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低潮
❶ 為什麼玄幻、科幻小說都在抄襲呢
這個問題我覺得不好回答,看了這么多年的小說,其實我覺得只能叫半抄襲,或者覺得這個應該叫潛意識抄襲。。。表說我在裝13 ,這只是我的一點小小的感覺,怎麼說也有7年書齡了,表罵我,我覺得吧:
一、比如從幾年前的異界之極品奶爸火了下奶爸行業,現在出現N多奶爸的書,甚至我看過某本奶爸的簡介都和第一代的差不多。。。其實不能叫抄,他們看了想寫了,也想寫好,但是大家都知道中式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定向思維的人,而作者這種很有文化的人幾乎都出現在受教育者裡面,作者們都鑽進了一個被第一個人畫好的圈子了不能出來,只能不斷的讓圈子變得更漂亮或者擴大而不能跳出這個圈子,直到某個人跳出來再畫個圈子然後一大批人在近來。。。一直循環下去,這我覺得是必然的。。。這是他們的思路被影響了,潛意思里遵從了原來的設定,如果說是抄襲,那完蛋了,所有的修仙都是抄的飄渺,所有的無限流都是抄的無限恐怖,奶爸流抄的異界之極品奶爸等等等等,現在是不是覺得龍戰天這個名字很蛋疼,當年這個名字貌似很火啊,還有什麼凌天等等。。。
二、作者的寫作風格的限定,說個名人,唐三少,他寫的書好不?好!好看不,好看!但是,有很多書友說感覺風格都是一樣或者說出了內容不一樣本質是一樣的(我不是在裝我有多牛掰。。。),說著說是看的感覺一樣,你可能是這種情況,感覺都差不多,沒有讓你的感覺產生興奮的感覺。而很多半路出來的zuozhe在寫作前肯定做出了相當多的准備,其中對其他作品的觀摩也是必要的,這就導致了他在潛意識里模仿了內容甚至模仿了風格。現在不還是有模仿極品家丁的嘛。。。就像現在幾乎說有的網路游戲抄魔獸,而魔獸是抄的暗黑破壞神一樣,千篇一律。
三、你經常會發現一個現象,現在流行穿什麼。。。流行穿什麼就有很多穿什麼,要穿的人多了,店家賣的也多了,小說也一樣,現在叫快餐文學。。。我經常會反過來讀以前的書,不是寫的太好了,是我壓根就不記得什麼內容了,讀起來就像讀第一次一樣,可以輕松的應對書荒。。。。。。而我們經常讀的神書會給你留下很深的影響,咳咳。。。扯遠了。。。我是說就是什麼題材活了,什麼讀者現在喜歡看了,那些靠寫作吃飯的人就會很容易往上面靠,畢竟為人名服務就是為自己服務嘛。。。然後就出現很多本質相同的東西了。。。現在說的原創小說。。。呵呵,也只有創出新體系新風格新內容的才叫原創吧。。。否則是不可能跳出抄襲的圈子的,而最關鍵的是很多人並不覺得他抄了什麼,我不是和其他人的內容不一樣嘛,但是那個體系,風格等等都會和前面的作品發生重合。。。
四、沒啥功底的zuozhe很多。。。超級白。。。不解釋
現在回答作者。。。起點裡面那麼多的書就沒太多是真正的原創。。。叫無限什麼的都是抄的,幾乎所有修真都是抄的、幾乎說有洪荒的都是抄的,言情的偶不知道耶。。。科幻。。。如果說是國內我們平時看的那就絕對沒幾個原創,國外的科幻我就看過一本,名字記不得了。。。說實話我看不懂,外國寫的那些科幻小說裡面存在太多的物理學知識在裡面,很專業,就我這高中水平的物理,殘念。。。而且看的也不輕松。。。
我寫完了。。。最後說下。。。偶不是在裝。。。
❷ 金古梁溫黃 ,這是怎麼個由來
金古梁溫黃分別是指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這五位武俠小說大家。當時小說作家眾多,被人們認可的寫武俠的宗師只有五位,他們每一位都創作了大量的武俠作品,雖然寫作風格不一樣,年代也不一樣,但都是經典,被人們尊稱金古梁溫黃。
1、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新派武俠小說泰斗。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台灣去世,終年48歲。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2、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
3、黃易
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2017年4月5日中風,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代表作有《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他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一心專注寫作的黃易,1989年辭去豐厚工資的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終於在九十年代,作品風靡港台地區。
4、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等。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5、溫瑞安
溫瑞安,原名溫涼玉,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刀叢里的詩》、《布衣神相》等。他在新馬以文學評論和散文起家,在台灣地區以詩人著稱,小學時已在港台地區發表詩作、評論,20世紀70年代已寫玄幻、驚悚、推理、心理、現代言情小說,但在內地則以武俠小說著稱。
(2)科幻小說低潮擴展閱讀
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則是近幾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
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1970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
但由1987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❸ 中國幻想文學的發展
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
想在數千字的篇幅內盡述1818年以來的幻想作品,這本身就是一個幻想。但當我們有這個機會時,我們卻無法抵禦這種誘惑。這僅僅因為,幻想,是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幻想是人類得天獨厚的美麗天賦,也是人類整體創造活動和生存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它更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源泉;是不是覺得這很矛盾?其實不然。因為不管人類的最終目的是什麼,達到與否都是一種事關幻想的幻滅。正是這種痛苦成為了文學創造的原動力,於是文學在幻想中誕生了。
從《吉爾迦美什》到《神曲》,從《伊利亞特》到《奧德賽》,從《理想國》到《太陽城》,從《格列佛游記》到《米克羅梅加斯》,從《天方夜譚》到《羅摩衍那》,從《山海經》到《西遊記》……這些恢宏的、不朽的著作中處處閃耀著幻想的光芒。在這里,幻想與文學似乎有著同命題的關系,互依共生,密不可分。
