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首先必須要承認這是一本嚴謹的科幻小說
Ⅰ 你看過的最有想像力的小說是哪部
我為您推薦一部充滿想像力的小說——《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
《時間機器》是英國科幻作家威爾斯所著的一部小說,講述了一位名叫「旅行者」的科學家,通過他自己發明的時間機器,穿越到了未來的世界,見識到了人類文明的變遷和未來的命運。這部小說充滿了想像力和科學奇思妙想,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了探索和思考。
在小說中,「旅行者」通過時間機器來到了未來的世界,見識到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衰退。他經歷了地球上的不同歷史時期,見證了地球的毀滅和重生。這種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和扭曲,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小說中的未來世界也充滿了科學奇思妙想。在未來的世界中,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有了高度智能化的機器人和空氣中漂浮著的巨大建築物等。這種充滿科學幻想的未來世界,讓人們對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了嚮往和憧憬。
總之,《時間機器》是一部充滿想像力和科學奇思妙想的小說,它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人類文明的未來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它的想像力和創意,不僅在當時引起了轟動,而且對後世的科幻文學、電影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時間機器》中的想像力和創意還體現在其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的探索上。在小說中,人類文明的發展並非一路繁榮,而是經歷了多次的興衰。在未來的世界裡,人類文明已經走向了滅亡,只剩下了幾個原始部落在殘存的自然環境中生存。這種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探索,讓人們對自己的未來產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此外,《時間機器》中還涉及到時間旅行的理論和技術,這也是一種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探索。小說中的時間機器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哲學和科清大學的表達。通過時間機器,人類可以穿越到過去或未來的世界,見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和扭曲,這種奇妙的經歷讓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本質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總之,《時間機器》這部小說充滿了想像力和創意,它不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部哲學和科學的探索之作。通過對時間和空間、人類文明未來的探索和想像,它讓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和人類文明的前途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除了《時間機器》以外,還有一部充滿想像力的小說,那就是《銀河帝國》(Foundation)系列。這部小說是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講述了人類文明在未來的漫長歲月中的興衰歷程和復興之路。這部小說的想像力和創意體現在它對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和演變的探索上。
在《銀磨告河帝國》中,人類文明已經發展到了極致,建立了銀河帝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帝國開始衰落。為了拯救人類文明,一位名叫哈里·謝頓的科學家提出了「基地計劃」,旨在建立起一個基地,保存並傳承人類文明的知識和技術。這種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探索,讓人們對人類文明的歷史和未來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銀河帝國》中還涉及到「心靈感應」和「原力場」等科學概念,這些概念都是阿西莫夫自己創造的。通過這些科學概念的引入,小說中的科學技術和未來世界更加豐富和多樣化,充滿了想像力和創意。
總之,《銀河帝國》這部小說通過對人類文明未來的探索和想像,充滿了想像力和創意。它不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部哲學和科學的探索之作。通瞎正明過對人類文明歷史和未來的探索,它讓人們對自己的未來和人類文明的前途產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Ⅱ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科幻小說
有,比如《X的誕生》,它的故事都非常的接地氣,一點都沒有那些傳統的科幻設定,非常的具有生活氣息。
Ⅲ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怎麼寫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首先可以描寫《海底兩萬里》這本書講了哪些內容,第二個就是要描寫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哪些知識,第三個要描寫這本書蘊含了哪些道理。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範文1
五年級下學期,我在家裡認真讀了一本科幻巨著《海底兩萬里》有感而發。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系列中的一本。它的故事曲折驚險,引人入勝,它的畫面多姿多彩,氣象萬千,讀來令人驚心動魄。
《海底兩萬里》講述了法國博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探海旅行的故事。作者以追蹤「海水怪物」為引子,襯托出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僕人康塞爾、加拿大人尼德·蘭誤入「鸚鵡螺」號里的一個個精彩、引人入勝的故事,展現出一幅幅壯麗畫面:神秘的海怪、美麗的海底世界、庄嚴的海底葬禮、豐富的海底寶藏、驚險的南極??
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和主人公一起暢遊了海底的世界,紅海、地中海、愛琴海、黑海、大西洋、南極、北極、北冰洋,遇見了許多極為罕見的植物、海產品、海洋動物、世紀戰艦的殘骸等等,許多有趣的事情,使我開拓了視野,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使我感受到海洋世界的神秘莫測。
《海底兩萬里》這部讓人驚心動魄的巨著告訴我們:要學習阿龍納斯教授樂觀向上的精神;學習僕人康塞爾對主人忠心耿耿與無私的精神,學習尼摩船長的勇氣,和見到朋友有危險的時候奮不顧身去營救的精神。這部小說還告訴我們,人要有勇於探險的精神,才能發現這大自然的無比美妙。
讀了這部科幻小說,我感嘆作者的妙筆生花,這些偉大作家們用他們畢生的知識與智慧創作出世界名著,以其盛久不衰的魅力,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範文2
暑假裡,我被一本叫《海底兩萬里》的書深深地吸引了。這本書是法國小說家、預言家——凡爾納的豪情傑作。凡爾納1828年出生於法國南特,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代表作品有《海底兩萬里》、《八十天環游地球》、《地底旅行》等。
這是一本神奇的科幻小說:接二連三的海難事件震驚了全世界,阿龍納斯教授和助手康塞爾、魚叉王尼德_蘭參加了追捕「海怪」的行動,結果意外地爬到了「海怪」的身上,發現所謂的「海怪」其實是潛水艇。他們別無選擇,只好跟著「鸚鵡螺」號潛艇的船長尼摩一起周遊各大洋,開始了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海底之旅:遇上土著人、南極冒險、血戰章魚、海底復仇??
