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陵冢在那那可以聽書
Ⅰ 項羽死在那
項羽自刎於烏江
「項羽究竟死於何地?」項羽自刎於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即秦漢時九江郡東城縣烏江亭,而有的同志言「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是東城,即今安徽定遠東南(距烏江約三百華里)。」(見1985年2月13日《光明日報》史學版《項羽究竟死於何地?》)值得商榷。
《史記·項羽本紀》關於項羽自垓下潰圍南馳,於東城突破漢軍重圍,在烏江自刎而死,均有詳細記載。項羽自刎烏江後,漢軍「相蹂踐爭項王,」項王屍體被撕裂為五下,呂馬童、王翳、楊喜、楊武、呂勝因獲其屍體而被封侯等細節,也都一一作了交待。(詳見《項羽本紀》。《漢書·項籍》記載與此略同。)
司馬遷距楚漢之爭僅僅幾十年,班固也是漢人。他倆家學淵源,治學嚴謹,能比較公正地臧否人物,評斷事件;他們注重實地調查史跡和廣泛采訪遺文佚事,並能充分利用國家收藏的圖書典籍,對史料認真加以別擇去取。同時,司馬遷在史實未弄清楚的情況下,常採用「蓋……,或言……。」、「或曰……,或曰……」然疑並提的手法,謹慎地將各種說法皆留存史冊,待後人探討,不隨意斷定。因而《史記·項羽本紀》、《漢書·項籍》關於項羽在烏江「乃自刎而死」的翔實記載是可信的。
既然項羽「自刎於烏江」,為何《史記》和《漢書》竟然有羽「身死東城」(《史記·項羽本紀》論贊),「灌嬰追斬羽東城。」(漢書·高帝紀》)之說呢?難道是司馬遷和班固兩人的歷史巨著自我矛盾嗎?非也。
《史記》和《漢書》「身死東城」、「斬羽東城」之說乃是泛指。秦漢時,烏江亭屬九江郡東城縣。如《太平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敗於垓下,東走至烏江。亭長艤船待羽處也。」《續通典》記:「晉太康六年,始於東城縣界置烏江縣。」《直隸和州志》、《歷陽典錄補》等書也有類似提法。而《史記》和《漢書》中的項羽「身死東城」和「灌嬰追斬羽東城」等句是項羽自東城敗走至烏江自刎等詳細經過的略說,其句中的「東城」是九江郡東城縣烏江亭的泛指,並不是實指東城縣的故城。《史記》和《漢書》中說項羽在烏江「乃自刎而死」是指地而言,是詳敘,具體到自刎地點,「身死東城」是指縣而言,是泛指身死東城縣境范圍,其兩種說法含義相同,互不抵牾。這種一詳一略的寫法,正是司馬遷和班固用筆的精到之處,在《史記》、《漢書》中多見,絕不是什麼破綻和疏漏,直至今天人們仍常常採用。
項羽自刎烏江,古來就有很多史跡:烏江鎮東南二里鳳凰山上建有霸王廟及其衣冠冢。霸王廟,舊名項亭、項王亭和霸王靈祠。《太平環宇記》卷一百二十四說:「項亭,《漢書》雲漢軍追羽至東城,烏江亭長艤待之,即此。今有廟,在縣南三里。《史記》雲身死東城是也。」《歷陽典錄》卷十說:「項王墓,烏江項王廟後。按《史記》、《漢書》高帝葬羽彀城,在今東阿縣南十里,烏江之墓殆諸將分裂之餘也。」《直隸和州志》卷四雲:「駐馬河,州東北四十里,瀕江,即烏江亭長艤舟待項王處。」在今和縣的烏江一帶,常能聽到項羽自刎於烏江的動人故事和「不到烏江不罷休」,「無顏再見江東父老」等諺語。關於烏江項羽廟與項羽自刎烏江的故事,古人題詠也甚多。李賀詠項羽神騅:「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君主今解劍,何處逐英雄?」杜牧作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項羽自東城突圍至烏江途中,也留有史跡。《隋書·地理志》:「江都郡全椒縣有『九斗山』,《史記正義》引 《江表傳》雲:『項羽敗至烏江,漢兵追羽至此,一日九斗,因名。』」《全椒縣志》雲:「放生池,城南三百步,相傳漢將灌嬰追羽於此,故一名飲馬池。」《直隸和州志》:「陰陵山,州北八十里,上有刺槍坑,為項王立槍地。」
