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中科幻和幻想的關系
A.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什麼關系
後者是基礎,前者是體現。
首先,你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能跟科技發展聯繫上。科幻小說也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很多軟科幻的作品反應的都是社會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這個舞台來表達小說主題而已,並沒有太多對科學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卻不然,它們多是有著大段的科學描述,著重以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為題材,語言嚴謹准確。而小說的故事性反而成為了附屬品。
但無論是哪類,小說所虛構的情節、人物等等,根據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原則來看,都應是大體可能產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相背離的。也就是說科幻首先要以科學為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科幻小說一個發揮的空間,若沒有科技發展這巨大潮流,科幻小說就失去了生命。
眾所周知,有很多寫作科幻小說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學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爾納及眾多現代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等等。他們大都身處在一個科學氣息較濃厚的環境里,所以他們有預見本領域甚至是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時代跳動地脈搏。他們小說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處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實現的(只是借小說將時間提前一下)或是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出來的。科幻小說家們只是將這種在大眾看來還不明朗的科學趨勢具象的表現出來而已。
科幻小說理所當然有它的科學預見性,就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潛艇、電視、飛機都給後世的科學家很多的啟發,這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科學的發展。 但這種預見是有其局限性的,談了幾十年的太空旅行我們現在不還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嗎?
事實上,單一考慮作用的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促進作用並不十分明顯,要知道小說家的預言沒有實現的要比已經成為現實的多的多!但它對社會的科學啟蒙以及文明傳播方面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給了人們想像的翅膀,你盡可以想像你未來的生活是什莫樣子,而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B. 奇幻小說與科幻小說的區別
樓上的從網路里抄過來很沒意思`
我個人認為,奇幻小說大多描述的都是發生在古代,故事比較誇張浪漫,一般圍繞一件事情展開:如《尋秦記》中,說的主人公是項少龍從現代穿梭到古代,發生以外無法回來,無奈下接受現實,憑借在現代中的知識和經驗改變歷史,艷遇多的離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傳奇色彩很重。其他本人看過覺得比較好的有:《死靈法師》、《天魔神譚》、《
第七顆頭骨》、《九州》、《科幻世界奇幻版》等等。
而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中國在這片領域比只國外略為不足。科幻小說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個人看過認為比較好的有: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寫的《月球旅行》,英國的赫·喬·威爾斯寫的《大戰火星人》,美國的阿西莫夫寫的《赤裸的太陽》。國內最著名的當數倪匡,現居美國三藩市,「衛斯理」是他常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還陽》,《新武器》,《爆炸》,《另類復制》等。
如果還有問題可以給我留言。
C.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聯系有哪些關系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提供素材和靈感、相互印證。
科幻小說,是小說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D. 科幻小說與科學發展之間存在什麼關系
個人覺得,科幻小說是以當前的科學水平為基礎進行幻想的。而科幻小說的世界也能為科學發展提供不錯的想法(似乎有點勉強),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有不少東西在之後都實現了。科幻小說受科學發展影響大,科學發展與科幻小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E. 魔幻,科幻,奇幻,玄幻的區別
科幻、奇幻、魔幻、玄幻,都帶個「幻」字。那麼,第一個問題就是:「何為幻」?
