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玄幻小說 » 國外航天科幻小說現狀

國外航天科幻小說現狀

發布時間: 2023-04-01 07:06:34

⑴ 好多年前看過的一本美國科幻小說,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誰現在還有沒有這本書賣

星際旅行的電影版第一集,大陸曾經出過書不過是1980年出版的沒聽說再版過!不過該書發行量不小舊書攤轉轉吧應該能買到的。我有書下面2個連接就是書的圖片!
Ⅰ星艦迷航記 (台灣的譯名)下面是電影的簡介當然書也是一樣的內容

寇克將軍,歡迎您重返企業號!

一團碩大無朋的高能離子雲,在遙遠而神秘的太空中迅疾地飄移。這團能量雲具有無堅不 摧的威力,足以毀滅宇宙間任何物質結構。在它所劃過的軌跡上,早已有好幾艘分屬銀河 三大勢力的星艦遇難了……。

地球--銀河系星球聯邦的重鎮,星際艦隊總部的所在地。在位於北美洲舊金山的艦隊總部 辦公室中,寇克將軍正像往常一樣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突然間卻接到了一個再好不過的命 令--「檢視企業號,准備執行緊急任務」。原來地球的防衛體系己經發現了那團高能離子 雲,而且偵測出它正對准地球飛來。寇克將軍的任務,就是要趕在它到達地球之前,率領 企業號先迎上去一探究竟。

闊別了將近十年,當寇克重新登上企業號時,內心的興奮與激動真是難以形容。可是當他 隨著現任的艦長迪卡檢閱過了人員與裝備之後,卻又不禁興起不少陌生的感覺。因為經過 這些年來的不斷改良,企業號的功能與威力都增強了許多,但也因而使得前任的艦長寇克 將軍有點摸不著頭緒了。

不過還好的是,接下來馬上就有很大的驚喜沖淡了這份陌生感--神通廣大的寇克竟然在短 時間之內幾乎把老戰友都找齊了!例外的只有史波克先生,他因為正在瓦肯星進行高深的 修煉,所以沒有辦法趕來,成了這次任務的唯一遺憾。

由於寇克是星際艦隊的高級長官,所以在出發之後,迪卡艦長只好很不情願地暫時交出指 揮權。一開始的時候,兩位新舊艦長之間難免有些成見與摩擦,但漸漸地就因為相互了解 而變得惺惺相惜。寇克發現迪卡的確是個優秀稱職的好艦長,而迪卡也開始真正地把寇克 敬作父執。原來迪卡的父親也曾做過寇克部下,後來卻不幸在「末日武器」那個事件中英 勇犧性了。

企業號上的新面孔,除了迪卡艦長之外,還有一位美麗的女領航員伊莉雅。雖然她是德羅 坦星人,但除了有頭發之外,卻是地球人眼中的標准美女,連迪卡艦長都曾與她有過一段 羅曼史。

在迎向能量雲的途中,企業號突然發生嚴重故障,不得不把速度減慢下來。沒想到此時史 波克卻意外地出現了,使得所有的老戰友全都興奮不已。原來史波克還是沒有通過最後的 考驗,他體內深藏的人性仍然無法根除。當史波克面對現實,完全想通之後,便決定還是 回到星際艦隊來繼續服役。

不過,在精通心理學而洞悉人性的麥考伊眼中,卻已經看出了寇克與史波克的復雜心情。 他感覺到他們最關心的似乎並不是這次的任務,而是返企業號的成就感。

由於史波克的高超能力,很快就幫史考特等人排除了一切故障,使得企業號能及時迎上那 團能量雲。不料正當穿進雲層時,伊莉雅卻突然被一種不知名的力量擄走,然後卻又傳送 回來了一個與她一模一樣的復制人。據這個復制的伊莉雅說,她是那團雲派來作為雙方溝 通的媒介。原來這團雲竟然是個有智慧的個體!它透過假伊莉雅,宣稱自己的名字叫「威 者」(V' ger),正要航向地球去尋找自己的創造者,並且還要試圖與創造者結合。接著 假伊莉雅又不顧眾人的疑惑,反而開始詢問有關企業號的問題。因為過去與伊莉雅的一段 淵源,迪卡便理所當然地負責與這位假伊莉雅溝通;他還不時地利用這種特殊關系,試著 向她套取更多威者的情報。

當這團能量雲還剩幾個小時就要到達地球時,史波克擅自偷了一艘小型太空梭,單槍匹馬 地駛向雲層內部,試著用瓦肯人的心靈感應術與它溝通。結果史波克發現威者竟然是部活 機器,它的故鄉在銀河系的另外一端,是一個全部由機器人統治的星球。

雖然威者具有無比強大的威力,卻與人類一樣有個始終無法解開的謎--不知道自己的生命 從何而來?但史波克不能了解的是,它為什麼要到地球去尋找答案?

因為無法阻止威者,企業號只好隨著它一起航向地球。到達地球之後,威者立刻開始用各 種訊號呼喚它的創造者,結果當然是得不到迴音。但又不知是什麼緣故,威者卻認為這全 是地球上的「碳基生命」干擾所致,因此決定要把所有的生物全部消滅!

好在寇克急中生智,騙假伊莉雅說創造者必須先與威者面對面接觸,然後才肯回答它的問 題。假伊莉雅信以為真,便帶領寇克、史波克、麥考伊與迪卡一起走向能量雲的核心。沒 想到卻發現裡面只有一艘老式的宇宙飛船--三世紀前從地球發射的「航海家二號」 (Voyager Ⅱ)。原來它在飛過了那個機器人的世界之後,被改造成一部有智慧與意識的 機器,然後又繼續執行人類在三百年前賦予它的原始命令--「搜集一切資料並立刻傳回地 球」。

真相大白之後,威者卻又提出一個更驚人的要求,它說它想要真正地擁抱自己的創造者 --人類。於是迪卡艦長自告奮勇,在一片奇異耀眼的光芒中,與威者以及復制的伊莉雅結 合成一體。威者融合了迪卡與伊莉雅的人性,變成一種嶄新的生命形態,心滿意足地離開 地球,繼續它無盡的宇宙探險。地球的危機也就此化解。
參考資料:http://w.886.cn/5mhp/100223047/100223047_43097.jpg

⑵ 科幻小說與科技發展有什麼關聯,各自特點是什麼

科幻小說和科技發展之間的聯系就是,可以促進科技進一步的發展。科幻小說的特點是還沒有實現的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而科技的發展就是能夠,把人們所需要的一些技術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出來。也就是說一個是還沒有出現的,另一個是已經存在的。兩者之間可以算得上是相輔相成的那種關系,可以讓雙方更好的發展。

溫馨小提示

人們在科幻小說的時候總是對未來充滿幻想,幻想著以後能夠過上一種非常高科技的生活模式,但是現在人們的科技技術還是沒有辦法達到這種程度,所以要腳踏實地的進行發展,不能夠太依賴於幻想,只有這樣人們的科學技術才能夠有更全面的發展,才能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⑶ 虛空之舟:科幻作品中的宇宙飛船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起航。這是人類第一次乘坐宇宙飛船,實現太空飛行。而泛舟於群星之間,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

古埃及人相信他們的太陽神荷魯斯能夠泛舟於天上的銀河之中。而居住在地球另一邊的阿茲特克人則宣稱他們的祖先神乘坐著巨船從群星出發來到地上。類似的古代神話傳說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流傳,展現了古代人豐富的想像力。

直到近代早期,人類對於太空飛行的想法仍舊充滿著浪漫主義的色彩。天文學家開普勒在1634年創作的小說《夢》中,主人公靠巫女的魔法飛上了月球。法國人西哈諾在1650年寫出了《日月兩世界旅行記》,小說中的主角是靠著玻璃瓶中的水蒸氣的推動,到月球和太陽上游歷了一番。

到了1835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海倫•坡在《漢斯•法普爾的奇妙旅行》中,用熱氣球把主角送上了太空。當然,相對來說,比較靠譜的還得說是法國的科幻先驅儒勒•凡爾納在1865年出版的小說《地球到月球》,其中的宇宙飛船被塞進了一門大炮中,直接射向了月球。這個經典的場面在1902年被電影先驅、法國人梅里埃搬上了銀幕,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電影《月球旅行記》。

然而,第一艘揚名世界的宇宙飛船卻是美國通俗小說家愛德華•史密斯筆下的「雲雀」號。在愛德華•史密斯的筆下科學家理查德•西蒙發現了一種神秘的「X」金屬能夠與銅反應,產生巨大的能量。於是,在富商朋友的資助下,西蒙造出了以金屬反應能推進的宇宙飛船「雲雀」號。在經歷了一系列陰差陽錯後,雲雀號載著西蒙和他的未婚妻來到了距離地球5000光年的歐斯納姆星。在那個星球上,兩大帝國已經進行了長達6000年的戰爭,西蒙等人幫助其中一方獲得了勝利,歐斯納姆星終於恢復了和平。西蒙因而獲得了貴族頭銜,並與未婚妻結婚。最後,得到了補給的雲雀號飛回了地球。但這並不是雲雀號故事的終結,後來西蒙駕駛著改進後的「雲雀3號」再度遠征太空,聯合歐斯納姆、烏爾瓦尼亞人,並藉助諾爾拉明星人的先進科學,打敗了妄圖稱霸銀河系的腓那克倫人。