然而,這種親密無間的關系卻隨著十八世紀前後工業革命的開始戛然而止,現實主義文學的風頭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光芒。在這個科學時代里,誕生於法國的啟蒙運動,以其否認權威、崇尚理性思維的精神在歐洲諸國再度引起一次思想革命,對這一時期及其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科幻,這一融合了科學與文學之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這個大背景下,悄然登上了文學舞台,二個多世紀以來,翩翩起舞,以其別致而優美的舞姿傾倒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它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弗蘭肯斯坦》(科幻)——瑪麗·雪萊
1818年,寓居義大利的瑪麗·雪萊在阿爾卑斯的雪夜中創作了現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故事情節很簡單,青年科學家弗蘭肯斯坦利用死人的器官和組織,拼合出了一個人體;並在一次雷擊下使這個人體擁有了生命;可天性善良的巨人卻因面貌醜陋而不容於世界。整個故事自然是以悲劇收場。瑪麗·雪萊受限於時代,並沒有意識到她的這部小說創造了一個嶄新的體裁。更多的,這部小說充斥著哥特體小說的印跡。但在浪漫幻想、宣洩情感、尊崇自由、彌漫神秘的特點之下,《弗蘭肯斯坦》第一次引入了現代的科學原理和技術發明,這使得它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幻想與科學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這種基本特徵來源自特定的時代背景,同時也是科幻小說有異於其它文學體裁之處。從文本的自然價值上來講,《弗蘭肯斯坦》乏善可陳,但它畢竟開創了現代科幻小說這一體裁,無法忽視。
盡管《弗蘭肯斯坦》問世後在社會上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在現實主義文學的洪流下,這部小小的作品還掀不起太大的浪花。三十餘年後,法國科幻小說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出現才真正開始將科幻小說推向一個頂峰。而跨世紀的英國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則是科幻文學界繼往開來的另一位翹楚。
《時間機器》(科幻)——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1895年,威爾斯發表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時間機器》,就此這個題材被人們廣泛認知。小說中,一位時間旅行家乘坐時間機器來到了公元802701年的世界上,發現那時地球人分為兩個種族,一個是生活在地面的埃洛依族,智力僅及兒童;而另一個則是生活在地下的莫洛克族,他們用以前遺留下的機器飼養埃洛依族,並在夜間獵捕他們為食。時間旅行者的出現,自然打亂了這種社會結構的平衡。藉助小說中的時間機器,威爾斯帶領讀者進入了數十萬年後的未來乃至地球的末日,他用進化論的觀點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觸目驚心的未來畫卷。很顯然,小說中的情節是暗有所指的,這種悲觀的情緒恰恰是威爾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譏諷。
在凡爾納、威爾斯等作者的帶動下,科幻文學步入了一個更加撲朔迷離,色彩繽紛的二十世紀。科幻文學的創作重心逐漸從歐洲大陸轉移到了北美大陸上,科幻小說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優秀科幻作家和傑出科幻作品層出不窮,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茵萊因和阿瑟·克拉克這三位科幻巨頭的出現,標志著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基地》(科幻)——艾薩克·阿西莫夫
1951年,在《基地》的第一篇故事發表十年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正式結集出版了。這個系列可以說復演了羅馬帝國興衰史,是科幻文藝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史詩類作品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一生著作頗豐,其中以科幻和科普作品最為有名,他的《基地》系列描述了心理歷史學家謝頓以心理史學計算出銀河帝國即將崩潰,於是以編纂網路全書為名將人才匯集到銀河邊陲的第一基地,隨後在銀河另一端秘密地建立第二基地;藉此希翼把黑暗時期縮短至一千年。《基地》系列為科幻小說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它在這方面所做的貢獻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部科幻小說都大。第二十四屆世界科幻大會上,這套作品獲得了為其特設的最佳小說集獎,這是空前的榮譽;而阿西莫夫本人當時還以為托爾金的《魔戒之王》會贏得這份大獎。
阿西莫夫也無法忽視《魔戒之王》的成就?是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魔戒之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這篇文章從一開頭就聲明是介紹幻想文學的。但由於十九世紀純幻想文學的低潮,奇幻文學始終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線所及之處。不過,奇幻文學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再次迸發出它的青春;這首先應該歸功於英國大學教授J·R·R·托爾金《魔戒之王》系列的面世。
《魔戒之王》(奇幻)——J·R·R·托爾金
1954年出版的托爾金的奇幻史詩《魔戒之主》系列現在被奉為所有現代奇幻文學的鼻祖,這一點似乎已經達成了共識。托爾金背離了撰寫「晚安故事」的初衷,耗費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這套作品。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以純熟的、盡可能宏大的筆觸描述的史詩傳奇。霍比特人弗羅多與他的同伴們為了中土的和平,與邪惡的索倫圍繞著至尊魔戒展開了殊死的爭斗。托爾金彷彿一位優秀的說書人,用語言和文本構築出一個「比真實還真實」的「中土世界」;這里的每條河流,每座山川,每個種族都是那麼栩栩如生;故事中的每個情節似乎都正在這片神秘的大陸上演繹。對於讀者來說,沒有讀過它,你的閱讀生涯肯定會少了點兒什麼。
奇幻小說與早期幻想文學(傳說、神話、史詩等)的淵源更近,在經歷了十九世紀的壓抑和沒落後,隨著《魔戒之王》的問世,奇幻文學迎來了它的全面復甦。這是幻想文學界的一大幸事。而與此同時,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說界又開始了一場變革。「新浪潮」作家的出現對「黃金時代」的科幻小說帶來了沖擊,他們企圖徹底改變科幻小說的寫作方式,希望賦予科幻小說更大的力度,創作出更富有文學性和社會道德感的作品。
《溫室》(科幻)——布里安·奧爾迪斯