然而,歷代《定遠縣志》皆沒有關於項羽死於東城故城附近的記載,但倒有「項羽至陰陵及東城遂引而東」的記述(見《定遠歷代大事記》)。在定遠,關於項羽死於東城故城附近的傳聞和遺跡也都未曾有過。定遠縣境內的虞姬墓、陰陵、東城、霸王寨、劉會橋、下馬鋪等「史跡」、「遺址遺跡」,僅能說明項羽至烏江自刎經過了這些地點,但證實不了項羽死於東城故城。因而,「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是東城,即今安徽定遠東南(距烏江約三百華里)。」的結論是不能成立的。項羽自刎烏江是可信的
Ⅱ 項羽實在哪裡自殺的埋葬於何處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五泉庄墓,俗稱「霸王墳」,位於曲阜西周魯國故城東北角之東約100米處,原封土直徑約50─60米,現存封土直徑30多米、斜高20多米。乾隆版《曲阜縣志》記載:「在魯城東里許,俗稱為霸王冢,」也就是當地傳說的「古城大冢」。乾隆27年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汾編纂的《闕里文獻考》記載:「曲阜城東北有古冢,俗名霸王頭,相傳為項羽首處雲。」當地也有霸王故事的傳說,也有名人記詩,如清代顏光猷《贊霸王墳》詩:「四面楚歌霸業移,烏江戰敗有誰知,魯人尚自終臣節,閉戶弦誦拒漢師」。
霸王祠位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鳳凰山,也稱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此。當時就墓葬了項羽的「分裂之餘」即殘骸和血衣,故稱「衣冠冢」。後人於此建亭祭祀,人稱「項亭」。唐初建祠,上元三年(762年),書法家李陽冰篆額曰:「西楚霸王靈祠」。唐會昌元年(841年),宰相李德裕撰寫《項王亭賦並序》內稱:「自湯武以干戈企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感其伏劍此地,因此,賦以吊之。「南唐文學家徐鉉撰寫《項王亭碑》,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歷代屢經修葺與擴建,有正殿、青龍宮、行宮、水靈宮等共99間半。傳說皇帝方可建祠百間,項羽雖功高業偉,但終未成帝業,故少建半間。殿內有項羽、虞姬、范增等人塑像並有石獅、旱船、鍾、鼎碑等文物。
Ⅲ 《三國史話》49:「冢中枯骨」袁公路
東漢末年,袁紹、袁術兄弟二人都是勢力龐大的一方割據諸侯,最後卻落得兵敗身死,袁術的下場更慘。《三國志·魏書》中專門有《董二袁劉傳》記載,此一回書評就來看看這當時就被很多人稱為「冢中枯骨」袁術的故事。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靈帝太僕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任命袁術為後將軍,因畏禍出奔南陽。190年和袁紹、曹操等起兵討伐董卓。197年稱帝,建號仲氏。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征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離心,先後被呂布、曹操所擊破,元氣大傷,最終吐血而死。
相比後來事業做得很大的兄長袁紹,袁術在袁氏家族中的地位一直高於袁紹。因為袁紹過繼給了他的伯父袁成,所以史書記載袁術是袁紹的堂弟,實際上兩人是同父異母兄弟。因為袁紹的母親是個婢女,他在家族中地位很低。袁術則不同,他從幼年時就以有俠氣而出名,經常和一幫公子哥打獵遊玩,胡作非為。這「官二代」想當官還是極其容易,他被舉薦為孝廉,經多次被「考察」飛快做到了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漢靈帝駕崩後,大將軍何進掌握大權,極力拉攏袁紹和袁術兄弟。189年,十常侍謀殺何進後,袁術與吳匡合力進攻皇宮,宦官們手持武器負隅頑抗,袁術火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十常侍被迫出逃。後來董卓進入洛陽把持朝綱後,表奏袁術為後將軍。但袁術不肯依附,出走南陽。
