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折疊空間
1. 真的存在空間折疊技術么
這個技術目前不存在,現有的科學理論也不支持它的存在。
超光速也好,空間跳躍也好,時間倒流也好。它們和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都有一個根本的區別,那就是沒有任何理論或者實踐支持它們能夠實現。
飛機的發明以前,人類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空氣動力學,已經有了對鳥類觀察和研究的經驗,已經發明了滑翔機,降落傘。甚至往更遠的歷史來說,風箏都已經出現了幾千年。因此在萊特兄弟之前,飛機是一種設想。然而在目前,星際旅行純粹是一種幻想。
2. 三體這部科幻小說中,有哪些和現實物理學不符的情節
三體這本小說當時還是非常喜歡看的,只不過後來在學到了一些物理基本知識之後,發現其實里邊兒有很多的bug。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在第三部最後的時候介紹到了曲率引擎。能很多人不知道區里想在這里給大家科普一下,曲率引擎其實跟我們平常看到的發動機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它並不是依靠能量推動來實現星際飛船的飛行。他主要是依靠通過折疊空間來實現星際之間的躍遷,在速度上是要遠遠超過我們現有的宇宙最快速度。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非常可以超光速的速度,在宇宙當中轉換自己的地理坐標。一旦去了引擎關閉的話,那麼整個非常將會處於靜止不動的狀態,而不是與光速滑行。畢竟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當中的慣性定律在這里是不能夠適用的,所以這句話其實並不正確。而且後邊還介紹了曲率引擎飛船是如何停車的,更是一個大大的漏洞。
3. 沙丘6聖殿沙丘結局
「沙丘」被尊母摧毀後的第十年,在米萊斯·特格的指揮下,貝尼·傑瑟里特的部隊在太空和地面奇襲尊母的總部交叉點。奧德雷迪親自與大尊母達瑪(Dama)對峙。結果,達瑪的首席顧問洛格諾(Logno)當著奧德雷迪的面殺死達瑪,自任大尊母。
同時,尊母利用生物武器重創特格的部隊。眼看貝尼·傑瑟里特即將失敗,默貝拉及時趕到交叉點,單槍匹馬殺死洛格諾與幾名尊母。但在這過程中,奧德雷迪也被尊母殺死。就這樣,默貝拉同時成為聖母與尊母兩個組織的領袖。
回到聖殿後,默貝拉開始聖母與尊母的合並進程。但並非所有人都對局勢的發展滿意。鄧肯與希恩娜決定離開聖殿,加入離散的隊伍。他們駕駛無艦,帶著特格、賽特爾、幾名猶太人和幾名不認同默貝拉的貝尼·傑瑟里特聖母,通過折疊空間深入茫茫星海。
《沙丘》是美國科幻巨匠弗蘭克·赫伯特的一部著名科幻小說。
每個「一生必讀」的書單上都有《沙丘》,它是科幻小說史上的必讀經典。《沙丘》入選了美國亞馬遜「一生必讀的100本書」、BBC「英國最受歡迎的100本書」、美國國家公共電台「科幻·奇幻小說TOP100」等多項榜單,更是首部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作品,摘得《軌跡》雜志「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桂冠。
4. 在小說中,玄幻類的空間重疊和科幻類的空間重疊有什麼區別
玄幻:
大概就是不同的空間(位面什麼的)重疊在一起,不同的作者會有不同的設定
科幻:
空間重疊是由於引力使空間發生扭曲交疊
不同的維度(三維、四維、五維……)重疊在一起
……
5. 讀書|現代技術如何實現空間折疊與翻轉,讀《北京折疊》
利用中秋假期,將自己聞名許久卻沒空看的《北京折疊》讀完了。正如大神彭小六所說的,人如果給自己設定了關鍵詞,潛意識就會下達搜索的指令,遇到跟這個詞相關的內容就容易留意。其實不光如此,人一旦有了自己關注關鍵詞,關注的領域,遇到一些信息,人的潛意識就會讓人從這個角度去分析問題。
《北京折疊》利用利用科幻小說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問題。
