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科幻小說名著
① 科幻名著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科幻名著的名稱主要人物及性格特點
解析:
《光明王》
描述異鄉、異界似乎是幻想文學的特徵之一。在世界各國的文學創作中,許多玄奇故事的背景往往設置在外國。《西遊記》里的冒險大多發生在海外與西域,《天方夜談》中擁有神燈的阿拉丁則是中國人——雖然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認不出他是自己的同胞。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澤拉茲尼與吳承恩並無太大區別。他們的共同點在於,都經過某種途徑了解到一定的印度神話故事,然後以其為背景之一,創作出了一部「非印度」的幻想文學作品。
「光明王」一詞出自佛教傳說,指的是另一世界的一位佛。「往一世界名光明幢,彼有如來號光明王,現住說法教化眾生。」[注釋一]如果澤拉茲尼的《光明王》確實出自這個典故,那麼顯然具有某種宗教意義上的隱喻,並且與小說的內容非常相配。然而在小說的結尾部分,作者寫到「他們稱佛陀為彌勒,意思是光明王」。若是澤拉茲尼確實在作品中寄以某種神秘主義的含義,大抵此處可以看作一個硬傷。因為梵語中的彌勒,意為「大慈大悲之存在」,並非「光明王」,在梵語中彌勒也絕不包含光明的意思。在此,我懷疑「光明王」一詞乃是「明王」之誤譯,「明王」是佛與菩薩的一種化身,即「教令輪身」,在降魔之時示現。
澤拉茲尼在《光明王》里借用了印度教的神話體系,假如我們吹毛求疵的話可以找到很多問題,比如印度教神話中三步跨越世界的是毗濕奴,而非小說里的梵天,很難相信一個對「宗教」寓意深刻的作品中會出現這樣的失誤。事實上,我更樂於相信作品中出現的漫天神明只是作者講述那個傳奇世界的道具,而不具備其他的深邃含義。如果有誰刻意尋找作品中隱藏的宗教及其他神秘主義的東西,或許無異於當年一些青少年對動畫片《EVA》的「深入挖掘」。
未來世界的人類擁有現今我們難以相信的能力,然而其中一部分人壟斷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將自己打扮為神明,奴役和壓榨其餘的人類。用主人公薩姆的話來說,就是「為自己建起一個固若金湯的天堂,同時把世界當作一個動物保護區、一個尋歡作樂的妓院。」對此非常不滿的薩姆試圖改變這種狀態,最終他獲得了成功。如果拋開那些繁瑣神秘的外衣,拋開那些那些眩目的經文與名詞,我們可以發現《光明王》講述的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這種故事在科幻小說中並不少見。國外名家名作姑且不談,中國著名科幻作家何夕的《六道眾生》便與之頗為相似,雖然《六道眾生》對印度神話的引借遠遠不及《光明王》,也沒有產生《光明王》一般的神秘氛圍。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主幹中可以貼上無數光彩照人或花里胡哨的背景與劇情,然而無論外觀怎麼改變,一旦我們概括其關鍵內容時,它們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西方的科幻作家們似乎並不願意向讀者許諾一個光明的未來,自科幻小說誕生之日起,其中就不乏災難與壓抑。《光明王》便是這樣一部反烏托邦的科幻小說,與其他同類作品一樣,高度發達的科技並沒有帶給人類祥和安逸的生活, 掌握高端技術的人反而憑此建立了一個等級森嚴的愚民的社會。如絕大多數反烏托邦小說一樣,一位勇士(這名勇士往往是統治階層的一員)決心推翻這種不公正的制度。於是,在他身邊 *** 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經過努力他們終於瓦解了天庭的統治,另一宗教勢力的首領也死於最後的戰斗中。在《光明王》的結尾,那個世界的人類終於擺脫了神明的桎梏,獲得自由發展的權利。以這種方式講述《光明王》之劇情,我們會發現籠罩其上的神秘色彩盪然無存,只留下一個平常無奇的科幻小說框架。
對東方文化頗有研究的澤拉茲尼將各種「名」、「相」至於自己的作品中,借用印度教的世界體系,借用釋迦牟尼的歷史傳說,用自己獨具魅力的筆法描繪了一個古典超然的未來社會,用自己超乎尋常的構思講述了一個反烏托邦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是如此的神秘而優美,以至於讓東方的讀者感覺太過玄奧。無論東方傳統文化在1968年的歐洲與北美如何火熱非常,大行其道,尋常西方人終究不能真正領悟東方神話的深刻涵義,就如大多數中國人不能理解基督教的「天啟」概念一樣。在很大程度上來說,當時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狂熱無異於當今中國人對西方節日的追捧,徒具形式而毫無內涵。我們必須注意到一點,澤拉茲尼之《光明王》是面向西方的讀者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他進行創作的時候,應該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光明王》會被譯成中文。既然如此,那麼對東方傳統文化不甚了解的西方讀者會從中看到什麼呢?
