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科幻小說
㈠ 如何評價 Andy Weir 的科幻小說 The Martian
這原本只是一位Geek寫給Science的情書。書裡面甚至充滿了各種科學演算,涉及數學天文化學等。
但情節卻很簡單,幾句話就可以概括,沒有狗血的撕逼,沒有刻意設定的反轉情節,沒有陰暗的人物性格。
只是,一位宇航員(馬克﹒沃特尼)怎麼在火星生存了549天的故事。
沒有什麼壞人,他唯一對抗的又陪伴他的就是那顆荒涼的紅色星球。
馬克要做的就是用科學來乾死這顆星球。
值得一提是作者以主視角講故事,point of view,作者不再以天神和操縱者的形象出現,把所有的細節都告訴讀者。而是站在角色的角度,以角色的思維方式,基於角色已經了解的信息來做出行為。
典型代表就是《冰與火之歌》。
為什麼會這么喜歡這本書呢。
我想原因之一是全人類共同拯救馬克那一段打動了我。
書中說,
「他們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每個人都有一種本能,那就是把同伴救出來,有時候可能看上去不太像,但事實確實如此。遠足的人在深山裡迷路了,人們會發動搜救。火車出了事故,人們會排成長隊獻血。地震毀了一座城市,全世界的人都會捐出緊急物資。這種本能紮根於人類社會,每一種文化都不例外。是的,有些傻逼對此嗤之以鼻,但有多得多的人願意這么做。正因為這樣,才會有十幾億人站在我這邊。」
聽起來覺得好酷啊。
讀這一段的時候讓我覺得世界真是美好。全人類甚至能夠這樣「不計前嫌」地做同一件事。
真的就好像這時候世界沒有那麼多我們極其想忽略的煩擾我們的事情。
我們顯得如此單純。
雖然書中關鍵性的中國力量的背後依然有著交易。
但那又如何?
因此電影中沒有吧這一細節突出化讓我覺得更是電影的加分項。
書中涉及的話題實在太多了。
除了顯而易見的科學,我想孤獨更是不能忽視。
真的,我在想。
要是我在上面我會怎麼做?
先不論我是個文科生,數學化學天文一概不懂,根本想不出那麼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就算我有這個能力,我也根本做不到心平氣和的坐下來思考問題。
也許真的是來一通嗎啡死了算了。
有朋友讀完說要是她在火星上,孤零零的,乾脆脫掉宇航服炸死自己。
哈哈哈哈。
我說,炸死好可憐哦。
天吶,你可以想像危機關頭不僅要腦子好還要inner peace呀。
那要我們這種人怎麼活。
最欣賞馬克的一句口頭禪。
Anyway , one problem at a time.
不管怎麼樣,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吧。
他其實也會失去信心,在遇到看似沒有解決辦法的問題的時候他也會說:
卧槽,老子不幹了。
但他過會就會平靜下來。依舊說:算了吧,事情沒有看起來這么糟,一次解決一個問題吧。
另外我要說土豆真是人類的好朋友。
書中的土豆真是溫暖到不行。
㈡ 你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是什麼
《三體》系列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科幻小說。我與《三體》結緣
記得我是高中的時候,在我們學校一個破舊的書店閑逛,無意間發現了這本小說。當時這本書夾在很多書當中並不起眼,我只是對它的名字比較的好奇,就隨手拿起來翻了一下。在這之前,我幾乎沒有過任何一部科幻小說,僅有的也只是涉獵了凡爾納的《海底兩萬里》。看了幾頁之後,我發現它講的很有意思,因為沒有看過這種類型的,所以就格外的喜歡。當時由於時間原因,只看了有二十來頁吧,就匆匆的走了。
面壁者一共有四個,他們利用了三體人的思維缺陷,設計了一系列的計策進行打擊。而他們的背後,由世界各國組成的聯盟無條件為他們提供支持,也給了他們極高的許可權。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是非常的精彩。他們四個每個人選擇的計策都不一樣,但無一例外,都非常的扣人心弦。遺憾而又幸運的是,最後除了羅輯,其他三位面壁者都以失敗告終,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羅輯最終悟出了黑暗森林法則,他知道任何暴露自己坐標的文明,都必將遭受高維度文明的打擊,三體文明也不例外。於是他以向全宇宙暴露三體世界的坐標相威脅,暫時保持了三體文明和地球之間的平衡。
在這種短暫的平衡之下,人類開始迅速的發展科技,人類的技術也迎來了一波大爆炸,各種先進科技被製造出來。宇宙艦隊就是它的產物。
在地球艦隊和三體艦隊最終決戰的時候,場面是宏大的,但結局是悲涼的。除了章北海奪取戰艦成功逃離以外,地球艦隊全滅。而逃離的宇宙戰艦,也為人類的生存種下了一顆種子。
三體第三部在第三部當中,主角換成了一位漂亮的女性——程心。她接替了羅輯來充當決定地球命運的執劍人,但是因為她的善良,在她剛剛上任的時候,三體就向地球進行了攻擊。她選擇了固守人性,從而給地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很困惑程心這么做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但是很顯然大劉並沒有給我們這個答案,而是選擇讓我們自己去用自己的准繩來評判。就我而言,我覺得程心這么做其實是有點理想主義的,她為了捍衛自己所謂的人性做出的選擇,卻害了全人類,很多人為了她做出的這個決定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如果連人類都沒有了,那麼她的人性誰又能夠理解呢?
