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科幻小說推到世界級的是
① 三體好看嗎,看過的說下
很好看的科幻小說。
《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作者劉慈欣。該系列小說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於2006年至2010年由《科幻世界》雜志連載,出版。
《三體》三部曲講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作品對人類歷史、物理學、天文學、社會學及哲學等均有涉及,從科幻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全書格局宏大,立意高遠,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底小說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反響熱烈,[1] 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星雲獎」等五個獎項提名。[2] 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3] 。10月,作者劉慈欣因該作獲得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4]
② 為什麼中國只有三體獲得了雨果獎
三體是一部非常優秀的科學著作,而且他也獲得了雨果獎,然而為什麼只有三體這一本書獲得了雨果獎,國內的其它優秀作品卻不能夠獲獎。主要是因為三體的想像是非常的。龐大的而且在科幻小說界也具有很高的地位。而且三體把中國的科幻文學推到了世界。所以說三體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三體也是非常具有中國科幻的代表性等,它代表了中國科幻小說目前的高度,代表了我們國家的科幻小說人才的水平巔峰。所以他值得雨果獎。而其他的小說也並不是不優秀,只是他們還沒有達到三體這樣高的高度。
③ 三體的主要簡介
《三體》是中國大陸作家劉慈欣於2006年5月至12月在《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的一部長篇科幻小說,出版後成為中國大陸最暢銷的科幻長篇小說之一。
2008年,該書的單行本由重慶出版社出版。本書是三體系列(系列原名為: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該系列的第二部《三體II:黑暗森林》已經於2008年5月出版。
2010年11月,第三部《三體III:死神永生》出版發行。 2011年,「地球往事三部曲」在台灣陸續出版。小說的英文版獲得美國科幻奇幻作家協會2014年度「星雲獎」提名,並榮獲2015年雨果獎最佳小說獎。
主體脈絡
人類對太空發射的信號,被四光年以外的三體文明截獲,兩個文明從此開始了博弈與較量。在基礎科學被三體文明鎖死後,人類開始以「面壁計劃」對抗三體人的高等文明,並發現黑暗森林法則,贏得並維系了脆弱而短暫的和平。
藉著隱藏在黑暗的宇宙背景當中其他超高等文明的手,人類毀滅了三體的文明,但也為自己前路埋下了隱患。
(3)把中國科幻小說推到世界級的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政府加強「科技興國」宣傳、科技事業不斷發展,出現了諸多有利科幻創作的條件;同時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創作隊伍逐漸更新,一些從科幻迷中分離出的精英化讀者也成長為作家。
劉慈欣1999年起在雜志《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此後接連創作了多個中短篇小說;在2006年1月發表短篇小說《山》時,許多讀者去信說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劉慈欣就決定不再寫中短篇了;
「有三顆無規則運行恆星的恆星系」這個構思他最初打算用來寫短篇,後來發現能寫成一部長篇小說,於是把這和吳岩在《中國軌道》里描寫人們不顧一切地探索太空的歷史相結合,設定以「文革」時期為整個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與外星力量間的接觸、以及華約和北約的冷戰;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響下,他對原來的構思做了較大的變化,改為一個長篇的三部曲系列,敘述從20世紀60年代到五百年後人類的一段特殊歷程。
劉慈欣是在正職工程師的業余進行寫作,工作不忙的時候一天寫三千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約一年的時間完成;第一部《三體》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雜志上連載,取得反響較好,於是出了單行本(連載刪改了少量內容、在單行本中章節順序有一定的調整);
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標題名稱取自20世紀80年代的一句流行語:「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劉慈欣原本計劃用四五個月完成,因單位工作時間不穩定寫了九個月。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後,該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為「三體三部曲」。
④ 為什麼《三體》評價這么好
直到2015年,劉慈欣的《三體1》斬獲了有科幻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國內讀者才開始相信劉慈欣真的把中國的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水平。
從此,國內讀者熱衷於談論奧巴馬、卡梅倫和扎克伯格等名人對《三體》的推崇,卻忽視了問題的關鍵所在,西方讀者為何會如此推崇《三體》?