同樣作為亞洲民族,中國與印度在漫長的歷史中文化交流極其頻繁,有著較為相似的文化背景,佛祖釋迦牟尼在中國更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人物,這種認識恰恰成為中國讀者閱讀《光明王》的障礙之一。「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注釋二]大乘佛教的中觀之學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固執於各種知識見解,只能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對佛學領悟毫無益處。這種情形如同中國讀者對《光明王》的解讀——我們略為熟悉印度神話,我們知道印度神話有很多很深的哲學意境,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印度神話的意義。當中國讀者以印度神話作為切入點去閱讀理解這篇作品時,所產生的無疑是迷惑與困擾。恐怕印度人閱讀《光明王》反而沒有這種障礙,就如西方人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創作的幻想作品一般,於中國人而言嚴重缺乏代入感。例如法國人的《王佛歷險記》[注釋三],我們很難領悟由森納爾女士置於其中的「東方意境」,聞名而又潦倒的畫家王佛讓中國人有一種強烈的陌生感覺,因為那是西方人對古代中國畫家的臆想,而非存在於東方的事實。假如澤拉茲尼確實在《光明王》中注入了某些復雜的難以直接用言語表述的東西,那麼跳過印度神話背景去理解反而是一門捷徑——就如由森納爾不是中國人一樣,澤拉茲尼畢竟不是印度人。
在現今的世界,諸大文明之間的隔閡依舊存在。西方人還是西方人,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印度人也還是印度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依舊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維,無論作家們在創作中採用何種背景,用諸何種名稱,冠以何種語氣,都改變不了深深印在作品中的文明烙印。《光明王》是西方的作品,是西方人的作品,是西方文明的作品。它只能看作科幻小說《1984》的變異體,而不是依據印度教經典《吠陀》創作的幻想文學。在《光明王》這部小說中,隱藏於印度傳統文化絢麗表象之下的,卻是西方文明對人類未來的憂患與不安。
五色使人目盲。
——《老子》道經十二
[注釋一]見《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
[注釋二]見《金剛經》。
[注釋三]見法國女作家由森納爾的小說集《東方奇觀》,《科幻世界》雜志曾刊載。
② 世界十大科幻名著
世界十大科幻名著:
1、發條女孩
發條女孩這部小說是由美國科幻新星作家保羅·巴奇加盧皮以泰國為故事發生地所寫的一部科幻小說,一經上市就囊括了星雲獎和雨果獎在內的幾乎所有幻想文學大獎,並曾入選時代周刊年度十佳小說。
2、太空序曲
太空序曲是一部經典科幻小說,曾得到世界主流媒體、科幻小說家、科學家等眾多領域的好評,由阿瑟·C克拉克所著,小說中包含了後期科幻小說中所有重要元素,是研究並探索作者太空題材作品的絕好材料。
3、基地
基地是由美國作家艾薩克·阿西莫於1951年出版的科幻小說短篇集,由五個短篇故事組成,是基地三部曲的第一部,後發展成為基地系列。
講述的是逐漸走向衰亡的銀河帝國里的一位宗師級心理史學家遇見了黑暗時期,於是集合帝國中的科學家,在銀河邊緣建立基地,使之成為未來人類的希望燈塔的故事。
4、三體
三體是一部由劉慈欣創作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於2006年5月開始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講述的是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之間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的興衰過程,第一部曾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也是國人科幻作品第一次獲得雨果獎。
5、華氏451度
華氏451度是當代科幻小說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經典的代表作之一,國內於2005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由法國電影大師楚伏將其改變為影史的經典之作,是作者關於控制與對抗的代表作,也被認為是反烏托邦小說的重要代表作。
6、瀕死的地球
瀕死的地球是一部由傑克·萬斯所寫的一部科幻小說,講述的是太陽生命末期時,地球上的文明也走到盡頭,魔法和神話又重新浮現。
作者利用獨特的筆觸,描繪出一個別樣的末世,描寫出人們在寂寥荒蕪中掙扎求生存的故事。
7、傷心者
傷心者是一部以母愛和超越時代的科學思想為主線的感人至深的科幻小說,發表後曾以壓倒性優勢獲得第十五屆中國科幻銀河獎,改編的微電影還曾先後獲得第六屆先力獎最佳攝影獎和金獎兩項大獎。
8、入海之門
入海之門是由瓊·絲隆采烏斯基所著,2008年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是一部想像力豐富,情節生動的科幻小說,讀者讀完以後都會一直沉浸在澤陽之星文化的溫暖之中。
9、神經浪遊者