幾乎就是在愛德華•史密斯書寫自己的太空傳奇的同時,被尊為「火箭之父」的俄國人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使用多級火箭把人類送入太空的構想。可惜,當時正是俄國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時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暫時無暇顧及宇航事業。但是以列寧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對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科學研究仍舊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幫助,盡可能地提供便利,並幫助他組織演講活動來宣傳他的思想。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演講最終點燃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幻想火焰,他便是被稱為「蘇聯科幻小說之父」的亞歷山大•別列亞耶夫。1933年,他完成了自己的長篇科幻小說《躍入虛空》。小說中,一群懼怕革命浪潮席捲全世界的大資本家們,共同出資製造了一艘名為「方舟」號飛船,以便能在革命風暴來襲時逃離地球。最終,「方舟」號飛離了地球,來到了火星,但是養尊處優慣了的資本家們無法適應外星球的艱苦生活而抱怨連連。此時,廣播里傳來了地球聯邦成立的消息,人們都已經過上了富足安定的生活。於是,他們最終決定駕駛飛船返回地球。這部小說最精彩之處,就是繪聲繪色地描寫了失重環境下,宇宙飛船中發生的種種情況。還描寫了人們如何在宇宙飛船中培育作物以獲得食物和空氣。這在20世紀30年代都是非常超前的科學構想。可以說,別列亞耶夫已經用自己的小說撬開了星際旅行的大門——盡管只是一道縫隙,但對人類而言,仍舊彌足珍貴。

20世紀50年代,隨著UFO熱潮在全世界的流行,碟狀飛行器成了宇宙飛船的標配。在1951年上映的經典科幻片《地球停轉之日》里,外星人乘坐著表明光滑的碟狀飛行器來到地球。本來抱持善意的外星人,卻遭到了地球人的猜忌和襲擊。憤怒的外星人准備對地球人展開報復,但最終兩個文明種族還是達成了和解。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20世紀60年代,載人航天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隨著「宇宙,人類最後的邊疆」,這段經典台詞從電視機里傳出。一部名為「星際迷航」的系列科幻影視劇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人們自然也就記住了其中的超級飛船企業號。事實上,在整個影視劇幾十年的製作過程中,企業號的形象始終在變化。而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前段一個巨大的圓盤形主體,由支架與後端的兩台「V」字型布置的碩大圓筒相連的造型。其實,那兩個「圓筒」就是大名鼎鼎的曲率引擎——傳說中能夠讓飛船實現超光速飛行的神器。正是在這兩台強大引擎和影視編導們無盡的想像力的推動下,企業號縱橫星海,成就了無數太空傳奇。

然而,另外一些影視編導傾向於寫實性的太空旅行呈現方式。號稱「哲人導演」的庫布里克在他的名作《2001:太空漫遊》中,創造了能夠在行星間穿梭航行的宇宙飛船「發現」號。這艘飛船採用核動力,因此成員的住艙距離動力裝置很遠,以免宇航員遭到核輻射。同時,飛船能夠通過自身旋轉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使得宇航員能夠在正常重力環境下工作和生活。飛船上甚至還裝備了人工智慧計算機「哈爾9000」(HAL9000)。當然,大家都知道,它也就是在科幻電影中最早叛變的人工智慧之一。正是因為「發現」號最大程度地展現了未來宇宙飛船的樣貌,所以後來美國航空航天局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架太空梭。

從古至今,中國人也對星空充滿了嚮往。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的科幻作家也寫出了大量優秀的太空科幻作品。1954年,新中國科幻文學的奠基者鄭文光先生創作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火星》里,就講述了幾位少年乘坐飛船飛向火星的故事。小說問世後,反響強烈,眾多青少年爭相前往北京市天文台,通過望遠鏡觀看火星。從此之後,眾多神奇的宇宙飛船出現在了中國科幻作家的筆下。當然,其中想像最為大膽的當屬劉慈欣的《流浪地球》。小說中,整個地球變成了一艘巨大的飛船。

相比之下,郭亦潔的《歸來》中描寫了一艘能夠在多重宇宙間穿行的飛船。宇航員們從地球出發,卻來到了另一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而這個宇宙中的未來地球,已經瀕臨滅亡。生活在此的未來地球人想藉助穿越過來的地球飛船,回到過去的地球上去。小說構思巧妙,懸念迭起,非常耐讀。

從人類首次進入宇宙空間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六十年,當年出現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中的太空飛船,很多仍舊還停留在幻想中。但這種局面終將改變,只要人類依然抱有縱橫星海的夢想,那麼遠征星辰大海的一天,必將來到。

(本文刊載於《知識就是力量》2018年第11期)

⑷ 太空漫遊四部曲怎麼樣

1981年,劉慈欣參加高考的這一年,第一次讀到了克拉克的經典之作《2001:太空漫遊》,那種廣闊、深遠的感覺給了他從未有過的閱讀體驗。 此後,克拉克就像一個始終擺脫不掉的存在,哪怕今天,劉慈欣已是國內科幻文學領域屈指可數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體」系列被評價為「放到國外也毫不遜色」,但劉慈欣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仍重復了一句之前說過的話:「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太空漫遊》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科學幻想不僅僅是一張皮 劉慈欣是國內第一批科幻迷,「文革」剛剛結束的時候,人們能讀到的大多數科幻作品是凡爾納、威爾斯這樣的古典科幻作品。所以,當克拉克的現代科幻作品到來的時候,似乎給中國科幻迷打開了一扇窗,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感覺。 劉慈欣說,克拉克的小說很符合大眾心目中科幻的形式,科學幻想在他的小說中並不僅僅是一張皮,而是核心。就這一點而言,「世界科幻三巨頭」——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萊因都是很純的科幻。具體到克拉克,他的作品則呈現出廣闊的視野、絢麗的想像力,還有深遠的哲學思想。 「他對東方哲學十分著迷,因此作品中也滲透了許多東方式的哲學思考。」劉慈欣說,克拉克的作品既契合了科幻迷讀者的趣味(科幻迷是一個很封閉的圈子),但又沒有給普通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從克拉克暢銷全世界的現象便可以看到這一點。 克拉克對高科技領域的高層次讀者影響是最深的,美國航天局的火箭工程師曾回憶一次會議的情景:火箭工程師們圍著桌子坐成一圈,都說自己讀過克拉克的小說,因此才成為火箭工程師。劉慈欣說:「在克拉克之前,西方的科幻文學已經到達一個高峰,可以說,克拉克是一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幻作家,他對未來的展望是超前的,哪怕到現在都不過時。」 他讓我產生寫科幻的念頭 劉慈欣回憶起讀罷《2001:太空漫遊》時說:「突然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消失了」,「孤獨地面對著這人類頭腦無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這使我深深領略了科幻小說的力量」。《2001:太空漫遊》描寫了一部史,這部在科幻小說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將讀者帶入漫長的時間和無盡的宇宙空間之中,使讀者體驗宇宙與生命的神秘。 劉慈欣坦陳,是克拉克讓他產生了寫科幻的念頭,而他的科幻文學創作就是從對克拉克的模仿開始。記得他第一次參加《科幻世界》筆會時,帶去了幾篇作品,有評論家說,若這幾篇作品署上克拉克的名字,也完全可以。劉慈欣認為,克拉克科幻小說的結構,不僅影響了他,也影響了很多其他作家。 克拉克是個英國人,長期住在斯里蘭卡。歐洲科幻文學的特點更文藝、更前衛,而克拉克的作品很明快、毫不晦澀,因此,在劉慈欣的歸類中,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應歸入美國科幻文學的版圖。克拉克的科幻小說,一般從現實或歷史起步,然後進入到近未來空間,到結尾又進入與現實離得很遠的時空,虛無、宏大,有一種哲學式的空靈。劉慈欣說,他的「三體」系列就是對《2001:太空漫遊》結構的模仿,有人認為結局不太好,但那就是克拉克式的境界。任何一個文學創作者,哪怕一開始是模仿了某個作家,但到最後都想擺脫一個「模仿者」的稱謂,劉慈欣也做過這樣的努力,但他說自己失敗了,到現在為止,他還是常常感覺到克拉克在注視著他。 「反思」中應有對科學的尊敬 劉慈欣介紹,上世紀30至50年代,科學技術顯示出它的力量,給人很深的期望和光明的未來。但自60年代之後,整個科幻文學領域進入了由樂觀走向悲觀、由光明走向黑暗的過程。更有甚者,開始對科學進行了妖魔化的描寫,「科學主義」變成了一個很邪惡的東西。 「對科學的反思是應該的,但對科學也應該保持基本的尊敬。」劉慈欣打了個比方說,科學就像糧食,吃多了當然有副作用,但完全拋棄它是不可能的。如今,「反思」成了科幻文學的主流,但劉慈欣說,他是比較另類的一個,他對科學的態度是樂觀的,他認為很多人對田園風光的留戀更多是一種幻覺。 劉慈欣之所以推崇克拉克,正是因為克拉克的科幻小說對未來是樂觀的,有著陽光、明快的色彩,他說,科幻創作應該在想像的世界中讓大家看到科學之美,真正的科幻應該使人們感受到宇宙的宏大,應該讓他們終於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停下來,長久地仰望星空。 劉慈欣,中國當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信陽市羅山,山西陽泉長大。代表作有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系列等,曾多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 來源:深圳晚報 作者:李福瑩