小說是一篇科幻題材的小說,科幻之處在於它提出了空間是可以折疊的,大地是可以翻轉的。
作為一個工科女,技術控,尤其還是機械及模具這方面從業多年的技術控,在看小說的時候,我的大腦跟著作者的描述,將空間進行了一遍折疊與翻轉。
也就是說,在那個可以折疊的世界裡,北京六環以內的大地就像一張紙或者更確切的說像一塊厚橡膠板,板具有兩面,第一空間的500萬人在板的一面,第二空間的2500萬人和第三空間的7500萬人在板的另一面。板的一面朝向天空,另一面就得被翻到地下去。這個板的翻轉周期是48個小時,也就是說每面朝向天空的時間都是24小時。但鑒於板的其中一面安排了第二和第三空間共10000萬人,全部都活動的話,根本沒法動彈。就將這兩個空間的也分開運作,第一空間朝向天空,出來活動時,這2個空間的人、物,及活動場所就被最大限度的壓縮成為一個小盒子,第二空間的人出來活動的時候,第一空間的人、物,及活動場所也被最大限度壓縮封裝起來。那些被封裝起來的人都在睡覺,只是睡覺的時候待遇也是不同的,第一空間的垃圾工人每人只有一個像膠囊一樣狹小封閉的空間,而第一空間領導者則是是有圍欄的小床。
其實這個技術已經不是什麼新技術,也不用等到50年後了,這是一個以時間換空間的技術,只是它現在還只用智能樓宇概念,或者個人家裝中。
記得央視有一個叫新加坡印象城的廣告,廣告中描述這座未來新城的是這樣的:它的地面上只有公園、海灘等優美的風景和清晰空氣,地下是車道,商場等。似乎就有將空間進行分層的趨勢,只不過這個還沒有達到在地的兩面建城的程度。
4月份有個很火的貼《一堆80後香港夫婦爆改28平米蝸居成豪宅》中就有這項技術。一對夫妻,在香港市中心買了一套28平米的房子,但是他們希望在這套房子里實現5個功能:一個家庭影院,健身房,一個大廚房,一個全尺寸的浴缸,和充足的存儲空間。這一切看起來天方夜譚的願望,卻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給解決了。
下面看看從原文里下了一張圖片看看這個是怎麼實現的。
儲物室在有客人來的時候可以變成家庭影院。
浴缸在不用時也可以是沙發,是客人留宿的客房。
你看, 這不就是一個小范圍的空間折疊嗎?這不就是第二空間與第三空間的輪換的簡化版本嗎?
對於被折疊後的空間里的人,物如何安置的問題,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收拾東西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將不怎麼用的東西都打包並壓縮起來放在一個看不見的角落,比如說榻榻米的下面,或者說床板下的空倉里?
最後,對於《北京折疊》覺得最難的可能是大地翻轉。其實對於此,我也有個解決方案。
就是先做一個扁平狀的超大面積立方體鋼筋框架,像我們現在蓋樓房的時封樓頂那樣的框架,只不過這個框架是獨立的,它不粘著在生根於地面的柱子上。而是在它的四條邊上伸出了幾個鋼筋框架的手臂,作為支撐和旋轉時的軸。在立方體的上下表面,有房子的框架,只有最底下一層是與地面的框架相連接的,以便固定房子,這樣當其中一面的房子在翻轉到下面的時候就不會掉下去。其它樓層以下一層的樓頂為固定點,牆面做成百葉窗似的分塊結構,在被折疊的時候牆體能從周圍向中間聚攏,縮小至最小面積,再整體插入貼近『』地面『』那個樓層,並用鎖銷鎖死,實現單面折疊。
幾塊這樣的人造『』大地『』拼接起來,邊對邊,人造『』大地『』的支撐軸和翻轉軸固定在真正的大地上。通過齒輪等傳動裝置旋轉分塊的大地,效果也跟百葉窗翻轉的效果相似。
這樣,就《北京折疊》里的折疊與翻轉就能實現了。當然,為了更順暢翻轉,需要減輕『』地面『』力量,因為鋼筋框架的表面和內腔填充土囊外,還要封住土囊,我們現在生活的正常空間普遍用的是水泥,在可折疊與可翻轉的空間里我們可以用在更輕質的材質來封住表面。
這就一個號稱『』女工程師『』的情懷女對『』折疊空間『』的工程實施計劃。
6. 折疊空間是什麼意思
