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科幻小說
A. 找一本十幾年前的科幻小說,將幾個人受地球聯合政府的命令,開著一艘裝滿核彈的宇宙飛船去炸一個星球
葛紅兵的 太空使命 系列 我覺得一定沒錯。這本書小時候我看過,印象很深刻。
B. 讀完《重力使命》的感受
讀完《重力使命》的感受:宇宙天體的不可思議;哈爾.克萊門特的《重力使命》被譽為「二十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十部影科幻小說之一」。說它硬,是因為這部以技術含量見長的小說中向讀者展示了一顆驚人的星球,一個擁有著超級重力的生態環境。這部小說在對於技術細節上的描寫堪稱經典,完全配的上「最偉大」的贊譽。如果說阿瑟.克拉克的硬科幻是建立在科學技術驚人的預見性上,那麼金.斯坦利.羅賓遜的小說就硬在對技術細節的事無巨細,如同工具說明書一樣的詳細描寫;而克萊門特的科幻小說中,對技術的描寫是往往是一個配角,是一種對故事發生場景的交待,而非重點,這和很多硬科幻的大師是完全不一樣的。最明顯的對比就是凡爾和威爾斯的小說,兩者都喜歡技術至上,但是對技術描寫的用途卻並非一致。在哈爾.克萊門特的小說中,技術已經被當成了一種附屬物,一種故事展開不得不交待的背景,並非是唯一的興趣愛好。他把技術當成了一種玩具,科幻的硬核在他的小說中是所有有趣故事展開的前提。在這本《重力使命》中,他需要一顆重力超大的星球來配合那些冒險故事的發生,加上這個完美主義者技術至上的想法作祟,所以才有了那些在高重力情況下存在的生態環境,才有了基於這些環境上讓地球人和麥斯克林星上的「毛毛蟲」人都很尷尬的境地。正如有人評價的那樣,哈爾.克萊門特對技術的設定採用的是很原始的辦法——擺出一個設計,不管三七二十一,盡量增加一些新的東西來滿足這個設定,來使得這個設定更加的圓滿。於是,這種設計讓我們看到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也正是科幻作品驚喜之處,能讓讀者體驗完全不同於地球的環境。《重力使命》中的對這些環境細致的刻畫,的確讓人眼前一亮,這是一顆多麼調皮有趣的星球啊。公轉和自轉周期完全不同於地球,而大氣的成分和海洋的構成更是顛覆了傳統觀念,至於裡面的生物更是讓人忍俊不禁。這些類似毛毛蟲的小傢伙儼然是頗有氣勢,和地球人合作,一起克服困難,獲得成功。所以,如果僅僅是就技術含量上而言,《重力使命》無疑會獲得很高的分數,得到很高的贊譽。中意硬技術流的讀者肯定大呼過癮。而這部小說中慎密的科學架構是最大的亮點,稱為「一流的技術派科幻小說」並不為過。而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理工科流派寫作的弱點。一切以技術至上的小說中,我們並沒有看到一個很精彩的故事,本身為背景的技術在文章中似乎有喧賓奪主之嫌,搶過了故事本身的風頭。以前有人評價一部科幻小說時,曾這樣說道,「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其次才是科幻,以故事為核心的寫作技巧直到今天仍然適用。」如何寫一部好的科幻小說,而非一部好的技術小說一直是大師們追求的目標。SFW上南希阿姨的寫作課堂上所教授的更多的是如何寫好一個故事,也非如何做好一個科學的技術設定。然而,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的科幻小說依舊沒有擺脫最初科幻小說誕生時就旗幟鮮明的技術流的范,似乎沒有強大的技術內核的支撐就無法寫好一部科幻小說,我想哈爾.克萊門特寫作這部《重力使命》也正是在這種技術流風氣的指導下完成的,不然他不會忽視情節到如此的地步。故事本身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重力遠大於地球的星球引起了人類的興趣,但在高重力的影響下,人類的探測器墜落了,於是,人類只能求助於麥斯克林的毛毛蟲人們,這些當地人在地球人的幫助下,以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困難,最終完成任務。故事的展開和發展甚至是高潮都顯得有點蒼白無力。作者似乎有意要把毛毛蟲人伯納蘭塑造成英雄,而賴克蘭在全文中也被作者刻意塑造成了一個配角,人類的作用除了當一個指南針當一個地圖當一個衛星導航的作用以外,沒有了更大的作用。我們看到的是一幫當地人在缺乏響應科學技術的支持下進行的冒險。從這個冒險元素上看,故事很完整,但是除了完整之外,我實在看不出有那種讓人驚喜的情節和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是延續了《重力使命》所秉持的那種硬科幻的老傳統。科幻從誕生出現之日開始就展示了一種典型有異於其他文體格式的文本樣式,而這種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要素正是傳統硬科幻衛道者們所固執堅持的。故事本身不重要,情節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鐵錚錚的技術,需要的是相當硬扎值得推敲的設想,我們享受的是這種衍生於科學技術,發端於科學技術的想想魅力,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很多硬科幻盡管故事講述、人物塑造還是情節搭建上都詬病頗多,卻依舊能贏得一片喝彩。哈爾.