而之前成功逃離的藍色空間號,則選擇向全宇宙發送了三體世界的坐標。這么一來,三體世界和地球一樣,都置於了更高級的文明的打擊之下。
在人類與三體的較量之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程心的大學同學雲天明,近距離接觸到了三體文明。他通過自己編的三個故事向程心傳遞了大量有用的信息,人類也憑借這些信息,組織了很多的逃離計劃。
我最喜歡的是雲天明的這些故事,看似不經意之間,卻蘊藏著隱秘的信息。大劉用這種方式真的很巧妙,不僅把雲天明這個人物寫活了,而且使情節上更加的多元,又不顯得突兀,我是非常的喜歡。
最後在高文明對地球的打擊之下,程心逃出了地球。整個太陽系卻變成了一個二維的空間,無論是地球還是人類,就變成了一幅畫上面的景象。這樣的結局無疑是可怕的。
而大劉曾經說過他對於人類文明是滿懷期待的,所以他在作品中也埋下了生存的種子。
程心在一顆恆星上遇到了關一帆,並在那裡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在那裡等待著地球的新生。
我認為的三體看完三體以後,我把它推薦給了我的很多朋友、同學。因為他們知道我愛讀書,也信賴我推薦給他們的書,書荒的時候都會來找我推薦。他們度過之後,有的覺得讀不懂,有的讀的如我這般震撼。
讀不懂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大劉在這本書中描寫的一些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大劉是理工科出身,對於這些知識可以靈活的融入到作品中,在很多文科生眼裡面卻有點晦澀難懂。
不過我認為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一定是軟硬結合的,所謂軟硬結合就是既有專業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使得作者筆下的這個世界是可信的,故事情節是有理可據的。而軟科幻就是作者在作品中傾注的人文情懷,比如融入的歷史典故,比如傳達的各種理念。
而三體顯然做到了這一點。
這也是我喜歡它的重要原因。
它能夠讓我讀的懂,又能讀出來自己的思考。比如它裡面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我覺得說的很正確。
在宇宙中肯定存在著高低不一的文明,而在地球普世的道德准則在宇宙中並不一定適用。弱肉強食絕對是赤裸裸的森林法則。因為資源總量是有限的,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要變得更強。要變強,肯定要付出代價。
綜合以上來看,三體絕對是一部優秀的科幻作品。大劉憑借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科幻的地位,這話絕對不是白說的。
三體帶給我的讀完三體之後,我非常的震撼,那種震撼無法用語言表達。好像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你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世界就這么出現了。於我而言,這個世界,就是科幻。
可以說,是三體為我打開了科幻的大門,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一種文學形式。
然後我就開始求飢若渴的讀各種科幻小說,看各種科幻電影,這種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每每我沉浸在作者構築的那個宏偉的世界的時候,我都無比的佩服他們無窮的想像力。
甚至於受到三體的啟發與大劉的影響,我也萌生了進行科幻寫作的想法,並且也嘗試寫過,後來因為科學知識儲備不夠,只能中間放棄了。
雖然科幻作品寫不出來,但是我卻有了一雙科幻的眼睛,有時候看一個東西,我經常會想,在未來它會變成什麼樣?就是這種漫無目的的想像,帶給了我很多的快樂。
所以說還是要感謝大劉,感謝三體!
