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木衛的科幻小說
『壹』 有什麼好看的外國的科幻軍事小說
《孤兒遠征軍》
作者是美國的羅伯特·比特納,故事的背景是2040年,人類受到了蟲人的襲擊,他們改造木衛三作為殖民地球的前哨基地,他們駕駛著大石頭沖向地球上的大城市,巨大的能量使城市瞬間灰飛煙滅,而激起的煙塵使地球陷入又一個冰川時代,恐龍就這么滅絕的。人類也快要在地球餓死了,地球派出了自己的突襲隊,要在木衛三和敵人決一死站,但是派出的一萬名士兵必須都是孤兒,他們了無牽掛。詹森·萬德是個普通高中生,他的母親在蟲人第一次襲擊眾喪生,他因為心情不好把惹他的人「屎都揍出來了」,隨後大家明白了這不是對美國的恐怖襲擊而是對地球的宣戰,他加入了部隊。經歷艱苦的訓練,他成了四等專業軍士,而在遠征戰中,他目睹了刺刀見紅的戰爭,由於戰爭的殘酷,一萬人只剩下八百人了,他一個四等兵最後被升為將軍,領導整個戰役。
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也是最藝術的行為。詹森·萬德是個《麥田守望者》似的彷徨青年,經過軍隊的訓練和戰爭的洗禮,他終於成長成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人。故事的敘事風格像《麥田守望者》,尤其是主人公詹森敘述故事時毫不在意的調調,背景像《安德的游戲》,而戰爭的殘酷又像《西線無戰事》。但不管怎麼像,這是一篇讓你笑著哭的作品,他不僅塑造了詹森這一主人公形象,還有馬屈法官,奧德訓導長,希伯教授,阿里·克拉因,芒奇金,麥茨格,波,他們是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創造者,他們共同的努力拯救了地球。
============
下面幾部比較老!
《光暈1:致遠星的淪陷》 埃里克·尼倫德.txt
《光暈2:洪魔》 埃里克·尼倫德.txt
《星船傘兵》作者:[美] 羅伯特·海因萊因.txt
《千年戰爭》[美] 喬·霍爾德曼.txt
《群星,我的歸宿》作者:[美] 阿爾弗雷德·貝斯特.txt
《太空烽火》作者:[美] 斯蒂文·萊哈德.txt
《兩個地球的角斗》-[俄] 基爾·布雷切夫.txt
《世界大戰》[美] H·G·威爾斯.txt
《星際爭霸》有美國版國籍版中國版
『貳』 求光環(游戲) 三部曲 小說
作者:美國 埃里克·尼倫德
內容簡介:
遙遠的未來,人類進入了宇宙時代。由於人口過剩等問題,地球上的居民不得不前往宇宙深處開拓新的殖民地。隨著超光速引擎投入了實際應用,跨越星際的時間大大縮短了,人們終於可以自由來往於星際間。
依照太空史詩的慣例,通常這時候就該有一幫強大而極具威脅的外星入侵者閃亮登台了。在《光暈》中,聖約人(Covenant),出演了這個任重道遠的角色。聖約人其實是一個以宗教為紐帶建立起的龐大團體,包括了許多外星種族,他們宣稱人類對天神有侮辱輕蔑之意,褻瀆了其信仰,於是悍然發動了針對人類的全面戰爭。
目錄編輯本段第一部 《致遠星的淪陷》
第二部 《洪魔》
第三部 《初次反擊》
第四部 《奧星的幽靈》
第五部 《豐饒星之戰》
分部簡介編輯本段
原名: Halo: The Fall of Reach
譯名: 致遠星的淪陷
介紹: 《致遠星的淪陷》是 Halo 系列的第一部小說,也是 Eric Nylund 創作的第一部 Halo 小說,2001.10.30 上市,趕在了 Halo 游戲發售前,讓玩家對故事有個更深刻的了解。
劇情: 人類進入宇宙殖民時代後,與強大而好戰的聖約人遭遇,聖約人宣稱人類褻瀆了他們的信仰,對人類發動了全面戰爭.
很早以前,人類就在進行一個絕密軍事計劃--"斯巴達II".該計劃培育了數十名基因強化戰士,這些超級生化士兵裝備著配有人工智慧的能量盔甲,戰鬥力之強超出想像.戰爭爆發後,以約翰-117為首的超級戰士們被投入戰場,果然所向披靡.
然而這支小小的"超人"特種部隊畢竟無法挽回人類在太空戰場上的慘敗.在聖約人的瘋狂進攻下,人類的殖民地接連淪陷了.當致遠星這個重要軍事要塞陷落之時,人類最優秀的艦長指揮秋之柱號巡洋艦帶著約翰-117逃出生天,來到了一個陌生的星系,在這里,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神秘環狀天體--光暈...
(官方翻譯中文版版小說已經上市)
原名: The Flood
譯名: 洪魔
介紹: 《洪魔》是 Halo 系列的第二部小說,William C. Dietz 創作,2003.4.1 上市,這部小說講述了 Halo 1 戰役中沒有介紹的故事情節,是對劇情的補充。
劇情: 「秋之柱號」巡洋艦在與聖約人的戰爭中逃出來後,降落到了神秘的巨大環狀天體「光暈」上一聖約人的追兵緊跟著奔襲而來,俘獲了「秋之柱號」巡洋艦的艦長。
「秋之柱號」巡洋艦上惟一的一名超級生化戰士約翰在105空降師的傘兵們協助下,左沖右突,四處游擊,伺機從聖約人手中救回艦長,雙方殺得難解難分,卻全然不知可稱為「生命公敵」的洪魔同樣沉睡在這個不祥世界中。
洪魔是一種寄生生物,它能通過感染,控制任何滿足其寄宿條件的智慧生物。一旦它從禁錮中獲得解放,可怕的浩劫將在全宇宙肆虐。這個巨大的光暈就是一個先進的外星種族專為禁錮洪魔所建造的。為使宇宙蒼生免遭洪魔荼毒, 約翰隻身殺向光暈的「心臟」。
(官方翻譯中文版版小說已經上市)
原名: First Strike
譯名: 初次反擊
介紹: 《初次反擊》是 Halo 系列的第三部小說,也是 Eric Nylund 創作的第二部 Halo 小說,2003.12.2 上市。這部小說講述了游戲 Halo 1 之後、Halo 2 之前的事件,解答玩家在游戲中的一些疑團。
劇情: 摧毀光暈後,從光暈上成功出逃的約翰-117,盡力收攏被打散的人類殘余部隊,力圖回到地球。
而致遠星也並未被聖約人徹底摧毀,約翰-117的部下大多還活著。這是因為致遠星上有著聖約人渴望得到的光暈建造者所留下的「聖物」。
約翰-117超人一般永不停息地戰斗著,居然成功搶奪了一艘敵艦殺回致遠星,救下了自己那些已奪得「聖物」的部下。然而在逃回地球的過程中,他們發現聖約人竟集結了約五百艘戰艦的龐大艦隊,意欲進攻地球!地球的命運已經危如累卵……
(官方翻譯中文版版小說已經上市)
原名: Halo: Ghosts of Onyx
譯名: 奧星的幽靈
介紹: 《奧星的幽靈》是 Halo 系列的第四部小說,也是 Eric Nylund 創作的第三部 Halo 小說,2006.10.31 上市。這部小說講述了斯巴達 III 戰士的成立和戰斗、Halsey 博士在奧星尋找 Halo 之盾的過程。
劇情: 士官長領導的斯巴達藍隊共有 5 名隊員,包括 Samuel、Kelly、Linda、Fred。在 2525 年的一次遭遇戰中,他最好的朋友 Samuel 成為第一位陣亡的斯巴達戰士,第六感能力超強的 Kurt 加入藍隊補充他的位置。一開始他們都很難接受這個轉變,不過在一次奪回被叛軍偷取的核彈頭任務時,士官長等四人遭到伏擊後被俘,Kurt 再次依靠直覺營救了他們,藍隊的關系重新融合。
