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人文關懷理解
A. 文學作品中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普通人的理解很簡單,就是對人的關懷。「人文」是一個內涵極其豐富而又很難確切指陳的概念,「人文」與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個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義、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等密切相關。
比如說《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 作者:石瓚 轉自: 瀏覽:293 ]
--------------------------------------------------------------------------------
【大 小】【列印】【關閉】
周日的下午,閑在宿舍,剛剛讀完了《平》,這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連著好幾天抽空來讀終於讀完了。現在屋子裡很安靜,師姐們睡覺的睡覺,看書的看書,外面沒有往日那種不明不暗的陽光,而是涼爽的將雨的陰天,這一切都剛剛好利於我來細細地回味這本書。
書里講的是父母那一代所經歷的日子,看書中的孫家的兩個兄弟在學校及社會上的種種困窘,以及在這種困窘中他們為了家庭而作出的一絲一毫的努力。我不禁會想起父母,那是一種怎樣的青春歲月啊,與我們所經歷的多麼不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會想起林耀華的《金翼》,那是一本小說形式的學術書,好像是人類學還是社會學方面的吧。那本書也是講了一個故事,但是在故事中從學術的角度反映出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社區的經濟等方面的變化。讀《平》也給了我這樣一種感覺,雖然這是一本小說,但藏於小說背後的,時不時得露出些端倪的廣闊而又深厚的社會背景使這本書不再僅僅是一本小說那麼簡單。
《平》在講述以孫家為主的一系列人的一段有喜有悲,有得有失的生活的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那十年間中國農村得生活和變化。讀來都能感受到當時中國大地上曾經歷了怎樣的一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平》時間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發生地點在廣袤的黃土高坡上一個叫做雙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說是寫雙水村的變化和雙水村的人。在這個十年裡,中國又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雙水村及雙水村的人是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縮影。在那段年代裡,文化革命結束了,鄧小平上台執政帶來了改革開放。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這本小說來的路遙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路遙並不熟悉,對他的印象只是在一次次的考試中背誦著的那句話——路遙,代表作《平。。。。》。而這次讀了《平》,才使我對路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我趕忙查了很多他的資料,現在一個有血有肉的路遙終於出現在我面前了:
路遙,陝西省清澗縣人,1949年出生於陝北山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直到69年底才回到家裡務農。這段時間里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1992年積勞成疾,英年早逝。1991年完成長篇小說《平》並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
現在如果讓我總結一下自己對於這本書的感受的話,我想我會給出這樣的兩組詞:苦難和奮斗;平凡和偉大。
苦難和奮斗
人生來就是受苦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受苦多一些,有的人受苦少一些。而面對苦難人們的反映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人會屈服於命運,有的人會堅強地斗爭,但是更多的是努力戰勝一些,但又因為退縮而屈服一些,這樣進進退退地過完一生。
而《平》里就包含了上面所說的那三類人,而孫家的弟兄兩個則屬於努力抗爭命運的那一類。與少安相比,少平將這種韌勁發揮的更加淋漓盡致。他的經歷讓我不得不想起了不倒翁,想起了彈簧,不管你怎麼推他,怎麼壓迫他,都不能真正的打敗他,大大小小的挫折之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如既往地奮斗著的少平。
少平面對困難所表現出的不懈的奮斗,使我發自內心地佩服這樣一個角色。
我佩服他,可以放下讀書人的架子,為了生計去做最底層的工作,我能夠想像得出最開始他的難過,他的不適應,但我想像不到,換了是我,自己會怎樣習慣這種生活。
我佩服他,可以在那樣的一種境地下,仍然不放棄讀書的機會,向詩人借,向曉霞借,我能夠想像得出,當他蜷縮在破舊的被褥里,當他就著昏暗的光亮讀書的時候,心裡因為讀書而產生的興奮感和崇高感,但是我不能設想自己若是處在那樣的一種境地,是否還能保持著一顆干凈的上進的心。