1962年,「新浪潮」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奧爾迪斯出版了他的名作《溫室》。這部作品描寫了千萬年後的地球因為自轉速度下降,終於以一面永遠朝向月亮。巨大的植物遍布大地,人類已退化成原始狀態。主人公古連便是在這樣的世界上探索著自己的人生之路。小說中奇異的自然風光和神秘的原始色彩構築了這部作品永恆的藝術魅力。奧爾迪斯的作品明顯遠離了傳統的科幻題材,致力於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思考,把科幻文學推上了一個嶄新的高度。他曾這樣評論自己的作品,「我寫的是人類的不幸,隔絕,失望,忍受和友愛。」評論家們經常分析這句話,並對他的排列順序津津樂道:人類從「不幸」開始,導致「隔絕」,繼而「失望」,但仍「忍受」,最終達到「友愛」。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運動已經窮途末路,失去了其先前的革命性和實驗性,很多作品不再比自然科學作為創作的基礎,毫無情節,只是在建築空中樓閣,探討晦澀艱深的所謂哲理;可以說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這種文學已經脫離了科幻小說賴以生存的基本屬性,難免遭遇失敗。
另一方面,奇幻文學在《魔戒之主》的感召下,不斷蓬勃發展,眾多奇幻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能與托爾金的名著並立而倍感自豪。這其中就包括1977年推出了《沙拉娜之劍》的泰瑞·布魯克斯。
《沙拉娜之劍》——泰瑞·布魯克斯
如果說《魔戒之主》是史詩奇幻的基石,那麼《沙拉娜之劍》系列可稱得上「劍與魔法」奇幻的圭臬。正是這部作品讓布魯克斯成為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奇幻作者第一人,同時也替奇幻文學打開了上世紀最後二十年的興盛之門。這一系列作品一開始是以劍與魔法來包裝的;漸漸地,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個世界就是經過一場科技災難後的地球,精靈、矮人、巨龍等傳說中的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上,進而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和歷史。
奇幻文學的迅猛發展,令科幻文學界產生了危機感。我們已經說過,「新浪潮」的發展逐漸走向了歧路,使得科幻文學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在讀者對科幻小說的狀況日益不滿的情況下,另一場「賽伯朋克」運動以強烈震顫的方式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演了。
《神經浪遊者》(科幻)——威廉·吉布森
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甫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科幻界,一時間好評如潮。這本小說是一個三部曲的第一部,同時也是導致「賽伯朋克」第一次被正視的作品。在小說中,主人公凱斯將自己的大腦與電腦網路相聯通,成為信息竊賊。小說將復雜的線索盡情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個關於未來的無法逃避的現實。《神經浪遊者》所推動的「賽伯朋克」運動是對新浪潮運動的一種反駁,它引入了資訊理論、控制論、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內容,在文化價值觀點上具有反傳統性;它又一次將科技的力量展現在科幻迷的面前,從本質上體現了硬科幻小說的回歸。
科幻文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當然,這個階段不只有「賽伯朋克」,科幻文學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多元化、邊緣化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科幻文學和奇幻文學的交叉越來越多,彼此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弭;也許,幻想文學的復興指日可待。
縱觀最近十年幻想文學的發展,明顯地,奇幻文學的勢頭更加猛烈。最近四年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奇幻文學三度掄元。在屢有奇幻佳作涌現的今天,有一個系列是我們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號稱近三十年來最佳奇幻系列的《冰與火之歌》
《冰與火之歌》(奇幻)——喬治·R·R·馬丁
喬治·馬丁是一位科幻奇幻雙料作家。他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推出的《冰與火之歌》描述了一個異常豐富充足的世界、擁有令人驚訝的可愛人物。這套偉大作品的靈感直接來源於傳說和神話,同時建構在歷史和現實之上。普通讀者很難想像在短短的幾年內描寫和架構《冰與火之歌》的世界是個多麼龐大的工程,而馬丁駕馭這個龐大世界的能力又令人嘆為觀止,每一個細節都不是信手寫來的,而是一幅嚴整的鑲嵌畫中的分子,全都有其存在的具體意義。可以這么說,《冰與火之歌》有能力驕傲地站在《魔戒之王》的身邊。
❹ 科幻小說常用詞
我覺得你好像是在問科幻的類型 下面這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九章 科幻創作中的問題(上)--------題材研究
回總目錄
第一節:科幻題材的分類
第二節:科幻題材發展的最新傾向
第三節:雙重主題的平衡
創作規律與創作方法是科幻藝術發展中帶有根本性的問題。1981年出版的《論科學幻想小說》中,不少論文都從不同方面分析了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但由於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系統性不強。1994年,《科幻世界》雜志刊登了美國科幻雜志編輯本·博瓦的《科幻創作教程》,不過這個版本盡管系統性強了,但卻忽略了科幻創作的特殊性,而只是把純文學創作的技巧照搬過來。稍後《科幻世界》又由本社編輯人員執筆寫了名為《林聰點評科幻》的系列短文。據作者介紹,"林聰"這個筆名就源自"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作者的創作意圖可見一斑。這些短文經加工,再補以範文,以《柔軟的星球》為書名出版。"林聰點評科幻"中討論了一些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在業余作者中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但由於其讀者基本是初學創作的業余愛好者,所以也混雜以大量純文學的創作規律問題。對於科幻創作的特殊規律也無法展開來深入討論。
接下來的三章中,筆者將討論科幻創作的規律與技巧。其原則是,不再涉及與純文學創作有關的那些問題,如人物塑造、情節安排等,而是集中在科幻創作本身特定的問題上。其中最主要的兩個問題:題材問題、虛構與寫實的關系問題各自辟有一章來分析。
一節 科幻題材的分類 第九章