原名: Halo: Contact Harvest
譯名: 豐饒星之戰
介紹: 《豐饒星之戰》是 Halo 系列的第五部小說,也是 Eric Nylund 創作的第四部 Halo 小說,2007.10.30 上市。可能與明年上市的描寫豐饒星戰役的即時戰略游戲《光環戰爭》Halo Wars 有所關聯。
劇情: 小說講述了人類與星盟首次接觸前後的事件,從不同角度描述星盟戰爭的開始、星盟對人類的種族屠殺、年輕時代約翰遜中士所經歷的威脅人類星際帝國存亡的豐饒星內戰、科爾中將率領人類艦隊與星盟激戰六年重奪豐饒星系的情況,另外還涉及 Halo 2 故事中出現的幾位星盟主要角色。
編年史編輯本段
2160年—2200年: 早期沖突
這一時期的人類歷史充斥著太陽系中各大政府和派別之間的一系列血腥沖突。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沖突有:木衛戰役(Jovian Moons Campaign)、雨林爭霸(The Rain Forest Wars)和一系列火星上的戰爭。
隨著地球上人口過剩和政局動盪愈演愈烈,興起了多股政治新潮。這一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政治異端運動是「科思洛維克」("Koslovics")和「福里登」("Frieden")運動。「科思洛維克」是指新共產主義者的強權領袖福拉德米亞•科思洛夫(Vladimir Koslov)的擁護者,他們致力於回到共產主義的光榮歲月,要消滅私有公司和資本家的流毒,特別是要肅清近地軌道和地外殖民地。
「福里登」運動則是法西斯主義的復興。該運動起源於反「科思洛維克」思潮,以木星殖民地為據點(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統一德意志共和國企業的支持,這些企業常常成為科思洛維克「工人起義」的受害者)。「福里登」的字面意思是「和平」——意即他們相信只有消滅了「人類自由的敵人」(oppressors on Terra Firma),才可能達成和平。
2160 年3月—6月: 木衛戰役開始
木星分裂主義者襲擊了位於木衛一愛莪(Io)的聯合國殖民總署(United Nations Colonial Advisors),導致了地球軍與木星「福里登」部隊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鏖戰。雖然這並非我們太陽系中的第一起武裝沖突,但此役仍堪稱最為血腥的戰斗之一,也被普遍認為是引發接下來種種摩擦和軍國主義大潮的導火索。
木衛戰役還加劇了地球各國政府間的緊張關系。許多國家都已在太陽系中都建立了殖民地,從此他們開始為各自的地外權益展開了爭奪。殖民地戰爭此起彼伏,使得地球上的緊張關系一觸即發,引發了地球本土的數起武裝沖突,
2162年: 雨林爭霸
武裝沖突橫掃南美大陸。科思洛維克、福里登和聯合國軍三方因不同的意識形態而大開殺戒。而這又反過來加劇了地外沖突。
2163 年12月:火星征戰
地球三股主要勢力將雨林爭霸中燃起的戰火燒到了火星上。聯合國軍首次對科思洛維克軍在阿爾及爾平原(Argyre Planitia,已知火星的第二大隕石坑)附近發動了一系列閃電戰,這也是聯合國軍第一次地外軍事行動。戰斗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乘勝追擊,此後的聯軍軍事指導戰略,就是慣用大規模編制的地面部隊突襲,配合艦船登陸行動。
2164年: 星際大戰
聯合國軍開始形成大規模集結的格局,終於迎來了第一次真正的星際大戰。繼火星部隊初戰告捷後,大規模的徵兵行動和宣傳策略極大地鼓舞了UNSC(United Nations Space Command,聯合國太空司令部)軍隊的士氣。聯合國軍挫敗了科思洛維克和福里登在地球的叛軍,接下來的重點開始全面轉移到清剿其在太陽系內其他行星上的殘余勢力。在這些局部戰爭後,福里登和科思洛維克叛軍被龐大、統一而強大的聯合國軍悉數剿滅。
2170年: 膨脹
60年代的戰亂促使人們建立起統一的地球政府。現在,勝利者必須處理不太引人注目卻同樣嚴重的威脅:人口過剩和無仗可打的龐大軍隊。
戰後的歲月里,大量人口急劇膨脹;雨林爭霸遺留的資源破壞和飢荒問題更是雪上加霜,世界經濟岌岌可危。
2291年: 超越光速
一支由研究人員、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組成的團隊正在秘密研發「肖恩•藤川」超光速引擎(Shaw-Fujikawa Translight Engine,簡稱SFTE),一種驅動太空船穿越遼遠星際的特殊手段。
這種新型引擎允許飛船鑽入「躍遷空間」("the Slipstream"或"Slipspace",又稱為「遷躍斷層空間」)。「斷層」一個變通的物理法則下的空間,允許超光速航行而避免相對論的副作用。超光速航行並不是瞬間完成的;「短程」遷躍一般要花兩個月,而「長程」遷躍則能持續六個月,甚至更久。
SFTE能生成一個共振場,與遷躍空間的物理特性結合,從而大大縮短跨越星際的時間;然而,科學家們也注意到在遷躍空間內部會有短暫的亂流這一奇怪的 「變數」。盡管人類科學家都無法確定為何星際航行所需的時間不是一個常量,但有理論指出在遷躍空間內部存在「漩渦」或「亂流」——正是這些造成了星際旅行所需的時間會有百分之五到十的波動。這一短暫的紊亂使軍方參謀頗為惱火——顯然這會妨害協同作戰。
2310年: 初潮
地球政府向民眾公開了首批殖民船中的第一艘,結果登船應征者趨之若鶩。地球的局勢因人口過剩而不斷惡化,搭乘飛船前往外星殖民自然成了誘人的選擇。
每艘殖民船都配備了軍隊和護衛艦,這有助於更好地消化現有的龐大軍力。反政府武裝分崩離析後,現役軍隊正消耗著龐大的軍費和物資。
因為超光速航行在當時還十分新鮮且費用高昂,所以意欲登船的殖民地平民和軍人都要通過嚴苛的生理和心理測試。原則上,只有最優秀的平民和士兵才能獲准去「鄰近」的世界殖民。這就是近地殖民地(Inner Colonies)的創立。
2362年: 奧德賽號
奧德賽號(The Odyssey)於2362年1月1日發射。作為浩浩盪盪的殖民艦隊的領頭艦船,奧德賽號滿載著軍隊和地貌改造裝置,殖民的矛頭直指宇宙新世界。人類超越太陽系的邊境向外擴展的「初潮」由此拉開帷幕。
2390年: 近地殖民地
到2390年,近地殖民地的殖民化運動已開展得如火如荼。總計有210個人類占據的異星世界在進行不同程度的地貌改造。人類掌控了太空,人口負擔得到了巨大緩解。
2468年:豐饒星
UNSC艦艇斯基德普拉特尼號(Skidbladnir,名稱出典自法國科幻動畫片Code Lyoko中用來瀏覽數碼海的一艘虛擬潛艇名)在豐饒星建立殖民地。該艦最後被拆解,用於建設殖民地的材料。其發電機被用來為殖民地首都厄特加爾(Utgard,名稱出典自北歐神話中的外域)供電。
2473年:UNSC艦艇火靈號