看完這本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阿龍納斯,一位熱愛海洋、知識淵博的教授,到「鸚鵡螺」號上後,他把那些奇特又罕見的動物、植物全部記錄到筆記本中,回到陸地上後公諸於世,真令人敬佩啊!康賽爾,教授身邊忠誠的僕人,他們共同經歷了幾十萬公里的海底航行,飽覽了很多壯麗的景觀,他們共患難,同艱辛,成了真正的朋友。「魚叉王」尼德_蘭是一名勇敢、優秀的叉鯨手,百發百中,在危機時刻拯救了教授和康賽爾。尼摩船長是一位海洋的「隱者」,勇敢而智慧,帶領水手們成功從南極脫險,勇斗鯊魚,血戰章魚,無人能敵,但一直隱居大海,很少露面。
《海底兩萬里》不僅讓我認識了這些勇敢、執著、真誠的人,也讓我游覽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等七大洋,欣賞到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海底兩萬里》富含地理、生物等知識,既是一本引人入勝的科幻小說,又是一本富含海洋知識的網路全書。同學們,快來看吧!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範文3
在這個暑假裡,我讀了一些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法國作家、人稱科幻小說之父的儒勒凡爾納的三部曲之第二部《海底兩萬里》。
該書中記敘了當時在世界上人們發現了一艘潛水艇,但被誤認為是一隻大鯨魚,結果因潛水艇經常撞壞海上的船隻,法國政府就派林肯號剿滅這只鯨魚。林肯號船長邀請阿斯拉龍教授和他的助手,教授應約,登上了船。結果在日本附近海域發現了鯨魚,就在魚叉手投擲魚叉的一剎那鯨魚撞上了林肯號,把阿斯拉龍教授、他的助手和魚叉手摔入了海里。到現在他們三個人才知道它是一隻人造的鋼鐵之怪。善心大發的船長把他們救起,帶他們仨游覽了神奇的海底世界,並踏上了從未去過的南極,結果三個人為了以後的自由,在北極圈中,冒著北極大風暴逃走了。
《海底兩萬里》把我帶到了光怪陸離的海底世界。當我讀到潛水艇的機械是如何先進、裝飾是多麼精美時,不由自主的在腦子里就想像出了尼莫船長的那艘先進的諾第留斯號潛水艇,是如何的寬大,他搜集的海洋生物標本是如何的豐富,那串個個像鴿蛋大小的珍珠是如何的閃亮。但是我讀著讀著產生了疑惑,就十分想知道這位科幻小說之父是在那時候是如何想出來的潛水艇這個概念的,因為第一艘核潛艇是在百年後美國建成的。是偶然呢?還是給予知識的力量呢?
後來我就去問了我的媽媽為什麼儒勒凡爾納想出了潛水艇的概念?是偶然呢?還是知識給予的力量呢?
媽媽說:儒勒凡爾納他想出潛水艇的概念並不是突發奇想,的確是知識給予他了力量。實際上他是一個出門觀察還不過一年的人,當然不排除它有一些天才的成分,但是你想一想如果光光靠蒙是不可能把宇宙飛船重量、飛行高度、降落的地點算得那麼精準,當然也不會想到電能潛水艇。
幻想自古以來便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而至今天,事實證明作者儒勒·凡爾納的一切幻想或是推理都是有現實作為基礎的,例如:海底森林,穿越海底隧道(阿拉伯海底地道,蘇伊士下面一條通往地中海的地道),一塊沉沒的陸地(大西洋洲)。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範文4
其中有幾處是我覺得比較引人入勝:上部第二十章托里斯海峽:鸚鵡螺號第一次遭受困境碰觸到海峽的礁石而被迫停下來。然而這對阿龍納斯,他的僕人康塞爾和魚叉手尼德·蘭卻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能在旁邊的小島上逗留了兩天,這對一個原先生活在陸地上卻因為某種原因而留在海上3個月的人來說是上天何等的優厚待遇啊!然而,在他剛想享受戰利品時卻遇到了土人圍攻。最終以尼摩船長沉著冷靜去對付土人圍攻,以及在珊瑚墓地的故事而告一段落。
從一個方面講,就是經歷了一場壯美而勇敢的旅行。從自我陌生的地方——海洋,開始的一段充滿想像的旅行。如今自我已經擺脫了過往的稚氣,但是偶有時光,還是會回味一下這本充滿奇幻的小說。在回味的同時,依舊能感受到那種奇幻的美麗。
《海底兩萬里》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寫了阿龍納斯教授和僕人康塞爾以及捕鯨手尼德蘭在「鸚鵡螺號」上的另一部分經歷。這一部分主要寫了他們一齊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等。讓我明白了超多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知識,尤其是光的折射、海洋生物的分類、採集、潛水艇的構造??這些東西如今都已變成了現實,作者儒勒凡爾納的想像力,能在還未發明電燈的社會中預料到未來世界,把科學與故事結合,創造出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
雖然書中講述了不少有關海洋的知識,例如紅海一名是源於海中的一種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顏色像血一樣紅。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在讀者理解起來十分刻意或困難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罷了,這使人們對因景而生的各種想法和收獲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海底兩萬里主要內容讀後感範文5
凡爾納是在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當時具備必須的科學背景,否則不是科幻只是空想;而如果連想像都沒有,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學的進步。
像尼摩船長遇事冷靜,阿龍納斯教授樂於探索,康塞爾的忠實,尼德的勇敢都是我們該學習的。這的確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一次精神上的盛宴。
在《海底兩萬里》的第二部分的後半部分,主要講了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同伴在「鸚鵡螺號」上度過的最後一段時期,包括了他們一行人到達了南極,看到了那塊大陸上的動物,並且還在那上方插上了代表尼摩船長的旗幟,一個黑色背景上襯托著一個金黃色的「N」字,之後,他們在離開南極的過程中,受到了冰山的撞擊,並且在行駛了一段路途後,發現前方道路被冰雪堵死,於是他們就往回開,但是之後他們與後面堵上的冰山撞上了,被困在冰中,「鸚鵡螺號」的四周,上方下方,都是不可透過的冰牆,而且缺少空氣。於是他們開始鑿冰牆,從下部的薄弱冰層鑿,但四周的冰牆已經開始了冰凍作用,於是尼摩船長開始噴開水以升溫,為鑿冰工作爭取了時光。最後,下部冰層還有一米厚的時候,「鸚鵡螺號」用重量把它壓碎了,並且以驚人的每小時四十海里的速度前行,再用那巨大的沖角沿對角線的方向沖開冰層,獲取了新鮮的空氣。之後,他們又沿南美洲部分海岸走經過墨西哥灣,抵達歐洲。這時,尼德蘭計劃著逃跑,卻意外的遇上了章魚,他們於是不得不與章魚戰斗,而且損失了一個同伴。之後,一天晚上,阿龍納斯教授和尼德蘭及康塞爾逃跑,在即將放開小艇時,遇到了北冰洋大風暴,卻因螺絲釘松下導致小艇拋出,最後脫險。
