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科幻小說家卡拉克
A. 關於《天堂的噴泉》讀後感
小說《天堂的噴泉》中,作者設計的一種宇航方式:
從同步衛星放下一條用超級纖維製成的"纜索",在地球與天空之間建成一條"索道".然後,利用此索道建造起一座空間軌道塔,為利用電能在返於地球和衛星之間的"宇宙特別列車"提供行駛的軌道——這是克拉克在本書中提出的建造"宇宙升降機"大膽的設想,這個設想開始於1968年,最終形成在這本出版於1978年的小說中,這也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生於1917年12月16日(剛剛度過他的90歲生日),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之一,與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並稱「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大師」.
克拉克不僅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1917年生於英格蘭西部的一個小城鎮,1941年進入部隊服役,從事與雷達有關的技術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後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無線電》雜志第10期上發表了一篇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衛星通信的科學設想論文《地球外的中繼——衛星能給出全球范圍的無線電覆蓋嗎?》,詳細論述了衛星通信的可行性,為今後全球衛星通信奠定了理論基礎.戰爭結束以後克拉克進入大學深造,攻讀物理學和數學.自1950年起克拉克開始創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曾引起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注意,並因此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60年代以後,這位科幻大師一直居住在島國斯里蘭卡.值得一提的是,他所住的地方正是小說中「宇宙升降機」的地球站.
B. 《克拉克科幻作品》txt全集下載
克拉克科幻作品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C. 克拉克科幻作品打包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克拉克科幻作品打包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確認後請採納
D. 克拉克和阿西莫夫誰是科幻作家中的NO.1
NO.1H.G.Wells
H.G.韋爾斯
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好而且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作 家。H.G.韋爾斯的經典作品至今仍被人們閱讀和喜愛。《時間機器》被許多人認為是迄今最好的科幻小說,《世界大戰》和《隱形人》也幾乎可以與此比肩。在 它們成書一個世紀後,這些書仍然新鮮並極具吸引力,足以被攝制為好萊塢電影。韋爾斯為其他每一個人樹立了標桿,為確保科幻小說在進入20世紀及以後仍然非 常出色和具有生命力而奠定了基礎。
NO.2Jules Verne
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的作 品使他成為科幻小說先鋒,以及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事實上,他早在H. G.韋爾斯出生前後就已經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地心漫遊記》、《海底兩萬里》、《環游地球80天》是改變幻想文學作品的經典之作,並創立了後來被 稱為科幻小說的這一類體裁。早在大規模的太空航行和潛水艇付諸實際以前,凡爾納就不可思議的對它們進行了詳盡的細節描寫,這為他被公認為史上最偉大的科幻 小說作家奠定了基礎。
NO.3Isaac Asimov
艾薩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 夫或許是科幻三巨頭里最有名氣的,也是科幻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他出版和編輯了500多本書,90,000多封信件和名信片。他既出版小說也出版其它類 作品,除了哲學以外,涵蓋了杜威十進制分類系統(Dewey decimal system)的所有部類。他以科普和科幻小說作家而知名,他的機器人系列(Robot series)和基地系列(Foundation series)為多數現代科幻小說奠定了基礎,在今天仍被廣泛閱讀。
NO.4Arthur C. Clarke
阿瑟·C·克拉克
被認為是科幻三巨頭之一,阿 瑟·C·克拉克因他的太空奧德賽系列(Space Odyssey)而知名,特別是小說《2001:太空奧德賽》(2001: A Space Odyssey),成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的科幻小說,也是一部廣受歡迎的電影。這部小說把科幻體裁帶入了文化主流。這一系列還有其它幾部書,他的短篇小說 系列以及他對新進科幻小說作者的提攜也為他加分不少。他還是H.G.韋爾斯協會的長期會員。
NO.5Frank Herbert
弗蘭克·赫伯特
在 《沙丘》(Dune)系列被科幻頻道改編為電視短劇之前,該系列就已經擁有了大批虔誠的追隨者,堪與《魔戒傳奇》(The Lord of the Rings)相比肩。這部偉大系列作品中發生的故事跨越了數千年,該系列最初是由《沙丘》和它的五部續集組成,此後另外那些相關的小說則由他的兒子出版。 這一系列作品內容涵蓋非常廣泛,涉及的主題有人類的生存、進化和生態,還有宗教沖突、政治、權勢等。《沙丘》被認為是唯一的一部史上最暢銷的科幻小說。
NO.6Ray Bradbury
雷·布萊德伯瑞
