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視科幻小說外星人
❶ 同樣是外星人入侵,這本書的腦洞超過了《三體》
如果說《三體》打碎了「我們對宇宙善意的幻想」,那麼《盲視》這部科幻小說則打碎了「我們」——自我意識的認知。
同樣是描寫「第三類入侵地球」的科幻小說,《盲視》里描寫的外星人遠遠超出了人們的幻想。
想像你們的遠征是為了應付地球最大的一次危機,第一次出現的外星智慧。可你們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知識和玩具,卻還是連試圖理解它們的框架都找不出一個。
可你們又真的理解自己么?
「盲視」本意是一種感受不到視力,但依然對視野中的事物有感知的狀態。這本書中它的含義大概是在一片混沌當中,人類大腦依舊在無意識中完成了對信息的運算,從而繼續擁有感知、運動能力。這也許就是科幻小說的魅力所在,它傳達出來的信息是人類認知中不存在的東西,從而讀者對他所講述的信息具有更強烈的好奇心。人們大多時候是不願意相信龐大知識網之外的、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的,但作者彼得·沃茨以一種如今非常少見的、絕對硬核的敘事模式來呈現出了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科幻之作。
在《盲視》中,作者描寫了一個科技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他們派出了一個絕對精尖的小隊來考察柯伊伯帶上的一個未知的外星生命體。
這個小隊是這樣組成的:
一艘近似於馮諾依曼機一樣功能強悍的探索飛船;一位出類拔萃的語言學家;一位精於作戰和戰斗無人機的操作,擁有精準的戰斗直覺的作戰專家;一位擁有更加敏銳的五感,全身都經過改造的生物學家;我們的主角,一液橘李位切除過半邊大腦,能通過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洞察鬧遲其本來的想法。這個小隊的領袖是一位被人類挖掘出來並復活的吸血鬼,擁有異於人類的腦結構和視覺結構,它能同時觀察到多個維度,甚至能夠預測未來。
彼得·沃茨以一種如今非常少見的、絕對硬核的敘事模式,堆砌出各式各樣的理論,以完美的邏輯表現了這些人類中精英中的精英們對這個外星體「羅素」的研究過程。
最後的結果:即使是他們,也無法理解這個東西。想想看,這有多麼的令人不寒而慄。
在一板一眼的描寫下,《盲視》中人物們的困惑才是基於理性的、「徹底的無能為力」,真正傳達出一伍鬧種絕對意義上完美的「不可理解」——這個外星體,這個無法解釋的東西讓你感覺到的,不是宇宙的浩瀚、不是人類的渺小、不是無可抵擋的惡意也不是令人興奮的未知,而是純粹的、高濃度的,無可辯駁的「無法理解」。
彼得·沃茨曾是一位海洋科學家,後來轉行成為了一名作家。《盲視》是他的代表作,他用自己豐富的學術知識堆砌出各種各樣的理論,也以完美的邏輯表述了自己一個又一個讓常人匪夷所思的觀點。他通過大量的技術描寫和理論推導,在給讀者「科普」知識的過程里將觀點一次次推向高峰,沖擊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讓他們在「不可置信」與「不寒而慄」中漸漸對事物有了更多思考。
不少人在讀完這本書後會陷入思考——自我意識到底有用嗎?從古至今,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一直是哲學中激辯的命題,核心是對於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的答案的探求。自由意志是建立在自我意識之上的,只有先產生了意識,大腦才會選擇做或者不做。而不同於古往今來人們探索的自由意志的存在性,沃茨直接拋出了「人類並不存在自我意識」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觀點。試想,如果人類真的不存在自我意識,一切動作都是基於全自動化去完成的,那這種存在狀態與「行屍走肉」並無差別,也就是說,我們就像是機器人一樣的存在?
