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科幻小說城市折疊

科幻小說城市折疊

發布時間: 2023-06-12 16:45:21

Ⅰ 《北京折疊》讀後感

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北京折疊》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折疊》讀後感1

這是一篇實誠、寫實的科幻小說,科幻是外殼,寫實是內里,意圖用簡短的故事映照現實生活中的大問題。

小說寫的是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為第二空間的研究生秦天送求婚信物給第一空間的依言的前因後果。整座城市都是虛幻的,秦天和依言的愛情也如由謊言吹成的泡沫。

諾獎得主阿瑪蒂亞森說,當社會完全依照單一的身份來劃分社會群體的時候,就會使社會沖突增加。於是在這座折疊的北京城中,身份地位、穿著打扮、言談舉止、思維習慣都不足以使階層之間明確分野,最好是把時間與空間也按照階層進行分配,將階層固化制度化,按捺住人們蠢蠢欲動的流動野心才徹底痛快。於是當太陽出來,普照大地,第一空間的人沐浴陽光,第三空間的人躺在膠囊中被強制睡眠。

其實,折疊的何止北京,北京何須被折疊?

並不需要用折疊城市這么硬的約束來區分、固化階層,人人皆有的羞恥之心與是非之心就足以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了。建築工人和清潔工工作後不可避免留下印跡,別人投來的嫌惡的目光與遮掩的口鼻就足以使他們活的小心翼翼。

辨不清的明天,一眼可望到頭的未來,都使人不得勁地活著。抱得巨大既得利益的人只願維持現狀,卑微生存的人不知也不信現狀還能改變,哪怕是野心滿滿想推動改革的人如張顯,也不得不先向現實低頭,先到銀行掙兩年錢。

也有老葛這樣能吃苦有技術的人,從第三空間躍升到第一空間,盡管只是藍領的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葛的父母仍舊生活在第三空間,「每次回去都要打報告申請」。老葛就像無數懷抱希望隻身來到大城市打拚的人,土地與戶籍制度限制以及高昂的房價卻使得全家移居團聚成為一種奢望。

有機會就會有競爭,能當鳳尾誰會甘為雞頭?

當然可以說人們的生活是咎由自取,思想狹隘、不思進取的人活該慘淡營生,限制了機會但並沒有剝奪努力奮斗的權利,而希望總是有的,何況我們並不缺乏鯉魚躍龍門的例子,哪管它是不是小樣本,畢竟人生的劇本是邊寫邊演,未結局之前,誰知道這出戲會博得滿堂喝彩還是慘淡謝幕。這樣說倒算不上何不食肉糜,不過是在自我防禦罷。

可是第三空間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了,卑微而高強度的工作早已打磨了意志、耗盡了野心,哪有時間來思考人生的意義、追求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小說令我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和數千萬其他建築工一樣,從四方涌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折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築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抬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彷彿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後,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

現實是很多人尤其是農民工,身心健康來到城市,最後卻不得不拖著病體離開這座打拚半生卻發現並無自己容身之所的城市。

格萊澤說「城市不等於建築,城市等於居民。」而過去一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過程中的種種現象不禁令人深思。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事,只是希望現實中的各項決策能多點科學理性。

希望總是要有的。

《北京折疊》讀後感2

在看代碼改代碼寫代碼百無聊賴的時候,看看書真是一種解脫,像是被困在黑屋子裡,總算能出來透透氣。花了三個多小時看完《北京折疊》,很短的一部小說,要是作為科幻作品來看,還是有點不夠的,最科幻之處就是北京在空間上的翻轉。但是作為社會學小說來看,寫的還是很精髓的。

書中沒有對社會分層的批判,只有對不同層級生活狀態的娓娓道來,我很喜歡這種風格,不講一點道理,而能讓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疊成三個空間,第一空間500萬人,享受24小時,第二空間2500萬人,生活16小時,第三空間5000萬人,生活8小時。小說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間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養女糖糖幼兒園學費昂貴,而自己卻只能沒日沒夜的撿垃圾為生,實在沒有餘力供養糖糖,但是據小說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間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讓糖糖上了幼兒園,對她的前途又有什麼樣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夢想都是偉大的,即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老刀也還是抱著希望糖糖能夠學會唱歌跳舞,成為一個淑女的夢想。於是和第二空間的一個學生秦天做了一筆交易,整個故事也從這筆交易開始了。

他第一次親吻她一下,她躲開,他又吻,最後她退無可退,就把眼睛閉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陣憐惜。

秦天喜歡上了第一空間的一個女生依言,在秦天眼裡,依言就像一個天使,嘴巴小小的,瑩潤的,下嘴唇飽滿,帶著天然的粉紅色,讓他有上去咬一口的沖動。秦天我是很欣賞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間的人,但是說強吻就強吻。他也知道自己該有怎樣的策略,未來該怎麼進入第一空間。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藍圖里畫好了,未來是美好的,只要付出當下的努力,不是嗎。

