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有三個空間的
Ⅰ 一個文明的科幻小說可以領先文明嗎
一個文明的科幻小說大概能超越本身文明等級兩級左右,我們可以以此判斷該星球的科技水平 一個文明的科幻小說大概能超越本身文明等級兩級左右,我們可以以此判斷該星球的科技水平
Ⅱ 找一本小說,應該是屬於科幻的類型的
根據您提供的情節描述,這很有可能是科幻小說《盜夢空間》(Dream Space)。該小說描寫主角夢游到不同時空,經歷轉生並逐晌友沖漸成長的過程。
根據您描述的情節,首先主角獲得了進入「夢空間」的能力,可以在睡眠中來到不同時代的世界,包括農業社會、中世紀、唐代、科技時代和宇宙時代等。主角需要在每個時代學習和成長,完成任務並改變命運,才能度過那個時代。
您提到的金錢王國章宴殲節中,主角獲得銀幣進入王國後被射殺,後來當上餐館廚師成功擊敗隔壁機器人餐館,這也與《盜夢空間》吻合。該小說描寫主角要在各個時空中學習生存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完成時空轉移。
其他您說的情節,如主角多次死亡和重生、從農民逐漸成為地主和國王、九個兒子等,也都與《盜夢空間》的劇情相符。
所以,根據您提供的信息,我判斷您要找的這本科幻小說很有可能就是《盜夢空間》。該小說於2013年在起點中文網首發,作者為貓膩。全書分為上下兩部,講述主角在夢空間歷險和轉生的故事,屬於科幻轉生類型,情節非常吸引告培人。
希望我的分析有幫助您找到想要的小說。
Ⅲ 有哪些好的科幻小說值得推薦
一、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好尺單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說史上的必讀經典。
《沙丘》入選了美國亞馬遜「一生必讀的100本書」、BBC「英國最受歡迎的100本書」、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科幻·奇幻小說TOP100」等多項榜單,更是首部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作品,摘得《軌跡》雜志「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桂冠。
Ⅳ 《北京折疊》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折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折疊》讀後感1
這是一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說,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里,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說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一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說,當社會完全依照單一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群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沖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折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著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一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折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折疊?
並不需要用折疊城市這么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著。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一空間,盡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拚的人,土地與戶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為一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為雞頭?
當然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斗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出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說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說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一樣,從四方涌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折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抬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彷彿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著病體離開這座打拚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說「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
《北京折疊》讀後感2
在看代碼改代碼寫代碼百無聊賴的時候,看看書真是一種解脫,像是被困在黑屋子裡,總算能出來透透氣。花了三個多小時看完《北京折疊》,很短的一部小說,要是作為科幻作品來看,還是有點不夠的,最科幻之處就是北京在空間上的翻轉。但是作為社會學小說來看,寫的還是很精髓的。
書中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批判,只有對不同層級生活狀態的娓娓道來,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不講一點道理,而能讓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疊成三個空間,第一空間500萬人,享受24小時,第二空間2500萬人,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5000萬人,生活8小時。小說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間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養女糖糖幼兒園學費昂貴,而自己卻只能沒日沒夜的撿垃圾為生,實在沒有餘力供養糖糖,但是據小說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讓糖糖上了幼兒園,對她的前途又有什麼樣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夢想都是偉大的,即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老刀也還是抱著希望糖糖能夠學會唱歌跳舞,成為一個淑女的夢想。於是和第二空間的一個學生秦天做了一筆交易,整個故事也從這筆交易開始了。
