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可能沒有價值
⑴ 為什麼現在中國科幻小說沒落了
27天決定科幻界命運起伏
陳潔
80後們今天或許已經沒幾個聽說過專有名詞「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經歷了一個運動不斷的時代之後,作為那個時代的尾聲和迴光返照,「清污」運動來勢迅猛卻短平快,後勁不足,短短27天後便銷聲匿跡。除了留下些許談資話柄外,似乎不留痕跡。
但就是這場驟雨,在事實上改寫了中國科幻小說創造和出版的歷史。
方興未艾正當時
1978,改革開放元年。隨著風氣漸開,科幻文學也迎來了春天,創作和出版呈現出飛速發展的兩旺勢頭。
對科幻人來說,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年代,也是一個不可復制的高峰。從葉永烈發表十年動亂後第一篇科幻小說《石油蛋白》開始,科幻創作可謂風起雲涌。直到今天,中國科幻代表作和經典之作,無論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珊瑚島上的死光》,還是科幻文學界普遍認可的《飛向人馬座》,幾乎都是那幾年集中誕生的。
葉永烈在文革前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1978年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成為整整一代人的科學啟蒙書,首印100多萬冊,先後發了300萬冊,這個原創科幻小說的發行紀錄至今沒有被打破。我們今天還在用的通訊設備「小靈通」,名字即出自這里。
童恩正創作的《珊瑚島上的死光》出版後,科學的幻想色彩、民族情懷、愛國主義和反抗國際敵人的正義,這樣的配料足以令國人熱血沸騰。對那時候的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1980年拍成的同名電影是他們平生看過的第一部科幻電影,現在的歸類屬「驚悚片」。而今天,互聯網上流行著同名網路游戲,玩手眾多。
《飛向人馬座》則被認為代表了科幻小說在文學領域的最高成就,作者鄭文光兩次獲得全國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1999年,已經成為中國科幻作品刊載平台龍頭老大的《科幻世界》在清華大學慶祝創刊20周年,並舉行銀河獎頒獎儀式。「科幻小說銀河獎」是中國科幻界唯一重要獎項。《科幻世界》破例在那一年的獎項中單獨設立唯一「終身成就獎」,頒給已經退出科幻創作舞台十多年的鄭文光,以表彰他對新中國科幻小說創作事業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傑出貢獻。
除了這三大力作,當時熱門的科幻小說還有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金濤的《月光島》,劉興詩的《美洲來的哥倫布》,蕭建亨的《密林虎蹤》,童恩正的《雪山魔笛》,葉永烈的《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丟了鼻子以後》,鄭文光的《太平洋人》和王曉達的《波》等。
1979年,嚴文井主持召開兒童文學創作會議,與會的高士其、冰心一致提議編選《中國30年(1949年-1979年)兒童文學作品選》,其中「科學文藝」與「小說」「散文」一樣,單獨列為一卷。同年,「第二屆全國兒童文學獎」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科學文藝作品入選24部,一等獎是《小靈通漫遊未來》和《飛向人馬座》,獲二等獎的有葉至善、蕭建亨、童恩正和魯克四人的作品,當時的科幻創作和出版之旺盛和強勢由此可見一斑。
據科學普及出版社的編輯白金鳳回憶,當時是有一個科幻創作界的,一個群體,很團結也很高產,有老作家,也有劉佳壽、魏雅華、宋宜昌等新秀,包括還只是中學生的吳岩。
圍繞著這個群體,科幻文學的發表和出版也很紅火。那幾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刊物和科學報刊都爭相發表科幻作品,幾乎所有的科技類出版社對科幻小說的出版都是敞開大門的。內地的科幻刊物有5-8個之多,海洋出版社的《科幻海洋》、江蘇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文藝譯叢》、四川省科協的雙月刊《科學文藝》、科學普及出版社的文摘性刊物《科幻世界》、新蕾出版社旗下創辦的中國第一份科幻專刊《智慧樹》。哈爾濱市科協動議創辦中國第一份科幻小說專報,從1981年開始,先在《科學周報》的副刊上設8版增刊作為試刊,名之以《中國科幻小說報》。除了這些專門發表科幻文學的陣地,還有《少年科學》、《科學時代》、《科學畫報》等積極刊發科幻作品的科普雜志。
