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理論

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理論

發布時間: 2023-12-27 09:53:39

1. 比爾·馬修的接觸符號理論有誰了解嗎

所謂「接觸符號理論」一詞出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的第一部——「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只是一個符號或開關,不管其內容如何,將產生相同的效應。

假如發生一個僅僅證明外星文明的存在而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的接觸——馬修稱其為元接觸——其效應也能通過人類群體的心理和文化透鏡被放大,對文明的進程產生巨大的實質性的影響。接觸一旦發生,地球文明的內部差異將急劇拉大,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這種效應與接觸的程度和方式(單向或雙向),以及所接觸的外星文明的形態和進化程度,沒有任何關系!這種接觸一旦被某個國家或者政治力量所壟斷,其經濟和軍事意義超乎想像。」

接觸符號理論在宇宙尺度上之所以成立,主要是因為它的研究對象為外星文明,而如果要將這個理論一般化,則需要將「與外星文明接觸」這一事件所具有的性質提取出來。其性質為:

1、事件本身具有被作用目標群體廣泛承認的潛在的對現實生活產生巨大沖擊的能力。

2、被作用的目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在接收到這個「符號」產生的影響後,必須做出相應的抉擇。

3、被作用目標群體中的個體數量不得低於一個特定的數額,並且不同個體間必須存在較大差異。

4、事件的實際發生必須在被作用目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做出反應之後。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各個性質。

首先,性質1保證了這個所謂「接觸」可以產生巨大的「符號」效應,這也是事件可以產生巨大影響的基礎;

其次,性質2的奇妙之處在於,基於性質1,事件的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沒有人可以逃避,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不做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性質3則是針對人性的,因為人必然是利己的,一旦總體數量達到一定數額,不同利益層面,不同世界觀的人在性質2的「強迫」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就必然會導致差異;

性質4確保了由性質3產生的差距可以擴大發展,達到「異化」群體的效果。

(1)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理論擴展閱讀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

「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劉慈欣是在正職工程師的業余進行寫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一天寫三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完成。

第一部《三體》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取得反響較好於是出了單行本(連載刪改了少量內容、在單行本中章節順序有一定的調整)。

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標題名稱取自20世紀80年代的一句流行語「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劉慈欣原本計劃用四五個月完成,因單位工作時間不穩定寫了九個月。

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後,該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為「三體三部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接觸符號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體

2. 科幻小說中的【著名猜想】

「邪典」「怪異」「驚爆腦神經」普通人勿進!本文全程高能!

上圖「貞子姐姐」

盯住它10秒……

上期很草率的講了一下科幻小說的發展,經過深思熟慮,筆者決定把【科幻小說】分五期詳細講完。分別是本期的【著名猜想】和後面的【怪誕風格】【賽伯朋克】【末來的科幻】【前世今生】這幾期打算在一星期更完。

聲明:本期所有理論猜想有98%現實生活中存在的!

倒計時10秒

10

9

8

7

6

5

4

3

2

1

開始!

        一.「恐怖谷」定理                   

  這個理論由日本一個姓森的人提出,它的最早定義是人對機器人的認知差。機器人因為行為和人很像,人難免會對它產生一些好感,機器人突然出現了一個非常細微的變化或異常,人對它的感覺就會變化,就會對它產生不安,人的恐懼值就達到頂峰——這.就是恐怖谷的谷底。後來,恐怖谷多了一個義釋:人對非人事物的改變的恐懼。這聽起來很費解,但恐怖谷出現20年後,出現了一批經典恐怖來源。這也許你就聽懂了。從科學怪人到喪屍,從異形到哥斯拉,從鬼娃回魂到克蘇魯神話…這些書中的影視中的經典,都是恐怖谷的合理應用,可以說,沒有第二個義釋,各位都沒有機會卧在被子里看《X檔案》——後者都是非人的東西變成的。

下圖即恐怖谷理論,經典角色我就不放了,怕嚇到你們。

對了,那個日本人叫森政弘

恐怖谷一般出現在風格偏詭異的作品中,如《遺落的南境》(電影《湮滅》就是改編自它)《迷霧》《環界》《球狀閃電》等。

回到圖一,那口井肯定讓你慌的不行,你又期待又緊張,其實它啥也沒有,只是一口井罷了。你的心理變化正是恐怖谷理論所說的——對未知的恐懼。

這時引出了第二個理論——黑暗森林中的猜疑鏈。

                                                      二.猜疑鏈

先說黑暗森林。

這個詞出現在劉慈欣的《三體》中,故事情節里是被羅輯一人發現並完善的,大意指宇宙是一座森林,有億萬個文明,每一個文明都是持槍的獵人,一旦發現其他文明,開槍消滅。《三體》說這是對費米悖論的一種解釋,科學上,費米悖論的內容十分矛盾:外星文明即可存在也可不存在,也許已經來過地球,也許還在地球上,也許已經滅亡。黑暗森林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已接近完美——它同費米悖論一樣,提出了兩個詞「猜疑鏈」和「技術爆炸」。

在一場空戰中,兩架飛機遇上了。其中一駕飛機的駕駛員無法判斷對方是敵是友,另一駕同樣。他們只能向對方發信號,接收到的是友機,接收不到是敵機,確認後,再行處理。《三體》中也舉了一個例子,但是環境不一樣。黑暗之中,你能確定對方是敵是友嗎?在浩瀚宇宙中,同樣這個道理。一個文明無法確認另一個文明是否善意,出於安全,只能毀滅。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對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認為自己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無法判斷另一個文明判斷自己對她是善意或惡意的;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善文明還是惡文明;

一個文明不能判斷另一個文明是否會對本文明發起攻擊。這就是猜疑鏈。正如那句話:黑,真他媽黑。

                                      三.維度問題

如果有四維高階生物存在的話。

他們是不是可以直接看到我們由生到死的一生?

