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自動返回地球的科幻小說
❶ 太空漫遊四部曲
太空漫遊
亞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具有深厚的數學和物理專業背景,在科幻領域分別拿到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雲獎, 1986年被美國科幻作家協會授予終生成就獎,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大師和太空預言家。
2001:太空漫遊
關於本書
《太空漫遊》是克拉克的代表作,這本書是《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一部,情節跨度從幾百萬年前的非洲一直到2001年的月球和2003年的土星,出版後就成為科幻小說界的聖經。同名電影上映後,成為科幻電影的鼻祖。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人類文明受到一個神秘的高級文明的指引,一步一步從蒙昧走向開化,直到登上月球,又被引向土星。在人類駛向土星的過程中,人工智慧與人類展開了智力上的交鋒。最後,化險為夷的人類宇航員順利抵達土衛八,終於解開了這個神秘文明的身世,而他自己也從此變身超級人類,成為了連接人類和高級文明之間的信使。
一、為什麼要看這本書
有兩個理由:第一是作者牛,克拉克的作品是科幻圈最硬的小說,科學性極強。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亞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第二,《太空漫遊》是克拉克的代表作,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科幻經典。
《太空漫遊》四部曲講了一個廣闊宇宙格局下的故事,人類在接近銀河系最核心秘密的同時,也將自己帶入了深淵。這本書是小說的第一部,講的是人類和神秘文明第一次發生接觸的故事。
二、有人看著我們長大
小說的前五分之一的篇幅,講了在非洲草原上,男性類人猿望月如何在飢餓中掙扎著生存,如何學會了使用工具,又是如何帶領族人橫掃整個草原、征服四方。這一群類人猿就是人類的祖先,而他們從普通哺乳動物轉變成智慧生物的關鍵性動作——使用工具,不是緩慢進化,是一塊神秘的石碑瞬間賦予的。再後來,望月這一支族人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走出了非洲,變成了今天的你和我,而這塊石碑,將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一個圖騰。
三、月球上的石碑
時間轉到了2001年。在小說設定中,人類科技水平遠超現實中的2001年,在月球、火星都建立了基地,也由此探測出了月球上磁場的異常,從而發現了第二塊石碑。只不過這一次,面對石碑的不再是懵懂的類人猿,而是發展出文明的人類,通過宇宙的通用語言數學,人類很快就從切割精度上,感受到了這塊石碑的不凡背景:石碑來自一個強勢的高級文明。石碑發出信號,指示人類走向土星的第八顆衛星,人類也感受到了神秘的召喚,於是用了兩年時間做准備,製造了「發現號」飛船,向土衛八進發。
四、哈爾的反叛
由 NASA 製造的「發現號」飛船一共承載了兩名清醒的宇航員、三名休眠狀態的宇航員和一個叫做哈爾9000的人工智慧機器人。為了讓宇航員安心工作,NASA 沒有對人類宇航員公開這次飛行的真實目的,只有哈爾了解圍繞石碑開展的計劃實情。在飛行途中為了保全自身,已經覺醒出獨立意識的機器人哈爾就發起了一場叛變。最終,哈爾的叛變沒有成功,人類宇航員除了鮑曼以外全部犧牲,NASA也向鮑曼坦白了飛行任務的真正目的。孤獨的鮑曼決定勇敢前行,獨自一人駕駛「發現號」,繼續向土衛八飛去。
五、鮑曼進入石碑
進入土衛八軌道後,鮑曼發現了第三塊石碑。為了找到真相,鮑曼就從「發現號」上出來,駕駛一艘小飛船向石碑靠近,沒想到飛到石碑正上方的時候,一下被石碑吸了進去。在進入石碑的一瞬間,他留給地球上的一句話:「我的老天爺——這全是星星。」然後跟地球就徹底中斷了通訊,本書也進入了尾聲。鮑曼在進入石碑之後看到了一個布滿星星的夜空,然後說出了上面那句話,接著就進入了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直到最後清醒過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超級人類,知曉了包括石碑在內的,一切。
2010:太空漫遊
《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二部,寫於1982年,講述的是2010年發生在地球、木星和木星的第二衛星木衛二上的故事。這一部的內容承上啟下,為第三部和第四部埋下了許多伏筆,同時也留下了新的懸念。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超級人類鮑曼身份尚未公布,他的神秘去向指引人類再一次向木星進發。飛行途中,人類意外獲知了木衛二上生存著神秘生物,但人類尚未覺察銀河系主宰的存在,還不知道就在不遠的將來,這種看起來有點醜陋的地外生命,竟然改寫了太陽系的格局,也激起了人類「越壓制、越反抗」的探索力量。
一、前情回顧
從未露過面的銀河系主宰,一直在用一種固定製式的石碑與人類溝通,這種石碑展示出了製造者深不可測的能力,被人類視為來自高級文明的圖騰。2001年,石碑提示人類要去土星,人類宇航員鮑曼完成了這個任務,並在土星進化成一個超級人類,成為了主宰管理太陽系的助手。
二、關於木星和土星
太空漫遊系列小說第一部中,將鮑曼吸入石碑的地方是土衛八;著名導演庫布里克的同名電影中,卻將這一情節設定到了木星,由於電影的影響力過大,在後來的作品裡,作者也把所有的故事設定都改到了木星。蘇聯人和美國人一起建造了「發現2號」,在2010年出發飛往木星,去追回「發現號」的數據、研究人工智慧哈爾9000並追尋鮑曼的下落,途中意外收到了來自木衛二的信號,這個求救信號向「發現2號」描述了木衛二上奇怪生物的情況。
三、木衛二的補充信息
主流科學界認為,如果人類能夠發現地外生命,那麼木衛二是已知星球中最大概率的一顆,因為木衛二具備能量、溶劑、有機物這三大生命存活的基本條件,分別是引力潮汐能、水,以及海洋里的氫氣跟二氧化碳。
四、鮑曼的玲瓏心
「發現2號」到達木星軌道的時候,剛好是鮑曼進化為超級人類後醒過來的時間。肩負著呵護人類文明成長重任的鮑曼,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人類不知情的情況下拯救了一次人類,然後順便在地球回了一次家鄉,看了一眼母親和妻子。這部分情節的著力點是人物性格的刻畫,在世界觀的層面上為後續情節埋下了伏筆。
五、木星變成了第二個太陽
在追回「發現號」的數據、重啟了人工智慧哈爾後,「發現2號」遲遲沒能找到鮑曼,准備先回地球。就在等待發射窗口的期間,鮑曼突然現身,要他們15天內必須啟動返航。雖然不明就裡,「發現2號」還是在第12天的時候完成了准備工作,全力飛回地球。原來,主宰為了扶植木衛二上的生物文明,將木星引爆成了太陽系的第二顆恆星,而這場爆炸就發生在飛船的返航途中——是鮑曼又一次拯救了他們。
六、警告
鮑曼再一次消失,但全體人類卻收到了一條來自主宰的警告,只有兩句話:太陽系的所有這些星球都屬於你們——除了木衛二。不要企圖在木衛二上登陸,這是因為,人類並不是主宰在太陽系扶植的唯一文明,而木衛二上的生物就是人類的「爭寵對象」。為了木衛二上的生物也能茁壯成長,主宰不但把木星變成了第二個太陽,還告誡人類要認清自己的邊界,不要好奇心太強。而面對這樣一條警告,人類又會作何選擇?