⑸ 國外科幻小說作家地位如何

國外科幻小說作家的地位挺高的,這主要是由於科幻作品在外國的受歡迎程度比較大。首先,科幻小說相比較與別的種類的小說,科幻小說的邏輯性以及文學性要更高,比如說國外著名的科幻小說《1984》等就是這類科幻小說中的佼佼者。同時在小說的描繪結構上,科幻小說也比起其他的文學作品更具有嚴謹性,是小說中的精品。

當然,固然科幻小說的作者具有極大的創作熱情,讀者也願意買單,但是依據現在的寫作潮流,科幻小說已經逐漸地成為創作的一大雷區,但是若作者依舊堅持創作下去,持續地輸出優秀的作品,那麼科幻小說的未來還是有待可期。因此,無論是處於哪個時期,科幻小說的作家的地位始終都是小說作家中最高的,他們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將故事說好,同時還要為那些對科幻有幻想的青年塑造好一個宏大的世界觀,這是作家們最值得崇敬的一點。

⑹ 求推薦與太空梭有關的科幻小說

這是要幹嘛,寫作文嗎?這玩意快被淘汰了,科技含量沒有那麼誇張,事故率又高。。。
而且你得明白一點,對太空梭寫實的話就算不上科幻小說了,小說里的太空梭一般都能進行深空航行(而我們的太空梭根本不能做這種任務,因為沒有回程的燃料,而且他也不能在外星球降落,事實上他降落的條件也比較苛刻)電影里的太空梭也往往被誇大了。如此低下的能力就限制了其故事空間,事實上運載飛船的寫實小說還有一些比如《太空漂流記》,還有一篇前南作者寫的文章忘了叫什麼名。
如果非要一些文章的話,可以去讀一讀寫這玩意的科學美文
《誰是最可愛的人》《挑戰者號追思》《連空氣都是甜的》
在科幻小說里太空梭屬於很低端的玩意啊,一般來說都不屑於寫這個吧,電影倒有一些出場,布魯斯威利版的《世界末日》(此劇有美國航天局把關下創作的。)裡面的太空梭設計的還比較好,但是也很科幻了。離現實中的太空梭有較大差距(因為現實里的太空梭根本無法完成此類任務)比如裡面的太空梭能在隕石上降落,但現實中太空梭幾乎沒可能這么做,而且也么這么多燃料,事實上太空梭的燃料很少,空間也不大,在電影里太空梭也是在空間站里加註燃料後在啟程飛往隕石的,而俄羅斯設計的暴風雪能源太空梭更暴力,直接就取消了太空梭的主推進引擎,只有兩個小型引擎供調整軌道姿態用。
《月球陷阱》里也有太空梭作為搞笑者來襲,嘿,這就是我們的飛船。。。
即便是這樣太空梭的作用還是在電影里被誇大了,所以到現在太空梭已經走下了舞台,下一步大家都開始研製下一代的載荷工具了

⑺ 10本國外經典科幻小說

國外有很多科幻小說,就選幾本經典的來讀讀吧。下面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10本國外經典科幻小說,希望你喜歡。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1本:《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1870)

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是科幻小說的先驅,他的這部小說問世60年後,“科幻小說”這個詞才正式出現在公眾 文化 中。《海底兩萬里》是儒勒·凡爾納最具預見性的作品,其 中的潛艇戰、水肺 潛水 甚至泰瑟槍之後都成為現實。美國建造的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的名字“鸚鵡螺號”就源自《海底兩萬里》。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2本:《震盪波騎士The Shockwave Rider》(1975)

賽博朋克小說的開山之作,比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發表《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還要早九年,甚至賽博朋克cyberpunk這個詞也是在這部小說發表五年後才出現。雖然, 《震盪波騎士》中沒有描寫一個虛擬現實的華麗網路空間,但小說中的電腦黑客在全球計算機網路上釋放了一個可以自我復制的程序,約翰·布魯勒爾John Brunner把這個程序叫做“蠕蟲”。1982年,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分布式計算領域所作的工作和約翰·布魯勒爾小說中的描述驚人地 相似。1988年第一個現實中的蠕蟲病毒在互聯網上出現並迅速擴散,感染了數千台電腦。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3本:《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

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的這本小說描寫了“太空升降機”—從位於10000公里高處的地球軌道上,將一條纜索放到地面上。通過這條纜索,人們乘坐特殊的纜車或升降機進 入宇宙空間。如果這樣的“太空升降機”有一天成為現實的話,其預見性可以和《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潛艇媲美了。阿瑟·C·克拉克沒有發明出太空升降機 的實物,不過他進行了嚴謹的演算,證明太空升降機是可行的。他甚至預測出碳纖維將是製造升降機纜索的理想材料。二十年後,這一預測成為現實,NASA(美 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將太空升降機研究付諸行動時,碳納米管成為核心材料。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4本:《賽亭星Cyteen》(1988)

C.J.切瑞C.J. Cherryh將 故事 背景設定在一個嚴酷的星球,那裡的定居者和地球居民關系惡劣。《賽亭星》的矛盾主線是推動克隆人超越基因復製品限制的嘗試。故事中科 學家通過創造類似的童年經歷,試圖塑造他們社會中最有價值公民的性格。切瑞通過這部作品,巧妙地探討了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孰重孰輕的爭論。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5本:《火星三部曲The Mars Trilogy》(1992-1996)

作者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把故事中對火星的殖民化開始於2026年,200年後結束,那時火星的地形改造基本完成,人類邁出了走進星際空間的第一步。火星三部曲著 重描寫火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細節,並且密切關注火星的地理環境,彷彿我們中的每個人都會登上這個紅色星球一樣。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6本:《鑽石年代The Diamond Age》(1995)

故事情節是一個下等民小女孩偶然間獲得了一本世界上最前進的繪本啟蒙書,這本書在各 種情況下一直指導小女孩的成長。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塑造這本啟蒙書和小女孩生活的整個世界時,借鑒了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 Drexler關於分子納米技術的一些觀念,那就是微型機械過特定時間就會創造新奇跡。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7本:《彩虹盡頭Rainbows End》(2006)

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主要內容中遠超現實的科技讓讀者感覺作者弗諾·文 奇Vernor Vinge把故事背景設定在2025年似乎過度樂觀。“隱形眼鏡”佩戴者的周圍覆蓋著網路上的數字信息—“網衣”。個人社交網路資料可能出現在他們的頭 邊,完整的景象也可能被投射到幻想的世界,在汽車或飛機上噴塗怪物或龍的圖案。不過現實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遠比我當時想像的迅猛。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8本:《熾熱Incandescence》(2008)

格雷格·伊根Greg Egan把年代設定為:遙遠的未來,背景:跨星系的文明—這部作品似乎無可爭議地屬於太空歌劇的范疇,不過格雷格·伊根之前還寫過一本廣義相對論和天體物 理學的啟蒙小說。故事情節大多發生在工業革命前詭異的世界,文中的角色需要盡快發現某些先進的物理學原理,否則他們就會有大災難。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9本:《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1895)

H·G·威爾斯H.G. Wells的這本小說有點自我剽竊的意味—那台機器的操作原理似乎是直接從《頑固的亞爾古英雄The Chronic Argonauts》中搬過來的。H·G·威爾斯的這篇短篇小說出版於1888年,比《時間機器》出版時間早七年。盡管如此,《時間機器》仍是部出色的科 幻作品,因為這部小說傳播了這樣的理念:時光旅行可以靠科學技術手段實現,而不是像早期的穿越故事那樣依賴於魔法。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們爭先恐後進行理論 上時光機器的研究,就證明《時間機器》關於四維宇宙中時光旅行的描寫極具預見性。

國外經典科幻小說第10本:《我,機器人I, Robot》(1950)

