書筆記,在學習園地上開辟「優美詞句賞析專欄」,選登同學摘記的優美詞句,放假期間則讓學生把「優美詞句共賞析」作為手抄報的內容,辦個人手抄報,讓每個學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第三,召開讀書心得交流會。在班級經常性組織學生之間開展課外閱讀的心得交流會,以學生閱讀時的心得體會,通過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彼此增進對閱讀的進一步了解,這樣無形中就給學生一個動力,促進了讀書的勁頭。
第四,積極組織向校內外刊物投稿。通過多種形式的檢查,讓學生互相學習,看到別人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學生就會不甘落後,就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從而使愛讀書的氛圍更濃,更加有利於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此外,老師可在班級圖書角訂一些學生喜愛的優秀報刊。如《青年報》、《作文成功之路》、《少年博覽》等。學生喜愛的新書報一到,大家必定會爭先恐後來看,這樣互助傳閱也便於形成一種讀書氣氛。
通過創設各種閱讀活動氛圍,豐富課外生活,開拓學語文的天地。這樣,學生學語文就不以為苦,而是生龍活虎,興味盎然了。
(二) 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知識
閱讀包含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在學生樂於讀書的前提下,學生會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而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學生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獲取了大量的知識,也開拓了視野。
1.讀記結合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外閱讀應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在學生樂讀、想讀、願讀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指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要養成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才能將材料積累下來,否則盲目性地閱讀會如「水過鴨背」「走馬觀花」。
讀書筆記類型很多,摘抄型:即摘抄好詞好句,科學珍聞,生活常識等以豐富語言,增長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提綱型:即在讀過一本讀物後,把其中的要點或基本內容提綱挈領寫下來,掌握讀物的內容及作者的思路,從中學習表達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即再讀完一本讀物後,結合現實和個人經歷寫出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及感想和體會,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像型:主要是續編故事,改寫故事,發展聯想和想像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我們要通過提示範例,摘錄講評,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學生做筆記的能力。
2、讀中導說
葉聖陶先生說過:「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章的意義和情味,那就是只看見待有跡象的死板的文字元號,怎麼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學生投入到閱讀氛圍中,融入到文章情節里,跟作者真正產生情感共鳴後,作為老師應該進一步趁熱打鐵營造一個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暢說自己在讀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實看法,通過「說」來檢驗他的「讀」,而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地把閱讀所得滲透到自己的見解闡述中來。因此學生「讀後會說」也是一筆難能可貴的知識財富。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因為「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通過閱讀所得,有了個人情感和個人認識的理解,再誦讀積累,這不僅為下一步的作文教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將在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沃土上,培植創新意識之芽,孕育創新意識之花。
(三)、把閱讀中積累的知識運用到習作中
廣泛的閱讀使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並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寫作方法,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彙。但這些語言、詞彙是死的,教師要激發學生把這些死的語言詞彙轉化為活的語言詞彙,將習作置於現實生活中。俗話說:「言為心聲」。寫作就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小學生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融,觀念的確立,思維的碰撞,語言的積累。
1、讀寫結合
要鼓勵學生寫日記,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下來,把生活中感興趣的事寫下來,將積累的知識運用其中,讓學生在日記中自由表達。我們要告訴學生寫日記並非每天要寫長長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個值得寫的片斷,當長即長,能短則短,並把在閱讀中積累的詞語在日記中加以靈活運用,那麼死的語言、詞彙就變活了,只有這樣閱讀中所積累的素材才有用武之地。
2、讀中想像
兒童最富於想像,他們常常通過異想天開的想像,描繪出一個個神話般的世界,編出許許多多生動有趣的故事,這點是我們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導學生發揮想像也是學生習作的一個亮點。學生在閱讀積累中,增加了習作內容方面、文化方面、語言方面的儲備,這時候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話引子」,指導學生發揮想像進行編寫故事等。
總之,閱讀和寫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務,但在實踐中又是緊密結合、相互為用的。因此,我們要閱讀與寫作兩手抓,要找到兩者的結合點,舞好這兩柄「利劍」,相信一定會「雙劍合璧,威力劇增」。
⑷ 2015年北京市中考新增2400字左右的科幻小說,這科幻小說是指長篇小說里的節選嗎如果不是,我
科幻世界 雜志!中國最大最老的科幻雜志,很多不管是文筆還是科幻邏輯都很好科幻中短篇文章。有時還有科幻小說賞析和教怎麼寫科幻小說的文章。
⑸ 《海底兩萬里》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
《海底兩萬里》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分析:
1、尼摩船長(Capitaine Nemo,又譯內摩船長、內莫船長)是小說里的主人公,在書中並未說明其國籍。他的真實身份在《神秘島》中才得以揭曉:其為印度的達卡(Dakkar)王子。
尼摩是個有正義感的反抗英雄,他對民族壓迫和殖民主義極端痛恨,嚮往民主與自由。反抗失敗後的尼摩選擇了歸隱大海,他曾經對阿龍納斯說「海上極度太平。海洋不屬於暴君。在海面上暴君們還能行使不公平的權利,他們可以在那裡戰斗廝殺,把陸地上的種種恐怖都帶到海面上來。
2、皮埃爾·阿龍納斯(Pierre Aronnax,又譯阿羅納克斯、阿龍納克斯),法國博物學家,巴黎自然科學博物館教授,40歲,博古通今,在法國出版過一本書叫《海底的秘密》(Les Mystères des grands fonds sous-marins)。他乘潛艇在水下航行,飽覽了海洋里的各種動植物。
3、康塞爾(Conseil,又譯孔塞伊、龔賽伊、貢協議),佛拉芒人,30歲,是阿龍納斯教授的僕人,忠實,生性沉穩,他從不大驚小怪。總以第三人稱和教授說話。總是那麼氣定神閑,為人隨和,從不著急上火——至少你看不出他著急上火。
4、尼德·蘭(Ned Land,又譯內德·蘭德),加拿大魁北克人,約40歲,是一個野性十足的魚叉手,一個比較原始的人。他也會贊嘆極地的美,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自由,是吃到地地道道的牛排、小牛肉、小酒館里的酒,是在陸地上自由地行走。
(5)名家筆下科幻小說賞析擴展閱讀:
鸚鵡螺號的船長尼摩稱得上是個天才的科學家,他博學、睿智,極富創造力和探險精神。他靈活地運用各種科學知識設計並製造了潛艇鸚鵡螺號,在當時見多識廣的阿龍納斯教授看來。
這項發明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它有著堅硬如鐵的雙層艇體,有著無窮的機械動力,不必擔心爆炸和火災,更不必擔心碰撞和解體;它能夠以每小時五十海里的速度航行,無論是狂風暴雨的海面,還是壓力極強的海底,它都能穿梭自如,不受任何影響。
連尼摩本人也對鸚鵡螺號贊譽有加:「我愛這艘潛艇,就像我愛我的親生骨肉一樣!」尼摩還十分擅長科學地利用海洋資源,他與船員們的生活必需品完全依靠海洋。他自豪地告訴阿龍納斯教授:「大海滿足我的一切需要。我有時把網拖在艇後,到快要撐破的時候才拉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