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概念由何而來
『壹』 科幻小說定義及特點
1、科幻小說通過幻想的敘述,展示了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生活,以及科學技術的遠景。
2、科幻小說的內容融合了科學事實、預見和想像,為讀者提供了科學原理的間接了解。
3、科幻小說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能夠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
4、科幻小說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通過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描寫,影響人類社會。
5、科幻小說的全稱為科學幻想小說,直譯為科學虛構小說,起源於近代西方,是一種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的文學體裁。
著名科幻小說:
1、《發條女孩》:美國科幻作家保羅·巴奇加盧皮所著,獲得了包括星雲獎、雨果獎在內的多項幻想文學大獎,並被評為《時代》周刊「年度十佳小說」。本書講述了在泰國,由於其偏僻的地理位置,這個小國得以保持其生物資源優勢,抗衡跨國公司的覬覦。
2、《太空序曲》:這部經典的科幻小說在國外出版後,獲得了科學家、科幻小說家、讀者和世界主流媒體的高度評價。小說詳細科學幻想了人類宇宙飛船首次太空飛行的各個方面,包括發射方式、時間、地點,飛船的外形、結構、建造,火箭推進器、燃料、升空,宇航員的選拔、訓練、心境,以及太空時代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可能空間。
3、《基地》: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所著,是「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於1951年出版。本書講述了在銀河帝國逐漸走向衰亡期間,心理史學家哈里·謝頓預見未來銀河將會經歷一段黑暗時期,於是設立「基地」,為未來世代的人類提供希望的故事。
『貳』 科幻小說的概念
概況簡介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叄』 什麼叫做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英語簡稱:Sci-Fi)全稱科學幻想小說,直譯應為科學虛構小說(英語全稱:Science Fiction),是一種起源於近代西方的文學體裁。
其定義為在尊重科學結論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設想(而非妄想,否則就是科學奇幻小說)而創作出的文藝,一般認為優秀的科幻小說須具備「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當下以敘事為重點,追求人文思考已成為科幻小說主流信銷,國內科幻小說還呈現出輕科學偏文藝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國各大主流網路文學平台上的所謂的科幻分類下的小說很少完全具備以上三要素,其細分類型與受眾跟本詞條所定義科幻小說均有極大差別,也不受中國科幻界和世界科幻協會的認可,屬於網路文學的一個分支,據此本詞條將不對該類型進行介紹。
(3)科幻小說的概念由何而來擴展閱讀:
在大陸,鄭文光、童恩正這些作家是最早能 寫出科幻故事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當年為什麼 轟動一時,還被改編過廣播劇和電影?因為那是 戲劇沖突很飽滿的故事。
葉永烈最早寫《小靈通 漫遊未來》,1.0階段科幻的經典。後來他寫《金 明戈亮探案集》,就進化到2.0階段科幻。那是偵 探加科幻的類型,每個故事都是一個案子,有時 甚至是案中案,葉永烈把情節梳理滑凱游得很順暢。
到了20世孫念紀50—60年代,歐美科幻基本都 發展到2.0階段科幻,不敘述完整的故事,編劇 都不會給發表。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幻 也基本完成了這個轉變。
『肆』 科幻小說是什麼
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在當代的西方世界,科幻小說是最受人歡迎的通俗讀物之一,其影響和銷售量,僅次於驚險小說和偵探小說。
科幻小說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當代西方的科幻小說,涉及到許多尖端的科研項目,當然也經常出現似是而非的假科學。因此,科幻小說常常遭受到科技界人士的鄙視和指責。
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幻小說」呢?應該說,「科幻小說」是個動態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幻小說」的定義也不斷發展變化。
最初,根斯巴克用「科學小說」(science fiction)一詞指這種文學類型。他在第一期《科學奇異故事》(1926年4月)的社論里這樣寫道:「我用『科學小說』指的是儒勒•凡爾納、H.G.威爾斯和愛倫•坡那種類型的故事——一種非常吸引人的傳奇故事,穿插著科學事實和預見……這些驚人的故事不僅產生極有趣的閱讀,而且總是給人以某種啟迪甚或教育。它們以適合讀者趣味的方式提供知識。……今天科學小說為我們描寫的冒險,明天很可能變成現實。旨在表示歷史興趣的偉大的科學故事仍然有許多人在寫……後世的人會說,它們不僅在文學和小說方面,而且在人類進步方面,都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顯然,根斯巴克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教育的、進步的文學。但他這種看法很快被其他流行雜志的主編們作了修正。40年代主宰科幻領域的雜志《驚奇故事》的主編小約翰•坎貝爾提出,科幻小說應該被視為一種與科學有密切關系的文學媒體:「科學方法論包括這樣的命題:一種嚴謹的理論不僅解釋已知的現象,而且預見新的尚未發現的現象。科幻小說試圖完成同樣的事情——以故事的形式寫出這種理論用於機器、尤其用於人類社會時會產生什麼效果。」
實際上,「科幻小說」這個術語問世不久,很快就演化成一個亞文化的文類名稱。這種亞文化包括科幻作家、編輯、出版家、評論家和科幻迷。其故事和小說不僅有一些共同的設想、共同的語言和共同的主題規則,而且有某種脫離外部「世俗」世界的感覺——因為它們的規則對那個世界顯得神秘而陌生。具有這種特點的小說以及最初引發這種特點的小說的文本,逐漸被統稱為「科幻小說」。