長沙太守孫堅斬殺南陽太守張咨,領兵歸附袁術。190年關東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即《三國演義》中精彩異常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故事。孫堅領軍出征,袁術在後方提供糧草補給。英勇的孫堅率軍擊敗董卓手下的胡軫、呂布,斬殺了華雄,取得大捷。袁術擔心孫堅尾大不掉,不再供給軍糧。孫堅連夜趕回嚴辭斥責袁術,袁術十分慚愧,立即給孫堅調發軍糧。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分兵出函谷關。袁紹讓會稽的周昕為豫州刺史,想搶奪孫堅的地盤,袁術領兵擊退周昕,從此二袁兄弟不和。
袁紹想擁立漢宗室劉虞為皇帝,以對抗曹操,他派人通知袁術。但袁術一直自己想當皇帝,堅決不同意,兄弟兩人真正翻臉。袁術和袁紹的死對頭公孫瓚、陶謙結盟,袁紹也聯合劉表,南北鉗制袁術,不久袁術手下大將孫堅征討劉表時戰死。
為擴大勢力范圍,袁術聯合兗州刺史金尚率軍攻擊兗州的曹操,雙方會戰於匡亭,袁術大敗。他退守陰陵,收攏軍隊攻佔壽春。接著又攻殺揚州刺史陳溫後自領州牧。194年,袁術攻擊徐州,與劉備相持於盱眙、淮陰,雙方互有勝敗。後來呂布偷襲劉備後方徐州,袁術趁機擊敗劉備,佔領了廣陵等地,勢力范圍達到頂點。
這時的袁術野心膨脹,正好有河內人張鮍(音pí,皮)為他卜卦,就順勢恭維他有當皇帝的命,並且提供了整套的理論依據。他說:「袁家本來祖上就是陳姓。舜帝以土德取代堯的火德,陳姓是大舜王的後人。現在陳家的土命代替劉家的火命,正是順應天地輪回。況且民間又有讖語:『代替漢朝的,應當是途高氏。』袁公您字公路,正是路途之意,完全順應了這句話的意思。孫策又把傳國玉璽質押在這兒,這是上天所賜的好機會。」
於是197年袁術悍然在壽春稱帝,建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算是過了一把皇帝癮。稱帝後的袁術生活上奢侈荒淫,揮霍無度。後宮妻妾有數百人,都穿羅綺麗裝,精美食品應有盡有,而軍士卻處於飢寒交迫之中。在他的統治下,江淮一帶民不聊生,許多地方人煙斷絕,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悲慘景象。
袁術稱帝首先損毀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政策根基,於是曹操聯合劉備、呂布、孫策向袁術發起了攻擊。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自立,使得袁術喪失廣陵、江東等大片土地,呂布在淮北大敗袁術軍,曹操在蘄陽擒斬袁術大將喬蕤、李豐、梁綱、樂就,袁術被迫奔逃到淮南。這時部將陳蘭、雷薄叛變,掠奪糧草奔往嵩山,袁術的衰敗形勢已經無法逆轉。
199年,走投無路的袁術寫信將帝號讓給袁紹,放棄淮南前往投奔袁紹的長子青州刺史袁譚。在路上袁術遭到劉備、朱靈軍馬截殺。袁術想要退回壽春,又被群盜所襲擊,只得屯駐在江亭,這時只剩下一千多名老弱殘兵。當時正值盛暑,只有三十斛麥子,分派給了軍士。家人沒有飯吃,餓死很多。袁術嫌飯食粗糙不能下咽,於是命令廚師拿蜜水止渴。廚師說:「這里只有血水,哪裡弄得來蜜水!」袁術坐在床上,大叫一聲倒在地下,吐血斗余而死,這時是建安四年(199年)六月。
袁術作為一個典型的公子哥,不明時勢,在諸侯紛爭的險惡環境中思路不清,方向不明,最後落得悲慘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稱其為「冢中枯骨」最早出自於孔融,他說過「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後來在《三國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章回中曹操把這句話說了出來,也是當時和後人對袁術的蓋棺定論。封建時代這皇帝可不是想當就當的,曹操那麼英武,也沒有敢越過這一步雷池,認為稱帝就等於被放在爐子上蒸烤。後人對袁術評價頗多,這里簡單摘錄一二,謹供大家參考。
