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延聽書
1. 聽書《終極健康》(一)
在琳琅滿目的當代生活中,你是否還抱持著對生活執著探索的熱情?昔有神農氏,願嘗百草,今有國際友人一枚,立下宏願,要做「在世的、最健康的人」。於是有了這本,記錄著關於這個叫雅各布的人,追求「終極健康」的有趣筆記。
雅各布以「成為在世的最健康的人」為目標,在他的探索道路上,也藉助自己雜志編輯的身份,采訪了各個領域內的專家或權威人士,參考他們給出的較為客觀、理性且多有該領域內實驗為依據的理論或者建議。在經過親身實踐後,有的方法被淘汰,有的方法被雅各布保留下來,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他的健康也的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就讓我們跟著他的步伐,回顧這一段,針對不同身體部位進行的健康探索之路吧。
一、 胃——吃得正確
1. 巧克力、咖啡、葡萄酒的三位一體食譜
轉變習慣總導致無法堅持,雅各布決定從健康但美味的食物開始改變自己的食譜。他的計劃是將巧克力、咖啡和葡萄酒當做自己三餐的食物。因為它們分別能夠降低心臟病危險;降低膀胱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和老年痴呆風險;抗衰老。真正健康的是百分之百的可可巧克力,不含糖也不含奶油。
2. 控量——限制卡路里飲食法
「限卡運動」的理念是說,如果你生活在飢餓的邊緣,壽命就會因此而增加。這並非一種瘋狂的概念,背後有大量科學數據的支撐。
3. 咀嚼主義
使用吃開胃菜的小叉子來吃所有食物,我們吃得越慢,吃進去的東西總量就越少。
4. 和長壽的爺爺一起吃飯
雅各布很幸運,他有一位長壽的爺爺。這位老人家94歲了,雅各布通常按每兩周一次的頻率去看望他。根據一項對成功的老年延續8年、樣本數量1,000人的研究表明,保持活力、與人保持聯系、積極參與和在認識方面接受挑戰是關鍵——你需要有某種理由早上起床。
二、 心臟——讓血液流動起來
1. 每天60分鍾鍛煉,混合一些有氧運動和舉重
2. 石器時代運動
「石器時代運動」。它要求人們「在大自然里鍛煉,像穴居人那樣吃東西。威斯康星州一所大學的研究表明,在森林裡兩個小時的步行會造成天然淋巴細胞中的50%達到巔峰狀態。
3. 研究一生愛運動的長壽爺爺
雅各布那94歲的爺爺,碰巧也是個一生熱愛運動的人,雅各布於是又盯上了爺爺,准備研究鍛煉與長壽的關系。最後他也發現了鍛煉以外的長壽秘訣——好的婚姻對健康大有裨益。它經常與較低的心臟病、肺炎、癌症和痴呆發病率相關
三、 耳朵——追求安靜
1. 了解噪音
2. 從生活入手,降低音量.雅各布決定關小生活中的各種音量。首先是清理孩子們的各種有響動的電子玩具,在它們的喇叭口都封上膠帶。
四、 屁股——別老坐著
1. 「跑腿」活動
生物學家兼作家奧利維亞·賈德森認為久坐的傷害是雙重的:第一重很明顯,坐著時我們會消耗更少的卡路里;第二重則意義更為深遠:馬拉松似的久坐會改變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當我們坐著時,我們不會產生脂肪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肌肉吸收脂肪),當脂肪酶不在時,脂肪就跑出去調皮,要麼變成身體的脂肪,要麼去阻塞動脈。
2. 辦公桌-跑步機
雅各布很快發現辦公桌是大部分過度靜坐罪發生的場所,於是他試著轉換成站著工作達一周。隨後,他參考了詹姆士·萊文博士的一個想法,自製了一個連接在跑步機上的辦公桌。這不僅僅改變了久坐的不良狀態,雅各布還發現,這樣邊走邊辦公會更有效率、使人更專注。甚至這本《終極健康》就是他在這台辦公桌-跑步機上打出來的。
五、 免疫系統——戰勝病菌
1. 正確地洗手
用液體肥皂搓手45秒鍾,包括手腕上、手指之間、指甲間,然後才沖洗干凈。
2. 衛生學假說
與提爾諾相反的觀點是,沒有足夠地接觸細菌,會妨礙免疫系統的發展。
3. 防腐消毒生活
雅各布決心實踐提爾諾所著的《細菌的秘密生活》中提出的防腐消毒生活。
他每周擦拭電話和遙控器,把所有水果蔬菜在過氧化氫和醋的水溶液中浸泡5-10分鍾,把內衣與其他衣物分開洗,把洗好的衣物放在陽光底下殺菌,拆下淋浴噴頭用金屬刷子刷干凈,定期用吸塵器清潔窗簾和室內裝飾物,把濕海綿放在微波爐里照射一兩分鍾,把低變應原葯片板和枕頭套放在床上……等等。
2. 行住坐卧都是禪一一聽書筆記
整理筆記 :
當一個人緊張時,消耗能量最大,還有跟人生氣,你會覺得一天都很疲憊,這是因為情緒直接影響了身體。
而當大腦進入禪定狀態或者坐禪時,能坐在那安安靜靜的做韻律呼吸時,大腦則會分泌一種血清素,當血清素增加,你會有一種清醒的感覺,心情也會非常愉快,這就是保持正念的好處。
正念的奇跡一書就是讓你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時刻保持正念。因所有痛苦都只會成為一種感受,和喜悅一樣也是一種感受,你只要照顧自己的感受,用心關照它,因感受都只是身體的一部分而已。
正念的奇跡教我們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就會心平氣和。與之相反,沒有保持正念,我們則會被痛苦折磨,被心事煩擾,被情緒左右而痛苦。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活的心安喜樂,並願意為此學習。
生活當中最是無常,當無常突然襲來,你會發現自己永遠無法做好充分准備,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多鍛煉自己面對痛苦的能力,包括求而不得的苦,愛而不能的苦,與人分離的苦等能力。
而人類佛性當中最大的敵人是魔,這個魔實際上是無知,無知才是人類最大的障礙,人生中產生的憤怒,痛苦,戰爭,憎恨等都是因無知的遮蔽。 寫這本書的作者一行禪師,他研究的便是與憎恨無知作斗爭的事。
那什麼是正念,例如洗碗,怎樣才算正確的洗碗,正念就是教我們在做洗碗這件事時就應該是洗碗,是對正在洗碗的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決照到自己的存在。
我 們要專注於洗碗這件事,並不為了洗碗而洗碗,那樣洗碗會使我們沒有活在當下,你就像行屍走肉一樣完成一件事,你在這件事上就是缺憾無感的,如果你一邊洗碗一邊急著想去看電視,那麼你便是痛苦的。當你用正念洗碗,用手和心感受碗從油膩到光潔,洗得乾乾凈凈,放一邊,你會發現原來洗碗並沒有那麼痛苦,而是一種享受,找回內心的寧靜,你會發現這就是我們的人生,你也在享受此刻的人生。
古人雲做 學問之道,便是將放逐在外的心找回來,身心合一,身心亦如 。王陽明說到知行要合一,就是你的心念和行動要一致,在行時,你的念頭在不在。如你做一件事情時心亂七八糟或根本沒有感覺在做,那麼你就沒有知行合一,你便感到是痛苦的。
如果我們不懂得洗碗,也就不懂得喝茶,當然也不懂得吃飯,不懂得生活和人生。
古往今來,吃飯的人很少能顯而知味者,很難體會吃的味道,只是走過場,人生就是這樣一點點被流掉。尤其被激怒時,被一些煩心事所煩擾時便整個人都不好了, 當我們不懂得生活的時候,總的來說,每天的生活就像應付差事被我們一一滑過,就像沒有生活過 。活在當下就像吃橘子,把含在嘴裡的一瓣瓣橘子細細品味,當專注的吃橘子的每一瓣時,才叫真正會吃橘子,懂得吃的當下,懂得享受。
很多人在飛機延誤時就會喪失正念,情緒暴躁,要去找服務台鬧,明知沒結果,但覺得只有發泄了才公平,鬧的人其實自身也痛苦,這就是被自我掌控了。 佛教認為所有痛苦最根本的痛苦是執著於不存在的自我,自我是虛幻的東西,因不斷執著,好像變成真的東西一般。