問題一:大家誰能告訴我折疊空間是什麼?我們如何做到? 折疊空間是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的一個推論。觀點是: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放在空間中時,就會導致空間的彎曲,彎曲程度越大時間過得越慢。當一個物體的質量為無窮大時,空間和時間就會彎曲到180°,此時就會出現一個連接兩個不同時空地區的隧道,叫蟲洞。可以通過蟲洞實現時空旅行,當然現在無法做到。製作蟲洞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蟲洞也會處於極其不穩定的狀態。由質能公式:E=mc^2。你就知道需要多大能量了。
問題二:什麼是空間折疊? 空間折疊是一種因為強大的引力使空間發生扭曲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真實存在的,因而在理論上只要能達到一定的引力就能使空間發生彎曲,就好比要從一張平整的紙一端到另一端除了走兩點間的直線外,還可以直接把紙疊起來,讓兩點靠近。因此人們普遍認為黑洞能夠穿越遙遠的空間,因為黑洞具有無法比擬的巨大引力,連光線都不可避免的被它巨大的引力吸引,那麼在這樣的引力下空間也有極大的可能被折疊,這也就使得以不超越光速卻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宇宙旅行成為了可能。
空間折疊的發現
天文學家通過長久的觀測發現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動,有時離太陽近些,有時離太陽遠些。太陽的巨大質量使它周圍的空間發生彎曲。其結果是,行星每公轉一周它的軌道的長軸都比上一個周期偏轉一個角度,這個現象叫做行星軌道的進動。理論分析表明只有水星軌道的進動比較顯著,達到約每世紀0.01°。這個現象早在廣義相對論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現,只是無法解釋,所以它實際是廣義相對論的最早的佐證。
自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普遍被接受後,其中的光速為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的理論成了無數夢想宇宙旅行的幻想家們的噩夢,因為即便是以光速旅行,僅僅飛出太陽系就要用掉數年之久,這對人類短暫的生命來說幾乎已成為不可能,而黑洞以及空間折疊的發現卻為科學幻想家們打開了另一扇門。因為未來的科技只要能達到足夠的引力,使空間扭曲折疊,那麼以不超越光速卻能在短時間內進行宇宙旅行成為了可能。
因此空間折疊理論因為科幻小說家及科幻漫畫家們為廣大人們所認知,而空間折疊理論也成了科幻家們進行宇宙旅行的不二法門。
空間折疊的空間基礎淺析:
我們的宇宙空間是一個以真空基態為界,形成同維空間異矢量方向上的世界。它們是以巨大的速度差分隔開。即在同一空間中,兩個不同的宇宙相互疊在一起,以相對極限大的速度差彼此分隔開。
物質的類性,現在人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宇宙中存在正反物質。而事實上,我們並不清楚宇宙的其他類性的物質,正反粒子的湮滅,湮滅成光子,並沒有真正地消失。而有些元素。經過粒子的轟擊,甚至可以打出反粒子。用釙產生的α粒子轟擊鋁片,發射出中子和正電子,生成放射性磷(約里奧居里夫婦)。從另一個角度講,正反粒子這兩個類性的粒子是可以共存的。因此同時也要有能承容正反粒子的介場,使正反粒子同時存在在一個小的空間中。
問題之一:物質為什麼只湮滅成光子,而沒有完全地消失在空間中?
問題之二:是否存在相反形式的能量?
眾所周知,現代宇宙物理學的西格斯學說認為我們宇宙的能量來自於真空基態的自發破缺。而物質的能量在真空基態破缺時應當是單元能量波,而非粒子體形式。 在破缺之後,宇宙中的物質粒子才逐漸形成,正反粒子也才出現。要知道一點,介場是能量體。正反粒子能同時存在,這說明兩類粒子自身的場與量介場屬於同一種能量。
是否存在一種能量,我們稱之為負能量,如果同能量接觸會彼此消失在空間中。而在我們的宇宙中,我們似乎還從未找到過該種能量,也沒有它存在的證據。我們看到,觀察和接觸的都是正能量的物質。但以真空基態為起點推想,從真空破缺出能量才產生宇宙,而這是正能量的世界。那麼,同樣從真空基態為起點,是否存在破缺出一個負能量的世界?