「所以,」她給老刀夾了新上來的熱菜,「你能不能暫時不告訴他?等我……有機會親自向他解釋可以嗎?」

讀到這里,感受到了一點,夢想是不分等級的,我喜歡老刀不顧一切要來第二空間賺錢的意志,也喜歡秦天對自己愛情的執著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間的依言,雖然她也是喜歡秦天的,但是在他們面前卻顯得那麼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愛的東西,因為父親的權威告訴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選擇用謊言欺騙秦天,他們的故事結束了,留給我對他們未來的想像。大概是依言最後還是和不愛的未婚夫結婚了,秦天傷透了心吧。

對小說所描述的三層空間,並沒有感覺到多麼新鮮,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分層的,我們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就像現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層人物到底在做什麼,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裡,大家跟我有一樣的生活方式。一開始對這樣的分層可能有劇烈的厭惡感,共產主義不是這樣的。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到處都可以見到金字塔的結構。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雪國列車》,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車廂住著不同階級的人,末尾車廂是留給苦力的,前排是留給資產階級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這種初始狀態吧,但是夢想不分等級,有夢就追,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得精彩。

搖籃里,糖糖剛剛睡醒,正迷糊著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臉,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軟下來。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門口抱起糖糖時,她那臟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臉。他從來沒後悔將她抱來。

《北京折疊》讀後感3

上周的「財書學不淺」讀書分享中,周導講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戲》。講的很精彩,我們還做了首次直播。在開頭部分,他闡述了科幻小說的基本知識。這個題材的文字,我基本沒有接觸過,因此聽起來既新鮮但又不好理解。最後我問他讀書群體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熱愛科幻小說,他的答案是很小眾。

《北京折疊》是在講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屬於軟科幻范疇,也就是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分支。20xx年的這部短篇小說,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輕作家。《北京折疊》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獲得了科幻界的大獎,雨果獎。通常有個稱號混社會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疊》就常常與《三體》放在一起說。

因是短篇,所以我僅抽了兩天起床和睡前的時間就讀完了。我感覺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屬於短篇的創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國關注而得獎,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階層問題自帶話題。美國人對類似的發生在中國的情況一直感興趣。盡管作者寫這個題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樣,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壓力,想說下北京的現實中社會階層關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為話題像漲工資一樣的與敏感且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成為關注焦點也在情理之中。在韻韻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講過階層問題。講了歷史上的三教九流,講了現如今的情況,以及階層之間的流動和相互關系問題。不知道她現在還有沒有印象。社會分階層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時期不同表現形式。

《北京折疊》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後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後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八千萬人分為了頂層統治者,中層精英和底層勞工三層。

創意不算突出,但現實著實裸露。讀書人估計都會對標下現實中的自己算這里的哪個層次。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正是當下我們生活著的真實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類似作品一樣,主人公都是最底層的可憐蟲,生活艱難,讓人可憐。我不大喜歡這角度,感覺有抱怨感,有戾氣。雖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但不是積極的導向。社會問題本身很復雜,我們不能總去宣傳那種「絕大多數的人,剛剛一出生,就已經輸了」的思想。

我們的物質文化、社會、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對於美好生活的內涵已經在幾十年的發展後發生了一個質的變化,特別是在經濟基礎得到全面提升之後,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內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麼多的苦與恨,要是大家都覺得美好,都嚮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寫,就從第一空間選個主人公。講述一個身處高階層物質和精神先富裕起來的人如何幫助相對低階層的人去追求和實現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疊》讀後感4

看完《北京折疊》我是懵的,或者說混亂的。那種感覺是,突然把近些年新浪微博上的新聞集中在一起了,我抓不到重點,好像全是重點。

老刀在煩惱糖糖上幼兒園的問題。我腦子里浮現的就是那些通宵排隊的新聞。還有小鎮里的實驗學校。縣公務員子女直接入學,就近有學位房的家庭,剩下的名額大家搖碼,剩下的名額也許就是個位數。這是一個常住人口20萬左右的小鎮。

老刀的月收入是一萬,秦天月薪是10萬,依言每天只工作半天月薪40萬。現實中,收入的差距,其實也有這么大,甚至更大。

阿貝和闌闌與房東爭吵取暖費的事情,老刀拿出一萬平息這場爭吵,她們目瞪口呆。按照老刀的收入測算一下取暖費,大概也就幾百塊。在第一空間,第二空間都是不值一提的零錢,但在第三空間卻足以讓一個漂亮女孩吵得沒有一點形象。想起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偏僻的村莊里,因為一塊錢出了人命。

「這菜不對外,所以都不標價。」曾經「特供」這兩個字在微博掀起一陣聲討的風潮。還有很多,我好像不是在看一部科幻小說,而是把近些年的新聞都剪接在一起了。我好像在刷微博,做一個新聞回顧。小說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更讓我有點分不清是虛構還是紀實。

