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稿和說書稿有什麼區別
❶ 聽書讀書哪個好 聽書和讀書的效果有什麼差異
首先,聽書和讀書肯定不一樣。
聽書產品中對應的文字,咱們叫講書稿或者聽書稿。講書稿或者聽書稿是怎麼寫成的呢?
讀書的人,通讀全書(也許運用很多閱讀方法,牛人遇上簡單的書也許都不用通讀),理清書籍脈絡,提煉他覺得重要的或者喜歡的幾個要點(並不是全書內容),一般是三個,進行解讀。好的講書人,是用自己的知識、經歷,把整本書消化了之後,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邏輯,給讀者講出來,就像一塊幕布,投影儀把影像打到幕布上,幕布再反射出來,只不過,講書人是塊智能幕布,他可能能把影像里模糊不清的東西給清晰化,讓你看得更清楚,當然,也可能把某塊影像削減下去。
如果講書稿作者足夠好,比如他的閱歷很深,那很多你看不懂的書,聽了他的解讀,你就懂了。特別一些跨界的專業領域的書,你想了解,又讀不懂,那聽書就很適合。但是看你的問題,選擇聽書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時間讀,而不是跨界的讀不懂,那接著看下面兩條。
其次,聽總比不聽不看好。特別跨領域的專業書,聽書很好。
聊勝於無。如果沒有時間看書,就是看不了,那聽一些書籍,吸取別人的精華,也是好的。特別是一些干貨類的書籍,聽大咖解讀一下還是很爽的。
只是,別人感興趣的點,別人理解的角度,未必是你需要的點。有時候我看書,一整本書讀下來,裡面不起眼角落的一句話,反而是最打動我,讓我永久記錄下來的。
當然,如果這些書,你有Kindle的話,聽書的同時,能抽二三十分鍾掃一眼聽書時吸引你的知識點,不要強求自己一定讀完,堅持一陣,你的讀書體質應該會有所改變。
最後,怎麼讓自己能讀書?
1.降低讀書門檻,不要有一定讀完的想法。
從感興趣的點開始,可以就讀那幾段,其他你聽書沒有問題。愛讀什麼就讀什麼,堅持一陣。
這本書很適合剛開始閱讀的人看,每頁字數不很多,排版清爽,看起來沒有壓力。從怎樣改變讀書體質,到成為閱讀高手,到實現產出,都有講。作者語言風格日系清新,讀著舒服,會有想跟著書中的做法照著做的感覺。
2.提高閱讀速度
閱讀速度通過訓練時可以提高的。我之前也是很多年不好好讀書了,速度很慢。開始學習閱讀之後,讀書刻意按照速讀的要求練習,現在如果追求速度的話,我可以每分鍾讀1000字了(讀完整本書,計時,計算速度),當然,按我的水平,這個速度肯定不是逐字讀的,會用到跳讀、掃視等方法,但我比較“珍惜”書籍的每部分文字,說白了就是扔掉哪裡都不捨得,速讀的精髓總是難以做到,每次都是通讀整本書,如果能夠完全按速讀方法來的話,比如運用類似“黑體字讀書法”這種可以快速提取要點的閱讀法,我的閱讀速度應該還會更快一點。
3.做筆記,建立知識庫
這是比較高級的階段了,不知道題主是否有這方面需求。簡單說下。
書籍有很多營養,但我們記性沒有那麼好,把看過的書瞬間全部內化。老話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深以為然。如果想把知識變為自己的,那一定要做筆記。我喜歡奧野宣之的“一元化筆記法”的理論,簡單、易行、可持續。篇幅原因不細寫,感興趣可以另起問題:)。
從簡單的,自己能做到的開始,讀書不要怕慢,半個月沒什麼,我還有四年前讀一半的書放在那裡呢。不預設目標,放鬆看書,簡單開始,讀著讀著,你的速讀就快起來了。這時候,聽書就是別人的思想,和自己思想的碰撞,會更有火花。
關於聽書讀書哪個好 聽書和讀書的效果有什麼差異的相關內容,今天小編就說到這里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更多每日聽書相關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❷ 如何寫拆書稿
拆書稿也稱為共讀稿或領讀稿,和聽書稿有相似之處,都主要用自然語言來創作,都是在一本好書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對創作新手來說,更容易切入讀書變現行業。拆書稿和聽書稿又有很大的不同。
拆書稿VS聽書稿