UNSC艦艇火靈號(Spirit of Fire CFV-88)建成。這艘鳳凰級(Phoenix class)殖民艦後來被改造成一艘戰艦。
2490年: 遠地殖民地的誕生
擴張仍在馬不停蹄地進行,到2490年已經有800多個人類世界遍布銀河系獵戶座星臂了(這些世界形形色色,既有高度開化的星際要塞,也有偏僻的小定居點)。隨著向外擴張的繼續,近地殖民地成了政治和經濟重鎮,雖然他們極其仰賴遠地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
在這一時期,致遠星(Reach,圍繞波江座第五恆星(Epsilon Eridani)運轉,正當地球通往銀河的咽喉要道)成為了UNSC的主要艦船製造廠和訓練營地。致遠星是戰艦和殖民船的主要製造地,也是訓練秘密特工和特種部隊的所在地。
2520年:火靈號改造
UNSC艦艇火靈號在這一年經過一連串的改造,從殖民艦變成了戰艦。改造中給艦艇加配了一門磁力加速炮(Magnetic Accelerator Cannon)。
2525年:2月3日,豐饒星
環豐饒星軌道平台的一顆遠程雷達搜索到某個不明物質構成的物體。這段與豐饒星的通訊隨後很快便銷聲匿跡了。
2525年4月20日:金羊毛號事件
2525年4月20日,與遠地殖民地豐饒星(Harvest)的聯絡中斷了。在試圖重新建立聯絡的努力失敗後,殖民軍總參謀部(Colonial Military Administration,簡稱CMA)派遣偵查艦金羊毛號(Argo)前去調查。可是金羊毛號剛到達豐饒星系,聯絡也突然中斷了。
2525年10月7日:星盟戰爭爆發
10月7日,CMA火速派遣了一支三艘戰艦組成的艦隊趕赴豐饒星系。這支艦隊由三艘驅逐艦組成:維爾迪艦長(Captain Veredi)指揮的大力神號(Heracles),以及阿拉伯號(Arabia)和東方號(Vostok)。
結果他們發現豐饒星表面已經發生了巨變,絲毫沒有三百萬殖民地軍民的跡象。在行星軌道附近,他們遭遇了一艘異星飛船。維爾迪船長剛准備進行通訊聯絡,對方就發動了攻擊。對方的回答是用人類的語言做了以下清晰的宣告:「汝等之滅亡乃眾神之意志……我等只是奉命行事。」
東方號和阿拉伯號全軍覆沒,只剩下傷亡慘重的領航旗艦大力神號(Heracles)在數周之後返回了致遠星。艦長維爾迪報告說,出現了一艘配備了強大武器的外星戰艦,已經踐踏了豐饒星,血洗了殖民地(很可能也已摧毀了金羊毛號)。
2525年11月1日: 開戰
地球軍隊立即全面提升警報級別,開始積極准備收復豐饒星的作戰計劃。當年12月,由普雷斯頓•科爾中將(Vice Admiral Preston Cole)率領的地球軍艦隊浩浩盪盪地發兵征討。如此迅速地派出一支如此龐大的遠征軍,在人類歷史上實數僅見。
斯巴達戰士Ⅱ型計劃(The Spartan II)因為星盟的新威脅而加快了研發步伐。
2525年11月1日:豐饒星戰役(HALO WARS 發生年代!)
科爾率領的艦隊誓報殖民星淪陷之仇,在與外星戰艦的遭遇戰中告捷——盡管勝利的代價是損失了科爾部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扭轉戰局的只是科爾在最後幾分鍾,戰術上的靈光乍現罷了。
軍隊回師地球之後,晉升為上將的科爾才獲悉:許多外圍殖民地已經淪陷,無人生還。科爾開始排兵布陣,准備對入侵者展開截擊。地面戰和艦船戰相當慘烈,戰火綿延到了整個遠地殖民地。在一次地面遭遇中,人類部隊俘虜了一名異星入侵者。在該戰俘負傷過重而死前,人類終於得知這些外星人自稱為「星盟」(Covenant,簡體中文版官方小說譯名「聖約人」)。
2535年:遠地殖民地大屠殺
接下來的幾年,科爾部屢遭重創。他個人出色的統帥力和戰略才華也無濟於事。這完全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星盟在艦船太空戰中的勝率甚至逼近四比一。
到了2535年11月,事實上所有的遠地殖民地都已經慘遭星盟屠戮。「科爾協議」(Cole Protocol)作為軍事命令確立了如下原則:所有的地球艦船必須確保星盟軍不會發現地球。當地球艦船被迫撤退時,必須遠離環地航線,甚至不做計算就進行超時空遷躍也在所不惜。
如果存在被星盟俘虜的危險,連「盲跳」都不可行時,船長必須下令船隻自毀。此外,強大的艦船人工智慧(AI)核心數據也切不可落入敵軍之手。所以,科爾條款的部分內容也指出:在緊急狀態下,必須轉移或銷毀艦船人工智慧。
2536-2552年: 近地殖民地之圍
星盟鐵蹄已經踏入近地殖民地。多年來的戰事漸成定局:人類只是以極其高昂的代價贏得地面對抗中局部戰斗的小小勝利。而在太空大戰中,人類的潰敗勢如破竹,殖民地也隨之接二連三淪陷。
2552年: 光環事件(光環1代開始)
星盟軍終於到達了致遠星——連這個離地球最近的重大軍事要塞都走向了覆滅。UNSC最小的翠鳥級巡洋艦秋之柱號(Pillar of Autumn)載著最後一個斯巴達戰士(SPARTAN)逃出生天,倖免於難。所謂「斯巴達戰士」指的是超級特種兵的一種精英作戰單位,裝備了令人望而生畏的MJOLNIR裝甲。他們是人造的終極兵種。
現在,僅存一個斯巴達戰士能與敵對決了。秋之柱號的艦長雅各布•凱斯(Jacob Keyes)為了遵守「科爾條款」下令進行目的地未知的長程跳躍,希冀著能讓星盟追兵始終遠離地球。
引擎熄火後,秋之柱號發現自己落入了一個遼遠未知的星系。星系中也有一支星盟艦隊,他們附近有一個行星般大小的環狀結構——「光環」(Halo)。
光環的秘密一定會水落石出——如果在星盟的兇殘進攻之下,人類仍能倖免於難的話……
小說要買的,網上沒有,有也要收費,只能找到這些了,SORRY。希望還是有幫助。
『叄』 2001太空漫遊 小說(電影)想說明什麼
給樓主參考下
在圖書館早就看到了《太空漫遊四部曲》,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看著這些雷同的書名,一直以為是有人通過電影仿的偽書,沒什麼興趣。前兩天終於忍不住全給借出來了——看來我是這套書在本圖書館的第一個讀者——才發現差點就錯過經典了。
作者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被《洛杉磯時報》評價為「太空時代的桂冠詩人」,這四部曲分別出版於1968年,1982年,1987年,1997年。可能有人注意到了,《2001:太空漫遊》的出版時間與電影上映在同一年。正是這樣,《2001:太空漫遊》的故事情節是由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共同構思創作的。從第一本可以看出來,或許作者並沒有打算寫後面三本。書上的情節和電影略有出入,但不影響大局,但《2010:太空漫遊》小說回顧2001的情節卻與《2001:太空漫遊》小說的情節略有出入,與電影內容相同。大概是因為電影太有名了,所以作者就順著電影續寫了,但只是部分細節,與故事大局無關。
現在解釋一下大家看完本片普遍的疑點:
1、黑石是什麼?