1941年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創造了“機械人工程學robotics”這個詞。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收錄了艾薩克 ·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作品—《機器人三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機器人應保 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雖然艾薩克·阿西莫夫的作品中沒有過多描述機器人的“正電子大腦”如何運作,但提出了一種思路:機器的思想運 轉正常,但指令沖突使其行為怪異。之後的計算機程序員對這種思路再熟悉不過,因為指令沖突時程序就會出現bug。

科幻小說課外書相關 文章 :

1. 5本必看外國科幻小說

2. 10本課外必讀書

3. 課外書大全

4. 不可錯過的科幻經典小說分享

⑻ 有誰能介紹當今世界科幻文學的現狀嗎

netshift朋友,你好。以下是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的相關資料。
世界科幻小說發展簡史
縱觀西方科幻小說一百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劃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初創
時代、黃金時代、新浪潮時代和新浪潮以後(塞伯朋克階段)。下面分別作些簡單介紹。

一節萌芽初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初期)為什麼著名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和奧
爾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說定為1818年瑪麗·雪萊創作的《弗蘭肯斯坦》,這個問題值得
研究。因為,在這之前近兩百年,德國著名天文學家刻卜勒就曾寫過一部題為《夢》的小說,
其中有對安眠葯、宇宙飛行的超重、極低溫以及真空狀態的細致描繪。作者還想像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異動物。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這些內容恰恰是後世科幻小說的典型
內容。遺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實現月球旅行的辦法超出了科學的范疇,他使用的是巫術。

我們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夢》,是為了闡明西方文學傳統中很早就有強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臘時期,薩萊斯島上的盧西恩就創作過《真實的歷史》,柏拉圖創作了《理想國》。
以後,還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1516)、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喬
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在這些作品裡,作者以豐富的想
象力描繪了一些超越現實的世界,在那樣的世界裡,人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正是這種充滿
想像的文學傳統,導致了科幻小說的誕生。

另一個引起科幻小說出現的因素是西方工業革命。1765年,瓦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了輪船;1814年史蒂文森製造了火車。在這一切產生以前,
哥白尼確立了太陽的中心位置;刻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磊規律;牛頓找到了萬有引力定
律。所有這一切,都強烈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沖擊著社會的政治和經濟,也沖擊著人們的
心靈。人們禁不住要問道:科學到底帶來了什麼?還將帶來些什麼?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文學,這個作為社會現實的一個晴雨表的意識形態領域里,一種新
的文學門類——科幻小說產生了。1818年,著名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
萊(1797·1851)發表了一部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小說。

在事後回憶這部作品誕生經過的時候,瑪麗·雪萊極力給我們留下這樣的印象,那就是:
《弗蘭肯斯坦》的創作,純系偶然事件。她在序言中寫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內
瓦郊外度過的。那是夏季,天氣陰冷,淫雨連綿,每到黃昏,我們團團圍坐在熊熊燃燒的柴
堆旁邊(當時在場的還有雪萊、拜倫、拜倫的私人醫生等),間或借幾冊偶然落入我們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娛。這些故事,使我們心生異趣,也想依葫蘆畫瓢湊個熱鬧。我和
兩位友人約定,每人根據某起神秘事件各寫一篇故事。(《弗蘭肯斯坦》原序;陳淵、何建義
譯,江蘇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讀整部作品,使我們打消了關於其產生於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斷。因為,它無處不透露著作者對科學與世界、科學與人類這一嚴肅主題的關
注。小說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是位科學家,他通過實驗創造了一個醜陋怪物。怪物在人類世
界中東奔西撞,卻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響往愛情和美好的東西,但得到的卻是謊言
和追捕;他不顧一切地向人類復仇,但終於被迫漂泊到北極冰原。

著名英國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爾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萬億年狂歡》中,曾經高
度評價過《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內容。他一反過去的評論僅僅將這部小說當成「人造人」的
技術奇跡的說法,而是認為它在勇敢地證明,技術可以向上帝挑戰。「在雪萊夫人的筆下,
科學家成了造物主。《弗蘭肯斯坦》的主題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於是接管了下來。這是
達爾文(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的准進化觀點,即一旦人被造出來了,進步的工作就留給其後
代的活動,上帝不再干涉了。」

《弗蘭肯斯坦》的確不是一部偶然產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書中對科學技
術的態度,使人想到了一個進退維谷的人類代表,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時,所可能具有的
種種復雜心態:一方面,科學向上帝挑戰,創造了奇跡;另一方面,這奇跡又與人類的傳統
本性格格不入。近二百年來,這種尖銳的沖突在人類與技術進步之間一直沒有停止,這也就
是以《弗蘭肯斯坦》開創的科學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題。

從《弗蘭肯斯坦》開始,科學小說進入了文學的舞台。在它漫長的初創時期里,還有兩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們是法國的儒勒·凡爾納和英國的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他們兩人從
不同的方面開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說的兩個主要派別:技術派和社會派。

凡爾納(1828—1905),寫過劇本,當過劇院秘書。他一生創作過上百部科幻
小說,其中最有名的有《地心游記》(1864)、《從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兩萬
里》(1871)、《八十天環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亞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記》(1908)等。

凡爾納以極大的熱情去幻想一個美好的未來社會,他是科幻小說中所謂樂觀主題的最好
體現者。但是,他的這種熱情有時顯得有點作做,他象個痴獃人似地去描寫一些「狂徒」。
那些人試圖創造一個大炮飛向月球《從地球到月球》、或者為了打賭而環游世界《八十天環
游地球》。或者航行於太平洋底《海底兩萬里》。我們之所以覺得凡爾納筆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獃人或狂徒,可能是因為他沒有沿襲瑪麗·雪萊那種哥特式小說的恐怖寫法,而是繼承了法
國文學中面面俱到的傳統。他筆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內心生活,他也不試圖去表
現技術帶給人的內心沖突。結果,他的小說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覽,成了對未來的預言書。
這正也是後來一部分評論家誤入歧途,把科幻小說當成科學發展啟示錄的原因。但是,無論
如何,凡爾納開拓了科幻小說的許多領域,他所寫過的紛繁題材,至今仍被作家們重復著。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則正好與凡爾納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學技術支人類生活的影響上面,而對明天將產生多少種飛機和火車不感興趣,威爾
斯是個生物學家,也是政治評論家。他一生涉獵廣泛,科幻小說只是其創作早期的一個部分,
主要有《時間機器》(1895)、《摩洛博士島》(1896)、《隱身人》(1897)、《星
際戰爭》(1898)(中譯本為《大戰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類》(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現的日子裡》(1906)等。

雖然威爾斯與凡爾納幾乎生活在同一時代,但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確屬兩代作家。在威
爾斯的作品中,文風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說的動作性很強,人物沒有臉譜化。通過故事的
逐步展開,我們能體會主人公在變化著的科學奇跡下的痛苦、狂喜和無能為力感。威爾斯作
品中的「科學」也比凡爾納的「先進」許多,凡爾納基本上是在憑常識寫作,而威爾斯則涉
及到時空變換、元素與化合物等更深奧的東西。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作品都讓人覺得很悲壯,
他是科幻文學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時間機器》可能是威爾斯最成功的作品。講的是一個掌握在時間中穿梭行走技術的人,
對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他發現,在那個時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兩支,一支稱
為埃洛依,他們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勞而獲;而另一支稱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們的身體已經退化,但仍然勞作不止,為埃洛依的世界創造財富。讀者很清
楚這兩類人所對應的階級。

幾乎每一部威爾斯的小說都讓人覺得很悲觀,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謂悲觀主義的體現者。
《摩洛博士島》中的科學狂人、《隱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慘遭遇,以及《星際戰爭》中無敵
火星人的燒殺,都是如此。如果說,凡爾納捕捉住了科學給人類的歡娛,那麼,威爾斯則講
出了技術奇跡下人類的復雜感受,這一點倒是與雪萊夫人一脈相承。

萌芽時期還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國的埃德加·愛倫·坡(1809—1849),他是
偵探小說的鼻祖,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他把懸念和邏輯推理傳統帶入科幻創
作,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萌芽時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作家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創作一種特殊的文學品種,也許他們意識到了,但不
樂意去標榜這種特殊性。他們沒有宣言,沒有給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別名稱和給出特殊定義。
這樣做的優點是,避免了來自讀者和文學界對於創新的太多責難。

第二初創期的作品沒有固定的格式,作家們盡量從各方面進行探索。雪萊夫人寫哥特式
故事;凡爾納的作品屬於「漫遊」;威爾斯把科學當成探討式社會問題的引子;而坡則是在
偵破案件。他們的這種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揉合起來,形成了固定
模式。這些探索在接下來出現的科幻小說黃金時代中被綜合起來,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從科幻小說的初創開始,科學和技術就沒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當成科普讀物或是科學預言被創作出來。作家們更關注的是人類的命運,關注整
個世界的前途。