到小說結尾,尼摩船長所做的一番事:攻擊其他國家的戰船並擊毀。又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人琢磨不透。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Ⅳ 科幻小說有哪些
1、《深空之下》
《八十天環游世界》是儒勒·凡爾納:最經典的科幻小說之一,也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作品,講述了一個環球世界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要經穗亮纖歷種種艱難險阻,在八十天內環游地球一圈,在環球的路上,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知識,充滿了人道主義精神,批判了某些落後和愚昧的社會現狀。
Ⅳ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1
很久都沒有讀過這樣好的書了——看得累到半夜,實在看不動了,睡著,睡幾小時起來,又繼續讀,終於算是斷了一口氣接上又讀完了。
小說講了智障兒查理的故事,他在三十二歲生日前一個月,查理接受了史特勞斯博士和教授的治療,於是他的智商開始逐步恢復,逐漸從一個智障兒變成了天才,不但超越了普通人,也超越了他的醫生們,並且最終,由查理本人而不是他的醫生們找到了整個試驗的破綻所在,他本人雖然擁有了超凡脫俗的智商,也無法解決這其中的bug,終於從天才又回復成智障兒,住進華倫寄養之家。
在這個故事的最前段和最後段,查理都是沒有痛苦的,而他的痛苦出現在他的智商逐步恢復正常之後,他這才發現原來所有人都在欺負他,那些他稱之為朋友的人,之所以願意跟他做朋友,是因為在他身邊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強烈的身份感和優越感。
身份感代表社會地位,優越感代表自我認同。是啊,很難比查理這樣一個被拋棄的智障兒社會地位更低,或者更難以自我認同吧。
而查理自己,其實對自己一無所知,他的智商使他沒有能力認識並且把握住自我,對於他,一切都在空虛與混沌之中,唯一具有意義的是媽媽跟他說的那些話,「你要對人和善,這樣才會有人願意與你做朋友。」
「朋友」成了查理確認社會身份的唯一手段,「朋友」代表群居性,它證明查理不是一隻被扔在曠野的小狗,而是一個可以在群居中被接納和認可的人。而查理保住朋友的唯一手段就是,向他們無償地供應自己的缺陷,以使得他們在他的缺陷面前顯得有所為,有價值。這些朋友從頭到尾都不認識查理是誰,因為當查理智商開始提高後,他們一個兩個三個地,都離開了他。所以他們不過是在和自己的虛榮、愚蠢、殘忍做朋友罷了,當查理這只免費的痰盂和垃圾箱變形之後,在他們沒有那麼方便往裡面吐吐沫和倒垃圾之後,他們biu潰了,他們拋棄了他,因為對於他們,他已經失去了作用。
於是,聰明的查理開始感受到孤獨,在這種孤獨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他必須去愛某人,盡管在這個必須愛某人的過程中歷盡艱險,他還是走出了第一步,一直走下去,直到他再度失去了愛的能力。
在他智商回到白痴之前,他保留住自己最後的一點兒做人的尊嚴,讓他的愛人艾麗斯離開他,他要單獨度過這最後的一段屬於他的,可以閱讀和思考,可以去愛因此也可以去恨的時間,他要單獨陪伴自己走過這最後的旅途。
所以查理的收獲就在這里,他在痛苦中獲得了自處的能力,他不再是一個庸俗的僅僅只需要群居的哺乳動物。他可以承擔屬於他的痛苦和悲傷,還有一望無際的孤獨和絕望。
這就是作為一個人的幸福吧。他於是完滿了。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2
四星的感覺,打了三星,因為自己愚鈍,好像讀懂了什麼又好像沒懂什麼。書的結局平和卻壓抑。讀罷,不知從何說起,好像一直想從書中探尋什麼。
一個人的心智從一個極低的水平,經歷到一個罕見極高的水平,繼而再以一個和從極低走向極高相同的速率從極高再走向極低,逐漸衰弱。這讓我想到兩年看的一部兩個半小時(如果沒記錯的話)的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有相似卻又不同。
如果說,「0」可以表示一個人最開始的狀態,歸於本真或一無所有。「1」可以表示一個人較為完整的狀態,有所一定經歷和認知。那麼,書中通過智商的變化,查理經歷的是0-1-0。電影中的主人公經歷的是從出生時生理特徵的老年,再到壯年,繼而變成嬰兒,最後走向死亡,也是0-1-0。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但在這里,我並不想感嘆二者人生有多麼曲折,只是想到了二者人生的相似性。
回到書中,我想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大概就是查理在進步報告中多次寫到的相似的內容:「我是一個人。」由此得出:不管是那個痴愚的「查理」,還是智商過人的「高登先生」都從未被看作一個真正的人。
也是,在查理的童年,母親羅絲從不承認自己生的小孩是一個低能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不耐煩的教查理應該怎樣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樣自理,一次又一次不心死的帶查理去看了不起的名醫,一回又一回地為自己兒子感到羞恥而斥罵。噢,可憐小查理,腦海里都是不好的回憶,他什麼也不懂,他只有從櫥窗瞭望,他只有一面溫暖的牆。可是他也是個人吶。
即使查理變成了智慧過人的高登先生也無一例外。他是試驗品,他就是阿爾吉儂,在被某些名譽利益的搗鼓下,他承受著冒險失敗後的一切後果。可是那些被與己利益驅使的人又有什麼錯呢,他們說查理是為未來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可是他們忘了,查理是個人,高登先生也是個人吶。
一個人從痴呆愚笨變成一個智商一百八的天才,那麼他看這個世界的眼光是否會有所改變呢?作者通過查理的改變以一個悲觀的態度向我們展現了人性的丑惡。查理,愚笨,善良,受盡欺負,有很多朋友(或「朋友」)。高登先生,聰慧,傲慢,敏感,沒有朋友。難以想像,當我們常人的智商陡然間變成一個天才的智商,我們是否會將人性中所有一面都洞察透徹,是否會變得尖銳敏感,是否會變得孤獨呢?