像「擁擠的男人女人圍著小攤子挑土特產,大聲討價還價。食客圍著塑料桌子,埋頭在酸辣粉的熱氣騰騰中,餓虎撲食一般,白色騰起遮住了臉。油炸的香味彌漫。」這是一個很有生氣的生活場景,一個就在我們身邊很平常的一個生活場景。看這段文字,會浮現一個很熟悉的場景。

她其實把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那些矛盾,用平和的語言和科幻的外殼,誇張而又隱秘地展示出來。階層隱隱顯示出固化,如何突破,有沒有可能突破?我想起曾經風靡網路麥子寫的那篇《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還有此文誕生三年後李純根據它的立意和自己的經歷寫的一篇《我奮鬥了18年,不是為了和你喝咖啡》。

寫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通過自己的奮斗已經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可是,這在現實中只是少數。如同郝景芳筆下的老葛。但更多的人,像老刀,像彭蠡,像闌闌,像阿貝一樣,在生存線上掙扎,活得「操蛋」。

「彭蠡」這個名字引起我的好奇心,一般的小說不會用這么生僻的字做名字,用了大約有不一般的用意。查了「蠡」字,本意「蟲蛀木」。彭蠡非法去第一空間五次,成功了四次,最後一次被抓。老刀會進入第一空間,也是他教的,他是這個折疊城市空間法則的破壞者。對於這個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來說,他就是一隻蛀蟲。

糖是甜的,令人愉快的。老刀每每想到糖糖,就有戰勝一切的勇氣,糖糖是他所有的希望。郝景芳用一個殘酷的環境,不算險惡的人心,展示一個很殘酷的世界。她說現在的現實還沒有那麼殘酷,不希望未來發展成那樣。所以,才有糖糖,糖糖就是未來的希望。

她也在序中提到,這是其實是構想中長篇的第一章。我在想,如果是長篇,那是不是最後,折疊城市的空間法則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一把老刀,也許沒有新刀那麼鋒利,但也可以有破壞性的,特別是有蟲蛀的前提下。這是我的希望。

Ⅱ 如何評價短篇小說《北京折疊》

一針見血指出了社會

Ⅲ 大劉早寫過比《北京折疊》更好的中篇科幻

《北京折疊》這本中篇科幻小說的獲獎,和《三體》一樣,獲獎效應應該會讓它有更多更寬的讀者群。

在我看來,《北京折疊》還不錯,但還不夠好,達不到我心目中的優秀水平,至於為什麼,在後文說。

故事發生在在階層嚴格分化的折疊城市——北京,這里有著三層空間,精英位於第一層空間,有五百萬人,每次生存時間為二十四小時;第二層空間住著兩千五百萬人口,每次生存時間有十六個小時;第三層住著五千萬人口,生存時間只有八小時,也就是說 每一次第三空間的人都將有四十個小時的睡眠,這么多的時間被強制浪費! 在同一個北京,三個空間在時間上交錯而鮮有交集,每次到固定時間就在不同的空間轉換。

一個第三空間的垃圾處理工人老刀,為了湊滿孩子的幼兒園學費,冒著被抓的危險偷入第一空間幫人送信,信是一個第二空間的研究生准備送給一個他心愛的第一空間女孩。但這個女孩其實已與一個年齡足有她父親大小的人結婚。

作者借一個第三空間的人以『劉姥姥進大觀園』式的游歷,寫出三層空間的巨大差距和底層人群的無奈。

《北京折疊》的大部分影射其實不難看出,三層空間所展示第一空間到第三空間的巨大差距,高昂的教育經費對底層的重負,富人妻子四處排解空虛的生活,這些的現實就發生在現在這個社會。

為什麼我說它不夠好?就是因為看起來太現實,如果僅是把現實抽象一下換一張外衣,那就失去了文學的陌生感,但我的意思不是說文學就是讀起來不真實的,而是要對現實有超越。

當然,裡面也有足以觸動人的地方,老刀是一個垃圾處理工人,當他在第一世界聽到關於是否動用自動垃圾處理的討論,如果用機器自動處理的話,成本毫無疑問更低且更可靠。但是,幾千萬的垃圾工人何去何從呢?如此看來,垃圾工人的工作更像是精英們對這些第三空間的人的憐憫了,老刀也陷入了深思。這曾經在中國上演過,改革開放後大批工人下崗,許多地方設有專門按電梯之類根本沒必要的工作,就只是為了讓人有活可干。

但更可怕的是在第三空間新生的人,他們的思維完全在這里被束住,幾乎不知道生活還可以有其他什麼可能性。他們不喜歡做垃圾工,但能做的想做的卻只是在第三空間的舞廳里表現自己,希望能找到一個打碟或伴舞的工作。