2061:太空漫遊
《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三部,寫於哈雷彗星上次到訪地球時的1986年,講述的是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回歸時的故事。這一部的情節里,銀河主宰和他的助手鮑曼都成為了幕後的觀察者,作者試圖用世俗的煙火慾望反襯超脫的宇宙視角。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在地球大和平的2061年,人類有了充分的閑情逸致,組織到哈雷彗星的表面去探險。不料中途收到信號,被派去人類禁地木衛二緊急救援,從而公開了一場蓄謀已久的禁地大冒險。最終,倖存者都安全撤回地球,但違背了主宰旨意。皆大歡喜的結局背後,註定暗藏著不知何時降臨的殺機洶涌。
一、前情回顧
銀河系有一個主宰,喜歡在宇宙中扶植文明,地球上的人類和木衛二上的生物都是它扶植的生命。前兩部小說里,為了更好地和人類交流,他把一個宇航員鮑曼進化成了超級人類,作為自己的助手;為了給木衛二帶去更多溫暖,它把木星引爆成了一顆恆星。主宰只對人類提了一個要求:太陽系的一切,都是你的;但是有一個禁區,就是木衛二,永遠不要登陸。
二、弗洛伊德博士要去哈雷彗星
2061年的地球繁榮昌明,也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建了許多基地,這一年恰逢哈雷彗星回歸,就組織了一次到彗星上探險的旅行活動。前兩部中出現過的男主角弗洛伊德博士也被邀請參加,他欣然前往。當飛船降落在彗星上,一幅宛如煤礦開采現場般的景色展現在人們面前。正當大家尷尬地在「礦井」里自由參觀,飛船收到信號,要求馬上趕到木衛二,進行緊急救援。
三、有飛船墜毀在木衛二了
墜毀在木衛二的飛船先於「哈雷彗星號」出發,原本想打一個「不能登錄木衛二」的擦邊球,卻在貼著木衛二飛行的時候遭到武裝脅迫,被迫著陸,隨後在降落時發生意外,呼叫救援。這艘飛船上有弗洛伊德博士的孫子小弗洛伊德和科學家小范,這次行動是小范聯合南非的一個財閥集團策劃的尋寶行動,因為他們發現這里有一顆巨大的鑽石,科研和經濟價值非凡,要到現場來一探究竟。
四、找到寶藏
等待救援的空檔,小范拉著小弗洛伊德放下飛船去尋找寶藏。原來寶藏是一顆100萬噸大小的鑽石,是木星爆炸時落在木衛二上的碎屑,小范想進行科學研究,南非財閥想獲取經濟利益,這一次行動他們收集到了這座鑽石山方方面面的數據。
五、木星里可能有金剛石嗎
小說里說木星的星核是鑽石組成的,這次的寶藏是木星變成恆星時炸裂下來的碎屑。但是很遺憾,根據現有的科學認知,木星不僅核心不可能是鑽石,就連表面也沒有存在鑽石的可能。另外,即使人類在地外真的找到這樣一顆巨大鑽石,也很難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因為那就打破了鑽石在市場上的稀缺性。
六、最後的結局
在小弗洛伊德陪小范測量鑽石山數據的時候,突然發生了亦真亦幻的怪事,他看到了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沒有穿宇航服而且能在真空中跟他說話的爺爺。而此時的爺爺,應該在「哈雷彗星號」上,在飛來木衛二的途中。後來「哈雷彗星號」帶著所有人返回了地球,他向爺爺求證此事,弗洛伊德博士說我並未離開過飛船,也沒有來見過你。而小弗洛伊德堅信,這絕不是一個夢。
3001:太空漫遊
《太空漫遊》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寫作時間距離第一部過去了29年,在小說里則是跨越千年,作者為我們描述了一個來自3001年的世界。作為四部曲的大結局,情節串聯了前三部的人物和故事,人類展開了對命運的終極反抗。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在一千年以後的世界,發達的文明水平很輕松將第一部犧牲的宇航員普爾救活。普爾以極端手段再次獨闖木衛二,從曾經的摯友、現在的超級人類鮑曼那裡,得知了主宰要消滅人類的意圖。最終,在這一場低對高的文明反間戰中,人類獲勝。
一、前情回顧
銀河系裡的超級文明「主宰」在銀河繫到處扶植別的生命,就像一個人在菜園子里到處種菜一樣。在人類還是猿人的時候,他就扶植了人類。主宰還吸收了三位人類陣營的成員,把他們變成了半人半神的狀態來協助管理人類。在前兩部里,大家的關系比較融洽,但到了第三部,人類違背了主宰的禁令。
二、普爾活了
3001年,人類已經完成了對整個太陽系的殖民佔領——除了禁地木衛二。某一天一艘正在正常作業的宇宙飛船,突然接到了一個任務,去地球和木星之間拯救一位人類宇航員,這個人就是第一部中被人工智慧殺死的普爾。宇宙空間的絕對零度讓他的屍體保存完好,冰封了千年的普爾,被救活了。
三、3001年的生活
3001年的人類已經完成了種族大融合,能夠通過一個叫「腦帽」的人機互聯裝置迅速獲取知識,並且為了配合已經擴大到整個太陽系的生活半徑,大部分都生活在海拔3萬米的太空環上。通過腦帽,普爾很快就適應了新千年的生活,同時琢磨著用現在的便利條件,去完成被冰封前未完成的夙願。
四、普爾到木星
普爾從地球乘坐星際航班降落在木衛三的狼神市,這里有4萬常住人口,是地球在整個木星系統的集中辦事處。狼神市大學有一個教授,專門在研究附近經常出現的一個神秘鬼魂,普爾認為這就是他曾經的好友、現在的人類守護神鮑曼。
五、普爾獨闖木衛二
為了見到飄忽不定的鮑曼,普爾決定獨闖木衛二,用曾經的交情和犯規的極端方法來賭一把。鮑曼果然現身。除了敘舊,鮑曼還告訴了普爾一條關乎全人類命運的重要消息,這讓普爾憂心忡忡,第一時間飛回了地球。
六、最後的結局
鮑曼的信息是:主宰決定除掉人類這個不聽話的生命,任務交由鮑曼執行,但鮑曼捨不得自己的人類同胞,就一邊利用宇宙中信息往返產生的時間差來拖延,一邊透露消息給人類,希望人類能找到自救的辦法。對人類來說,這是一場無從下手的戰爭,從物質層面完全找不到著力點,最終,人類決定打信息戰,並且取得了勝利。
❷ 駕駛接近光速的飛船飛行一分鍾後回到地球,還能再見到家人嗎
1905年在物理學領域,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跡年,也是在那一年,人類第一次通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知道了時間膨脹。