答案無從知曉。我只知道,當我聽到阿爾吉儂的故事時,我知道那是一個令人有些悲傷的故事。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3
翻來覆去地讀了好幾遍《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從一開始的無聊透頂、荒誕離奇到最終的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作者用第一人稱和日記報告式高超的敘事方式,讓人隱隱約約總有一種很強的帶入感,細思極恐,其實查理高登就是有思想的阿爾吉儂,也是映射現實中的你我他,查理高登經歷的一切何嘗不是正常每個人所要經歷的宿命呢?從稚嫩的嬰兒到成人的高峰,到老年全方位的衰退直至消亡,我們都會經歷懵懂到巔峰再到衰退的生命周期。
我個人覺得和《活著》很類似,這是一個悲慘的世界,不管我們如何掙扎,試圖與命運做怎樣的抗爭,最終這一切都是無謂的,我們都逃不出生命的魔咒,都會被時間打敗,這並非是我們能選擇的,是多麼地悲哀呀!也許活著並沒有什麼意義…
有時候我挺後悔看這類的書,因為看得越清楚,越難以得到快樂,總有一種在現實面前的渺小從心底蔓延,又被緊緊扼住喉嚨的無力感。而對於這種無力感,我內心是很抗拒的,極不願意接受的。現在我都有點不敢翻開《平凡的世界》,我害怕又從其中讀到這種無力感。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4
首先,我很想寫寫關於查理前期想要變聰明的感受和後期學習時總是忘掉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智商不夠,是一件很難過的事情。於是很努力地去追趕別人去想要變得跟別人一樣敏捷。這是多難的事情,只是旁觀的人是不懂的。這樣說可能好像是把自己跟查理強行地連在一起了,不是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說一百次閱讀並不是背誦並不是背書也改變不了我總是忘掉我看過的內容的事實。說多少次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我也能把事情做好也改變不了我確實反應不夠敏捷的事實。這種狀況只是還沒嚴重到令我無法生存,我還能保護自己能夠不受到太多的嘲笑。一顆想要變得更聰明的心,這是查理與眾不同的地方之一。最近第四季奇葩說鬧出的事情中,馬薇薇說:「都第四季了你還不知道誰是朋友。」這類的話語,是查理們以及像我這種不夠聰明的人卻想企圖捉住點什麼好讓自己變得更好更聰明,卻受到嘲弄時的難過之一。聰明人弄出了一個綜藝節目愚弄愚蠢的人,我想我永遠忘不了這個。有的人有天賦也努力,所以她們就應該那麼厲害。而我很努力才保持了正常人的水平,不值得稱贊,但也絕不能因此受到恥笑。因為每一個向上的人,ta的任何努力,都比一個恥笑別人短處的人,更值得尊敬。
事實很自然而然地存在著惡意,卻也很自然地有著善意。這是一個能量守恆的世界。我很心疼查理們所遇到的遭遇,也希望所有查理們都能遇到真心為自己著想的人。即使一個人帶著目的的舉動,但是能授惠他人,也是好事。就像尼姆教授、伯特等人,就算是再功利的目標,也是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一步。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為什麼我從來都不會想這些問題,是不是只有聰明人才會想到?我知道我曾遭遇的一切,我知道我繼承了誰的性格,我知道是什麼變成了現在的我。這樣會顯得很盲目自大嗎?為什麼要思考那麼多關於自我本身的事情,究竟是有什麼樣的奧秘在這樣的思想里。我見過那種人,他們顯得特別不一樣,為什麼?
或許,讀一本書,讓自己產生懷疑,是邁開了思考的第一步。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5
老實說,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一般般,有可能是因為斷斷續續讀完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為在我眼中沒有幾個真正意義上的高潮出現。但是這本書卻很難不讓人去反思一些社會現象,州沃倫之家如此大的療養中心,等候清單上有上千患者,但是每年能接納的.僅僅是十位數。當然,那是60年代,不知現在是否有改善,但是我相信心智不全的人士受到的體恤和關懷是遠遠不夠的。查理從小被欺負大,被同學,被鄰居,被同事,雖然我有時候會想他不聰明的時候傻樂傻樂的其實很好,但是頻繁的失禁受傷事件發生,讓讀者沒有辦法跟著他傻樂,也沒有辦法相信他是真的快樂。
如何才能改善這類人群被欺負的現象了,我認為隔絕是個很好的方法,例如州沃倫之家這樣的療養中心,讓他們可以和心智相當的人一起交流學習玩耍,可以讓家人不用背負重擔去遷就照顧他們,可以杜絕「幼稚」人士欺負他們。而療養中心的完善,需要的是社會的共同進步,經濟的進步,心智的進步,人文的進步,你我他的每一點進步。希望有一天,所有需要被關懷的人都能得到關懷,需要被支持的都能得到支持,需要被理解的都能得到理解。而之於我,不要歧視生活工作中的任何其他個體(哪怕先做到看破不說破),不要對不能理解的個人行為充滿憤恨,便是現在需要做到的事。應了那句話:越是成熟的人,看誰都順眼。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6
當你是一個善良,無憂無慮,不會傷害別人的白痴時,你眼中的朋友只不過是把自己當做開玩笑的獵物,他們取樂的玩物。可怕的是自己被玩弄被嘲笑還跟著一旁笑嘻嘻。當你以為努力讓自己變聰明後就可以擁有很多朋友時迎來的卻是被嫉妒的敵意。
你可能不會發覺自己一天天變聰明,但慢慢地你能知道自己的智慧的確到達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可以說是巔峰,但這並沒有以前想像中的智慧能夠帶來的歡喜,因為在別人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傲慢,不知感恩的傢伙,留給自己的除了智慧之外,只有無限的孤獨。但更可怕的是成為天才之後你不能繼續維持這種水平更不用說提升了,你只能看著自己跳躍式地倒退卻無能為力。你慢慢地失去你曾經努力抓住的東西,你甚至回不去自己最初的樣子。曾經嘲笑作弄你的人如今為你感到難過,也真的成為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朋友。而看著自己最愛的人,最渴望的朋友為自己的遭遇感到沮喪,自責時何嘗不是另一種痛苦!世界很殘酷世界很也美好願所有善良的人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7
最近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寫,只不過忙得半死,沒時間把這些零散的碎片整理起來而已。這些天,利用工作站幹活我休息的散碎時間,我看完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然後零零散散的寫了點東西。這是傳說中的多重人格分析大師 - 丹尼爾凱斯所著,科幻名著,還得了1959年雨果獎和1966年星雲獎。
我很不喜歡硬科幻、軟科幻的爭論。無論怎樣,科幻小說首先得是一本好小說,至少不能因為時間流逝、科技進步而變得可笑。《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一本很罕見的可以歸為好小說的科幻小說,將近50年時間的考驗也不能減少這本書的光輝。