總之,這是一部差強人意,卻不夠驚艷的作品。階層分化在科幻小說中是非非非常常見的切入點,但是常見的切入點,有人寫出了史詩,有人卻只寫出平庸之作。

《北京折疊》把現實當成未來來寫,有一種蒸汽朋克的可笑感, 未來絕不是僅是現在的復制,如果完完全全以現在的現實寫未來而沒有什麼超越性,那絕不會成為讓人耳目一新的科幻小說。 不過作者自稱現在看到的北京折疊只是她構思的長篇小說的開頭,不知以後會寫成怎樣。

看《北京折疊》的同時,我又想起了另一本書和一篇中篇科幻。

書是《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本紀實書,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偷偷的進入底層,做著最卑微的工作以養活自己,發現底層底薪勞工幾乎永遠不可能成為中產階級,他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作,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意識去學習以謀得更好的職位。 一方面,拚命勞動並不能致富,反而掩蓋了其他所有的可能,另一方面,底層人士只要停止勞動便無以為繼。這是一個循環,而跳出循環之路舉步維艱。

讓我想起的中篇科幻則是劉慈欣的《贍養人類》,同樣講階層分化,但我覺得視野及筆力都較《北京折疊》要好得多。重要的是,大劉不停留於赤裸裸的現實,而通過腦洞寫出了更具沖擊力的文字。

一個殺手接了一項業務,目標是三個流浪者,而委託業務的是全球最富有的一批人,他們自稱是社會財富液化委員會的委員。這個開篇足以吊夠胃口,當然,後面會一步步說清。

原來一群作為『上帝』的外星人,曾經創造過好幾個地球,都在地球附近兩百光年內,而這次便是另一個地球——小說里稱其為哥哥星球,入侵了地球。他們准備 把澳洲空出作為一個保留地,來贍養地球上所有的人,而贍養標准便是如今人類的最低生活水平。

所以富人才會驚慌失措,想努力提高人類的最低生活水平,財產液化便是實施途徑,將財產均分給地球上所有的人,以保證被贍養時,人類生活的平均水準不至於太差。

而作為被殺目標的流浪者,便是極端仇富而不接受財富液化的人,他們影響了財富液化,故而富人們要雇殺人殺掉他們。

但故事到此還沒有到重點,哥哥星球為何要入侵地球?這則是大劉的一個更驚世駭俗的想法, 哥哥星球是一個以『私人財產不可侵犯』作為憲法的基本原則的星球,並且建立了一個遍布全球的社會機器保護這一原則,若有侵犯私有財產行為,社會機器便會執法。

原本雖有貧富差距,但不至於過大,直到後來在哥哥星球,『知識』作為一種商品可以販賣的時候發生了突變,富人通過購買昂貴的知識,瞬間可以擁有普通人幾輩子都學習不來的知識,不僅如此, 在審美,在哲思,上層人與普通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後來,普通人完全無法理解上層人的一切,他們幾乎變成了兩個物種。

於是,便出現了下面的場景。

他們被終產者趕來了地球,因為整個星球都是他一個人的,對終產者來說,同時面對星球上幾十億已經不能算是同一物種的『人』,同情與憐憫都是可笑的詞。

Ⅳ 《北京折疊》不算優秀科幻小說

《北京折疊》火了一段時間了。趕緊找來看看,說實話有點失望。

同樣是獲得雨果獎,與「三體」沒法比。

當然,它是短篇小說,只有兩萬字,和「三體」的百萬字巨著沒法比。但這不是關鍵,長篇有長篇的精彩,短篇有短篇的出色。

《北京折疊》的問題首先在於結構。短篇小說應該有緊湊的結構。從故事設定到謀篇布局,要與篇幅統一起來。如果事先確定了字數再動筆,就更該如此。

《北京折疊》大約兩萬字,寫了一件事。老刀跨越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去送信。而前面的鋪陳過多,讓人感覺是個大中篇的開頭。

這也許是筆力不逮的原因。業余寫手普遍有這個特點,寫著寫著就沒了筆力。如果不知道小說長度的話,讀者按照這樣的開頭,自然期待老刀再次往返於三個空間以及與老葛、與依言、秦天的故事,而不經意間就迎來了結尾。

整個故事的基礎在於一個城市折疊和一天變為四十八個小時陸世的設定。而這個設定的出現也過於突兀。

至於人物的臉譜化與簡單化,當剝去了科幻的設定,就更暴露得一覽無遺。作者也許並沒有寫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平靜地敘述當前大都市的現實罷了。

除了文學手法上的問題,《北京折疊》其實也並非真正意禪悉友義上的科幻小說。(當然,科幻分硬科幻與軟科幻。不是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這篇小說中,科幻只是皮相,如果去掉一天變成四十八小時和城市折疊的設定,這就是很平常的一個對北京情況的描述了。科幻只是為了把北京平鋪的幾環改成了立體空間。