虛構的。瞎編的。不存在的。假的。
一、科幻小說
主要以科學為基礎進行幻想的幻想小說。對虛構的事物,用科學理論去解釋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作者必須設想出某種科學理論或技術,使作品中的虛構世界有可能存在。
科幻小說既然以科學為基礎,又不能拋開小說的人文特質,創作時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學發展,描寫新技術所建構出的新世界、新事物,等等;另一種是著重於描寫科技對社會、對人的影響,描寫在新的科學時代中,人的道德原則、倫理觀念、生活目標和生存方式,等等。
前一種,就是所謂「硬科幻」,後一種則被稱為「軟科幻」。
必須注意的是,這兩種方式絕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區分出硬、軟,只是由於寫作的側重點不同。只有「科」,單純描寫科學新技術,那就成了科普或科學假想;而只有「人」……那也稱不上「科幻」了。
在此還想補一句:硬科幻和軟科幻的區別,並不在於作品中「科」更多還是「幻」更多,而在於偏重「科」還是偏重「人」。不論是硬科幻還是軟科幻,「幻」都是必然存在而且一直存在的。「幻」並沒有多少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
另一方面,即使是軟科幻,也必須有個能夠自圓其說的科學理論來支持。也就是說,科幻小說,必須具有科學上的合理性。
例如,對於倪匡的大部分小說,我既不贊成歸入硬科幻,也不認為該歸入軟科幻,而是把它看成科幻與玄幻交界的邊緣類幻想小說(倪匡的少量作品,有些具備較為完整的科技設定,確實可算到硬科幻里,另一些則主寫人在新科技面前的矛盾心理,似可放入軟科幻類中)。
二、奇幻小說
奇幻小說的「奇」,或可解釋為「傳奇」。那麼,奇幻小說就是「在幻想世界中發生的傳奇故事」。
奇幻小說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話和傳說。實際上,大部分奇幻小說都脫不開古代神話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災禍,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這種情節在奇幻小說中最為常見。
在奇幻小說中,人物經常要面對魔法、巫術,甚至與神力對抗;同時,又往往面臨著戰爭與和平、慾望與真情的痛苦選擇。人物自身,多數懂得超凡的法術、戰技,或是擁有罕見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小說主角根本不是人類,而是吸血鬼、半龍半人、精靈族等等。
奇幻小說的這些設定,在令人物光華四射的同時,也把人物帶到激烈的矛盾糾纏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劇中。可以說,奇幻小說中的主角,幾乎都有著古典浪漫主義英雄氣質。
奇幻小說在四類幻想小說中源流最久。那些古代傳說、史詩,實際上已是奇幻小說的雛形。
其實,《西遊記》、《封神演義》,都能稱得上奇幻小說。《綠野仙蹤》也算(不是外國那個《綠野仙蹤》,是中國的,主角叫冷於冰,學道的)。《聊齋志異》可算是奇幻短篇集了。
但是,鑒於目前模糊不清的概念,並考慮到國人的習慣,我並不想把這些作品歸入奇幻,因為中國以前並沒有「奇幻」這個專門的分類名詞。
目前常說的奇幻小說,大致可分為西式和日式兩類。
西式奇幻根源最深,從《魔戒之王》上溯到亞瑟王與圓桌武士,再到希臘、北歐古代神話,處處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體系與中國差異甚大,許多地方幾乎無法溝通。由於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觀念隔閡,中國讀者接受起來稍嫌費力。但是,說到對英雄的敬佩,對英雄主義的追求、贊賞,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西式奇幻,通常分為「主流奇幻類」(Hign Fantasy)和「劍與魔法類」(Sword & Sorcery)兩種,前者比較注重文學性(如《魔戒之王》),後者則多偏重於冒險、戰斗,更象是「動作片」。
日式奇幻,實際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結合的產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國文化的血脈。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贏得中國讀者的親近。再加上精彩動漫的輔助推廣,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國闖開了一條路。
日式奇幻,絕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國謀略智慧的結合。文化根基較弱,但娛樂性強,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