宇宙中一種遠早於人類的生命,科技、智慧發展到了極致,他們已經可以將自己的心智從身體中抽離出來,變成一種無形的能量體,這種能量體不斷吸收宇宙間的能量,從而達到了永生,並獲得主宰宇宙的能力。純意識形態的能量體可以迅速去任何地方,不受任何限制。宇宙就是他們的莊稼地,他們可以隨意地耕作和收獲。宇宙更是他們的實驗場,他們不斷地到處做著生命與文明的實驗,而黑石就是用來實現他們目標他們的一種工具。300萬年前,他們路過地球時發現了地球上存在著生命,他們希望能夠開啟地球上的文明時代。於是他們使黑石落到了猿人的洞口,黑石向猿人展現了更高級的文明,啟發了猿人的心智,從此開啟了人類文明之光。而他們飄向了宇宙的深處繼續做下一個實驗,地球不過是他們撒下種子的一個地方而已,並沒有特別意義。留在月球上的黑石磁場指向木星,這才有了2001太空漫遊。
如此一說,黑石背後的主宰者就有些像上帝了,而很多人則會覺得這不再是一部科幻的小說或者電影,更像是神話。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世界就已經有虛擬的組成的,否則你電腦硬碟中那幾百部電影從何而來?
2、哈爾為什麼發瘋?
這是很多人想不通的一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小說中解釋了這個原因,因為怕被泄密,發現號去木星的目的,飛船上只有三個人和哈爾知道,而這三個人是處在冬眠狀態。兩位日常駕駛飛船的艦長鮑曼和普爾反而不知道,哈爾已經被輸入命令,如果人員全部出現不測,它也要獨立完成這個使命。對哈爾來講,完成任務是大於一切的。而同時呢,根據原有設計,哈爾必須精準地、毫無隱瞞地處理一切信息。這樣呢,它既要對它這艘飛船上數月來唯一可以交流的兩位同事隱瞞一個天大的秘密,它的本性又是不能隱瞞任何事情的,於是,對於一個設定過程序難以應變的機器來說,哈爾精神分裂了。對哈爾來說,由於那項任務大於一切,所以它要脫離這種心理困境,就必須幹掉它的人類同事,從而獨自去完成任務。
3、電影前面的弗洛伊德博士,後面怎麼消失了?
其實兩位艦長鮑曼和普爾就是弗洛伊德博士選上的飛行員,他們在飛行過程中一直聽命於弗洛伊德博士。自從博士發現月球上黑色石板的磁場指向木星後,這項探險計劃就開始了。弗洛伊德博士是《2010:太空漫遊》的主角。2061年他還漫遊了一次太空。
4、鮑曼給哈爾斷電後,飛船駛入一片光電中,他到了哪裡,為什麼還有一間地球上的屋子?最後為什麼有個孩子坐在宇宙中?
事實上鮑曼給哈爾斷電後,地球上指揮中心已經把這項任務的秘密向他公開,並希望他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鮑曼又孤身一人航行了數月。到了目的地時,他發現空中懸浮著一塊更大的黑石,長邊達到2公里。於是他把飛船駛上了軌道,然後他乘坐分離艙——就是普爾在外面修天線時駕駛的球形飛行器——試圖降落到黑石上面。當他抵達黑石上面時,卻發現有一股力量把他拉入黑石,黑石裡面是一個璀璨的宇宙,鮑曼大喊了一聲;「天哪,到處都是星星!」這是地球聽到他的最後一句話。鮑曼掉入了一個星際之門,很快他發現自己降落到了一個房間里,傢具電器一應具全,甚至還有華盛頓的電話簿,但大多數傢具都只是粗劣的仿製品,電話簿里一個字也沒有,只仿製了外形,這是主宰者為了向他表達善意,從地球上模仿而來。鮑曼在上床休息後,他的記憶和意識正在被主宰者慢慢剝離,等他完全脫離了肉體,黑石出現了,他永生了,他成為了主宰者的一個下屬,或者說一個工具。
變成能量體的鮑曼,他回到了地球上空,他還想看看生他養他的地方,他曾經愛過的人……這在《2010:太空漫遊》里有特別描述。
5、哈爾(HAL)是不是影射IBM?
幾乎所有的猜測都認為HAL影射了IBM,因為HAL這個單詞的每一個字母恰好是IBM每個字母的上一個字母。
但作者極力否認這個猜測,他甚至在《2010:太空漫遊》里借HAL的設計者錢德拉的口中否認這個說法。
「錢德拉博士,聽說你取HAL這個名字是暗示它比IBM領先一步,是嗎?」
「胡說八道!我們有一半是從IBM出來的,多年來我們都極力否認這項謠言。我想今天稍微有點知識的人都知道,H-A-L是從Heuristic ALgorithmic(自學演算者)來的。」
補充:有朋友問後三本書講什麼內容,我這里簡要提一下:
1、《2010:太空漫遊》,本書是續寫《2001:太空漫遊》電影的,反而跟第一部小說有出入。本書1984年拍成了電影《2010:飛向太空》,但作者似乎完全沒有領會小說意圖,拍得相當爛。
——本書講2010年,蘇聯建成太空船打算前往木星並試圖探訪遺失太空的發現號,但由於發現號為美國領土,而且蘇聯人無法獲得發現號上的數據,所以邀請弗洛伊德同往,於是弗諾伊德、哈爾設計者錢德拉以及發現號工程師三人一起搭蘇聯太空船前往木星。在接近木星時,中國飛船錢學森號突然搶先出現,並登陸木衛二汲取燃料(水),卻不幸被木衛二不明生物摧毀。蘇聯飛船探測器無意激活了已成能量體的鮑曼,他以光速回到地球上,探望了自己年輕時的戀人以及母親,並摧毀了地球衛星軌道上兩顆核彈。蘇聯飛船與發現號對接,錢德拉救活了哈爾,鮑曼在弗洛伊德面前「顯靈」,警告飛船必須在數日內離開。在最後一刻,弗洛伊德說服蘇聯人開動飛船,犧牲發現號作為動力,逃離木星軌道。無數黑石出現,圍住木星,使其坍縮並爆炸,成為太陽系第二顆太陽,地球從此沒有黑夜,黑石主人的主要目的是融化木衛二上的冰層,創造另一個生命世界。在爆炸前,鮑曼與哈爾合體成為哈曼,在木衛二上守護生命,並向人類發出警告:你們可以登陸任何星球,除了木衛二!