了解題材是研究作品的第一步。無論是藝術欣賞還是學習創作,對科幻藝術題材范圍心中有數是必不可少的功課。科幻研究者們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過一些總結,不過,大多以"菜單式"地列舉題材為主。比如,中國科幻作者宋宜昌將美英科幻小說的題材總結為以下幾類:"太空題材、生物與環境、戰爭與兵器、過去未來的歷史、惡夢和警世、大災難和世界未日、超越時空、技術和技術製品、城市與文明、機器人和超機器人、機制思維、超能力、進化畸形、性和性異常、污染問題、反科幻題材。"(《美英科幻小說的題材》,引自《論科學幻想小說》)
英國的布賴恩·艾什將科幻題材分為十九類之多,計有"宇宙飛船和星際旅行、太陽探索和太空殖民、生物和環境、戰爭和武器、銀河帝國、未來和被替換的歷史、烏托邦和噩夢、災難和末日、丟失的世界和平衡的世界、時間和多維空間、技術和機械製品、城市和文化、機器人和合成人、電腦和控制論、遺傳變異體和共生體、心靈感應和超感官知覺、性和禁忌、宗教和神話,內在世界。"
日本科幻研究家石川喬司和伊藤典夫則將題材分為九類,計有"宇宙和異星生物、未來社會、幻想和奇異世界、時間和多維空間、人類進化、毀滅和末日、冒險及神奇性、諷刺幽默性、古典科幻。"
對於初步接觸科幻藝術的人來說,這樣的列舉有助於他迅速了解即有的科幻作品,並且了解不同題材在這些即有作品中的分布。但這種研究無助於認識的深入。因為它的分類標准太過於依賴研究者的個人愛好而不是一定的邏輯線索。並且,由於不能揭示題材發展的內在邏輯,使得人們只能了解以往的題材,而無法預測題材的演化和發展,在題材創新方面作用不大。
在本書中,筆者提出一個分析科幻題材的標准:根據作品的核心構思與科學體系本身的關系進行題材劃分。這與本稿將科學價值視為科幻藝術根基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按照這個標准,科幻藝術的題材分為以下幾類:科學發現題材、技術創新題材、毀滅或文明倒退題材、荒誕題材。一 科學發現題材
科學活動最基本的內容就是探索未知,描寫科學探索活動的科幻題材就是"科學發現題材"。這種題材又可以分成兩小類,一類是正規的科研題材,一類是自然之謎題材。所謂正規科研活動,就是由科研機構有組織,有計劃進行的科研活動:有科研課題、有科研規則、有財務動作方式、有組織管理方式等。描寫這樣的科研活動,可以體現科學家的精神面貌,體現科學家生活方式與社會關系特點。純正的科學精神也正是在這樣的科研活動中得到體現的。正規科研題材的科幻作品還可以激發讀者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如果嚴格定義的話,只有這類題材的科幻作品才是純粹的"科學幻想小說"。
然而,在科幻創作中,這類題材最少被運用,只是到最近才由一些與科學界關系較密切的作者引入歐美科幻界。中國科幻在早期曾涌現過很多這類題材的作品,一旦走向成熟,則開始把它拋在腦後。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想寫這類題材,作者首先要對科研運作機制有深入的了解。他要了解當今科研活動的前沿課題,要了解科研機構的組成和動作方式,要了解科學家的生活方式、行為特點。一句話,他要麼是專業科學家,要麼必須常與職業科學家打交道。隨著科幻藝術的發展,大量的文藝作者、業余作者涌到這個領域中來,他們很難達到這個要求。迴避這個題材,也就迴避了創作上的弱點。
正規科研活動的成果要引起社會影響,需要很多過程:從基礎科學到應用科學,從應用科學到應用技術,從應用技術再通過市場開發變成產品。因此,一種正規科學研究活動成果在科學上的意義與其社會意義往往不成比例。相對論是偉大的科學發現,但到現在對普通人的生活也沒有什麼直接影響。而且,職業科學家的生活往往也是單調和枯燥的。一連幾十個小時在儀器前作記錄,這種工作精神很可敬,但很難編成精彩的故事。許多科幻小說都有這樣一個模式:盡管以科研活動為主線,但總要以殺手、特種軍人、冒險家為主要人物。
所以,要寫好這類題材,非要有極高的功力不可,《龍卷風》就是此類題材的代表作。這部影片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與高度的娛樂性結合起來,真正作到了雅俗共賞。我認識的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朋友和非科幻迷不僅看懂了這部片子,而且為主人公的高尚人格所感動。這正是優秀科幻作品的價值所在:既有娛樂性,又有藝術性;既體現了科學精神,又有票房收入。
在科學家們有計劃地探索求知的同時,自然界本身也常常對科學和科學家提出挑戰。在科研院所里,科學家向自然界發出挑戰。而在自然之謎面前,科學家則是在應戰。科幻創作中,使用自然之謎題材的比例要高於正規科研題材。自然之謎是突發的,無頭緒的,神秘的。相比之下,正規科研活動則要循規蹈矩地進行。以自然之謎為題材,還可以不把科學家作人物角色,因為自然之謎能出現在任何人面前,象《E·T》里的外星人便僅與幾個孩童為伴,科學家成為背景人物。正規科研活動系統而刻板,研究自然之謎則類似於破案推理,可以寫得離奇曲折,這些都為作者帶來創作上的方便。
出於一種創作上的惰性,自然之謎題材作品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謎"上,如飛碟、野人、外星人、等等。特別不能原諒的是,許多中國科幻作者也蜂擁在這些題材上。其實中國的自然之謎為數並不少,古代有懸棺、仙蛻,現代有天池怪獸等。這些"謎"不僅有中國特色,而且因為外國科幻作家基本不涉及,仍然保持著新鮮感。 在《林聰點評科幻》中,作者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談到這個問題:"《魔鬼三角與UFO》的故事背景是魔鬼三角,本來就是神秘莫測的地方,但許多後來者把這個典型的環境用濫了。作為中國科者,可否以涼山黑竹溝、藏北無人區、湖北神農架、樓蘭古國遺址等,作為科幻故事產生的'環境'呢?"(《科幻世界》95、7、17)
另外,在運用自然之謎題材時,作者應該嚴格掌握科學與偽科學的界線,要對題材進行科學分析,至少是以科學態度進行的分析,不要受通俗小報的影響,以武斷的筆法描寫這些題材。
二 技術發明題材
通常人們所說的"科學"多半是指各種應用技術。技術可以直接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所以也比較好組織情節。因為這種方便性,以技術發明為幻題材的作品在科幻小說中占壓倒多數的優勢。這些作品,嚴格來說應稱為"技術幻想小說",
凡爾納的小說里也有不少新奇技術,但那些技術大多為科學探險服務。人們耗巨資修建的大炮,就是為了把人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別無功利目的。演變至今,寫技術發明題材的作品主要強調技術的實用性,要麼是資本家榨取利潤的工具,要麼是獨裁者爭服世界的工具。在傳播科學精神方面,這樣的作品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它們的主題並非在此,技術發明只在其中充任道具。
技術發明題材又可細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中心題材。這類題材中,某項發明創造是故事的直接線索,剔除這項發明,故事就不成立。大部分技術題材作品屬於此類。另一類是技術背景題材,籠統地展示高新技術,但與情節無必然聯系,將其中一項技術換成另一項技術,故事情節依然成立。《星球大戰》是這類題材的典型。
對於從未接觸過科幻的人來說,技術背景題材可以給他們眼花燎亂的新感受,同時又可以看到他們熟悉的情節模式。所以有些吸引力。但對於科幻迷來說,這類題材是最缺乏想像力的,只是把老故事裝入新背景中而已。
三 毀滅題材