於我而言,它已經成為了我生命中的一座里程碑。看到它,就想起了我曾經初讀科幻的那種狂熱與美好。
㈢ 你看過腦洞最大的科幻小說是什麼
感覺《三體》帶起來了一股莫名其妙的科幻熱,然後導致很多人在各種問題下邊回答的都少不了《三體》,劉慈欣是我最喜歡的科幻作家之一,但是在我的一貫印象里,《三體》還是比不上《球狀閃電》,同樣是劉慈欣的作品,里邊也同樣有著一個叫做丁儀的人,然而故事的主線是由一個從小就被球狀閃電燒死父母然後一直在追尋球狀閃電的人為視角展開的。這一部里邊腦洞不算很大,但是由於故事只發生在地球上,所以對劇情的把握很有張力。
㈣ 如何快速入門科幻小說
1、三年前入了小說的坑。帶我入坑的是科幻迷中家喻戶曉的《三體》,說實話第一遍看沒有多大的感覺,主要因為裡面的科學術語太多,而我一個文科生一點不懂,光是記住這些術語就就很廢勁,導致閱讀過程被割裂,沒讀進去。第二遍讀的時候通暢很多,感覺到這部小說確實「不一樣」,有點意思。等到第三遍再看的時候,心裡只有大寫的「服」字,驚嘆於大劉豐富的想像力和構建宏大宇宙世界的能友汪力,尤其是他創造的「黑暗森林」理論讓人嘆為觀止。自此以後看了不少科幻小說,印象比較深刻的像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以及《湮滅》,前者是世界范圍內講科幻小說繞不過去的標桿,後者則是擊敗《三體》獲得星雲獎的力作。
2、最近一年主要在讀推理小說,其中讀的最多的是東野圭吾的推理系列,像《放學後》、《白夜行》、《夢幻花》、《惡意》等。同是也讀了一些其他歐美經典的推理小說,比如像阿加莎的《無人生還》、《東方快車謀案》等。
3、大好耐仔學期間也讀過一些小說,但主要是《平凡的畝碰世界》、《白鹿原》、《百年孤獨》這種類型的。當時讀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喜歡,只是因為排在推薦排行榜前面,說實話讀的時候功利心蠻強的。因為不熱愛,所以心得也不多。但是總體來講這些小說還是值得讀的,能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好的思考。
㈤ 科幻小說與《三體》
科幻小說指的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著科學事實和預見、想像。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說」視為其三要素。是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雖然在國產的科幻小說之中不乏優秀之作,但在我最初接觸之時,仍以西方的科幻小說為主流。其中要以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最為著名。其中我是從《神秘島》到《海底兩萬里》再到《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樣的順序進行閱讀體驗的,這三本書我家裡都曾有過原著,可惜的是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而遺失了,也因此喪失了再次閱讀紙質原著的機會。
但單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三部曲中只有《海底兩萬里》可以稱之為科幻小說,但也僅僅只是在當時而言。因為在我閱讀的時候,如鸚鵡螺號這般的潛水艇其實已經問世了,不過單就凡爾納所處的時代來說簡直就是驚為天人了。有人說科幻小說是對未來的大膽預測,那麼《海底兩萬里》中早於實物許久的潛水艇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凡爾納經由小說描繪出的事物後來由科學家們之手變為現實。雖然這很浪漫主義,但卻是真是真實發生的。但那時候的我可不會在意這么多,對我而言凡爾納的小說就是為孤陋寡聞的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小時候的我出遠門最多隻到過十堰,平時只有在電視里中才能對外面的世界窺得一二。而正是《海底兩萬里》這本書使得我進入了一個先前從未涉及的神秘海洋世界。
其實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凡爾納的這三部曲歸類為冒險小說更合適一些。例如《神秘島》就講述了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群人被困在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最後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在島上種地、發展生產,將原本荒無人煙的小島改造成可以居住的天堂的故事。在這本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要數人與嚴酷環境間的斗爭,其中並沒有什麼科幻元素,完全是依靠主人公們的個人才智來客服種種困難險阻。對於少時的我而言,這種刺激而又向上的冒險故事就是最好的。除此之外這本書對於少時的我而言還有一大吸引力,因為小時候家裡條件並不是很好,一日三餐中的炒土豆片是常客。而說起荒島求生,就必然繞不開吃這個話題,雖然作者並不會過於強調其中的食物有多麼美味。但對那時的我而言,看主人公們吃東西簡直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從牡蠣到海龜再到螃蟹、椰子。看著主人公們享受這許多我從未嘗過的美味,我也時常想像這類東西吃起來究竟是什麼味道的。受這來自異國他鄉的奇珍影響,連帶著我平時吃的飯也變香了。