憑什麼我要受這樣的苦,這句話使你的憤怒情緒會達到巔峰,是我們認為自己不應該被這樣對待的想法讓自己異常痛苦,別人飛機延誤會安慰他沒事的,輪到自己就不行受不了, 那麼你為什麼不能被這樣對待,是因自我佔了上風,我應該和別人不一樣,應該受到特別照顧。 所以當發生自我膨脹,你的正念難以保持時,深呼吸,體會著自己靜坐在一旁喝茶,看書,或者閉目養神,體會自己的呼吸和感受,你就會關照此刻正在憤怒的自己,這時憤怒的感覺就會降低。
正念便是對當下的生活保有覺知, 專注工作,時刻警覺清醒,保持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 時刻在痛苦來臨時告訴自己此刻正是修煉時,你會發現生活會輕松很多 ,也會發現生活的時時刻刻都是修行的機會,而不是只有禪修時。
就如在路上,無論是林蔭大道還是烈日下,身心和一的走路,而不是只有身體在走路,心卻掛在別的地方。對陽光,花草,流水保持覺知,每時每刻保持覺知,當你與行走合為一體時,你才能保持正念。而真正的修煉就是在大地上行走,感受一草一木帶來的美的感受,感受慢生活你會發現周圍美的存在。
而更大的奇跡是你的呼吸,吸進一口氣,呼出一口氣,那都是奇跡,像變魔術般,當你發現你還活著的時候,是幸運感恩的事。
西藏行僧說道,修行最難的是 在家,你會心裡牽掛的事太多,這個要管,那個要管,保持正念會比較困難。
具體保持正念的方法是有覺知的呼吸,深吸一口氣,知道自己在入吸,深呼一口氣,知道自己在出吸,入吸時間長時知道自己入吸時間長,入吸短時知道自己入吸時間短,出吸時間短知道出吸短。對自己完全保持覺知狀態,坐在這里身體什麼感覺,舒不舒服等,當你把心念放自己身上時,你會發現生活美好了許多。
數吸法 :吸氣在心裡數1,呼氣在心裡數1,再吸氣,心裡數2,再呼氣,心裡數2,以此類推,數到時,當練習已成習慣就不用數息法而自己練習。數息就是把心念放這,不數息,你的心念便很快逃掉了。
行住坐卧都是禪,飢來吃飯困來眠,有什麼吃就吃,有地睡就睡,時刻安住當下的飢來吃飯困來眠, 我們大多人是千萬挑剔萬般撿擇,越吃越睡,你的心念永遠是紛擾,不斷分來飛去。除了呼吸,之外,行住坐卧以及工作,洗手,洗碗,拖地,喝茶聊天,保持正念,砍柴也是禪,擔水也是禪,生 活充滿禪機。
當我在上課時,保持正念,專注授課,跟學生互動,探討每個問題,看學生發言,聽他們講話,享受講課的過程。當坐車回家時體會坐著的感受舒不舒服,回到家微信課堂里老朋友一起愉快的交流,體會每個當下,這是保持正念的手法。在這個過程中 ,如果產生一絲絲抱怨,難受,為什麼我不能休息,不能怎麼樣,自我矯情,那麼這些工作就真的只是工作了。
很多人經常對加班到很晚的人產生同情,其實很好笑,什麼是工作,什麼又是休息,其實都是人類自己賦予了這個東西叫工作,又賦予了躺著時的狀態叫休息。其實躺在床上看電視說不定會更累,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反而會不累。一旦人類有了分別心,區分工作和休息,那做什麼都不那麼舒服了,因為總會有更舒服的東西在那, 保持正念你會發現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很舒服,因為那就是你投入當下的狀態,是享受的。
人生最痛苦莫過於生老病死,分離的痛苦也是一定要面對的,而 不痛的是體內清凈無染光明的佛性,能觀察到自己的痛苦而不痛的東西, 不痛的就是體內清凈無染的本我,是你自己的觀察者。
佛本無神論,佛不認為有神,每個人都有佛性,發覺自己的佛性,知道解決自身問題全在於自己的心念,而不是賄賂佛這樣一個無形無相的東西。佛就是本身。它能觀察到自己在痛的東西則不痛,而人類總是妄想執著遮蔽,不能正得所以才痛苦。
而我是怎麼定義的,我就是我的觀察者,當你有觀察者在時,就能找到我的感覺 ,不然都不知自己在做什麼,人類的麻木和茫然也因找不到自我而來。
一不小心,手割破了,就認為自己怎麼這么倒霉,這么不順,認為自己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痛苦,這是驕傲的自我出現,劃在別人手上輕松的叫他拿創可貼貼一下,劃自己手就受不了,總想為什麼這么倒霉,不應該是我怎樣怎樣。 這是分別心使自己的痛加劇 , 其實如果你把手拿起來,仔細看著它,感知這就是疼的感覺,把注意力,意念放在傷口上,你會發現疼只是一突一突的跳,把疼轉為神經的傳導,竟也不那麼疼了。
其實在那刻痛也只是痛而已,一種感覺而已,只要你能照顧到它。
那麼如何照顧你心中的 憤怒,急躁,嫉妒,悲傷等負面情緒呢, 不是要把它壓抑,壓抑你會得病,也不能忍耐,忍耐和壓抑都是拒絕這種感受,拒絕的感受也使你痛苦,不能壓抑你會生氣,也不能發泄,發泄是縱容,讓它做了主宰。最好的是, 你總能感受到它,與它和平相處,感受它照顧它,知道這只是你人生的一部分而已。 你的正念出現了,這種感受就會降低了。
所以, 其實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求不得,愛別離,是你認為自己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 ,發生在別人身上正常,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應該的痛苦。
一句憑什麼是我,將你帶出了正念,你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存在,是應該被照顧的人 ,這是我難心作祟,你一驕傲就有這個分別心,我難心升起,這個就叫痛苦,這個就叫驕傲,痛苦有何痛苦,快樂有何快樂,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是唐僧說過的話。芸芸眾生平等,你和別人沒有不同,所以並沒有那麼多痛苦等著你,都是你一廂情願的自找痛苦。
還有,工作忙的時候,陪孩子玩一會,就覺得這是孩子佔用了你的時間,或者做家務佔用了你的時間,你覺得陪孩子不是你的時間,做家務不是你的時間,那什麼才是你的時間,每個當下都是你的時間,你因不情不願所以你的時間自認為浪費了才痛苦,這時自己還會刻意放大自己的痛苦,後悔不值得不應該浪費,把時間又延伸到埋怨上,這時你的時間便真的浪費了。
另,所謂的佛不會承諾給你任何東西,你以為燒一點東西就是賄賂,可作為交換,佛就應該保佑你平安健康其實不然,這虔誠心和信仰都是表示對佛的感激,使你知道人生很多奧秘,使自己解惑,使自己心胸開闊,磕頭則表示自己是謙卑的,對生命的敬畏對自然的崇敬,讓自己時刻感恩,心懷美好。 這是修煉你的身心,我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我也會有死的一天,我跟任何人都一樣,不會被特別照顧,和對待,不要嬌氣,這時你的心境就會平和 。
把每個周日當作我們的正念日,全身心保持正念的一天,時刻提醒自己今天是正念日。如躺在床上微笑與自己深呼吸,起床時要對鏡子里的自己微笑,認真觀看自己,決照內心。
平靜放鬆的刷牙,洗臉,感受身心的愉悅和舒爽,無論做家務做飯,從容清心的做,吃飯時一口一口回味品嘗。這就是自己在正念中的感覺,用正念給自己唱歌,泡一壺茶,慢慢喝,拿一本好書認真閱覽。晚上打坐,或者給好友寫寫信,數著呼吸入睡等等,日子閑適的過,心念在這,不急不躁,就發出內心的快樂,真實體驗。習慣以後,日子過得快也好,慢也好,也依然可以體會正念之道。
人類需要禪修,不禪修,主宰你的永遠是情緒,而不是自己, 主人翁何在,觀察你的人何在,管控你的人何在,管控你的是不是你,還是那些生出來的情緒?