當時的廣陵太守陳登說:「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魏國重臣何夔說袁術:「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術無信順之實,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袁術說:「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
南宋大詩人陸游有詩寫袁術曰:
羅貫中也有詩概括了袁術的一生:
黃其軍
作於2018年6月25日(古歷五月十二)
白話《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二十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十九回
白話《三國演義》第十八回
Ⅳ 一旦被韓信所敗 夜走陰陵是那本書里的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平民出身的英雄,也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位絕代的奇葩。他是江蘇淮陰人,由於家境貧寒,連一日三餐都很難維持,只得到處投靠親友,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有一次他在一位當亭長的好朋友家裡做客,由於食量太大,亭長的太太對他冷言冷語,並且故意不供給三餐,韓信忍住飢餓,到河邊釣魚,又釣不到,便向河邊的洗衣婦討飯,其中有位老婦人,經常給他飯吃,並且鼓勵他說:「大丈夫應當立志,不能成天依賴別人,好好努力吧!」韓信受到鼓勵,決心努力上進,開創自己的前途。
韓信後來加入項梁軍,項梁死後便成為項羽部下,曾經數次向項羽獻策,但項羽沒有採用。
漢王 劉邦進入巴蜀時,韓信逃離楚營,投奔漢軍。韓信最初未被漢營重用,後來因為涉嫌犯軍法被處斬,在行刑時,有十三人已被斬,臨到韓信時,他見到夏侯嬰,便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感到驚奇,釋放了韓信,後來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任韓信為治粟都尉。後來在蕭何的推薦下,劉邦終於拜韓信為大將。
楚漢戰爭開始後,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後,魏王魏豹附楚反漢,劉邦派韓信領兵攻魏,韓信突襲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
隨後韓信率軍擊敗代國,漢營這時調走韓信旗下的精兵以拒楚軍。
韓信繼續進軍,在井陘以少數兵力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擒趙王趙歇。韓信派人出使燕國,成功游說燕王歸附漢王。
後來韓信攻齊,齊向項羽請救兵,韓信在濰水擊敗齊王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前203年,韓信自立為「假齊王」,劉邦最初不滿,但從大局著想,仍封了韓信為齊王。
項羽派人游說韓信叛漢,蒯通也勸韓信脫離漢王自立,韓信以漢對他有恩而不接納。
前202年,韓信帶兵參與垓下之戰。項羽死後,劉邦徙齊王韓信為楚王
Ⅳ 小兒按摩穴位陰陵泉在哪個部位
上海康堯小兒推拿中心王德敏醫師回答:
穴位:陰陵泉
位置: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處。
可以去上海康堯小兒推拿網看看,那裡的內容很詳細。
Ⅵ 西楚霸王項羽的墓在哪裡
1、西楚霸王項羽的墓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
2、項羽是沒有和虞姬葬在一起的。
虞姬墓一種說法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城東虞姬文化園內。