除此之外《神秘島》中還講述了許多有趣的科學知識,例如如何在野外生火,如何通過蒸餾法來提取淡水,如何通過植物來辨別方向什麼的。雖然這些知識我一直沒有機會付諸實踐,但同樣是非常可貴的體驗。也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凡爾納的作品才會成為小學生們的課外推薦書目。不僅趣味性十足,還包含了許多的科學知識,並且主人公們也都勤勞勇敢,能為小學生們樹立起正面的榜樣。
凡爾納的作品除卻海底三部曲這樣的寫實冒險之外,還有《地心游記》這類奇幻冒險故事。我在初中時候還曾讀到過一本與《地心游記》十分類似的奇幻冒險故事,這本書就是《失落的世界》了。《失落的世界》的作者我在先前就曾提到過,正是大名鼎鼎的柯南道爾。這類科幻冒險故事相較於其它的科幻作品來說並不是十分嚴謹,但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因為不需要顧慮太多也就不會被科學常識所束縛。這樣故事的發展就會天馬行空起來,主人公們既可以在地心裡遨遊,又可以史前生物大戰,還摻雜著與反派的鬥智斗勇。仔細想來,這種小說也正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故事通常都發生在地理大發現時代,那時候的人們尚未將這個地球探索完整。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發現前所未有的物種與文明都是常有的事情,並。而這些在水手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到最後也成為了推理小說家們創作的珍貴素材。《格列夫游記》中的一些奇妙冒險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這類冒險實際上並非如表明上看到的那般美好,在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因海難與疾病而死在航行中的水手們數不勝數。同時船員們也並非故事中一樣都是些勇敢正直的人,當時很多死刑犯都通過在船上當水手這一途徑來躲避法律制裁,其中更是不乏叛亂與暴動。只不過其中很多不好的東西都被作者們隱去罷了,恰如在閱讀《三國演義》時讀者通常不會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更多的則是為其中人物的魅力所傾倒。《格列夫游記》倒是沒有刻意去美化這些,也是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而表現的。
對於科幻小說的進一步認識,則是在高中時候的事情了。我在高中時候一位書友主動向我推薦《三體》,自此我對科幻小說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我讀過的科幻小說不少,但大部分都是外國作品,國產的只讀過葉永烈的一些短篇科幻。諸如《三體》這般的國產長篇科幻小說倒是第一次接觸,不過當時畢竟已是高中生了,對這本書早有耳聞。直到開始閱讀後,我才發現《三體》這本書真的很具有中國特色,雖然是展望未來的科幻小說,一切的開端卻是發生在過去。故事中對於文革的追憶甚至還有後來傷痕文學的影子。正是因為文革時候對於人性的扭曲,使得當時的女主人公葉文潔對這個世界都失望了,才決定無視警告將地球的坐標告知給三體星人,才有了後來發生的故事。
從故事性上來講,三體的可讀性還是比較強的。關於科幻小說,在這里還要引入一個新的概念。即硬科幻與軟科幻:以 物理學 、 化學 、生物學、 天文學 、 心理學 、醫學等「 硬科學 」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 新技術 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 科幻作品 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 軟科幻 。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所謂軟科幻就是將暢想中可能的未來/過去科技為背景,重點關注人文、生活的科幻作品,一位科幻作家若是沒受過理工方面的訓練,在描寫科技內容時便會避重就輕,而盡量以故事情節、寓意與人物性格取勝,他們的作品自然而然屬於軟科幻了。
而《三體》本身屬於較硬的科幻作品,但其中關於科學知識的描寫並沒有讓人覺得晦澀難懂,甚至我作為一個單純的文科生都能看明白其中的一些原理與現象,絲毫沒有因知識問題而影響自身的閱讀體驗。例如最開始的三體難題,劉慈欣讓讀者通過主人公的視角來一步步探索,最終得出三體文明中共存在三顆恆星這一現象,正是這一步步劇情的發展鋪墊使得讀者逐漸認識明白了三體難題這個較為復雜的科學概念。這種科學知識與敘事技巧的結合頗有一種文理合一的感覺,要寫硬科幻小說需要理科的相關知識,而想要把故事講述的有吸引力則需要文科的知識,因此大部分科幻小說家都是文理並行的人才。除此之外劉慈欣還在《三體》之中提出了許多有趣的科學理論 ,例如神射手與農場主理論,黑暗森林原理等等對於現代科學都是極具有開創性的。這樣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進而影響現代科學的理論並不少見,例如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作品中所提出的機器人三大定律對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同樣有很大影響。