我們在高階生物眼中,彷彿就是一本書一樣,它們可以任意翻閱我們。這個想法是決定論的想法,和幾維無關,比如四維生物在五維生物眼中也是一本書,一直到無窮維。如果是非決定論,無論幾維的生物未來都可以是未知的。他們(四維生物)不需要回到過去,也不需要預知未來,因為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就在他們的眼前,他們只需要抬眼看看,就能看到我們人類歷史的一切。

四維生物不是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就是空間意義上的第四維。四維不是三維空間+一維時間,在數學上時間的緯度是獨立於空間之外的,像人類這種三維生物的視覺是二維的一樣,四維生物的視覺僅僅是三維的。

打個比方:比方蝙蝠通過聲波反饋,把它周圍的地形在它們大腦里的呈現出來(類似人類電腦建模,不過這個過程在它的腦袋裡直接進行了)的【立體圖像】, 是不是【四維】, 那麼蝙蝠這種,或者類似蝙蝠的生物,是不是就是四維生物了呢?

其他的生物並不是靠【視覺】去感受維度... 或者是靠一些其他的器官或者手段。 人類依靠光(在視網膜上呈像)感覺維度。 有些動物依靠聲波感受維度,還有的靠氣流? 或者是氣味? 換個維度的話... 可能這世界就是另一副樣子? 之類的?

四維的東西我們很難理解,僅僅可以猜測幾個結構簡單的存在,比如:超立方體,及四維的立方結構,我們可以研究或理解這東西的方法:平面多次投影法:將四維物體多次分不同角度投影位三維物體,可以獲得一個四維物體在三維的可能展現的樣子,但對其邊角關系不明確。

關於維度,我不想多說,說了太多人還是聽不懂。更多的自行網路。

  四.量子糾纏

這是一個很詭異的存在。大家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手機是通過電磁波來傳遞信息的,那麼量子通信是用量子來通信的嗎?你或許會問,量子到底是個什麼鬼,它是一種類似於電磁波的東西嗎? 其實量子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種粒子,它只是一種基本的物理概念。在微觀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構成,比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物理學家認為如果一個粒子小到不能再細分了,那麼它就是最基本的單位,我們稱之為量子,比如電磁波的載體就是光子,而且光子並不可再分,所以光子就是量子,也就是光量子,為了簡單起見,我們稱光量子為光子。所以很多種基本粒子都可以稱之為量子,典型的就是光子,電子,中微子等等。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兩個光子一開始被糾纏在一起,那麼它們便會組成一個糾纏系統,即便彼此相距多麼遙遠,兩者都會同時感應到對方。最常見的實驗便是,當科學家把一對糾纏光子的其中一個進行測量,如果發現它的自旋向下,那麼另一個糾纏光子的自旋必然向上,而且這種糾纏速度至少是光速的四個數量級。但是我們並不能把二進制的信息刻錄到量子糾纏上,因為對糾纏光子的測量,導致的自旋結果都是隨機的,我們並不能刻意控制糾纏光子的自旋方向。

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具有疊加態,也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兩種疊加的狀態,在宏觀上的解釋就是薛定諤那隻半死半活的貓。只有當我們去觀察測量粒子時,這個粒子的疊加狀態就會塌縮掉,就確定成一面性了。也就是說當我們打開盒子觀察那種貓時,才能知道貓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沒打開盒子,那麼貓就是既死又活的,這種現象很是顛覆我們的常識,但卻在微觀世界真實存在著。

五.布萊曼極限

布萊曼極限。由於任何計算設備、計算手段的計算能力都是有限的。因而超出其能力極限的復雜性實際上是不可計算的。這種不可計算復雜性是相對於特定的計算手段而言的,一種極限情況的計算設備是把我們的地球設想為一個量子態計算機,漢斯·布萊曼(Hans Bremermann)1962年就給出了這樣的推測:「不存在其執行速度超過每秒鍾每克質量2×10^47比特的數據處理系統,無論是人工的還是生命系統都如此。」而地球的估計質量為6×10^27克,年齡為10^10年,每年約3.14×10^7秒,這樣地球這個假想的計算機不能處理大於2.56×10^92或10^93比特的信息,10^93這個數通常稱為布萊曼極限。可見,能力有限的計算手段是個不可擺脫的伴隨相應不可計算復雜性的制約因素,寄希望於能力更強的計算手段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布萊曼極限10^93標志著我們知識的基本界限,10^93這就是我們的信息世界,超越其外的東西是不可認識的。