另一種說法座落在定遠縣二龍回族鄉東北三公里處。
項羽和虞姬的典故——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文中說道「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Ⅶ 項羽和虞姬的墓地在哪
皖北靈璧縣城東十五里、宿州至泗縣公路南側有虞姬墓。墓高五米,圓頂。墓前立石碑三塊,碑高3.5米,寬1.5米。中間一塊,上書「西楚霸王虞姬之墓」。兩邊的對聯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也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上面橫書「巾幗千古」。東邊的石碑刻著:「民國十四年重修虞姬墓碑記」。字數較多,在此不便錄出。西邊的石碑刻著:「光緒二十七年楊兆鋆題的一首《虞美人》:『楚歌聲里愁雲起,夜帳明燈里。擐衣獻舞拭龍泉,拼卻一腔熱血灑君前。顧騅無語軍情變,似雪刀光亂。桃花片片墮東風,化作墓頭荒草淚絲紅。』」墓後和兩側,有幾百株蒼松翠柏連成一片,一年四季,清風颯颯,小鳥飛鳴,常青不凋。墓前的甬道直通大門。甬道兩邊,以茂密整齊的冬青為圍欄,圍欄內種植各色花草,從春到秋,奼紫嫣紅,馨香怡人。門樓座南朝北,飛檐凌空,端莊大氣。門樓上鑲嵌著靈璧大理石,雕刻著「虞姬墓」三個字。墓區後面有一排史料室,為青磚灰筒瓦的仿古建築。室內有項羽的塑像和花圈輓聯。牆壁上,掛著頌揚項羽和虞姬的許多詩詞字畫。這座虞姬墓,是「文革」後重建的。原來的「文革」中慘遭破壞。虞姬墓佔地四十餘畝,後傍陰陵山,前濱新汴河,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霸王名項羽,故居宿遷市城南梧桐巷,即現今「項王故里」。虞姬,宿遷市沭陽縣虞家溝人。宿遷與沭陽比鄰,兩地人民從古至今親密友好,互相來往,互通有無。還因為項羽和虞姬結為婚姻,至今宿遷人和沭陽人互稱「老表」。由此可見兩人在當地影響之大。
霸王、虞姬墓何以建造於此?因為這里是他們的喪生之地和葬身之地。霸王自刎烏江,虞姬飲劍楚帳,地點都在靈璧縣境內。
公元前202年,項羽的楚軍,被劉邦的漢軍,重重包圍在垓下(靈璧縣東南)。項羽幾次突圍都失敗了,軍隊傷亡慘重。夜裡,漢軍又唱起楚歌,楚軍思念家鄉,紛紛投降漢軍。這就是「四面楚歌」成語來源。項羽惱悶愁腸,鬱郁寡歡,獨自在軍帳中飲酒。忽聽四面喊殺聲驟起,越來越近,知道漢軍已突破楚軍陣地,失敗已成定局。於是他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聽了淚如雨下,知道丈夫急要突圍,又掛念她的安危。思慮既定,便以歌和之:「漢軍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起舞。她為了鼓勵丈夫突圍,解除其後顧之憂,不惜自刎而死。這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虞姬死後,項羽騎上烏騅馬,帶領幾百名士兵奮力拚殺,沖出重圍,逃到烏江渡口。這時身邊只剩下幾十個士兵,而且前有烏江,後有追兵,無路可逃。《史記.項羽本紀》載,此時有一船夫駕舟而來,欲渡他過江;項羽自覺大勢已去,無顏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遂拔劍自刎。這就更加悲壯。所以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贊美項羽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不以成敗論英雄。」果真如此,項羽算得上失敗的英雄了。至於虞姬,更是女中豪傑。所以她的墓碑上刻上「巾幗千古」。就連大作家曹雪芹也在他的名著《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五美吟》贊美虞姬:「腸斷烏騅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引劍何如楚帳中。」