中國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四大重鎮」: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龍江,集中地同步展現著中國原創科幻的水準。而自從1980年2月19日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蕭建亨四人在《光明日報》發表關於科幻小說創作談,科幻界有了「四大金剛」或「四大天王」的說法。後來,「四大金剛」的陣容有所改變,蕭建亨創作漸少,慢慢淡出,劉興詩補進來,坐了第四把交椅。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科幻小說創作的真正繁榮不完全表現在多產,文學質量也全面提升,積極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幟鮮明地尋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較之1949年到文革前那段時間的科幻創作,這一時期的科幻小說,人物姓名普遍中國化,少見「托馬斯」和「安妮」了,故事場景也每每設在本土而非S國。鄭文光就是憑借寫中國歷史的《地球的鏡像》,打入英文世界的《Asia2000》雜志,並被香港報道為「中國科幻之父」,雖然這個稱號後來也給他帶來了好些麻煩。
科幻創作的題材也趨於現實。鮮為人知的是,文學圈流行過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等,都有相應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營》引用《白毛女》「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寫文革期間,造反派給「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發其返祖現象,長出尾巴來,變成半猩猩。
科幻作品當時已經開始獲得主流文學界的承認,《珊瑚島上的死光》發表在《人民文學》,並躋身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飛向人馬座》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麼說,當年的中國原創科幻正處於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勢待發,醞釀著巨大的突破和成熟。但就在這時候遭遇到的歷史寒流,幾乎釀成滅頂之災。借用魏雅華在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話說:「1980年,中國至少有三四十種專業科幻刊物和報紙,還有兩百多種文學期刊、一百七八十種科普期刊,中國一千多種報紙都在競相發表科幻小說,每年都有數百篇上千篇原創作品問世,那樣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一種近乎凄美的記憶。」「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跤摔倒,二十多年過去,元氣大傷的中國科幻至今沒爬起來。」
姓科姓文的爭論
在說中國科幻遭遇的毀滅性打擊之前,應該提到這之前的「科文之爭」。早在1979年,科幻文學姓「科」還是姓「文」的爭議就已經浮出水面。之所以產生分歧,要從中國科幻的歷史說起。
建國初期,中國並沒有科幻,只是在科普工作過程中,由鄭文光創作了新中國第一部貼著「科幻小說」標簽的《從地球到火星》,發表在1954年的《中國少年報》上,由此還引起了北京地區的火星觀測熱潮。從此,科幻作為科學普及教育的一種生動形式,被保留和延續了下來。
長期以來,科幻小說在中國更通俗的稱謂是從前蘇聯引進的「科學文藝」,是「科學」而不是科學「幻想」。上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科幻的第一個創作高峰是伴隨著周恩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出現的。改革開放初期的第二次創作高峰,也是因為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隨著「科學的春天」一起到來的。
這樣的「家庭出身」和「成長背景」,使得中國科幻一開始就打上了兩個烙印:給孩子的,配合科普教育的。在一個必須有「集體歸屬」的時代,科幻卻一直懸在科學圈和文學圈之間,沒有著落。它更多的屬於科學界,但相對於科研,科普只是科學界的一小塊,科幻則是正規科普工作的補充形式。在文學界,它只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邊緣的邊緣。
事實上,中國第一代科幻作家幾乎都是科學工作者,鄭文光是中山大學天文系第一批畢業生,北京天文台副研究員,劉興詩是四川地質學院教師,其他如古生物學家劉後一、張鋒、人類學家周國興、醫學家李宗浩等。葉永烈畢業於北大化學系,《小靈通漫遊未來》其實算科普小說,更不用說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了,所以他1979年獲得的是「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
但科幻小說家們並不認可這樣的地位和定位,他們既不是只寫給小孩子看的,也不是只為了科普,他們的寫作有更遠大的理想。有社會批判、人性洞察,他們要寫社會、寫民族、寫對科學和人類命運的思考。
於是,矛盾出現了。
開始是評論家站在科學普及的立場,批評小說中科學知識的錯誤,作家們則認為,科幻是文學,更重要的是激發想像力和對科學的興趣,不是傳授具體的科學知識。這樣的爭議漸漸升級,觸及到了科幻小說的本質,是「科」還是「文」?