因撰寫了轟動性的小說《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而廣為知名,這是一本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如果算不上史上最偉大的至少也是最偉大之一。布萊德伯瑞撰寫了大量科幻和空想小說,對後來的數千名科幻小 說作者深具影響。除了經典的《華氏451度》之外,他的《魔法當家》(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以及《火星編年史》(The Martian Chronicles),其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使它的作者功成名就。你會很奇怪為什麼他僅名列第六,因為科幻大師實在是太多了。
NO.7William Gibson
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是一位極受歡迎又極富爭議 的科幻小說作家,
E. 克拉克是誰呢
阿瑟·克拉克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
【國籍】 英國及斯里蘭卡
阿瑟·克拉克是英國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以及國際通訊衛星的奠基人。
克拉克1917年生於英格蘭西部的一個小城鎮,1941年進入部隊服役,從事與雷達有關的技術工作。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後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無線電》雜志第10期上發表了一篇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衛星通信的科學設想論文《地球外的中繼——衛星能給出全球范圍的無線電覆蓋嗎?》,詳細論述了衛星通信的可行性,為今後全球衛星通信奠定了理論基礎。戰爭結束以後克拉克進入大學深造,攻讀物理學和數學。1948年獲物理學學士,曾任英國星際學會主席。 自1950年起克拉克開始創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陽風」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太陽帆船》曾引起美國國家宇航局的注意,並因此而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60年代以後,這位科幻大師一直居住在島國斯里蘭卡,並於2008年3月19日於病床上逝世,享年90歲。
克拉克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太空題材科幻作家,於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他的作品主要討論人類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題,其《童年的終結》(1950)、《城市和星星》(1956)、《2001:太空探險》(1968)、《與拉瑪相會》(1973)、《天堂的噴泉》(1980)等作品無不寓意深刻、膾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漢筆法而著稱,此外克拉克還善於運用哲學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給讀者以思考。
克拉克在其創作當中,還善於積累有關科學文化方面的經驗,並以「定律」的方式加以總結,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被稱為「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年高德劭的傑出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阿瑟·克拉克與阿西莫夫、海因萊因並稱「二十世紀三大最偉大科幻小說家」。
F. 阿瑟·克拉克:從未長大,從未停止成長
阿瑟·克拉克
他是西方三大科幻作家之一,與艾薩克·阿西莫夫以及羅伯特·海因萊因鼎足。他出生在平凡的1917年,卻在47年後的1964年創造了傳奇,這一年,他與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開始起步。他頭頂的光環不僅與科幻小說有關,還與衛星通訊以及預言家有關,他是三大科幻作家中寫作最注重細節、預言最准確的一個。
2008年3月19日,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斯里蘭卡科倫坡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墓碑上刻著他為自己寫的墓誌銘:「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的確,他從未停止成長。2013年,距離克拉克創作出《2001:太空漫遊》(1968)已過去45年,已經被封為「世界科幻殿堂的經典著作」的「太空漫遊」四部曲以更嚴謹的修訂、更精美的裝幀設計再次在中國整裝上市。即便過去近半個世紀,四部曲在今天讀來仍不過時,並不僅是因為克拉克作出了多少令人驚嘆的預言,用導演庫布里克的話說,是「克拉克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正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
正是因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遊」,讓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
「創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庫布里克
「他們應該在我們坐的位置標個牌子紀念,」後來回憶自己與庫布里克在紐約「偉客商人」餐廳的那次會面時,克拉克幽默地說道。
那是1964年的4月,當時的庫布里克還沉浸在上一部電影《奇愛博士》 (Dr.Strangelove)的成功里阿瑟·克拉克簡介,正在尋找一個企圖心更大的主題——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這個計劃足以讓所有老派電影中高公司的主管都心臟麻痹,就算今天的好萊塢也很難接受」,克拉克感嘆庫布里克的野心。而當時的克拉克已經從美國搬去了斯里蘭卡定居,並且出版了如《童年的終結》(1953)等一系列暢銷作品,還拿過了雨果獎。
克拉克向庫布里克羅列自己的短篇小說清單,其中一篇《前哨》(TheSentinel)吸引了庫布里克。「這是一篇塑造氣氛的小說,講月球上發現了一個外星生物製造的一種類似防盜器的東西阿瑟·克拉克簡介,等人類抵達的時候就會啟動」,克拉克介紹道。
