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被壓扁的沙子是科幻小說

被壓扁的沙子是科幻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3-04 18:09:14

『壹』 《被壓扁的沙子》的原文是什麼

原文

被壓扁的沙子

在過去的9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

1980年曾經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的結果。

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的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毫無疑問,6500萬年前地球上曾經有過一次「大滅絕」,發生過一次「大劫難」。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認為這是由巨大撞擊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那麼也能造成一個足以使生物大量滅絕的巨大災難。

因此,1980年以前存在兩種對立的理論,即「撞擊說」和「火山說」。

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一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臨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為此,科學家們一直都在努力尋找證據來驗證這兩種理論。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紹夫的前蘇聯科學家發現,如果二氧化硅(非常純的沙子)處於超高壓的狀態,那麼它的原子相距很近,從而變得極為緻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這種選被壓扁的沙子因此稱為「斯石英」。

斯石英並不十分穩定,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於它們又出現相互排斥的趨勢,最後又變為普通沙子。然而,由於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緻密,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百萬年。

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並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在通常條件下,這也需要數百萬年。

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返回到原始狀態。因此,如果在85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鍾,它將變為普通的沙子。

斯石英可以在實驗室製造,但它們在自然界存在嗎?是的。然而它們只出現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

例如,在一些地方已經發現了斯石英,而且有證據顯示這些地區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斯石英。另外,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現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說,斯石英也應該出現在壓力極高的地殼深處。在這種情況下,它可通過火山噴發被攜帶到地表。然而,噴發溫度極高,岩石會被熔化,所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事實上,在火山活動地區至今沒有發現過斯石英。

那麼,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亞里桑那大學的J.F.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的岩層。岩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年代。

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代技術,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

這種情況顯示,在6500萬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並形成了數噸重的斯石英。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起到平流層中。那麼,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被壓扁的沙子》是艾薩克·阿西莫夫所作的說明文 ,出自他的《新疆域》 ,由肖玉參與朗讀 。本文中,作者開始並不急於對所要闡明的主旨進行論證,而是先引入「問題」,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

擺出問題之後,才來探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於「撞擊」而並非由於「火山」。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題材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銀河帝國三部曲》和《機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譽為「科幻聖經 」。

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志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提出的「機器人學三定律」被稱為「現代機器人學的基石」。

(1)被壓扁的沙子是科幻小說擴展閱讀

1、中心思想

這篇短文以「被壓扁的沙子」作論據,猜測恐龍滅絕是某個星體撞擊地球造成的。

2、原理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壓的狀態下變成為緻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狀態下經歷數百萬年的反彈,又會恢復為沙子。在實驗室里,用攝氏850度的高溫把「斯石英』加熱30分鍾,會變為普通的沙子。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3、人物影響

《基地三部曲》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60年代中期創作的《星際旅行》無疑也得益於它的啟迪。同時,它還激起了70年代的科幻影片浪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喬治·盧卡斯的傑作《星球大戰》。

阿西莫夫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時,機器人學尚未發展出來。早先關於機器人的小說多以「人類創造機器人,又為機器人所毀」為主題。

阿西莫夫扭轉了這種局面,在《我,機器人》一書中,第一次為機器人提出行為法則,即「機器人學三定律」。即使在機器人學中,這三大法則也是十分重要的,並為以後的科幻作者所遵從。有人甚至友好地稱他為「機器人之父」。

參考資料:網路-被壓扁的沙子

網路-艾薩克·阿西莫夫

『貳』 被壓扁的沙子作者的看法及理論

根據題目要求,所謂的看法其實就是作者的理論基礎,有關解釋如下:

一、這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提出的理論,學說簡介:
在過去的9年裡,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這個問題最終也許會得到解決。
1980年曾經有報道說,在一個6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現了稀有金屬銥,它的含量異常豐富。一些人認為,這可能是由於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的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二、理論依據: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壓的狀態下變成為緻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狀態下經歷數百萬年的反彈,又會恢復為沙子。在實驗室里,用攝氏850度的高溫把"斯石英'加熱30分鍾,會變為普通的沙子。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現的地方肯定發生過巨大的撞擊,形成過高壓,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活動。
《被壓扁的沙子》是從探尋恐龍滅絕的原因推斷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擊。
三、有關作者的補充解釋:

艾薩克·阿西莫夫,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阿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於俄羅斯的美國猶太人作家 是生物化學教授,門 薩學會會員,他創作力豐沛,產量驚人,作品以科幻小說和科普叢書最為人稱道。美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叄』 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阿西莫夫短文是科學說明文,但所說明的對象是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文章內容並不深奧。下面給大家分享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教學設計,歡迎借鑒!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篩選信息,了解說明內容,理清結構。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過程,明確順序。

3.品讀語言,體會表達特點,學會賞析。

4.訓練思維,學習科學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

1.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

2.感受文章獨特的語言魅力,領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學習作者善於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出說明話題——恐龍滅絕

(展示恐龍圖片)6500萬年前,上一屆地球霸主——恐龍統治著世界。可是,它們在生活了1.6億年後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圍繞著「恐龍滅絕」這一事實,僅科學家們公開提出的「滅絕說」就有130多種,大家各執一詞。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觀點,不知能否說服你?

(直觀的圖片展示代入感極強,簡潔的語言解說指向性明確,既迅速引出本課要探討的話題「恐龍滅絕」,又在不經意間將思辨的種子種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觀點性文章的結論。)

二、全文瘦身——速讀,篩選信息理結構

研討一:把兩篇短文濃縮成一篇百字文,你會組合哪些語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文末總結句:

《恐龍無處不有》: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3.標題: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6500萬年的岩層中發現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這一環節,篩選信息,明確全文結構:總分總式,層次分明。先總說科學觀點,再由兩文證實。每篇文章由科學發現引發思考,逐步說明,篇末總結。)

三、文脈透視——跳讀,梳理脈絡看思路

研討二:把說明過程提煉成一條邏輯鏈,你會補全哪些內容?

從「一個領域的科學發現」到「另一個領域的科學結論」,請你找出作者的說明思路並簡要記錄、交流。

1.全班集體討論《恐龍無處不有》:

古生物學領域←→地質學領域

___________恐龍無處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能漂洋,大陸自己漂移→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2.事實論據: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推理:恐龍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龍不能在寒冷的南極生存→問題: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假設: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參考3.恐龍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恐龍無處不在,曾經遍布每塊大陸→恐龍不可能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現存大陸在遠古曾是聯結在一起的「泛大陸」→「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後逐漸分裂成為現在的各塊大陸。

參考4.科學發現: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產生質疑:恐龍來自哪裡——追溯原因:泛大陸分裂帶走恐龍→研究價值:證明地殼運動理論。

2.小組合作交流《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①引出說明對象→②-⑥擺出對立理論→⑦-?解釋斯石英的成因、性質(高壓產生斯石英,高溫還原為沙子)→推斷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未發生過火山運動→恐龍年代岩層發現斯石英→?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3.知識卡片助讀:

事理說明文多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介紹事理時通常採用的順序,具體地說,有先總說後分說、從概括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復雜、從特點到用途、從主到次等。

小結: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邏輯順序,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恐龍無處不有》一文從古生物學轉入地質學,用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佐證「板塊構造」理論,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被壓扁的沙子》一文先擺出兩種對立觀點,再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特性,運用地質學的研究成果證實了行星撞擊說,解釋了生物界恐龍滅絕的原因。採用了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梳理脈絡看行文思路,讓學生在有層次的小組活動中初步感受推理的過程,最後適時落腳在對邏輯順序的研討上。)

四、語言聚焦——品讀,鑒賞表達悟寫法

研討三:科普文的科學嚴謹和通俗生動,你能發現嗎?