項羽和虞姬在危難之時,生死關頭,還表現得這么臨危不懼,互相關心,情深意重,說明他們的愛情是真摯的。這並非單獨根據《霸王別姬》的史實推測臆想,還有他們最初的愛情故事為依據。
在宿遷和沭陽一帶,廣泛流傳著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故事。說有一年,宿遷廟會,項羽和虞姬都去趕會。廟中有一千斤銅鼎,許多人圍觀,卻無一人搬得動。項羽說「讓我試試」。說著抓起銅鼎高舉過頭,並繞場一周,然後輕輕放回原處,竟然面不改色。在場人無不喝彩。這便是「霸王舉鼎」的故事。為此,宿遷市大街上塑了一座「霸王舉鼎」的雕像。如今竟成了宿遷的市標。虞家也是習武之家,崇慕英雄,從此虞姬深深愛上這個力大無窮的小夥子,回到家即把此事告訴了父母和哥哥虞子期。子期稱奇,詢問此人姓甚名誰,哪裡人氏,虞姬紅著臉說「沒便問」。子期急欲結識項羽,決定親往宿城打聽。他很快打聽到項羽其人,就直接到家裡拜見他,訴說仰慕之意。也是惺惺相惜,兩人一見如故,很快成為好朋友。分別時,子期再三邀請項羽到他家做客,項羽爽快答應了。不久項羽啟程到虞家去。剛到村頭,就聽有人大呼「救命」,說河裡有人落水。項羽立即跑去救人。不想救出的竟是虞姬,虞子期的妹妹,他當即送她回家。虞家感謝救命之恩,一定留他多住幾日。項羽和子期每天一處談武,練武,相處親密。虞姬不斷來看項羽和哥哥練武,送茶送水,十分勤快。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能歌善舞,項羽很快就喜歡上她。子期看在眼裡,告知父母。不久兩家愛好,便締結了婚約。後來項羽在江東起兵,虞子期前往投軍,成了項羽帳下一員大將。他把妹妹帶來軍中和項羽完婚。從此虞姬跟隨項羽轉戰南北,同心同德,不離不棄,直到為鼓勵丈夫突圍自刎而死,走完她短暫而光輝的一生。
項羽是歷史人物,對他的成功失敗,優點缺點,歷史早有評論,也不是我這篇短文要說的。但是,對於虞姬,對於她和項羽之間的真摯愛情,對於她在項羽身陷絕境、猶抱一絲希望時所表現出的顧全大局、舍己為人、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果敢精神和悲壯情懷,確實感天撼地、催人淚下,無愧「巾幗千秋」的贊譽。古人評論她「紅顏薄命」,不錯。但是「薄命」不是她自己造成的,是丈夫項羽的失敗造成的。在封建社會,夫貴妻榮。丈夫失敗了,她自然難逃「紅顏薄命」的命運。即使劉邦的妻子呂雉處在虞姬的地位,命運亦是如此。是劉邦的成功使呂雉的才能得以發揮。項羽的失敗,造成了虞姬的「紅顏薄命」;但是,也成就了她「巾幗千秋」的英名。
Ⅷ 項羽在烏江自刎,到底烏江在哪啊
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哪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由於哪個地方的長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說項羽「不肯過江東」。
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可是項羽卻「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拔劍在烏江畔自刎而死。
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8)陰陵冢在那那可以聽書擴展閱讀:
公元前202年,漢軍的灌嬰帶兵攻佔了彭城,淮南王英布也進入了九江地區,之後和灌嬰會合,與此同時,劉邦從固陵向東進軍,一時間對項羽的形式非常的不利,項羽只能被迫向東南方向撤退,退到了垓下。
漢軍與楚軍大戰,一開始是受挫的,但是後來楚軍追擊的時候,被韓信的軍隊包抄,兩軍陷入膠著,最後項羽被三面漢軍包圍,被迫退回垓下。這個時候雙方傷亡慘重、僵持不下。在這種情況下,漢軍夜晚高唱楚歌,士兵的氣勢大減,項羽見大勢已去,於是就率領八百精兵突圍而去。