我佩服他,可以這邊脫掉骯臟的工作服,那邊就可以坦然風趣地和曉霞,和養民探討人生,我能想像他在和那些能與自己交流思想的朋友們暢談時的心裡的自豪和暢快,但是我不能設想,當我落魄的時候,我是否敢於面對昔日的朋友和情敵。
可以說是從這本書開始,我懂得了奮斗不是從前簡單理解的那樣「頭懸梁、錐刺股」。奮斗不僅僅是要吃苦,要受罪,奮斗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執著,一種在黑夜裡呼喚黎明、甚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和韌勁。
平凡和偉大
《平凡的世界》,這書名實在是起得太好了,有一種洗盡鉛華,塵埃落盡的感覺,是一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的人,在經受了各種苦難的折磨之後,回頭再望來時路的時候,所表現出的一種寬容。想當初選擇讀這本書,也是被這書名所吸引。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得不一次次地停下來,慨嘆書名的妙處,同時也不停地問自己,究竟什麼是平凡?什麼是偉大?什麼是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才是生活。戲台上的情節是濃縮的,天上一天,人間一年,所以才有那麼緊湊的悲歡離合,跌宕起伏。瑣碎的矛盾糾葛,你牽著我,我絆著你,剪不斷,理還亂,欲說還休,這才是生活。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銘心的愛,刻骨的恨,當然存在,但普通人遇到的幾率又有多大呢?屬於飲食男女的,不過是些筋頭馬腦,說來無聊,但卻纏繞。有喜怒哀樂,有愛恨情仇,有凌雲壯志,也有頹唐消沉,這才是活生生的人,這才是生活。百折不撓,愈戰愈勇,山崩地裂不皺眉,那是神話中的英雄;現實中,縱然是強者,也難免苦痛,難免掙扎,難免有「彎」的時候,但彎而不折,生活需要的就是一個「韌」字。】
【所有的少年時代,總有年輕氣盛、目空一切的一面。心中有著太多地願望要實現,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太多的期許。少年心思當拿雲啊!盡管膚淺,盡管狂妄,但畢竟有豪情。】而現在,《平》讓我從空中回到了地面,知道了腳踏實地,知道了平凡中的偉大。
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將從此成為一個收起鋒芒的中庸的人,我是一個手中有著大把青春年華的年輕人,處在我這樣的一個年紀,應該是努力奮發的,應該像少平那樣不向任何困難低頭。再想路遙寫作這本書,也不是在他的年輕歲月,而是在經歷了大起大落的40多歲。
我想讀了《平》,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能夠認識到平凡的人的平凡的生活是最偉大的,能夠讓我在努力奮斗的同時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平凡的心。
但願自己在今後的人生歲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還是輝煌興奮的時候,都能夠想起路遙,想起《平凡的世界》。
B. 人文關懷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人文關懷的真正含義是人性關懷,對人精神方面的重視,對人的尊重等。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於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於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
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具體來說,包括層層遞進又密切相關的幾層涵義:
1、承認人不僅作為一種物質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認人無論是在推動社會發展還是實現自身發展方面都居於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
4、尊重人的主體性。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的主體。
5、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於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
6、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自由、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不是由外力強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或達到一定水平的發展;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是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
(2)科幻小說人文關懷理解擴展閱讀
貫徹途徑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方法、和諧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處理問題,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培養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