這個范疇確定之後,讀者和批評家便用它指更早的作品,把一些類似的故事都歸於這個范疇。於是,許多研究者和作家試圖對科幻小說重新界定,使這種形式既標示當代的一個文類,同時又納入從理論上適合這個文類的早期的作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朱迪絲·麥里爾的看法,她用「推測小說」這一術語來代替「科幻小說」:「科幻小說是一種『推測小說』,其目的是通過投射、推斷、類比、假設和論證等方式來探索、發現和了解宇宙、人和現實的本質。這里『推測小說』旨在說明利用傳統『科學方法』(觀察、假設、實驗)的方式,檢驗某種假想的現實,將想像的一系列變化引入共同的已知事實的背景,從而創造出一種環境,使人物的反應和觀察揭示出有關發明的意義。」
前面這些早期的定義都強調「科學」或至少科學方法是科幻小說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但在麥里爾的定義里,通過將重點從科學轉向推測,明顯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范圍,因為它可以包括描寫社會變化而不必贊揚科學發展的作品。
『伍』 什麼是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
科學幻想小說(英語:Science Fiction)簡稱科幻小說(英語:Sci-Fi),主要描寫想像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科幻小說是西方近代文學的一種新體裁。它的情節不可能發生在人們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礎是有關人類或宇宙起源的某種設想,有關科技領域(包括假設性的科技領域)的某種虛構出來的新發現。
分類:
科幻小說也是通俗小說的一種,與一般的傳統小說不同,其特殊性在於它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聯系,但它又是一種文藝創作,並不擔負著傳播科學知識的任務。
從抒寫幻想的方式來看,它應歸屬於浪漫主義文學的范疇。一些優秀的科幻小說也像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一樣,紮根於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矛盾和問題。其中某些傑出的科幻小說,往往能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提供若干有參考價值的預見。有時,某些科學發明尚未出現,科幻小說里則已經進行生動的描繪,如潛水艇、機器人、宇宙航行等。
軟科幻
軟科幻小說(英語Soft Science Fiction,簡稱Soft SF)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
硬科幻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為基礎,以描寫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Hard SF)--無論我們有了怎樣創新的理解,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義。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歷史上在談及「硬科幻」時,還使用過另外一個詞Hardcore SF。按照科幻界的解釋,該詞與HardSF本不盡相同,它往往指那些「沿襲科幻黃金時代創作流派風格並重復某些主題的科幻作品」--從主題限制上講與上述硬科幻大同小異,而從「流派風格」上的限定來看實際是指一種敘述方式——也就是說,上述重置的定義更接近這個定義。
『陸』 科幻小說的起源
事物的起源有其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說起科幻小說的起源,它大約是出現在中世紀晚期,幾乎與科學革命同時進行,是對科學革命所產生的文化碰撞的一種呼應。
因此,談起科幻小說的起源,就不得不提科學革命。
科學革命大概是發生在16世紀和17世紀之間。在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首次發表了論文『 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Heavenly Spheres『, 在這篇論文,他首次提出了太陽體系的日心說理論(heliocentric theory of the solar system)。在仔細觀測了天體的運動軌跡之後,哥白尼大膽提出太陽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星球都是圍著太陽轉。
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當時的人們普遍接受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理論,所有其他的天體都是繞著地球進行圓形軌道運動的,即地心說的理論。畢竟,在當時宗教當道的環境之下,地心說的理論(geocentric theory)與當時人們的所具有的常識以及聖經中對宇宙的記載比較一致。
因此,哥白尼的日心宇宙觀遭到了當時宗教領袖的強烈反對,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與宗教信仰的斗爭中,他的日心宇宙學說最終成了科學的根本理論,並且在西方思想史上產生深遠影響,成為地標式的思想理論。至此之後,宇宙唯物主義觀慢慢地滲透到了大眾文化之中。
讓哥白尼的理論變得更加可信,另外兩位重要人物功不可沒:開普勒和伽利略。
開普勒是德國天文學家,他在1609年作出結論認為,其他星球都是繞著太陽進行橢圓式的軌道運動,而不是由哥白尼模型中提及的繞太陽進行圓形運動。然而,伽利略對於日心說的主要貢獻在於力學,他用天文望遠鏡進行宇宙觀測,並對太陽體系開展了更為細致的陳述。
開普勒和伽利略的發現,挑戰了亞里士多德的地心宇宙學說,標志著新宇宙觀的正式確立。開普勒的星球運動法則以及伽利略的力學在牛頓的著作中得到了完美的繼續承。牛頓的宇宙地心引力法則,用數學方程對天體和地球的力學關系進行了相對完善的描述。
不得不承認的是,巨變不僅僅體現在天文學和機械學方面,同樣的成就也可在更多的領域中見到,包括光學、生物學、醫學、醫葯以及其他科學領域,這些挑戰了古代權威的整個體系,把長期存在於人們腦海中的宗教式宇宙存在觀,即宇宙魔法觀,轉變成一種數學的、非魔法式的科學觀。
至此,對一個從根本上並不是為人類創造的宇宙以及人類在其中的邊緣地位的發現,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沖突,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科幻小說給了人們疏解自我心理的創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