1.關注括弧中的補充文字(課後練習題3)

a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科學方法,補充證據)

b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科學價值,現實意義)

c即非常純的沙子。

(科學態度,嚴謹認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適時調侃,幽默生動)

小結: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2.關注短文中的說明方法

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

(引導學生研究說明文的語言,通過細膩的品讀發現說明文語言的共性特點和作者語言的個性特色,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科普文准確嚴密而又通俗生動的語言風格,並從中感受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情懷。)

五、頭腦風暴——補寫,激活思維試身手

研討四:科普文的科學思想和思維技巧,你能運用嗎?

1、辨識:認一認,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系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里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傑作。一個板塊向下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沖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里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岩石俯沖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

——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恐龍無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

2、印證:加一加,請為本文的科學觀點補充一個例子。

科學觀點:「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參考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並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

參考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為什麼。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參考3:生物學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啟發了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眾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製作微型感光器,置於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參考4:製造業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術,做成透鏡放大物體。顯微鏡的發明,使生物學向前邁了一大步,人們進入了觀察細胞的時代。

參考5:瓦特發明蒸汽機,後期出現的內燃機不僅僅使工業,還讓整個世界、各個學科都得到了助力。

(這一步,重在學習並踐行作者的思維方法———善於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間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徵,也是開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學生掌握的科學事例有限,還可擴大為談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

過渡:學習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科學觀點,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像、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他說服你了嗎?其實,這只是眾多推論中的一個,並不是定論。

3、質疑:比一比,請為「恐龍滅絕」這一話題補充一個你認可的學說。

布置作業:查資料,從眾多的「滅絕說」中選擇一個你認可的,用從本文中學到的方法寫一篇短文,闡述你對「恐龍滅絕」這一話題的思考,並相互交流。

(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探究並書面表達,交流研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有悟,同時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這兩篇科普文所傳遞的信息不是客觀的定論,而是主觀的一己之見。學習這類文章,要進行理解式閱讀,在文本和生活的聯系中去理解作者的觀點,試著將文本觀點與生活經驗進行相互印證。還要進行批判性閱讀,與作者展開「對話」,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與作者商榷,激活思維。)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學生努力學習,不囿於成說,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第1課時

教學過

一、導入新課

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紐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麼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短文。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比較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

1.從課文註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的章節里,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系?請學生談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

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2.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

明確:《恐龍無處不有》,說明對象是「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被壓扁的沙子》,說明對象是「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

目標導學二:比較說明思路

《恐龍無處不有》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2—7段,介紹恐龍無處不有是因為大陸在漂移。2、3段介紹南極和地球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於世界各地」;4、5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獲,「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8—12段,簡明介紹板塊學說,並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為13—15段,再次聚焦南極恐龍的知識。

備課筆記

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被壓扁的沙子》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分為2—6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第三部分為7—11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除「火山說」提供科學依據。第四部分為12—17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新!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重點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補充說明的作用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四句話,你發現了什麼?

(1)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2)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3)即非常純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明確: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弧里的補充說明文字。

2.這些括弧中的句子分別有什麼作用?請加以說明。

明確:(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驚人的吻合。

(2)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並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3)這是對「二氧化硅」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4)這一句起類比說明的作用,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

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後的說明文寫作中學習、借鑒。

目標導學二:比較思維推理過程

3.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

明確:《恐龍無處不有》:在南極洲的冰天雪地中發現了恐龍的化石,這說明南極大陸上有恐龍。但恐龍是不能在南極洲那種寒冷的環境中生存的。那這些恐龍是怎麼來的呢?恐龍不可能自己游過去,只能做反向思維,是南極洲大陸自己漂移過去的。