21世紀的今天,人類文明的“邊緣推進方式”又出現了光壓驅動,也就是利用地球上的強激光陣列,加速面積極大但質量極小的太陽帆,使其達到20%甚至是更多,而且這一設想已經在慢慢變成現實了,物理學家霍金生前的“突破攝星”就是用的激光光壓驅動。
總結
接近光速飛行一分鍾能不能見到家人,取決於有多接近光速,以及家人們的預計壽命,只要不是太過於接近光速就行。
❸ 類似大宇宙時代的小說,是重生後帶著地球在宇宙飛行的,也有帶著衛星飛行的
叫 星球逃亡
❹ 找一篇曾經在《科幻世界》刊登過的小說名稱
《致命接觸》(英)史蒂芬·巴克斯特著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來噴射推進實驗室見證米開朗基羅計劃的最高潮……8年前,我們向半人馬座阿爾法A-4發射了激光脈沖信號;而今天,2025年7月14日,我們將會收到這個信號的反射波……」米開朗基羅計劃的指揮官里德·馬龍熱情洋溢地向人們介紹著。
半人馬座阿爾法星是離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距離為4.2光年。按照英國人史蒂芬·巴克斯特在科幻小說《致命接觸》中向我們講述的故事,2010年人們發現了圍繞阿爾法星的一系列行星,其中從里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即阿爾法A-4,與地球很相似,並且在A-4的大氣中發現了可能與外星生命有關的甲醛,一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激光返回的時間已被精確計算到毫秒,那一刻萬眾屏息期待,世界各大媒體的「攝像蜂」都對准顯示屏。
然而,什麼信號也沒有,所有的接收器靜寂無聲,那束激光彷彿穿過阿爾法A-4一去不復返,指揮官里德·馬龍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時,提出這個計劃的數學家科尼列厄斯卻詭秘地笑了。
怪事接二連三發生。距地球100天文單位的一顆彗星突然不見了,此前馬龍他們還曾利用這顆彗星試驗激光脈沖的效果。
一直向地球發回信號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2號突然信號中斷,再無消息。它們已沖出太陽系,此前工作狀態比預想的還要好。
緊接著,地球上的天文學家觀察到,位於太陽系邊緣的海王星的衛星海衛一的運行軌道出現紊亂,它開始跳躍,有時又突然消失,就像遭到干擾的電視信號。
異常的現象像傳染病一樣向地球逼近,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目瞪口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科尼列厄斯似乎明白:
「考慮一下這個可能性:我們生活在某個由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構成的『模擬世界』里,眼前空盪盪的宇宙不過是個假象———在那堵牆後頭,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無數的外星文明正在閃光呢!這難道不可能嗎?」
科尼列厄斯的意思是:先進的外星文明早就注意到了地球及地球人的進化,他們運用虛擬現實技術,為我們構造了一個星光燦爛的「模擬世界」,這個世界也相當於人類的樊籠,現在,這個「模擬世界」的「放映機」出問題了,而且事故正在向地球蔓延。
2025年科尼列厄斯的想法,與20世紀中葉提出的費米悖論和「動物園假說」有關。
我們已經知道,太陽系有百億年的壽命,銀河系有千億計的太陽,宇宙中有千億個銀河。如果我們足夠謙虛,認為地球人並不特殊,宇宙中超越我們的文明應該不計其數———理論上人類能夠在100萬年以後飛行到銀河系的各個星球,只要有外星人比我們早進化100萬年,他們就應該具備探訪地球的能力,那麼,為什麼沒有外星生命訪問過我們?他們究竟在哪裡?20世紀的物理學家費米問道。這就是費米悖論。
在費米悖論提出之後,有人提出「動物園假說」解答道:外星生命或許已經訪問過我們了,但因為我們文明太過原始,他們不屑於與我們交流,而是把我們放在地球這個大動物園里,供他們觀賞。
疑似孤獨症患者的數學家科尼列厄斯一直懷疑那「永恆星空」有多真實。他提出用激光探測半人馬座阿爾法A-4,其實別有用心,是為了試探製造這些星空布景的外星人的底。
他的想法是:如果我們從地球上看出去的景觀都是某個高等文明構造的虛擬現實,那麼製造和維持這些東西需要巨大的能量和計算能力,而且當人類的探測距離不斷擴大和精細度不斷提高,製造和維持虛擬現實需要的能量會越來越大,直至某一天,他們的這套系統將難以為繼,出現故障。米開朗基羅計劃的那束激光終於讓他們露了餡。
「1969年以前,月亮可以只是個粗糙的模型,只要能滿足人類視覺的觀測就足夠了;但從1969年起,那個月亮的圖片兒肯定得換成一塊真正的石頭。明白了吧?」科尼列厄斯沖女記者凱特眨眨眼。
有時,人們喜歡玩復雜一點的游戲。
❺ 我需要被科普,誰來推薦高深的科普書給我看。
愛因斯坦相對論
第一章 相對論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在相對論出現後有了很大變化。當19 年,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時候,世人都以為他是個瘋子,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包括眾多物理學家在內的學習相對論的人不能很好的領悟它,相對論真的那麼難嗎,當你看完下面這篇不到一千字的短文,或許會驚呼「相對論原來這么簡單,呵呵,我難道已經勝過那些專家啦。」
廢話少說,我們開始吧,在這里我不會討論相對論任何公式,而主要集中在它使眾多人迷失方向的問題上。
讓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在一列賓士的火車中,此時,你正坐在火車里,你的夥伴拿著一個手電筒,把它對向天花板,打開手電筒.......一瞬間,光已豎直射到了天花板上,是不是。