最重要的是覺知自己,當我們快樂,我們就是快樂本身,當我們痛苦,我們就是痛苦本身。我們既是自己的心,也是心的觀察者 ,重要的不是驅趕或執著於念頭,重要的是覺知這個念頭,散亂的心也是心,當心能夠看好,自己迷茫的心也會是真實的心,真實的心就是自我。
明心見性,佛陀者,覺者,一個全知全覺的人,時刻知道心在哪,心念處在哪,它是真正的主人,否則被外物所牽引,被情緒所掌控,那麼你會變得非常散亂。
自我感悟一一
原來人的痛苦都是自己找的。
原來在人世間柴米油鹽才是對自我最大的修行。
信仰是向內尋求寧靜和美好的,解決自身問題也只在於自己的心念和保持正念之道。
作者微信號:yunshang1205,
公眾號:yunshang_1205。
3. 《孫子兵法》聽書筆記26 九地篇:九種形勢的應對之道
關鍵點:一、地勢和地形的區別——形勢和地理
二、9種不同地勢的戰術對策
散地:堅壁清野
輕地:輕地則無止
重地:重地則掠。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爭地:爭先
交地:無絕
衢地:搞好外交
圮地:趕緊走
圍地:圍地則謀
死地:急戰
金句:想得到勝利,不僅要懂地理,更要懂人心
自我總結:一、地形是地理問題,地勢是形勢問題
地形:研究地貌是山地還是平原,地理形態。
地勢:涉及到軍隊的心理問題以及這個地方的戰場形勢,還有資源條件。
二、9 種不同地勢戰術對策
1. 散地
「諸侯自戰其地者,為散地」。
在自己本國的境內作戰就是散地。什麼東西容易散呢? 軍心容易散,因為離家太近了。
怎麼辦:散地不要和別人野戰,要「堅壁清野」
人、牲畜和糧草全部都運進城從而讓他沒東西搶;接下來把守好城池和要塞,最後再派親兵去打他的交通線,絕其糧道。
擊其惰歸
敵人挑戰咱們但是沒人迎戰,然後他的糧草又跟不上,搶掠又搶不到東西。他就回去了,他回去我們在出擊。
2. 輕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
我們侵入到敵國的境內,但是進入得還不夠深,剛進去不遠,這就叫輕地
怎麼辦:「輕地則無止」。
無止就是不要停止,大家繼續挺進。
輕地比散地離家遠,但是還不足夠遠。
這個時候就不要給大家念想,你要帶領士兵繼續深入敵境。
3. 重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
進入敵境很深,並且背後已經有好多敵國的城池了,這個時候士兵就死心塌地了。
怎麼辦:「重地則掠」。
你要去搶掠敵軍。 因為你的交通線太長甚至可能會中斷,所以你只能靠搶掠敵方才能生存下來。
因為敵人會面對散地來堅壁清野,然後耗你,擊其惰歸。
結合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拿破崙一直打下了首都莫斯科,之後俄國人把莫斯科燒掉了,這就是俄法戰爭中著名的莫斯科大火。
這場大火也印證了孫子說的「全國為上,破國次之」,最好把莫斯科完整地拿下來,如果打破了那就是次之。拿破崙沒有了資源。
孫子補充:「重地,吾將繼其食」
在重地我們要搶糧食否則後勤就會跟不上,我們要就地搶糧。
4. 爭地
兵家必爭之地,我得到就對我有利,敵人得到了就對敵人有利,這就是爭地。
怎麼做:爭先
爭地就是要爭先,你要抓緊先把地爭到手。
「爭地則無攻」。
無攻就是不要進攻,如果人家先佔了你就別上去硬攻了。
孫子補充:「爭地,吾將趨其後」
在爭地我們要疾速前進,抄到敵人的後面搶先到達。
5. 交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交地就是沒有什麼險要的平原,跟前面我們講的「通形」類似。道路是四通八達的,甚至沒有道路大家也可以暢行無阻。我來得,敵人也來得,誰也擋不住誰。
怎麼做:無絕
「交地則無絕」。
曹操註解「無絕」為「相及屬也」,
你的部隊要首尾相接,中間不要有空當。因為有空當就容易被別人切斷,從而吃掉你的尾巴,或者把你的部隊分割並分別包圍了,讓你首尾不能相應。
孫子補充:「交地,吾將謹其守」
在交地我們要很謹慎地守衛壁壘,然後切斷敵人的交通線。
6. 衢地
「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眾者,為衢地」。
三國交界之地,我們說某地雞鳴三省,早上公雞叫三個省的人都能聽見,這就是衢地。
怎麼做:搞好外交,結盟,2 打1
先至而得天下眾
天下就是諸侯。在敵我之旁還有第三國,誰先到了衢地和第三國結交並得到第三國的幫助,就能形成二打一的形勢,這樣勝算就大了。
孫子補充:「衢地,吾將固其結」
在衢地我們要結交諸侯讓外交關系牢固,不要被敵人把盟國給爭取去了。
7. 圮地
山林、險阻、沼澤,凡是難走的路都叫圮地。
怎麼做:趕緊走
「圮地則行」。
圮地下面都是水,所以建築物無法固定,你也就沒辦法築城、修築工事和扎營。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帶兵快速通過,不要停留。
孫子補充:「圮地,吾將進其途」
到了圮地——山林、險阻和沼澤,我們要快速通過不可耽擱。因為我們一耽擱就會被人堵在裡面,這就麻煩了。
8. 圍地
圍地不是敵軍把我們包圍了,而是地形把我們包圍了。
「所由入者隘」。
進去的道路很狹窄,而回來的道路非常迂迴、曲折和遙遠。困在這樣的地形裡面,敵人用很少的兵力就可以擊敗我們,這種地勢就叫做「圍地」。
怎麼辦:圍地則謀
首先你要阻塞隘口,不讓敵人攻進來;然後一次把幾天的飯都做好,這樣敵人看不到我們的炊煙就會認為我們沒糧食了,覺得我們快不行了。
敵人如果來擋就即刻強攻,務必突圍出去;你要號令前鋒猛斗,後軍擴大戰果,然後左右兩軍策應,最後傾巢突圍一鼓而下,這就是沖出圍地的方法。
孫子補充:「圍地,吾將塞其闕」
進入圍地被人包圍了怎麼辦?我們要把缺口堵上。
「圍師必闕」,擊其墮歸
敵人包圍我們了,他怕我們死戰,所以他一定會留個缺口給我們一條生路,這樣我們的士兵沒有死戰的意志就會往人家安排好的缺口跑。
你一跑他就擊其惰歸並圍追堵截,一節一節地把我們全吃掉了。
所以咱們自己堵上缺口並告訴士卒,我們已經無路可逃了。只有對著敵人沖殺才有可能擊跨敵人。
9. 死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也,為死地」。
怎麼做- 陷之死地而後生,急戰
你馬上戰斗還有可能活,拖延一陣子肯定得死,這就叫做等死不如找死。死地怎麼辦呢?「死地則戰」,什麼也別想,你就是帶兵沖上去拚命。
孫子補充:「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在死地你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決心。
把輜重、糧食和營帳都燒了,再把井填了灶砸了,我們就算不活了也要跟敵軍拼了。
4. 聽書散文
四十歲以上的人,差不多都還記得,在農村的夜晚,一盞昏暗的煤油馬燈下,台鼓咚咚,二胡悠揚,聽眾散散落落,聽串街藝人說唱評書。
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電,黃昏後,街頭巷尾就成了人們聚集的場所。扯東道西,來打發睡眠前的這段時光,小孩們則相邀成群,玩點小游戲,或者捉迷藏,喊喊殺殺大半夜,家長們從不出門來找。每家每戶都是那個窮樣子,破舊的土屋,低矮的土牆,用木棍綁成的籬笆大門,關不關一樣,沒啥可偷。豬啊羊啊的晚上也在滿街跑,從來沒有丟過。農村人識字不多,不知道賊字怎麼寫。
那時的月亮,要比現在顯得明亮多了。
盼鄉里進村放電影,是大人和孩子們最大的心事。一部片子追上十幾個村莊跟著看,是件很平常的事,並且全靠步攆。
搭戲檯子的大戲是不經常唱的,請不起啊。
相比之下,走街串巷說書的就特別受人歡迎。開不了飛機,玩玩鷹也不錯的,畢竟寂寞的`時光太漫長。
一般說唱評書的都是兩個人,主唱以盲人居多,在我們這里稱之謂「瞎子說書」。應該是墜子書吧。他們目不識丁,能把整部書說唱下來,自幼就跟著師父走街串巷,風餐露宿,死記硬背,自己再慢慢領悟拓展,實在也不容易。
他們賣藝不要錢,在那個窮困的年代,要錢也沒有。也不要糧食,溫飽問題都才剛剛解決,誰也沒有多餘的糧食給他們。他們主要靠傍晚開場前,你一點我一點的,送點饃湯。吃不了的作為第二天早餐和午飯的口糧。遇到陰天下雨,還能堅持幾頓。他們不是乞丐,出門賣藝僅僅是為了糊口。
到了傍晚,早有熱心人在大街上擺好桌子,兩條凳子,把從生產隊牛棚里拿來的馬燈點亮。說書人往桌後一坐,拿出全部的道具:二胡、台鼓、竹板、殲板、鎮木。打一陣竹板,敲一陣鼓來招引聽眾,看到人越聚越多,主唱就拿起二胡拉奏幾下,吆喝一聲:「瞎子開腔,拿饃端湯。」圍觀的大人孩子們,都慌忙往家跑。不一會,你拿一個饃(那時候還吃不上饃,是地瓜面的窩窩頭),他送一碗湯,饃在桌子上堆得像座小山,湯裝得盆滿缽滿。說書人吃完飯的時候,大家也都在家收拾完了,慢慢地人就圍了黑呀呀一片。小孩們擠在桌前,老太太拿個蒲團坐在地上,男人們則三五成群的散坐在周圍。
說書人在開書前,會先講段笑話,來活躍一下場面的氣氛,也像電影先放映一段加演片,目的是等一下遲到的人。
看著聽眾來得差不多了,主唱左手掂鼓錘,右手拿殲板,搭檔主要是負責拉二胡。「咚咚」幾聲鼓後,說書開始。
先來個書帽。道白:「說書不說書,上前先作四句為詩,八句為綱,十二句為西天霸王。說的是:萬歲偷牛,文武百官跟著爬牆頭。他爹摸他兒媳的腳,他兒打他爹的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我心裡納悶了三十多年,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綱,什麼是西天霸王。當然,說書唱戲,就是把深刻的道理,融化在淺顯的語言中,用鄉間俚語的方式,讓眾多沒接受過文化教育的人,能夠理解其中含義。這比之乎者也要管用得多,所以,就沒辦法用正規的詩詞標准,文字格式來規范它。
說書人,用鎮木「叭」地往桌子一拍,二胡拉奏聲響起,開唱了。
唱:「弦子一拉,咱就開正風,上場來我叫聲各位群眾,您愛聽文來還是愛聽武,愛聽奸來還是愛聽忠。我一人難趁百人意,一面牆檔不住八面風……」。
此處大約省略了一萬字,離正文還有很遠。他們賣藝的目的就是糊口,會對每句台詞添枝加葉,延伸拉長,吊住聽眾的胃口,
爭取還不唱翻箱。當時有個說書盲人在我們村唱了三個月,也沒有換劇本,就本《大紅袍》,到他離村「嚴海斗」還沒有結束。
說書人很會煽情,精彩處,會引得孩子們哈哈大笑。悲情處,老太太們都掏出粗布手巾抹眼睛。緊急處,他來句:「我的爹,我的爺,我的襪子我的鞋,我的褲襠爛半截,我的七輩的舅老爺啊!不得了了!」
把大老爺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上。他們很會賣關子,關健時刻就來句:歇歇喘喘您再聽。再關健時,只有且聽下回分解了。
社會的發展,已經淘汰了太多古老的沿襲,沒了市場,也就沒了傳承。現在,除了一些特定的場所,很少聽到墜子書了。但說書人那嘶啞的聲音,穿過時空的霧靄,久久在我耳邊回盪,彷彿昨天一樣。
5. 免費聽書App哪個好用