因為翻譯的因素,西方讀者跟我們看到的《三體》又有哪些不同
《軌跡》雜志認為:《三體》是第一本現代意義上的(中國)硬科幻小說。《出版人周刊》認為:硬科幻的粉絲們將會在《三體》充滿想像力的科技烏托邦中狂歡。刊於《紐約客》上的一篇《中國的阿瑟·克拉克》 更是將劉慈欣比作中國的克拉克, 認為劉慈欣的作品是「人類進步的寓言 ——充滿具體細節而又超脫抽象」。
《三體》在Amazon的評分
從Goodreads 和Amazon等網站上可以看到美國普通讀者的評價,整體上來看《三體》的評分高於4分(5分制)。
相當一部分讀者表示,自己最初被作品吸引是由於那段特殊的歷史,深入看下去後則更多地被裡面涉及的數學、物理等技術性命題所吸引。
有讀者如此評價道:劉慈欣是宇宙社會學的先驅,思考了人性與生存的辯證命題。也有讀者這樣評價道:我拒絕討論情節,如果你對科學技術感興趣,同時又喜歡硬科幻,請停止閱讀這篇書評,馬上訂購這本書。
以上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評價,反映了美國讀者對人類終極問題和技術問題的關注。還有讀者發現了劉慈欣和克拉克之間的聯系,並作出了如下評價:劉慈欣的風格很像克拉克,兩個人都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超人想像力。
當然,差評也是存在的,主要是因為許多讀者無法真正進入科幻的世界,因此產生自己與小說脫節和小說中的人物不真實之感。
劉慈欣的《三體》在國內外都遭受到了一些批評,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人物扁平刻板、模型化毫無人性等方面。事實上,這並不是劉慈欣在寫作能力上存在缺陷,而是他刻意而為之的。在《超越自戀》一文中,劉慈欣曾期盼科幻給文學以機會。
他這樣說道:文學正在走向更深的自戀,宏大敘事正在消失,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宅……只剩下自個兒與自個兒的關系,只剩下個體的喃喃自語。同時,拋棄了時代和人民的文學卻抱怨自己被前者拋棄。
由此可以看出,劉慈欣並不是機械地模仿克拉克作品的風格,而是將其中的一些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
人類作為群體形象存在,是跟宏大敘事相對應的。而傳統文學表現出的自戀,正是跟宏大敘事消失有關。
劉宇昆
在《三體》譯後記中,劉宇昆曾說道,他和劉慈欣兩人在增強《三體》英譯本的可讀性上做出了共同努力,因為《三體》原文中存在大量文化負載詞,譯者主動添加了一些解釋性的詞句,並在適當情況下補充文化解釋性信息,由此幫助讀者加強對作品的認識,增進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除了必要的注釋之外,劉宇昆還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做了一些小改動。在中文版的《三體》中,劉慈欣用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詞語以及塑造了一些涉嫌歧視女性的形象。
比如「娘們」,比如「像女人一樣」等詞彙,以及葉文潔毀滅世界的負面形象。
這在中國文化中看來沒有問題,但在對女權極為敏感的西方社會是行不通的。
於是,劉宇昆在翻譯時做了一些改動。
張靜初版葉文潔
在《三體3:死神永生》中為程心解釋她為何最有可能成為執劍人時,霍普金斯曾說:同時卻要讓人類,這些娘兒們和假娘兒們不害怕。
娘兒們是一種對女性的輕蔑稱呼,中國人可能習以為常,但如果按願意翻譯成英文呢,西方讀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會爆炸。於是劉宇昆將這句話翻譯成了:He should terrify the Trisolarans without terrifying the people of Earth。
⑤ 三體的名詞解釋
《三體》是作家劉慈欣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小說主要講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按下發射鍵的那一刻,歷經劫難且對人類充滿憤恨的葉文潔沒有意識到,她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地球文明向宇宙發出的第一聲啼鳴,以太陽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處飛馳……
《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2006年至2010年連載、出版的硬科幻小說系列,作者是劉慈欣。該系列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均已出版。