他第一次親吻她一下,她躲開,他又吻,最後她退無可退,就把眼睛閉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陣憐惜。
秦天喜歡上了第一空間的一個女生依言,在秦天眼裡,依言就像一個天使,嘴巴小小的,瑩潤的,下嘴唇飽滿,帶著天然的粉紅色,讓他有上去咬一口的沖動。秦天我是很欣賞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間的人,但是說強吻就強吻。他也知道自己該有怎樣的策略,未來該怎麼進入第一空間。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藍圖里畫好了,未來是美好的,只要付出當下的努力,不是嗎。
「所以,」她給老刀夾了新上來的熱菜,「你能不能暫時不告訴他?等我……有機會親自向他解釋可以嗎?」
讀到這里,感受到了一點,夢想是不分等級的,我喜歡老刀不顧一切要來第二空間賺錢的意志,也喜歡秦天對自己愛情的執著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間的依言,雖然她也是喜歡秦天的,但是在他們面前卻顯得那麼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為父親的權威告訴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選擇用謊言欺騙秦天,他們的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對他們未來的想像。大概是依言最後還是和不愛的未婚夫結婚了,秦天傷透了心吧。
對小說所描述的三層空間,並沒有感覺到多麼新鮮,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我們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就像現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層人物到底在做什麼,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裡,大家跟我有一樣的生活方式。一開始對這樣的分層可能有劇烈的厭惡感,共產主義不是這樣的。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到處都可以見到金字塔的結構。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雪國列車》,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車廂住著不同階級的人,末尾車廂是留給苦力的,前排是留給資產階級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這種初始狀態吧,但是夢想不分等級,有夢就追,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得精彩。
搖籃里,糖糖剛剛睡醒,正迷糊著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臉,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軟下來。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門口抱起糖糖時,她那臟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臉。他從來沒後悔將她抱來。
《北京折疊》讀後感3
上周的「財書學不淺」讀書分享中,周導講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戲》。講的很精彩,我們還做了首次直播。在開頭部分,他闡述了科幻小說的基本知識。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因此聽起來既新鮮但又不好理解。最後我問他讀書群體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熱愛科幻小說,他的答案是很小眾。
《北京折疊》是在講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屬於軟科幻范疇,也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20xx年的這部短篇小說,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輕作家。《北京折疊》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獲得了科幻界的大獎,雨果獎。通常有個稱號混社會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疊》就常常與《三體》放在一起說。
因是短篇,所以我僅抽了兩天起床和睡前的時間就讀完了。我感覺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屬於短篇的創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國關注而得獎,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階層問題自帶話題。美國人對類似的發生在中國的情況一直感興趣。盡管作者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樣,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壓力,想說下北京的現實中社會階層關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為話題像漲工資一樣的與敏感且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成為關注焦點也在情理之中。在韻韻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講過階層問題。講了歷史上的三教九流,講了現如今的情況,以及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相互關系問題。不知道她現在還有沒有印象。社會分階層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時期不同表現形式。
《北京折疊》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八千萬人分為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
創意不算突出,但現實著實裸露。讀書人估計都會對標下現實中的自己算這里的哪個層次。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正是當下我們生活著的真實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類似作品一樣,主人公都是最底層的可憐蟲,生活艱難,讓人可憐。我不大喜歡這角度,感覺有抱怨感,有戾氣。雖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但不是積極的導向。社會問題本身很復雜,我們不能總去宣傳那種「絕大多數的人,剛剛一出生,就已經輸了」的思想。