也許「三體」獲雨果獎使我們提升了對獲得這個獎項小說的想像。畢竟,象「三體」那樣的小說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不是任何一部小說可以比拼的。以這樣的標准要求《北京折疊》也並不公平。

也許它獲獎和獲得金賀槐熊獎的那些電影一樣,符合外部世界對北京和中國的想像,暴露出了北京和中國的現實。

Ⅳ 《北京折疊》中「技術與人」的關系

《北京折疊》的社會建構與技術體現

    《北京折疊》是一部蘊涵著社會批判思想的科幻現實主義小說,講述了在未來科技高度發展的社會里,北京被設計成為了一座「能夠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科技的高度發展帶來的是階層的固化,因此上層階級便創造出了「折疊空間」,實際上就是用一種物理構建城市的方式將人實現階層區隔,上中下層階級各自生活在三個互相獨立、不允許貫通的空間里。從空間上來看,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分別居住著這座城市的五百萬、兩千五百萬和五千萬人口,而他們活動的空間面積排列則剛好相反;從時間上來看,三個空間並不具有共時性,八千萬人口共享48小時,第一空間的人勞動24小時、睡眠24小時,第二空間的人勞動16小時、睡眠32小時,第三空間的人勞動8小時、睡眠40小時。這種時間上的分配實際上就是用壓縮下層人民的勞動時間來保證上層的活動時間,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下層人民的生命價值也被嚴重壓縮。

   小說中設定的「折疊空間」,即使用高科技的建築手段實現物理區隔,是這部小說中的技術核心,以此來實現對階層與社會的治理。

技術的起源與本質

    「技術」是什麼?人們普遍認為技術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方法原理,是指人們利用現有事物形成新事物,或是改變現有事物功能、性能的方法」,從這個定義出發,技術即人類創造出的一套知識體系和方法,並且技術的出現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的產物,人類創造技術的目的是謀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的可能。人創造了技術,技術為人的目的而服務,這就是技術的起源之一。此外,技術需要適應人們的需求而變化,換句話說,即人類為了各自不同的需要而改變技術。不同時代人們的需求是與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即社會制度、生產水平、文化環境相適應的,不同社會環境下人類對技術的需求各有不同。

    《北京折疊》的設定雖然一開始便承認了「折疊空間」的存在,並沒有向讀者交代它是緣何產生、為適應何種需要而被創造出來的,但是從文中描繪的整個折疊空間的建構及其折射出的社會問題中,我們便可以窺探出背後原因。折疊空間一開始在自然中並不存在,而是如書中所說,是「如老刀父親一樣的第三空間的底層人民一點一滴所建造出來的」。

    折疊空間創造的背景是未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發展,並達到了一個極端狀態:社會產能極度膨脹,人工智慧發展到了一定高度,導致人力變成了落後生產力,如垃圾工這樣的以低級勞動為生的底層人民(如主人公——第三空間的垃圾工老刀)變得可有可無。而在制度層面上,權力則由上層的少數人(如在第一空間掌管折疊運行的白發老人)所控制,以及少數掌權者手下的高級管理層(如在第一空間有一定資本的吳聞),這些人共同形成了整個社會運作的核心力量,社會陷入一種精英式的運行模式。而社會階層之間極少發生實質性的流動,階層固化難以被打破。統治階層為了最大程度上為自己創造利益與生存空間,於是採用了剝奪大多數人生存空間的技術手段。此外,在文化環境方面,底層人思想被麻痹,沒有反抗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思想長期被被大眾媒介所塑造,被「催眠膠囊」所束縛,他們除了為生存不斷勞動外,便被設計進入「休眠」狀態,底層民眾便成為了失去思考能力和反抗意識的人。因此,折疊空間的出現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統治階層的需要所決定的,是人類為了實現特定的目的而創造的一種調節、控制和改造社會的手段。

技術與人之間的相互制約

    從技術的定義出發,既然技術被人創造出來用於社會現實的操控,那麼人自然掌握著一定操縱和掌控技術的能力,能夠為不斷發展變化中的環境需要而對技術做出改變。在《北京折疊》中,在老刀逃離第一空間回到第三空間的那個「空間翻轉」的時刻,第一空間的管理層發現當天的折疊技術存在一些小問題,解決方案是必須延遲空間折疊的固定時間,因此掌權者白發老人便下令延遲,對他來說就像「擰緊機器的一顆螺絲釘一樣簡單」,而老刀卻險些因此而喪命。由此可以看出,折疊空間的技術運行並不是絕對獨立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人所操控的。