免費聽書軟體主要有喜馬拉雅FM、懶人聽書和氧氣聽書等。喜馬拉雅FM是目前FM類軟體中體量最大的APP,其中【有聲小說】模塊提供較多文學作品內容;氧氣聽書擁有國內最大正版有聲書庫,有聲內容達100,000小時。具體介紹如下:
1、喜馬拉雅FM:這是現在FM類軟體裡面最大的,裡面有【有聲小說】這個模塊,裡面比較多的是網路文學作品,其中的暢銷書基本需要付費購買;
2、懶人聽書:這是個專門主打聽書的軟體,上面的書籍資源非常全,有不少出版書籍可以免費聽。此外,首頁可以看到比較多像工具類、管理類這些比較專業的類別可以閱讀;
3、氧氣聽書:國內最大正版有聲書庫,裡面有100,000小時有聲內容,20,000部有聲作品,匯聚評書相聲、都市言情、武俠奇幻、兒童讀物、幽默笑話等20個大類,可以自定義場景,也可以離線下載,邊走邊聽;
4、酷我聽書:提供關於新聞、相聲、小品等海量的有聲資源。
6. 聽書筆記《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代寧解讀
關於作者
加里·凱勒,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著有多部暢銷書,在全球售出了超過130萬冊。
關於本書
本書曾持續位居亞馬遜圖書總榜第一,被評為「2015年最佳讀物」。
核心內容
一般來說,我們都以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本書卻說,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於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夠了。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給大家說的這本書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是一個叫加里·凱勒的美國人,他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寫過好幾本暢銷書,在全球范圍內賣出了幾百萬本。我們現在要講的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曾經在美國亞馬遜網站圖書銷售榜持續排名第一。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書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什麼意思?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這本書的作者卻說,你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於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夠了。作者認為,因為這個真相實在太簡單了,很多人反而不太容易相信。
有意思的是,作者加里·凱勒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么干能行,他也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領悟到這個道理。
第一部分
在他創業的第一個階段,加里·凱勒用了10年時間創辦了一家很優秀的公司。這一段時間他做得順風順水,所以信心滿滿地覺得公司很快就可以把業務拓展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出乎他意料的是,就在這時候,公司突然全面陷入了困境,盡管他做了各種努力和犧牲,業務還是一團糟,沒有任何起色。當時,他就像卡在一個陷阱里一樣,拚命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希望有人能拉他出來。這時候,他的一位老師向他伸出了援手。
兩個人一起去散步,在充分了解相關細節之後,老師開始思考要怎麼解決他的問題。等他們散步快結束的時候,老師已經想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了。老師問加里·凱勒:「你覺得如果要扭轉現狀,你需要做些什麼?」加里·凱勒很困惑地搖了搖頭。老師在牆上寫下了14個關鍵的職位,說,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能扭轉整個公司的尷尬處境,那就是把我標記出來的14個關鍵職位指派給真正能夠勝任的人,只要你選對了這14個關鍵職位的人,整個公司就能朝好的方面發展。加里·凱勒非常震驚,他不敢相信解決方案竟然這么簡單。他問老師,這個解決方案是不是應該再稍微復雜一點,多做幾件事來扭虧為盈會不會比較保險。老師簡短有力地回答說:「不需要。耶穌只需要12個門徒,你只需要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
這個時刻,在加里·凱勒的人生中可以說是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和老師討論之後,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自己給解僱了,他從公司 CEO 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開始專心去找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結果怎麼樣?他找到了14個關鍵的人。不到3年,公司就實現了持續盈利,而且利潤連續10年以40%的速度增長,從一個地區性的公司迅速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公司。
這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和這14個關鍵人討論工作的時候,加里·凱勒會先簡單總結一下他們在當前階段承諾完成的幾項工作。讓他頭痛的是,這14個人雖然能完成他們承諾他的大部分工作,但有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反而沒完成,導致他們的工作陷入了困境。加里·凱勒嘗試著和他們溝通,簡化他們的工作,從「本周需要做的幾項工作」簡化成了「本周最重要的三項工作」,然後簡化成「本周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但還是看不到效果。最後,他決定試試「只做一件事」這個辦法。他這樣問他們:「你本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什麼?哪一項工作一旦完成,就能讓其他工作變得簡單或者不太重要?」這個辦法是他絕望當中想到的,但它又一次帶來了驚喜。之後,這14個關鍵人的業績直線上升。
因為有這兩次陷入困境的經驗,加里·凱勒開始總結公司狀況和他的做法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都是他專注於做一件事的時候。加里·凱勒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為什麼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那些成功的人為什麼能夠完成更多的事,達到更高的目標,賺到更多的錢,擁有的東西也更多?如果我們把時間看成一個人事業的原始資本,那麼每個人的原始資本都是每天24小時。成功的人是怎麼分配他們的原始資本並且得到遠遠超過別人的收益的?加里·凱勒認為答案就是:成功人士的所有行為和精力都緊緊圍繞著他們的目標,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很多可以做但不是必須做的事情,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想要取得最好的結果,就要盡量縮小目標。但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這點。他們認為要做成大事,一定會消耗很多時間,一定會經歷很多波折,所以他們把計劃排得非常滿,日程緊張得不行,結果成功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面面俱到,很可能會筋疲力盡,哪頭都顧不好。你一心想要多面開花,結果反而降低效率。壓力太大會讓你沒法按時完成任務,吃不好,睡不著,沒時間運動,沒時間陪家人和朋友。在加里·凱勒看來,這是誤入歧途了。成功其實是有捷徑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把你的時間、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面。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平時都不是這么去做的,因為我們對成功有很多誤解。我們平時聽了太多關於成功的謊言,實際上這些謊言會誤導我們、阻礙我們獲得成功。
第二部分
因為這本書講的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所以加里·凱勒特意搜集了很多和這句話沖突的格言,比如說「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認為這些全都是謊言。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每件事都很重要。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有些當天沒做完還要順延到第二天,然後,事情越來越多,積壓在那裡根本做不完。我們忙碌得超出了正常的負荷,但成功並不因為我們忙碌就接近我們。我們多勞但沒有多得,因為我們的忙碌很多都是盲目的。誤以為每件事都很重要,想把它們都做完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為了做完所有的事,我們不得不寄希望於時間管理。列出「待辦事項清單」的確是一個有用的辦法,這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但我們也經常會被清單限制,好像非要把清單上列出來的每一件事都做完不可,而且,我們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無意中也會被清單影響。
成功人士處理事務的方法和普通人不一樣,在做出決策之前,他們會充分思考,直到找到主要任務,然後把主要任務當作核心,圍繞著主要任務做其他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先做普通人一般會推遲的工作。對待辦事項,他們也有清醒的認識。相比繁瑣冗長的「待辦事項清單」,他們傾向於列一張短小精悍的「成功清單」。