《三體》故事中的時間跨度很長,而主人公也更換了好幾任。雖然是部科幻小說,但在作品之中對人性的刻畫很徹底,不幸的是所刻畫的大多數都是人性的陰暗面。並且將各種意義上的陰暗面都刻畫出來了,從文革時候人性的扭曲開始說起,再到智子來臨後人們的愚昧無知,在災難面前自私的丑態,享受到一絲安逸之後的偽善與變節。可以說《三體》這本書將人類的各種丑態與弊病全都展現出來了,雖然其中也不乏羅輯與汪淼、章北海這般正義、勇敢的人性之善,但一旦擴大到整體毫無疑問就會將人性惡的一方面展現出來。而《三體》的最後由於主人公程心兩次偽善的行為使得人類文明毀滅,這個結局想必會讓很多人氣憤不已,可見劉慈欣本人是位堅定的性惡論者。而再反觀人類的敵人三體文明,從一開始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後的種種行為更是與人類這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很多讀者心理上可能也會偏向於三體這邊。
雖然我也是性惡論的擁護者,但我認為《三體》對於人類在災害下的推測並不準確。例如《三體》之中十分重要的「持劍人」這一身份,本身是作為人類威懾三體文明的唯一籌碼而出現的,但由於其自身所擁有的巨大權力不可避免地成為了獨裁者。而在《三體》中羅輯退位之後,人類竟然是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來選取對自身存亡生死攸關的持劍人,正是這種所謂的民主導致了陳心的當選,也導致了人類的滅亡。對於這部分我是不敢苟同的,畢竟所謂的民主通常也都是僅限於和平時期。在人類的歷史上,無論是古希臘的十將軍委員會,還是古羅馬的執政官,這些人在戰爭時期都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為人們知道和平時期的民主在戰爭時候無疑是自尋死路。這一傳統也一直延續到了現代,例如美國總統在戰爭期間擁有獨裁權,這種獨裁權甚至能讓羅斯福連任四屆總統最後死在職位上。這些連古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三體》中的人類那裡卻如同笑話一般。人類在特殊時期依舊恪守所謂的民主,最後喪命於此。因此我倒是覺得《三體》並沒有將人類描述得太丑惡,只是把人類描述得太愚蠢了,在特殊時期依舊被規矩所束縛,最後自取滅亡。而反觀三體這邊,雖然科技水平已經超級發達了,但權力一直都是由個體進行獨裁,最後也因此取得了短暫的勝利。可能劉慈欣也是通過《三體》來委婉地表達出自己對於民主、獨裁間的一些看法吧。
一提起中國的科幻小說,大家總是想起《三體》。而三體也確實遠銷國外,在國際上擁有許多許多讀者,這對於整個中國的科幻小說界都是十分光榮的事情。後來我還與父母一同在電影院里看過根據劉慈欣另一部小說《流浪地球》所改編的電影,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對於劉慈欣小說的閱讀與凡爾納的不同,高中、大學時候的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有了一定的閱歷和見識。如果說凡爾納的小說是帶我在已知過去的世界中遨遊,那劉慈欣的小說則是帶領我在未來未知的時空中徜徉。這兩者對我都是十分珍貴難得的。
㈥ 有什麼好的物理科幻小說推薦一下嗎
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書籍:第一本是任何大學生都可獲益的《物理學的概念與文化素養》。這本書是美國面向文科生的物理學通識教育教材,作者以深厚的功力避免了在書中出現公式,說清了物理學中直到量子場論、標准模型的概念問題。唯山(跟這本書對應有一本《物理學中的理論概念》,是給科研工作者的科普,需要一定的基礎。)
第二本當屬趙老師的這本書。「量綱分析」作為物理學家的看家本領,讓科學家通過看報紙就能計算出核爆當量,Enrico Fermi在現場拿一把碎紙也能算出來。太神奇了有沒有?還有,談乎為何陸地上的動物不能生長到無限巨大?為何沒有巨人存在指侍中?書里也都娓娓道來,讓人手不釋卷。
第三本書是一套科普叢書中的一本。全套書都不錯,但我沒有都讀過。這本書作者常年從事相關研究,舉重若輕。
這套書兼具歷史和科學,是認識物理學近百年來發展的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書。主編之一亞伯拉罕·派斯也是一位兼職作家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家傳記也十分值得一讀。
㈦ 夏笳的個人經歷
夏笳出生在歷史名城西安,一個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地方。從小生活在一個「地道」的理工科環境里。從幼兒園到高中,她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學的附屬學校學習 。父母一直很注重培養她的讀書習慣,從小學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科幻書籍和科幻雜志伴隨著夏笳的成長:鄭文光全集、葉永烈科幻小說集、世界科幻名著選、《科幻世界》……她喜歡阿西莫夫、鄭文光、潘海天,將他們的書視若珍寶。夏笳還有一個習慣,就是看完書之後總喜歡自己編故事,有時是對書中情節的延伸,有時是構造類似模式的新情節,編故事對她來說一種娛樂。兒童的想像力就這樣一點點被挖掘出來了。