    但是從整體角度上來看,技術也對人的行為起著限制和約束作用,即人對技術的操縱和掌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有限度的。折疊空間的設計初衷就是要實現對人的物理區隔,限制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發展,而這部分被限制住的人們自己無法跳脫出折疊空間的「牢籠」,社會被折疊技術限定在一個按上層掌權者意圖運行的安全秩序中。借用米歇爾·福柯的「治理術」這一概念,即第一空間的上層發明了一套治理城市的「特有機器」,即折疊空間;反過來這一技術也實現了對人的「治理」,治理主體變成了折疊空間本身。

    小說中的另一細節也能夠體現技術對人的約束作用:身處第一空間管理層的吳聞發明出了一套垃圾全自動分類處理系統,將其建議給了白發老人,而白發老人否定了這一建議。他認為用一旦垃圾分類代替了人工,失業率就會暴增,第三空間的人閑置在家被技術進步的社會所拋棄,連上層的垃圾也不再需要他們,如此便失去了當初設計第三空間的意義。而為了維持這一套治理術的穩定,就必須保持著折疊空間運行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講,雖然白發老人屬於治理體制的頂層人物,擁有延遲折疊開關的能力,但他也不能為所欲為,隨意改變技術的運轉。《北京折疊》的作者郝景芳在訪談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技術約束人的觀點,她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對人的控制是全面且具有覆蓋性的。另外,她還對表達了一種預見性的觀點,「科技進步的不可逆(只能延遲) 決定了科技的發展最終會打破折疊北京經過精心計算和設計的相對平衡, 並促成折疊北京的瓦解」。

技術對人的影響:

    卡爾·馬克思對於技術與人這一哲學問題也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技術是人的創造和產物,但在現實中技術往往發展成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甚至敵對的力量,反過來對人產生了壓迫和奴役。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技術對人的負面影響,技術的發展反而造成了人的異化,人被技術所摧殘。折疊空間的產生和設計使得第三空間人們的生存時間和勞動時間被縮短,壓榨了底層人民的生存時間並將其讓渡給了掌權者,他們只能在短暫的八小時內無休止地拚命工作而僅僅只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資料。底層人民不得不遵從折疊法則的運作節奏,便喪失了作為獨立人的主體性。其次,對於一二空間的人來說,第三空間的民眾不能創造出多少社會所需要的生產價值,他們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分享社會紅利,成為了社會機器的附屬品。此外,第三空間的人大多世代相傳只從事著垃圾分類的工作,他們被固定在了一個領域內,能力與思想一無所知,成為了片面的代名詞,基本上失去了上升與發展的獨立空間。

    綜上,從《北京折疊》思考技術與人的關系,可以看出二者之間並不是獨立或對立的,而是互相依託、互相影響的關系。基於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對技術與人的個人理解:技術是人類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創造的各種調節、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手段。人擁有一定操控技術的能力,同時,技術也在制約著人的行為。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可能帶來的是人的解放與自由,但也有可能造成人的異化。無論是技術決定論,抑或是技術人文主義,二者都存在其論證的合理性,但理論缺陷也不容忽視。因此,如何看待技術與人的關系實際上需要更多的思辨性。

Ⅵ 獲大獎的《北京折疊》寫了些啥

這個月,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的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雨果獎堪稱是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分量非常重,這是亞洲人第二次獲獎。前一次獲獎的亞洲作家,是咱中國寫出《三體》的劉慈欣。


《北京折疊》這部小說兩萬多字,很多人可能還沒看過,如果您不打算專門抽時間看,那我就給您快速轉述一下。

小說描繪的是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那時候,北京已經是超級大城市,一共住了8000萬人口,啥概念呢?現在咱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多萬,那時候人口差不多是現在的4倍。這么多人怎麼待在一個城裡呢?小說里給的解決方案是「把城市分層」——6環以內的北京城區,變成了三層,像夾心餅干一樣,三層只有一層能露出地面,大家得按48小時為一個大周期,輪流到地面上來。比如說,第一層住了500萬人,都是城市裡的精英階層。他們從早上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露出地面24小時。第二層住了2500萬人,基本是公司白領什麼的中產階級,他們第二天早上6點到當晚10點,能露出地面16個小時。第三層人最多,5000萬人,都是城市底層平民,但他們露出地面的時間最短,只有晚上10點到轉天凌晨6點這8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幾乎看不見真正的太陽。

那沒露出地面的時候,大家怎麼生活呢?這就和小說名字「北京折疊」有關了——每層空間被翻轉到地下的時候,建築物都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自動折疊,居民都鑽進自家的休眠艙里,被氣體催眠,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為止。這樣算起來,每48小時里,第一層的人要被催眠24小時,第二層的人被催眠32小時,第三層的人最慘,要被催眠整整40個小時。

故事就在這樣的城市裡展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講的是生活在第三層一個叫老刀的垃圾工人。為了賺錢給孩子上學,冒著坐牢的風險,幫第二層的男學生給他在第一層的暗戀對象送情書。為啥送個情書要坐牢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同空間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敢隨便跑到另一個空間去,就是犯法。