一些恐怖小說,以現代生活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強可歸入奇幻類,或歸入奇幻小說與恐怖小說交界的邊緣幻想類。
所謂「歷史架空」小說,通常是虛構出一個世界,或是一段歷史,然後以此為基礎創作傳奇故事,其中魔法、巫術、神怪內容並不多,基本採用歷史小說的手法來寫,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過正常人的極限。這類小說的「可能性」雖不大,「真實性」卻較強,算是奇幻小說與歷史小說的交叉類別。
三、魔幻小說
魔幻小說絕不是指「魔法幻想類」,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義,與一般人想像中的概念相去甚遠。
魔幻小說,即「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是主要出現在拉丁美洲的一種文學流派。這種流派的創作手法,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迷離恍惚的幻覺結合在一起,通過極端誇張和虛實交錯的藝術筆觸來網羅人事、編織情節,以圖描繪和反映錯綜復雜的歷史、社會和政治現象。
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往往採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變幻想為現實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典型的魔幻小說,其顯著特點是:給現實生活變形;加入神秘、神奇甚至古怪詭異的內容;具有強烈的社會矛盾、政治斗爭內涵。
如果說現實主義是社會的一面鏡子,那麼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以比喻為社會的一面哈哈鏡。雖然它蒙罩著一層神秘的外殼,但仍然是要描寫現實世界。只不過,它沒有採取寫實手法,而是採用誇張、諷喻的方式。
魔幻小說與其他三類幻想小說的最大區別就是,它必須以現實為基礎。它的「幻」是為了增加神秘氣氛、加強諷刺意味,內核仍然是真實生活。
例如,著名魔幻小說《百年孤獨》,如果去掉其中「幻」的內容,完全可以跟《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等作品放在一塊兒。
在《百年孤獨》一開始就寫到,吉卜賽人抱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吉卜賽人帶來了磁鐵、望遠鏡和放大鏡等「新鮮玩意兒」,但是兩塊磁鐵要用一頭大騾子和一群山羊來換,放大鏡又要用兩塊磁鐵加上三塊金幣。為了看一下從未見過的冰塊,居民們每人要付五個里亞爾,摸一下價錢還要加倍。
看過全書,再回看這段情節,就能明白這根本不是在寫吉卜賽人,而是隱喻殖民者對貧苦人民的搜刮。《百年孤獨》中,這種帶有強烈諷喻意味的情節比比皆是。
因此,魔幻小說,根本不是娛樂性小說,而是外表誇張、內涵深刻嚴肅、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小說。
四、玄幻小說
玄幻小說,可以說是近年來才興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幻想小說」。它的創作原則就是無原則,它的幻想基礎就是無基礎。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玄幻小說基本上是綜合了西式奇幻、中國武俠、日本動漫、科學技術的大雜燴。
中國文化包容性極強,任何外來事物都能溶進它的懷抱中,並衍生或變形出一些新事物。
玄幻小說正是如此。大多數玄幻小說,取了西方的魔法、中國的武術和謀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再加上神話(而且經常是中國、印度、希臘神話並存……),構建出神奇的世界,精彩的故事。
論到虛構、幻想,玄幻小說是四類幻想小說中最自由的。它寫未來科技,卻不需要用科學理論驗證;它寫魔法,又不考證西方巫術學體系;它寫武術,卻比傳統武俠更神奇強大,經常超越人類生理極限……不論是虛擬世界架構,還是人物經歷,都是玄之又玄,天馬行空,自由無比。
玄幻小說經常遭人斥罵。科幻迷罵它「胡思亂想」,奇幻迷也罵它「胡思亂想」。殊不知,玄幻小說的特點就是胡思亂想,無原則,無基礎。但是,這種胡思亂想卻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設定,不管這體系能否經得起嚴謹考證。
玄幻小說,可以說與魔幻現實主義小說完全對立。魔幻是以「幻」作為渲染,主寫現實事件;玄幻則是以現實事件作為情節表象,主寫「幻」。
在四類幻想小說中,玄幻小說是最「幻」的一類。因為少了束縛,所以能夠揮灑自如,隨心所欲,讀起來往往痛快淋漓,十分刺激。因此,盡管「正統科幻」和「正統奇幻」都對玄幻大加貶斥,玄幻小說仍然擁有相當廣大的讀者。
玄幻小說之所以流行,恐怕是因為,玄幻小說中的人物往往能力超凡,擁有非常大的自由,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快樂與放鬆----生活中最難受的就是不能隨心所欲,而玄幻小說給了讀者放鬆心靈、體驗自由的機會。或者說,玄幻小說「讀起來很過癮」。