《中國青年報》的「科普小議」欄目成為辯論意見最為集中、尖銳的一塊陣地。一邊是科學評論家們批評「違反科學的幻想」,一邊是科幻作家們的自我辯護。作家們沒有後援,評論界則獲得了部分科學家的支持,錢學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個壞東西,因為科學是嚴謹的,幻想卻沒有科學的規范。科學和幻想是兩種不相乾的、敵對的東西。
為了應對科文之爭,鄭文光曾提出「硬科幻」和「軟科幻」之分。HardSF的代表是凡爾納,更多從哲學、社會學角度反思科學的SoftSF則有代表人物威爾斯。但這樣的理論建設並沒有化解科文之爭,更大的觀念沖擊和正面沖突已經勢不可擋。
科幻有多超前
也許我們必須了解科幻在中國有多超前,才能真正知道科幻在當時多麼不容易被正確認識和理解。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老編輯葉冰如的一段回憶可以作為當時佐證。1978年,她約到了《飛向人馬座》書稿,卻完全看不懂。當時,經過十年動亂,國家還很貧弱,買米買豆腐都需要「票」,「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仍是多數人的生活夢想,買個立櫃就算添了件大傢具,新婚夫婦惹人眼紅的「三大件」是自行車、縫紉機和手錶,學生能有支鋼筆掛在胸前是很可驕傲的事情,社會上的人在談論出身、平反、四人幫,進步一些的,談論剛恢復的高考、夜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居然還有一群人,嘴裡蹦的詞是中微子,星際航行,轉基因,大爆炸,時間隧道,基因武器,宇宙空間站,黑洞,太空移民,智能機器人,生物工程和星球大戰……學中文、愛語言、做文學編輯,葉冰如卻無力切入科幻作家們的語言系統,一般人說「想不起來」,他們說「腦子短路」,一般人說「像木頭人一樣」,他們說「成了植物人」,這些新詞對葉冰如來說,陌生又新奇,似乎帶著另一個世界的氣息。
葉冰如的感覺或許能折射出當時科幻對社會上普通讀者的沖擊力。科幻創作之超前還可以舉個例子:給《飛向人馬座》書稿配插圖。所有的人都認為插圖應該富有現代感,但插圖畫家很發愁,怎麼才能有現代感,誰都不知道。小說中的人物穿什麼衣服?當時人一般穿藍色制服,街上能見到的只有深藍、淺灰、純黑三種顏色,風氣才剛開放,最時髦的也不過是白色或微帶粉色的「的確良」。結果畫出來的宇航員,統統穿四個大口袋的筆挺制服。文中有一張能上下升降、全方位轉動的金屬椅子,插圖作者只見過方木椅、長木凳,再高級一點,領導幹部坐的藤椅、沙發……畫來畫去,脫不出這類模樣。「能轉動」的「金屬椅」?沒聽說過,更沒見過,也想像不出來。
那是1979年的事。
如果說科幻對於普通人來說超前了太多,那麼對於科學界恐怕也超前了幾步。《太平洋人》說從太平洋底分裂出一個行星,上面的猿人復活了。科學評論家指出,「死而復活違反自然規律」,「陶器的出現是新石器時代的標志,新石器時代的人屬於智人」,小說里二百萬年前的猿人能製造陶罐「無論如何也講不通」,「是對人類發展史和考古學的極大不尊重」。《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跡》描寫科考隊在珠穆朗瑪峰發現恐龍蛋化石並孵化出古代恐龍,被古生物學家批評為「偽科學」,會毒害青少年的。於是牽扯到科幻小說的社會性問題,限定給少兒看的小說,不合適寫愛情、犯罪、社會反思。否則就是「低級趣味」,但科幻作家對科學、社會、人性的反思,如何表現?
爭論的本身是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理論辨析和建設對於科幻創作本來是大有幫助的,卻在彼此惡意攻擊的吵鬧中被攪成了渾水。批評的焦點很快從這些純技術問題轉為科幻小說的性質問題、社會影響,最後上升到政治問題。評論界最集中批判的是風頭正健的葉永烈,他的高產被認定為賺稿費的唯利是圖。魏雅華的成名作《溫柔之鄉的夢》寫機器人妻子對主人百依百順,溫柔之極,卻不能讓人滿意。被批評為「反社會主義」、「一篇下流的政治小說」。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草
就在科文之爭鬧得不可開交之際,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開始了。
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王若水曾在《周揚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後探索》一文(收入王蒙、袁鷹主編《憶周揚》,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提到,運動的導火索是對周揚、王若水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的批判。文革結束後,全社會思想解放,對於「人」的認識和討論風行一時。1980年《中國青年報》關於「人生觀」的討論轟動一時,同年《人民日報》發表《人道主義就是修正主義嗎?》影響很大。
3月的「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學術會」上,周揚的講話稿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講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和人的異化問題。據時任《人民日報》副總編王若水的說法,胡喬木對講話不滿,但沒有直接當面表達,卻臨時調整會議安排,旋即出現理論文藝界「存在精神污染現象」的論調,稱精神污染的實質是散布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思想,散布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和共產黨領導的不信任情緒。很快,「精神污染」字樣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和社論中,相關文章連篇累牘。