克萊門特的《重力使命》我想就是這樣一部固守著某種傳統科幻寫作觀點的作品,它不想向世俗的市場供需屈服,如同純正的理想主義者一樣,依舊堅持著科幻的傳統陣地,而且還堅守得頗有一番成果。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我是很佩服哈爾.克萊門特的,老人家的在傳統硬科幻的寫作上依舊值得褒獎和掌聲的。所以當如果我們不是那麼在乎故事本身,而是一個傳統科幻的堅守者,那麼我們肯定會認為這是一部好看的小說。但是,我僅僅是一個讀者,一個靠讀書取樂的俗人,所以當看到大師筆下對故事本身的忽略或者說用心不多時,所以很自然地認為這部小說僅僅屬於那種叫好不叫座的藝術片,而非是一部成功的商業片。當科幻目前在中國還並不普及,甚至屬於小眾娛樂的文學樣式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一部科幻核心和故事情節都能兩者兼顧的小說,盡管這種小說的出現依舊很稀少,但是我們依然期待。因為《重力使命》著意刻畫的原本就不是故事,而是技術,作為背景的技術反而成了主角,這也許是哈爾.克萊門特沒有預料到的。故事很二流,情節、細節和橋段的應用上更是沒有絲毫亮點,如果拍成電影,觀眾也許還能通過視覺的效應來體會這部優秀小說中的精妙,但是現在我們面對的僅僅是文本,所以二流的故事中,我們無法看到一流的情節,自然也無法體會到技術細節硬核的精彩。科幻小說中營造一個虛構設定的世界和奇幻小說中的架空世界一樣,都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寫作。但是科幻小說的設定需要嚴密的科學道理作為基礎,而這種基礎如果設定得毫無破綻,而且充滿新意,那麼這種硬科幻的硬核心就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到,也正是這種科學理論上的嚴密和論證邏輯性,也成了科幻虛構設定的限制,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過多的追求技術上的完美往往也導致故事性的弱化,《重力使命》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奇幻小說為什麼能具有設定和故事兩者的耦合優勢,原因正是因為它們往往就是一己之想,不會考慮過多的設定所本身蘊含的技術問題,在奇幻小說中,架空也好,設定也好,僅僅是一個配角,不傷大雅的背景,而且永不著進行邏輯論證,因而故事在這個基礎上就更能更好的展開。因此,看完全文,公正地說一句,很深很回味的閱讀快感,的確不多,但是對於那顆超重力星球的奇妙設計和那些細致的環境、生物和有趣行為的描寫,的確很吸引人。優缺點同樣突出。所以,我認為哈爾.克萊門特的《重力使命》是一流的內核、二流的故事、三流的情節。需要靜心品味,不然,難得的一點有趣和精妙都體會不到。閱讀這本書的確很考驗閱讀者的心態。我認為,《重力使命》依舊是經典硬科幻,因為它所存在問題不是它獨有的問題,是所有硬科幻小說存在的共同的問題,而它所帶來的技術上的設定和虛構世界的大膽創新確是《重力使命》所獨有的精彩。
C. 介紹科幻小說《重力使命》
哈爾最有名的長篇小說是《重力使命》(Mission of Gravity),在麥斯克林星上一枚空間探測器墜毀了,這顆行星非常巨大,且旋轉飛快,上面的重力加速度最大是地球的700倍左右,最小也有3倍;我們的任務就是取回這枚火箭。《重力使命》的續集是《星光》(Star Light,1971),故事發生在一顆重力加速度為40G的行星,麥斯克林星人到那裡去歷險。
此外,哈爾的長篇小說還有《冰世界》(Iceworld,1953)、《火環》(Cycle of Fire,1957)、《接近臨界點》(Close to Critical,1964)。
哈爾獲得的榮譽包括1991年世界科幻大會的主賓;1996年的回顧雨果獎,此獎獎給他1945年的作品《非同尋常的感覺》(Uncommon Sense);1998年入選科幻小說和奇幻小說名人堂;1999年獲得SFWA的大師獎。
哈爾可以稱得上是美國「最硬」的科幻小說作家之一,他對科幻領域的最傑出的貢獻在於營造獨特的外星環境,並創立在這樣的環境下的獨特的物種。他作品的特點之一是突出小說的知識細節,這些知識顯得翔實可靠,包括行星化學、生物系統、進化論、地理學、天氣系統等等。在一本題為《克萊門特最佳科幻小說選》的後記中,作者談到了自己的創作,他認為科幻小說在使用「科學」時應持一種「保守」的態度,應該拒絕寫那些受到較多懷疑的領域,只從已知的事實進行外推。他對自己作品中科學的「精確」感到滿意。他總是先提出問題,然後供給消息,最終聯繫到已有的科學定律,並由此解決問題。不過,他作品最大的缺點是節奏緩慢和情節太少,而且往往採取直進的方式。此外,艱深的「科學講座」和「重復解釋」也太多,社會生活和道德側面地描述又不夠新穎。作品中的成年人通常是一些科學家或者技師,但這些人千篇一律,成年女性更是奇缺。
http://online.sfw-cd.com/forum/view_topic.asp?pageno=0&forum_id=15&topic_id=272014
找到一個連載的地址,你有福氣了:http://bbs.nankai.e.cn/cgi-bin/bbs/newcon?board=SF&file=M.1072184849.A&num=1157&compact=0&mo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