六.戴森球

「戴森球」,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所謂「戴森球」其實就是直徑2億km不等,用來包裹恆星開采恆星能的人造天體。這是一個利用恆星做動力源的天然的核聚變反應堆。戴森球[2] 是一種設想中的巨型人造結構,由弗里曼·戴森先生提出。這樣一個「球體」是由環繞太陽的衛星所構成,完全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或全部的能量輸出。戴森認為這樣的結構是在宇宙中長期存在並且能源需求不斷上升的文明的邏輯必然,並且他建議搜尋這樣的人造天體結構以便找到外星超級文明。[2] 從那時起,各種各樣的設計,包括建造人工天體或一系列這樣的結構以便包圍太陽,便不斷地由一些狂想的工程學家或科幻小說所提出,並冠以「戴森球」之名。這些後續的設想沒有僅僅在從太陽能收集站上止步-許多工程設計還包括建設人類殖民地和工業基地。

七.引力跳板 編輯在藉助行星引力改變軌道的同時,又獲得更大的速度,使探測器飛向目標行星,就可以減少飛行時間。這種藉助行星引力支援的飛行,通常稱為引力「跳板」。這就是說,在星際航行中可以利用行星的引力作用改變探測器的日心運動速度,從而可以在沒有任何動力消耗的情況下對探測器加速,最終縮短星際航行的時間。還有一個引力彈弓,引力彈弓就是就是利用行星的重力場來給太空探測船加速,將它甩向下一個目標,也就是把行星當作「引力助推器」。利用引力彈弓使我們能探測冥王星以內的所有行星。在航天動力學和宇宙空間動力學中,所謂的引力助推(也被稱為引力彈弓效應或繞行星變軌)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體的相對運動和引力改變飛行器的軌道和速度,以此來節省燃料、時間和計劃成本。引力助推既可用於加速飛行器,也能用於降低飛行器速度。

八.灰霧。納米技術「灰霧」是一個術語,用於描述一種假定情況下我們星球上的生命,自我復制機器人或者毫微級計算機不再受人類的控制,並且開始將人類的生命耗盡作為它們自己的能量需要。外國科幻小說常出現。

九.真空衰變

科爾曼和德盧西亞用數學方法對真空衰變進行了模擬,以找到這種現象出現的方式。他們發現,衰變開始出現時的空間位置是隨機的,它表現為一個「真」真空小泡,四周被不穩定的「偽」真空所包圍。這個小泡一旦成核,就很快的膨脹,膨脹速度迅速趨進光速。越來越大的偽真空區域被它所吞滅,同時轉變成真真空。這兩種狀態的能量差也許會達到非常大的程度,它集中在泡壁上,並掃過整個宇宙,同時也把它在前進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事物統統毀滅掉。

一個經典的場論具有兩個穩定的基態,其中一個是絕對的能量最低態。如果把這個場論量子化以後,那麼能量相對較高的基態可以看成一個偽真空,由於量 子隧穿,這個偽真空是不穩定的。這個偽真空會衰變到真正的真空,如果考慮引力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我們會發現跟我們當初想像的不一樣,引力的效應通常是不 可以被忽略的,尤其是在衰變結束的時候,會變的非常重要。這個重要的工作是 S. Coleman 和 F. D. Luccia 完成的。偽真空的衰變非常類似於統計力學中的結核相變過程。衰變過程開始時,偽真空的背景中產生了真空(我們把真實的真空稱為真空)的泡泡,就像水沸騰的時候產生了 許多氣泡一樣,在這里這是一個量子隧穿過程。當真空泡泡物質化以後,它的膨脹速度漸近趨向於光速,整個偽真空被覆蓋成為真正的真空。當然在半經典極限下, 單位時間單位體積內,發生這種隧穿過程的幾率是被指數壓低的。

小說中的出現:

《朝聞道》在劉慈欣所著科幻小說《朝聞道》中曾經出現,在這篇小說中一旦利用高能粒子加速器將粒子加速到10^20電子伏特的能量就會觸發真空衰變,並以光速向宇宙擴散。真空衰變的能量集中在擴散邊緣,毀滅一切內容物。

十.拉格朗日點 (平面圓型限制性三體問題的5個特解)

又稱平動點,在天體力學中是限制性三體問題的五個特解。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這些點的存在由瑞士數學家歐拉於1767年推算出前三個,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於1772年推導證明剩下兩個。1906年首次發現運動於木星軌道上的小行星(見特洛依群小行星)在木星和太陽的作用下處於拉格朗日點上。在每個由兩大天體構成的系統中,按推論有5個拉格朗日點,但只有兩個是穩定的,即小物體在該點處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攝擾,仍然有保持在原來位置處的傾向。每個穩定點同兩大物體所在的點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尾聲

3. 科幻小說里關於時間旅行都有什麼觀點

分類: 文化/藝術
問題描述:

在近年來,科幻小說里有很多關於時間旅行和時間機器的文章,問問大家究竟有哪幾種,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代表作有哪些?中國科幻小說中又有一些什麼觀點?

解析:

其實,

《科學世界》:眾說時間旅行

本刊第9期《時間機器何時啟程》一文中留下3個問題,讀者對這些問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並積極參與討論:到平行宇宙去旅行,成立一家時間旅行社;利用閃電的能量,或變成電磁幽靈。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往返穿梭於過去和未來可能引起的悖論了。在等待科學家保羅·戴維斯設計的機器帶我們去未來旅行的同時,讓我們先看一看讀者們異想天開的想法吧!