我們的物質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內涵已經在幾十年的發展後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基礎得到全面提升之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麼多的苦與恨,要是大家都覺得美好,都嚮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寫,就從第一空間選個主人公。講述一個身處高階層物質和精神先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幫助相對低階層的人去追求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疊》讀後感4
看完《北京折疊》我是懵的,或者說混亂的。那種感覺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聞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點,好像全是重點。
老刀在煩惱糖糖上幼兒園的問題。我腦子里浮現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隊的新聞。還有小鎮里的實驗學校。縣公務員子女直接入學,就近有學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額大家搖碼,剩下的名額也許就是個位數。這是一個常住人口20萬左右的小鎮。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萬,秦天月薪是10萬,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萬。現實中,收入的差距,其實也有這么大,甚至更大。
阿貝和闌闌與房東爭吵取暖費的事情,老刀拿出一萬平息這場爭吵,她們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測算一下取暖費,大概也就幾百塊。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錢,但在第三空間卻足以讓一個漂亮女孩吵得沒有一點形象。想起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偏僻的村莊里,因為一塊錢出了人命。
「這菜不對外,所以都不標價。」曾經「特供」這兩個字在微博掀起一陣聲討的風潮。還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說,而是把近些年的新聞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個新聞回顧。小說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更讓我有點分不清是虛構還是紀實。
像「擁擠的男人女人圍著小攤子挑土特產,大聲討價還價。食客圍著塑料桌子,埋頭在酸辣粉的熱氣騰騰中,餓虎撲食一般,白色騰起遮住了臉。油炸的香味彌漫。」這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生活場景,一個就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一個生活場景。看這段文字,會浮現一個很熟悉的場景。
她其實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語言和科幻的外殼,誇張而又隱秘地展示出來。階層隱隱顯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沒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經風靡網路麥子寫的那篇《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有此文誕生三年後李純根據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經歷寫的一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喝咖啡》。
寫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自己的奮斗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在現實中只是少數。如同郝景芳筆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闌闌,像阿貝一樣,在生存線上掙扎,活得「操蛋」。
「彭蠡」這個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說不會用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約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蟲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間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後一次被抓。老刀會進入第一空間,也是他教的,他是這個折疊城市空間法則的破壞者。對於這個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來說,他就是一隻蛀蟲。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戰勝一切的勇氣,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個殘酷的環境,不算險惡的人心,展示一個很殘酷的世界。她說現在的現實還沒有那麼殘酷,不希望未來發展成那樣。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來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這是其實是構想中長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長篇,那是不是最後,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把老刀,也許沒有新刀那麼鋒利,但也可以有破壞性的,特別是有蟲蛀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希望。
Ⅳ 科幻小說作品有哪些
一、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
《沙丘》是世界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單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說史上的必讀經典。
《沙丘》入選了美國亞馬遜「一生必讀的100本書」、BBC「英國最受歡迎的100本書」、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科幻·奇幻小說TOP100」等多項榜單,更是首部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作品,摘得《軌跡》雜志「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桂冠。
Ⅵ 大劉早寫過比《北京折疊》更好的中篇科幻
《北京折疊》這本中篇科幻小說的獲獎,和《三體》一樣,獲獎效應應該會讓它有更多更寬的讀者群。
在我看來,《北京折疊》還不錯,但還不夠好,達不到我心目中的優秀水平,至於為什麼,在後文說。
故事發生在在階層嚴格分化的折疊城市——北京,這里有著三層空間,精英位於第一層空間,有五百萬人,每次生存時間為二十四小時;第二層空間住著兩千五百萬人口,每次生存時間有十六個小時;第三層住著五千萬人口,生存時間只有八小時,也就是說 每一次第三空間的人都將有四十個小時的睡眠,這么多的時間被強制浪費! 在同一個北京,三個空間在時間上交錯而鮮有交集,每次到固定時間就在不同的空間轉換。