無論是科學發現題材,還是技術發明題材。講的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毀滅題材則相反,描寫各種天災人禍使人類文明發生倒退,甚至滅亡的可怕影像。在毀滅題材中,科學體系被破壞甚至完全消失。毀滅題材不常被選用,但產生的影響卻勝過其它題材。在表達對人類命運的憂患意識上,毀滅題材中最合適的選擇。
按照作品中文明毀滅時間與當今時代的前後關系,毀滅題材又可以分為前毀滅題材和後毀滅題材。亞特蘭梯斯大陸題材是前毀滅題材的代表,冷戰時期的核毀滅題材是後毀滅題材的代表。在傳達憂患意識方面,後毀滅題材的感染力要更強一些。
隨著冷戰的結束,毀滅題材走向低潮。核災難題材顯然過時了。描寫極權統治帶來的文明倒退也不再流行。有些作品專寫科技進步造成人性的被壓抑,描寫一種看似進步實則倒退的毀滅景象。但這類作品目前大多是模仿之作,作者本人對人類命運並未作深入思考。
《未來水世界》是毀滅題材的新創,在這部影片中,既未交代毀滅原因,也未描寫毀滅過程,而是直接把毀滅結果當作故事背景。一片蒼茫的水世界表達著製作者的憂思。在其它毀滅題材作品中,毀滅的往往只是物質文明,文明本身還通過人物行為或隱或現地體現著。而在《未來水世界》中,文明被徹底地予以毀滅。電影中所有人物都可以說是原始人、野蠻人。一部科幻片,卻給人以濃郁、質朴的原始之美,算得上是一種突破。
毀滅題材往往是一種史詩般的題材。其它科幻題材可以只描寫人類社會某一局部領域里的故事,毀滅題材則必須是全景性的、整體的,作者必須有寬廣的知識面,否則很容易將這類題材寫得空洞無物。毀滅題材也很難挖掘,判斷現實生活中哪些事物全有令人憂慮的前景,對作者的思想水平也是個考驗。
四 荒誕題材
貌似有科學根據,實則全無科學基礎的科幻題材,屬於荒誕題材。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作者明知內容不科學,但仍要這樣寫;或者並不考慮它是否有科學可能,但不跨越超自然的界限。這類題材與不熟悉科學知識所形成的錯誤題材不同。二十世紀以前如果寫月球人,火星人,是嚴肅的科學幻想,而今再寫火星人,如無令人信服的解釋就有荒誕色彩了。
荒誕題材基本上是寓言式作品,在"文藝類科幻作品"和"科學傳奇作品"中佔多數。盡管沒有真正的科學依託,但不影響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其中一些作品即使按普通文學的標准看,也屬於荒誕作品,如《猿猴世界》。開拓其它題材領域,作者可以引經據典,積累素材。開發荒誕題材,則幾乎全依靠作者的想像力。作者必須將不可能視為可能,將無聯系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迄今為止,威爾斯的荒誕科幻題材仍然無以倫比。象時間機器,隱身人、神食這樣的荒誕題材都是他開拓的。
具體到一篇科幻作品中,只使用單一題材的情況是不常見的。尤其是大容量的長篇科幻作品,常常是兩個甚至多個題材的綜合。比如《殺人三葉草》是天文災難與遺傳變異題材的綜合,《終結者》是時間旅行與機器人題材的綜合,等等。如何在一部作品中分清不同題材的主次,也是作者需要注意的問題。
題材分類總表
大分類
小分類
代表作
科學發現題材
科學研究題材
《會合第十行星》
自然之謎題材
《雪山魔笛》
技術發明題材
技術中心題材
《斯芬克斯之謎》
技術背景題材
「太空劇」式科幻作品
毀滅題材
前毀滅題材
《冰人》
後毀滅題材
《殺人三葉草》
荒誕題材
《冰與火》
二節 科幻題材發展的最新傾向 第九章
尋找新的科幻題材,一直是科幻作者的難題。科幻很大程度上是比創新的文學,寫別人重復的題材,不要說讀者,作者自己就覺得不好意思。而在題材上創新總難於在情節上創新。逼得許多科幻作者走上荒誕怪異之路。
為尋找科幻題材,大家想了不少辦法。《科幻世界》以前有一個"點子拍賣行"的欄目,讓讀者提供題材。當然,這個欄目也是為了提高讀者的參與意識。由於讀者年紀較小,沒有多少真正有價值的題材出現在這個欄目上。98年出現了"奇想"欄目,與點子拍賣行一脈相承,但水平上和總體結構上要提高一塊。據創辦者唐風編輯說,他是想把這個欄目逐漸發展成硬科幻欄目,因此不光要注重參與性,也要注重參選題材的可行性。不過這種由讀者提供的"題材點子"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更多地是先有一個設想,然後再尋找科學解釋,或者說是往科學知識上"套"。科學上的可行性差、"硬度"差。
尋求題材創新之路,需要了解國外科幻創作在這方面的實踐。目前,科幻創作水平較高的作者在題材選擇方面出來了以下這些傾向。一,從遠到近的傾向:
"遠科幻"、"近科幻"這兩個詞彙是今天的科幻愛好者不熟悉的。但在幾十年前,它卻是前蘇聯和中國科幻作者們討論的一個重點問題。當時,這兩個國家的科幻創作隊伍多來自科普陣營,創作中嚴守即有的科學知識。後來發現相比之下,西方科幻作品的想像力要大膽得多,便認為科幻創作方面應該更遠一些。
與之相反的是,西方科幻作者卻在走一條越來越靠近現實的路子。科幻作者大凡進入成熟,總是不再願意寫那些銀河帝國、時光機器之類過於玄虛的東西,而希望回過頭來,寫一寫身邊的事物。所以近些年來,這種從現實跨進一步的科幻小說流行起來。這里的現實,一是指現實的時空。如當代美國科幻作家米切爾·克萊頓的所有代表作,故事背景都是當代,也有具體地點。就連那個著名的"侏羅紀公園"在多米尼加的什麼地方也寫得很清楚。二是指現實的科學技術,在已經存在的最新科技成果上進行只跨前一步的想像,比如《侏羅紀公園》就是以當今古生物學知識為基礎展開想像的。這種跨進一步的想像能紮根在扎實的資料基礎上,反而能豐富小說的細節。並且這種小說里的想像也給人以相當的可信性。
實際上,科幻先驅凡爾納喜愛選用的就是這種題材,凡爾納貌似大膽的幻想,基本上都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與知識背景下進行"更大、更快、更強"的假設。直到威爾斯的作品出現後,科幻創作才放棄這種題材選擇方式,採取了作者自創創意,再與科學掛勾的模式。近來出現的返回科學和現實的傾向可以是一種藝術本身螺旋上升的規律所致。
美籍羅馬尼亞作家佩特魯·波佩斯庫的科幻小說《接近亞當》正是這種"跨進一步"的作品。這部小說的時空背景非常明確:一九九五年的肯亞。當時由西方國家推行的民主化運動在這個國家裡導致大規模動亂,這場動亂成了小說的基本背景。小說中那個野人出沒的"馬烏山脈",一般的世界地圖集上就可以看到。肯亞曾因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被視為非洲國家的代表。小說中對當代非洲國家社會發展和民族關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寫,一點也沒有白人至上主義的痕跡。而且這些描寫並非橫生枝節,都是與主要故事情節相聯的。使人在閱讀緊張的情節時自然了解了當代非洲的面貌。
小說中的科學知識非常豐富,又與探險性的情節結合得較好,通俗易懂。小說中一些科學細節,比如主人公用舌頭舔化石以識別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獅吃掉幼獅以便加入獅群等,除非對科學研究有相當了解,靠閉門造車是寫不出來的。小說中科學界內部矛盾的刻劃也細致入微,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家,什麼是投機取巧、沽名鉤譽之輩,讀者在這部小說里能看到清清楚楚。這也是傳統科幻中"科學怪人"之類的漫畫式形象所不能比擬的。
在卡通電玩的影響下,中國科幻充滿浮躁之氣。嚴肅而又不失趣味的《接近亞當》應該是中國科幻作者學習的範本,也是幫助中國科幻迷了解世界科幻創作潮流的一部好教材。二,從神話式科學到現實科學的傾向。