這是四部曲小說中最精彩的一部。同時,克拉克對人的感情描寫也相當現實。比如,鮑曼回到地球時,通過進入電視信號與他曾經的戀人貝蒂對話,貝蒂此時已為人婦,他臨走時問貝蒂,你的孩子是我的嗎?貝蒂回答,是的。鮑曼離去後,貝蒂的丈夫回家來,貝蒂對他說,你不敢相信,我剛對一個鬼魂撒了謊!
再比如弗諾伊德博士前妻去世,本集里與小自己20多歲的美貌學生結婚,在太空上,他不得不接受一個地球傳來的信息,難耐寂寞的妻子提出離婚並帶走了他最鍾愛的小兒子。
《2061:太空漫遊》,2061年,從木星回去後,失去了一切的弗諾伊德博士長期生活在地球軌道上,地球上已經沒有什麼可值得自己留戀的了,而他也已經不習慣地球的引力,太空的生活使他衰老延緩,此時他年已過百,卻如同六十歲老人。人類此時已經在木衛三上已建立了研究基地,但對木衛二上的一切仍然充滿了好奇。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一個由香港底層奮鬥上來的中國人,他幾乎控制了所有航天事業。弗諾伊德受邀乘飛船宇宙號前往哈雷彗星探測。探測尾聲,飛船接到公司指令,公司另一艘飛船銀河號被地球極端勢力劫持到木衛二並擱淺,宇宙號立即前往營救。
《3001:太空漫遊》,3001年,一艘運輸飛船在太陽系邊緣發現了一具漂流著的屍體,宇宙的低溫保留了他的生命特徵,當時的技術已經可以將他救活,他就是1000年前被哈爾謀殺的宇航員普爾。此時的地球,已經很少人生活在地表,大家都生活在地球衛星軌道的高塔里。普爾受邀造訪木衛三的城市,並獨自冒險駕駛飛船前往禁地木衛二。1000年來,其他試圖降落的飛行器都被推開,但普爾成功落地,並與哈曼交流。普爾得知,黑石是一種工具,沒有自我意識,是個被設定了程序的全能裝置。數十年後,哈曼再次聯系普爾,說黑石要匯報的上一個節點在500光年外,而20世紀,「人類最悲慘的世紀」恰好被當成成果向上匯報,如今1000年過去了,「造物主」的反饋已經發回,就是摧毀地球,因為這是一次長達500萬年而最終失敗的實驗。於是普爾與地球專家想出的最後方法是——參見《獨立日》。而他們的病毒載體是哈曼,功臣哈曼被病毒感染後喪失了自我意識,被深藏進月球山洞,等待有能力將他們恢復的那一天。
『肆』 除了地球,太陽系中還有哪些星球也有概率擁有生命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30多億年前生命的種子在這顆藍色星球上萌芽,經過漫長的演化,簡單的單細胞生物成為了復雜的生命體,並且衍生出數量繁多的生物體系,這其中就包括擁有智慧的人類。6000多年前,蘇美爾文明“突然”出現在兩河流域,標志著人類開始走上文明發展的征程。6000多年後,轟鳴的機器聲直沖雲霄,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文明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以上就是目前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五顆星球。當然了,或許受制於目前的科技水平,還有一些生命星球隱藏在太陽系中沒有被人類發現,但是這種幾率想必是很低的。希望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人類能在地外找到生命存在的痕跡,以證明人類在宇宙中並不孤單。
『伍』 宇宙里有哪些知名無生命的星球
在結束太空飛行任務的義大利宇航員羅伯托·維托里5日說,他確信在茫茫浩瀚的宇宙里有其它形式的生命存在。
維托里是在完成為期10天的太空飛行使命剛剛返回地球後,從哈薩克給羅馬打電話向記者作這番表示的。他說,「作為宇航員,我的直覺告訴我,宇宙里的確有其它形式的生命存在。我始終堅信這一點。」
維托里說,「我相信,宇宙里其它形式的生命,其智商似乎也同我們人類差不多。但這同我執行的國際空間站的使命並不相干。我總是這樣認為,這同我的宇航經歷也絲毫沒有任何關系。」
今年37歲的維托里,為執行這次為期10天的太空飛行任務,曾在俄羅斯的「衛星城」模擬太空艙中集中訓練過8個月。此前,他曾在美國休斯頓國家航天中心接受過長達3年的技術培訓。
「機遇」和「勇氣」在火星上忙活著,全世界都看著它們,它們的每一個微小的進展都讓人興奮。3月2日,美國宇航局宣稱「機遇」在火星上發現了水,這個消息讓科學家們歡欣鼓舞。其實地球人類對茫茫宇宙最掛懷的,就是想找到與自己類似的其他生物,他們似乎很孤獨。到底宇宙里有沒有其他生命形式?存在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有多大?<br /><br /> 地球生命的極限<br /><br /> 天文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致力於發現外星微生物存在的證據,在火星上、木衛二上……太陽系內一切有條件的地方都是他們尋找的對象。但最近幾年最激動人心的外星生命探索的進展卻是在地球上完成的。外星生物學家來到地球最惡劣、最極端的地方,在智利最乾燥的阿塔卡馬沙漠中、在環境最惡劣的岩洞里、在南極洲的千年冰架下面、在幾千米的深海下面、在幾萬米的高空上,他們發現了形形色色的與世隔絕的細菌,它們生命力之頑強令科學家驚嘆不已。在南極的古老凍岩中,有一種細菌舒舒服服地躲在石頭表面下多孔的空間里,活得跟花店櫥窗里的牽牛花一樣旺盛;法國科學家曾在太平洋底3000米處,水溫高達250℃的熱泉口,發現多種細菌;1969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羅12號」太空船,收回了兩年半前無人探測船「觀察家三號」留在月球上的相機,竟然發現其底部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緩症鏈球菌」,這種來自地球的微生物,在幾近真空、充滿宇宙射線的月球表面生存了兩年半!<br /><br /> 許多種類的細菌無需空氣,它們或是通過分解(而不是氧化)有機食物,或是從硫酸鹽或硝酸鹽等氧化合物而不是從空氣中獲得氧;有的細菌通過轉換鐵化合物和硫來保持生命的延續,生存下來;有的細菌在沸水中滋生;有的細菌則在0℃以下的鹽水中生存;有的細菌在不可思議的高壓下存活。看上去,多數細菌的生命是永無止境的,某些細菌的孢子可以休眠幾千年。<br /><br /> 它們生命的潛能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潛能完全或者幾乎不同。正是這一不同,向我們暗示著生命的另一種可能,或許是生命在宇宙間其他星球上的另一種可能。<br /><br /> 生命的無數種可能<br /><br /> 既然地球細菌展現了如此豐富的生命形態,那麼宇宙中的生命該有多少種可能性呢?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但這是否是生命存在的惟一形式?可以有基於別的化學基礎而發展起來的其他生命嗎?<br /><br /> 這個問題無疑是對生物學家的一項重大挑戰。因為地球上的「蛋白質生命」是以碳元素為基礎的,一些科學家於是翻開元素周期表,看看哪一種元素的性質與碳最為相似———當然是同一族中的硅。硅基生命甚至可以不攝取有機物,而只從宇宙空間中吸收星光維持生命,他的身體是由多數光線粒子和少數物質粒子組成,物質粒子在必要時也可以轉化成光線粒子。可以設想,既然我們這些以碳為基礎的生物呼出的廢氣是二氧化碳,那麼,火星上那些以硅為基礎的生物,呼出的自應是硅和氧的化合物———二氧化硅。二氧化硅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在沙灘上所見的沙,也就是說,這些火星生物在呼吸時所噴出的是沙粒!