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北京折疊是科幻小說
① 如何評價短篇小說《北京折疊》
一針見血指出了社會
② 《北京折疊》你覺得怎麼樣
《北京折疊》:階層固化的科幻化表達,三重摺疊空間,是社會多個階層的隱喻;時間統籌分配,是資源極度不均的注腳。不一樣的生活空間,把不同階層的人們隔離;強制性的膠囊休眠,將唯一公平的時間剝奪。斬獲今年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的《北京折疊》,是不完美的閃光作。它設定不夠新,科幻不夠硬,因為篇幅所限結尾戛然而止。但它獲獎依舊實至名歸。因為《北京折疊》的真正魅力,是對人類文明困境和存在方式的推演和思考。北京折疊,是對階層固化的極致性演繹。從第三空間向上的官方信道永遠是第一空間管理,趁著轉換時間偷渡進入的二三空間者就會被送入鐵窗,打回原籍,這樣的設定喻指著什麼,不言自明。階層固化的長期後果是階層流動通道長期被上層把持,階層流動的阻塞又是進一步加劇階層固化的作用力。而階層流動通道不暢通,又是外源和內源交替作用產生的。教育成本提高,就業難度增大,教育的回報率降低,就會使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權衡之中自動放棄教育這一階層上升的渠道,這是內源。正如人民大學的調查報告所說,近年來鄉村大學生的比率持續降低。外源性就是錢,權等交易依舊把持著階層流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共同影響,是造成階層固化的雙重原因。北京折疊,是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摺疊。階層固化在無形中建造起了精神和思想的柏林牆。不同圈子的人們不會相互探顧,信息和思維交流極其緩慢且需要橋梁。三大空間就是固化的階層中不同圈子交錯融合,自動分層後的產物,統治者的高堡之下,只有第一空間高高在上的不聞不顧,第二空間拚死拼活地向上攀爬和第三空間死氣沉沉的苟延殘喘。沒有人了解,沒有人關心對方的境況怎樣,老刀聽著一二空間的人們口若懸河,僅剩一臉錯愕。只有少數如老葛一般從底層攀爬上來的人,才在內心的涼意之中潛藏一份掙扎。
③ 《北京折疊》明明是一本文學作品為什麼被那麼多人罵科幻
《北京折疊》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文學作品,其之所以被一些人誤解為科幻,實則源於對其深層內涵的忽視。首先,小說的標題「北京折疊」並非僅因「折疊」二字吸引眼球,而是「北京」二字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實際上,小說的主線情節簡單而直白,即在一個未來高度發達的北京城市中,執行跨階層送信任務。這一設定可以輕易地被置於古代背景之中,不會影響故事的連貫性和劇情發展。然而,正是這一看似簡單的情節背後,隱藏著作者對於社會階層差異的深刻思考。
小說中「折疊」這一概念,代表了城市社會結構的分層,即人們根據經濟地位被劃分到不同維度的生活中。這種設定雖有科幻色彩,但其核心探討的卻是現實世界中的社會問題。作品通過展現不同階層的生活差異與沖突,揭示了社會階層固化、資源分配不均等現象,引發讀者對於社會公平、個人命運與階級界限的思考。
然而,批評者往往過於聚焦於小說的科幻元素,而忽略了其背後的深層文學價值與社會寓意。小說中「折疊」的概念超越了科技層面的探討,成為了對社會結構、階層關系的隱喻,進而引發讀者對於現實社會問題的反思。
綜上所述,雖然《北京折疊》在某些方面運用了科幻元素,但其真正的價值在於通過構建獨特的社會背景,深入探討了社會階層、公平與個體命運等現實問題,從而使其成為一部具有深刻社會意義與文學價值的佳作。
④ 《北京折疊》不算優秀科幻小說
《北京折疊》火了一段時間了。趕緊找來看看,說實話有點失望。
同樣是獲得雨果獎,與「三體」沒法比。
當然,它是短篇小說,只有兩萬字,和「三體」的百萬字巨著沒法比。但這不是關鍵,長篇有長篇的精彩,短篇有短篇的出色。
《北京折疊》的問題首先在於結構。短篇小說應該有緊湊的結構。從故事設定到謀篇布局,要與篇幅統一起來。如果事先確定了字數再動筆,就更該如此。
《北京折疊》大約兩萬字,寫了一件事。老刀跨越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去送信。而前面的鋪陳過多,讓人感覺是個大中篇的開頭。
這也許是筆力不逮的原因。業余寫手普遍有這個特點,寫著寫著就沒了筆力。如果不知道小說長度的話,讀者按照這樣的開頭,自然期待老刀再次往返於三個空間以及與老葛、與依言、秦天的故事,而不經意間就迎來了結尾。
整個故事的基礎在於一個城市折疊和一天變為四十八個小時陸世的設定。而這個設定的出現也過於突兀。
至於人物的臉譜化與簡單化,當剝去了科幻的設定,就更暴露得一覽無遺。作者也許並沒有寫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平靜地敘述當前大都市的現實罷了。
除了文學手法上的問題,《北京折疊》其實也並非真正意禪悉友義上的科幻小說。(當然,科幻分硬科幻與軟科幻。不是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這篇小說中,科幻只是皮相,如果去掉一天變成四十八小時和城市折疊的設定,這就是很平常的一個對北京情況的描述了。科幻只是為了把北京平鋪的幾環改成了立體空間。
也許「三體」獲雨果獎使我們提升了對獲得這個獎項小說的想像。畢竟,象「三體」那樣的小說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不是任何一部小說可以比拼的。以這樣的標准要求《北京折疊》也並不公平。
也許它獲獎和獲得金賀槐熊獎的那些電影一樣,符合外部世界對北京和中國的想像,暴露出了北京和中國的現實。
⑤ 郝景芳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是
2016年8月21日,憑借小說《北京折疊》(Folding Beijing)獲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
郝景芳,1984年7月27日生於天津,小說作者,散文作者。《東方文化周刊》專欄撰稿人。20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2006-2008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現為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在讀博士生。以《穀神的飛翔》榮獲2007年首屆九州獎暨第二屆「原創之星」徵文大賽一等獎,又以《祖母家的夏天》榮獲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說銀河獎讀者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