從產品形式看,拆書稿是精讀完一本書後,將一本書拆成5-10部分,每部分1000-3000字,各有一個小主題。聽書稿是精讀完一本書後,用5000-10000字的文章,講清楚一本書的核心內容,並且要講得有意思。
從內容角度講,拆書稿更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聽書稿則像一部電影,拆書稿可類比為去某地旅遊的全陪,一天一個景點介紹,講書稿是去某地的旅遊精華游,叫一日看盡長安花。
從產品使命來說,聽書稿是幫助用戶節約時間,高效獲取書中精華,陡然間增大了你的閱讀視野,拆書稿是幫助用戶激發讀者的興趣,帶領讀者有場景化地完成一次線上學習。
拆書稿本質上是一場線上讀書會,一本書就是一個小型系列課。拆書稿是職業讀書人看完一本書後,把書的內容進行了重新編排,盡量讓內容對當下的讀者老說,有趣、有用和有料,原來書的內容可能很死板,或者有時代局限性,但經過讀書人的編排,它會變得更合胃口,是死的,人是活的,好的讀書人能讓一本書枯木逢春,另外,拆書稿更容易打造一個很有粘性的主題社群和讀書類成長IP,比如說,把一本書拆成7篇,每天早上7點准時推送,讀者就會像追電視劇一樣,每天早上都會等著看。
那麼,如何寫一篇拆書稿呢?
首先要注意拆書稿模板。
書的結構框架不同,不同的人去拆解,就會有不同的理解,也會有不同的拆解方式,不同的聽書平台要求也不一樣,重在活學活用。小冰老師在課程中提供的模板,是給我們一個思路,一個引子,以觸發我們探索適合自己的拆書方法。
拆書可一書三拆、七拆、十拆,但整體脈絡都是一致的。一書七拆就是把一本書分成七篇小文章來解讀,每個小文章都有一個主題,拆書不同於說書,說書是忠實轉述一本書的精華內容,拆書是激發讀者對這本書的興趣,並且接著讀書人的引導,能對自己的生活產生啟發,這就要求讀書人在製作產品的時候,結合大眾的實際現狀,把書里原來很遙遠的內容,通過編排推到讀者身邊。
小冰老師通過分析自己拆解《了不起的蓋茨比》,告訴我們虛構類書籍的拆書步驟。
第一步,用倍速閱讀法速讀兩遍書,對書有一個基本了解。檢索網路,發現原書描寫的是上個世紀20年代在美國的故事,年代離我們今天很遠了,故事背景是在美國,可能和中國讀者的文化心態不太兼容,所以需要思考,怎麼把這本書和當下的生活,找到一個切入點連接起來,這個切入點就是創作的金線,如果不會切入,就再多讀幾遍書,多進行幾次頭腦風暴。
小冰老師讀書後,發現《了不起的蓋茨比》有兩條線:蓋茨比和黛西的愛情故事,蓋茨比美國夢的誕生和幻滅。小冰老師認為,感情這條線,相對離讀者更近一點,所以鎖定「感情」這個線索,作為整本書的拆解主線。
不管是一書幾拆,整體下來都可以分為三個模板,第一篇是預告,中間篇幅是徵文,最後一篇是總結。這里小冰老師提到一個創作小技巧,從第二篇正文開始寫,
第一篇留著最後寫。
第二步,圍繞主線提問題,確定好每篇圍繞的主題,給每篇文章定個小標題。每提出一個問題,用蘋果讀書法快速到書里摘蘋果,通過摘蘋果完成一篇文章。所以,打好閱讀基礎非常重要。
小冰老師圍繞情感這條主線給每篇文章定了小標題。第一篇:蓋茨比是個怎樣的人;第二篇:和黛西相處的過程中,可以重點著墨在「什麼情況下會愛上一個人」;第三篇:接著故事的發展講蓋茨比和黛西重逢,以及他們和湯姆之間三個人的感情糾葛,這部分探討婚姻和愛情的關系;第四篇:講述蓋茨比和黛西的私奔計劃,以及湯姆和車店老闆娘的偷情,這部分重點講述婚姻圍城和出軌這類主題;第五篇:講述整本書的高潮部分,蓋茨比之死,黛西最終選擇和湯姆離開,分析在情感關系裡,蓋茨比沒有底線的付出和犧牲是不是值得;第六篇:不囿於愛情,重點講述主角蓋茨比和尼克的友誼,探討友誼對成年人的重要性;最後一篇是收尾,在立意上進行升華。
確定主題後,回到書里把作者倒敘、插敘的部分都找出來,按照時間發展的順序把故事理順,為了捋順脈絡,你可能要翻好幾遍書,最好把每篇的提綱列出來,並且不斷搜集一些你親身經歷的例子,或者你在網上找的特別好的例子,能為核心觀點服務的觀點等,最後完成整篇文章。
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類虛構類的書都會有一條敘事線,非虛構類的書沒有這樣的敘事線,這時,就得找到這種書的核心立意,圍繞核心立意進行創作。
小冰老師以《見識》為例,講述非虛構類書的拆書步驟。
第一步,通過倍速閱讀法速讀本書,檢索網上信息,看封面、序、目錄等,了解這本書的大概內容。通過這些信息,發現這本書其實是作者吳軍的專欄合集,並沒有直接教人們什麼是見識,更多的是他自己對生活、工作方面的思考。從而找到核心立意,作者分享他自己的視角給我們,自序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素材。