<br /><br /> 還有一些科幻作家留意到,元素周期表中的硫與同一族的氧在性質上有不少相似之處。那是否表示,在一些較高溫的星球上(硫在地球上的室溫時是固體),生物呼吸所需的氧氣可以被硫所代替?<br /><br /> 此外,水是一切蛋白質生命所必需的溶液和介質。有沒有一種其他化合物可以取代水的地位呢?有!那就是氨。由於氨在冰點以下仍是液體,一些科幻作家遂推想,在一些寒冷的巨型氣態行星的表面下,可能存在著由氨組成的海洋,而海洋中則充滿著以氨為介質的生命形式。<br /><br /> 以上都只是個別的、零星的構想,真正對問題作出全面性的考察和系統性的分析的,是著名生化學家阿西莫夫所寫的一篇文章《並非我們所認識的》。他在文中提出了六種生命形態:<br /><br /> 一、以氟化硅酮為介質的氟化硅酮生物;<br /> 二、以硫為介質的氟化硫生物;<br /> 三、以水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氧為基礎的)生物;<br /> 四、以氨為介質的核酸/蛋白質(以氮為基礎的)生物;<br /> 五、以甲烷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br /> 六、以氫為介質的類脂化合物生物。<br /><br /> 其中第三項便是我們所熟悉的———亦是我們惟一所認識的———生命。至於第一、第二項,是一些高溫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另外,地球上曾經出現過的那些生活在硫礦里的、厭氧的古細菌就很有可能是以硫作為自己生命的介質;而第四項至第六項,則是一些寒冷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物形態。<br /><br /> 宇宙中的生命可能有著不同的化學基礎,使我們認識到,生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各有不同———所謂「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我們認為舒適宜人的星球,對一些生物來說可能是酷熱難耐,而對另一些則可能是寒冷難當。<br /><br /> 更不可思議的設想<br /><br /> 然而,科幻作家仍不滿足於生命的這些多樣性,他們在各自的作品中充分發揮了想像力,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更不可思議、但細想之下又似乎不無道理的生命世界。一些作家設想,在某些極寒冷的星球之上,可能存在著以液體氦為基礎,並以超導電流作聯系的生命形式;另一些作家則認為,即使在寒冷而黑暗的太空深處,亦可能有一些由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並由無線電波傳遞神經訊號的高等智能生物——霍耳的科幻小說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還有一些想像力更豐富的作家甚至認為外星生命也許根本不需要化學物質基礎,他們可能只是一些純能量的生命形式,比如一束電波。<br /><br /> 最為有趣的是著名科幻作家福沃德所寫的《龍蛋》,這部構思出色的作品描述了一顆中子星表面的生物。這顆中子星直徑僅20公里,但表面的引力卻等於地球上的670億倍,磁場是地球的1萬億倍,表面溫度達到8000多攝氏度。什麼生物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呢?是由「簡並核物質」組成的生物。所謂「簡並」,就是指原子外部的電子都被擠壓到原子核里去,因此所有原子都可以十分緊密地靠在一起,形成超密物質。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約半毫米,直徑約半厘米,體重卻有70公斤,這是因為他們由簡並物質所組成。此外,他們的新陳代謝是基於核反應而非化學反應,因此一切變化(包括生老病死和思維)的速率都比人類快100萬倍!<br /><br /> 讓我們來看一看一個醫學院畢業生在畢業典禮上所作的有趣的講演:在我們星系的另一邊的什麼地方,有一個遙遠的行星,離一個其等級和溫度都正合適的恆星恰好不遠不近。此時此刻,那上面有一個委員會正在開會,研究著我們這個小小的偏遠的太陽系。會議進行了一年之久,現已接近尾聲了。那地方的智慧生物們正在一份文件上簽名(當然是用某種數字),文件斷言,說在我們這地方,生命的事是不可思議的,而這地方也不值得來一趟遠征。他們的種種儀器已經發現,這兒存在最最致命的氣體、就是氧氣,這樣一來,什麼戲都沒了。<br /><br /> 這並非純粹的胡思亂想,厭氧生物在地球上就存在。對它們來說,氧氣不但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致命的「毒物」。對地球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氧氣尚且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認為,只有與地球環境相當的星球才能產生生命呢?<br /><br /> 今天,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搜索雖然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得,但我們仍應堅持不懈地探尋下去,至少,它大大拓展了我們對宇宙生物原理的認識。
『陸』 美國科幻黃金時代三巨頭是誰
科幻黃金時代的三巨頭——克拉克、海因萊因和阿西莫夫
克拉克
應該說,克拉克是三巨頭里科幻風格最「硬」的。科幻有軟硬之分,硬科幻的內容以科學技術等物質層面的幻想為主,軟科幻則以描寫科學技術對社會制度和人的精神的影響為主。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粗的劃分,越是精彩的科幻,越是難以區分清楚到底是硬還是軟。
克拉克的風格,個人感覺,是上承凡爾納和雨果·根斯巴克的技術科幻小說的傳統。場面宏大、對科學技術的構思既超前又合理,但是弱點在於情節和人物的塑造。
凡爾納設想出的潛水艇、載人奔月飛行,影響激發了很多代人去實現這個幻想,更令人稱道的是,由於基於嚴謹的科學知識和推斷,當年凡爾納所設想的載人奔月飛行的發射基地地點,恰恰成為了後世美國佛羅里達航天中心的選址,真是牛啊。但是反過來,凡爾納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幾乎全是具有鋼鐵意志和決心的「牛人」,比如《海底兩萬里》中的尼莫船長、《從地球到月球》中的大炮俱樂部主席巴比康、《環球旅行》中的福克先生。而小說的情節,大多是(環球)旅行。
克拉克的情形很相似。他本人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以論文的形式,提出了衛星通信的設想。而他所設想的《太陽帆船》,已經可以說是部分實現了,差的只是一個真正完全依靠太陽帆提供動力的深空探測飛船而已。
克拉克小說中的畫面很宏偉,很壯觀,很燦爛,很激動人心,但是微觀的人物形象,情節的細節處理,就差了一些。很多人都知道《2001太空漫遊》,但是有幾個人知道鮑曼,知道弗洛伊德博士?談到克拉克的小說,人們想起的是「獨石」、「拉瑪『小行星』」、「太陽帆船」,但是除非是「骨灰級」的書迷,有幾個人能想起克拉克小說中的主人公的名字,更不用說他們的形象和特點了。