神經浪遊者是一一本同時獲得三大科幻小說獎,雨果獎、星雲獎和菲利普·K·迪克獎的由威廉吉布森做主的一部科幻小說。
記錄至今無人可破,作者不僅在書內創造了賽博空間還引發了賽博朋克文化,大肆沖擊了主流文化。
10、雪崩
雪崩是一部以網路人格和虛擬現實的初步暗示為特色的賽博朋克小說,由美國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做些,小說中展現的超元域(虛擬實境技術)對後來的計算機技術乃至游戲領域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③ 著名的外國名著有哪些
1、《魔戒》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又譯《指環王》,是英國作家、牛津大學教授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創作的長篇奇幻小說。
該書是《霍比特人》的續作,被公認為近代奇幻文學的鼻祖。經過十二年的創作和四年的修改,《魔戒》於1954年至1955年出版。全書分為三部:《護戒同盟》《雙塔奇兵》《王者歸來》。
《魔戒》主要講述了中土世界第三紀元末年魔戒聖戰時期,各種族人民為追求自由而聯合起來,反抗黑暗魔君索倫的故事。
《魔戒》在Waterstones書店和英國電視四台共同舉辦的票選活動中被評為「20世紀之書」,在亞馬遜舉辦的票選活動中被評為「兩千年來最重要的書」。
《魔戒》已被翻譯成六十多種語言,並衍生出插畫、音樂、電影、電視劇、廣播劇和電腦游戲等產品。
2001年至2003年,由彼得·傑克遜執導的《指環王》系列電影上映,該系列電影共榮獲17項奧斯卡金像獎,其中《指環王3:王者歸來》榮獲11項奧斯卡金像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最多的影片(和《賓虛》及《泰坦尼克號》並列)。
2、《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
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3、《基督山伯爵》
《基督山伯爵》是法國作家大仲馬創作的長篇小說,發表於1844—1846年。
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鄧蒂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
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鄧蒂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勛爵),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該小說以基督山揚善懲惡、報恩復仇為故事發展的中心線索,主要情節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從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卻不違反生活真實。
全書出色地運用了「懸念」、「突發」、「發現」、「戲劇」等手法,在敘述上有較大的敘述密度和復雜的人物關系。這一切使這部小說充滿了敘述的張力,洋溢著敘述本身所產生的美。因此,《基督山伯爵》被公認為通俗小說的典範。
這部小說出版後,很快就贏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出版,在法國和美國多次被拍成電影。
4、《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
該作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從1805到1820年間的重大歷史事件。以鮑爾康斯、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大貴族的經歷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把眾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聯起來。
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構成一部網路全書式的壯闊史詩。
《戰爭與和平》的基本主題是肯定這次戰爭中俄國人民正義的抵抗行動,贊揚俄國人民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英雄主義。但作品的基調是宗教仁愛思想和人道主義,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並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
5、《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美國作家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於1952年出版。
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
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這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