如果真空基態天生就是平衡的,那麼負能量的世界就可能與正能量世界誕生於同時。由現代宇宙觀察結果可得到:200多億光年范圍內,從未見到過星系或物質體的奇特消失的現象(連光子都沒留下的湮滅)。因此,可大膽地認為,我們的宇宙不存在負能量體。
為此,推測每次正反粒子湮滅後,形成的光子這種能量態類近於真空基態,有能量波態。能量為波態體的本身就是一個矢量。因此,從真空基態出......>>
問題三:什麼叫空間對折 首先,我想舉一個例子:一張紙上有距離的2個點如何瞬間重合呢?很簡單沿著2點之間線段的中垂線將紙對折即是重合!換句話說,這也就是二維世界的瞬移!那麼在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呢!三維世界比二維世界多出一個立體,也就是空間層次.既然在三維角度,我們可以將二維世界的2個點做瞬移.那麼在四維角度,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將三維世界的2個點進行瞬移?要想到達數百光年外的星系憑目前或者今後一定時期的飛行器是無法達到!所以本人猜想可以利用第四維度時間進行短距離空間瞬移(因為過遠的我還沒考慮到!比較汗)!本人的想法是這個樣子的:比如A點與B點在三維世界的距離是10光年.如果我們是以光速飛行也要10年.所以我想,或許會研製出這樣一種機器,使當前飛行器所處的時間向過去移動10年即該飛行器回到10年之前.當然不是回到10年之前的世界,而是回到10年之前這個空間點.這個10年的時間也許就像一個尺子一樣而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的10年的時間!然後該飛行器利用倒退的10年以接近光速的飛行速度飛向目標點.當10年後該飛行器到達B點時,在B點的人也許只是感覺這個飛行器是瞬移過來!而飛行器里的人可以用低溫冷凍技術使之進入睡眠狀態.到達的時候再解凍!所以乘坐飛行器的人也不會感覺自己旅行了10年!感覺說的比較亂咯!或許會有人明白我的意思!當然我們看二維世界的對折是以三維世界的角度來觀看.如果我們能夠親身站在四維世界以四維世界的角度觀看三維世界的空間對折,也丹大家就明白了!也許只是我個人的一個幻想而已!
問題四:人類可以折疊空間嗎? 目前還不行,正在研究中。
將空間折疊後,就會有所謂的四維度世界產生,也就會有球形蟲洞。
就像《星際穿越》中的一樣,人類來到了超過三維度的世界。
問題五:空間折疊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辦法,因為我們是三維世界的生物,對於更高維度之下的空間彎曲是怎麼樣的並沒有想像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將維度簡化,將三維變成二維,就能模擬出三維空間的彎曲。
但是彎曲的那個「維度」不是我們簡化掉的那個維度,而是超維度,所以只有通過維度簡化才能做到。
問題六:地球上真的有折疊空間嗎 那隻是理論上的東西,實際上空間能否按照人的意志彎曲還很難說,或者說可能性不大。
問題七:折疊空間需要什麼力量? 所謂的空間就是一個軀殼,如果軀殼變小算不算呢,比如把氣球放入水裡5米後空氣不跑,體積變小
7. 獲大獎的《北京折疊》寫了些啥
這個月,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的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第74屆雨果獎的最佳中短篇小說獎。雨果獎堪稱是世界科幻界的「諾貝爾文學獎」,分量非常重,這是亞洲人第二次獲獎。前一次獲獎的亞洲作家,是咱中國寫出《三體》的劉慈欣。
《北京折疊》這部小說兩萬多字,很多人可能還沒看過,如果您不打算專門抽時間看,那我就給您快速轉述一下。
小說描繪的是未來某個不確定的時間。那時候,北京已經是超級大城市,一共住了8000萬人口,啥概念呢?現在咱北京的常住人口是2000多萬,那時候人口差不多是現在的4倍。這么多人怎麼待在一個城裡呢?小說里給的解決方案是「把城市分層」——6環以內的北京城區,變成了三層,像夾心餅干一樣,三層只有一層能露出地面,大家得按48小時為一個大周期,輪流到地面上來。比如說,第一層住了500萬人,都是城市裡的精英階層。他們從早上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露出地面24小時。第二層住了2500萬人,基本是公司白領什麼的中產階級,他們第二天早上6點到當晚10點,能露出地面16個小時。第三層人最多,5000萬人,都是城市底層平民,但他們露出地面的時間最短,只有晚上10點到轉天凌晨6點這8個小時,也就是說,他們幾乎看不見真正的太陽。