秉承技術科幻小說的特點,克拉克科幻小說的風格是充滿光明和希望的,所謂「薔薇色的烏托邦」,或者說,「敢讓高山低頭,敢叫大河讓路」。(技術幻想小說一般是烏托邦,社會幻想小說一般是反烏托邦)但並不是從頭到尾激昂振奮到底。而是有抑有揚。過程中可能有壓抑的地方,整本小說看完以後,讀者覺得人類的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比如《太陽帆船》,如果是那種激昂到底的小說,會讓主人公在排除萬難以後,贏得最終的勝利。但是小說卻讓主人公不得不因為太陽耀斑爆發放棄比賽和自製的太陽帆船,但是在小說結尾,主人公注視著自己的那艘太陽帆船向著太陽系外慢慢飛去的那一幕是很震撼的。
克拉克還有一個特點是三巨頭中獨有的,就是他和別人合寫了不少小說。有的是對他以前小說的續寫,比如《與拉瑪相會》的續集《拉瑪三部曲》,更多的是獨立的小說。
我猜,克拉克和別人合寫可能是為了彌補其在情節細節和人物的塑造上的弱點。但是我的感覺,這些合寫都不很成功。很多合寫的小說冗長乏味,毫無特點,只能算是四平八穩的二流小說。
克拉克的小說中,直接涉及中國的部分,在三巨頭中是最多的。比如在《太空漫遊》系列中,「2001」就將中國人已經登上了月球作為一個背景的細節。「2010」中則出現了中國獨立製造的飛船趕超美蘇聯合飛船,並先一步到達木衛歐羅巴。而且那艘中國飛船的名字叫做「錢氏太空船」,按照克拉克給出的說法,這里正是對錢學森教授的致敬。但是美國拍的電影則把有關中國人的情節全部刪掉了。似乎上個世紀後期中國航天事業的獨立發展,給克拉克的震動很大。「2061」則是在一個中國香港富豪的商業太空旅遊飛船上展開故事情節的,並且又一次呼應了「2010」中的「錢氏太空船」。據克拉克自稱,他曾經專門贈送過一套《太空漫遊》系列給錢學森教授。
國內和克拉克相似的,老一代里幾乎沒有,鄭文光場面壯觀,但是技術細節沒有克拉克扎實(後者恐怖到居然為自己小說中出現的飛行器畫設計圖)。新一代里應該算是大劉罷,但是技術細節上好像也差一點。
海因萊因
是我在三巨頭中看得最少的。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的小說被翻譯成中文的很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小說大部分我都不喜歡。在我看來,海因萊因是倪匡和葉永烈的混合體美國版。
從寫作特點來看,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YY的東西和對其政治、社會理想的宣傳。象《星船傘兵》(電影《星河艦隊》的原著)這樣的小說,即使是在美國都有很多爭議。據說,海因萊因還是美國星球大戰計劃的鼓吹者,並因此和克拉克鬧翻了。應該說,海因萊因是真心相信一些東西,並且會用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方式來將其表述出來。所以,就像倪匡一樣,喜歡他的人就非常喜歡,不喜歡的就很不喜歡。
海因萊因最擅長的,恰恰是克拉克所不擅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有不少還是在短篇小說中完成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海因萊因的小說比較有感染力的原因。我所讀過的海因萊因的小說中,兩種人物是比較常見到的,少年見習(宇航員)和中年專業人員,前者常見於海因萊因的少年科幻小說中。當然,海因萊因小說中的主人公,往往是那種理想化的滿腔熱血的英雄,塑造起來也相對容易。
從題材來看,海因萊因寫了不少的少年科幻小說,其對象就是大量的青少年,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海因萊因帶有葉永烈的特點。主人公往往是星艦或者外星殖民地上的少年,情節比較簡單,主要是刻畫這些少年英雄是如何成長起來的。此類小說的代表作有《星人瓊斯》、《銀河系公民》。
其次是大量的以月球的開發為背景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其實也包括部分的少年科幻小說。這類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月球城(Lunar City)。在這些小說中,月球殖民者是主角,在低重力、高輻射和空氣泄露等威脅下,奮勇拼搏;同時發展出開闊的眼界和對地球居民的優越感。我覺得實際上是美國早期殖民者的象徵和心理投射。代表作是《出售月球的人》、《先生們,坐下》。我甚至覺得阿西莫夫的小說《神們自己》中第三部分關於月球城及其居民的描寫是受了海因萊因此類題材的影響。
再次是「長生之人」系列長篇小說和反思類小說。前者的背景,是一群天生具有幾百年壽命的長生不老的人。他們的長壽和年輕大概來自於其基因,所以這些人為了維護其秘密和保證其下一代不會退化,只在同類人之間才通婚,代表作是《足夠長的時間來愛》。後者則是一些帶有黃色情節的對宗教等的反諷反思小說,比如《約伯大夢》、《穿牆貓》。這兩類小說其實是我在這里硬湊起來的,因為我覺得這兩類小說,都是篇幅冗長,語言晦澀,內容無趣。
最後是一些獨立成篇的小說,寫作風格上接近於月球城系列小說,比如《雙星》、《地球上的綠山》、《回魂屍》、《傀儡主人》、《生命線》、《夏日之門》、《宇宙》。
海因萊因的小說中涉及中國的比較少,敵對陣營么。
說實話,海因萊因的小說,有很多我看了個開頭就看不下去了,比如說上面第一、三類的小說,所以看法可能比較偏頗。如果讓我來推薦的話,海因萊因的以月球城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都可以看一看,反過來,凡是以少年為主角的都可以免了。中長篇中,我推薦《雙星》(國內有一個刪節本譯作《帝國雙星》的)、《出售月球的人》(未見過中文譯本)。
海因萊因比較有名的幾個長篇《星船傘兵》、《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和《異鄉異客》。我都不太推薦。《星船傘兵》勉強可以一看,但是星戰背景在小說中並不佔重要位置,作者主要精力都放在鼓吹超人哲學。《月亮是個嚴厲的婦人》中的美國人投射很明顯,我看不下去。如果你沒那麼敏感或者就好這一口,倒是可以考慮一下。《異鄉異客》屬於反思類的小說,沒什麼娛樂性,可能會看得很累(我是根本看不進)。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幻大師、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他是一位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猶太人。作品極其豐富,代表作有《我,機器人》(I,Robot) 、《基地》系列、《鋼窟》(The Caves of Steel) 系列、《赤裸太陽》(The Naked Sun) 等。他他於1941年發表的作品《Runaround》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至今仍然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暢銷雜志。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
『柒』 宇宙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
肯定有,還很多,只是沒有能力和時間去尋。找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約兩三百萬年。從前,人類以為自己是萬物之靈,宇宙間唯一有智慧的生命,甚至認為地球是整個宇宙的中心。後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眼界開闊了,才懂得宇宙的廣大無邊,它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像,而地球實在是太小了,當然更不是宇宙的中心。於是人們想像:宇宙這樣寬闊,或許其它星球上會生活著一種與人類相似的智慧生物--外星人。這樣的想法深深地吸引了一些熱哀於尋找外星人的人們。