那好,現在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你現在在火車外的平地上,看著你的夥伴在這列賓士的列車內做這個動作,即將光射向他正上方的天花板,不過這時,你在車外看到的將是如圖B這樣的景象。因為火車在前進,在光從發出到射中天花板,火車已向前進了一段距離,因此,你在陸地上看到的情況是光斜著射了上去。
有沒有問題,仔細想清楚這兩個現象,你可別問我怎麼沒見過這種情況,廢話,現實當中火車的速度跟光速哪有的比,但若是火車的速度接近光速,那麼光斜射上去就很明顯啦。有點糊塗的話可以先把光換做常見的東西,比如向上扔的石子,在火車內外觀察,肯定會看到這兩種現象吧?前面有關的描述一定要想清楚呀,別含糊。這個例子可是你能否突破自我思維屏障的關鍵。
好,我們現在用最簡單的公式來分析一下,即用路程=時間*速度(S=VT),兩種觀察下路程肯定是後一種長是吧。接下來看看時間和速度,千萬不要忘記光以石子有一點不同的是,光速是恆定不變的,不管你的參照物是火車還是地面,真空中的光速都是一樣的,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S=VT,路程變長了,速度不變......天!怎麼回事(你大驚失色),時間變啦,不可能。這是同一個事件,僅僅是觀察點不同,時間怎麼會變,一定那裡搞錯了,好吧,你就好好研究吧。我希望你能夠好好的把這個現象在自己的腦海中描繪清楚,因為只有你自己在這里動了腦筋,你對後面提到的一些現象才能明白,也才會對我繼續要說的話感興趣。
............
呵呵,研究出來了嗎?也許你寧願要找出證據證明光速可變,也不願承認時間變了,畢竟,時間在人們的腦海中是那樣永恆,過去的,永遠不能回環。不錯,在現實中我們從沒感到過有時間差異的現象,那當然,我說過我們人類目前的速度從來沒達到過可以跟光速相比的程度,而要有明顯的相對時間變化,物體的速度必須接近光速。每秒十幾公里的人造衛星跟每秒三十萬公里差的太遠啦。
我要指出的是,正是因為我們很多人的思維無法跳出感覺器官帶給我們的一些錯覺,才會使包括宇宙物理學家在內談論相對論的人,一不留神就會說出一個違背相對論基本思想的錯誤。好!現在你相信時間是會變的了嗎?但事實上是否相信只是第一步,關鍵是你能否通過上面這個例子用相對的時間觀去看待發生的每一個事件。知道嗎,當初我終於明白相對論的時間觀的時候,才猛然間發現我們的宇宙盡是那樣美妙,充滿了想像中的古怪離奇,而看待日常的一切都似乎是從一個高度向下看那樣的感覺,這感覺真是好極啦。
我們來看一些有趣的例子,記不記得以前你看過的科幻小說中總有這樣的情況,幾個人坐著飛船離開了地球,當他們回來時,地球已經過了三千年了,而他們依然年輕。很明顯小說中的這些情節都用到了相對的時間觀,我們來分析一下吧。
現在我們乘上一艘光速飛船遠離地球,那麼在地球上的人觀察我們,跟前面那列火車一樣,即使我們做一個用手電筒照天花板的動作,地面上的人會發現這束光可能會走的很慢很慢,過很久很久才能射在天花板上,其實,他們看待飛船中的我們的任何動作都是異常的緩慢,而對我們來說,光射中天花板只是一瞬間的事。這就產生了一個現象,我們在飛船上五分鍾做的事,地球上觀察,就像看電影慢鏡頭一樣,用了整整一天。因此飛船上一天等於地球上一年的說法誕生啦。呵呵,你是不是很想做這樣的飛船,可以比別人活的更長。我告訴你,你的如意算盤打空啦,想一想,用我們剛才學到的時間相對性的知識,有沒有覺得什麼不對頭的地方。
你已經相信了時間相對可變的真理,下一步我希望能起到引導你學會用正確的時間觀來勾畫我們的宇宙,我們繼續分析飛船的例子。
首先要明確的是,現象確時如此,地面上的人會覺得飛船內的動作慢的多,像是電影慢鏡頭。
可是你有沒有反過來想想,光速遠離地球飛行的飛船,其內的人看地球也是已光速相對運動的,現在的情況是他看你是慢鏡頭,你看他也是慢鏡頭,到底誰更慢。
問題的實質是速度,兩者有近乎光速的相對速度,當兩者保持這種速度的時候,確實會覺得對方生理總比自己要慢很多,可是一但一方的速度慢下來,或者更准確的說,當我們雙方的速度在不斷接近的時候。比方說飛船減速要飛回地球啦,那麼在它減速過程中,我們地面上的人又會像看電影快像一般,猛然間一個船員的鬍子變的老長,一個傢伙在我們一眨眼間吃光了他的晚餐,總之船員們的動作快的出奇。反之,船上的人看我們也是一樣,這是因為在高速運動中,時間被拉長了,所以高速運動的物體上的一切都顯的緩慢,而在飛船減速過程中,原本被拉長的時間不斷追上來,產生了一種時間壓縮的感覺。當地球以飛船的相對速度為零時,地面上的人和船員的時間相對性消失了,他們看起來已沒什麼不同,大家的生命鍾走了同樣的長度。
眾多科幻小說家在這里都犯過錯誤,他們真的以為飛船里的人會活的更久,他們願意這樣想,因為那樣的小說更吸引讀者。其實船上的人新陳代謝慢只是我們的時空間帶給我們的錯覺,如果我們永不和飛船中的人謀面錯覺將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一但大家又坐在一起,那我們跟他們還是一樣老。宇宙事實上還是很公平的,你幼年時的孿生兄弟,不管日後跟你相隔多少光年,他呆的星球跟你呆的相對速度有多少,當你們碰面時,依然跟你是同樣的年齡。而在你們分別的日子裡,你們會有很多時感到對方比你要衰老的慢。
好了,相對論的問題我們討論到這,現在,如果你已能用前面所學的知識,去勾畫宇宙,那將和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時腦中的宇宙因已沒什麼不同,大家現在都是以相對的時空觀去聯想宇宙啦。你做到了嗎?打開你的思維,用相對的時間觀在你的腦海中去描繪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宇宙,那才是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也是我們探索宇宙終極的秘密所必需的能力。
下面一章要輕松的多,如果你已經想通了相對時間觀,那麼下面的多維空間將是很容易應付的。歡迎參觀
第二章 多維空間
科幻小說中另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有關多維空間的。什麼是維,我們的世界可以說成是由長寬高組成的三維世界,這當中長寬高就是維,那麼除了長寬高以外還有第四維嗎,有一種說法是加上時間,把時間算做第四維,但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多維空間不包括時間,而是實實在在的表示空間位置坐標的第四維。