在這場運動中,科幻在行政上被定性為「精神污染」,受到直接正面的打擊。批評科幻「散布懷疑和不信任,宣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商品化的傾向,正在嚴重地侵蝕著我們的某些科幻創作。」「極少數科幻小說,已經超出談論『科學』的范疇,在政治上表現出不好的傾向。」一時間,所有的科幻出版部門風聲鶴唳,噤若寒蟬。出版管理機關多次發文禁止刊發科幻小說,相關雜志紛紛停刊整頓,已經試刊成功的《中國科幻小說報》,申請刊號的報告再也沒有下文。最嚴重的時候,中國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發表一篇科幻小說。
科幻創作界受到重創,鄭文光剛完成的長篇《戰神的後裔》預計作為《科幻海洋》頭條發表,雜志都已經制好版,突然接到上頭命令,《科幻海洋》停刊,海洋出版社作為科幻出版重鎮,被勒令整頓。1983年4月26日,編輯葉冰如把這個壞消息告訴鄭文光,並約好第二天去辦公室取迴文稿。
但是第二天鄭文光沒有去取稿,他早上突發腦溢血,卧床半年後,終於能夠站立並歪歪斜斜走路,但右手完全萎縮,不能正常發音。他的創作生涯從此結束——這一年,他54歲。
葉冰如說,鄭文光那時候是科幻界實際上的領頭羊,他也是第一個倒下的科幻作家,隨後,葉永烈退出科幻界,童恩正和蕭建亨先後出國,其他科幻作家紛紛封筆。有一段時間,全國沒有一篇科幻作品,果然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凈。
「清污」很快就在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干預下偃旗息鼓了。但對於科幻來說,1978年,其興也勃,1983年,其亡也忽。雖然1980年代後期,新一代科幻作家開始成長,並時有佳作,但再也沒有恢復到1978年的「舉國繁榮」,而直到今天,2009年3月,中國的專業科幻作家仍鳳毛麟角。好像國際科幻界不在乎缺中國這一塊,中國的科幻還有未來嗎?
如果當年,中國科幻的生存環境稍微好一點,如果科幻自身的生命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強一些,如果有更成熟、更有說服力的作品產生……
⑵ 閱讀科幻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科幻是想像,想像基於理想和現實的差異,源於無限意識和有限軀體的矛盾,而科幻通過想像將抽象的精神需求具象到現實層面反映出來的能力,怎麼說呢,非常迷人。對於智慧生命來說,科技是最能反映進化本能和實際造福物種的人造物。它從無到有,從玄妙到普及的整個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理論和實踐)及三個階段:根據需求提出概念,依據概念發明技術,仰賴技術改造世界。所以既然只是設想,其意義何在?即便我們要參與上述三階段的全程而非僅僅進行文藝創作,共通的第一個步驟仍然是提出idea。在作為導向的科幻需求和科技需求產生共通之處時,這些腦洞就能夠起到素材,思路和試錯案例的作用。很難具體去描述那種感覺,但如果說要從零開始提出新的設想是憑空畫畫的話,科幻可以作為一個輔助上場———它能夠提供大致的模糊輪廓,減少不必要的胡思亂想。最終在物理層面被定型出來的科技實物實際上是靜態的,而在精神層面存在的科幻由於沒有束縛時刻處於動態,按照矛盾論來說,兩者甚至可以稱為科學這枚硬幣的一體兩面。
⑶ 科幻作品是不是已經發展到瓶頸了我們的想像力也是這樣嗎
科幻作品的發展不好不僅僅是我大部分國人的思維,我們優於全世界的五千年文化傳承,這是我們骨子裡的驕傲,相比於科幻,我們更敬重先輩們的智慧,而事實上如今影視的發展已經有了成熟的流派,不斷翻拍的宮廷劇,武俠劇一直屹立不倒,為整個影視圈都畫出了一個成熟的範本!反觀科幻,這對於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新奇的東西,不是我們缺乏想像力,只是有想像力的未必有實力,面對科幻片很可能一敗塗地的結果,成熟的宮廷和武俠當然是更好的選擇,而像吳京這樣敢於孤注一擲的,有這樣膽量和氣魄的,畢竟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什麼是科幻;科幻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科幻能不能成為現實,相信大家對這些問題也不能准確回答吧。科幻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科學幻想,是人類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遠景或者 社會 發展對人類影響。其最主要的載體就是科幻小說。喬治·本福德(GregoryBenford)認為:科幻小說是一種可以控制的去思考和夢想未來的方式。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認為:科幻小說是真正關於未來的 社會 學研究。特里·卡爾(TerryCarr)認為:科幻小說是關於未來的文學,講述了我們希望看到--或者我們後代看到的--明天的奇跡的故事,這段時間也許是下個世紀,也許是無限的時間延伸。