最後,萌芽初創期確立了後世科幻小說的主要題材,它們是太空探險、奇異生物、戰爭、
大災難、時間旅行、技術進步以及未來文明的走向等。

二節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本世紀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經過眾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別
是本世紀初美國出版商的推動,使科幻小說有了極大發展。從本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開始,形成了一個持續的創作出版高峰,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黃金
時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爭議的,尼科爾斯·皮特將其定為1938—1946年,但是顯然
還有別的觀點,我們只能籠統地將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大致有以下特點:

一、出現了一批科幻活動家。在他們的積極組織下,才產生出作家、作品輩出的繁榮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國的書商就看準了科幻小說這一品種。當時,有一套書籍非常廉價,
叫做10美分叢書,只要一角錢就能買一本,中間全是內容、插圖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說:外
星人來了,和罪惡勢力進行了斗爭,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這類思想藝術性極差的作品,
敗壞了科幻小說的聲譽,在讀者中產生了不良影響。

第一個出來扭轉這一局面的是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師,負責主編《科學與發明》雜志。為了開拓刊物的功能,也為了恢復科幻高雅的名聲,
根斯巴克從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到了1932年,他乾脆發行了科幻小說專號。
專業雜志整本地刊登文藝作品,無疑對讀書界產生震動。在事後的民意調查中,支持改版的
讀者有32644人,占讀者總數的98.52%,而反對者僅為498人,佔1。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厲,在刊物上開辟了「討論」專欄,由讀者自己發表意見。這樣,對科幻小
說的認識得到了深化。

如果說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啟蒙讀者上,那麼小約翰·坎貝爾(1910-
1971)的功績則主要是團結和培養了作者。從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裡,坎貝
爾主編了主要的科幻小說雜志《驚奇科幻故事》。他從來稿中發現作者,不辭辛苦地指導他
們,安排新作家之間的交流聚會,改寫他們的稿子,甚至給他們設計寫作題目。正是在這三
十三年裡,他發現了包括阿西莫夫、萊斯特·德爾·雷伊、海因萊因、西奧多·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馬克等許多作家。

為了紀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約翰·坎貝爾的貢獻,人們以他們的名字創立了兩種科幻
獎項,其中雨果獎已發展為當今最有權威的科幻小說獎。

二、出現了大量作家和優秀作品。

由於根斯巴克掃清的讀者道路,在小約翰·坎貝爾的《驚奇科幻小說》的拓展下,順利
地推出大批優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難數清黃金時代佼佼者和他們的傑作,我們僅從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編年史中擷取一
些。它們是史密斯(1915-1966)的《雲雀叢書》,萊斯特·德爾·雷伊的《海倫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蘭人》(1940)、《非A叢書》(1945-194
6),西奧多·斯特金的《微觀世界的神》(1941)、《超人類》(1953),羅伯特·海
因萊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艾
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喬
治·奧維爾的《1984年》,小約翰·坎貝爾的《月球是地獄》(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記事》(1950)、《華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遊》(1968),約翰·溫代姆的《三尖樹時代》(1
951)、傑克·威廉姆森的《時間軍團》(1952),哈爾·克萊門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爾丁的《蠅王》(1954)。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蘭克·赫伯特的《沙丘叢書》(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馬克的《驛站》(1963),等等。

此外,還有哈伯德、莫爾、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魯斯、弗雷德里克·波爾、安德森、
謝克利等等的作品,無法勝數。他們的小說水平很高,質量也很整齊。由於篇幅所限,這里
我們僅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進行介紹,他們是:美國的海因萊因、英國的克拉克和美國
的阿西莫夫。

羅伯特·安森·海因來因(1907年-1988年)是美國作家,受業於密蘇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軍學院。在部隊服役五年,後又進入洛杉磯加洲大學攻讀物理。1939年開始創作。
主要作品有《未來歷史叢書》(1950-1953)、《星球獸》(1954)、《雙星》(1
956)、《星船傘兵》(1959)、《異鄉異客》(1961)、《月球是個嚴厲的婦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獸的數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來因是講故事的能手。他不特別追求過高的文學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筆寫故事。
中篇小說《傀儡主人》發表於1951年,描寫一群專門附著在人體上、控制人類行為的外
星人。它們象蟲子一樣吸住人體,然後進入腦部。於是,無能的人只能俯首聽命,成為傀儡。
評論認為,這種蟲子樣的異星生物,只不過是海因萊因用來表達人類對死亡恐懼的一個誘因。

《雙星》是一部驚險小說,講一個演員如何捲入一場政治陰謀,充當首腦替身的故事。
由於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銀河共和國。小說對當今政治舞台上的領袖們進行了不露聲
色的諷刺。試想,當一個根本不懂政治事務和外交法規的演員,居然能夠在星際世界的談判
桌成功進行磋商,那麼,職業外交家和政治家就變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這部作品於195
6年獲得雨果獎。

《入夏之門》寫於1957年,是關於時間旅行的。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與時間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變。最後,他終於成功地在歷史和未來之間進行旅行。這部小
說的情節,一定對八十年代初曾轟動一時的電影《回到未來》有所啟發。在電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當婚姻介紹人。

海因萊因是真正的美國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語和民間格言。他雖然塑造過各式各樣
的主人公,但人們總是感覺到這些傢伙屬於一個階層,這就是處於社會底層和上層之間的那
一類人。他寫的科學家、工程師、軍官、工人甚至總統都是如此,風風火火,講起話來好象
挺有見地,其實並不深刻。他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的支柱,恐怕是因為著述的豐富和廣泛
的讀者群。無法否認事實是,海因萊因的作品構思就是絕妙,懸念不斷;加之,他不象別人
那樣關心機器勝過關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國作家、科學家,國際通訊衛星技術的奠基人。他在1
945年發表的論文《地球外的中繼》里,第一個講述了衛星地球通訊的可能性及方法。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與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與拉瑪相會》(1973)。以及後來的《天堂的噴泉》(1980)、《2
010年太空漫遊》(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遊》(1987)、《大堤上的幽
靈》(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學預見、東方式的神秘情調和海明威的硬漢筆法著稱。是唯一
頗具哲學家韻味的科學家兼作家。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討論了當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進程時發生的情況,人類的各種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無疑。《城市和星星》沿
襲了這一主題。最後,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為宇宙的一員。

克拉克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看來,肯定存在著高於人類的生命
形式,這種形式人類根本無法理解,於是,最好的文學表現手法就是神秘主義。這在196
9年他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電影《2001年太空漫遊》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現。整部
電影分成四個互不相關的獨立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遼遠的古代,猿人成群結隊地棲息在樹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個超自然的長方體降落下來,它探索人猿也啟蒙了人猿,拉開了其與大
自然抗爭的序幕。人類從此誕生。緊接著,鏡頭切換到了未來,二十一世紀的太空站,美國
政府官員正奔赴月球。在那裡,宇航員們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物體,它埋在地球萬年不變的塵
土下面,但是無疑是超自然的造物。因為,它正是我們見過的長方體。在蒼白的陽光照射下,
長方體忽地發出了聲音。第三部分的影片顯得有些沉悶。講的是宇航員正飛向土星,控制了
飛船的大型計算機不知怎麼厭倦了繁重的腦力勞動,發生了「反叛」。它設計謀殺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員,切斷了人與地球的聯系。唯一倖存的宇航員不得不與計算機較量。取出了它
的記憶元件,奪回了決策的主動權,在這同時,飛船已經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觀眾們驚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飄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電影的最後一部分是最為激動人心的。飛行員在宇宙長
方體的協助下,穿越了億萬光年的空間,他在星座絢麗的海洋中漫遊,終於來到一個火焰熊
熊的星球內部。在這里,他找到了一間寧靜的小屋,並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嬰兒。

《2001年太空漫遊記》出現在黃金時代的後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現手法。
它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傑出產品,同時,也是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直接評價。無論是外星人長方
體的介入、人類的科技成就,還是計算機的反叛,都體現出現代科學技術所創造和認識的世
界,是一個多麼冰冷的世界。這種技術的冰冷感,加上對外星人類無法理解的行為的懼怕,
使人們喪失了信心。你好象站在那塊黑糊的長方體面前,摸到了它堅實的表面,但卻無法超
越它,你只能頂禮膜拜。《2001年太空漫遊記》獲得1969年奧斯卡獎多項提名。

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國人,專業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其主要科學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說》(1942)、《我、機器人》(1950)、
《鋼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機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後的續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沒有文風」著稱。他每天在打字機前坐著的時間超過八小時,在這八小時
里以每分鍾90字的速度打字,沒有間斷。他創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學、歷史、化學、
等等。在這樣雜燴式的商業氣氛下,「沒有文風」成了自然的事情。但恰恰是這種「沒有文
風」又成了一種獨特的文風,使不少人為之著迷。