一個第三空間的垃圾處理工人老刀,為了湊滿孩子的幼兒園學費,冒著被抓的危險偷入第一空間幫人送信,信是一個第二空間的研究生准備送給一個他心愛的第一空間女孩。但這個女孩其實已與一個年齡足有她父親大小的人結婚。
作者借一個第三空間的人以『劉姥姥進大觀園』式的游歷,寫出三層空間的巨大差距和底層人群的無奈。
《北京折疊》的大部分影射其實不難看出,三層空間所展示第一空間到第三空間的巨大差距,高昂的教育經費對底層的重負,富人妻子四處排解空虛的生活,這些的現實就發生在現在這個社會。
為什麼我說它不夠好?就是因為看起來太現實,如果僅是把現實抽象一下換一張外衣,那就失去了文學的陌生感,但我的意思不是說文學就是讀起來不真實的,而是要對現實有超越。
當然,裡面也有足以觸動人的地方,老刀是一個垃圾處理工人,當他在第一世界聽到關於是否動用自動垃圾處理的討論,如果用機器自動處理的話,成本毫無疑問更低且更可靠。但是,幾千萬的垃圾工人何去何從呢?如此看來,垃圾工人的工作更像是精英們對這些第三空間的人的憐憫了,老刀也陷入了深思。這曾經在中國上演過,改革開放後大批工人下崗,許多地方設有專門按電梯之類根本沒必要的工作,就只是為了讓人有活可干。
但更可怕的是在第三空間新生的人,他們的思維完全在這里被束住,幾乎不知道生活還可以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他們不喜歡做垃圾工,但能做的想做的卻只是在第三空間的舞廳里表現自己,希望能找到一個打碟或伴舞的工作。
總之,這是一部差強人意,卻不夠驚艷的作品。階層分化在科幻小說中是非非非常常見的切入點,但是常見的切入點,有人寫出了史詩,有人卻只寫出平庸之作。
《北京折疊》把現實當成未來來寫,有一種蒸汽朋克的可笑感, 未來絕不是僅是現在的復制,如果完完全全以現在的現實寫未來而沒有什麼超越性,那絕不會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科幻小說。 不過作者自稱現在看到的北京折疊只是她構思的長篇小說的開頭,不知以後會寫成怎樣。
看《北京折疊》的同時,我又想起了另一本書和一篇中篇科幻。
書是《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本紀實書,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偷偷的進入底層,做著最卑微的工作以養活自己,發現底層底薪勞工幾乎永遠不可能成為中產階級,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意識去學習以謀得更好的職位。 一方面,拚命勞動並不能致富,反而掩蓋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另一方面,底層人士只要停止勞動便無以為繼。這是一個循環,而跳出循環之路舉步維艱。
讓我想起的中篇科幻則是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同樣講階層分化,但我覺得視野及筆力都較《北京折疊》要好得多。重要的是,大劉不停留於赤裸裸的現實,而通過腦洞寫出了更具沖擊力的文字。
一個殺手接了一項業務,目標是三個流浪者,而委託業務的是全球最富有的一批人,他們自稱是社會財富液化委員會的委員。這個開篇足以吊夠胃口,當然,後面會一步步說清。
原來一群作為『上帝』的外星人,曾經創造過好幾個地球,都在地球附近兩百光年內,而這次便是另一個地球——小說里稱其為哥哥星球,入侵了地球。他們准備 把澳洲空出作為一個保留地,來贍養地球上所有的人,而贍養標准便是如今人類的最低生活水平。
所以富人才會驚慌失措,想努力提高人類的最低生活水平,財產液化便是實施途徑,將財產均分給地球上所有的人,以保證被贍養時,人類生活的平均水準不至於太差。
而作為被殺目標的流浪者,便是極端仇富而不接受財富液化的人,他們影響了財富液化,故而富人們要雇殺人殺掉他們。
但故事到此還沒有到重點,哥哥星球為何要入侵地球?這則是大劉的一個更驚世駭俗的想法, 哥哥星球是一個以『私人財產不可侵犯』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的星球,並且建立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社會機器保護這一原則,若有侵犯私有財產行為,社會機器便會執法。
原本雖有貧富差距,但不至於過大,直到後來在哥哥星球,『知識』作為一種商品可以販賣的時候發生了突變,富人通過購買昂貴的知識,瞬間可以擁有普通人幾輩子都學習不來的知識,不僅如此, 在審美,在哲思,上層人與普通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後來,普通人完全無法理解上層人的一切,他們幾乎變成了兩個物種。
於是,便出現了下面的場景。
他們被終產者趕來了地球,因為整個星球都是他一個人的,對終產者來說,同時面對星球上幾十億已經不能算是同一物種的『人』,同情與憐憫都是可笑的詞。
Ⅶ 科幻小說推薦 200字
推薦科幻小說《三體》,《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
Ⅷ 中作家再獲雨果獎 中國有誰獲得了雨果獎
截止到2018年,中國作家有兩位作家獲得過雨果獎,分別是劉慈欣和郝景芳。2015年8月,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 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2016年8月,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摘得第74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會上頒發,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為紀念「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為雨果獎。雨果獎和星雲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
1、《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第一部於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第二部作品於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則於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8)科幻小說有三個空間的擴展閱讀:
2015年2月,中國知名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的英文版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此次獲得提名的《三體》英文版,由美籍華人劉宇昆翻譯自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的第一部。英文版的名稱被譯為《三體問題》。
在這份提名名單中,獲長篇小說獎提名的共有6部作品,除原著來自中國的《三體》英文版外,主要是分布於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等地的科幻作品。盡管目前僅是獲得提名,但對中國科幻長篇創作而言,具有重大意義。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市舉行的第73屆世界科幻小說大會8月22日宣布,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文壇最高榮譽雨果獎,這是中國人首次獲得這一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