成功人士是怎麼把普通的清單轉化成成功清單的呢?我們來看一下約瑟夫·朱蘭的發現。朱蘭是一個破譯密碼的大師,對科學和商業領域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的成就引起了通用電氣公司的注意。通用電氣邀請他參照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理論,檢驗公司為管理層設計的薪酬分配方案是不是合理。
在19世紀的時候,帕累托經過計算提出了一個看法:世界上20%的人口佔有了80%的財富。這本來說的是財富分配失衡的問題。但朱蘭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一條普遍規律。後來,我們把這條規律稱為「二八法則」。二八法則認為,帶來大量成果、產出、回報的,往往是少量原因、投入、付出。也就是說,對於成功來說,分配也是不公平的。很小的投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所以有選擇地付出,才能有效獲得回報。加里·凱勒自己就是這樣。幾個決定性的時刻使他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就拿投資來說,他的絕大多數財富都來自少數幾筆正確的投資。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二八法則,把「待辦事項清單」轉變為「成功清單」。從你要做的事當中,挑出最重要的20%。再在這20%裡面縮小范圍,直到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關於成功的第二個謊言是「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
既然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是關鍵,為什麼我們還要同時做其他的事呢?2009年,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做了一個研究。他想看看所謂的「多面手」是怎麼同時完成幾個任務的。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他自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曾經非常羨慕那些能做到的人。這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發放了200多份問卷,調查學生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他們把調查對象分為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和不經常這么做的人,並推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工作效率更高。但結果出乎他們意料之外。這位教授說:「我原本以為多面手一定有某種神奇的能力,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抓不住重點」。他們看起來好像每方面都兼顧到了,沒什麼事能難倒他們,實際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麼樣。
所以說人能同時兼顧幾件事只是一個美好的謊言。問題在於,這種做法現在非常流行,很多人認為應該同時兼顧幾件事,而且對此不遺餘力。我們常常把這樣的做事方式當作效率高的表現,經常討論要怎麼掌握這種技巧。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也把它當作一種有明顯優勢的能力,但其實它只是一個「盲目的謊言」,同時處理幾件事,既沒有效率也很難成功。如果你嘗試同時做兩件事,結果是要麼根本做不到,要麼兩件事都做不好。有句話說得好:「同時處理幾件事等於同時搞砸幾件事。」
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比如說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吃飯一邊看地圖,但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需要我們專注的事。奇怪的是,現代人特別喜歡給別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比如說,一邊做事一邊聽音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邊吃飯一邊玩於機。有時候我們不是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時做更多的事。原來做一件事的時間,現在我們希望可以做兩件事甚至三件事。
就說我們的工作場景吧。我們的辦公室就是一個要求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的地方。你正專注於眼前的某個項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來,問你有沒有止咳含片。辦公室里的電話聲此起彼伏,任何人都沒辦法倖免。郵箱里的郵件好像永遠都處理不完,手機不停震動提示你又收到了新消息。一堆快遞還沒有拆,一堆事情還沒有做,卻總有人無休無止地問你事情的進展。分心、干擾、中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調查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員工在辦公室每11分鍾會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中。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得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任務。
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在任務中切換來切換去?這樣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研究人員發現,切換任務可不是沒有成本的。如果是簡單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成本小於等於25%;如果是復雜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很有可能超過100%。結果我們在一個工作日里平均有28%的時間浪費在任務切換上。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為「多面手」這個形象付出了多麼高的代價。
關於成功的第三個謊言是「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成功和意志力捆綁在一起,好像有了意志力就一定能成功。但問題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意志力可不是你隨傳隨到、想有就能有的,同時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你可以把意志力想像成手機剩餘電量的指示條,每天早上,它可能是充滿電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不斷使用你儲存的電力,它就被消耗了,你需要找合適的時間重新充電,而不能一直使用它。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有計劃地使用有限資源,卻沒有把這么重要的意志力當成個人的有限資源來規劃,這么一來,到我們真正需要意志力來完成重要任務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耗光了。
現代研究表明,意志力確實會轉瞬即逝,能量巨大卻並不持久,動用意志力之後,我們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會急劇降低。我們可以把意志力看作一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恢復的有韌性的「精神肌肉」。如果在一件事情上用的意志力太多,又不等它恢復就投入下一件事的話,我們的表現就會令人不滿意。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大腦補充養料,比如吃一些能緩慢升高血糖的食物,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所以,想要利用好意志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把握好時機,在每天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在意志力衰竭之前把它做完。
自律同樣不是一件可以信手拈來的事。從人性來說,你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時每刻自律,而是應該通過固定的訓練方式和足夠長的訓練時間來養成某個習慣。成功的訣竅就是選准一個正確的習慣,訓練自己養成這個習慣,當這個習慣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在別人看起來你就像是一個自律的人了。剛開始培養習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特別困難,但只要習慣養成了,保持它比養成它容易得多。