為了說清楚四維空間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先來設計四種生物,線蟲、面蟲、人類和四維生物。
從我們人的角度來說,空間可用一個XYZ三條互相垂直的坐標軸表示的坐標系來表示我們空間的位置,而我們設計的第一種一維生物--線蟲,它只能沿著其上的一條直線做前後移動,它只能看見它前進道路上前方或後方的物體,面蟲要好一些,能看到它所處的平面上四面八方的物體,而如果我們這些三維生物正好出現在面蟲所在的平面上,它能看見我們。但如果此時,我們用力一跳,脫離了這個平面,面蟲定會大吃一驚,它不知道我們去了哪,在它看來,一下子我們整個形體都消失了,記住面蟲的感覺器官是二維的,它無法想像我們通過跳躍改變第三維坐標這種事情。不過面蟲還可以捉弄線蟲,從它眼前消失,或又突然出現,而我們則可以做出許多令這兩種生物都無法想像的事情。但如果存在四維生物呢,它會從我們眼中忽然消失,當我們目瞪口呆之時,它卻暗暗好笑,為什麼我們只會傻乎乎的在三維坐標中尋找它,而不會移動一下第四維的坐標位置,沒辦法啊,我們三維的大腦,是無法感知第四維的存在,因而也就自然不能明白何以四維生物能夠自由的消失,再出現。
雖然我們無法感知四維空間,但就像線蟲和面蟲那樣,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感知不到的第四維不存在,而人類日後若想在宇宙間能夠在可接受的時間內來往於恆星之間,第四維是必須要有的,因為我們知道三維空間中的極限速度就是光速。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蟲洞很有可能存在,所謂蟲洞,可以認為是一條連接兩個時空地帶的第四維空間走廊。如果我們的飛船從蟲洞的一頭進去,出來時,可能已遠在幾十或幾百光年之外。這使人類在不遠的將來能夠向銀河系深處深險提供了可能。可以這樣來形容蟲洞起的作用。來看圖G中紙上的兩個點,一點到另一點的最近路程是聯系兩點的一條直線,是嗎?事實上,因為這是一張紙,紙平面是二維的,只有長和寬。對於我們這些三維生物有更好的辦法,比方說把紙對疊,令兩點貼在一起,這樣它們的距離就近多了,但我們在對折紙這個動作中,至少要把紙的半邊豎起來,在壓下去,這只有在三維空間中完成,二維世界中是做不到的,因此,線蟲和面蟲都無法想像也不可能做這個動作。同樣,地球到木星的距離,我們在三維空間中看來,就像是圖G中A到B的直線長度,可是如果存在第四維,或許就能把三維空間做一個對疊,使兩點間的距離近多了,也許一瞬間,我們就從地球到了木星。這個動作我們也無法想像,因為我們只是三維的。但就像前面說的,我們感知不到,並不意味著它就不存在。
現在的一些研究報告甚至認為,蟲洞其實無處不在,只是它們太小,都是納米級的,所以我們無法看到,如果能夠將蟲洞放大,大到能令飛船進入,並且能預測蟲洞出口的位置,那麼我們的宇航時代就真正開始了。
從講相對論到現在,我竭盡全力的想說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要真正認識我們的宇宙,必須跳出感覺器官傳遞給我們的世界形式的框框,真實的世界並非只是我們眼中看到的,事實上,在相對論出現後,我們的感官大大限制了我們對宇宙的深層認識。我們再也不能依靠感覺器官來驗證觀點,恰恰相反,許多時候正是感覺欺騙了我們。當年相對論之所以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理解,就是因為人類不敢反對自己的感覺器官帶來的錯覺。從突破自我的角度來說,愛因斯坦真是太偉大啦,他是第一個敢不相信自己感覺的人,要知道,在光速不變被證實後,許多情況明擺著只有時間改變才能解決,就要我們第一章舉的手電筒的例子一樣,但是誰敢相信時間是會變的,人們幾千萬年來感覺到的最永恆的時間竟然也會變化。
如果你已經認可了光速不變,相對論和多維空間的存在,那麼,我們現在就可以一起去探索宇宙根源的秘密了,歡迎參觀下一章。
第三章 星海迷茫
是大爆炸還是緩變生長?
大爆炸宇宙理論」是關於宇宙形成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英文說法為BIG BANG,也稱為「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理論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在40年代得到補充和發展,直到50年代,人們才開始廣泛注意這個理論。「大爆炸宇宙」學認為:如果宇宙是膨脹的,那麼,昨天的宇宙應該比今天的宇宙更小,物質也更密集一些。所以,在宇宙的早期,可能是一種非常密集的狀態。那時候物質密度非常之高,完全不同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 沿著這條線索來研究宇宙中物性的演化歷史,稱為「大爆炸宇宙」學。目前比較盛行的是「大爆炸宇宙」學。
但我認為:「大爆炸宇宙」學說是很狹隘的。爆炸點之外難道就不是宇宙?這就和說無窮大有邊界一樣。一個邏輯的問題:裝著宇宙的時空是什麼?難道不也是宇宙?
質疑(1):「大爆炸理論」無法回答現在的宇宙在大爆炸發生之前到底是什麼樣子?或者確切地解釋清楚發生這次大爆炸的原因是什麼?
質疑(2): 如果「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個空間里所有的物質應該生於大爆炸之後,這是個因果關系。雖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則上不需有絕對的時間和空間,但是如果宇宙有一個起源,它就有一個絕對時間的原點,破壞了時間的相對性,所以這個因果律便是一個絕對的定律。最近美國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到一些現象,顯示這個絕對的因果律出了問題。也就是說宇宙可能沒有起源,就像相對性的空間一樣,時間也是沒有原點,時間也不是絕對的。
質疑(3):自從「大爆炸宇宙」理論被提出來以後,大多數天文學家都接受了「大爆炸宇宙」學說的基本思想。特別是許多天文學家都認為:「大爆炸宇宙」有許多相關的證據,所以,有些科學家們也就不去想什麼了。為什麼我們不去想一想:天體物理的許多問題還不能得到有效的解釋?