科幻小說固然是夏笳的最愛,但並不是唯一。像《紅樓夢》、《基督山伯爵》這樣的名著她也是早早地開始接觸。進入大學後,她更懂得利用北大的資源充實自己。她的書桌上總是堆滿了書,從物理學的教參文獻,到各種幻想文學雜志,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小說,真可謂琳琅滿目。
寫作經歷是除閱讀外的另一筆可貴財富。夏笳在八歲時就曾與同學合作發表過一篇名為《稀奇古怪國歷險記》童話,還獲了獎。這種寫作習慣一直持續。來到北大後,夏笳更是時不時地寫些東西,並陸續在各個論壇發表。她也因此結識了許多熱愛科幻創作的朋友,在大家熱火朝天地討論和創作中,靈感的火花不時飛濺。這種經歷鍛煉了文筆,增長了寫作經驗。
廣泛的閱讀和寫作經歷造就了夏笳優美的文筆和豐富的想像力,而正是一個科幻小說創作者所必需。 在2004年的銀河獎的獲獎名單中,出現了一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夏笳。一時間,這個名字連同她的作品《關妖精的瓶子》迅速傳遍整個科幻界。人們紛紛對這篇題材新穎、語言詼諧的作品發出贊許之聲。銀河獎的評委王逢振這樣評價:篇幅不長,頗有意趣;典故、知識、隱喻融合在一起,耐咀嚼,有韻味;算不算科幻?模糊;但模糊本身就有意思。
然而當大家了解到作者背景的時候就更驚奇了,夏笳竟然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在讀本科生。
夏笳饒有興致的給我們講述了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是頗有趣的一段經歷。
那還是03年的夏天,夏笳和一群愛好科幻的朋友們在論壇上編織著種種天馬行空的故事,有一次,正在為復習熱學通宵達旦的她突然蹦出了一個關於「麥克斯韋妖」的構思:「一個像梅菲斯托一樣的妖精來到這個世界上,尋找能夠與他打賭的對象,然而當他遇到天才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時,卻不得不甘拜下風……」
熱學考試結束之後,這篇叫做《關妖精的瓶子》的奇特小說也成型了,小說中的妖精變成一個神通廣大卻又忠厚笨拙的倒霉蛋,他總是想在打賭中獲得勝利,卻不幸地在與一個個物理學家的交鋒中慘遭失敗,從阿基米德的杠桿,到愛因斯坦的光波,薛定諤的貓……一連串物理學史上的奇聞軼事被巧妙地串聯進這個不過七千多字的小故事裡,而故事的核心,則是關於傳說中的「麥克斯韋妖」,以及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精彩演繹。
文章貼在網上後,迅速被《科幻世界》的編輯看中,並發表在04年4月份的雜志上。這本發行量一度達到40萬本,中國最大的科幻雜志,讓許許多多科幻迷們認識了夏笳和她風格獨特的小說。幽默詼諧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情節,深入淺出的物理知識,令許多人喜歡上了這篇故事,在2004年的銀河獎評選中,夏笳因此一舉摘取了「最佳新人獎」的桂冠,她本人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女生,一躍而躋身新生代科幻作家的行列。
回想起那次獲獎過程,夏笳仍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銀河獎大概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一個科幻獎了吧,能和那麼多自己喜歡的科幻作家一起獲得這個獎,真的是非常意外也非常幸運的一件事。」 在科幻界有著「美少女」之稱的夏笳,大學時是北大物理系的學生,雖然自小喜歡看故事、寫故事,但是從沒想過會將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但在後來的研究生階段,她先後在中國傳媒大學讀了影視、在北京大學讀了中文,今天她更是回到故鄉,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科學院中文系任教。之前已經開了3年科幻寫作班的夏笳,對於三尺講台已經非常熟悉 ,講授《應用文寫作》,擔任班主任,既是科幻文學的研究者,也是科幻文學的創作者。「我覺得科幻不僅是業余愛好,也是我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我自己在學術思考和寫作中想到的問題會融入科幻小說,而從科幻閱讀和創作中獲得的靈感也會用於學術研究和課堂教學 。」她的夢想是將來能在西安交大開設一門以科幻為主題的全校公選課,讓理科生和文科生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在任教期間,夏笳的科幻小說「Let』s Have a Talk」發表於在6月初出版的第522期《Nature》的Futures欄目上。在許多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眼中,英國的《自然》雜志(Nature)是全世界頂級科學刊物,能在上面發一篇文章是畢生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今天早晨,一則在微博微信上轉發的新聞卻令理工科小夥伴們震驚: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青年教師王瑤以筆名「夏笳」(Xia Jia)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英文科幻小說「Let』s Have a Talk」,成為全中國第一個登上Nature雜志的文科生 。