在人與人關繫上,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競爭、共同發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和協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要著力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發揮文學藝術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獨特作用,用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消除憂郁感、孤獨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緒,讓人們不僅生活上富裕,而且精神上感到愉快。
現在,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引導人們從全局出發,十分珍惜難得的歷史機遇,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努力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刻苦學習的實際行動,冷靜理性、合法有序地表達訴求,不做任何不利於安定團結的事情。
關注感受和需求
人的感受和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除物質需求外,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還有滿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特別是當人們的生存需要得到滿足之後,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願望就會日趨強烈。
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主體感受上是否滿意、是否贊成、是否高興的情緒反應 抗災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創造讓每個人都能夠根據自己的選擇發揮聰明才智的環境。
使人人都有平等創業和憑借自身能力改變處境的機會,促進人的個性、才智和潛能的充分實現。要引導人們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從勞動、從付出、從自己的創造和對社會與別人的關愛中獲得幸福。
要引導人們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把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有機統一起來,在為祖國和民族的奮斗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做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食品醫葯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盡可能地降低社會成員所面臨的風險因素,減少社會成員正常生存和發展的後顧之憂,最大限度地消除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為培育人的心理和諧提供社會環境支持。
完善關懷機制
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反映機制,加強社會心態的監測、評估和預警,完善社會心態疏導、調適與平衡工作體系,促進社會情緒交流渠道暢通,避免不良心態積累惡變,引導社會心態良性變化,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加大心理衛生投入,健全心理咨詢網路,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體現於各級各部門的思想政治工作、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願服務、專業咨詢、心理醫療等各個方面。
在各種組織內部,建立健全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加強組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及時幫助人們解決思想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C. 科技的發展卻導致了人文關懷、人文精神的缺失該做何全面的理解
就像本以為月宮仙子飄盪,
玉兔搗葯
,結果是蠻荒一片。世界越透徹,精神越空虛。人只能在虛無的想像中得以解脫,但同時,伴隨新科技我們也討論未來倫理,未來生存狀態。在我看來這也是人文關懷
D. 科幻文學的利弊體現在哪裡
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科學會對人類造成災難性後果。在科幻文學中不乏作家對人類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雙重理解與思考,有的甚至具有深刻的批判意識,反思科學究竟給人類帶來了什麼,是福音還是禍害?閱讀這一類科幻作品可以幫助青少年建立起正確的、全面的科學發展觀與人文關懷、人文精神。
E. 人文關懷是什麼
提問者的理解含帶些許批判、諷刺的意味,不過確實如此。
除去對「幸福」一詞的定義的各自理解與爭論,我基本上認同提問者的這個結論。
客觀一言:
如果僅限於人類這個范圍而言,「人文關懷」就是令(自認已富裕,已快樂,已安全,已充實的人所認為的)「不富裕」、「不快樂」、「不安全」的人感受到/得到括弧里的人對他們的關心與幫助,從而令所有的人都「志同道合」起來。至於其中消耗了什麼?傷害了什麼?目前看來這些人是不會理會的。而最終「志同道合」的是非與後果......我只能說:「自造自受矣」。
如果站在「存在」這個根基的角度而言,「人文關懷」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F. 「人文」和「人文關懷」應該怎樣理解
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 人、愛護人、尊重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
G. 什麼叫電影中的人文關懷怎麼理解能否舉例說明一下
所謂關懷,就是撫慰的意思,人文關懷就是在人文的層面上對人進行撫慰,什麼是在人文層面上的?就是這種撫慰並不是只為某一個人(比如導演)的心靈中的傷口的,而是針對人類社會中共同的傷口進行撫慰,共同的傷口既包括像環保、下崗這種外在的傷口,更重要的是人類社會內部存在的痼疾,比如爾虞我詐什麼的。所以說一部片子有人文關懷就是說它討論了人類所面對的共同問題以及共同的傷口,並想用溫情來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其實從本質上說,任何一部電影都有人文關懷,哪怕是好萊塢大片也是,本質上講任何一部美國電影都反映著美國社會,包括科幻片恐怖片等等,比如《超人歸來》中為什麼讓超人救一架飛機而不是救別的?那是因為美國人希望讓自己的英雄把自己從「911」的夢魘中拯救出來。 電影本質上都是表現人們的心靈的,都是一種人文關懷。
H. 王晉康小說的人文意識
稍稍抬一下目光
——《類人》讀後
「 21世紀末,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莫過於「類人工廠」,在這里,人類用純技術的辦法製造人類DNA並發育出類人,同時嚴格規定類人不得有指紋。
類人工廠總工程師何不疑正值事業顛峰,卻突然歸隱鄉間,留給世人一個難解之謎。
32年後,警官劍鳴因銷毀了一個假造指紋的類人女子,與電腦高手德剛結仇;劍鳴的未婚妻如儀去太空球探望爺爺,發現爺爺的腦殼竟被類人忠僕偷偷揭開;德剛向警方告發了劍鳴是何不疑製造的類人,警察局為清除異類,設計了一場爆炸;死裡逃生的劍鳴與仇人連手,潛入類人工廠,卻再遭追殺;類人工廠的主電腦霍爾反叛,不露形跡地修改了類人工廠的電腦程序……」○1
這是王晉康所著《類人》的概要。王晉康何許人也?熟悉中國科幻小說(或者用國人發明的詞叫「科學文藝」)的讀者莫不對其報以敬仰之情。王晉康、劉慈欣、何夕三人之於當代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鄭文光、葉永烈等老一輩同志的偉績,不過恕筆者直言,鄭老《飛向人馬座》畢竟只屬於他老人家那個時代,但是他推動了中國科幻小說的發展,用一句時髦的話說,賦予了中國科幻小說「與時俱進」的力量也不為過,1998年授予鄭老的中國科幻小說終身成就獎便是對其最好的肯定——正如李陽、新東方、《瘋狂英語》之於國內英語學習,或如張朝陽、方東興、李開復之於中國IT發展。王晉康在三人中當屬老哥,無論是從其生物年齡還是從其小說創作年齡還是其小說深度來看。從處女作《亞當回歸》到《轉生的巨人》○2,連續獲得1993-2004年度科幻小說銀河獎特等獎何一等獎,王晉康讓中國科幻迷著實瘋狂了十年。雖身為工程師,他絕不贊同「科幻小說專是為工程師而作」的觀點,他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賞的鮮明特色,在濃厚的人文關懷與哲理思考中,融合了二十世紀以及二十一世紀最新的科學發現尤其是生物學發現。
王晉康正是憑借科幻小說這一方式向讀者「傳道」的,然而也因這一方式一直為傳統文學界所排斥。傳統文學(主流文學)或寫歷史或寫現實,而科幻小說關注的卻是未來。然而盡管如此,科幻小說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震撼的號召力一直壯大到今天。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意淫之作,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在曼哈頓計劃實施之前1944年已經有一篇描述原子彈的科幻小說,也因為他們沒有發現幾百年前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中的「舡魚」號就是潛水艇的祖先,或者就算是讀了傑克•威廉森的《反物質飛船》中對反物質的描述感到莫名其妙而不知道數十年後科學家宣布了反物質的存在……有的人說科幻小說完全是工程師的論文復制,那麼他們肯定沒讀過王晉康的《類人》。
本文開篇已引《類人》的部分內容概要,聰明人看過概要後就會明白《類人》的敘述技巧——一個懸念、一處伏筆、兩條故事線索。這正是王晉康的「理工小說」之所以能吸引廣大的非理工門下的讀者的地方。敘述技巧也僅僅是技巧而已,它用來輔助讀者捕獲作者思想,讓讀者更快的發現科學之美。想到科幻小說里來感受郁達夫、余秋雨的文學魅力,那你是來錯了地方,正如一位評論家評論華萊士的小說:「想從那裡面找到文學美,就像從沙子里找雕塑一樣徒勞。」科幻小說有時候更近乎雜文,注重的都是思想。但是讓人不明白的是文學界對雜文是那麼地寬容,難道是礙著先生的面子?這是後話。
這個懸念就是世界賞唯一一個混入人類社會的「類人」是如何被總工程師何不疑帶出「類人工廠」的。一方面作者開始有意迴避了這點,另一方面作者刻意描寫的推理成功率高到50%的「電腦搶手絲毫不能撼動其營寨」的推理小說家斯潘契諾夫的對一個有意安排的簍子的誤判,讓作者根本就想不到開篇浴室中對何不疑身體的描寫中「只是腹部過早地鼓起來了」竟然與三十年後飽含喪妻之痛急欲復仇的齊洪德剛拍攝的照片中何不疑「身板硬朗,體態勻稱」遙相呼應。唯有讀到第六章方才知道何不疑的偷梁換柱之計。巧妙!