那麼,需要多長時間,自律才能變成習慣呢?倫敦大學的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答案: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我們有時會被鼓勵說21天就能養成一種習慣,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別太早放棄。澳大利亞的研究者還發現習慣養成過程中有一種光環效應。在實驗過程中,養成好習慣的學生普遍反映壓力比較小,沖動性購物減少,飲食習慣更好,看電視的頻率降低,甚至攢著臟盤子不洗的情況也有改善。這說明保持好習慣不僅越來越容易,而且能給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我們都知道游泳冠軍邁克爾·菲爾普斯,小時候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缺失症,他的幼兒園老師這樣告訴他的母親:「菲爾普斯總是坐立不安,沒法安靜下來,抱歉,你的兒子完全不能集中精力。」但是,這個似乎與專注和成功不沾邊兒的青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他母親自豪地說:「邁克爾的專注程度讓我驚訝。」他的游泳教練也稱贊他的專注力是「最厲害的武器」。菲爾普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轉變?秘密就在於他多年以來的訓練習慣。從14歲開始到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菲爾普斯堅持每周訓練7天,每天在水下時間6小時,從不間斷,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給了這件最重要的事。這種自律和習慣讓他在泳池裡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部分
弄清楚這幾個關於成功的謊言之後,我們可以回到這本書的主題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到底是哪一件呢?你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為什麼做了這件事,就會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
一、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個問題激發你去行動。「最重要的事」意味著答案是一件事,一件具體的事,而不是很多事。盡管你可能有很多選擇,但你要做出判斷,否則你就沒法繼續去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你必須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來做。「我能做的」提示你要採取可能的行動。「能做」,不是「必須做」「可能做」或者「將會做」,有很多事我們必須做、可能做、將會做,但永遠不去做。因為「能做」而去做,這種力量比「想做」要大得多。
二、做了這件事就會怎麼怎麼樣,這是在說你的答案必須達到一個標准。
這個標准讓你從「隨便找件事做」轉變為「為了某個明確的目標而去做某件事」。「做了這件事就會……」是說,你必須深挖下去,因為做了這一件事之後,接著就會有另一件事發生了。
三、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你必須找到這樣一個支點,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做了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後,你就會發現為了實現目標而要做的其他事其實少花點力氣就可以做成,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去做。你可以對瑣碎的事情「視而不見」,就像給自己戴上一個眼罩。這樣你才有可能改變你的生活軌跡,心無雜念地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
關鍵問題會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引領你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件事。在不同的時期,你只需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思考關鍵問題是什麼就行了。
一個人要擁有幸福,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當我們每天在做的事逐漸地達到一個目標時,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了。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了解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並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來實現它。
本書的作者加里·凱勒給出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就是倒推法。首先考慮長期目標,然後一步步往回想,倒推出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請想一想:
·為了長期目標,我未來5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5年目標,我今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今年的目標,我本月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本月的目標,我本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本周的目標,我今天應該做的最重要的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為了今天的目標,我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麼?
把所有目標一個個聯系起來,直到你找到當下最重要的那件事。舉個例子吧。有人曾經問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傑瑞·宋飛,怎麼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喜劇演員?宋飛說是每天寫一個笑點。他的方法是在牆上掛一幅巨大的日歷,哪天寫下了笑點,就在當天的日歷上打一個大紅叉。他說,這列紅叉會越來越長,他會很希望看到它繼續下去,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斷開。所謂堅持不是長跑,而是由很多次短跑串聯在一起的。
總結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我們,關於成功,過去我們有很多誤解,我們以為想要事業成功,「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些都是關於成功的謊言。想要取得超常規的成就,你必須知道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麼,然後圍繞這個核心目標,一步步倒推,找到當下最重要的事。現在就想想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哪一件吧。
7. 經常感到莫名的忐忑不安,看書,聽書讀難靜下心來,怎麼辦
心不靜,事難行。莫名的忐忑,心裡總有事,說不清理還亂,要靜靜地想一想,梳理梳理,把面臨的各種事情回憶一下,判斷一下,找出忐忑的原由,該解決的解決,該放棄的放棄,該刪除的刪除,該看淡的看淡。讓心情平靜,讓心態平和,忐忑的心就會寧靜,就能靜心讀書、聽書了。
是該思考一些人生的大問題了。要跳出過去的框子。
答:休息一下
我現在就是和你一樣,想寫文章靜不下心來,惶惶不安。卻也說不上是因為什麼事。
人總會有情緒低落,迷茫的時候。
相信睡一覺又好了。
或者找朋友聊聊天,傾訴一下
或者安靜地聽幾首歌
或者是看一部喜劇電影
可以令自己放鬆的事情很多。
祝好夢!希望明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
這種就是焦慮的表現。是對未來不確定性事件的一種情緒反應。
首先,要對自己說,這個是正常的現象,不必過多去擔心。將注意力集中到使你感到不安的原因中,找出根源性的問題所在,是外部原因,還是內心不夠強大,自信心不足?
其次,嘗試多種途徑,多種辦法去轉移情緒,不僅僅局限於看書和聽書等。可以嘗試去運動健身,登山跑步,或者去看電影,也可以鼓起勇氣找朋友來傾訴,咨詢心理醫生,聽聽他人的建議是什麼。我有個朋友,一遇到這種情況就去找三五個朋友喝酒來放鬆,當然這個是比較極端的辦法了。
最後,樹立屬於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積極樂觀的心態,鼓起勇氣去面對這個 社會 。 社會 或許是殘酷的,但只要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用簡單直接的辦法來對待復雜的 社會 ,用淳樸無華的內心來面對勾心鬥角的生活,真正做到自己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心如止水的坦誠相待。不安,焦慮並不可怕,只要你不封閉自己的內心和思想,用自我的原則來指導自己的人生,我相信你能自信起來,再也不會忐忑不安了。
分享我的感受: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很久了!不安!焦慮!但是自己不知所以然,不知為何,就是感覺心裡慌慌的不安的!
看了很多心理的書籍,沉浸在心理的文章里,有些明白了那是習慣性的焦慮!是由於成長中環境所導致的條件性反射!
之所以覺得莫名!那是自己沒有覺察到為何而不安!只是自己沒找到根源!
當我不斷的往內覺察,發現童年的不幸,需要你用一生去治癒的!在這里我不是要怪罪於原生家庭,而是你要從自我根源那裡去 探索 去發現,從小到大,你是經歷了怎樣的人生,然後反求諸己!
最近,有份很深的感悟!
拋開以上的不說,家庭的 社會 的這些大環境,更深的感受到,
作為一個人,本來就如一份能量波的存在!有高有低,有起有伏,就像一條起伏不定的波浪線那般,在一路的延伸里,需要你不斷的去平衡!
身而為人,我們時而開心時而悲傷,時而平靜時而混亂,時而清醒時而糊塗!時而光明時而黑暗,各種情緒參雜,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平衡這些狀態!
當你能夠在這些看似波動的局面里,能夠更深一層去和自己的這些情緒融合,去接納自己內在所有的一切,不安變安!