科幻基本都是在人現有認知的基礎上加以想像,天馬行空並不為大眾所接受。比如說未來人工智慧如何如何強大,能自主創造一些事物,甚至取代人類統治;再或者說人們未來邁向太空,可以時空穿梭,幾億光年的距離轉瞬即到。這些都是被大眾所接受的,因為現實有基礎,人類可以創造人工智慧,也可以走出地球踏向太空,人類有此類的認知,只不過將這些現有技術和成果放大了而已。但如果說有一種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在主宰地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受其掌控;亦或者說細菌病毒才是最有智慧的生物,人類只不過是其豢養的容器;再或者說物種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我覺得如果有人說未來這都是真的,怕是會被當成瘋子吧。
在古代,先人並不能很好的認識世界,面對很多現象他們都不能理解其本質,就會把其當作超自然的事物來對待,對其敬畏,打雷下雨這種基本的自然現象都會被當成有神仙來操控。他們可能根本想像不到幾千年後手機、電腦這些東西。如果給他們一個收音機,能聽到裡面傳來的聲音,他們可能都會將其當作鬼神之物
儒勒·凡爾納是世界公認的科幻小說之父,他在《海底兩萬里》一文提到」潛水艇「這個東西,但是當時沒有潛水艇,在當時這個東西就屬於科幻,但是他能想像到潛水艇為什麼想像不到太空飛船呢,這是因為當時雖然沒有實際的潛水艇,但是人們根據船這個在水面上運動的東西已經預見到」潛水艇「這個水下東西,這個設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5-16世紀,但是踏出地球是當時人類萬萬想不到的。
所以說科幻無止境,只能說現有的科幻作品發展到瓶頸了,當人類成功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有更高深的科學、 社會 和技術認知,人類的想像力也會上升一個嶄新的高度,屆時會有更加出色的科幻作品誕生,這個是可以預見的。
我覺得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A、假如這個問題倒退幾千年問,在遙遠的封建時代,人們已經有很多神話故事和傳說,比如嫦娥奔月,神筆馬良,放在古代叫做痴人說夢,可是如今已經一一實現。
B、只要你敢想,只要人類還有思維,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科幻作品出世。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別。
C、國外的科幻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早就被拍成電影風靡全球,比如星際迷航,星球大戰,阿凡達等,反而是國內在這方面一直沒有好的作品出現。
D、而去年隨著《流浪的地球》《三體》等電影橫空出世,一掃之前中國科幻文藝界的晦暗底色,本土科幻即將迎來黃金時代。
E、我們國家這么悠久的傳統積累,加上政府投入持續增加等新現象,相信中國科幻的未來一定無比精彩!
科幻!以人類的建設能力為基礎,運用現行 社會 的物質存在。。除了顛覆人類的美好理念,就是想當然。那麼所謂的科幻究竟應當是什麼,科幻作品的前途和方向。
科幻工作者已經沒事在一些概念里了!這些概念本身就是科幻的,也就說現代所謂的科幻理念基本都是 科技 泡沫。而真實可以列為科幻的很少。
幾十年前人們就知道黑洞白洞的科幻存在了!其實這些都不是科學,而是一些人的想當然,因為這些行為的背後,帶動的是科幻消費。而科普的真實價值已經被忽略了!今天黑洞白洞已經被證實了啊!其實啊!人們只要重視宗教經典,你會發現現代人所有的科幻內容無外乎於此。。無外乎想像靠譜或者不靠譜。靠譜就局限,不靠譜就具有了言說發展演義的空間了!
說人類的思維能力,說人類美好營造的能力,說人類可以體現美好的手段,依我看只能是僅僅起步的開始。當人類理解了地球的真實,理解了人們美好未來的真實,也許啊!人類的科幻方向和著力點會有所變化,現在啊,也只能是如此了!這些人要生活,一些組織也非常積極,因為這些的確可以誘惑年輕人的思維,甚至科學家的思維以及思維方向。
而人類構建人類自身美好的能力以及美好發現的能力被局限了!很多科幻用殘暴代替了美好,用殘暴逆反當做了思維的出發點,這些都非常令人悲傷了!而 社會 正向的科幻基本上很少體現。也就是說人們離魔鬼的意識強權還是比較近的,人類對身心的割捨的感受還是非常直接的,但是人類自身或者組織發現美好的窗口存在是非常局限的。人類甚至容忍著人間殘暴的合理性。
科幻的美好在於人性美好的發現和研究。可是這需要人類 社會 的共同美好的心願具體,和有機會看見人們內心的美好期待,這些期待同樣具有商業運行的空間價值。同時啊!我們的 社會 也應當為真正的科幻科普為 社會 的美好建設服務。資本主義 社會 制度下的人們, 社會 主義制度下的人們,都有什麼美好的期待啊!還是殘暴的刺激繼續。
刺激的多樣性存在, 社會 允許的表達存在,你會發現許多所謂的大片基本都是殘暴的集合。結合宗教美好的電影都很少,因為這些需要宗教智慧了!是啊!宗教美好,宗教人士也是人,也需要人類文化作為媒介表達和認識宗教。。人類體現於營造美好階段性對應。
我們必須超越,超越人類 社會 局部建設的行為,體現於人類的意識境界的美好。說《西遊記》是科幻吧!說《封神演義》也是科幻,說《三海經》也是科幻。讀讀《天問》也是科幻。你會發現幾千年來人類營造美好的規律。
科幻離不開科學技術前沿的跟進和支持。那麼什麼才是如今的真正科學啊!這一點很重要,不然就會誘導人們進入科學的誤區了!此時的身口意具有了誤導民心的意思,這個罪過大了。。非常巨大。。因為你讓包括自己後代迷失於局限的瓶頸里。。而人類的美好一定要趨向更美好的。。
祝科幻工作者有更好的遮掩點,開發美好的建設,吉祥如意!!!