這是一個32歲純真善良的智障查理經過一次試驗性的手術,變成天才,又因為手術缺陷變回智障的故事。讀這本書,連我這樣的「一根筋的二進制理科羊」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發自內心的痛楚。但是無論如何,以我的文字和文學能力,總之是不可能說清楚我的感受到底是什麼了。就像以前看電影《Where the flowers have gone》一樣,我只能從自己的意識里抓住一些漣漪。要想清晰表達自己對於文學作品的評論,大概確實是需要諸如「比較文學」這樣的專業素養的。
在接受手術以前,查理感受到的世界完全是一個精神天堂,人人都是他的朋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平和、寧靜以及快樂,查理拿著兔腳和蹄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中國傳統講修身養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如此。但是,查理變聰明以後,發現世界充滿黑暗,教授們在爭權奪勢,科學家們平庸而瑣碎,父母故意遺棄他,他愛的人也根本跟不上他的前進步伐,他的朋友們其實多半在取笑他,還發現他的「朋友」金比在偷老闆的錢。在查理試圖學習誠懇表達自己,又不會傷害別人的表達方式,經過激烈心裡斗爭告發了金比以後,伙計們居然聯合起來強迫老闆解僱了這個讓他們越來越不安的聰明人。但是,當查理智能退步,被迫又回到麵包店工作時,每個人卻又毫不猶豫的接納了他。金比說:
「如果有人想要找你麻煩或者占你便宜的的話,你一定要告訴我、喬或者法蘭克,我們會幫你擺平的!記住,這里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不要忘了!」
這似乎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我仍然抓不住,但是似乎已經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了。我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看不懂紅樓夢,完全不知道別人在想什麼的單純的工程師了。對於查理來說,變聰明是壞事,他和初衷背道而馳,失去了朋友們,對於我來說,應該是好事吧,至少能明白點辦公室政治,呵呵。
在讀到查理智力退化到弄丟基金會寄來的支票、開始逐漸不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一種深深的絕望抓住了我的心,好像那個人就是我,我讀到了自己倒影的故事一樣。這是一種可怕的感覺,也許來源於我們的知識崇拜。每個人心裡都潛藏著對遺忘重要知識,或者老年以後感覺變遲鈍的恐懼。在故事中讀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短短幾個月里經歷了這一切,經歷我們的一生也要經歷的東西,學習知識,智力進步,然後又快速衰退,有一種預先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噩夢般的感覺。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生活在精神天堂里的查理,那就是我們白紙般的嬰兒狀態或者垂垂沉暮的老年。每個人都恐懼回到這個狀態,又期望擺脫煩擾的塵世回歸天堂,這就是我絕望和矛盾的來源吧。
查理的悲劇就在於,從他走上手術台,到他智力最為輝煌的時期,到他孤獨的回到華倫寄養之家,其實,都只有阿爾吉農才是和他在一條船上的夥伴而已。其他人不是在嘲笑他,畏懼他,就是拿他當只小白鼠而已。人最畏懼孤獨的狀態。我也是。查理一切的動機,都只是起源於,變聰明,好讓朋友們更喜歡他而已,最後他卻失去了所有的朋友。真心酸。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8
阿爾吉儂和查理,兩個「試驗品」。如果你願意的話,請為他在墓地獻上一束鮮花吧。
最初的查理單純天真,他說:「很多人都笑我,但他們是我的朋友 我們都很快樂」。但隨著科學實驗他的智力成倍地快速發展,而回憶也像浪潮一樣襲來,想到「朋友」對自己的嘲笑,來自家人的傷害和遺棄,面對從未體會過的孤獨和痛苦。而智力越高越讓他無法停止思考,看到身邊人其實很平凡,愈發離人群越來越遠,哪怕是真心愛上的人也沒有勇氣與她走得更近。最後阿爾吉儂的變化令查理察覺到這一切終將歸於塵土,他試圖在消失前再看看他的父親,他的母親,再抓住一點點愛的痕跡。
當天才查理和蠢貨查理在爭奪一個軀體,他想自我放棄,又時刻提醒自己在掉入深淵前只要不停的攀爬總能擁有一點點維持在原處的微薄希望。命運的殘忍再給予後又奪回他的希望 「我現在已經走到死巷,再沒有什麼好做的了。不要管我,我已不是自己,我正在解體,我不希望你在這里」
最終一切歸於平靜,只有墳墓的痕跡證明阿爾吉儂,他們來過這個世界,他們不僅僅是一個水滴。
雖然文章本身是科幻小說,但我覺得更多的感受是人性。情節一望無余但丹尼爾凱斯在這篇里的文字我覺得好過24個比利,更細膩更掙扎更令人痛心。
我哀悼查理,願他不再痛苦,能夠面對平凡與平靜。
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篇9
「如果你有機會請放一些花在後院的阿爾吉儂墳上」,他還記得同病相憐的阿爾吉儂,可是,當他死去,最後還有誰記得他?當我們死去,還有誰記得我們?
一開始以為自己下載了盜版的書,因為太多錯別字,直到看完第一章看到後面的註解,才放心地繼續看下去。
從滿篇錯別字,只有句號,到准確流利地表達,再到出現錯別字,沒有逗號,句子越來越長。高登的故事經由了明顯的變化。在小說里的幾個月,他的心智快速地成長起來,又快速地降低。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的話,真的就是我們的一生。原生家庭,童年,學校,工作場所,遇到的愛人,疾病,老去,無一不和現實一一呼應。
尤其有幾處,給我共鳴最強烈。高登用搭乘下行電梯來比喻,「如果站著不動,就會一路降到底部。但如果開始往上爬,也許我至少還能維持原來的水平。重要的是,不論發生什麼事,都要繼續往上移動。」不是心靈雞湯,權當是自我安慰吧,也許只有真正處於下行的人才有感觸。這一年的遭遇,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自己努力往上移動,才不懼怕失去,當然,除了失去父母。
另一處是,「我為什麼總是經由窗戶來看人生?」這句類似的話,在小說中出現了很多次。窗戶意味著連接里外,也意味著視線的局限。是在說當時一刻我們無法看到全貌嗎?或者是說我們看待生活中的別人大多隻是片面呢?好多事都是過後才想明白,才有很多的「如果當時」「早知道」……彷彿這就是成長的路線,人人都如此。能在當時就看清全貌和本質的人,應該很少吧。
變聰明的高登對知識與情感的那番言論,也讓人佩服。「智能、教育與知識都是大家崇拜的偶像。而我現在才知道,你們一直忽略了某件事:如果沒有人性情感的調和,智慧與教育根本毫無價值。」對知識的追尋和對愛的追尋並非對立,在他和艾麗斯的關系中尤為明顯。「變聰明」和「受歡迎」是兩回事,教育可以讓我們變聰明,但學會愛才能讓我們受歡迎。