關於第一個問題:坐飛機變年輕

運用所提到的公式,可以得出:每一秒里可以賺得15×10-14秒。時間確實短得很!一個人乘飛機不間斷地旅行一整年,時間才會慢約5微秒。

這個問題許多讀者都算出來了。可以想像在通常情況下,每天以我們所能達到的最快的速度旅行,一生也年輕不了多少。

關於第二個問題:回到未來

對於在過去時間中的旅行,保羅·戴維斯提供的解答依據是蟲洞,大部分讀者認為這種設想非常新穎。但是,不可能利用一個蟲洞到它被製造出來之前的時間中去旅行。如果我們今天建造一個蟲洞,兩端之間時間跨度相差100年,那麼一個世紀之後,有人就可以回到2003年來旅行。

技術問題

許多讀者同意這樣的想法:到未來旅行是可能的,之所以沒能成行只是由於一些技術細節問題。有讀者說:「不可能有『未來人』闖進來,因為時間機器不可能回到它還未問世時的時代。」也有人認為:「到過去旅行的人無法再回到未來,因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人們還無法到時間中旅行,這樣旅行者就無法回到他的時代了。」

有讀者明確地表示,「我們現在沒有時間機器,未來的旅行家也就沒有這么一站,他們就無法拜訪我們。」

還有人認為存在著我們被時間旅行家光顧的可能性,「不過只有當我們將來在時間中旅行時才會知道。」

有人覺得,這個問題更加深刻:「用戴維斯構想的時間機器,我們只能到達過去的信息還未到達的一個點,而不是信息發出的源頭!因此,後世根本不可能與信息源相互影響,我們不會遇上過去的『他』。」

有人認為,只有不折返的未來旅行才是可能的,所以「我們能夠遇到兩類時間旅行家:地球上的時間旅行家和地外時間旅行家,但僅限來自過去的旅行家。」如果由於技術問題我們沒能遇到第一批旅行者,那麼對於第二批來說,可能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既然他們造出時間機器是為了前往未來,也許和我們的文明存在著差距,而且他們的文明程度要高出許多,那這種努力就不值了。」

要是「汽油」耗完了怎麼辦

針對到未來旅行,戴維斯提出的問題之一是能源。有讀者認為這是個無法克服的障礙,「只要稍加計算,我就知道,如果利用氫作為飛船的推進劑,那麼用量幾乎是1立方公里。」

不過有人對於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比較樂觀:「為什麼不利用閃電或颶風的能量?」

我們不知道保羅·戴維斯是怎麼想的,不過我們應該問一問拿什麼容器來盛下這些能量!

是瘋狂還是……

「不知道會不會有人因為說自己來自未來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而我的疑慮是就算有來自未來的時間旅行家,他會不會說實話呢?」有人在信中這樣說道,「如果有一天有人敲我們的門,說他是我們的後代,我們中有誰會相信呢?」

還有人也有同樣的看法:「也許我們現在已經有未來的旅行者了,而我們沒有發現。那我們該如何區分呢?就算是他說他來自未來,又有誰會相信呢?」

有人想得更遠:「我們設想自己就是時間旅行者,我們來到1930年。如果我們這么對人說話,他們會把我們當成瘋子,把我們關進瘋人院的!」

要瘋一起瘋

有讀者更有想像力: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在遙遠的將來,時空旅行成了家常便飯。到那時,需要一家世界級的旅行社為我們安排一切。

「旅行社得分成兩個具體的小組。一部分人搞行政,負責公關宣傳和策劃,另一組負責陪同科學家們和其他旅遊團,不讓未來的居民與他們過去的親戚或其他什麼人接觸。」

有人想到了法律問題:「要有不幹涉原則,避免時間旅行者被人認出來。」

有人提醒人們要謹慎:「時間旅行者要有預防措施,不要與要去的時間完全混淆起來。比如,一位時間旅行者決定要去中世紀,那他就要准備一身騎士盔甲,學點騎士風度,而且還要很健談。」

有讀者天真地認為,要有一些規則以避免冒失的時間旅行者干擾到他們正在訪問的時代。「我覺得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可能出現的干擾,避免通過較短的旅行與其他人見面。或許只需勸說過去的科學界設法避免旅行者們與其祖先直接接觸。」

悲觀人士

假如時間旅行不可能呢?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過去所處的是一個和我們的宇宙平行的宇宙。有人對此很信服,認為,「如果有人想要作時間旅行,巨大的磁場變形會令他記憶盡失。」還有讀者認為時間旅行是不可能的。如果承認悖論,那就意味著不存在一個真實的宇宙,也就談不上有科學理性的秩序。有人認為沒有那麼復雜吧,「宇宙的每一時刻中的所有東西都以絕對意義的現在時存在著。沒有任何時間旅行!」

平行的宇宙

斯蒂芬·霍金提出的平行宇宙構想吸引了許多讀者。有讀者認為,「來自未來的旅行者只能進到一個平行宇宙的過去或現在,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現在」。有的讀者的想法更有趣:「一旦我們遇到自己的後代,自然力就會把我們甩入一個平行的宇宙,和旅行者一起離開我們的『拷貝』 。」

