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是迷信嗎
⑴ 科幻小說是真的
也可說半真半假,只是科幻小說內的人物和事情給神話了,有點甚至改變了事實的真像
⑵ 科幻小說在中國真的被歸到兒童讀物了嗎
現在誰認為科幻小說還是兒童讀物,不是舊思想就是這種人根本不懂或者不喜歡科學。對這種人,不去理睬他就行了。
中國老話說的好:「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⑶ 科幻類型的作品,是不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
不一定。
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類型,在科幻小說早期和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年代初--70年代初,這20多年間科幻小說開始發展壯大,在科幻小說三巨頭:阿西莫夫、海茵萊茵和阿瑟·克拉克的領導下,許多科幻小說家崛起,開創出各種不同題材的科幻小說,極大的擴寬了科幻小說的受眾面和小說的銷量,從此以後科幻小說在西方文學界成為主流小說之一。至70年代中期新浪潮派和賽伯朋克派科幻小說崛起,黃金時代結束),比較流行。比如大家熟知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等,在當時都是非常像真的科幻小說,而且後來他的科幻小說中的很多場景和設想,最後都成為了現實。
但現在這種越像真的越好的科幻小說已經不流行了。這並不是說這種類型的科幻小說不好,而是讀者和大眾已經不在乎科幻小說是不是「越真越好」了。
在科幻小說早期,像凡爾納這類科幻小說作家,如果寫出來的科幻小說太假,太玄幻,是會被讀者和大眾罵的,會被主流社會貼上庸俗、虛假、瞎扯淡等標簽,從而不被人們所接受,進入連三流都算不上的四流、五流小說的行列,進而影響小說的銷量。一部小說如果賣不出去,沒有多少人去看,哪個出版社還會出版這類小說呢?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讀者已經寬容多了。一個例子就是現在各類玄幻、魔幻類小說大量增加,已經形成和科幻小說分庭抗禮的局面。科幻小說中某些場景未來可能會實現,但像哈里波特這類魔幻小說中的魔法,在現實中永遠不會有有實現的可能。但讀者不僅不在乎,反而很喜歡這類小說。
所以,如果要寫科幻小說,不一定要「越真越好」。沒有一個好的故事,和豐富的想像力的話,就算寫得再真實,也是白搭。
⑷ 科幻小說是越像真的越好嗎
不是深刻揭露現實與社會,人生嗎?
感覺太真了,反而不像科幻,一人之意見,不用理會我
⑸ 科幻小說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嗎
所謂科幻,從嚴謹一點的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對未來科技的幻想。即現在能力達不到的科學程度以幻想未來的某種科技可以達到現在的理想水平。這種科幻幻想與文學作品的不相同之處在於科學家的科幻則更現實更不太遙遠更有未來。如果好一點的科幻小說自然也要遵循當代可以理解的讀觀感受盡可能的不要太遙遠與人們可以想像得到的為最好。
⑹ 中國科幻小說中的未來預言真的有可能會實現嗎
科幻小說指的是現在即將面對的未來,指的是一種可能性,卻不能代表是我們的未來。雖然說我們可以通過科幻小說來探測我們的未來,但是不得不說,有一些科幻小說是缺少科學理論依據的,他們是根據生活需求的一方面進行天馬行空的猜想,雖然其中包含的一些理論知識是正確的,但是事情結果產生的一些科學理論依據卻又是匱乏的。
科幻小說存在的意義不是製造群眾對未來的恐慌,而是為了敲醒人們心中的警鍾,而我們要從科幻小說中學習到的是防範於未然,要愛護環境,愛護這個美麗的星球“地球”,而這才是科幻小說存在最大的意義。
⑺ 如何理解科幻小說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的定義,現實意義就是不僅僅是用來消磨時間,而是對成長和成熟有某種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作用。
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作為小說下的一種亞文學形式,科幻小說自然有小說的一些共性。如果一片科幻小說在小說的意義上是好的,那麼它就會對現實產生意義。它具有科學性,前沿性,拓展性,幻想性。具體解讀如下:
科學性:科幻小說的科學性首先應該是廣義的科學。狹義的科學是指科學的知識體系。廣義的科學則還包括科學態度(世界觀)、科學方法(方法論)。科幻小說,首先是對科學的尊重,可以承認和允許自己的幻想誇張甚至不符合一些現有的科學知識的地方,但反對自欺欺人,把一些明顯的偏見或者迷信的東西偽裝為科學的事物,混淆視聽。
前沿性:雖然存在所謂的歷史科幻,但科幻無疑還是主要面向未來的。而面向未來的科幻與其說是對未來的構建,不如說是對現實的反應,尤其是現實中一些前沿的科技,一些熱點的話題的反應。如果說後者是大多數小說或文學形式的關注焦點的話,那麼前者——前沿的科技和科學理念無疑是科幻小說的特殊的關注點。
拓展性:如上所述,科幻以現實為基礎,而文學作品自然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作為科幻小說,個人感覺,它的拓展更有明確的方向性,無論從時間空間,或者思維方向,都有別於其他,顯得更為超前,更為宏大,更為具有使命感,也許這也是一部份科幻讀者自視甚高而瞧不起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原因。
幻想性:其實這並不只是科幻單獨具有的特性,如果比幻想的自由和灑脫,一片yy文也許幻想的更好看一些,而奇幻在幻想上的成就也許更為卓越一些,畢竟奇幻甚至已經建立了幾個很著名的世界和設定,而科幻也許除了沙蟲世界,其他的更像是現實世界的有限的延展而不是幻想。但正因為科幻的幻想有其局限和嚴謹性,更易被接受,也更易在細節上出彩。