所以在他經歷了知識巔峰後,才琢磨明白愛,因此雖然最後與艾麗斯的親密很短暫,彼此明晰地知道「會離開」,可是高登說,「當我要她走的時候,她會離開,想到這點就令人痛苦,但我猜想,我們擁有的已經比多數人一生中找到的更豐富。」相愛是一件難得而幸運的事,但沒有人能保證兩個相愛的人會永遠在一起。所以,相愛的終點,可能是白頭到老,也可能是分叉路的起點。不必遺憾,因為擁有就是一件讓生命豐富的事。所以,謝謝我的前任,在川十年,與你五年,都在這個夏天,沉重又輕盈地畫上了句號。
也許,在更聰明的人眼裡,我們就是那隻叫做阿爾吉儂的老鼠吧。命運的手操控著我們,但我們仍然有一些自我和抗爭,遺忘和記得。軌跡都相似,但人人皆不同。
Ⅵ 《科學怪人》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怪人》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1
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1818年的小說《科學怪人》曾多次被搬上戲劇舞台及電影銀幕。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的公司就曾於1910年製作了《科學怪人》的首部默片,但直到1931年詹姆斯惠爾執導的首部有聲《科學怪人》問世,觀眾及電影公司才真正承認了恐怖影片作為經典類型片的地位。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大學研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電影的教授里克朱厄爾說:「它是偶像級電影之一,影響力巨大。它真正確保了恐怖片成為好萊塢較有影響力的影片類型之一。」
《科學怪人》獲得成功,富有創意的化妝師傑克皮爾斯功不可沒。據報道,給卡洛夫在電影中飾演的怪物化妝常常要花上4個小時的時間,皮爾斯和他的助手們為塑造出高大駭人的怪物形象費盡心思。他們在卡洛夫頭部墊上棉布卷,使他看上去更高且頭部呈方形。同時,皮爾斯在卡洛夫的脖子兩側安上電極,還在他臉上塗上了厚重的粉,使其看上去冷漠麻木。
影片完成後,曾有人擔心電影會嚇跑觀眾,因此在1931年12月6日首映當天,有關方面特地安排一名演員在電影放映前提醒觀眾電影的可怕程度。電影獲得了巨大成功,雖然觀眾們時常大聲尖叫,但他們對影片十分著迷。
《科學怪人》當年為環球電影製片公司帶來了數百萬美元的收入,如今這部電影的主創人員早已去世,但那個人造怪物依然活躍在熒屏上。從恐怖片到喜劇,改編自《科學怪人》的英美影片迄今已達數十部之多。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2
《科學怪人》這本書是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這是一本不可思議的書。飽含了復仇、慾望等多種感情,細致地描述了人與人造人之間的關系。《科學怪人》的作者是英國的瑪麗·雪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她塑造了「科學怪人」這么一個形象,為以後的科幻小說提供了許多大膽的構想。
在《科學怪人》中,主要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文中的「我」為科學瘋狂,創造了一個面目丑惡的人造人。然而「我」和人們卻都因為他很醜,厭惡、拋棄了他,於是這個怪人本來善良的心因此充滿了仇恨,開始對人類進行報復。故事的結局十分悲慘,他把「我」的親人都殺了,最終把「我」也害死了,他自己也自殺了。這令我思考:我們既然創造了人造人,並且給予了他們人類的各種感情,那我們為什麼不能與他們和諧的相處呢?我覺得其實書中的怪人並不是一個壞人,只是人類對他的厭惡,拋棄使他去做了壞事。而「我」和人們以貌取人,怎麼能因為他長的丑就拋棄他呢?雖然他是個人造人,但他是有感情有生命的。如果換做是一個人,難道人類永遠比人造人好?
生活中,許多科幻電影都講述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排斥從而引發戰爭的悲劇,我希望我們的未來不是那樣。
阿西莫夫說的機器人三定律,從每種方面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從情感上來說不是很對,但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很正確,我希望未來會有更明確的解答。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3
圖書館偶爾翻到的小冊子,被簡介吸引了,覺得跟一部日漫《鋼之煉金術師》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很像:人造人到底應不應該被造出來?
其實這個問題在現實中也有跡可循,美國科學家已經有能力造出與人難辨真偽的克隆人,但是這份議案在國會多年來沒有被通過。就是考慮到造出這樣有自主思維能力的「人」之後到底應不應該賦予之人權或平等?
在《弗蘭肯斯坦》里,顯然,作者預設了一個糟糕的情況。沒有人付出過哪怕絲毫的同情、憐憫,甚至是創造者自己也對這個怪物「恨之入骨」。雖然「它」努力學習了人類的文明甚至可以說是感性聰慧,卻依然在人類的敵視下內心扭曲,報復於社會。在「它」最接近最有希望被人類接受的一次機會中被盲人貴族的兒子所傷害。
書中提到的國家,挪威、英國等都是當時文明水平高,民智開明的國家。但是這樣幸福的國度里還是催生出了這一幕悲劇,是否是作者瑪麗·雪萊想藉此表明人造人是不可產生的。不得不說,前人的預見之高明,即使到今天,我們還在討論。
在中國廣受歡迎的一部好萊塢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但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家通達人家,所以雖然最後還是離群索居,但是畢竟沒有做出傷害人類的事情,這又為「人造人」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但是需要謹記的,永遠會有一部分人(哪怕為數很少)習慣把新的發明用於軍事用途,這樣,一個生命個體的價值就需要重新評估了。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4
「是誰創造了我?又是誰殺死了我?」讀完《弗蘭肯斯坦》,我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這樣一句話。
小說《弗蘭肯斯坦》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作者是瑪麗·雪萊,她在本書中表達了人有雙重性格——善與惡的這個觀點。作者借一位被復活的「人」的視角,深刻闡明了人心中的善是怎樣逐漸被惡代替的。故事講述了一名名叫弗蘭肯斯坦的科學家經過不斷研究,將屍體拼接起來,用電流賦予它生命,卻在最後發現創造了一個外表醜陋恐怖的怪物。由於恐懼,弗蘭肯斯坦將它拋棄。被創造出來的怪物只能自己開始探索世界。起初它以善待人,在知道自己醜陋的情況下還默默地幫助它喜歡的一戶人家。但它最終還是被發現了。恐懼、厭惡、唾棄、鄙夷種種情緒使它開始仇視這個世界,憤怒之下它殺死了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和新娘。之後當弗蘭肯斯坦死去時,怪物也宣布它的'復仇結束了,接著消失在冰原之中。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創造和殺死怪物的都是人。但更確切地說,創造了它的是人的慾望,殺死它的是人的冷漠。這個故事裡,怪物是自我矛盾的,善與惡在體內交織爭斗著。人是自我矛盾的,想創造出新的生物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真的實現又感到厭惡。這更讓我們反思,在現實中,我們是否能不再以冷漠和無情殘忍地對待他人,能否更加寬容?這份寬容,不僅是對別人,更是對自己。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5