玄幻小說,由於其本身特徵,很難對它下個確切定義。特別是在台灣,很少聽到「奇幻」這個詞,而是以玄幻代稱。
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奇幻」、「科幻」甚至「武俠」小說,其實應該歸入玄幻類。而市面上所售的玄幻小說,其中有極少部分實際上是奇幻、科幻小說。
玄幻小說很難獲得成年讀者的青眯,卻往往受到青少年讀者狂熱喜愛。玄幻小說的作品數量最多,平均水平也最低,到處都是垃圾作品,因此往往令人產生「玄幻小說都很差勁」的印象。實際上,玄幻小說也有出色的精品。
對於「正統」的科幻迷、奇幻迷們來說,如果敞開心扉,不帶偏見地去評析,玄幻小說也算是有存在價值的專門類別,而且不會在短期內消失,甚至還會更為壯大。畢竟,存在即合理,玄幻小說的盛行,是有其社會心理根源的。
總結
在科幻、奇幻、魔幻、玄幻四類幻想小說中:
科幻小說,可以說最嚴謹。它有一條根插在科學中,因此一定要有科學性,並且要認真求證。要創作科幻小說,需要足夠的科學知識。科幻小說通常是以未來為背景。
奇幻小說,人文色彩最濃。它講究文學性、藝術性。要創作奇幻小說,需要足夠的寫作技巧,並且要對西方文化有足夠的了解。奇幻小說通常是以中古或(類似中古)的時代為背景,科技水平不能太先進(否則魔法就失去價值了)。
魔幻小說,現實意義最強,諷喻色彩最濃,也最為深刻。它的價值,不在於「幻」,而在於「幻」之下的現實生活。要創作魔幻小說,需要足夠的社會閱歷和人生素養。魔幻小說通常是以近現代為背景。
玄幻小說,最為自由,娛樂性也最強。要創作玄幻小說,往往需要比其他三類更為新奇、刺激的情節。寫作門檻低,寫出精品難。玄幻小說的背景不受限制。玄幻小說,可以說是中國特有的幻想文學類別。
F.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
一般科幻小說都是人們一直追求的目標,對現實科技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科技發展則使人們更增加了科技幻想的台階和平台,使科幻小說有廣大的發揮想像空間。
G. 科幻與科學有什麼關系...
科幻Science fiction
【科幻的定義】
科幻即是科學幻想,科幻的定義眾說紛雲,莫衷一是,尺度差異極大。
比較接近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影響。」
其中最廣義的一種認為:「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現實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
《辭海》上對「科幻小說」的定義是:「依據科學技術上的新發現、新成就以及在這些基礎上可能達到的預見,用幻想的方式描述人類利用這些新成果完成某些奇跡的新型小說。」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第四卷定義為「20世紀發展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這種體裁的小說以真實或想像的科學理論的發現為基礎。」
另外,科幻、奇幻、魔幻、玄幻這四種風格所指各有不同。
科學的基本定義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永遠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科學,應該是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識,它是理論化、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在現代社會,科學還是一種建制。第五,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700萬年,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3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開始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在距今一兩萬年前,原始人發明了新的勞動工具—弓箭。弓箭的發明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組織地狩獵,提高了生產效率,而剩餘的獵物則被飼養起來,使人類由狩獵進入畜牧的時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繞鑽桿打孔的方法鑽木取火,又發明了摩擦生熱的制火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生產的手段;用火煉制粘土,發明了制陶技術;用火熔化銅和鐵,製造出金屬農具,使人類結束了一萬多年的遷徙不定的生活,進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從而開始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復雜方面!