⑻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利用量子糾纏進行超光速信息傳遞在量子力學中證明是不可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硬傷,作為科幻小說而言不影響情節而已。
⑼ 科幻小說《三體》里的科學推定和假想,真的有科學依據嗎
《三體》作為一部科幻小說,得到雨果大獎。雨果獎也算是全球性的大獎,與星雲齊名,被譽為科幻界的諾貝爾,最佳小說更是重中之重獎中之王,最高領獎台上第一次站上來自亞洲的領獎人。
《三體》的三部,是圍繞幾個概念來進行的,分別是技術爆炸、猜疑鏈以及黑暗森林。這三個概念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並且也不是腦洞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提取出來的概念。
首先是技術爆炸,這個毫無疑問是工業革命的變種。工業革命以來,人來創造的財富比人類已有歷史的所有財富總和都要多。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燃機、到還在進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計算機。
每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都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財富,當然也造出了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從火槍的推廣,大炮的普及,到凡爾登絞肉機機關槍的應用,乃至廣島、長崎的核彈。然後還有氫彈、高斯槍、中子彈……人類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完全符合技術爆炸的特徵的,「智慧生物所擁有的科學技術在極短的時間內像爆炸一樣迅速發展的現象。文明進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見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
猜疑鏈應該是從囚徒困境中提煉出來的。
猜疑鏈: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形成一條鏈,即猜疑鏈。從博弈論的角度講,即兩文明無法形成共同知識。
囚徒困境也是一樣,核心就是交流受阻,你只能夠根據自己的過往經歷和經驗,猜想別人是怎麼想的。所以最後,大家往往不是選擇合作共贏,而是選擇損人利己。
技術爆炸和猜疑鏈最後組合成了《三體》中宇宙社會學的核心理論,黑暗森林。
宇宙社會學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基本保持不變。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獄,就是永恆的威脅,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這就是對費米悖論的解釋。
被發現,總有一方被消滅!
黑暗森林法則,應該是脫胎於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弱肉強食。
但是從我個人的理解來講,技術爆炸和猜疑鏈都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黑暗森林的漏洞比較大。
一、人類是碳基生命,人類也有猜想過非碳基生命的存在,比如硅基生命。如果非碳基生命的真的存在,那麼它們所需的資源很可能和我們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很可能不存在生存的競爭關系。
第二點,宇宙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大,而地球所具有的資源並不是唯一的,在現有的人類所探索(觀測)到的區域,並沒有發現其他文明的存在,但是能夠觀測到的宇宙,人類所需的資源卻幾乎可以用無限來形容,宇宙實在是太空曠了,遍地是黃金,誰吃的沒事去搶別人的。
還有,從現在人類的技術角度來看,太空城並不是幻想,也就是說,人類並不需要一個完全類似的地球來生存,完全可以自己建。並且太空城留下了另外一個難題,就是一個文明看到另外一個文明的定居點的時候,怎麼確定是不是這個文明的本體呢?萬一隻是定居點,其本體的文明程度比自己高呢,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並不合適。
所以在人類踏入宇宙紀元,生存的需求,基本沒什麼障礙就能實現,就算遇到其他文明,互相交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我家裡都有,並且都快放不下了,誰閑得沒事去搶你的。
但是《三體》依舊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等電影版出來,一定要去剁手。
⑽ 科幻小說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嗎
科幻小說總含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其構思總是建立在人類目前已知的知識上的。至於是不是寫的越像真的越好這個是沒有定論的。劉慈欣的小說都比較偏真實一點,阿西莫夫基地系列就偏虛幻一點。偏真實的科幻小說能讓你覺得作者寫的有道理,並且你會嘗試去理解其中的一些物理原理,但其實總會有問題的(《三體》里就有許多設定上的bug,詳見《三體》中的物理學)。偏虛幻的會讓讀者讀起來很暢快。總之,科幻小說並不是寫的越真實越好,而是依據個人喜好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