㈧ 文科生眼中的《三體》——已知的未知
「我是誰?」
「我生從何來、死往何處?」
「我對世界意味著什麼?」
「是我選擇了世界還是世界選擇了我?」
「時間是否有長短?宇宙是否有盡頭?」
「過去的時間在哪裡消失?」
「未來的時間又在何處停止?」
告訴我,這些問題,你們也都想過。
Busy姐剛看完劉慈欣的《三體》。
花了三天的時間,連續著看完了。
讓我花一分鍾打開腦里的字典,搜索一下詞彙,來表達我沉浸其中的最精準的感觸。
搜索中……
「震撼」。
沒錯,就是震撼。
一部涵蓋了科學、哲學、歷史的科幻小說,深厚的科學知識加上豐富的想像力,將中國上下5000的歷史與宇宙150億年的現實融合在了一起,把人類的生活和想像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世界科幻「雨果獎」,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以一個文科生的知識體系通讀這個作品,實在頗具挑戰性。
人類世界各種不同文明的演化史,需要歷史的知識作為基礎;人類思想的矛盾和精神的追尋,需要哲學的知識來指引,宇宙大文明系統,需要自然科學的知識作為支撐;微觀宇宙中粒子結構的多維視角,需要天體物理學科的知識作為鋪墊。
小說裡面,哥白尼的日心學說、伽利略的相對性原理、牛頓的力學三定律、馮·諾依曼的量子力學和博弈論、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理論,墨子的東方學派思想,以及牛頓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名譽之爭,還有周文王、紂王、秦始皇、格里高利教皇等人物形象的刻畫,全都巧妙地融合到了各個環環相扣的情節里。
我到現在都說不清原子、質子、中子等元素的核式結構是什麼樣的,納米又有什麼作用,宇宙文明的點狀化思維在我的認知里也是空白的。
以至於我極其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科學和物理。
為之意外的是,作為文科生的Busy姐,全程入了迷。
哪怕是自身知識體系缺失的那些部分——關於科學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分析的闡述,我連標點符號都不願跳過。
《三體》無疑打破了我對中國科幻小說的固有印象。
既有小說的生動,又有科普的正確;有豐富的想像力,也有論文的嚴謹。完全技術細節化,沒有形而上學的影子。
這是中國科幻小說帶給我的驚喜。
我是個科幻迷。
絕大部分的科幻迷,是理科男。
偏偏,我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文科女。
喜歡科幻是源於學生時代看過不少的科幻電影。如經典科幻片《盜夢空間》、《黑客帝國》、《2001:漫遊太空》、《星球大戰》、《E.T.:外星人》、《第五元素》、《楚門的世界》,等等。
不一一列舉了。
《三體》是我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本科幻讀物。
小說與電影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電影是將精神的東西物化,而小說能給人更多自由的想像空間。這個想像空間,源於讀者自身的認知和理解。
不論是電影還是小說,我們對內容的吸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原有的認知水平,而不只取決於內容本身。
說實在的,我覺得我沒有資格寫書評,甚至是讀後感。
我是無知的。
吸收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孤陋寡聞,越是明白自己的不足。
我的個人知識體系太微小了,閱歷太匱乏了,視野太狹窄了,思想太淺薄了。
這三天, 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里,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的沖擊里,我隱約感到,有些不一樣的東西、一些新的東西、從未認識過的東西,在我的腦子里,蔓延、馳騁,為我的眼睛和心靈同時打開了一扇門,掙脫著思想的桎梏。
我又是幸運的。
幸運的是,我站在了一個新的視角,領略到了小說的魅力。
更加幸福的是,我能夠自在地閱讀,用思想擁抱整個宇宙。
Q1: 你相信有外星生物存在嗎?
這個問題,不只是天馬行空的Busy姐,你們也一定都有想過。
我是個無神論者。
從小,對於不曾親眼目睹的事物,我是堅決否定其存在的真實性的。比如來自於周遭群體口中的鬼魂與神靈。
政治與哲學專業出身的我,到現在依然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原則。
當我開始反復推敲「世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之物」這句話,我開始慢慢理解,何為「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
人不會相信他的世界裡不存在的東西,我始終相信。
Q2: 如果存在外星生物,那麼宇宙中有共同的道德准則嗎?