第一篇:說明這本書的立意,重點介紹作者本人,如果要一書十拆的話,中間:選出八個最棒的的觀點,來進行完善和補充。《見識》這本書有9章,每一篇都可以按照一篇文章的體量來拆解。虛構類書和非虛構類書的標題都要起得好一點,要有點新媒體范,不能直接把書的標題拿來就用,拆書稿「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每篇湊在一起,是一個完整的讀書產品,每一篇分開,也是一篇好的文章。好的標題應該情真意切,有一定信息量,引人好奇。應以疑問句或者金線句作標題。
第三步,整體行文使用自然語言引導。
拆書稿注意事項。拆書稿不僅是對書籍內容的簡單概括,還要在此基礎上,幫助讀者加深讀書籍的理解,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並給予他們啟發,讓讀過書的讀者收獲新東西,讓沒讀過書的讀者產生閱讀此書的興趣,所以要簡要提煉和總結書中較有價值的內容,穿插對故事的思考和看法,可以提出有身份的代入感、有痛點的問題,迅速讓讀者進入到閱讀狀態,同時注重啟發性和趣味性,干貨十足,夾敘夾議,一般來說,「敘」佔30%,「議」佔70%。
正文部分沒有特殊要求,首先要符合平台字數要求,其次,圍繞設計的主題去寫,不要跑題了。可以按照「引用原句」、「提出問題」、「強調核心觀點」,不寫流水賬,盡量多地使用自然語言。
拆書稿產品不要局限於投稿給各平台,可以發起付費微信群,每天固定時間推送書的一部分內容,也可以發起自己感興趣又精通領域的讀書社。
❸ 不想看書,聽書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嗎
一、人各有不同,做選擇前要思考我們自己的小孩在哪一塊更需要加強。
個人認為,
在目前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生看書比聽書的學習效果要好;
從人際溝通交往角度思考,聽書的效果又比看書要好一些。
其實無論是看書還是聽書,都可以達到信息收集與價值觀輸入的效果。
但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多看書來訓練他們的辨識廣度。
註:每次注視時,你可以對焦或辨認的字數就稱為辨識廣度。——【英】尼基·斯坦頓《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
辨識廣度至少在孩子做閱讀理解題時比較重要。如果孩子的辨識廣度小,閱讀文章還需要用筆逐字默讀,甚至需要頻頻回視才能連貫理解整句整段的意思,先不說這種做法到最後是否能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並寫出切題的答案,就論耗時性,辨識廣度小的孩子在爭分奪秒的考場上必定會更加緊張,尤其當自己眼角掃到周圍的同學都已經翻過另一面開始答題,而自己還在這一面勉強閱讀文章的時候。
而聽書的關鍵我認為不是「書」,是「聽」。家長們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聽書後,復述講書稿的主要內容,從而訓練孩子傾聽的能力。不要覺得「聽」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能,要真正做到在溝通中,迅速剖析和了解對方的「話里有話」、「話中重點」以及「話後目的」並不容易。一個優秀的演講者不一定受人歡迎,但一個好的傾聽者會收獲很多信任和友善。
❹ 談談圖書類寫作
很多人說自己有文學夢,卻遲遲沒有開始;有些人寫了三年,卻始終原地踏步;還有些人上了一個台階後,就很難有所突破了。
於是,做夢的人一直在做夢,原地踏步的人,要麼心灰意懶放棄了,要麼靠打雞血喝雞湯來堅持。
如果你對文字有感覺,真的喜歡寫點什麼,同時,你又很喜歡讀書,很喜歡思考,那麼,不妨試試圖書類寫作吧。這樣,不僅輸入和輸出兩不耽誤,還能在付出和收入之間找到平衡點。也許,寫作樂趣和動力也就此產生了呢。
這里所說的圖書類寫作,並不是指去寫書,而是指依託已經出版的圖書做文章,是讀書後的一種輸出。那麼,針對一本或一系列的圖書,我們可以做什麼文章?輸出什麼作品呢?