一切的不安,都在接納里消融了!
祝福你[祈禱][玫瑰]願你平靜!
恕我直言,建議您去趟醫院急救室,公墓,你會發現,活著真好!有一天,我們也會躺在那裡。生命是偉大的,又是渺小的。經不起浪費。看看自己已經走過的路,整理一下,今後的路,你想要什麼?抓緊時間,開始去做。給自己訂一個小目標。一年半載就能達成的那種。後面可以再訂一個小目標。讓自己有方向感。
那我建議你去來一場冥想之旅。
所謂冥想:
只要你曾經專注地仰望過一次星空、觀察過一片樹葉,你就體驗過冥想。
通俗點兒說,冥想並不是什麼高深神秘的宗教儀式,而是被科學研究證明的一種簡單易學的大腦訓練方式,就如同健身一樣,只不過健身的對象是身體,而冥想的對象是大腦。
冥想是一系列自我調節方法的結合。這些方法強調通過訓練注意和覺知來增強心理加工過程的自主控制(寶庫題主無法專心的問題),進而提高整體的心理整體感,培養出諸如平和、清明、專注等特定能力。
so,知道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打坐了。
那麼具體做法是什麼呢?看下面┐
首先,找一個 安靜 的地方,一個盡量不被人打擾的地方。
其次,找尋一個 舒服 的姿勢,盤腿而坐亦或靜躺,保持 呼吸 通暢。
最後, 閉上眼睛 ,跟隨著音樂的引導,開啟一段奇妙的旅程。
關注 於自己的呼吸, 慢慢吸入,慢慢呼出 ,我們的注意彷彿都 集中 於自己的呼吸之中,漸漸地我們平靜下來。
隨著 均勻 的呼吸,我們開始感知我們的身體,放鬆我們的身體,一個一個細節的放鬆,漸漸地我們全身都得到了放鬆。
松過後,睜開眼睛,彷彿世界都安靜了,我們的內心也更加平和,沒有那麼多的紛紛擾擾,只剩下絲絲靜謐的美好。內心也會安靜許多喔。
在讀心理學的小學霸已為您作答完畢。
有任何問題隨時聯系我喔,在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我一定答復。
8. 聽書與看書對比分析
閱讀,這件無比重要的事,估計會伴隨我一生。在如今數字化時代,大家都在倡導用各種各樣的途徑來讀書,而我還是一如既往的只喜歡紙質書。但不論如何為了適應新的環境,對新的工具進行一定的探索還是有必要的,而且我也有這樣的好奇心。於是,最近找了兩本書來聽,一本是吳曉波的《歷代經濟變革得失》,一本是吳軍的《態度》,都是聽的原書朗讀版本,深知聽解讀版還不如去看看書評。
第一本是講的經濟方面的,是我本人非常不了解的一個板塊。所以,聽的時候會經常因為沒聽懂,或一時走神,倒回去重新聽,但是因為對後面發生的事情非常好奇,所以重復次數還是不夠。聽了大半個月,還有幾個章節沒有聽完。
第二本是個人非常感興趣的家書,每一個主題的篇幅比較小,故事性很強,很容易理解。但是因為有一些內容是涉及到個人認知層面的短板,所以也會拎出來單曲循環。
前段時間當當折扣比較大,就把兩本書買了回來。今天拆開來挨個看了一遍,發現歷代經濟變革得失,聽完之後基本等於沒聽,裡面的註解有很多,根本是聽的時候不可能留意到的,並且其中提到的一些人物是需要你中途停下查資料,進行知識補充的,而聽書的時候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態度那本書因為重復次數多,而且聽的篇章比較少,十來天聽了十封信左右,僅聽到書本的69頁,純屬龜速。所以,裡面的內容完全能記得一清二楚,非常熟悉,似乎有聽書能代替讀書之感。
這次的體驗給我帶來了非常深刻的感悟: 聽書,即使是全文朗讀版本,也不能完全代替讀書。
首先,閱讀的時候還是應該主動選擇一些燒腦的、密度高的內容來看,從而鍛煉自身的思維以及閱讀能力。世界書籍的海洋,浩瀚無邊,而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倘若想要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更加有效的事情上,就一定要進行主動篩選。而這種內容通過聽書是不可能吸收到的,就像我聽經濟類的那本書一樣,聽完再看一遍,印象不深。只有通過邏輯梳理,寫出框架和感悟,才有可能真正吸收。
其次,我發現聽書的時候,實際上是一種精力無法集中的碎片化的時間,例如帶娃散步、做飯等。這就決定了,聽書的效率其實是挺低的,我用碎片化時間聽了《態度》這本書的十封信,而且是不斷重復單曲循環模式,才能有一定的收效。倘若端坐在安靜的書桌前,記錄下心得,故事梗概,用心與作者交流,恐怕總時長只需要一半不到就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最後,如果後續還對類似《態度》這種,沒那麼燒腦的書籍感興趣,可以延續這一次的經驗。省下一筆不小的買書錢,也省下藏書的空間。去各類音頻網站搜索他人的朗讀版本,並且對感興趣的章節反復重復播放即可。還可以將一些買菜做飯刷牙洗臉等,無法避免的重復性勞作時間利用起來。問題就是,有時他人朗讀的技術不夠好,需要些忍耐,並且也有可能找不到朗讀版本。
9. 《養育男孩》聽書筆記(內附兒子照片)-來自樊登讀書會
睾丸激素決定男性與女性最根本的區別。一個孩子體內激素水平的狀況取決於媽媽在懷孕時候身體的狀況。如果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非常大的壓力,可能在子宮中分泌的睾丸激素會減少,可能會出現同性戀的狀況,身體發育變異等狀況。一個媽媽在懷孕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情,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睾丸激素的不同,男孩和女孩在成長過程方面是完全不一樣的。作者認為生理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按照睾丸激素的分泌的程度將男孩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出生-6歲 溫柔期
在溫柔歲月中,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差別不太大,不過,男孩子對分離焦慮會更加敏感。所以,作者不建議將男孩更早地送到幼兒園或者托兒所,因為,男孩子需要更加安全的環境,需要得到人的照顧,他們沒有女孩子那樣喜歡別人撫摸,但是撫摸也沒有什麼壞處。但是,對於分離焦慮是很明顯的,送幼兒園回家鬧比女孩會更加厲害,時間也更加長。我們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找到看護人,我們經常是老人或者保姆。無論是誰,都需要對孩子有愛。若孩子受到虐待,嚴厲,會讓孩子立刻缺乏自信,當安全感破壞之後,會影響大腦發育。孩子大腦發育受影響之後,就會減少和別人的合作和交流的機會。
很多老人帶孩子兩極化很嚴重,溺愛,一旦,孩子玩鬧,老人對孩子特別凶。特別凶的結果就是,孩子不聽你罵了,這是孩子的自我保護,這個時候有些家長會更加凶。其實,深層次來看,這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會讓孩子覺得做什麼就有人罵他,就不敢去探索世界了。這個年齡段就是需要愛他,我們需要幫助他認識這個世界,學會情感類的詞彙。
第二階段:6歲-13歲 嘗試成為一個男人
爸爸的作用就特別重要,要成為孩子的偶像,當爸爸不能成為兒子的偶像之後,a. 自律性會很差。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催,工作起來很被動,都是被別人要求。b. 成癮性人格。就是愛打游戲,抽煙和吸毒。那麼單親或者父親長時間出差的時候,媽媽應該給孩子找一個偶像,比如,舅舅、外公、叔叔、好朋友等。有導師一樣的人,帶著玩只有男人才能夠玩的游戲。這都有助於幫助孩子去建立健全的對男人的認識。否則,這個孩子整天和女性待在一起,男孩子就不知道一個男人應該怎麼成長。學校的女老師太多了,男老師太少了。學校和家裡男性太少了,所以,家長應該多給孩子找男性的偶像。帶孩子去學習跆拳道、武術等,這能夠讓孩子多和男人一起。
第三階段:13歲-成年 向男人進軍
這個孩子會顛覆他的偶像,會不斷質疑自己的爸爸,就是覺得自己的爸爸也沒有這么厲害吧。爸爸也會犯錯,我爸爸這事做地就不對,就是去挑爸爸的毛病。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希望爸爸們能夠接受這件事。就像猴子長大會挑戰猴王,這樣才能夠成為猴王。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想辦法與孩子化解沖突,並且去溝通。媽媽需要幫助建立溝通。