三體問題,指的是三個質量相同或相近的物體在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如何運動的問題。到現在已知的是,三體問題不能精確求解,即無法預測所有三體問題的數學情景。
小說以天體物理學的邏輯,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聯系。
「人之初,性本善」之說,在人類世界都很可疑,放之宇宙,更不可能皆準。
多少在人類看來是正常甚至是正義的行為,從整個大自然的視角看,是邪惡的呢?
人類世界的人明白,人類的道德自覺是不可能的,當人類對人類世界開始絕望,藉助人類之外的力量,成為拯救人類唯一的希望。
可即便是在三體世界,一切都是為了文明的生存,生存是一切的前提。
為了整個文明的生存,對個體的尊重幾乎不存在,個人不能工作就得死;三體社會處於極端的專制之中,法律只有兩檔:有罪和無罪,有罪處死,無罪釋放;一切可能導致脆弱的精神都是邪惡的,沒有文學沒有藝術,沒有對美的追求和享受,甚至連愛情也不能表露和傾訴,精神生活單一且枯竭。
在三體世界,死亡(脫水燒掉)是微不足道的懲罰。最大的懲罰,是活到失去希望的那一天。
作者劉慈欣認為,零道德的宇宙文明完全可能存在,那麼有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文明中生存呢?
要回答宇宙道德的問題,只有通過科學的理性思維才能讓人信服。
我開始期待第二部《三體II黑暗森林》——「城市就是森林,每一個男人都是獵手,每一個女人都是陷阱。」
Q3: 基礎科學重要,還是應用研究重要?
這個問題,等同於——理論重要,還是實踐重要?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最基本的原則之一。
物質深層結構的研究是其他一切科學基礎的基礎。基礎科學上說,物理規律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均勻的。
然而,當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物理學理論,從阿基米德原理到弦論,以至人類迄今為止的一切科學發現和思想成果,統統被實踐所推翻。
當超自然的力量建造了一個科學邏輯無法解釋的宇宙,當三體文明在地球成為宗教信徒的崇拜對象,當非科學思維壓倒科學思維,導致整個科學思想體系崩潰。
一切的一切都導向這樣一個結果: 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將來也不會存在。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宇宙普適的物理規律不存在,那麼物理學也不存在了。
這意味著,我們一直擁有的世界,不是我們的世界了。
這意味著,世界觀崩塌,人生觀毀滅,價值觀喪失。
這是一部影響人的世界觀的作品。
小說的本質是什麼?是時間。
時間的本質是什麼?是不可逆轉的損失。
小說和電影,之所以有種動人的感傷,是因為隨著故事的一秒秒推進,那損失的分量也就變得越來越重——無法倒轉的人生,無法重做的決定,無法增補的陪伴,無法彌補的傷害,它們如同一個個浪頭,把我們拍離要奮力游向的岸邊。
《三體》開辟了一條新的思維途徑,試圖用科學的方法找出科學的局限性,試圖確定科學對自然界的認知在深度和精度上是否存在邊界。
一部好的科幻小說,就是把最空靈最瘋狂的想像寫得像新聞報道一般真實。
與小說的主人公一樣,我感覺自己就是那比喻成蟲子的人類:無比渺小,卻生生不息。
同樣悲憫的感覺——地球的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個空盪盪的宮殿,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隻小螞蟻。
同樣矛盾的心態——有時覺得生命真珍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麼渺小,什麼都不值一提。
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著生命的尊嚴。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姿態。
最後,此文謹以一個文科生的個體思維和有限視角,向《三體》致敬,向中國科幻小說致敬!
㈨ 在下是剛畢業的高三文科生學生,想寫些小說(推理,科幻),作為一位新人不知去哪裡請各位大佬指點!
短篇小說是文學作品中的一個分類,通常是指篇幅在2萬字以內的小說作品。雖說從小到大我們寫得最多的就是短篇(回想起來還沒見過哪個語文老師動輒讓學生寫個長篇什麼的),但大多數人在真正想要創作短篇小說時,還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更別說要寫出一篇好的短篇推理小說了。
就我本人而言,推理小說范疇中寫得更多的還是中長篇作品。短篇則多是為雜志所寫。
在我看來,短篇小說,特別是短篇推理小說是既好寫又不好寫的。好寫是因為篇幅短小,推理的內容和復雜程度不會很高,往往只需抓住某一兩個點做文章即可,不容易出錯。而難寫也恰恰在這個地方,要想在較小的空間內有效營造出故事效果,那麼如何安排好人物、情節、線索、推理等要素就頗為考驗作者的功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