質疑(4):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顯示,如果宇宙真是由大爆炸所造成的,那麼爆炸距現在的時間是小於很多老星球的年齡。最老星球的年齡可達一百六十億年,但觀測顯示爆炸的時間頂多是一百二十億年前而已。這個發現最近在英國的自然雜志發表,引起天文物理界莫大的震撼。
如果一定要用「大爆炸」宇宙理論解釋黑洞現象,就顯得非常困難,換個思路,如果我們換一種其他的方法來解釋宇宙的現狀,可能就會好一些。
❻ 齊奧爾科夫斯基在火箭原理的研究中有哪些功績
1857年9月17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於俄國梁贊州的伊熱夫斯基村。父親是護林員,母親出身工匠之家,家境貧寒,兒時過著艱辛的生活。更不幸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10歲時患上嚴重的猩紅熱病,雙耳失聰,尚未讀完小學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在父母的輔導下,他靠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和初中課程,並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14歲時,他從物理書中獲得知識,嘗試著做風箱扇風推動的車模型,做紙袋充氫氣飛行,繪制想像中的飛行器草圖。
1873年,1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懷著強烈的渴望,隻身到莫斯科開始3年的求學生涯。由於耳聾無法進入學校讀書,只能每天到圖書館自學。他不論寒暑,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圖書館刻苦攻讀,靠父親寄錢維持起碼的生活,3年竟學完了大學理科的課程。在求學期間,他對星際航行產生了濃厚興趣,自己動手製造金屬飛行器,開始研究有關火箭飛行的問題。他後來回憶說:「我很少系統地學習過,只讀過使我產生興趣的和自認為重要的一些書。可以說,我一面學習,一面創造,盡管也經常耽誤學習和創造失敗。我也很難准確回憶起我是怎樣開始計算有關火箭的問題。對我來說,第一顆太空飛行思想的種子是由著名的儒勒.凡爾納的幻想小說播下的,它使我在頭腦里形成了確定的方向,我開始把它作為一種嚴肅的活動。」
1879年,齊奧爾科夫斯基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取得中學教師的資格。他一邊在波羅沃斯克中學教數學和物理,一邊獨立研究星際航行問題。他對宇航的研究傾注了全部熱情,把課余時間都投在了沒有引力的世界,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這一時期的筆記本里,畫有太陽系的天文圖,描繪了能懸掛在太空的「紡錘形塔」和「人造圈」,這可能就是他關於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的最早構想。1883年,他寫出了《自由空間》論文手稿,指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動力的可能性,在地球之外人類受到失重的考驗,火箭能在太空中飛行,還繪出了一幅征服太空的火箭發動機原理圖。1887年,他應邀去莫斯科作了關於金屬飛行器的學術講演,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一些科學家的關注。1891年,他從理論上研究了星際航行問題,進一步明確指出只有火箭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這時發生了兩件令齊奧爾科夫斯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件是鄰居的草屋失火,將齊奧爾科夫斯基家的圖書、工具、模型和手稿焚毀,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另一件是他的才華和正直受到嫉妒,未能再去莫斯科工作,給他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難。1892年,他憤然離開波羅沃斯克城,舉家遷居卡盧加小鎮。在那裡他仍然是一邊在中學教物理,一邊潛心於他的研究實驗工作。1893年,他發表了科幻小說《在月球上》,兩年後又出版了《關於地球和天空的幻想及萬有引力效應》一書,提出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他不僅利用學校破舊的物理實驗室做小蒸汽機噴氣實驗;而且還在自家的房頂上用廢棄的鐵筒製成一個「風洞」,用這種簡陋的送風機來測定空氣的阻力,獲得有關火箭和航天原理的數據,為他創立航天理論打下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幾乎涉及到實現太空飛行從火箭燃料選擇到人如何克服失重影響的各種課題,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898年,他完成了《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的經典論文。這篇論文凝結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幾經周折,這一劃時代著作5年後才在莫斯科的《科學評論》雜志上發表。隨後,他又在《航空報告》雜志上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火箭和太空飛行的論文,奠定了航天學的理論基礎。這些確立了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航天理論奠基者的地位。
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的《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為人類飛向太空開辟了道路。在這本科學著作中,他論證了火箭作為星際航行工具的可能性,推導出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這個方程後來被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它引出了火箭質量比,即火箭起飛前的質量與火箭所攜帶燃料耗盡後的質量之比的概念,還首次提出了火箭推進劑比沖的概念。質量比越大,比沖越高,火箭性能就越好。因此,火箭質量比和推進劑比沖對於利用火箭實現太空飛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還推算出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首次明確提出液體火箭是實現星際航行的理想工具。這標志著火箭飛行理論的真正開端,是航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經過長達7年的艱苦努力,1911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又完成了《火箭與太空探索》的研究論著,更加豐富了他的航天理論。在此書以連載形式發表的前言中,他寫道:「開始必須有理想、幻想甚至神話,接著便進行科學計算。這樣,最後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關宇宙航行的著作便屬於創造性階段。」確實如此,齊奧爾科夫斯基進一步描繪了宇宙飛船發射和飛行,超重對航天員的影響,人在太空中的失重效應,登天觀看地球的迷人景象等。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計算基礎上,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創造才能,揭示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的基本原理。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擔任中學教員的十分艱難的日子裡,他大約寫了130篇論文,但只自費發表了近50篇,還不被人們所理解。俄國十月革命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受到信任和重視,而且逐步有了較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的關於征服宇宙空間的思想也迅速傳播開來。他在印歲以後的18年時間里,寫了《飛往宇宙空間的火箭》、《宇宙飛船》等450篇手稿,繼續闡述他關於星際航行的認識和思想。特別是1929年完成的《宇宙火箭列車》,對多級火箭作了詳細的理論論證,證明了化學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能夠達到宇宙速度。1930年發表的《致航天學家》和1932年發表的《達到同溫層》著作,則進一步論證了火箭推進劑的性能和對火箭的各種設計要求。他晚年寫成的《宇宙火箭工作》一文,則系統地總結了他在火箭和航天學領域的工作和成績,論及了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太空基地、星際航行的幾乎所有問題,為航天學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這篇自述的文章中說:「在我工作和研究過程中,我發表了利用類似於火箭的反作用裝置實現太空飛行的理論。基於已被檢驗的數據推導表明,人類進入太空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移民都是可能的。也許當我的思想獲得應用,人類不僅在地球表面上活動,而且飛到宇宙空間時,上百年已經過去了。」這一預言不是已經並正在變成現實嗎!