這三個空間的差距有多大,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老刀在第三層算混得不錯的,當個垃圾工,每月賺1萬。但和第二層那位男學生比就差遠了,人家實習期工資就是他的10倍。第三層更不得了,高檔酒席的一個菜就抵得上老刀三四個月工資,普通人的月收入是他的40倍。

通過各種奇遇,老刀揭開了這個折疊城市的最大秘密。原來,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智能機器時代,機器比人工便宜,生產線一改成機器的,效率蹭蹭往上漲,根本不需要人來幹活。人沒活干,造成大面積失業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把一些低層次手工勞動故意留給人去干。比如那個時候技術上早就實現了垃圾自動化處理,但就是為了讓第三層的人有事干,城市管理者硬是雇了2000萬垃圾工人,讓他們手工分揀整個城市的垃圾。即使這樣,還是不行,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乾脆所有人都催眠、睡覺,徹底減少每個人的生活時間,明白了吧。最終被折疊的不僅僅是城市,還有每個人的生命。

這篇作品在科幻領域里叫反烏托邦式小說,啥叫反烏托邦呢?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里最美好的社會,就像世外桃源。反烏托邦小說就是把黑暗悲劇的一面撕開給你看,警醒你、刺痛你,讓你沉思。

這個小說表面上說了很多階層分化的東西,但深層次凸顯了對人類進入機器智能時代的擔憂,當機器真正取代人以後,人類該往何處去呢?

聽完《北京折疊》,不知您有沒有隱隱感覺到一絲焦慮:它彷佛是我們的生活,但又不是,而且誰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真的是。

Ⅶ 《北京折疊》是一部怎樣的中篇小說

因為《北京折疊》獲得了雨果獎的「中短篇小說獎」而將其納入待閱讀書單。閱讀總體感受:小說很簡短,大概兩個小時可以讀完。下面僅從個人的角度,談談對這部作品的認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主題而言,《北京折疊》反映的是很傳統的主題,聚焦不同的社會階層;雖然主題傳統,但作品對生活的觀察卻是細致入微的。作品最大的亮點在於將社會分成了不同的空間,採用了折疊這個比喻來形容不同階層之間的可能性流動。布局的精巧在於書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均代表了某個階層的某類人群。某種程度上,《北京折疊》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達到了文學作品包羅萬象的社會功能。



再談談郝景芳對跨越社會階層的態度,從文章主要內容來看,她的態度相對悲觀,例如:老刀回到第一空間後,正看到瀾瀾和阿貝為了生活和包租婆爭吵,在老刀的心裡,瀾瀾與阿貝的形象與安安靜靜整理裙擺的依言形成再次對比。最後,老刀把希望寄託在了自己從垃圾堆抱回的小女孩糖糖身上,他希望有一天,糖糖會長成依言那樣有人疼愛的淑女。總體來看,老刀的價值觀明顯受到了第一空間的影響,而讀者無法判斷也無需判斷,他的觀念究竟是對是錯。畢竟,每個人都自己的選擇,也都需為個人選擇承擔必要的風險。


最後,從作品結構來看,《北京折疊》的結構是很嚴謹的。選取一處加以證明:文章結尾反映老刀的價值觀已發生動搖,這與文章開篇形成呼應,畢竟作品開篇已經很直截了當地預見了老刀的結局:

人穿越不同空間後,回到原空間時必將承受巨大痛苦。


以上看法,一人之言,不成體系,僅供參考。原創,禁止~

Ⅷ 折疊的人生,折疊的社會

      北京,皇城腳下的城市,3000多年的建都史和政治文化中心的稱謂給本地人帶來許多自豪,讓外地人生出無限嚮往。將這個特大的城市以及它龐雜的人口和日新月異的現代化抽象、濃縮,就是《北京折疊》。

      《北京折疊》是一部科幻現實小說,它將整個北京看作一個巨大的,不停運轉的機器。這個機器有三個空間,住著不同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人群,機器的運轉決定著空間的更替,決定著不同空間人群的作息,決定著不同空間佔有的時間和資源。整個社會是機械化的,程式化的。然而忽略這部小說的科幻化,它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小說。它記錄並訴說著在這個城市裡形形色色的人生,從市井間的爭吵喧囂到上層社會的觥籌交錯。