「請去體會《盲視》中,藉由主角的回憶豐滿起來的,那個先進、扭曲而脆弱的人類文明,請透過這場緊張而註定失敗的』第三類接觸『場面,看看被主角甩在身後的、家鄉地球上發生的不可避免的悲劇。看不懂那些眼花繚亂的術語也沒關系,這依然是個好故事。」
如果你喜歡科幻,並且熱衷於「硬核科幻「,那八成你會被書中科學家之間的爭論與辯駁吸引,他們所帶給你的理論將會給使你體會到前所未有的酣暢淋漓。
❷ 有哪些足以媲美三體的科幻小說
劉慈欣其他的,比如《流浪地球》《超新星紀元》《魔鬼積木》等等各種短篇長篇小說,不如三體,但是也是十足的硬科幻。
❸ 盲視 一 科幻篇
小說講的是在不遠的未來,人類探測到了外星智能,派出一支科考隊奔赴太空與外星智能發生接觸的過程。他們接觸到的這個外星智能超越了以往任何人對於外星智能的想像。他們發現,外星智能有著極高的智力,但是沒有自我意識,而宇宙之中這樣的智能可能才是主流。
作者是彼得·沃茨, 加拿大科幻小說家,新時代硬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曾經做過動物學家,專業是研究海洋哺乳動物。他的作品建立在縝密的科學研究基礎上,主題往往是以認知神經科學為主,探討人類的大腦和自我意識。代表作有《盲視》、「裂縫三部曲」等。核心內容
本書講述科考隊與外星智能接觸的故事。隨著故事的進行,作者逐步拋出關於人類的自我意識的疑問。
作者認為,自我意識和智能並不一定是一回事。「盲視」這種神經現象指人可以視而不見,某種意義上這暗示了人的自我意識是一種沒有用的累贅。想要在這個宇宙進一步的進化,就要擺脫自我意識。
作者在書里的核心的猜想,就是「自我意識」在智能生物的進化上可能並沒有正面作用。而他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但是他沒有辦法回答。
銀河獎等重要的科幻獎項。《盲視》是一本很硬的科幻小說,說它很硬,意思是小說情節是建立在真實科研成果的基礎上,而且邏輯上十分縝密。《盲視》不僅獲得了科幻界大獎雨果獎等諸多獎項提名,更被很多雜志選為新世紀最佳科幻小說之一。那這部小說好在哪裡呢?
我們都知道,科幻小說有幾個經典的主題,比方說人工智慧,外星人,時間機器,生物變異等等,這篇小說雖然寫的也是地球人與外星人第一次接觸,但是塑造出前所未有的外星智慧生命的形式,並且主題也是以前的科幻小說基本沒有觸及的,本書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這正是書名「盲視」所隱含的含義,它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術語,指的這樣一個現象:某些盲人雖然自己看不到,但是你讓他們在布置了障礙物的房間里走,他們居然可以繞開障礙物,不會被絆倒。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大腦看見了,自我意識認為自己看不見。但是個體自身可以繞開自我意識,憑借大腦所給出的信息做出決策。作者用這種現象當本書的標題,就在於 「盲視」這個現象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人類的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是必要的;沒有自我意識,人類一樣可以完成工作。人類的自我意識可能是進化上的巧合和累贅。
他的每一本小說都有一個很長的後記,列出了小說中的點子來源於哪一篇研究論文,你讀一遍後記,就相當於讀了一個研究綜述。他甚至為了《盲視》這本書做了一個虛構的研究報告,講的是書中吸血鬼的科學設定。這在科幻小說家裡不說絕無僅有,也是少之又少了。這也導致了讀者對他的小說評價兩極分化:很多人都看不懂;而看懂了的讀者會非常喜歡。當然,這期音頻就是要剝開他的小說的這層堅硬的科學外殼,去向你展示其中的傑出內核。
接下來,我們先介紹一下本書的情節,再來討論書中所涉及到的主題。我們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未來的人類會是什麼樣?
第二部分,我們對於外星人的想像,很可能是錯的,真實的外星人可能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為什麼這么說?
第三部分,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自我意識有用嗎?
第一階段:
下面我們就開始先講述這個小說的背景。
小說設定的背景在不遠的未來,技術高度發達,人類也逐漸走出了地球,開始殖民太陽系。然而這個前景並不樂觀,並不是一個技術發達就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很好的世界,而是一個實際上很陰郁的未來:在那樣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普通的人類,在書里叫做基準人類,是沒有任何生產力的,他們沒有工作,沒有知識,也沒有技能,是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所說的「無用階級」,只能腦後插根管子,在虛擬天堂混吃等死。因為技術發達到普通的人類已經完全跟不上了,你可能需要一個愛因斯坦那樣的大腦才能理解那個時候的科技,才能真正能夠在社會上出頭。在這種激烈競爭的氣氛下,當時還能夠工作的人,全都是被改造過的超人類,以及人類所開發出的量子計算機強人工智慧。
有一天,地球上來了一些外星的探測器,這些探測器現身之後,將收集到的信息發送給太陽系之外的一個坐標,便在大氣層中燒毀了。這是人類第一次意識到外星智能的存在。於是人類派出了一個科考隊,坐上造出來的最先進的飛船,奔赴外太空與外星人進行接觸。這個科考隊由什麼樣的成員組成呢?