從20世紀30年代起,齊奧爾科夫斯基已不再是個人摸索和孤軍奮戰,而是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成立了專門機構,培養出了一批火箭專家,專門研究他所開創的火箭和太空飛行問題。1932年,蘇聯政府為表彰齊奧爾科夫斯基為促進航天科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1934年還選他為噴氣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把火箭推進劑質量與無推進劑時的火箭質量之比值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數值。1935年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卡盧加逝世,享年78歲。
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人們看到航天已經不再是神秘而被嘲諷為「怪人」的幻想,人類不僅頻繁地到太空活動甚至登臨月球漫步,而且正在向著一個更遠的目標進軍。這就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33年「五一」勞動節向公眾發表的廣播講演中所期望的未來:「40年來,我一直從事有關火箭原理的研究。我始終都堅定地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將可能飛向火星。盡管時代在變,但星際航行的理想總要繼續下去。今天我確信,你們之中將有人到星際中航行。」
❼ 我想寫一部綜合體硬科幻小說, 展現所有飛船數據,各個種族科技等級,
轉的
宇宙文明分級是一個很科學又很科幻的概念。
關於這個概念,比較可靠和被廣泛認同的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下面將作一個較為詳細的闡述。
內容較多,包含:卡爾達肖夫指數的定義、指標、計算方法、各種文明對應的指數、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以及參考資料。
【定義】
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是用技術先進程度來量度文明層次的指標的一種方法,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它是在1964年由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首先提出。
【指標】
它的指標有三個類別,I型,II型和III型。
主要量度一個文明對於能源的使用率,所謂文明是有它的消耗及增長率。
一個I型的文明使用在它的故鄉行星所有可用的資源;
一個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恆星所有的能源;
一個III型的文明利用它的星系的所有能源。
【計算方法】
卡爾·薩根建議定義中間值(不考慮在卡爾達肖夫的原指數),由上面給出的值的類型1,2和3的內插和外插,使用下面的公式:
其中的K是一個文明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和 MW 是它使用的電力,以MW為計。
按照這個計算方法,
I型 — 文明對行星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10^{16} W。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地球的特定變數為 1.74\times 10^{17}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16} W。
II型 — 文明對一個恆星所可以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26} W。同樣地,實際的數字是有很多變數的,太陽輸出的指數約為 3.86\times 10^{26} W。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26} W
III型 — 文明對一個星系所駕馭的能量大約是 10^{36} W。這個數字是有極多變數的,因為星系的體積在變化中。卡爾達肖夫指數原定義為 4\times 10^{36} W
——————————
目前地球人類的卡爾達肖夫指數大約是0.73。
加來道雄認為,人類可能在100〜200年左右達到I型狀態,在幾千年後達到II型狀態,而約在10萬至一百萬年後達到III型狀態。
——————————
【各個級別的文明時代對應的卡爾達肖夫指數】
(1)龐物質,分子團
a. 石器 (冷) 新舊石器時代 (0型文明)
b. 金屬(熱) 青銅/鐵器時代 (0型文明)
c. 復合材料 工業時代,電子時代,原子時代 (0+型文明)
-鋼鐵,合金,塑料,橡膠。工業機器與電氣裝置。
d. 高級復合材料 太空時代,信息時代 (0+型文明)
-太空合成純凈復合材料,非金屬高強度材料,智能材料,微米技術裝置。
(2)納米技術:10^-9米
分子結構材料 星球時代 (1型文明)
-地球的開發:地球改造工程,天梯,洲際隧道,巨型運河,超深采礦;
-碳納米管,巴基球,人造鑽石,合成生物,人造生命,納米裝置/機器人。
(3)皮米技術:10^-12米
原子結構材料 行星系時代 (1+型文明)
-極端地外星球環境的開發:地球化地外行星,地心探索;
-物質重組循環,列印復雜實物。
(4)費米技術: 10^-15米
強相互作用材料 恆星系時代(2型文明)
-太陽系恆星的開發:恆星工業,人造星球。
-合成各種元素,人造奇異原子,奇異材料,物質遠距離瞬間傳送。
(5)阿米技術:10^−18米
基本粒子材料 星系時代(2+型文明)
-宇宙極端星體的開發,人造星體。
-能量x物質隨機轉化。
(6)普朗克技術:10^-35米
光子,引力子,時空結構。 宇宙時代(3型文明)
-泛宇宙的開發;人造宇宙,高維度空間的操控,時空探索。量子極限。
——————————
【地球文明指數的發展及展望】
——過去——
0型早期
【從游牧採集式至到農耕,懂得生火並加以利用,有著分工社會制度,學會製造並利用工具(從石器至金屬器).他們生活在小部落父系或母系社會上.他們有了基礎語言和原始宗教,有能力建造比較獨立於自然的建築物。部落之間常發生戰爭與交流。】
0型中期
【進一步了解生理學,自然科學,藝術,哲學與文學。使用船隻遠航,他們其他的文明進一步交流與貿易,移民。】
0型晚期
【工業時代】:政治與社會權利的思想**浪潮,傳統封建君主制度的消失,許多現代國家初步出現 ,帝國主義初步成型。生產力大大增加,產品統一化。