漢軍知道項羽突圍之後,派了五千精騎部隊追趕,因為迷路耽擱等各種情況,在被漢軍追到的時候項羽已經只剩下了二十八名騎兵了。項羽最後指揮這二十八人殺出一條血路,疾走至烏江。就是在這里項羽一人殺了數百名漢軍,自己身上也有十幾處被刺傷,最後項羽自覺愧對江東父老,於是就在烏江邊上自刎了。
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獨項羽原封地的魯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後劉邦將項羽首級示魯,魯人乃降。
Ⅸ 想知道: 漯河市 嚴冢鋪 在哪
著名的地方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有一個傳說
據報道,大約2000年前,已形成了以村溝河環繞周圍的村莊。 13年的第一個月,劉王莽殺了這一點,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一個說書人劉岫村的蘆葦坑北部的西藏,它躲過了危險。後來,劉秀自稱皇帝,為了報答拯救的恩典的講故事的人,它委託給當地的小康,第13,召開講故事的人周圍這種聚合,展示技藝,鮮艷的書,寫了一本書(術語。明亮的這本書是講故事的技能顯示;寫了一本書,是簽署績效合同,口頭)。所有來此的講故事的人管吃管住,並提供各種方便。如果它不能寫這本書,但也發送的差旅費。年後,第一個月的13年成為講故事的年度聚會時間,經過多年的沉澱,成為眾所周知書。
第一個月,13日當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民間藝人,負鼓的攜帶型鋼琴,在麥地那,高崗在低窪下吧失速日的窗簾期,播放簡單的電路板,拉的字元串,講故事的人競爭的藝術,期待寫了一本書的人來寫一本書。周圍百里的村民,身著彩裝,年輕人和老年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聽書。的杜寨書會也吸引了周圍的小企業經營者的商品和物資貿易,促進周邊巴里集市貿易,促進經濟發展。
經過長期的發展,寶豐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胡集書會被列為中國北方的兩本書。相比之下,老杜寨書會是一個有點「弱」,但每一年將繼續吸引忠實的民間藝人。
Ⅹ 陰陵泉陽陵泉在哪,,怎麼取穴, 給我說得人性化一點,,不要太深奧,,
1、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順著脛骨一直往上,捋到膝窩下卡住了、捋不動了,那個地方就是陰陵泉。
陰陵泉穴的位置是在脛骨內側髁內下的凹陷中,在脛骨內側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部上方,與陽陵泉相對,左右腿各有一個。
用手摸到小腿內側凸起的的脛骨,頂端最高的凸起就是脛骨內側髁,然後往下按壓會按到一個凹陷處,這就是陰陵泉穴位的位置。
(10)陰陵冢在那那可以聽書擴展閱讀:
刺激陰陵泉穴位對於食慾不振、水腫、黃疸、暈眩、腹脹、腹痛、腹水、泄瀉、小便不利或失禁、尿閉、尿失禁、月經不調、痛經、腰腿痛、膝痛等病症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1、經常按摩陰陵泉穴位可以祛濕清熱,有利於體內濕邪的排出,還能健脾益腎,可以去除濕疹。
2、經常按摩陰陵泉穴位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有利於體內廢物和毒素的排除,有一定的減肥作用,
3、經常按摩陰陵泉穴可以理氣調經,祛除脾濕,有利於女性健康,還可以祛斑美容。
4、有時候腰膝酸軟是因為身體裡面的濕邪比較嚴重,沒有及時排出,所以按摩刺激陰陵泉穴能夠排出濕氣,治療腰膝酸軟。
5、按摩陰陵泉穴還可以很好的緩解秋乏的狀況,因為天氣變化身體變得有點睏乏,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是按摩陰陵泉穴可以緩解,讓人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