《三體》三部曲被譽為迄今為止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科幻小說,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2014年第一部小說的英文版在美國上市,反響熱烈,並於2015年獲得美國科幻奇幻協會「星雲獎」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
⑥ 三體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一共有三部。其中第一部經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第三部獲得2017年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雨果獎是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劉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國科幻界提升到一個世界級的水平,可見影響之大。
⑦ 劉慈欣大劉的《三體》系列,在中國科幻界是什麼樣的地位
《三體》獲得了2015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是雨果獎第一次頒獎給亞洲人,也是因為這個劉慈欣成為中國科幻界頂級科幻小說家。2015年幾乎成為了劉慈欣年,在這一年裡《三體》一手包攬了就像世界級的科幻獎。三體的出現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三體熱,三體是一本把科幻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的書,不像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劉慈欣將中國科幻推至世界頂級級別的水平。中國科幻界的扛鼎之作,其影響力之大已經遠遠超脫於科幻圈本身。
⑧ 如何評價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溪
劉慈欣,祖籍河南,長於山西,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和領軍人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工程師,2013年中國作家富豪榜上榜作家。
自1999年處女作《鯨歌》問世以來,劉慈欣已發表短篇科幻小說三十餘篇、出版長篇科幻小說六部,並創下1999年至2006年連續八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的紀錄。
劉慈欣作品因宏偉大氣、想像絢麗,極富有創造力而獲得廣泛贊譽。他的科幻小說成功地將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與關懷,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樣式。同時成為當代中國科幻文學蓬勃發展的領軍人物,在國內外引起極大關注。
⑨ 閱讀答案 雨果獎得主劉茲欣在深山裡締造科幻王國
因未提供閱讀題目,網上也沒有相關題目,故附上相關內容參考:
2015年8月23日,科幻作家劉慈欣憑其代表作《三體》,在美國奪得第62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該獎項被稱為「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此殊榮。把中國科幻小說推上了世界高度的劉慈欣,曾以370萬元的版稅收入躋身作家富豪榜,在無數粉絲眼中,他簡直是「神一般的人物」。但在生活中,他是一個質朴至極的山西漢子:每天朝九晚五地去發電站上班,回家還要給孩子、老婆做飯,不會開車,不會玩微信……是什麼樣的力量和契機,讓他攀登上了世界科幻界的巔峰?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我就是為科幻而生的
1963年,劉慈欣出生於北京。原本在中國煤炭設計院工作的父親,後來被下放到山西陽泉煤礦集團,當時還在讀小學二年級的劉慈欣,也隨家人轉到了陽泉第三礦區讀書。
父親在去山西時,偷偷帶著一大箱「文革」時的禁書,這些書豐富了劉慈欣幼小的心靈。他經常從床底下悄悄拿出那些「大部頭」,查著字典,一本本似懂非懂地看。情節和想像在腦海中齊飛,讓他感覺恍若置身於夢中仙境。
上小學三年級時,劉慈欣讀到了一本比蘇聯小說、莎士比亞的著作更令他興奮的書——凡爾納的《地心游記》,他說:「出現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尋找了很久,終於被我找到了。我感覺這本書就是為我這樣的人寫的。」