但《2001:太空漫遊》(下簡稱《2001》)並非完全改編自《前哨》,「小說要拍成電影,還得加很多料,《2001》和《前哨》更像是橡實和橡樹的關系。」這些「料」中就包括克拉克《黎明的遭遇》(Encounterin theDawn)等五個短篇故事,但更多的內容是全新的,「這些故事是和庫布里克腦力激盪好幾個月之後,我再一個人孤獨地(是的,非常孤獨地)關在西23街222 號那家有名的切爾西飯店1008 號房裡想出來。」
到激培陪最後階段,小說和劇本開始同時寫作,相互激盪。「有時候我會在看過電影毛片之後再重寫小說的某些段落明蠢,就文學創作來說,這可是相當昂貴的方法,沒幾個作者享受得到」,克拉克說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讀者認為庫布里克是小說《2001》未署名的作者。
1968年春電影上映,克拉克與庫布里克誰也沒有想到,這部小說跟電影同時創作的作品會成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人們紛紛湧入影院,在影像中體驗到了一種類似吸毒般的迷醉感。「70年代是最好的時代,《2001》是所有此類影片的教父,」《星球大戰》之父盧卡斯曾這樣評價電影《2001》。即使到今天,這部電影依然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經典。
1999年3月,就在克拉克寫好《2001》「千禧年版序」之後的兩個多星期,他接到一個出人意表的震撼消息:斯坦利·庫布里克辭世了,享年70歲。「我現在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我們不能一起迎接2001年的到來了,」他將那一年的序言改成了對庫布里克的悼念。
「阿瑟,所言不虛。」
歷史和小說糾纏在了一起。
阿波羅計劃的航天員,在出發前往月球之前都看過電影《2001》,1968年聖誕節,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邊的阿波羅八號組員告訴克拉克,當時他們很想發無線電回來,說自己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電影中的情節)。「唉,謹慎還是占據了上風,」克拉克打趣道。
然而,阿波羅十三號的任務卻真的和《2001》有一段很詭異的關聯。在電影中,當計算機哈兒報告AE-35組件「失靈」時,他說:「抱歉打擾你們歡慶,但是我們有個問題。」而在被命名為「漫遊號」的阿波羅十三號的指揮艙中,航天員們剛做完一段電視播報(配樂就是《2001》電影中膾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在這時氧氣槽爆炸了,他們傳回地球的第一句話就是:「休斯敦,我們有問題了。」
後來,阿波羅十三號的航天員高明地隨機應變,利用登月小艇當「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遊號」安全返回地球。事後美國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TomPaine)送了一份整個事故的記錄報告給克拉克,在報告封面上他還寫了這樣一句話:「阿瑟,所言不虛 。」
克拉克的確所言不虛。小說中他還寫到了「發現號藉助木星重力場的加速,繼續往土星飛去」。而11年後,這項「攝動操作」(利用行星重力場使宇宙飛船加速的技術)當真被「航海家號」(Voyager)宇宙飛船派上了用場。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1984年。在小說《2001》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主人公鮑曼必須搭乘發現號上的分離艙進行艙外活動,追趕宇宙飛船遺失的通訊系統天線,後來他追上了,卻無法制止其緩慢的自轉,也無法帶回發現號。1984年2月,通訊衛星「西星六號」(WestarVI)和「棕櫚棚B2」(Palapa B2)因為火箭發射錯誤而進入無用的軌道,航天員喬·艾倫(JoeAllen)離開了發現號太空梭,利用機動裝置與棕櫚棚通訊衛星會合。和小說中的鮑曼不同的是,現實中的艾倫靠著背包里氮氣噴射推進器的推動,制止了天線的自轉,棕櫚棚衛星被帶回發現號的貨艙,兩天後,西星通訊衛星也救了回來,後來這兩顆衛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經過整修後又重新發射,這件事情被認為是航天史最成功的任務之一。
後來艾倫還將這一次經歷寫成《進入太空:一個航天員的漫遊》(Entering Space: An Astronaut』sOdyssey)一書,在贈給克拉克的書中他附了這樣一封信,「敬愛的阿瑟:當我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就被你的寫作蟲和太空蟲感染了,可是你卻沒告訴我,不管當哪只蟲都很辛苦。」
幾乎所有太空人都讀過克拉克,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讀了克拉克成為了太空人,對於這一點,克拉克感到很驕傲,「要不是H.G.威爾斯和儒勒·凡爾納在前,我想驕傲地用事實證明,我所認識的那幾個太空人都是因為讀了我的書才成了太空人。」
《2001》的影響甚至更深遠。在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眼中,《2001》是科幻文學的巔峰之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電影《2001:太空漫遊》完成後的30年間,克拉克和庫布里克見面雖然不過數次,卻始終保持友好聯絡,就在克拉克接受英國BBC電視台的訪問時,庫布里克還特意傳來賀詞:「你,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正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間,異星智慧體或許會扮演神般的父親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樣地對待我們。」
電影《2001:太空漫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約三四百萬年前,生活在非洲荒原上的猿人在一方天外飛來的黑色長方體石頭的啟發下開始懂得了使用工具和狩獵。很多年後,人類進入了太空,在月亮的第谷環形山中發現了一個黑石,這塊黑石啟發了美國於翌年即2001年向木星派出飛船「發現號」。發現號的乘客只有戴維·鮑曼一人倖存,進入一塊更加巨大的黑石,被神一樣的智慧留下的創造物改變成不死的星童。這部電影曾獲5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提名。盡管最終沒有拿到一項奧斯卡大獎,但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