第三空間

      小說中的主人公老刀住在第三空間,生活在這里的人多是從外地趕到北京的廉價勞動力,像老刀這種垃圾分揀工,以及服務生,農民工……油膩、惡臭、喧囂充斥著他們的生活,他們早起晚歸,卻沒有生活;忙忙碌碌、爭爭吵吵,那隻不過是為了生存。他們所住的第三空間,或許只是亦庄或是大興區每月幾百塊的床位,不足一百平米的房子里擠著男女老少。一張小床就承載起了他們的衣、食、住。沒有人會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方式,但總要面對現實,現實把他們變得麻痹,他們沒有能力反抗,只有默默承受。當機器掃盪這個社會時,首當其沖的便是掙扎在社會底層的靠出賣勞力血汗而生存的人。當老刀得知垃圾分揀機的使用時,惶恐和無助堵塞著他的心,在他臉上寫滿憂愁。在將來,這些底層勞動者的未來是不確定的。因而,他們幾乎將全部財富投資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不僅僅是出於父愛母愛,也是出於把子女看作他們的接力,代他們完成穿越空間的理想的期望。

第二空間

      第二空間里匯集著2500萬的白領和學生,在很大的程度上,這是我們大學生和白領的生活空間。他們的薪水可以滿足他們在三環租到月租兩三千的房子,在他們的生活里,溫飽已經不成問題。因為有了知識裝備自己,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有了改觀,他們的目光更加成熟、開闊,他們的環境更加安靜、整潔。他們追求著比溫飽更高級的東西,秦天追逐著愛情,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改變命運,轉變空間,娶到第一空間的女子,張顯懷有改變世界的理想。但在和第一空間的對比中,他們仍然希望擁有自己的豪宅,生活節奏像上流社會一樣的自由與慵懶。

第一空間

      第一空間有500萬人,他們佔有豐富的資源甚至更多的時間,相對應的現實中,他們居住在北京二環東城區和西城區。相比高樓林立的三環之外,這里的建築物低矮稀疏,視野相對開闊,生活節奏也更舒緩。第一空間的人生活得自由、寧靜、精緻、優雅。他們可以決定空間轉換的時間,可以決定第二、第三空間人擁有的時間和生活。沒有人可以不受制約,相比之下,只是第一空間的人可支配的范圍要大於二三空間。白頭發老頭,掌握著決定一切的權力,卻也要受生命的限制,靜謐的獵戶座亮星、鏡面般的湖水、夜色中的園林都是上天對他的垂青;依言生活在第一階層的邊緣,雖然過著奢侈而滋潤的生活,但也是小心謹慎地編織著謊言,並用犧牲了愛情的婚姻維系著她的上流社會的身份;又像老葛,通過當兵改變了自己的空間,但空間也成為他和父母見面的障礙。 

      《北京折疊》是一個極端分化的北京社會的縮影,每一個人都在自己所屬的空間里苦苦的掙扎,這種空間的分層是固化的,空間之間甚至不能相互通信。每個空間的人生都有著缺憾。

      有的人不甘於生活的墮落,拼力擠進更好的空間:秦天忙於學習和實習,希望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空間,這和大部分大學生的計劃是一樣的;張顯帶著對現實社會憤世嫉俗般的不滿,渴望到第三空間去,從基層干起,依靠工作經驗得到提拔,從而晉升到第一空間成為政府的領導者。在現實社會,也有想要從政的大學生走這條更為艱苦也充滿可能的路。有的人安於現狀,雖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盡如意,但是他們累了,不想再去斗爭,隨著太陽起起落落過完一生:去過五次第一空間的彭蠡已經上了年紀,對事懶散倦怠了,在與第一空間安逸舒適的生活的對比里,他感覺到自己的日子更加得沒勁,但是他已經老了,不會像年輕一樣去賺風險錢,只求日子過得平穩,不愁吃穿,最終和第三空間的另外五千萬人一樣了,他們不僅僅是累了,更是耗盡了活力與膽量,整個人就是一副衰老的皮囊,禁不起任何風險,只希望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再走在北京的街頭,我觀察著擁擠的人流,聽著混亂的口音,猜測著他們從哪裡來,在這個城市裡有著怎樣的工作,在這些忙碌的身影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北京折疊》中幾個人形象的背後是三類龐大的社會群體。《北京折疊》折疊了人生,碾碎了時光,壓縮了社會。它把整個社會呈現在一個人的視野里,把所有人的忙忙碌碌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它用科幻誇張的手法展現社會,卻讓人感覺那麼的真實。

熱點內容
她嫁給雙目失明的他小說言情 發布:2025-01-13 12:36:10 瀏覽:133
好看的穿越都市修真小說完本 發布:2025-01-13 12:34:31 瀏覽:917
末世穿越現代一對一小說 發布:2025-01-13 12:09:41 瀏覽:839
值得看多遍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3 12:08:09 瀏覽:31
較虐並接地氣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1-13 11:36:21 瀏覽:111
香港都市傳說小說 發布:2025-01-13 11:35:28 瀏覽:382
西瓜視頻推薦的小說 發布:2025-01-13 11:31:22 瀏覽:778
免費完木小說 發布:2025-01-13 11:10:41 瀏覽:286
好看的玄幻小說古風 發布:2025-01-13 11:02:33 瀏覽:434
好看的警匪片小說 發布:2025-01-13 10:55:57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