值得一提的是,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科學界逐漸接受科幻藝術,兩者之間的交流和接觸日益增加,將真實生活中的科學研究工作寫入科幻題材的嘗試也在增加。與早期科幻作品中所謂"科學怪人"式的科學家和陰謀詭計式的科學研究相比,這些作品中科學工作更接近於現實。這是科幻藝術提高科學含量的重要表現。只是這種趨勢在國內尚未開始。
這種趨勢體現了在題材開發這個問題上總體思路的變化。以往科幻作者總是使用"外推法",也就是先確定一個幻想性構思,然後再尋找它與現實科學之間的聯系。由於確定構思的基礎是為了方便敘事,所以在向內尋找科學根據時往往不成功或牽強附會。而目前內推法逐漸發展起來。所謂內推就是從科學發展的實際可能推廣開來尋找創意。這需要對科學有相當的了解。
這里,我們把情況分成兩個方面來談。(1), 一些科幻作者本身是專業科學家,他可以把專業研究的成果轉化成作品題材。這方面,國外的克拉克、卡爾·薩根,國內的潘家錚等是這一類型科幻作者的代表。隨著科幻藝術影響的增加,越來越多的職業科學家將進入這個領域,他們會把科學界最新的前沿動態引入科幻創作,讓科幻真正與科學的時代脈搏相吻合。而在以前相當長的時間內,科幻只是形式上走在科學發展前面。
(2) 如果科幻作者沒有從事專業科學研究的可能,那麼,他應該把精力放在研究某項科學成果的社會影響上。這里,既要求作者有廣博的學識和閱歷,又要求作者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尤其是後者,它對科幻作品本身能否把科學實踐"神似"地反映出來關系很大。 由於大部分科幻作者都不可能從事職業科學活動,第二點對科幻作者更有價值。特別是目前不少科幻作者受過大學的專業化教育,他們更熟悉本專業的前沿課題。目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門類加在一起接近兩千,且每個門類中都有不止一個前沿課題,從這里開發題材,可以大大豐富科幻藝術的"題材庫存"。
目前的科研課題如果以其創作價值來衡量的話,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技術細節上都可行,只是沒有實際操作的課題或設想,如可居三十萬人的單體建築,從青藏高原到天津入海的"朔天運河"、軌道太陽鏡、喜瑪拉雅山爆破峽谷、台灣海峽海底遂洞、冰山艦船、導彈艦等。其中也包括設計上可行,但現有技術條件不具備可行性的課題;或者技術上可行,但實際上不需要作的項目。另一類是從需求角度提出的課題,這些課題只講人類文明發展中需要解決哪些問題,而不考慮現有條件是否可以達到這一點。
以上這兩類課題都可以成為科幻小說的選題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單個作者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讓他們從大量的資料堆中選擇有關課題很是勉為其難。因此,科幻編輯和情報資料人員應該幫助他們去尋找合適題材,其中包括定期出版"新科技發展動態追蹤資料匯編"等文件。三,對真正社會科學題材的重視。
在以往的科幻小說中,盡管有社會寓意的作品不少,但純粹社會科學題材則不受重視。這與社會科學的嚴謹性與完備性無法與自然科學相比有關。不過隨著社會科學的成熟,它在科幻作品裡也逐漸留下了身影。美國行為科學創始人斯金納的《沃爾登第二》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文科幻小說中,出現過寥寥幾篇純粹社會科學題材的科幻小說。一是台灣作者葉言都的《高卡檔案》。這部作品討論了兩性比例失衡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是大陸作者鄭軍的《資產評估》,討論了個人資產高度貨幣化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最近發表的鄭軍的《青色》,則討論了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個體行為規律與整體社會規律之間的關系。不過這些作品都不成熟,影響也不大。
人們常常將探討人性或社會問題的科幻作品誤認為社會科學題材作品。其實,社會科學是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並非一定與人性有關,象金融學就與人性扯不上什麼關系。社會科學發展至今,早以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象語言學,法學這些成熟的社會科學,掌握起來絕不比物理學容易,並非門外漢可以通過一兩本入門小冊子可覷全豹的。所以本文把社會科幻與自然科幻當成一種題材上的區別,而非形式上的區別。人們常把三大反烏托邦作品視為社會科幻的典範。其實這三部作品都是寓言性的科幻小說,與嚴謹的社會科學並不沾邊。四,對傳統題材的再開發
科幻創作與任何文藝類型一樣,題材創新的潛力終歸是有限的。不可能篇篇作品都有新的構思。所以挖掘傳統題材的潛力也是科幻創作在處理題材問題上的一個主要手段。比如完稿於一九八四的日本科幻小說《銀河英雄傳奇》,就將傳統的太空劇題材寫到了恢宏精緻的程度。情節含量與人物塑造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和《失落的世界》雖然繼承了二十世紀初柯南道爾的題材,但加入了現代遺傳學和動物行為學的內容。《衛斯理系列》中的許多故事都選自西方作者的科幻作品,但將它們很好地本土化,並在情節方面進行了加工。這些都是題材創新的實例。大陸青年科幻作者柳文楊將前蘇聯科幻小說作者德涅伯羅夫的短篇《蟹島惡夢》的題材發展成長篇《神奇螞蟻》,也取得了成功。
三節 雙重主題的平衡 第九章
自從小學開始,大家就知道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思想。然而,一部科幻作品卻往往要同時照顧到兩個主題:既然是科幻,那就要把假想中的科學突破寫好。既然是文學,就要寫出人性方面、社會方面的主題。這種雙重主題的要求無疑給作者帶來很多挑戰。即使象克拉克那樣的大師級人物,也很難平衡兩者的關系。讀者和評論家們也往往在雙重主題上挑剔作者,因為一個主題挖掘得深,另一個主題寫得泛泛是最常見的情況。只有單純的社會幻想作品才可以不考慮其中的科學主題。
處理一部科幻小說中的雙重主題。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 "科學的社會功能"是科學與人性兩者的交匯點。一部科幻作品如果能把重要筆墨放在這上面,就能同時兼顧兩個主題。第二 如果筆力不足,一定要"棄一保一",著重寫你擅長的那部個主題。而將另一部分作為附屬品。這樣至少能保證你的作品有特色。如果在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定要將兩方面都照顧到,那麼或者在情節上陷入混亂,或者寫出四平八穩,但沒有特色,老生長談的作品。
❺ 關於科幻小說的題材
科幻分為軟科幻和硬科幻,軟科幻以作品瑰麗的想像力為核心,影科幻則需要扎實的各學科的豐富知識才行。
本人擅長的是軟科幻,不用扎實的專業知識,靈感來自四面八方。從小就認為萬物皆有靈,哪怕是一台電視機也有它的脾氣,而靈魂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你可以假設許多可能。
還有就是,有個故事說到,古代一位帝王狩獵時與隊伍走散,不想看到不遠處有隻老虎,他用盡全力射箭向它。待眾人趕到的時候才發現,那不是老虎,而是一塊石頭。而他的箭牢牢地射中了石頭。待他再度射箭時,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射穿石頭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人在危難時的能力會一下子爆發,而人們隱藏的潛力就能成為最好的素材。