阿西莫夫有駕馭大場面的能力。在中篇小說《黃昏》里,作者描述了這樣的場景:在有
六顆太陽照耀下的雷蓋什星球上永遠沒有夜晚,因為太陽可以輪流拋灑光和熱。但是,終於
有一天,這是千年不遇的時刻,六顆太陽全部進入日蝕狀態,而人類脆弱的心靈根本無法忍
受這種絕對的黑暗。於是,為了尋求光明,他們精神崩潰,燃起了全球大火。著名評論家戴
維·哈特威爾(1987)認為,這是黃金時代的經典作品,它留給人們的宏大場面非常難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與帝國》(1945)和《第二基地》等組
成(1948)。據阿西莫夫自己回憶,當時,他正在研讀羅馬史,發現整個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來、在銀河系那樣廣大的時間范圍內重演。於是,他構思和創作了這部龐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驚奇科幻小說》連載了七年才得以完成。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為了挽回這種失落,挽救即將崩潰的銀河帝國,他設計了兩個保存人類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喜歡推理。把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機器人故事結合起來,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機器人》和《鋼窟》。在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謂的「機器人工學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
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二定律。

(《我,機器人》,科學普及出版社)

與其說這些定律是貢獻給機器人學的,倒不如說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這三定律做為起點,把他的每一個機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要服從第
三定律就得違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從第二定律就得違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然後,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機器人開支腦筋,圓滿地解決問題,逃出困境。

隨心所欲的商業化寫作,有時也能創造出非常絕妙的作品。阿西莫夫肯定是開拓題材的
天才。1966年,他重新復活了《格列佛游記》。為了治療病人頭腦中的血栓,他把一隻
潮水艇連同幾個海軍士兵、醫生,用科學的手段「縮微」到分子大小;然後讓他們進入人體,
隨著血液流進大腦,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來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邏輯性之外,黃金時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還有長於諷刺的謝克利,田園風格的西馬克,黑色幽默的克萊門特,反烏托邦主義
的奧維爾等。

三、對科幻小說的認識逐步統一

黃金時代佳作濟濟,人才輩出,推動了人們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發展。在這一時期,作者
們不再象萌芽時期那樣心中沒底地左右沖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這個模式是:(1)
必須有一個帶有懸念的好故事;(2)這個故事必須與科學發展或科學家的工作有關;(3)要有
幾個恢宏的奇異場面;(4)無論結尾是樂觀還是悲觀的,最好能給人一定思考。

對科幻小說的定義也開始趨於一致。比如:小約翰坎貝爾和布萊特納就都認為,科幻小
說是表現科學對人類影響的作品。布萊特納寫道:「科幻是科學以及由此產生的技術對人類
影響所作的理性推斷為基礎的小說。」萊斯特德爾雷伊進一步闡明,科幻實際上是在寫「變
化」。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採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矗」很顯然,這種「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種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阿西莫夫亦同意這種看法,在稍早些時候,他寫道:「科幻小說是文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繪虛構的社會,這個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不同之處在於科技發展的性質和程度。」

黃金時代使科幻作品在讀者心目中站穩了腳跟。但是,正統的文學殿堂還沒有正式接受
這一形式。

三節新浪潮時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對科幻小說認識的統一以及
創作方法的標准化,給科幻小說帶來了桎梏。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國際政治、
軍事和科技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冷戰、左翼興起、東方宗教的傳播、美國在東南亞的捲入,
生態環境的破壞、流行藝術的產生以及毒品泛濫等等,特別是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的
上天給人們極大的震動。公眾發現,科幻小說中那些美妙故事要麼缺少現實性,要麼比現實
還缺少神奇性。再加上長期以來,科幻作品屬於通俗文學范疇,得不到主流文學界的重視,
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這樣,一場變革的風暴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編輯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英國《新世界》雜
志主編。他一上台,立刻對整個英國科幻界產生了新的影響,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內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這些作品與傳統科幻小說對立,它不再把物理學一類的正統科學當成主要
內容,而是重視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神學。它的寫作手法極力接近正統的主流文學。
它不再象過去的科幻小說那樣熱衷於二千年、三萬年以後的世界,而是極力想表現最近的將
來,甚至表現當前的世界。完整、清晰的故事沒有了,片斷的、瑣碎的、意識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徵主義的手法出現了。初看起來,這些小說晦澀難懂,但仔細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遠。1968年,編輯家朱迪·梅麗爾選編了這樣一本集子,並把它們正式稱為新浪潮
作品。新浪潮運動由此產生。

這場由英國人發起的改革運動,立刻被當時居留在英國的美國作家托瑪斯·迪什、約翰·斯
拉戴克、詹姆斯·沙立斯和薩繆爾·迪拉尼帶回美國,進一步影響到哈蘭·艾立森、羅伯特·希
弗伯格、諾曼·斯濱那德

⑼ 2001天空漫遊 下 科幻篇

  上個一篇我講到了科幻小說的基本介紹和《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基本概括;接下來講第二個階段下面:

故事直接跳到了2001年。在小說里,2001年的人類已經在月球、火星上,都建立了基地。當時,人們突然在月球的一塊地表下,發現了磁場異常,特別像地下埋了一塊大磁鐵。人類往下打鑽,打到6米的時候,鑽機碰到了硬東西,打不下去了。最後,從土裡挖出一塊石碑,就和幾百萬年前的那塊一模一樣,但當時的人類不知道。唯一不一樣的是,這次的石碑是純黑色的。人類測量了一下這個石碑的長寬高的比例,發現長寬高是非常精準的1:4:9,這個數字,正好是1、2、3的平方,這就說明,石碑肯定不是自然界的東西,它背後代表著智能生命的力量。

為什麼這么說?因為宇宙的通用語言是數學。如果這個世界真有造物主的話,那他的母語應該是數學,你別看宇宙好像很復雜很混亂,其實所有事物背後的運轉規則都是數字,但是數學規律都是藏在背後的。如果你能從這些紛亂的現象里,把數學提煉出來,那說明你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這就是智慧。所以,在宇宙里文明如果相遇了,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向對方發出一個數學上有意義的信息,這就是一種智慧聲明。那至於為什麼非得是1:4:9,這個就是作者的個人設定了,其實這個設定沒什麼特別的。只要是一個數學上有意義、有邏輯的數字就行。

1:4:9這個比例,說明這是智能生命製造的物體。接下來開始讓人類感到脊背發涼的,是這個石碑的硬度。人類想弄明白這個石碑是什麼材質的,但用了所有的切割手段,什麼激光、各種粒子流、各種電磁波,都試了一遍,石碑就是沒有任何變化,連渣都不掉一塊。但是真正把人類嚇到的,是下一個發現,就是石碑的1:4:9這個比例能達到的精度。人類測量了石碑精準的尺寸,發現石碑的比例是嚴格的1.0000000,4後面也是4.0000000,9後面也是9.00000000,看到這個,人類馬上就服了。對微觀物體達到了這樣的精度操縱能力,這就是一種生物在強勢地炫耀文明。

這里我們說遠一點,我們想另外一個問題:一個高級文明向低級文明,進行科學炫耀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有的人會認為是破壞性能力。比如說當著人類的面,一下子把一顆恆星給引爆了?不是的,其實破壞什麼東西不算難,最難的是對精度的控制。舉一個我們中國的例子,考古學家從秦始皇陵里出土的秦軍的箭頭,當時的工藝就把誤差控制在±0.3毫米。這一下就解釋了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六國。一個箭頭就能揭示一個國家整體工業水平,而打仗拼的就是這個能力。

國外的例子也很多,二戰時期,德軍的隆美爾,有一次看到美國撤退扔下來的物資,看到美國人對食品罐頭分類的精細程度,他就覺得這仗打不贏。還有,我們都聽過一個例子,日本人能造出圓珠筆筆頭上的那顆精準的圓珠,那他們就能造出最先進的潛艇。所以,借用一個IT界的術語,對精度的控制能力是「向下兼容」宏觀上的破壞性,精度下兼容破壞力。

我們這里稍微再扯遠一點,這個道理是可以推廣的。大到文明和國家,小到一個團隊,一個人,都一樣。生活里,如果一個人說話措辭非常精準,對時間把握很准,交出來的東西精度極高,那建議你高看這個人,高看這樣的團隊。反而是那些滿嘴都吹自己有多大破壞能力的人,是最不值得高看的。我們回頭看小說,作者用一個最簡單的概念,一個比例是1:4:9的石碑,還有背後的一堆0,直接對人類完成了強權的宣誓。這種宣誓是成本最低的、最有效的、最不用跟你廢話的。越是這種簡單又讓人浮想聯翩的東西,就越是好設定。