從小時候開始,他就發現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小夥伴們的不同,他說:「別人的形象化思維有一個尺度,但對於我來說,多大的宏觀事物,我都能把它形象化。」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光年」的概念時,就馬上開始想像:光1秒鍾能繞地球7.5圈。這么快的東西走一年,能走多遠呢?劉慈欣說:「我只要一想到在黑暗的太空中,光走了一年的那種無窮無盡的距離,就特別有畫面感,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很震撼。但其他的小夥伴就不覺得有多遠、多震撼。」現在,劉慈欣把這種感覺描述為:「我就是為科幻而生的。」
劉慈欣上初一時,「文革」結束。也是在那一年,中國的科幻小說進入黃金時代,葉永烈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等書出版,引起轟動,他所喜歡的作家凡爾納的系列作品也相繼出版,他感覺「就好像在一個黑屋子裡,窗戶一下子被打開了」。
那時的科幻市場盡管繁榮,但書的總量仍然有限。「全國就那麼幾家科普雜志、幾家出版社在出版長篇小說,每出一部到書店就能看見,所以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我都看過。」劉慈欣說。
但好景不長,1983年他讀大學時,科幻作品被當成「精神污染」加以清除。在他的印象中,那時科幻作品在一夜之間就沒有了,他感到非常恐慌。如果想找科幻書,只能去北京的外文書店,可那裡的書都是幾十塊錢一本,根本買不起,劉慈欣只能帶一本英漢詞典過去站著看。但那時候的書店不讓隨便看書,看的時間長了,就會被店員趕走。
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科幻作品才開始披著文學的外衣被陸續引進,比如羅傑·澤拉茲尼的《科魔大戰》。「我眼睛很尖,一看就知道哪些是科幻作品。」劉慈欣難掩喜悅地說。
在深山裡締造「科幻王國」
1985年,劉慈欣在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山西娘子關發電廠的計算機室工作,每天就從宿舍區走到辦公區,再從辦公區返回宿舍區。偏僻的小鎮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同事們大多熱衷聊天和打牌。劉慈欣不打牌,也很少跟人聊天。
他常常在下班後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春雨秋風,慣看夏花冬月。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劉慈欣把想像投射到數萬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靈感的火花不經意間就冒了出來……在這個閉塞、落寞卻處處回盪著歷史韻味的大山中,劉慈欣對科幻文學越發痴迷。沒有科幻小說可看,他索性開始用筆構築自己的科幻王國!
《宇宙塌縮》和《微觀盡頭》,是這位「科幻迷」參加工作之初的兩篇試手之作,雖然語言顯得有些生澀,描寫也較粗糙,但已孕育了他後來創作的小說氣魄大、懸念足的風格。短篇小說寫得不過癮,劉慈欣就開始了長篇創作。1989年,他完成了《中國2185》,兩年後又寫出了《超新星紀元》。
《超新星紀元》描述了一個孩子掌控的世界:一顆超新星突然爆發,強烈的輻射使13歲以上的人類普遍患上了輻射病,並相繼死亡,只剩下12歲以下具有基因自主修復功能的孩子。這些失去大人的孩子與成人一般,坦克、航母、殲擊機、核彈頭……所有的武器都是他們的玩具。《超新星紀元》實際上是對獨生子女的嬌氣、貪玩、不愛學習、自私等壞毛病進行了抨擊。
但由於當時科幻文學正處於寒冬,他的《超新星紀元》等作品相繼投了幾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復都一樣:「書稿很不錯,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見科幻文學在國內已經出現「冰雪消融」的解凍現象,劉慈欣又從自己的作品中遴選了5篇,列印出來投給《科幻世界》雜志。編輯唐風從如山的來稿中發現了劉慈欣的5篇小說:《鯨歌》《微觀盡頭》《宇宙坍縮》《帶上她的眼睛》《地火》。初讀之後,唐風拍案叫絕,立即給劉慈欣打了電話,告訴他5篇全部留用!
同年,《帶上她的眼睛》還榮獲了第11屆中國科幻「銀河獎」一等獎。從此,劉慈欣的科幻作品創作一發而不可收,而且作品質量頗高:《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道阻塞干擾》《鏡子》《贍養人類》《贍養上帝》《球狀閃電》……他的科幻作品一篇接一篇、一部接一部。
劉慈欣說,他是一個把科幻和現實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現實各有各的規則。「有人說,寫科幻小說是為了逃離現實,對於我來說不是這樣的,我與現實相處得很融洽。我每天按時上班,還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下班後就騎著自行車接孩子、買菜,只是利用業余時間寫作而已。」劉慈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