《被壓扁的沙子》:有超高壓的存在,就會出現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壓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擊會造成超高壓,所以可能出現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溫下可變回原始狀態,因此火山爆發造成的高溫會使斯石英消失;大撞擊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變成普通沙子;但許多斯石英會因撞擊被濺到平流層中避開高溫而保留下來;發現斯石英的岩層年齡有6500萬年,6500萬年前正是恐龍滅絕的時候;因此推斷恐龍滅絕可能是由撞擊引起的。

小結:學習了本文,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像、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對這一結論,很多人支持,但也有一些人反對,你持什麼看法呢?歡迎同學們在課下查找有關資料對這一問題繼續探討。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層次分明的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通過比較閱讀,明確不同科學領域這件事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3、增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培養學生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兩篇文章的說明對象、說明順序及方法。

教學難點

明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預習

1、疏通字詞,通讀兩篇短文。

2、查閱有關恐龍的科普讀物,收集整理關於恐龍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今天我們要閱讀兩篇文章來探尋一個問題。兩篇文章分別是《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一個問題是和恐龍有關。那麼,這兩篇文章都涉及到恐龍的什麼問題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課文去探尋和恐龍有關的奧秘吧。

(設計意圖: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整體感知,把握文章脈絡結構。

(設計意圖:為下一環節進行比較閱讀做准備)

學生學習活動:自由朗讀,同桌合作劃分結構層次。

明確:

《恐龍無處不在》

第一部分(1)引出說明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第二部分(2-14)通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來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總結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板塊構造理論提供了依據

《被壓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1-4)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

第二部分(5-17)通過對斯石英的分析得出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是撞擊

三、比較研讀

1、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1)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是什麼?

(2)分別從什麼角度入手進行分析的?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文中都涉及到哪些專業科學領域?

(設計意圖:培養合作探究能力、比較閱讀能力、語言歸納總結能力)

學生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明確:

(1)板塊構造理論╱恐龍滅絕的原因

(2)通過南極發現恐龍化石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通過被壓扁的沙子證明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造成的

(3)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會遷移→大陸在漂移╱恐龍滅絕的原因→撞擊說、火山說→斯石英形成性質→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4)考古學、生物學、地質學╱化學、地理學、天文學、生物學

2、整合探究結果,解決導入時提出的疑問。

(1)兩篇文章都談及同一個主題——恐龍,但說明的問題卻不同,一是談恐龍無處不在,二是談恐龍滅絕的原因。那麼,這同一個主題——恐龍在這兩篇短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2)作者如此設計,是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學生學習活動:思考並回答問題

明確:

(1)依據╱引子和結論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3、教師小結

兩篇短文都談及同一個主題——恐龍,但說明的主要問題不同。《恐龍無處不在》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的正確;《被壓扁的沙子》一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為證據。作者通過這兩篇短文來證明一個觀點: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四、拓展練習

結合具體的實例說說對「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理解。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五、板書設計

板塊構造理論←無處不在←恐龍→滅絕原因←被壓扁的沙子

不同的科學領域之間緊密相連、互相影響

六、教學反思

把兩篇短文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是我這節課設計的最大亮點,通過比較閱讀,完成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順序以及說明方法的分析,讓學生能清楚的認識到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

存在的問題是,一節課進行兩篇短文的閱讀、分析和理解,課堂容量較大,所以課前充分的預習至關重要。

熱點內容
花曉芃和陸謹言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5-01-10 03:16:54 瀏覽:520
少女官場小說下載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1-10 02:47:27 瀏覽:666
鳳囚凰小說在線聽書 發布:2025-01-10 02:46:39 瀏覽:670
不論妻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10 02:27:32 瀏覽:453
血族女強校園完結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0 01:38:02 瀏覽:648
像絕世美男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1-10 01:07:42 瀏覽:328
六個好看的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1-10 00:52:14 瀏覽:624
現代都市小說男主修煉變帥 發布:2025-01-10 00:34:11 瀏覽:79
免費二戰小說 發布:2025-01-10 00:25:29 瀏覽:371
名氣王天守楚錦綉小說在線閱讀 發布:2025-01-10 00:16:08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