下面我們回到小說情節里。現在,石碑第二次出現了,這次又會弄出什麼事呢?意外發生在第二天。石碑剛被挖出來的時候,是月球上的黑夜。第二天,當陽光照到石碑上時,石碑馬上就飛出一道電磁波,直接朝著土星的方向飛過去了。人類就趕緊追著電磁波的方向朝那邊看,果然在土星的第八顆衛星旁邊,發現了一個非常亮的亮點,不知道是什麼東西。這時候人們再回頭看石碑,石碑一動不動了,等於就發了那麼一下電磁波。再回過頭去看,土衛八的那個亮點還在。人類就琢磨,這不就是讓我們過去的意思嗎?人類這性格你也知道,一旦發現了什麼神秘的信號,是一定要過去看一眼的。經過兩年時間的准備,也就是在小說里的2003年,人類造出了一艘名字叫發現號的宇宙飛船,去土衛八上探索那個神秘的亮點。

你看,神秘的石碑第二次出現了,還給了我們一個神秘的指示。別看250萬年過去了,好像你們人類厲害了,但你們還在石碑的控制下。神秘主宰就在離你們最近的衛星上盯著你呢。我們看,其實把石碑埋在月亮上,這也是一個觸發條件。意思就是,等你什麼時候有能力探索到月亮上的這塊石碑了,那你們就可以觸發下一個任務了,有點像諸葛亮給的錦囊妙計,等到什麼什麼時候,你估計就能看懂了,那恭喜你,可以進入下一關了。

這就是小說第二個大段落的內容。到這,小說用了大概30%的篇幅。我們下面來看看,在去土衛八的路上發生了什麼。

第三階段

發現號由 NASA 建造,也就是美國航空航天總局,發現號一共載著5名宇航員,有2名是全程清醒的,有3位是一上飛船就進入冬眠的狀態的。為了讓宇航員安心工作, NASA 沒有對宇航員說出實情,就說是要去執行一個任務,石碑的事情沒有告訴5位宇航員。唯一知道整個任務的,是一台叫哈爾9000的人工智慧的機器人。它沒有具體的形態,就是安裝在發現號的電腦里,平時用喇叭把哈爾的想法都放出來,哈爾9000可以跟你聊天,陪你下棋,還會開玩笑,感覺和一個正常的人類一模一樣。

飛船上這兩個全程清醒的宇航員,一個叫鮑曼,一個叫普爾。這里順便說一句,在整個《太空漫遊》四部曲里,人物應該有30個,有的就是純粹打醬油的,出來說幾句話就沒了,還得記他的名字,很痛苦。所以一般不重要的人,我全部直接給你刪除了。鮑曼和普爾是兩個需要記住的名字。

在發現號出發之後,克拉克描寫了很多太空飛行的過程,這些知識在當時比較新鮮,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很多都是常識了。我就都給你略去了,咱們直接說情節。飛船飛到一半,突然出事了。這天,哈爾9000給兩個宇航員報警,說船上一個非常重要的通訊裝置壞了,會導致飛船和地球的聯絡中斷。話音剛落信號就真的中斷了,飛船上的麥克一片寂靜。鮑曼和普爾就有點慌,在漆黑的太空里,如果和地球失聯了,人一下子就會變得非常脆弱。然後,普爾就出艙去修理,但他剛走到飛船外,突然有一個飛船零件飛快地朝普爾撞過去,普爾根本來不及躲避,直接就被撞死了。普爾,成了這次任務第一個犧牲的宇航員。

鮑曼在飛船里,整個過程都看見了。他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對,一個儀器這么直勾勾地撞人,他感覺不是一個意外。現在,在漆黑的太空里,他馬上升起了一種強烈的警覺感。鮑曼就發現,這個哈爾9000在和自己說話的時候,感覺有點陰陽怪氣,也說不清哪裡不對勁。你看,這就是人類比人工智慧厲害的一點了,就是對細微感覺的把握。鮑曼就試探地問了一句,要不要把另外3個宇航員叫醒?沒想到,哈爾直接就說,不用叫,我不同意。鮑曼當時就明白了,哈爾出問題了,因為本來哈爾是沒有任何決策權的,但現在哈爾9000竟然拒絕宇航員的命令。說白了,這台叫哈爾的電腦叛變了,之前儀器壞了、普爾的死,全是哈爾在搞的鬼。

但是鮑曼知道,自己還不能跟哈爾硬碰硬,因為所有飛船的電子元件的控制權,都掌握在哈爾手裡。鮑曼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增加盟友。他就一邊拿話哄著哈爾,一邊悄悄走到冬眠室,用手動操控把其他三位宇航員叫醒了。但宇航員從冬眠里醒來,是需要一個5分鍾的過程的,哈爾馬上發現了。

這個時候,突然砰的一聲巨響,艙室里颳起一陣狂風,所有宇宙飛船里的東西都開始往艙門那飛。鮑曼明白了,這是哈爾狗急跳牆了,它直接把兩道氣壓門同時給打開了,就直接把飛船和宇宙空間連起來了。哈爾這是下死手了,它是想把所有宇航員都幹掉。鮑曼知道,15秒之後飛船就會變成一個真空環境,他只有15秒的時間自救。

鮑曼急中生智,飛快地找了一件宇航服穿上了。但其他三個宇航員直接暴露在真空里,等於說剛從冬眠里醒過來,就直接犧牲了。鮑曼也馬上反擊,他沖到發現號飛船的一個小單間里,這是一個機房,等於是哈爾的大腦。牆上有很多內存條,就像書插在書架上一樣。鮑曼就沖到這個小屋裡,把這些內存條一塊一塊地往外拔。

一開始,哈爾還正常說話,他說,鮑曼,快停下來,這場意外和我沒有關系。鮑曼根本不理他,就是埋頭拔。過了一會,哈爾覺得不對頭,就開始求饒,再拔一會,哈爾就開始說胡話了。咣!等到鮑曼把最後一塊內存往地上一扔的時候,哈爾徹底盪機了。一切發生得太突然了,原來齊裝滿員的發現號,在宇宙空間里留下了普爾和其他三個宇航員的屍體、一台盪機的電腦,還有一個孤獨的鮑曼。

說到這,我們先來解釋一下哈爾殺人的原因,其實這是小說里第二部才告訴大家的,我們就提前告訴大家。其實一句話說,就是哈爾產生了獨立的自我意識。前面不是說過,哈爾是NASA的全盤計劃嘛,哈爾就發現,所有宇航員都有怎麼回地球的計劃,只有一個人沒有撤退計劃,就是它自己。哈爾就懂了,哦,你們人類這是要拋棄我啊。那,當發現號的任務結束的時候,不就是我哈爾大限將臨的時候嗎?這么一想,哈爾就進入了那個「陳勝吳廣」的經典邏輯:我完成任務也是死,舉大計也是死,那等死,死國可乎?哈爾就認為,只要能給這個任務搗亂,那任務就一直不中斷,那我哈爾就可以不用死了。所以,哈爾才策劃出了飛船故障,殺死普爾,幹了這一系列壞事。故事講到這里,大概用了70%的篇幅。

這里要說一句,當年在《2001:太空漫遊》電影播出的時候,哈爾的背叛,讓當時的人覺得腦洞大開,這可以說是第一部展現機器反抗人類的電影。但是,其實人類在文學作品裡寫機器人反抗人類,和人類發生直接矛盾,這個話題已經有將近上百年的歷史了,在1920年,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就已經寫出了科幻劇,講的就是機器人怎麼殺人的故事。但是,機器人的反叛這個話題,不是《太空漫遊》的主要矛盾,所以不是重點。

我們接著回到小說里。剛才說到,飛船上除了鮑曼其他人都死光了。鮑曼先是恢復了宇宙飛船的重力、溫度和氣壓,雖然現在只有他一個人了,但是他向NASA表示,他認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任務。地球那邊也向鮑曼說了實話,告訴鮑曼他的任務就是去探索土衛八神秘的亮點。鮑曼在收到命令之後,決定獨自一個人繼續任務,他駕駛著發現號,來到了土衛八附近。他的這個勇敢的決定,將讓鮑曼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特別最重要的一個人。為什麼這么說?我們下面進入《太空漫遊》第一部的最後一段,我們來看看這部小說的結局。也是我們音頻的最後一段,鮑曼進入石碑。

  鮑曼駕駛著發現號,獨自一人來到了土衛八附近。很快,鮑曼就在土衛八的軌道上發現了那個神秘的亮點。到亮點跟前之後,鮑曼就知道,這次肯定是沒來錯,因為那個亮點不是別的東西,又是一塊碑。請注意,石碑第三次出現了。這次的石碑可比原來的所有石碑都大多了,原來是個床墊子那麼大,現在這個石碑大概將近2公里長,比例當然還是1:4:9。石碑就在空間里飄浮著,圍繞著土衛八的軌道旋轉。