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這「手到」指的就是寫讀書筆記。讀書時,把讀到的精彩部分和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就是 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不僅可以鞏固知識,更可以積累素材,對後期的寫作是非常有用的。
讀完一本書,把你的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一篇文章,就是 讀後感 。讀後感重點強調的是自己對這本書的感覺,一定要突出一個「感」字。一篇好的讀後感,要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要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
喜歡讀書的人,肯定見過別人寫的書評。網路上說,書評的作用是「在作者、讀者和出版商之間構建信息交流的渠道」。寫書評的人,一定要能擔當得起這個角色, 書評 一般以客觀展示書的可取之處為主,即要概括介紹書籍的內容,又要有評論,評論可以是對內容、對作者或對出版社。
近幾年,網路上的知識付費很流行,隨之產生的講書聽書平台,對講書稿、拆書稿有很大的需求,這又成為了讀書人輸出變現的一個新渠道。
講書、拆書稿 ,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一種特殊文體。它們的特殊,主要體現在寫作目的上,這種文章強調的是服務,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種寫作。因此,講書、拆書稿寫作,在格式和內容上都有嚴格的要求。
還有一種輸出形式是書單。 書單 是針對多本書而產生的作品,是對同一類書的介紹和推薦。
這些根據現有圖書為依託形成的作品,讀書筆記、讀後感、書評、講書稿、拆書稿和書單,就是圖書類輸出。
首先是閱讀能力。 做圖書類寫作,讀書是前提,必須要具備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主要包括閱讀速度、閱讀效率和閱讀筆記。讀書太慢或效率不高會影響理解,理解不到位就沒法下手寫。讀完一本書,要有全局感,要思考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什麼?要表達怎樣的思想?
其次是思維角度的轉變能力。 寫作的思維角度,跟說話的角度意思差不多,類似於你站在什麼立場說話。做圖書類輸出,需要我們從一個接受信息的人,轉變成一個整理信息、傳達信息的人,這就是思維角度的轉變。
再次是寫作能力。 這里所說的寫作能力,不完全是文筆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圖書類寫作的內容被局限在了那本書里,目的是整理和傳播輸的思想,所以對作者的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同時,還需要對寫作要求的理解能力。
在所有的圖書類輸出中, 講書稿的技術含量最高,稿費也最高 。除了對作者的閱讀理解能力、概括總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外,還很考驗作者的知識面和知識體系。
講書稿,又稱說書稿、聽書稿。顧名思義,講書稿是一篇能用語言把一本書完整講出來的作品。講書稿的用途是提供給平台用的,由專門的主播照稿朗讀,做成音頻產品來銷售。所以, 寫講書稿,需要有一個做產品的思維 。
一篇講書稿的創作過程,大體是由 選書、閱讀(略讀、精讀)、初稿、修改 這四個步驟來完成。其中,閱讀是關鍵,知識點和全稿的構架要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各平台對講書稿的結構框架要求大同小異,結構框架一般都是由開篇、破題、引題、作者介紹、重點內容解讀、歸納總結、結尾這幾個部分組成。其中,最能體現作者水平的 破題 和 重點內容解讀 這兩個部分。
破題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引起聽眾的興趣 。雖然只有幾百個字,但這一部分是能不能引起聽眾興趣的關鍵,所以一定要生動有趣,或者是能戳到讀者的痛點,生動有趣又簡潔才能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破題可選擇跟書的主題相關的歷史事件、講故事、舉例、科學實驗、統計數據、調查報告、親身經歷、名人名言、有趣的觀察、身邊的事等,通過這些內容過渡到書的主題上來。這樣從一個吸引讀者的角度,讓讀者知道這本書能夠給他帶來什麼價值。
重點內容解讀是講書稿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正文 。這是講述稿里邊最主要的一塊內容,所佔篇幅最長。