嚴格的說來,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類,有一個甚至就不是人:船長實際上是這艘科考船本身,它的量子AI名字叫忒休斯;而指揮官,則是一個吸血鬼;聽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一個科幻小說里會出現吸血鬼這樣的東西?這個設定很有趣,我們之後會詳細說明。
再說回科考隊,還有語言學家詹姆斯,她的腦袋裡有多個人格可以協同工作;有生物學家斯賓德,他的大腦皮層接的全是各種各樣的感測器,能夠跟品嘗甜味那樣品嘗到各種化學物質,但是代價就是幾乎對自己的身體完全喪失了控制能力;還有一個特種部隊指揮官,是一個類似於游戲里那樣的超級戰士,有各種各樣的增強能力;最後就是這本書的主角,也是第一人稱的敘事者,他是一個「綜觀者」。什麼叫綜觀者呢?就是說,他能夠將這些超人類的行動和極其復雜的事件記錄下來,加以整合,這樣就可以寫出報告,讓後面的大人物可以理解他們在做什麼。
主角小時候有癲癇,被切除了一半的腦子,這讓他變成了一個沒有感情的孤獨症和反社會人格:他沒有情緒,無法與他人產生共情。而這個設定也成為了小說之後的關鍵。
說到這里,你應該明白了,能夠參加這個科考隊的,沒有一個是正常人。
從小說的基本設定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說里所描述的這些人,實際上都是「非人」。那麼,我們就要進入關於本書的第一個主題:在這個技術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競爭的下一步,改造人類自身將是無可避免。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基於競爭的改造」。我們現在也會改造自己,比方說,我有近視,我要去做一個手術或者戴上眼鏡,這是一種廣義的改造;但是這是因為我有了生理缺陷而去改造,而不是說我本來視力正常,而為了能夠在某些比賽里勝出,就去讓自己的視力變得超常。
而在書中,這種為了競爭獲勝的改造是很正常的。比方說生物學家,就為了能夠更好的操作儀器,在自己的大腦里接上了各種各樣的感測器。他說過:他必須不停的做改造。如果不改造,那麼就不能重新訓練;不重新訓練,一個月之內你就落伍了。一旦落伍,你就再也跟不上,就變成了無用的人,只能進入虛擬天堂混吃等死。
在這里,小說引入了一個關於吸血鬼的設定。在書的設定中,吸血鬼實際上是一種史前人類亞種;由於他們的基因出了一個錯誤,所以他的大腦產生不了人類專屬的一種蛋白質,這讓這種人類亞種不得不變成食人怪物。而也是因為這樣,吸血鬼的大腦結構與正常人差別很大,這讓他們獲得了超凡的模式識別能力和智力;但同時,他們一旦看到了直角,就會引發癲癇。也正是如此,當人類進入到定居時代,大量直角出現,吸血鬼就滅絕了,這就是為什麼吸血鬼會害怕十字架的原因。而先進的基因技術則將這一族群帶了回來,利用他們的超凡智力,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
更有趣的是,小說里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擁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會是什麼樣的。或許在我們的想像中,一個非常非常聰明的人就是一個能夠很快的思考,很快的解決問題的人;但是,一個有超級智力的人,可能並不是這樣。他們可能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高度在觀察這個世界。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他們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答案。這就好比桌子上有四個蘋果,一般人是不會去數的。你一眼就能看到這是四個。但是要做兩位數的乘除法運算,就要動動筆了。而有著超級智力的人,他可能直接看到答案,就跟我們看到四個蘋果不需要數一樣。
這也讓人思考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競爭觀念。現在的家長要送小孩去學奧數,去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他們未必不知道,這些東西很可能是沒有用的;但問題在於,人家學了但是你沒有學,你就要落後。實際上這就是一種軍備競賽。那麼,在未來,這種軍備競賽持續下去,你就需要用技術來改造你自己。比方說你想要成為一個鋼琴大師,沒准你就要多接幾個手指。如果你不甘願淪為小說里所設定的在虛擬天堂里混吃等死的無用階級,那麼你就不得不改造你自己,直到自己都認不出來為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改造就等於進化。這樣一個社會,對人類究竟是好是壞呢?或許,在這里,我們必須承認,為了在這個宇宙中生存下去,我們必須繼續進化適應。
❹ 盲視 三 科幻篇
那麼我們再進入第二主題:我們以往對於外星人的想像,為什麼很可能是錯的?