另外,逆思維也是一個好的處理,比如可樂稱霸時,雪碧打著非可樂的宣傳,一下子就為自己贏得了暢銷飲料的地位。也就是說,盡量少去走別人走濫的路,劍走偏鋒才是制勝的關鍵。和別人不一樣,才是脫穎而出的技巧。
說了這么多,期待親的作品,加油。
❻ 第五號屠宰場的作者簡介
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 Jr,1922年11月11日 - 2007年4月11日),知名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馮內古特在1922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他著有十多本小說和許多的短文、評論,極受好評;曾被許多作家公認為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亦曾公開推崇他為美國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美國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他父親長期失業,因此決計不讓馮內古特去學建築或藝術,而要他象他哥哥那樣去學化學。馮內古特從1940到1942年在康奈爾大學主修化學,雖對自然科學不感興趣,然而這方面的豐富知識有助於他後來獨特風格的形成——用科學幻想的意境諷喻現實,將荒誕不經的幻想與重大的社會題材結合在一起。
他雖然也寫劇本和短篇小說,但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他的頭兩部小說《自動鋼琴》(1952)和《泰坦族的海妖》主要採用傳統的藝術方法,科學幻想的成分較多,因此在50年代一度被看作科幻小說家。《夜媽媽》(1961)從內容到形式有根本性改變,此後作者就形成了被稱作「黑色幽默」的獨特風格。他60年代陸續出版的三部長篇小說《貓的搖籃》、《上帝保佑你,羅斯瓦特先主》,尤其是《第五號屠場》是他創作的高峰,極受美國評論界和讀書界的推崇,在青年學生中還出現過「馮內古特迷」。七十年代「黑色幽默」流派趨向低潮,但他的作品《頂呱呱的早餐》、《囚鳥》等仍受重視與歡迎。
2007年,庫特·馮內古特因在紐約的家不慎跌倒,導致腦部嚴重損傷,不幸去世,終年84歲。
❼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1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本科幻小說,它由加拿大的揚·馬特爾所著,它講述了少年Pi和一隻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了227天的經歷。
少年Pi在一艘小小的救生船上與理查德·帕克共度了227天,他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學以致用與擁有極強的動手能力。他把以往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了改造救生船上。救生船上有一個簡單的救生裝置,他使用了救生船上的一切可利用的材料,把救生圈加在裝置上,上面再鋪一些救生衣為自己搭一個簡易的小筏。而Pi為了自己的人生安全,把救生船留給了帕克,讓它安逸地留在船上。他自己卻待在小筏上,用一根長繩系在筏子在救生船的一頭,以防丟失救生船。利用數學把船上所有的物品進行了統計,並且計算了自己的口糧足以讓他支撐多久,飲用水能維持多久。
少年Pi在與帕克相片的時間里,他顯示了他驚人的訓練師的天賦。他想出了各種辦法與帕克劃清界限,得到他所應在救身船上得到的地位,並且慢慢嘗試去馴服它。他用的馴獸師常規的馴養法哨聲來對這只孟加拉虎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效果不明顯。他使用了動物自己的劃領地的做法,把尿液劃清區域,讓帕克清楚自己的領地。他也用食物和木棍來馴服帕克,讓它知道它該對Pi持有的態度……
Pi為了不使自己和帕克餓死,他嘗試著使用魚具釣魚,可是卻只遇到了討厭的魚把魚餌都吃光了還釣不上來。Pi甚至把鞋子上的皮作為魚餌來釣魚,結果就是魚沒上鉤,一無所獲,甚至還把魚具弄丟了。第二天仍然沒有任何收獲。但是Pi並沒有放棄,他一直堅信活下去需要毅力與堅定的決心。就在這里,一大群飛鳥在空中飛過,解決了他們的食物問題。
Pi是不幸的,在求生的路上有老虎相伴,每一天都過的擔心吊膽。Pi又是幸運的,如果沒有老虎帕克的陪伴,或許他也已經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2
書能使人豐富課外知識,書能給人們帶來愉快,書更是我們能吐痰心聲的好朋友。讀書正如冰心所說的:「我讀書奉行九個字:讀書好,好,讀好書。」好的書籍猶如人生導師,啟迪著我們如何生活,怎樣做人。
今年,我看了楊馬特爾作者寫的文學作品中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本扣人心弦的書本尋找答案。
故事中,一艘孤單的小船,一個落難少年,一頭孟加拉虎,在南太平洋上進行的最艱難的生存考驗。他們在這廣大無邊際的汪洋中展開了一趟驚人之旅。七個月後,派和老虎從菲律賓漂流到了墨西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當那隻老虎著陸了下船後,頭也不回的邊往叢林深處里走去,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這讓派十分難過,當他被當地「居民」救起時,悲傷的淚水滾滾流下。
這本名著《少年Pi的奇幻漂流》深刻地印在了我腦海中,同時也打動了我的心。並教會了我:就算在人生低潮,我們仍要抬起頭,永懷著堅強的心,努力地向前沖。也同時讓我學到了,原來兇猛的動物會攻擊人類,是因為它們也在困境中。還讓我明白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個道理。
我們生活在一個幸福和諧的世界裡,我們經歷的苦難很難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面的主人公Pi失去家人、甚至失去一切相比。但是我們身邊也有一樣的人,例如:有一個叫黃美廉的女子,她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症。這種病的症狀十分驚人,因為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裡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根據她的情況,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這種不向命運屈服、熱愛生命的人都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的品質。
楊馬特爾作者這本名著,讓我知道,一切皆有可能;只要你願意相信,你就是下一個少年派,在汪洋大海中找到了你的人生方向。
前路漫漫何所依,書香濃濃伴我情!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3