伏筆戲份不重,不過由於作者運用了兩條射線敘述的手法,讓眾讀者開始時懷疑宇何劍鳴這個何不疑的兒子到第五章便轉向司馬林達——直到司馬林達之死一章中並未敘述其與何不疑未曾有過接觸。伏筆失效後,兩條射線便以相同的速度進展——直至相交。
兩條線索,如上文所述,是以何不疑、宇何劍鳴和齊洪德剛為主角的人造生命故事一線,以及以科學家司馬林達、蜜蜂、「上帝」為主角的群體智慧(電腦生命)故事一線。前五章兩條線索的故事作者是輪流敘述的,從第六章開始作者開始偏重人造生命一線的發展,然後在適當的時候將第二線與之相交後,故事的場面一下子打開——若不是終極電腦「開竅」產生了「自我意識」,單憑何不疑的破壞代碼顯然是不足以讓大批的具有與人類同等地位(即有指紋)的嬰兒流入社會。事實上,霍爾——這個產生了「我識」的電腦生命給予人類的幫助遠遠超過了何不疑等人的即時預計,何不疑的夢想得以提前實現:填平人類與類人之間的塹溝,就像填平夷族和漢族、黑人和白人、印度賤民和婆羅門之間的塹溝一樣。
整個故事應當算作喜劇,盡管小說重出現了公安局長受命安排了針對宇何劍鳴的謀殺(最終傷及無辜)、公安局長堅守純潔血統的殉道式的自殺。雖然小說的構造誠如上文分析有可言之處,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一篇好優秀的科幻小說如同雜文一樣需要分析其思想而不是「文學內涵」。優秀的科幻小說應該帶給讀者兩次思想上的沖擊力:對科學和技術的描寫所帶來的震撼,以及對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的深入分析而帶來的感悟。前者如每周質量報告,後者如新聞調查。《類人》完全符合這兩點。
《類人》帶給讀者科學啟迪的是人造生命和群體智慧的概念,哲理思考也是與其交叉進行的——即對於夷夏之防的「類人-人類」版本的反思。不愧是科幻小說家!作者對人造生命技術和群體智慧理論的領悟是在令人折服,當在小說中引入時,作者又盡力將其簡化到了最低限度。用作者的話說,即「為了與今天人們的理解力相銜接,書中很多描寫是過於保守了。」科學原理和技術方法在科幻作品中多見於口述方式,《類人》也是如此,如司馬林達關於群體智慧的感嘆、北師大附中天才少女給警察解釋什麼是「我識」、宇何劍鳴用石子給老農比劃原子重構原理等等。與此不同的是,大凡較長的哲理思考作者都是直接陳述的,《類人》中經典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思考便是如此:「這個世界上又許多人道主義和獸道主義者,他們把仁愛之心普灑道富人、窮人、男人、女人、孩子身上,甚至普灑掃鯨魚、海豚、狗、信天翁身上,但對待類人的態度是空前一致的:不允許類人自主繁衍,從而威脅到地球的主人——人類的存在。」
——那些人的代表正是公安局長。而公安局長的結局卻是「殉道」。這個人物有點復雜,但是作者借第二任2號類人工廠總監一句話和宇何劍鳴的一個動作便完成了對他的評價:「『……』他同情地說,『他的思想比較僵化,但他始終忠於自己的信仰,這一點值得尊敬。』」「劍鳴點點頭,對高局長的仇恨在頃刻間流散了」或許,高局長稍稍抬一下目光就能夠容忍類人的融入……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簡單的動作最於他們很難做,也很難一下子都做。
並不是優秀的科幻小說都得要求作者把他的哲理分析陳述在小說中,有的只需作者將宏大的或細微的科學世界描繪清楚,然後對於其社會意義歷史意義點到即可,讀者自然會合卷思考。《類人》一文雖然只描述了兩種科學原理,但是讀者的聯想是無限的,比如相關的科隆技術、人工智慧(A.I.)及其意義等。就這個意義講,《類人》只是一部宏篇巨著的楔子,這部巨著註定要讓讀者、科學和歷史來完成。
還有什麼小說能有如此的力量?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故而國人的眼睛總是時不時地回望唐宋時期的輝煌。誠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3,我華夏民族之後裔理應為之驕傲,但是一味地編史造冊終究不是「民族」復興之計。我們需要創新,唯創新方能前進。
科幻小說也加入進來,挑起了這么一個擔子,她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發現科學之美,引導人們通往未來之門。科學不是絕對的。比如你不必要在吃蘋果時去分析蘋果里的化學成分、生物門類,然而絕對非科學也是不容考慮的。很多國人對科學比較隔膜,不能體會科學和思維萬國的樂趣。正如國內的主流作家善於且只善於向後看,向腳下看。他們對過去和現實的思考很深刻,很可貴,但一個民族若只有這樣的目光,則未免顯得過於遲鈍和短視。○4
作者在後記中寫下了《類人》寫作的目的:「但願這篇小說能夠讓讀者稍稍抬一下目光,如此,作者就滿足了。」這也是本文之所望。
【注釋】
○1摘自王晉康著《類人》封底簡介,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2《轉生的巨人》系《科幻世界》2005年12月銀河獎徵文作品,作者筆名「石不語」,據科幻世界官方論壇網友反映曾見王在起點中文網發過一天隨後取下。看其風格以及責任編輯的檔次,疑為王之新作。茲注之。
○3陳寅恪. 鄧廣銘《宋史職官之考正》序[J]. 金明館叢稿二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245頁
○4王晉康著《類人》,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272頁
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9385/
I. 什麼叫做"人文關懷"
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 人、愛護人、尊重人。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人類自覺意識提高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