我認為這是一本主題為「造物」話題為「責任」的懺悔錄。有意拋出或是無意中讓讀者我反思起了三個問題:
1.是否清楚自己的破壞力;
2.是否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
3.是否有能力承擔後果或彌補可能犯下的錯。
其實,帶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造物者完全有責任。這一思想其實可以延伸到當下很多問題。小到父母對子女的養不教之過,大到人類在發展經濟時貪婪地犧牲環保,亦可以指人類對科技提升的無底線無限制,人類在核武器上的慾望。糟糕的父母完全不去思考自己的孩子對社會對他人的負擔和傷害,慾望驅使的人類則是造出了足以毀滅整個地球的「怪物」。
回到原文,主人公的不負責任把我看得火大,一開始被自己偉大的理想沖昏頭腦,看到造出的怪物後又不負責任地逃跑,怪物一字一句解釋之後,主人公沒有想著更好的解決方法便許下承諾,卻又反悔了。
相比之下,在他口中被他咒罵連連的怪物,在自我覺醒時,反而更顯人性的光輝。
之後,主人公終於承擔起責任,追擊怪物,然而一切為時已晚。
最後看到拋棄自己並追殺自己的造物者死去時,怪物居然還保留著感情與理智,對自己的行為再三反思。
這一故事雖然是瑪麗·雪萊在幾世紀前所寫,卻能諷刺地映射出當下許多事情的偽善丑惡嘴臉。這一丑惡,並非是怪獸的外表,而是造物者的內心。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6
《弗蘭肯斯坦》講述了一個科學家以及他的造物的故事。雖然今天看來,書中關於解剖學的知識並不詳盡,甚至有些內容是有錯誤的,拼湊屍體來組裝成新的生命體的做法更是荒誕不經,但是書中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思考。
巨人誕生之初沒有任何思想,像原始人一樣在森林中生活,後來他躲在人類的大棚中,觀察他們的生活,學習他們的語言,接受到人類的教育,也企圖用人類的道德體系來要求自己,但他並不可能融入人類的社會。我們能否把這個造物看作人類呢?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人類的定義。進化學教科書上說:「人具有生物學和社會學的雙重性質。」生物學上,人屬於人科、人屬、智人種,且智人種是目前人科和人屬的現存的唯一種。由此來看,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其他分支以及時間種,目前都不能被稱作真正的人。而復雜的社會性也是人類的特點之一,但人類並不是唯一具有社會性的生物。再來看弗蘭肯斯坦的造物,從小說中的描述來看,我們姑且可以認為它具有人的生物學性質。另外我們不得不驚嘆於他超強的學習能力,在短短幾個月之中掌握人類的語言,甚至還獲得了許多其他知識,然而它並不能作為人類社會的一份子而被接納,因而不能認為它完全具有人的社會學性質。由此來看,這個造物,不能被看作一個真正的「人」。
那麼,造物與人類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首先,是因為造物的外貌醜陋,異於常人。可是假想,若這個新生命體有著美麗的容貌,事情的發展就會因此而改變嗎?答案是不確定的。它的生理結構與人類相同,可以向人類一樣進行復雜的思考,因而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事態的發展就不再受人類控制。況且,他的力量,敏捷性也都超出常人。而且,最為關鍵的是,我們無法用自己的道德標准要求造物,也無法決定這些獨立個體的命運。對於人類社會的成員,我們可以用法律用道德約束他人的行為,但是造物並不屬於人類社會,他的能力也不受常人控制,因而難以限制他們的行為。不難想見為何弗蘭肯斯坦在再造一個雌性巨人的過程中,有著重重疑慮並最終決定違背諾言了。因為再創造一個新的生命體,帶來的未知性更多了一重。因為弗蘭肯斯坦和巨人都無法強迫新的雌性巨人遵循他們之間的諾言。
弗蘭肯斯坦的後半生都在懺悔與不安中度過,這一切都來源於最初的盲目的好奇心以及對成就的過分渴望。弗拉肯斯坦生性敏感而內向,又有些偏執,他常常足不出戶,將自己埋在自己的學術中,交際圈也僅僅限於自己的親人與少數朋友,因而他不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在他製造這一復雜生命體的時候並未考慮後果,只是一味地憑著瘋狂的對名譽的追求努力工作。巨人並非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福利,而是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另外,作為故事線索的探險家最初由於探索未知的一腔熱血決定北上探秘北極,最終卻在一次次的遇險後頹然返航。探險家與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其實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都對自然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名利有著強烈的渴望,卻在探索的過程中低估了自然的力量。
今天的社會,走在先端的研究者們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與此同時,人類是否需要停下來思考道路的方向?是否應該明確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切爾諾貝利事件中,無數人成了核科技的直接受害者。而人機大戰引發了人類對於人工智慧的思考。轉基因的利弊是當下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我們不能因為事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少數問題就武斷地否定它,但是這些事件無一不為我們敲響了警鍾。科研工作者從事某一項研究是否有意義,不是一個人,一個組織能說清楚的。甚至將它放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不能完全講明它的利與弊。但可以肯定的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必須有明確的目的,必須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能單純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讓整個社會承擔後果。