對重點內容的解讀, 確定全書的邏輯主線 非常重要,這是最體現作者功力的地方。因為一篇邏輯結構清晰的講書稿,能夠讓聽眾迅速知道這本書說的什麼,能夠給他帶來什麼價值。所以說,對於寫講書稿來說,邏輯大於文采。
有了清晰的邏輯主線後,就是按照邏輯主線介紹每一個知識點。在這部分里,讀書筆記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把閱讀筆記和自己的理解,按照論題和論據的關系,巧妙穿插到主線中,就形成一篇有骨架,有脈絡,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了。
必要時,需要橫向閱讀同類書籍,或者收集相關的事例,拓展書籍內容,補充完善論據。以此來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讓作品更加豐滿,以此來吸引聽眾。
講書稿是一種議論文文體的再創作,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確定邏輯主線,用舉例的形式做論據行文。寫作時應盡量讓邏輯關系簡單、不引用原文、用口語化的短句子完成。
實際上,圖書類寫作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難。
首先,圖書類寫作 上手快 ,讀書筆記、讀後感小時候就寫過;其次,圖書類寫作 有抓手 ,那本書就是你創作的原材料;再次,圖書類寫作 容易變現 ,或多或少的收益,都可以成為激勵你繼續寫下去的雞血。
再上到一個層次來說,圖書類寫作,可以調動我們的大腦做有序化思考。這樣的思考過程,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如果你是個還沒找到寫作方向的人,從圖書類寫作開始,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賺錢多少不說,最起碼書不會白讀,落得個 「腹有詩書氣自華」 不也是收獲嗎?
❺ 聽書稿是什麼 聽書稿是什麼類型的文章
1、聽書稿是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就比如說得到那樣,5000到8000字的文章長度來告訴你一本書的內容。
2、寫聽書稿尤其需要鍛煉講故事的能力,就是你看完一本書之後如何把這本書的精華內容用你自己的話完整的復述出來,讓別人覺得非常感興趣,是要別人在看完你這篇文章後不用去看原文的內容,但是同時又可以學到很多新的知識,會覺得文章既有趣又實用,會願意去看你寫的東西。
❻ 聽書稿是什麼,原來就在我們身邊
學習如何創作聽書稿,最大的收獲:
1.聽書稿是什麼,與我們又有什麼關系
聽書稿原來是音頻+文字形式的讀書產品,也就是我們平時接觸的,通過某個app上進行語音解讀的產品。這里同時也增加了「時間重疊」,就是我們利用零碎時間見縫插針來進行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聽書稿是撰稿人對書籍進行第二次創作,加入自己的想法,通過自然語言,即口語化寫作,讓讀者能夠快速讀懂書籍。
2.創作聽書稿最為重要的兩個關鍵
線性邏輯謀篇布局和前傾45度的表達慾望,即線性與交付。前面說聽書稿是口語化寫作,在用自然語言,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這里就是前傾45度的表達慾望,就是要靠近讀者,要讓讀者明白並接納。同時還要必須交代清楚事情的開頭,中間,結尾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都是一環扣一環的,環環相扣,所以這里就必須要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讓聽書稿通篇流暢通順,這里就是指線性邏輯謀篇布局。
3.聽書稿結構屬於總分總
總:介紹書,介紹作者,介紹好處(這里就會用到模板:點題-破題-介紹作者)。點題就是聽書稿開頭部分,最好是能用一句話來概括書中精髓。接著就是破題,為了激發聽眾的興趣,可寫入相關生活場景,故事等加以渲染烘托,更能引起讀者共鳴。破題完之後就是介紹作者了,最忌諱照搬網上或是市面上對作者的介紹,可以介紹作者有什麼成就,有什麼特別點,或是書中的核心觀點。
分:在書中摘取3-5個分論點進行論述。這里很關鍵,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過多顯得太復雜,沒有重點,讀者也抓不到有價值的東西;過少,內容貧乏,立足不夠,說服力不強。且每個小論點後都做一個小總結,既承上啟下,又自然順暢,讓讀者一直沉浸在聽書稿的環環相扣中。
總:整本書再次總結。
聽書稿,是一個需要知識量很大,很寬,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綜合產生出來的產品。所以在動筆前,先打牢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