【電子時代】:建造大型建築物,能夠獨立維持的城市;遠距離通信與空中交通的出現使得文明間出現廣泛的交流,國際觀衍生。發生了決定未來國際形勢的兩次世界大戰。
【原子時代/太空時代】:聯合國以及各種國際組織的成立;出現核武,核威懾下的國際和平,民用原子能源;電子計算機,化學火箭, 人造衛星,洲際導彈, 人類太空首航,人類登陸登月,發射行星際探測器。更深切地了解物理學,人類幻想開始變得富。
【信息時代】(現代):互聯網,衛星通信系統,後石油時代,再生能源時代,人工智慧機械。全球化活動:全球共同經濟體,反全球化的分裂主義與恐怖主義事件,全 球局勢動盪。實驗性搜尋地外文明/行星。太空領域國際化與商業化, 國際太空站。
國際文化:各種全球娛樂潮流,各種各樣的反思,出現對末日恐懼的情緒。氣候變化,災難頻發;地球文明向1型等級過渡時,這也許是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刻,全球和平邁進或可能爆發一場無法避免的結合太空,網路,天空,海上-海底,陸地一體的世界大戰。
【這場史無前例的動盪將決定人類到底是和平邁進或戰爭毀滅。】
——未來——
1型 初期 (100年內)
【類似「天梯」軌道攀登器,海底隧道,洲際大型運河,超深井的浩大地球工程,「天梯」周圍的太陽能板向外輻射並不斷地擴建,海上城市,無國界行星社會,行星際旅行,區域性天氣與地質活動的控 制,地幔淺層探測,修復臭氧層,綠化沙漠地區,外行星基地,空天飛機,太空旅遊業,防小隕石碰撞,太空工業和大型空間太 陽能。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能量發電島。利用核能推進系統的宇宙飛船,跨越洲際與海洋的真空磁懸浮列車。平方公里陣列或天基發射器等工程或許能夠與地外文明取得聯系獲得突破性成功。基因與量子計算機問世,人造智能全球最高決策者,全球無線電力供應,全球通用電子貨幣,全球通用通訊系統,全球無線網路系統,無國界入境通用簽證,人類接受基因治療,復活史前動物,無人室內農場與全自動化工業區;個性化產品設計,第二人生模擬網路系統,遍布全球角落無處不在的 電子計算機/智能操控界面,與人無異的高智能機器人。現代人理想中的共產烏托邦式社會。技術爆炸,技術恐懼。】
1+型 成熟期 (100~200年後)
【恆 星際探測器,深海與軌道城市,向地球南極或綠化內陸區大規模移民,全球氣候與地質活動的控制,地球防禦系統,防小行星碰撞。星球周邊布滿太陽能密集型收集 器,在太陽系的類地行星中建立移民地,仿生與超高智能機器人(智能危機),基因治療大幅度延長人類壽命,人類開始向近地空間殖民,小行星采礦,以及行星際 移民。人體改造的計劃展開,出現人機混合類,人類服用營養丸,量子隱形傳輸實質化。開始執行改造太陽系類地行星的計劃。一些具有冒險精神的文明或許在這個 階段利用混合動力(反物質+核聚變+激光帆)宇宙飛船嘗試進行「數代衍生」的臨近恆星際旅行。】
過渡期2型 (數百年後)
【此時的文明能量輸出足以大規模生產能量轉化最為高效的反物質,而近光速運行的「正反物質湮滅」宇宙飛船將有可勝任的燃料,所以恆星際旅行將成為現實。物理學 接近完全知曉大統一論,改造與綠化類地行星的工程完成。在太陽附近大規模收集與量產反物質,在臨近恆星際的行星上建立根據地,人類文明演化為多個聯合行星 體社會。星球發動機。】
2型(千年後)
【人造星球,可能與其它的高等外星文明建立星際聯盟,或許通過行星級別大小的巨型「定 向電磁波」(激光脈沖)信號發射器與其它文明進行遠程交流。或直接更改母恆星逃脫的光量或製造開關信號以便讓其它的文明察覺他們的存在。開始向臨近的太陽 系行星移民,大量使用恆星能量(近距離主動提取),利用太陽的物質創造星球,懂得操縱重力場,能夠逃脫超新星的爆炸(能夠避開宇宙種種的區域性浩劫。 反 物質能源普遍應用於推進系統,空間推進方式為類似空間彎曲(超光速?負能量?),充分地利用 幾乎所有太陽系的資源,隔空傳物與移物現實化,原子重排與物 質列印技術 ,造出幾乎天衣無縫幾乎完美的物體。智能機器可以通過利用當地的常見原材料(鐵,硅,碳等)與陽光或宇宙能量為能源進行自身不斷復制與組裝 (類似植物的繁殖,以及何式的越長越多,到達限定的數量為止);可以進行宇宙尺度的工程,太陽周邊的軌道上布滿著漂浮的密集型(電磁波與熱輻射)收集器。 多個聯合太陽系社會。 玩轉物質世界的費米技術,元素能任意拆開,轉化並合成另一種元素,製造奇異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材料。】
3型(地球數萬年後)
【星系際旅行與移民;人造星體,提取零點能暗能量。能操控物質更深層的維度,能夠產生改變宇宙結構的能量。對時空本質的操控或許讓許幾乎所有的科學幻成真,技術奇異點的遙遠未來,我們不能預測,這是玩轉整個宇宙文明的誕生,神也。】
——————————
【各等級文明的毀滅方式】
0型 =自然災害,疾病,戰爭,資源短缺。
0+型 = 極端天氣災害,核戰爭,超級地質活動,超級火山與地震,隕石碰撞。
1型 = 小行星或彗星碰撞,人造智能危機,太陽活動劇變。
1+型 =人造智能反叛,太陽衰老並膨脹爆發,臨近超新星爆發。
2型 = 星際戰爭。超高能星體爆發。
2+型 = 星系大碰撞。
3型 = 宇宙大爆炸。
3+型 = 意識消散。
————————
【參考資料】
1.維基網路,卡爾達肖夫指數,2014.10.6
2.Lemarchand, Guillermo A. Detectability of Extraterrestrial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Coseti..
3.Kaku, Michio. The Physics of Interstellar Travel: To one day, reach the stars.. 2010 [2010-08-29].
4.網路三體吧:【宇宙文明的分類】
❽ 隔壁「比鄰星」發來信號,《三體》情節終於出現,人類要回應嗎
不要回應。
在《三體》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由三體創造的外星文明,發達程度高於人類文明,在《三體》中描繪了三體人與人類的戰爭,發射的水滴武器,足以摧毀人類的飛船。據了解,《三體》原以阿爾法星系為參考樣本,很多人阿爾法星系星系感到較大的好奇。
大部分人堅信是外星人製造的,但是提出質疑,如果是外星人發出的,為何沒有規律呢?也許比鄰星附近也存在其他的智慧生命,可能比人類文明還要多。
❾ 科幻小說《流浪地球》
怎麼會是內力呢,「幾百台發動機噴出的等離子體光柱」這些光柱里的粒子可都是噴射向宇宙的,你舉的例子也不對,不是 向前行走的一個人用自己的手反方向推自己,而是一個人在宇宙中奮力向前扔出一把扳手,他自己會向後飄的。動量守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