小說里的這個與外星智能第一次接觸的故事,與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小說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它描寫的這個外星智能人類幾乎無法理解。
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小說和科幻影視,其中的外星智能往往就像是套了個皮套的地球人。比方說《星球大戰》里那些皮膚藍藍綠綠的外星人。他們也是兩只手兩只腳,也有眼睛鼻子嘴巴。想要表現的異質一點的,就長得像昆蟲或者海里的什麼東西,比方《異形》那樣的,長得很像昆蟲,行為方式也完全是動物。在那些科幻作品裡,外星人和地球人最根本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使用的是同樣的一套概念體系;外星人也有語言,有文字,是單獨的、有自我意識的個體,他們與人類思考和交流的方式是相同的。
最偷懶的設定里,他們也使用聲音來交流,與人類接觸不久就學會了人類的語言,還基本上都是學會的英語。而這種假設實際上是毫無根基的,我們就算發現了外星智能生命,也很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它們。
在小說情節里,飛船載著一船人飛到了外星智能那裡,船上的語言學家開始與這個外星智能聯系,這個外星智能是能夠理解地球語言的,稱自己為羅夏。這個名字同樣是有深意的:它來自於心理學的羅夏墨跡測試。這個測試是這樣的,志願者看著一系列由墨跡組成的圖片,來說出他們覺得這個墨跡像什麼。而他們眼中墨跡的形象,也就代表了他們的心理活動。外星智能從地球所泄露的無線電波中挑選了這樣一個名字,預示的或許是,他們只是一面鏡子,而人類眼裡的外星智能,都是這面鏡子投射的人類自身的觀念。
這里人類的自身觀念,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博弈論。說到這里,要提一下劉慈欣在《三體》里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論,根據三個基本假設,可以推導出全宇宙的智慧文明的基本行動准則,這就是從博弈論里來的。而《盲視》里就認為,博弈理論僅適用於理性的參與者,或者人類參與者,對外星智能很可能根本就是離題萬里。
在與外星智能聯系的過程中,船員們發現,他們在回答中沒有辦法獲得任何有效的信息,羅夏彷彿就像是一個中文屋,他能根據預訂好的規則給出回復,卻不能理解自己在說什麼。
這里的中文屋也是人工智慧和認知哲學中的一個著名的概念,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賽爾提出的。它是這樣的。比方說你是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在一個小房子里,外面會有一個小窗口遞進來一些紙片,上面有奇怪的圖案;你的工作,就是依據手頭的一本手冊,按照規則將圖案翻譯成英文,並且回復,再按照規則將回復組合成另外的圖案,寫在紙片上遞出去。這些圖案其實就是中文,在外面的人看來,你是在使用中文回答問題,而實際上根本不懂中文。
而這個外星智能的表現就是這樣的。其實這對於現在的讀者來說很容易理解,因為它的表現實際上跟聊天機器人是一樣的:聊天機器人這樣的程序就是一個典型的中文屋,它能夠按照規則處理語句並且給出回復,但是沒有能力真正理解你的意思。
實際上,小說的主角,也自稱是中文屋:對於他來說,其他人的情緒和反應都是一種規則,他可以按照規則去做出反應,但是他並不真正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情緒。
說回故事情節,科考隊員發現外星智能羅夏的本體處在一個小行星上。在登陸小行星進行勘查的過程中,船員們抓到了一個死的智能生物和兩個活的智能生物。檢查的結果是這個智能生物的構造與人類完全不同,這種生物有很多的肢體,連在一個中軸上面,更像是海洋生物,比方說章魚和海星。作者彼得·沃茨又在這里顯露了他作為海洋哺乳動物學家的專長。他在書里寫到,這種生物全身上下有 30%的身體結構是神經組織,感光點也是分布在整個身體表面,感光的同時可以顯示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生物被取名為攀爬者,而隊員們並不知道這種生物在外星智能羅夏那裡是一種什麼地位。他可能就是智能本身,可能是集群智能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智能手底下的某種自動機器,這需要更多的研究。