「我要活下去。我要結束這個噩夢。我要戰勝困難,盡管困難很大。」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是我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看到的。時至今日,這本書的主人公Pi身上表現出的戰勝絕境的勇氣,都使我無比敬佩。
Pi的父親是動物園園長,一場海難使Pi的全家和大部分動物都喪生了,只有他和幾只動物坐著木艇倖存,最終小艇上只剩下了他和一隻老虎。在老虎的刺激下,Pi以罕見的勇氣和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最終漂回了陸地。這本書驚心動魄而又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和堅強,讓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Pi很怕老虎會吃了他,但本能告訴他,活下去的法寶就是勇氣。於是,Pi開始嘗試著馴服老虎,勇敢地在小船上和老虎劃分領地。在漂流途中,Pi遇到了很多危險,如吃人島和鯨魚、風暴等,但Pi沒有屈服、絕望,而是用自己的勇氣戰勝了它們。可以說,是無所畏懼的勇氣讓Pi活了下來。
看完這本書,我突然想到:如果把這只可怕的老虎比作生活的種種困難、障礙,那麼我們就應該像Pi一樣,勇敢地去戰勝它們,用勇氣征服它們。有一次在鄉下散步,經過一條小河,只能踩著河裡的石頭過去。看著凹凸濕滑的石塊,我害怕極了,半天都不敢動。但是,最終我還是鼓足勇氣過去了,相安無事。這件事情同樣告訴我:只有勇敢去做,才能成功。
在一個人身處絕境的時候,勇氣能讓他絕處逢生;同樣的,勇氣也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戰勝困難。勇氣,是制勝的法寶,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只要擁有了勇氣,那麼,我們就可以做一個生活的強者!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4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講述的是關於冒險、希望、奇跡、生存和信心。讀完這本書後,我了解了什麼是精神力量,什麼是信仰,什麼是神。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本書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派的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使得他從小就很了解動物的習性。在後來舉家遷往加拿大時,在船上他們遇見一位殘忍成性的法國廚師,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里的一些動物,因為父親打算把它們趁機以高價賣掉。然而貨船中途沉沒,派的家人全部遇難。Pi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馬砸進海里,他僥幸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於是,他開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歷程,與他同時處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外,還有一隻鬣狗、一隻猩猩以及一隻重450磅的成年孟加拉虎,由於海關官員的失誤,這只孟加拉虎注冊了一個正兒八經的紳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受傷的斑馬和猩猩,理查德·帕克咬死了鬣狗,並將他們吃掉。接著,17歲的少年Pi海上生存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少年Pi和理查德·帕克互相為敵,卻又互相依賴,最後他們經歷了重重考驗,通過了缺水、缺少食物、狂風暴雨、病魔等困難,終於生存了下來,然而,少年的伴侶,那隻孟加拉虎,卻頭也不回地走了。整個故事十分精彩,讓我深深地感覺到主人公的聰明、勇敢、堅強。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感觸很深。無論從什麼方面來看,本書都是一部奇特的`小說。它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歷險故事,一個關於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的寓言,一部引人入勝的超小說。機智使它更有活力,恐怖為它增添了趣味,它是一位不同尋常的天才的作品。其實,在每一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理查德·帕克。他會在危難的時候,咆哮出柙,眈眈向人,卻又與人相依為命。
《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書!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讀後感5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是一本象徵冒險與勇氣的小說,它被製成電影,在世界各大銀幕上展出。它的名字很特別,「少年 pi 」?「 pi 」他不讀「屁」,讀「 π 」,一個擁有無限小數的圓周率,一個繪制著神秘與冒險的名字,而這個名字的擁有者就是故事的主人公——派西尼· 莫 利托·帕特爾。
派從小生活在一個印度動物園里,每天和動物們接觸,可有意思了。可由於印度當時政治混亂,派全家一起踏上了駛往加拿大的貨船,並把動物園里的動物賣向世界各地。不過船在途中的一個夜晚失了事,動物們也全都跑出來了,派則意外上了一個救生艇,與一隻重 450 磅 的孟加拉虎——理査德·帕克開啟了緊張刺激的太平洋之游!
派的故事和《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魯濱遜的故事十分像,兩位主人公都具有冒險精神,並都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力更生,但相比下,我更敬佩派,派大不了我幾歲,可他在太平洋上除了一隻可以用來馴服理查德的哨子,一些有限的食物,一塊油布上的地盤,其餘還有什麼呢?就連中途在太平洋上遇見的瞎眼法國人也被理查德給吃了。而魯濱遜有固定的住所,有豐富的食物,還有一個忠心耿耿的僕人,派的「僕人」卻是一隻隨時可能吃了他的老虎,相比下,魯濱遜的不幸又算得了什麼?
你試想,讓你在海上生存十幾個月,沒有富含營養的食物和淡水,隨時有可能被鯊魚或老虎吃了,在這種惡劣的環境和極度恐懼下,你掐指算一算,你可以活幾天?三天!最多三天!但派不一樣,他雖然害怕,懂得動腦筋,動手,將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從一開始對磨難的膽怯變成了對磨難的挑戰!他讓我明白了什麼是冒險的精神,什麼是希望的力量,什麼是奇跡的發生,什麼是生存的磨難,什麼是永恆的信心!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磨難和成功相對而馳,希望和失望一起閃爍,悲哀和開心一齊出門,所有的酸甜苦辣都是我們行駛的絆腳石,不要像他屈服,想派一樣去征服它們吧,我們要「扼住命運的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