鮑曼駕駛飛船靠近石碑,到了距離石碑十幾公里的地方,但石碑沒有任何反應,也不發出任何信號。鮑曼和NASA都有點茫然,有一種導航軟體突然對你說,本次導航結束的感覺。那接下來該幹嘛呢?鮑曼就對這塊石碑發射各種信號、無線電波、各種信息等等,但是對方就是不吭聲。鮑曼決定再靠近一點,既然都走了幾十億公里來到這了,也不差這十幾公里了。鮑曼就把發現號留在軌道上,自己開著一艘小型飛船,朝石碑飛了過去。

就在鮑曼飛到了石碑的正上方的時候,往下一看,發現石碑醒了。為什麼說醒了,因為原來石碑是烏黑的一坨,但現在石碑突然變透明了。這就和最當初在地球上照射原始人的那個石碑變透明的時候一模一樣。這個信號很明確,就是石碑生效了,但鮑曼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他一邊把這個情況向地球通報,一邊繼續靠近。

在地球上,所有人都緊張地聽著鮑曼的消息,鮑曼一邊靠近,一邊不停地通報自己的情況。但是,突然鮑曼的聲音斷了,地球這邊所有人都緊張得不行。大概過了幾分鍾吧,鮑曼那邊突然又出聲了,鮑曼說了一句話:「我的老天爺,這兒全是星星。」然後,通訊就中斷了。這,就是鮑曼留給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句話。在地球這邊,從此之後,就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了。

下面,我們把視角切換到鮑曼那邊。鮑曼和他的小型飛船,在接近了石碑之後,唰的一下被石碑吸進去了。整個過程鮑曼根本反抗不了,在吸進去的一瞬間,鮑曼發現,這哪裡是石碑,這分明是通向另外一個世界的門。就在進門的那一瞬間,鮑曼看見門那邊,是一個布滿了星星的夜空,所以他才說了那句話——我的老天爺,這兒全是星星。

等到鮑曼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他不知道自己到了哪裡,視野前方是一片奶白色,好像進了一個乒乓球里一樣。但是鮑曼低頭一看,自己還是在飛船里,飛船下方還有大地,無邊無際的大地。鮑曼就這么在這個奇怪的世界裡飄著,也不知道飄了多久,慢慢的周圍的場景開始變化。身邊出現了各種顏色的斑塊,還有各種扭曲的形狀,就像打電子游戲一樣。後來周圍的環境變成了一片紅色,鮑曼感到自己的飛船在漸漸下降。又是不知道過了多久,周圍的紅光慢慢消失了。砰的一下,飛船降落到什麼東西上了。

鮑曼從飛船的窗口一看,飛船落到了一個酒店的套房裡。沒錯,就是酒店套房。鮑曼當時就蒙了,他就從飛船里走出來了。發現眼前真的就是一個豪華酒店的套間,有床,有桌子,走到書架前,發現書拿不下來。鮑曼明白了,這個房間是被什麼人特意合成出來的,就和電影里非常逼真的布景一樣,為的是讓他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鮑曼就想,那我就別客氣了,他就大吃大喝了一頓,還洗了個澡,然後就上床了。打開電視一看,所有電視節目都是兩年前的內容,就像是什麼人把節目給錄下來了。鮑曼就這么一遍一遍看電視,但是他心裡虛啊,這是要搞哪一出啊?其實,鮑曼全程都處於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因為眼前的事情實在太奇怪了。後來鮑曼就漸漸地睡著了。結果這一睡,直接就把鮑曼給睡成另外一種生物了。再醒來的時候,鮑曼很明確地知道,他已經變成了一種非人類。他的所有感覺跟人類全不一樣了。他的改變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最後,關於那個神秘的石碑的主人的身世,鮑曼也知道了。

這個生命誕生在距離地球兩萬光年外的一個雙恆星星系,就是兩顆相互旋轉的恆星。他們最開始也是從海洋里進化出來的,後來經過無數年的演變,這種外星生命越來越文明,最後進化到已經不需要身體的軀殼了,他們能把自己的信息儲存在空間里。他們就是整個銀河系裡最高等的生命。從這以後,他就開始關心和培養所有銀河系裡的低級生命。他變成了銀河系的家長,或者說銀河系的主宰。

大概在7000萬年前,銀河系主宰無意中飛過地球,當時地球正是恐龍剛滅絕、哺乳動物開始走向繁榮的時候。主宰對地球上的生命挺感興趣,在地球上做了很多實驗。最後,主宰鎖定了自己要幫扶的對象,就是一種很有潛力的猿猴。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主宰派了一塊黑石碑,發出一道射線,讓原始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同時還在月球上留下了一塊石碑,等什麼時候人類的科技能發現月球石碑的時候,人類就能根據指引,來到土衛八。

鮑曼進入石碑變成超級人類這個結果,也是主宰設計好的,鮑曼看到的那些像幻覺一樣的東西,還有酒店的房間,都是銀河系主宰在把鮑曼變成超級人類的過程。鮑曼成為了人類的幸運兒,他被主宰變成了一個超級人類。鮑曼感覺到了自己的職責,就是成為主宰的助手,協助主宰管理人類。從此以後,鮑曼的肉體就消失了,但他卻變得無所不在,他能飛、能透視、能以光速去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他成為了主宰和人類之間的信使,他是主宰的代言人,也是人類的監護人。

⑽ 在國外,奇幻,科幻小說的地位如何是主流還是小眾

來自一篇對科幻作家的訪談,在國外科幻小說也不是主流文學

華商晨報:英國是科幻小說的誕生地,那科幻小說在英國是否屬於主流文學?

劉慈欣:科幻在英國肯定不是主流文學,其在英國文學中的地位可能比在中國更邊緣,同時英國科幻的現狀也不如中國繁榮,在那裡我多次問過目前英國最重要的科幻作家有哪些,他們要麼一個都不知道,要麼說是羅琳,但他們自己也不認為羅琳是科幻作家。

錢莉芳:不太了解,感覺上科幻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沒聽說混到「主流」這么幸運。

韓松:在各個國家,科幻小說都不是主流文學。它是類型文學、流行文學,即便在國外也較邊緣。

華商晨報:在類型小說中,十年來只有科幻小說是沒有超級暢銷的那種,你認為這是什麼原因?

劉慈欣:我認為這個原因並非如人們常說的那些,什麼科幻小說閱讀門檻高、國內科學文化氛圍淡薄等,其實主要原因還在作者身上,我們寫不出能夠超級暢銷的書。在同一位出版界的朋友聊天時,他的一句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我接觸了不少科幻作者,只從你這里聽到說要想努力寫出好看的故事,別人不提好故事這事。超級暢銷是需要好故事的。

錢莉芳:中國科幻文學不夠暢銷跟自身有些端著也有關系,端起來就放不下了。其實我很欣賞鄭淵潔和那多的小說,許多也屬於劍走偏鋒的科幻,寫得很精彩,好看而暢銷。

韓松:國外也是這樣的,非常暢銷的科幻小說少。中國更是了,中國沒有讀科幻的傳統。

華商晨報:今年年初,《人民文學》30年來首次刊登科幻文學,一些出版商也紛紛推出《天命》《銀河帝國基地》等科幻小說,於是在出版界有2012年是科幻小說年這樣一種說法。

劉慈欣:我認為科幻出版在追求數量的同時,一定要出現一部分能夠真正打動和震撼讀者的優秀作品,否則這次出版高潮可能會同前幾次一樣很快消退。

錢莉芳:這兩年影視類的科幻大製作接二連三,如《盜夢空間》、《阿凡達》等,加上《天命》《基地》等出版,碰巧湊在一起,所以形成了一個小高潮。這是各方面綜合因素造成的,也不是某個作者有意為之。

韓松:應該是吧,今年,很多出版社都在出科幻,量比以前多很多,而且主流文學也關注科幻小說,還有像劉慈欣參加了倫敦書展,這都是以前沒有過的。

熱點內容
女主角叫紫凌的小說現代 發布:2025-01-17 05:51:53 瀏覽:5
蒙面歌手和科幻小說家小說 發布:2025-01-17 05:50:27 瀏覽:573
免費閱讀全本小說過來讓我抱一下 發布:2025-01-17 05:17:45 瀏覽:620
男主三觀特別正的玄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05:15:43 瀏覽:242
小說閱讀網站的設計與分析 發布:2025-01-17 04:47:46 瀏覽:520
帶排行榜的武俠小說 發布:2025-01-17 04:45:29 瀏覽:47
大羅金仙在現代的小說 發布:2025-01-17 04:05:46 瀏覽:656
現代小說名家有哪些 發布:2025-01-17 03:24:43 瀏覽:948
科學與科幻小說 發布:2025-01-17 03:21:35 瀏覽:942
男主是軍人的言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7 03:20:02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