「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1968 年7月《2001》小說出版後的十餘年,克拉克總是斷然否決任何寫作續集的可能,也否認自己有絲毫這種念頭,可是「航海家」任務的成功卻改變了他的心意,「在我和庫布里克開始合作的時候還一無所知的這些遙遠星球,突然搖身一變,帶著令人目眩的地表環境,活生生出現在眼前。當時誰想像過衛星的表面會滿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噴出一百公里高的硫磺?」這些科學事實的發現,讓科幻小說可以寫得更有說服力,於是14年後的1982年,克拉克發表了「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遊》。
在這本書中,克拉克繼續了他的驚人想像和預言,其中最令中國讀者驚訝的是他對中國太空站的預言:「2010年主人公弗洛伊德再次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他在書中這樣寫道。事實上,天宮一號(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是在2011年9月發射的,這與克拉克30年前所預測的時間僅差一年。「矮胖的圓柱形結構……」他甚至連形狀都預言對了。
在書中,他還預見了網路時代,預見了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閱讀的碎片化,預見了微博上經常出現的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災人禍、沖突威脅、報憂不報喜的評論。「掃讀這些小小的電子報頭條,還會經常勾起一個想法,通訊工具越了不起,其內容似乎就越瑣碎、庸俗,或者說令人喪氣。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災人禍、沖突威脅、報憂不報喜的評論——億萬個散播進太空的字詞里,關切的主題似乎仍然是這些」,在書中他這樣寫道。
四部曲中的第三部《2061:太空漫遊》發表在1988年,與第二部間隔6年。這一次,克拉克把香港富豪請了出來(如果他更有預見性,應該請出一位真正的內地富豪),他還提到了和諧號:「『和諧號』是鍾氏船隊的第一艘宇宙飛船,專為地球—月球—火星航線而設計的客貨兩用船。通過與十幾個政府及機構之間的復雜交涉,船上安裝了仍在實驗階段的介子驅動器,因此和諧號也是一艘試驗船。它在月球上的『雨海』造船廠建造完成,推進力恰好可以在零酬載情況下駛離月球,從此只來往於各軌道之間,而不在任何星球降落。依照勞倫斯爵士一貫喜歡張揚的行事風格,他特地將和諧號的首航日期定在了2057年10月4日,也就是『斯普特尼克』發射百年紀念日這一天。」——不知這算不算也是一種預言呢?
最後一部《3001:太空漫遊》直到1997年才面世,在這部作品中,克拉克將時間設定到一千多年以後,展開了一場對人類最終命運的想像。
而在非科幻作品中,克拉克的預言同樣令人稱奇。1945年,在一封寫給《無線世界》的信中,他就提到了「衛星通訊」這個想法,後來以《地外中繼——火箭空間站能夠提供覆蓋全球的通訊嗎?》為題刊登在這本雜志上。今天,衛星的對地靜止軌道便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克拉克軌道」或「克拉克帶」。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克拉克承認他的確對這個想法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但在被問及為什麼不申請這項專利時,他總是回答:「一項專利其實更應該是被控告的許可證。」傳說,在他去世之前,有關部門每年寄給他一美元的象徵性專利。
1974年,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一次訪談中,克拉克還精準地預言了未來的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甚至細致到如何在網上訂一張音樂會的票,如何獲得日常生活的訊息,「所有這些就像用電話一樣方便。」而在《太陽帆船》這篇短篇科幻小說中還預言了利用太陽風的驅動器……
就在人們震驚於他精準的預言時,克拉克卻說,「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傑出的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原文地址:
G. 20世紀世界三位頂級科幻大師是哪三位
艾薩克·阿西莫夫 美國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高產,著述頗豐,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說,早已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本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曾獲代表科幻界最高榮譽的雨果獎和星雲終身成就「大師獎」。以他的名字為號召的「艾西莫夫科幻雜志」,是美國當今數一數二的科幻文學重鎮。
這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波士頓大學的副教授,先是業余寫作科幻小說,1958年開始專職寫作,以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豐富的想像力很快就成為引人注目的科學作家。其科幻小說的代表作為「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等,其他科學和科普著作有《生物化學簡史》、《化學簡史》、《碳的世界》、《月亮》、《海洋知識》、《空間知識》、《聖經入門》、《莎士比亞入門》等。阿西莫夫筆下的機器人,改變了原來科幻小說中機器人老套的奴隸工具或人類敵人的怪物面目,開始成為人類的親友,他在科幻小說中制訂的「機器人三定律」一直被奉為機器人科幻的經典,這定律幾乎成了以後科幻作家創作有關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法則。
艾西莫夫以真切的物質科學及人文現象演繹出他的科幻世界,又加進偵探與推理小說的技法,使得他的作品情節生動,扣人心弦,讓人不忍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