有人這樣認為:「任何去過去旅行的人都會干擾歷史,最終進入一個平行的宇宙,而不是我們的宇宙。」

有人提出一種解答,認為時間旅行者「會經歷一種分子層面的轉變,使之變成一種電磁幽靈,無法影響肉體和其他任何東西。」

有人雖不太相信時間旅行的可能性,但被這一理論深深吸引了:「我們的宇宙可能是無窮無盡的宇宙中無數個概然性變體之一,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生命。」

像電影一樣

過去被描繪成不可磨滅的,所以是不能改動的。這是一些人的觀點:「為什麼我們要改變現狀和修正過去的錯誤呢?我們只不過是旅遊。」假如我們用膠片一張一張地把一個人的一生記錄下來,那這部影片就是這個人的過去,是不能改變的,因為那是記錄下來的。

有人也用膠片解釋了在逆時間旅行時不可能和過去相互影響:「我們可以看見影片在向後倒,但不能進到膠片(旅行中所到之處)中去。」

關於第三個問題:誰的功勞

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想出的這個師生悖論是最令人頭疼的。沒有任何內在矛盾,也不知這個消息從何而來。多伊奇本人認為它切中自然的有序理性的要害,堪與永動機的想法相提並論。

有人認為功勞在教授

有讀者認為:「從教授經歷的這一系列事情來看,我們傾向於把它歸功於教授。不過這也許不是發現權問題,一個理論,它的提出的具體方式根本無關緊要,重要是它被提出來。」

有讀者風趣地說,「發現是沒有源頭的,它就這樣存在著並成為宇宙的組成部分。」

也有其他人認為發現權應歸教授:「沒有他的發現,學生就沒有什麼可發表的了。可以說,是他對學生的幫助,使她後來發展與發表了這一解法。」

也有人支持學生

有人認為,這一發現屬於事件發展第一個進程中的女學生。「在教授的時間旅行之後,由於認知過程變了,因此我們不能再把他視為同一人。」有人說,「如果她的大腦里沒有產生這樣的想法,那麼教授永遠也不找到描述這些解法的資料。」

在有些人看來,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返回到過去的惟一目的是把解法教給他的學生,這樣會導致教授的另一個過去」,兩者之間彼此沒有任何影響。

多維旅行

不過,讀者的創造性思維還不止這些。

有人還提出了新的問題。比如有人懷疑「是否存在實際的時間」, 並做出富有哲理的總結:「有時真實會遠遠超越虛幻。最新的物理研究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11甚至更多維度的世界上。那我們為什麼要談論時間旅行而不是維度旅行?而且是在所有的維度!」

多麼有意思的想法!一切還要等專家們造出時間機器。

三個問題

1.在相對論看來,任何移 動都是時間旅行,速度越快,時間旅行效果越明顯。所以,如果我們願意的話,今天我們所有的人都可以進行時間旅行。乘坐普通航班進行的一次飛行就是一次短暫的時間旅行。

實際上,在天空中飛行者的時間過得比坐在家裡的人的時間慢,這種差別雖然人們察覺不到,卻可以測量出來,它隨著速度的加快而增大。

一個人如果乘平均時速為600公里/小時的飛機旅行,那麼他能年輕多少呢?

計算在運動中時間放慢的具體數值可採用以下公式:

其中V為運動物體的實際速度,C為光速。

2.與乘飛機旅行相比,當談到時間旅行時,人們想到的都是在過去或未來的時間中跨出一大步。如果我們確實在建造一台可以讓人在過去時間中旅行的機器的話,為什麼從來沒有人遇到過正在進行未來時間旅行的自己的後裔呢?這是斯蒂芬·霍金提出的一個問題,你們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嗎?

3.時光飛逝50年,時間旅行已經成了人們司空見慣的事。2050年的一位數學教授受好奇心的驅使前往2060年旅行,在他所在學校的圖書館里,他發現了一個愛因斯坦方程式令人驚奇的解法,這個解法刊登在《科學世界》上,作者是一名年輕的女學生。

對這一發現激動不已的教授回到2050年,尋找那位女學生,結果在一年級的學生中找到了她,教授向她描述了那個方程式的解法。

女學生學會了這個解法,於是把該解法刊登在了《科學世界》上。

教授這一發現的真正來源是什麼?

-------------------------------

「相對論為我們提供了在未來時光中旅行的兩種方法。一個是以高速進行運動,由於這種運動而造成的時間扭曲,狹義相對論對此做出了解釋。如果我們有一艘速度達到光速99.99999%的飛船,就可以在6個月內進入公元3000年。」這種旅行是相對論的結果,它與著名的「雙生子佯謬」有關,也是愛因斯坦理論的一個直接結果。孿生兄弟中的哥哥以接近光速開始其太空旅行,而弟弟留在家裡。哥哥到達10光年以外的目的地之後立即以同樣的速度返航。

對於留在地球上的弟弟來說,時光流逝了20年,也就是哥哥以近光速旅行所花去的時間。但對於旅行中的哥哥來說,時光流逝的速度卻要慢得多。事實上,相對論告訴我們,時間會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放慢步伐。對於哥哥來說時間僅僅過去了3年,當他回到地球上時,就會發現自己已經跨進了17年後的未來時光中。

按照這些理論,人們能夠以非常接近光速的速度旅行,但實際上可以達到這么高的速度嗎?