在研究攀爬者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攀爬者有著驚人的智力。他們能夠解決非常復雜的計算問題,比人類強得多。但是在測試的時候,他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隊員們要求攀爬者列出向它展示的測試窗口中的一些東西的名字,攀爬者能夠列出多面體,恆星,羅夏,但是不能列出攀爬者自己的名字。
這種現象非常奇怪。實際上這就好像是這種生物是盲視的,大腦能夠處理信息,能夠看見,但是它自己不知道自己能看見。 從本質上來說,盲視就是這么回事:運行的是大腦,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識。而對於攀爬者來說,盲視侵蝕了它的每一種器官。它自己知道答案,但是它不知道自己知道答案。它有非常高的智能,但是沒有自我意識。這就好像是一個夢游的人,他能夠走路,能夠開車,甚至能夠跟人對話,但是他自己不知道。
在這里,作者是將自我意識和智能分開的,而這也正是這本書中最核心的一個觀點。所有以往的科幻小說里都假設,人的智能與自我意識是一體的,所謂「我思故我在」;那麼照人類的標准推理出去,外星智能生物肯定也有自我意識,能夠意識到「我自己」的存在,並且依據我自己的意識去行動。任何一種智能生物,都是在個體層面上意識到「我」的存在。而科幻里的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也是這樣的,計算機覺醒過來,意識到了「我」這個個體的存在,並且依據個體的意識來行動。
而羅夏則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他有著極高的智能,但是意識不到自我的存在。智能在宇宙中的意義,在於模式識別,發現規律,和做出決策;而實際上這三件事情都不需要自我意識的參與;這就好比AlphaGo作為一種演算法,它沒有自我意識,也能夠在圍棋上遠遠超過人類。在小說的最後,吸血鬼說,這樣或許才是能夠在宇宙中生存發展下去的更好的形態,而自我意識實際上是拖後腿的。而這也正是小說的核心論題所在。
第三部分
那麼到這里就進入本書的第三個主題了:自我意識有什麼用?
長久以來一般人所默認接受的意識的理論,被稱之為「身心二元論」:就是說,我們的意識和我們的身體是兩個分立的系統,我們的意識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而反過來則不行。這個理論是很古典的,但是現如今已經被證明,這是完全錯誤的。不但意識會影響身體,身體同樣會影響意識。身體對於意識的影響,有個專門的術語, 「具身認知」。現代認知科學就有這樣的實驗:你心情好,所以你會微笑,但是如果把一個人的臉擺成笑臉,而人的心情也會變好。微笑和心情好實際上是個互相影響的過程。
現代的認知神經科學實際上也證實了很多書中的觀點,人類的意識實際上是被潛意識所驅動。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就有一個比喻,叫做「象與騎象人」:我們的意識是騎象人,我們的頭腦是大象。騎象人偶爾能夠把握大象的方向,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大象自行其是。
這里還有個很淺顯的例子,就是減肥。很多人覺得,減肥的辦法就是不吃飯,靠著意志力扛著 。但是認知科學說,這基本不會成功,因為你的大腦在做決策的時候就受到了整個能量系統的影響,這會扭曲你對於食物的判斷,你會被飢餓感逼著不停的想吃東西。科學的減肥方式並不是挨餓硬扛,而是順著你的身體的潛意識走,吃低熱量的食物,用飽腹感來減少大腦對於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小說的核心論點則在這點上又進了一步,就是自我意識在演化上是個騙局。
這里就比較接近於哲學了:我們的自我意識實際上就是一個將我們所接收到的信息匯總起來的過濾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的並不是真相,而是那些演化上有利於我們生存的東西。之前所說的盲視就是其中一例:你的大腦看到了,但是你的意識沒有看到。而相反,有一種眼病叫安通綜合症,得這種病的患者已經瞎了,但是你的大腦認定你沒有瞎,於是編造出了視覺的景象。而實際上你的意識在日常生活中乾的事情,跟這個也差不多。
舉個例子,顏色不就是人類定義的嗎?你憑什麼說色盲就是一種病呢?他們僅僅是對於顏色的感知與一般人不一樣,而一般人對於顏色的感知為什麼就是對的呢?有很多物種可以看到紫外或者紅外線,那麼對這些物種來說,紫外或者紅外也能算一種顏色。說到底在整個光譜中,人類能夠看到的只是極小一部分,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顏色不過是一種幻覺。你看NASA發的那些哈勃望遠鏡拍攝出來的星雲圖,很漂亮的顏色,實際上都是假的,它是用了一套演算法,將某個波長指定為某個顏色而渲染出來的。真實的星雲或許沒有那麼漂亮的顏色,但是他們發出來的光本來就大多數在人類的感光波段之外,憑什麼人類所看到的顏色就是全部的真實?