那沒露出地面的時候,大家怎麼生活呢?這就和小說名字「北京折疊」有關了——每層空間被翻轉到地下的時候,建築物都會像變形金剛一樣自動折疊,居民都鑽進自家的休眠艙里,被氣體催眠,睡到下一次露出地面為止。這樣算起來,每48小時里,第一層的人要被催眠24小時,第二層的人被催眠32小時,第三層的人最慘,要被催眠整整40個小時。
故事就在這樣的城市裡展開,情節其實非常簡單,講的是生活在第三層一個叫老刀的垃圾工人。為了賺錢給孩子上學,冒著坐牢的風險,幫第二層的男學生給他在第一層的暗戀對象送情書。為啥送個情書要坐牢呢?因為在那個時候,不同空間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你要是敢隨便跑到另一個空間去,就是犯法。
這三個空間的差距有多大,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老刀在第三層算混得不錯的,當個垃圾工,每月賺1萬。但和第二層那位男學生比就差遠了,人家實習期工資就是他的10倍。第三層更不得了,高檔酒席的一個菜就抵得上老刀三四個月工資,普通人的月收入是他的40倍。
通過各種奇遇,老刀揭開了這個折疊城市的最大秘密。原來,那個時候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智能機器時代,機器比人工便宜,生產線一改成機器的,效率蹭蹭往上漲,根本不需要人來幹活。人沒活干,造成大面積失業怎麼辦?兩個辦法:一是把一些低層次手工勞動故意留給人去干。比如那個時候技術上早就實現了垃圾自動化處理,但就是為了讓第三層的人有事干,城市管理者硬是雇了2000萬垃圾工人,讓他們手工分揀整個城市的垃圾。即使這樣,還是不行,最後的解決方案是,乾脆所有人都催眠、睡覺,徹底減少每個人的生活時間,明白了吧。最終被折疊的不僅僅是城市,還有每個人的生命。
這篇作品在科幻領域里叫反烏托邦式小說,啥叫反烏托邦呢?烏托邦是人類思想意識里最美好的社會,就像世外桃源。反烏托邦小說就是把黑暗悲劇的一面撕開給你看,警醒你、刺痛你,讓你沉思。
這個小說表面上說了很多階層分化的東西,但深層次凸顯了對人類進入機器智能時代的擔憂,當機器真正取代人以後,人類該往何處去呢?
聽完《北京折疊》,不知您有沒有隱隱感覺到一絲焦慮:它彷佛是我們的生活,但又不是,而且誰也不知道,將來會不會真的是。
8. 《北京折疊》不算優秀科幻小說
《北京折疊》火了一段時間了。趕緊找來看看,說實話有點失望。
同樣是獲得雨果獎,與「三體」沒法比。
當然,它是短篇小說,只有兩萬字,和「三體」的百萬字巨著沒法比。但這不是關鍵,長篇有長篇的精彩,短篇有短篇的出色。
《北京折疊》的問題首先在於結構。短篇小說應該有緊湊的結構。從故事設定到謀篇布局,要與篇幅統一起來。如果事先確定了字數再動筆,就更該如此。
《北京折疊》大約兩萬字,寫了一件事。老刀跨越第一空間和第二空間去送信。而前面的鋪陳過多,讓人感覺是個大中篇的開頭。
這也許是筆力不逮的原因。業余寫手普遍有這個特點,寫著寫著就沒了筆力。如果不知道小說長度的話,讀者按照這樣的開頭,自然期待老刀再次往返於三個空間以及與老葛、與依言、秦天的故事,而不經意間就迎來了結尾。
整個故事的基礎在於一個城市折疊和一天變為四十八個小時陸世的設定。而這個設定的出現也過於突兀。
至於人物的臉譜化與簡單化,當剝去了科幻的設定,就更暴露得一覽無遺。作者也許並沒有寫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平靜地敘述當前大都市的現實罷了。
除了文學手法上的問題,《北京折疊》其實也並非真正意禪悉友義上的科幻小說。(當然,科幻分硬科幻與軟科幻。不是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這篇小說中,科幻只是皮相,如果去掉一天變成四十八小時和城市折疊的設定,這就是很平常的一個對北京情況的描述了。科幻只是為了把北京平鋪的幾環改成了立體空間。
也許「三體」獲雨果獎使我們提升了對獲得這個獎項小說的想像。畢竟,象「三體」那樣的小說到達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不是任何一部小說可以比拼的。以這樣的標准要求《北京折疊》也並不公平。
也許它獲獎和獲得金賀槐熊獎的那些電影一樣,符合外部世界對北京和中國的想像,暴露出了北京和中國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