在這方面沒有任何禁區,只是一個成本問題。為了把一個10噸重的負載加速到光速的99.9%,需要使用100億億焦耳,這相當於全人類幾個月的能源生產總量。」

進一步接近每秒30萬公里速度的成本當然會更高。

因此,只要我們擁有必要的資本就可以向未來出發?

「我不排除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在太空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只要我們去開發它們。這實際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做出對太空進行必要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決定,以便使人類能夠利用宇宙中大量的能源。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問題:以高速系統進行的時間旅行或許只能進入未來卻沒有辦法回來。事實上,假如我們的超級宇宙飛船到達了公元3000年後再返航,有可能只會在地球的未來時光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這是因為時間旅行並不取決於運動的方向,而只取決於它的速度。

可在過去的時光中旅行的可能性引發了一些真正的、令人著迷的、從表面上看又無法解決的矛盾。最簡單的就是:一名時間旅行者回到了過去,殺死了當時還是個女孩的親生母親,可這樣一來,他卻無法出生也就無法完成這個謀殺了。這些矛盾讓因果關系概念陷入困境,建立在因果邏輯關繫上的科學也同樣難以立足。斯蒂芬·霍金以他的「時序保護臆測」給這個問題劃上了一個句號:自然界總會找到一個阻止人們到過去的時光中去旅行的辦法。

保羅·戴維斯則相信隨後的事件可以影響先前的事件,但前提是只有那些沒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之間才能形成一些閉合的時間線。比如,一位富豪的財富來自於1個世紀前幫助過他曾祖母的施恩者,他乘時光飛船到過去的時光中去尋找這位好心人,在見到曾祖母之後他向對方說明自己是個時間旅行者,為使對方相信,他給曾祖母看了一張他從未來時光帶來的報紙,曾祖母看到了報紙上面的股票價格後開始投資股市並因此而給後代帶來巨大財富,富商終於明白自己就是那位施恩者。這個例子對於戴維斯來說並不是一個問題,但弒母的那位時間旅行者帶來的難題就無法解決了,任何人都不可能殺死自己的先輩。

時間旅行問題專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則用量子物量學的一些定律來解答這些矛盾。在亞原子世界裡,量子的不確定性佔主導地位:一個電子撞擊一個質子既可能轉向左邊也可能轉向右邊,其間並無規律可循。在一些物理學家看來,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每次一個電子轉向右邊的時候就和一個轉向左邊的電子形成一個新的宇宙。在多伊奇看來,前述的矛盾可以同樣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時間旅行者干預了歷史,宇宙就會分成兩個或更多的分支,那個被殺死的母親就會到另一個平行的宇宙里,而不會進入到弒母者歸屬的那個宇宙中。

4. 科幻小說故事裡的傳送門與空間移動是怎樣的一種科學理論

蟲洞 簡單的說信鏈猜 你拿一張紙 紙的兩滑型邊是不是很遠?喚扒
假如你把紙的兩邊重合的話 那距離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蟲洞的理論根據就是這個

5. 什麼是黑暗森林法則其原理又是什麼

黑暗森林法則是在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出的宇宙社會學法則。理論是宇宙中的一方文明一旦被發現,就必然遭到打擊。

原理: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必須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另一個獵人。在這片森林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

(5)科幻小說中常見的理論擴展閱讀

黑暗森林概率理論的核心是:宇宙中有很多文明,總會有文明對被廣播坐標進行打擊。若一個文明通過某種方式得知另一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則有一定概率發動不加偵查的隨意打擊。由於具有打擊能力的文明數量極多,因此一個坐標暴露後,無論是否真的具有文明,必然受到隨意性質的打擊。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