其實,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造物」已經不僅僅是幻想,它已經有了從小說中走入現實的可能性。一方面,人狗大戰又把人工智慧問題推向了風口浪尖,另一方面,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中,基因改造、克隆等技術層出不窮。人工智慧的發展,是人類科技發展的標志,也是人類智慧的成果,然而人狗大戰中人類棋手出於明顯的劣勢,這不僅讓旁觀者感到恐慌——人工智慧真的會超過人類嗎?這不僅關乎科技發展,更關乎社會倫理。而基因改造技術已經日趨成熟,生物學家已經成功通過改造多種生物的基因而獲得了理想的性狀。然而如果我們將這項技術應用於人類自身,又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屆時,超能力,特異功能都將成為可能,這些新的造物,也將逐步脫離人類的屬性,造成一系列後果。因此,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受到倫理道德的制約。
人也是一種動物,在生物學上與其他的動物有著同等的地位。只是在進化過程中我們的器官逐步獲得解放,腦容量擴大,有了更強的利用資源的能力和對環境的改造能力。人類為何總是企圖改造自然?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應該是最常見的答案,這是唯一的答案嗎?這些改變真的是必需的嗎?在改造的同時我們也要考慮自然的承受力。破壞了原有的合理建構,我們必須要考慮改變造成的可能後果,也必須對這一切有著應對的能力。否則,越先進的科技,越有可能是人類自取滅亡的途徑。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7
《弗蘭肯斯坦》是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在1818年創作的小說,被認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的全名是《弗蘭肯斯坦——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故事》而更為普及的叫法是《科學怪人》,該書也是的瑪麗被譽為科幻小說之母。
醫生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在作為一位天才科學家的同時也是一個瘋狂的科學家,他違背人類自然的規律從死者的遺骸中創造出了怪物,怪物的醜陋連他的創造者都不敢正視,而怪物難道就在誕生只是就擁有了與相貌一樣醜陋扭曲的心么?不,當怪物從人們的眼中看到的只有恐懼與厭惡時,他的心才開始寂寞地扭曲了,而性本善良的怪物本不願傷害人,他躲在人世之外,世界的角落中,他的鄰居是一對雙目失明的老夫婦以及他們的孫女,怪物那時是那麼的幸福,看著幸福的老夫婦,怪物冰封的心開始解凍,怪物開始暗地裡幫助他們,他的心嚮往著人類,但當他鼓起勇氣去找老夫婦時,老夫婦的孫女被他嚇哭了,老夫婦憤怒地打他,將他趕走,可憐的怪物啊,他從此將不再有心,他的心被無情殘酷的人類奪走了,他被復仇所驅使,成了真正的怪物,一個嗜血的殘忍的怪物,他向創造他的維克多復仇,一個一個的殺死維克多的親朋好友,最後維克多的新娘也慘死在怪物的手裡,怪物要讓維克多也嘗嘗寂寞孤獨,他一直以來所忍受的一切,可憐的怪物,可悲的人類。
世上本沒有怪物,但自從世上出現了人,怪物也就出現了,因為人本來就是怪物,一位大家說過:「人類為什麼可以統治地球,那是因為
沒有任何生物可以比人類更殘忍。」異想天開的維克多無法接受自己創造的怪物,殘忍地將其一腳踢開,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悲劇,現實中,人類也終會因為自己的殘忍毀滅自己。
往往我們的無情與冷淡無意間就會讓我們自己成為弗蘭肯斯坦,這是多麼的危險啊,所以為何不抱著一顆關懷的心去處事呢?很多時候社會關照的是那些相貌即使不是美麗那也是平凡的人群,而那些相貌醜陋身體殘疾的人群人們都做得到平等對待么?報紙上有這樣一篇報道,說一個雙腿殘疾的女碩士找工作處處碰壁,可憐她苦苦讀書做學問得來的文憑並沒有換來等價的尊重,社會的冷漠無情摧殘著她的心,如果她沒有那麼堅強即使不會變成「怪物」那也會變得自暴自棄,瑪麗·雪萊可能就是要告訴我們善待同類的同時也要善待異類吧。
希望人們可以互相關愛,讓所有的「弗蘭肯斯坦」像小說結局一樣懺悔自己得多錯並勇於承擔責任,而所有的怪物也將會像小說結局一樣永遠消失在冰封的北極之中。
人類妄圖利用死者創造生命,痴心妄想進犯上帝的領域,褻瀆上帝的能力,最終的悲劇是人類自己製造的,這就是出自瑪麗·雪萊筆下的《弗蘭肯斯坦》說講述的一個悲劇。
《科學怪人》讀後感 篇8
看了個訂閱號,裡面主要提到了《弗蘭肯斯坦》又名《科學怪人》,不知因為什麼原因,可能是對『弗蘭肯斯坦創造了怪人,又因怪人的醜陋被嚇跑』的相關敘述、也可能是將其喻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也可你能是文中所言的此部小說帶來的啟示、也可能是這部科幻作品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總之,興趣很足,很快就找到了這部小說,並且一口氣看完,用時不足兩個半小時。
研究古代煉金術的弗蘭肯斯坦,製造出了一個怪物,卻因怪物醜陋心中恐懼,便棄置不顧。卻從不曾想到,初生的怪物不僅有飢餓和寒冷的本能,還有高於人的體能、身手和智慧,以及與人相同的情感需要。怪物離開了出生地,走進了森林,走近了人群,他用超出常人的智慧和忍受力,在探索中快速成長,並且逐漸成為比人更為智能的怪物。人們的驚嚇追打和唾棄,和目擊到的一家人的溫馨生活,激發了智能怪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刺激了恨意的滋生。當智能怪物決定尋找他的「父親」,以享天倫之時,卻發現了弗蘭肯斯坦的筆記,那是整整四個月厭惡,是造物者對怪物的厭惡、是「父親」對「怪物兒子」的厭惡,這時候的智能怪物是怎樣的呢?心痛、難受,並開始了遠行的尋找之路。這時候的智能怪物,不過是一個善良又憤怒孩子,我甚至還能想到他躲在棚里等天黑的樣子,那時候的他,為貧苦的人家打柴、掃雪是多麼的幸福!不該追求更多的,真的不該的。罪惡的轉機出現了,怪物沒找到「父親」,卻偶遇了「父親的弟弟」——一個天真懵懂的小孩,此時,小孩大叫著怪物的聲音,徹底打破了「找一個天真的小孩做朋友」的心思。終於,小孩死了,怪物在內心不安的同時也獲得了報復的快感,之後的嫁禍、謀殺、威脅,和殺死弗蘭肯斯坦妻子,這一系列的犯罪引起了弗蘭肯斯坦徹底毀滅怪物的決心和行動……弗蘭肯斯坦死了,怪物痛哭……此時的我,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危機,卻產生了有關教育的思考?而且,似乎一直在為怪物的各種狠辣手段開脫,也許以後會成為一個專業的教育者,這個開脫的過程,不就是自我批評與自我反思的過程?
Ⅶ 有哪些令人感動到崩淚的腦洞小說
異常生物見聞錄
這本書曾火爆一時,書中一系列神奇的生物,讓人覺得很新奇。小說講述了主角郝仁,本來只想當一個正常的房東,但在簽下一份「神明」的勞動合同後,他的房子里搬來了一堆奇怪生物的故事。小說的腦洞很大,裡面的異常生物也是各有各的特點,並且也沒有局限於地球,而是將劇情擴展到了星際。是一本很精彩的小說,強烈推薦。
這4本小說都是腦洞超大,看多了傳統套路小說,不如去看看這幾本,給你打開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