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書里說了這么一個例子。在抓捕攀爬者的過程中,主角發現攀爬者是隱形的,他看不見。後來經過研究,生物學家最終搞明白,為什麼當初主角看不到那個攀爬者了:實際上人的視覺只有中央部分是清楚的,而邊緣則全部是模糊的。人需要不停的移動眼球,來將整個視野的圖像縫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人的眼球移動的時候,所形成的模糊圖像大腦就直接丟棄了。而攀爬者則能夠直接觀察到大腦神經的沖動過程,它只在視覺的空白期運動,大腦就會對它視而不見。這種生物有著極其強大的能力,看上去是人類抓住了這兩個攀爬者,實際上是羅夏故意讓它們被抓的,人類才是被研究的對象。
從這里推下去,這就是小說的結論了:自我意識非但不是一種進步,而是對於智能的阻礙。在這個宇宙中,智能和技術當然是生存下去的關鍵,但是自我意識並不是,而智能實際上就是發現規律和模式識別。而就算是人類,也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證明,沒有自我意識也能生存下去。 夢游或者醉酒的人也能執行很多任務,比方說與人說話,走路,甚至是開車,當然這很危險,但是他們是在沒有自我意識的情況下做這些事情的。
而很多需要極端的專注和創造力的職業,對於自我意識的需求更為淡薄:比方說一個鋼琴家,他彈鋼琴的時候肯定不是有意識的指揮自己每根手指的運動,如果他真的這樣做了,那麼他的演出註定失敗。同時,很多情況下,做研究或者解決難題的靈感也不是來自於有意識的探究:你苦苦思考一個問題,得不到解答,但是你這個時候放下它,讓它在潛意識里孕育一段時間,突然某天你可能就會靈光一閃,得到新的突破。最近很流行的「心流」理論實際上就是講的一種極端專注,自我意識被抑制的狀態。
小說里的吸血鬼實際上就是這樣一種自我意識稀薄的生物,相比於人類,吸血鬼等於是時時刻刻都處於心流狀態,能夠更加客觀的面對現實,做決策更快,更准。
在小說的結尾,吸血鬼隊長也得出了結論:他們必須在這里阻止羅夏,否則羅夏將會攻擊地球。最終,吸血鬼隊長送走了主角,乘坐一個逃生艙回返地球,其餘人則與飛船一起,自殺式的撞上羅夏。
為什麼羅夏要攻擊人類,實際上是因為他們在本質上是不能理解自我意識的:對他們來說,自我意識只能帶來空耗的程序循環和浪費認知資源,所以人類的任何交流,對他們都是一種攻擊。書里暗示了,這樣的智能在宇宙中才是主流。而在書最後,主人公席銳逃回地球,在漫長的旅途中,他發現地球的通訊越來越少,這說明,地球也慢慢被沒有自我意識的智能所佔據,人類最終走回了宇宙的正軌。
《盲視》這本小說的本質是非常悲觀的,某種意義上,比劉慈欣在《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更為悲觀:劉慈欣說人類必須保留獸性才能在宇宙中生存,而《盲視》則說,人類要擺脫人類自己才能在宇宙中生存。這無疑是更加釜底抽薪的斷言。
❺ 盲視的科幻小說
《盲視》講述了發達的技術能滿足人類的一切需求,還為他們製造出完美的幻境,讓他們沉浸其中。漸漸地,他們徹底喪失了與現實的一切聯系。人類在死亡。但新人類在崛起——吸血鬼基因的人、多個意識並存於一個身體的組合人、任何時候都能保持絕對客觀的人……以正常人的標准,他們是絕對的怪物,甚至不太能夠稱之為「人」。但是,當外星人現身太空、普通人渾渾噩噩的時候,正是這幫畸人挺身而出,努力拯救我們的世界。他們所面對的外星人對手神秘莫測,不可理喻。一次次強硬的試探性交流,最終不可避免地引爆了毀滅性的決戰。
❻ 網路小說中的金手指
網路小說中的金手指就是給主角很多很強悍的技能,或者是聰明絕頂的頭腦,或者是高強的武功,大量的財富等等,往往會各種優秀品質集於一身,把主角塑造成生活中難得一見的萬能型人才。這就是作者在給主角開金手指。
常見的金手指還有主角隨身攜帶的某些有利於自身的東西,比如隨身空間,神器,前世記憶,賺錢方法等等,這些與配角有明顯區別。
網路小說最直接目標則是為了讓書迷看得爽。看到主角各種奇遇滿天飛,先被女神鄙視然後逆襲,扮豬吃老虎收拾所有宵小,網友看了肯定是要爽歪歪的,立時覺得自己已經穿越進小說里,和主角榮辱與共。