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暗森林法則



6. 科幻小說中有哪些驚艷的技術或理論

一般的硬科幻作品裡會大量運用已知科學理論,例如劉慈欣的《三體》系列裡面就用到了一些現代物理學理論知識,具體可參考李淼老師的書《三體中的物理學》。

7. 科幻小說雙宇中有哪些超前的科學理論

之所以雙宇被稱為千年神作,就是因為它自創了一套科學體系,這個體系就是雙宇論,簡而言之,就是雙宇對宇宙萬物的理解。三分宇宙和宇宙再三分:是科幻小說《雙宇》所描繪的宇宙新模型,它打破了由美國人一手創立的傳統宇宙框架,為科幻小說開辟出全新的領域。所謂的三分宇宙,是指宇宙本身存在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分別是量子宇宙、能子宇宙和媒介宇宙。其中,量子態宇宙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和感知的世界,也就是宇宙的明物質。而能子態宇宙卻恰恰相反,它是宇宙的暗物質。再三分指的是量子宇宙又可分為量子體、量子態和媒介;能子宇宙可分為靈界能子、泰坦能子和媒介。無論是三分還是再三分,媒介始終存在,它是萬物的舞台、條件和催化劑。物種縱向層次: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最先提出的物種和文明觀點,宇宙文明無處不在,但我們卻很難發現其他文明,究其根本,正是因為大家不在一個層次,《雙宇》將宇宙分為6個物種層次,它分為下三層和上三層,下三層包括原子文明、細胞文明和人類文明;上三層包括七星文明、恆紀文明和永紀文明。下三層的文明方式是量子體為形,量子態為神,而上三層的文明方式,是以量子態為形,量子體為神,或者根本沒有量子體。物種層次並非簡單的尺度大小,而是程度和層次,而人類文明和七星文明正好處於上三層和下三層的交匯點,所以,《雙宇》的大多數故事,都是在這兩個文明層次里發生的。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提出的生物間、乃至文明間的關系。在縱向上,《雙宇》將物種分為6個層次,橫向上,《雙宇》也將物種分為若干層次。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指的是,如果兩個物種或文明處於同一個層次,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就是競爭關系,如果不在一個層次,它們之間在本質上則是相互依存、或者沒有直接關系。比如我們人類,能夠對人類產生巨大威脅的,只能是與我們處於同一橫向、縱向層次的其他物種或文明。物種層次對等法則明確解釋了我們與外星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既同一層次,競爭,不在一個層次,共生。物種橫向層次:是長篇科幻小說《雙宇》最先提出的物種和文明觀點。在橫向上,《雙宇》將物種和文明分為幾個層次,比如人類文明這個層次,可分為低等生物、植物、動物、智能生物、智慧生物和能量生物,而我們屬於智能生物這個層面,很明顯,我們這個層次的劃分由智力、文明規模等因素決定。而在其他層次,比如原子文明和七星文明等,物種橫向層次又不一樣了。物種橫向、縱向層次第一次對宇宙所有的生物進行了系統歸類。當然,小說《雙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人類文明層次、和其他縱向層次之間,所以,《雙宇》里基本沒有傳統外星人。幽靈計算機:出現在長篇科幻小說《雙宇》第二部《魅影迷蹤》里,這是一種不採用傳統二進制為基礎運行的全新計算機,它採用了更為先進的三分體系,通過在傳統計算機里加入幽靈函數,使得0和1之間出現一個中位數,這個中位數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行為方式,而是一個根據環境不斷變化的函數,幽靈函數正好切合了媒介宇宙,有了這個函數,計算機便如同人腦一般,具備了預判等高級智慧。當然,《雙宇》並沒有涉及傳統人工智慧方面的劇情,因為幽靈函數不是模擬人腦,而是駕馭人腦,由此展開了一個如幽靈般詭異的故事。太多了,這幾個也只是冰山一角,有興趣自己去看原著。

8. 科幻小說中墨菲定律是什麼

5張
墨菲定律 聽語音
「墨菲定律」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由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
主要內容: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這樣的: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這句話迅速流傳。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論斷,亦稱莫非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語。
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中文名
墨菲定律
外文名
Murphy's law
別稱
莫非定律、莫非定理
提出者
墨菲
應用學科
心理學
定律來源 聽語音
2張
MX981實驗
愛德華·墨菲(Edward A. Murphy)是美國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
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參加美國空軍進行的MX981火箭減速超重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定人類對加速度的承受極限。其中有一個實驗項目是將16個火箭加速度計懸空裝置在受試者上方,當時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加速度計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有人有條不紊地將16個加速度計全部裝在錯誤的位置。
於是墨菲作出了這一著名的論斷,如果做某項工作有多種方法,而其中有一種方法將導致事故,那麼一定有人會按這種方法去做。

愛德華 墨菲
「墨菲定律」誕生於20世紀中葉,這正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人類真正成為世界主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處處彌漫著樂觀主義的精神。人類取得了對自然、對疾病以及其他限制的勝利,並將不斷擴大優勢;我們不但飛上了天空,而且飛向太空……我們能夠隨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的面貌,這一切似乎昭示著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無論是怎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總能找到一種辦法或模式戰而勝之。
點擊載入更多
詞條目錄
網路名片
定律來源
定律內容
理論發展
另類表達
條例
產生影響
中式推論
應用事例
現實範例

9. 科幻小說中的生態學

科幻題材一直是我的最愛,這個春節假期真是過足了科幻癮,除了電影和原著《流浪地球》,還看了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說。《沙丘》系列真是鴻篇巨作,一共包括五部,我看完了三部,有很多感慨,忍不住說幾句。與《流浪地球》、《三體》相比,《沙丘》少了「硬科幻」元素,盡管場景設定在外星球,故事卻看似發生在地球西方世界的中世紀。

盡管主題不同,但這兩部小說對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作了相似的闡釋。《流浪地球》原著中有一個情節,一個小學生設計了一個小生態球,盡管精心維護,最終系統還是崩潰死亡了。《沙丘》中行星學家凱恩斯的父親說「一個系統中的生命越多,適合生命生存的區域也越多。生命會提高維持生命環境的容量,生命創造更容易得到的營養物,它通過從有機體到有機體的大量化學互動,把更多的能量注入系統。」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生物都會影響這個系統,《流浪地球》中的生態球由於容量太小,其中的生物過少而最終崩潰。而在《沙丘》中,沙丘星作為一顆行星,盡管生物多樣性極為匱乏,但由於存在沙蟲-香料菌-沙鮭這一相互關聯的系統,生態系統勉強得以維持,但這個系統太脆弱,人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員,對生態系統的變遷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沙丘》主要內容是一個叫作沙丘(也叫厄拉科斯)的星球,因為是某種具有神奇功能的香料的唯一產地,而成為宇宙各種勢力爭奪的對象,因此上演了一場持續幾千年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宗教、習俗、文化的傳承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歸根結底,這是一場生態之戰。一個星球的生態決定了它在宇宙中的經濟地位,進而決定了它的政治地位,而生活在其中的人民,隨著當權者的決策的不同,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盡管小說沒有交代,但最初的沙丘星,應該也是水源充沛的,因為在沙漠中,可以見到遠古時期水留下的印記,但是自從這里發現了世間唯一的神奇香料,而這香料來源於極為怕水、必須生活在沙漠中的沙蟲,當權者為了滿足貪欲,使沙丘星逐漸變為真正的沙丘。故事就在這樣一個沙丘世界發生了。沙丘星上的人類主要是弗雷曼人,他們的生活在我們看來極為艱難:他們的住所在岩洞中,洞口安裝密封罩從而防止水分散失;他們必須穿戴「蒸餾服」,隨時回收自身水分,飲用水也由此而來;他們甚至收集死者的水分作為「部落的水」,才能在無比乾旱的環境中生存。