十六世紀,有人用望遠鏡觀測火星時,發現了許多互相交錯的網紋,便以為那是"火星入"開鑿的"運河"。1935年,美國一家電台廣播說火星人來到了地球,引起了一場虛驚。而英國一位作家創作了一本名為《大戰火星人》的科幻小說,其中對火星人作了許多繪聲繪色的描述,更引發了一系列有關"火星人"的小說和電影的誕生。
到底有沒有火星人?在只有望遠鏡的時代,它一直是個謎。到了六十年代,探測飛船終於上到了火星,解開了這個一直困擾人們的謎:火星比地球冷得多,表面到處是泥土石塊,經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上面沒有任何生物,當然更沒有火星人。
這個謎解開以後,天文學家進一步分析認為:在太陽系裡,除地球外,其他行星都沒有生物生存所必須的環境條件。因此,地球上的人類是太陽系裡唯一有智慧的生物,要找外星人,必須到太陽系之外。
1972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10號"飛船,它於1987年飛出了太陽系,飛船上的金屬片刻畫了人類的形象、人類居住的地球以及太陽系的位置(見右圖)。1977年,美國的"旅行者一號"又給外面的世界帶去了更豐富的信息,包括一部結實的唱機和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上收錄了幾十種人類語言和多首音樂作品(其中有中國的古曲)。人們熱切地期望外星人會收到它。
為了和外星人取得聯系,科學家們甚至還製造了龐大復雜的設備,試圖向外星發射信息和接收來自外星的信息。但是,經過了許多努力,人們依然沒有找到外星人。一些見到外星人的說法也僅僅是傳說,難以得到有力的證實。
值得一提的還有飛碟。許多人看到了它。也猜想它就是外星人駕駛的飛船,可這也僅僅是一種猜想而已。
那麼,到底有沒有外星人呢?科學家分析,宇宙間象地球這樣這樣的行星肯定還很多,某些與地球環境相似的行星確實很可能有外星人,但是由於我們的航天、通訊技術尚未足夠發達,要找到他們我們還必須加倍努力才行。
到底有沒有外星人?這是全球都在討論的問題,有人說他曾被外星人綁架,也有人曾經看過幽浮(不明飛行物體
或外星人的太空船);
不論這些傳聞是真的,還是假的,就讓我們先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第三顆行星,太陽又是浩瀚銀河系中的一個恆星(有行星環繞的星球),而整個宇宙有至少有10
0
0
0
一顆星球有著像地球一樣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而它在遙遠的一個角落呢。
大部份的科學家認為,外星人是有的,只是太遠了,以目前的科技來說,我們無法那個星球
甚至無法與外星人連絡。
但不管怎麽說,地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有山水、有動物、花草;
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幸能利用地球資源、創造歷史。我們應該要重視環境保護、生態保育
不要因為自己的需要,而破壞了屬於所有地球生物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來做保衛地球的尖兵
讓地球成為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
有沒有外星人
似乎就不是那麽重要了
『捌』 美國的一部科幻片,說的是星際移民的事情,很美好的地方,都是歡樂。但是這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個地方,
不是美國的,是這部電影
太空運輸 Cargo (2009)
導演: Ivan Engler
編劇: Arnold Bucher / Ivan Engler / Johnny Hartmann
主演: Martin Rapold / Michael Finger / Claude-Oliver Rudolph
類型: 科幻 / 懸疑 / 驚悚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瑞士
語言: 德語
上映日期: 2009-10
片長: 110分鍾
23世紀中葉,地球已進入全面崩潰的階段,戰爭和傳染病讓這顆原本美麗的藍色星球破爛不堪,人類被迫離開賴以生存的家園,遠赴外太空尋找新的棲息地。憑借TSA先進的技術,木衛五成為充滿希望的新興樂土。在此之後,大批地球人乘坐飛船前往木衛五,地球逐漸被人遺忘。 但這一切都是假象。
『玖』 介紹些星際科幻小說
我強烈推薦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
對於這個永恆的傳世經典我真的沒什麼可說的,如果喜歡看科幻而沒看過基地系列真的是一個莫大的遺憾,無與倫比的劇情和邏輯,龐大而復雜的背景,基地給我帶來的震撼超過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不愧為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西莫夫,其宏偉的想像力讓我完全折服
簡介:《基地》是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和他的機器人小說一起成為科幻小說中的經典。《基地》是由一系列故事構成的,除了《基地三部曲》外還有基地前奏和基地續集,其中《基地三部曲》分為《基地》(Foundation)、《基地與帝國》(Foundation and Empire)、《第二基地》(Second Foundation)。在這個系列中阿西莫夫創造了一個未來的銀河世界,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預見未來銀河人民將會經歷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於是找了一批最優秀的科學家來到銀河邊緣的一個荒涼行星建立「基地」,整個故事即以「基地」的興衰為線索。
如果有人問我我看過的最好的科幻長篇,我會毫不猶豫地給出「基地系列」這個答案
還有就是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目前科幻世界出了其中的兩部,為《銀河系漫遊指南》和《宇宙盡頭的餐館》,還有三部估計科幻世界會陸續推出,其文筆極其辛辣幽默,看的時候我無數次的笑到噴飯,無數次的佩服亞當斯的風趣幽默,「原因?沒什麼原因,事實上,原因去吃午餐了」。這個系列被歐美譽為喜劇科幻的聖經,為了表彰其卓越貢獻,一顆小行星的名字也以書中男主角「阿瑟」命名,劇情荒誕到了一定境界,但是正式這種極其的荒誕成就了這一偉大系列
安德系列,一共有四本,《安德的游戲》《死者代言人》《屠異》《安德的影子》,系列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審視人類和蟲族的戰爭,深刻探討了種族,戰爭,正義等等等等……一套非常好的書,很值得一看
沙丘三部曲,《沙丘》《沙丘之子》《沙丘救世主》,呵呵,對於這個史上第一個包攬雨果、星雲雙獎的小說,還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