從《三體》《北京折疊》《遺落的南境》(《湮滅》)《雪國列車》《盜夢空間》《黑客帝國》《異界》等作品(涵蓋小說和電影)來看,今天的科幻題材廣泛,已經遠遠不止「外星人、時間機器、機器人」老三樣了。除了網路空間、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技術推動的「賽博朋克」風格作品興盛外,現代科幻作品的關注點從 科技 到人文,從自然科學到 社會 變遷,從外在宇宙到內心的心理和夢境……呈現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實驗性的發展趨勢。這其實揭示了讀者群體整體科學素質的提升以及對 科技 、生活、 社會 制度、人類存在的意義等終極問題的思考增多,是一個很好的跡象。
另外,其實無論什麼題材,都有無數的闡釋和拍攝角度,每一個題材的深度都是無限的。同樣的機器人題材,《終結者》和《霹靂五號》《AI》的闡釋就完全不同。這個都應該注意到。
個人理解「瓶頸」其實是一種誤讀,一方面,近百年來基礎科學進步很小,而且進入21世紀後,原來科幻小說中的東西/場景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實中。科幻小說中都「始料未及」的東西,比如移動互聯網都介入了我們的生活。所以有人感覺「科幻」已經跟不上現實了,或者說因為基礎科學的停滯感覺人類發展整體限於瓶頸,再美的幻想也只是幻想了。其實個人認為我們的文明發展也遵循著「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我們看到20世紀百年大進是由於前面5000年左右的積累。同樣,我們今天要想實現更加宏大的目標,比如星際航行,基礎理論和技術的積累也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在真正實現之前,它都是科幻。然而這個科幻大家可能看了很長時間了,疲憊了。不過,我相信美妙的東西不會凋謝,一些宏大的主題永遠會吸引人的興趣,指引人前進。另一方面,雖然當今影視拍攝和特效技術有了很長足的進步,但是一些科幻中的場面,比如《三體》中的星系二維化還是無法良好地可視化。這就導致了影視題材的某些限制。由於現在看電影的人比看傳統書的人多的多,所以視效上無法創新也就給人某個類型片到「瓶頸」的錯覺。這個,我覺得未來也是可以解決的。
我們的想像力是無限的。我們的內心和外在宇宙一樣宏大深邃。不信的朋友,可以試著自己謝謝科幻,哈哈。
真實觀點:科幻作品遠遠沒有到達瓶頸,而且後發趨勢無窮。
個人經驗:科幻作品是夢想和科學發展的助推劑,有夢想才會有進步,這個 社會 這個世界,需要夢想去推進。反觀 歷史 我們可以看到, 社會 的進步和發展都是在人們的不斷 探索 中推動的。夢想是人類進步的動力和階梯。
科幻從字面意思來說,就是科學幻想。所以科幻本身來說是不會有瓶頸一說的。有瓶頸的是故事。
科幻作品達到勁瓶?
開玩笑,那隻是你個人思維達到頸瓶。
一條路走不通,那很多人也往那條路走,結果就堵了,也就為一個頸瓶。
但是,
如果開發出另一條路呢?
只能說思維限制導致了大多人思維在同一個片面,而不是去考慮其他。
沒有遇到瓶頸,中國和外國的文化差異太大,中國主要以神話故事為主,主要精力的側重點不同,我認為科幻實際上是神話的一部分,科幻來源於神話,在不久的將來神話必將取代科幻。
不是,是民間很多有才華有想像力的作家,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去發表作品。中國有想像力和有才華的人並不缺少,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高手在民間。時也!命也!