只要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開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說以及假定非常艱難!所以,對於科學本身的原始概念來說,對於世界上任何一位頂尖的科學家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給出科學的基本定義需要膽量!需要膽識!還需要深深關注人類命運的高度境界!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和創新,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同時科學也非常強調繼承和借鑒!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現在。你應該知道了吧。科幻多是建築於科學的構想基礎之上。人們對未來的很多科學幻想最終都得到了實現。
H. 科學小說與科幻小說有啥區別
我國著名科幻與科普作家葉永烈也認為,科學小說和科學幻想小說的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介紹說,在20世紀初,科幻小說被翻譯成中文時就稱之為科學小說,包括魯迅、梁啟超等人都把凡爾納的小說稱為科學小說。隨著後來受前蘇聯的影響,因為俄文中的科幻小說是帶有「幻想」這個詞的,所以解放後國內都將這類小說改稱為科學幻想小說。葉永烈認為,科學幻想小說這個名詞比較准確,這6個字中包含了3個因素,就是說要成為科幻小說必須具備三因素,第一必須是科學的,第二必須是幻想的,第三必須是小說。因此,從現在來看,科學幻想小說和科學小說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幻想」這個要素。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教授、科幻作家吳岩則認為,科學小說應當算是科幻小說的一個支流,因為科幻小說在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就曾經被稱為科學小說。但事實逐漸證明,在小說中大量講述的科學知識並不是讀者真正喜愛看的內容,而類似於雪萊夫人創作的《弗來肯斯坦》那種給世界帶來變化影響的作品則更加受到讀者的喜愛。因此,在這個長河裡科幻小說就成為了和科學相關的文學寫作中的主流。吳岩指出,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學小說,首先應當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但如果作者故意想要放很多認知的東西在作品中,對普通讀者來說很可能是一個「苦難」。而大多數科學小說的作者在作品的選材、提煉以及情節起伏的設置上都可能有所欠缺,這就會直接導致作品的張力不足,從而使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
I.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什麼關系
科幻小說是建立在現在科學的理論上的,顧名思義就是科學的幻想,對科學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比如許多科幻小說的題材在科學界是比較新穎的,裡面所幻想的東西可以給科學家們以點播,想想也並非沒有可能。科幻小說是對未來科技的一種嚮往,憧憬和想像,能給科技研究者一些科學上的啟示,吸引常人去愛上科學,去研究科學。
(9)科幻小說中科幻和幻想的關系擴展閱讀:
西方科幻小說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英國有工業革命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導致真正科學幻想小說的興起;
2、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帶來科學幻想小說的中興;
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核裂變、宇宙航行、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進一步促使西方科幻小說的繁榮;
4、經過二三十年的繁榮,科幻小說家從科幻作品的主題、情節,到藝術的方法進行新的探索。
J.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的關系
後者是基礎,前者是體現。
首先,你要明白並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能跟科技發展聯繫上。科幻小說也分為硬科幻和軟科幻。很多軟科幻的作品反應的都是社會人文方面的事物,只是借科幻這個舞台來表達小說主題而已,並沒有太多對科學的描述。然而硬科幻的作品卻不然,它們多是有著大段的科學描述,著重以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為題材,語言嚴謹准確。而小說的故事性反而成為了附屬品。
但無論是哪類,小說所虛構的情節、人物等等,根據自然科學或是社會科學的原則來看,都應是大體可能產生的,而不是同已被揭示或是尚待揭示的自然規律或社會規律相背離的。也就是說科幻首先要以科學為基礎。
總的來說,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科幻小說一個發揮的空間,若沒有科技發展這巨大潮流,科幻小說就失去了生命。
眾所周知,有很多寫作科幻小說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學家。如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儒勒·凡爾納及眾多現代的美國科幻小說家等等。他們大都身處在一個科學氣息較濃厚的環境里,所以他們有預見本領域甚至是科技發展方向的能力,能把握住時代跳動地脈搏。他們小說里所提到的事物或是正處在研究中不久就能實現的(只是借小說將時間提前一下)或是他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被研究出來的。科幻小說家們只是將這種在大眾看來還不明朗的科學趨勢具象的表現出來而已。
科幻小說理所當然有它的科學預見性,就像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中所描繪的潛艇、電視、飛機都給後世的科學家很多的啟發,這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科學的發展。
但這種預見是有其局限性的,談了幾十年的太空旅行我們現在不還是只能在月球上留下我們的足跡嗎?
事實上,單一考慮作用的話。科幻小說對科學的促進作用並不十分明顯,要知道小說家的預言沒有實現的要比已經成為現實的多的多!但它對社會的科學啟蒙以及文明傳播方面的貢獻卻是巨大的。它給了人們想像的翅膀,你盡可以想像你未來的生活是什莫樣子,而不用擔心它不會實現。不是有句話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