而想要書迷看得爽,主角過得爽,那麼金手指是必須要開的。有三種重要的金手指。
第一個,運氣。運氣在金手指里堪稱最無敵的存在,適用於各種環境場合。比如主角在街上逛街,無意間買到一塊破板磚,回家一擦,竟然是上古遺物!隨便買一本廉價功法,竟然是只符合主角體質,遺落在這個界面的絕世秘籍,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個,時間倒流,堪稱無敵技能。《仙魔變》的主角可以每天用一次,每次十分鍾。不過隨著主角修為的提高,可以把這十分鍾分開來用,只要總和不超過就可以。
之所以說仙魔變 ,是因為這本書名氣大,其實時間倒流金手指終極加強版是出現在超級戰士系統 這本書里,主角每次可以倒退三分鍾,每天可以用三千次。
第三個,獻祭。《無限作死》里主角的技能,就是通過獻祭身體的某一部分,可以獲得魔化的力量,獲得力量的大小視犧牲的身體部分的重要性而定。比如說主角獻祭了一個眼珠,那麼他就獲得了能放射線的魔化眼珠等等。
相關作品舉例:
奧術神座、綁架全人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變身路人女主、超級戰士系統、城管無敵、重生之惡魔獵人頹廢龍,盜夢宗師、都市超級召喚師、縛嬌索、和宮斗專用表情包、黑鐵之堡、基地、寂靜殺戮、極品人生兌換系統、李姐的混蛋超能力世界、老衲要還俗、蓮花寶鑒、盲視、萌萌山海經、魔王神官和勇者美少女、末世之超市系統、末世之豹女王途、史上第一混亂、史上最牛召喚、蜀山、逃亡犯報告、天擇卷土、亡靈持政、我當上帝那些事、無敵幸運星、無上血脈、無限作死、喜羊羊大戰老乾媽、仙魔變、邪氣凜然、信仰王座、修真之位面交易系統、異界之隨機召喚、隱士高人系統、再生勇士、戰神楊戩異界游、召喚悍妞、制霸好萊塢、最強商城系統、最終之白重下邪說
兩部金手指作品簡介:
1 綁架全人類
主人公吳清晨在睡著後會進入到一個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異世界,而他在異位面的一舉一動都會投影到地球上空被全世界的人類圍觀。有趣的是,他的身體狀況和全人類綁定到了一起,他只要一受傷,所有人類也都會跟著受傷。
就這樣陰差陽錯的,吳清晨綁架了全人類,讓幾十億人為他在異界安全地活下來而出謀劃策。
2 逃亡犯報告
主人公的金手指可能是真正意義上最坑主角的金手指了。
和其它一些小說里,主人公雖然成天叫著金手指坑爹,但實際上卻只是嫌好處拿的不夠不同,本書的金手指並不是單純為主角服務的工具,而是故事的第二核心。
這個金手指不一般:有血有肉、陰險狡詐、冷漠無情、殘暴刻毒。
窮凶極惡的外星人1A7489為逃避警察追捕,附身到了地球人吳小雨身上。追捕者步步緊逼,1A7489必須盡快得到一艘星際飛船以繼續逃亡。但由於能量損失過多,他無法自己製造,於是他定了一個小目標——先征服地球,再拔高地球科技樹,統合全球資源來製造一架勉強夠用的星際飛船。
為達成這一目的,他對宿主吳小雨展開了慘無人道的終極調教,不但血腥暴力,而且還帶著一絲絲的蛋疼。
本書是一本堂堂正正的虐主文,但讀者們依然看得很爽,這不是因為我們有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而是因為本書的正確打開方式並非代入到主人公吳小雨的視角,而是帶入到「金手指」外星人1A7489的視角享受凌虐主角的快感。
【根據網路信息整理】
❼ 為什麼《三體》評價這么好
直到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1》斬獲了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國內讀者才開始相信劉慈欣真的把中國的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
從此,國內讀者熱衷於談論奧巴馬、卡梅倫和扎克伯格等名人對《三體》的推崇,卻忽視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西方讀者為何會如此推崇《三體》?