⑷ 為什麼有人認為科幻小說欠缺文學性
科幻小說描繪幻想世界,我們當然能夠發現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細節設置和整體結構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們現在的社會結構和人的行為心理的。
一般的小說在進行情節描繪的時候,存在一種天熱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費筆墨在整個世界的構想上,細節的描繪和推陳出新就成了這些小說的長處。作家也不必為新的人際關系、社會行為、世界結構負責,只需直接去描繪既有世界下細微的情感波瀾和社會反映即可。
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說都是在創造一個新世界,每個細節都牽涉新世界的結構,要為人物的行為設計好相應情境,因此,他們必須不斷插入結構因素的解釋。
作家一旦將筆墨只集中在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體的文風就不免顯的疏闊。
作者依據傳統的閱讀體驗去衡量,往往就會覺得科幻小說過於粗鄙,即便是《三體》在人物設置和情感描寫上也顯得新意有餘,細致不足。
⑸ 中國科幻小說的出路在哪裡
記得以前看吳岩的科幻小說論綱說就是在國外,科幻仍然屬於小眾,屬於大男孩的,異鄉人的異世界。其實個人覺得還是慢慢積淀比較好。三體火起來應該是死神永生吧,大家更感興趣也是黑暗森林,降維攻擊這些。當時還有一篇論降維攻擊與互聯網企業的文章。小說的類別裡面有很多種,科幻也屬於其中一種。不一定非要把科幻拔高到看不起其他類別小說的地步。非科幻的粉絲不會看其實很正常,如果大家都喜歡看了,那一般就是這部書真的寫的很好,能引起很多人的興趣。像凡爾納的很多小說基本都成了推薦給學生讀的名著作品了。至於中國科幻的未來,真的不用過於擔憂。以前科幻長篇出版基本上就是只能賣幾千冊,但這幾年很多人都出了長篇,或者出了短篇選集這些,出版社也有不是只跟科幻世界相關的出版社。科幻世界好像還是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科幻類雜志,雖然這幾年這質量。科幻迷也在逐漸增多,以前讀高中在小縣城,我們班上看科幻的差不多也有十個人左右。而且這跟科學素養的關系不是很多。比如學渣的我還有對讀書不怎麼感興趣的同學這些。要走向世界的話還是要有好作品,美國能形成周邊產品這些除了跟產業相關的原因還是在於有能寫科幻的小說編劇這些。所以還是得等積淀。國外的作品看得不怎麼多,主要還是科幻三巨頭那年代的。後面的有些智商不高看不太懂。這裡面就永恆的終結看過。只是提醒一下,阿西莫夫的小說設定很精彩,但描述真的比較乏味。
⑹ 科幻小說能否對真實科學造成影響
例如'2001年漫遊太空,第三類接觸,星際之門,大西洋底來的人,人與海豚,等等。從實質生活世界取材和合理想像的影片,具有警醒現在和昭示未來的啟示意義,是有深遠影響和價值的現實主義科幻作品,而超越生活和所處世界本身,無邊無際的想像是脫離現實和無病呻吟的空想狀態,對青年和後世的人們沒有教育和危機感,屬於商業性的退化作品,不值得人們去觀賞和品味。
⑺ 現在我國科幻小說環境怎麼樣很多作家不容易賺錢
整個科幻圈受到主流人群的關注度非常的少,而且內部最近一年也是有一些分類上的爭論(並非鐵板一塊),所以雖然整體還是良性發展,但是也可以說是龜速發展,原創作者非常少(翻來覆去就那麼幾個人),有不少邊緣作者甚至只能自費出書。但是好處是很容易出頭,畢竟沒什麼競爭。
而且圈子裡配套的其他職業,也非常少(比如編輯、市場、營銷、活動組織者等等),所以科幻圈一直號稱用愛發電。並且發電量普遍不夠使用。(你知道有多少科幻圈的人,去成都、重慶參加個圈子裡的活動,都需要坐綠皮火車嗎?真的沒錢買飛機票)
而且因為受到的關注少,所以掙錢的機會就少,大部分的科幻作家都不是專職作家,都是兼職的(大劉當年也只能在電站崗位上摸魚寫書)。
為了更好地改善科幻的生存狀態,一些有志之士(幾位大咖和發展的不錯的組織),最近在開展科幻寫作班、科幻評論推廣等等工作,希望能夠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現,也希望有人能夠推進科幻的知名度。
目前領軍人物大劉(劉慈欣)本身工科男+直男,讓他去參加各種秀,擴散知名度太難了,上次在節目中他自己爆出當年摸魚寫書(三體就是摸魚寫出來的)的事情,還被國家有關部門在微博上點名批評了,從那之後他就很謹慎,大劉是目前中國科幻最大的IP。
如果對現在的科幻圈感興趣,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草根科幻,或者今日頭條--搜索草根科幻,也行。各種科幻小說的推薦,八卦介紹,絕對包你滿意。
⑻ 科幻小說有哪些特點為何作品少見
科幻小說特點:
1.科學性
2.預見性
3.故事性
科幻小說不同於其他的小說,其中有很重的知識性,並不是說有想像力有文采就可以了,小說的內容要有科學方面的知識。
這類小說難寫也難有人才,懂文學的作者很多,懂科學的作者卻極少,想要寫好寫出有實力的科幻小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要求作者本身對科學方面的事物了解的相當豐富,再加上文學才華,才能寫出有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反之,沒含金量的科幻小說,就會成為一本爛書,根本得不到專業人士的認可。再加上此類書不是十分普及,讀者群也不是很大,與科幻小說相比,魔幻、奇幻、玄幻等書選擇多,也受讀者喜歡,書商就不太願意選擇科幻。所以,就導致科幻小說冷場面,寫得少,出得少,看得少。
⑼ 談談你們對科幻小說的前景和作用的認識!