可想而知,肯定有人想要改變這種艱難的處境,行星學家格恩斯父子就是這樣的人。為了改善星球環境,他們設計了一個宏大持久的計劃:「他們在地表的某個地方藏著一台捕風器,通過管道把空氣送到下面這個比較涼爽的地方,並藉此凝聚空氣中的水汽,就可得到水。「 「當我們有了足夠的水之後,就可以改變厄拉科斯的面貌。我們將用綠草固定沙丘,我們將用樹木和叢林把水固定在土壤里」。「我們在改變地貌……進度很緩慢,但確實有成效……我們在使它適合人類居住。我們這一代人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我們的孩子也看不到,我們的孩子的孩子,甚至他們孩子的孫子都可能看不到……但是,那一天總會來到。會有露天的水域、高大的綠色植物,人們不用穿蒸餾服也能自由自在地行走。」

在沙海里種植植物,是極為艱難的。 「在沙海里看到的每一叢灌木、每一棵草,你覺得我們離開後,它們是怎麼活下來的?每一株植物都得到了最悉心的照料,栽種在小坑裡,那些小坑裡置有許多光滑的五彩塑料球,當受到光的照耀時,它們呈白色。在黎明時,如果你從高處往下看,會發現它們會發亮,那是白色的反射光。但是當太陽離去,五彩塑料會在黑暗中恢復透明,並極速冷卻,將空氣中的水汽凝聚在球體表面,水汽聚多,變成露珠,這樣就能維持植物的生長。」靠著他們發明的露水收集器,格恩斯父子的夢想一點點變為現實。實現夢想的最大阻力來自當權者,水會毒死沙蟲,沙蟲的減少會削減香料的產量,所以當權者是絕對禁止這些改善環境的行為的。「我們拿大量的香料賄賂宇航公會,目的是保障天上沒有衛星,這樣就沒有人窺探到我們在厄拉科斯地面上乾的事。」

「在溫暖地帶造湖,只把沙漠深處留給造物主和它的香料。」這是格恩斯父子的夢想,也得到了新任大帝保羅的認同,他說,「在這片土地上,將會有露天的流動水源和物產豐富的綠洲。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兼顧香料,因此,厄拉科斯總會有沙漠。」但是要想維持這個平衡並不容易,很快,格恩斯的計劃提前完成,但沙漠的面積越來越小,沙蟲瀕臨滅絕,香料也會隨之枯竭,這個星球賴以生存的經濟支柱即將崩塌,環境和經濟,何去何從?

《沙丘3》的結局中,保羅的未來繼任者雷托二世具有卓越的預見能力,他開始致力於破壞灌溉沙漠的水渠,讓披上綠色植物的土地重新沙化,因為他有一個長達幾千年的計劃,即「走上金色通道」。《沙丘4》還沒有讀完,可以看到雷托二世以一己之力維持了這種平衡長達幾千年,城市林立,樹木搖曳,水波盪漾,除了少數依然居住在沙島的弗雷曼人,人們不再依靠蒸餾服,但他自己卻變為人和沙蟲結合的怪物。他應該是打開了金色通道,他是怎麼做的呢?這需要大智慧才能完成,當然更需要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看到這里,不由得暗自慶幸,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真是幸運,我們不用面對這樣極端的環境,也會隱隱的擔心,如果盲目發展、不加控制,地球上的生態環境會不會也有脆弱到面臨崩潰的那一天?

一個看似正確的決策,如果不加限制,未必經得起歷史的檢驗;一件當時看來是錯誤的事,放在歷史長河中很可能是正確的。國家要長治久安,生態和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均衡,這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一個永恆的命題。保護環境,也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熱點內容
都市艷欲指南有聲小說 發布:2025-01-10 21:31:59 瀏覽:894
夜色生香小說免費閱讀帶血的洋娃娃 發布:2025-01-10 20:51:49 瀏覽:376
重生古代類型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0 20:42:32 瀏覽:656
小說閱讀吧廣告上門狂婿 發布:2025-01-10 20:35:05 瀏覽:853
網路小說書名起名器 發布:2025-01-10 20:21:52 瀏覽:294
陳超小說全文閱讀106 發布:2025-01-10 19:35:26 瀏覽:832
古代嘔吐小說 發布:2025-01-10 19:35:14 瀏覽:276
恐怖小說zoo全文閱讀 發布:2025-01-10 19:34:05 瀏覽:818
完結小說排行榜前十名下載 發布:2025-01-10 18:54:08 瀏覽:906
主角重生好幾次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1-10 18:54:08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