因為翻譯的因素,西方讀者跟我們看到的《三體》又有哪些不同
《軌跡》雜志認為:《三體》是第一本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硬科幻小說。《出版人周刊》認為:硬科幻的粉絲們將會在《三體》充滿想像力的科技烏托邦中狂歡。刊於《紐約客》上的一篇《中國的阿瑟·克拉克》 更是將劉慈欣比作中國的克拉克, 認為劉慈欣的作品是「人類進步的寓言 ——充滿具體細節而又超脫抽象」。
《三體》在Amazon的評分
從Goodreads 和Amazon等網站上可以看到美國普通讀者的評價,整體上來看《三體》的評分高於4分(5分制)。
相當一部分讀者表示,自己最初被作品吸引是由於那段特殊的歷史,深入看下去後則更多地被裡面涉及的數學、物理等技術性命題所吸引。
有讀者如此評價道:劉慈欣是宇宙社會學的先驅,思考了人性與生存的辯證命題。也有讀者這樣評價道:我拒絕討論情節,如果你對科學技術感興趣,同時又喜歡硬科幻,請停止閱讀這篇書評,馬上訂購這本書。
以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反映了美國讀者對人類終極問題和技術問題的關注。還有讀者發現了劉慈欣和克拉克之間的聯系,並作出了如下評價:劉慈欣的風格很像克拉克,兩個人都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超人想像力。
當然,差評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因為許多讀者無法真正進入科幻的世界,因此產生自己與小說脫節和小說中的人物不真實之感。
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都遭受到了一些批評,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人物扁平刻板、模型化毫無人性等方面。事實上,這並不是劉慈欣在寫作能力上存在缺陷,而是他刻意而為之的。在《超越自戀》一文中,劉慈欣曾期盼科幻給文學以機會。
他這樣說道:文學正在走向更深的自戀,宏大敘事正在消失,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宅……只剩下自個兒與自個兒的關系,只剩下個體的喃喃自語。同時,拋棄了時代和人民的文學卻抱怨自己被前者拋棄。
由此可以看出,劉慈欣並不是機械地模仿克拉克作品的風格,而是將其中的一些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人類作為群體形象存在,是跟宏大敘事相對應的。而傳統文學表現出的自戀,正是跟宏大敘事消失有關。
劉宇昆
在《三體》譯後記中,劉宇昆曾說道,他和劉慈欣兩人在增強《三體》英譯本的可讀性上做出了共同努力,因為《三體》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負載詞,譯者主動添加了一些解釋性的詞句,並在適當情況下補充文化解釋性信息,由此幫助讀者加強對作品的認識,增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除了必要的注釋之外,劉宇昆還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做了一些小改動。在中文版的《三體》中,劉慈欣用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詞語以及塑造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形象。
比如「娘們」,比如「像女人一樣」等詞彙,以及葉文潔毀滅世界的負面形象。
這在中國文化中看來沒有問題,但在對女權極為敏感的西方社會是行不通的。
於是,劉宇昆在翻譯時做了一些改動。
張靜初版葉文潔
在《三體3:死神永生》中為程心解釋她為何最有可能成為執劍人時,霍普金斯曾說:同時卻要讓人類,這些娘兒們和假娘兒們不害怕。
娘兒們是一種對女性的輕蔑稱呼,中國人可能習以為常,但如果按願意翻譯成英文呢,西方讀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會爆炸。於是劉宇昆將這句話翻譯成了:He should terrify the Trisolarans without terrifying the people of 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