在我國第一個在北京大學開辦科幻學習班的吳岩曾經這樣說過:「科幻可以表達現代甚至後現代的主題,可以使用任何全新的文體。」而且,好的科幻小說絕對不是讓人消遣的小東西,他們反映的范圍之廣,之深是一些純文學遠遠不可能達到的。比如像我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來波維茲的贊歌》,那種對人性和文明發展的思考讓人震撼,再比如我國最優秀的科幻小說作者劉慈欣的名作《流浪地球》中,那種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的描寫,使宇宙的深邃和未知讓人心潮澎湃和扼腕嘆息。對人類的反思,對宇宙的思考,科幻文學在這方面比起純文學的起點高出許多。還有,凡爾納的對科學發展的極度樂觀到現在已經更加理性,在法國科幻文學被算作浪漫主義,而像號稱英國戰後最偉大的作家喬治奧維爾的代表作《1984》中那種對極權主義的控訴在歐洲產生了風暴一般的影響。可以說科幻文學在西方已經得到了承認,但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樂觀,首先,大家對科幻的定義都分不清,如衛斯里的毫無科學理論根據的作品被稱作科幻,其實是玄幻,而《哈利伯特》是奇幻,卻被當成科幻。再者,認識的科幻小說家太少,人們了解的科幻小說家不是凡爾納,就是韋爾斯,要不就是好萊塢大片,殊不知科幻小說大家雲集,名作輩出,還看著100多年前的作品,在時間上,已經落後了。我們可一下這一段話,對中國科幻的憂思:
「一位網友說,但是,「中國的媒體只要有個小藝人的花邊,可能就有大量報道。」一位科幻迷說,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體追逐的偶像,是財富的象徵,「美國一位科幻大師去世了,那是轟動世界的新聞。」
但中國科幻卻一直命運多桀。1904年,作為西方工業革命副產品的科幻首次被魯迅從國外引進,魯迅認為,這種文學樣式可以「導中國人群以力行」,是改變國民劣根性的一劑良葯。然而,此後,就在西方科幻進入黃金時代以後,中國科幻卻地位尷尬,頗受打擊。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科幻再次遭到批判,被認為是「偽科學」。如今,中國科幻走向復甦,但作為一個五千年來習慣於從歷史和經典中尋找答案的民族,還一時難以適應科幻那種對未來的神奇想像、對無盡可能性的灑脫描述以及對權威的顛覆。
在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的時代,在西方,科幻已被認為是一種反映人類後現代焦慮的「先鋒文學」,但在中國,僅僅被當作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兒童文學」。「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科幻的復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如果樓主對科幻感興趣,請看
中國
劉慈欣http://xjecpc.vip.sina.com/kehuanwenxue.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l/60-liu_cx/index-lcx.htm
王晉康
http://scifi.51flying.com/homepage/wangjinkang/index2.asp
何夕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h/24-he_xi/
此三人為中國科幻小說的最高水平代表
外國
阿瑟克拉客
http://book.tiexue.net/novel8010/
http://www.ebook99.com/lx_khsk_klk.htm
阿西莫夫
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science/xsa/xsa.html
海因萊因
http://www.aikanshu.com/books/8003/
此三人為上個世紀中後期公認的外國科幻三巨頭
⑽ 如何反駁科幻小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科幻小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個觀點可以這么反駁:
1、科幻小說是藉助現代科技通過聯想和想像所知拆創作出來的人類的未來生活內容或場景。而且幻想當中隱含著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它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對未來的人類生活構成潛意識的引領與暗示。在某些科幻影片中,或是提前讓人類意識到了某些生存危機,或是比較科學地描繪出了人類未來生活的景象。雖然是幻想出來的東西,但並非憑孫帶空捏造,而是充分聯系當今的某些科技成果的搭凱棗實際,所以對人類的未來具有一定的指導或引薦的意義和價值。
2、科幻小說是基於現實的合理發散,所有的書都是以現實世界為主要背景,然後抓幾個超越點。
3、任何背景架空以後,必然產生與現實生活的隔閡,然而科幻小說里的主人公卻還得以現實的方式存在,這樣就導致了人物變得很微妙,有時候任何一個情節的描寫,不是用力過猛,就是用力不足,如果情節與科幻的設定不融洽,整本書就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