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最重要就是睾丸激素。睾丸激素能夠解釋,男孩子為什麼這么好鬥,男孩子喜歡打架,喜歡拉幫結派,這就是激素的作用。男孩子喜歡拜把子、結兄弟,老二、老三,老四、甚至不成熟地排到108位。因為有了組織和排序,會讓男人覺得安全,這也是激素的作用,這和猴子沒有多大的區別,當組織中缺乏秩序感的時候,就會混亂,會打架,會打出一個秩序感。男孩和女孩最大的區別就是,男孩的語言、智力發育都比女孩晚。所以,男孩子應該晚一年上學,這樣就不會有挫敗感,對學習失去信心。因為,總是女孩子好。其實,晚一年會好一些,美國最優秀的橄欖球運動員,都是9月之後出生,因為身體素質都比其他人要好,所以,經常被選上。而早一年上學的孩子,身體就是沒有別人這么好,身材總是小一號,總是沒有被選上,真是一步錯,步步錯呀。猶太人讓孩子高中之後,先不要上大學,先當3年兵,再環游旅行1年,再上大學,但是,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就特別多。所以,晚一點有晚一點的好處。
男孩子語言方面的天賦比女孩子差很多,因為男孩子的左右腦發育沒有女孩子這么快,男孩子的左右腦發育不是同步進行,右腦發育好了,但是,左腦沒有發育好,所以,導致右腦延伸到左腦的神經細胞不能進入,只能返回並連接右腦,因此,男孩子的右腦內部連接發達。女孩子學語言的能力比男孩子要快,所以,男孩子有時候說不清楚話是正常的,需要有意識地對男孩進行口語訓練,比如,當他會說字的時候,教片語,會片語的時候,教句子。並且盡早給孩子讀書,營造快樂的氣氛。
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 爸爸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玩,對於經常出差的爸爸,只要回家之後就和孩子玩只有男人玩的游戲就不要緊。什麼就是男人才有的游戲,就是打架。和兒子之間打架,甚至打疼,一個男孩在打架過程中學習到的東西遠遠超出想像。他會學習到疼,也會注意到打別人的時候也會疼,疼就制定規則。既要玩開心,也要不弄疼。哭了之後的話,需要去安慰,怎麼樣能夠讓對方恢復正常,這都是通過打鬥學會的。去攀岩、爬土坡,渾身臟兮兮的,吃的掉地上也可以吃。所以,一個好爸爸就是帶著兒子玩各種各樣男人應該玩的東西。
* 爸爸也要和孩子經常講自己的事,比如,小時候、工作的事,特別想知道爸爸小時候的事情。在13歲之前,要多和兒子講講自己的事,因為過了13歲這個窗口期,你就很難再給兒子灌輸內容了。
* 需要讓兒子知道男人們這些事,比如,修自行車、換燈泡、買沉的東西、給汽車做保養。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就帶上兒子。讓兒子學會,是個男人就應該這樣。有些娘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小時候缺失爸爸,不能從爸爸身上學到,一個男人應該怎麼做。
* 爸爸非常需要注重的是,與妻子的關系。當與妻子有矛盾的時候,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如果吵架了,孩子可能會自我歸因,認為這一切因為自己造成的問題。當目睹了吵架,孩子就學會了,只有大喊大叫、摔東西等,對方才能夠聽得到,在青春期之後就模仿出來了。
* 男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給兒子的影響很大。比如,壓力大、不高興的時候,應該怎麼做,都是一個表率。
對於男人的一些建議
1. 更加重視家庭。在單位里,自己總是小花小草。但是,一旦回到了家,自己就是依靠,是大樹,一旦大樹倒了,家裡的頂樑柱就倒了。所以,需要平衡下是工作中的自己更加重要,還是家裡的自己更加重要。工作中的自己永遠會被替代,但是,在家裡,你是無法被替代的。你應該有所取捨,要把更多的愛放在什麼位置。
2. 和孩子打架。
3. 尊重女性,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4. 不要強迫孩子,不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長。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都是無所謂,經常說,隨便、都行。因為孩子已經徹底放棄了自己對自己的選擇。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被強迫的,一個強勢的父母是最愚蠢的父母,父母經常威脅孩子。其實,我們的想像空間沒有孩子這么大,孩子在不斷進化,差了幾十年,孩子比父母要聰明很多,所接觸的世界根本就不是自己所接觸的世界了,所以,你要求孩子需要干這個,干那個,不允許孩子跳槽,要當公務員,這都是將孩子往平庸推。甚至會得抑鬱症,會自殺,什麼都來干涉。說不定孩子能夠成為很優秀的人,藝術家、演員等。
5. 即使夫妻之間離婚,但是也不要離開孩子的生活圈。當父母一方突然消失,這種恐懼感會突然增加,這個時候需要和孩子說,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但是,我們和你永遠不會分開,我們永遠是你的爸爸媽媽。就經常看孩子,不要擔心勾起孩子的傷心。
對媽媽的一些建議
媽媽可能更加無助,她見識過一個女孩子的成長。但是,不要焦慮。
1. 表現對孩子的關愛,比如,給孩子洗澡、聊天、撫摸。這是媽媽和兒子的親密關系,小孩小時候普遍和媽媽比較親密。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青春期以後,逐步會回歸到父親的陣營,他的身份認同是一個男人。會和媽媽疏遠,媽媽也照樣要參與進來。但是,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媽媽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實際上,很多媽媽就是在打擊自信,經常說,你別囂張,你這個成績還不太好,你以後工作都找不到。很多媽媽試圖用打擊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真的是錯誤的做法。應該是幫助建立自信,要誇,「我兒子真帥、我兒子真有幽默感、我兒子有責任感、你的發型不錯。」男孩子在青春期會出現很多焦慮的狀況,因為激素分泌很快,臉上長很多痘痘,不知道怎麼樣與女生交往,會很焦慮,會有很多不自信的時候。這個時候需要媽媽作為一個異性來表揚他,肯定他,幫助他建立一個自信心。
2. 幫助孩子了解女性。了女孩子,分析女孩心思,參與媽媽與閨蜜的話題,了解女性的思維方式。
3. 很多媽媽對孩子說,你只要做作業,你其它什麼都不要管,結果孩子什麼家務都不會做,其實媽媽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做家務,其實在做家務過程中,媽媽和孩子的關系會越來越好,也創造了很多交流的機會,學會責任感。該讓孩子承擔責任就承擔,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溫柔,但是有邊界。我會對你很溫柔,但是,對不起,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當孩子在青春期的時候,肯定做了很多叛逆的事情,但是,這一定要去承擔後果,要允許承擔後果。比如,作業不做,被老師批評,媽媽不需要逼著他去做作業。
4. 要避免大喊大叫、不要嘮嘮叨叨。這些事情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孩子會對自我評價特別低,他會認為,媽媽見到我後抓狂。越是父母大聲喊,孩子的自律能力都是不太好。所以,需要一個淡定的母親和熱情的父親,這個孩子會很陽光。
在一個男孩長大之後,要給他一個成人儀式,要和他說,長大意味著什麼,性是怎麼回事,要為性負責。在缺乏父母的愛的時候,孩子會更早地發生性關系,更加容易進入社團中,更加容易成癮性。父母的關愛,對於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事。
有一個有意思的探討,男孩女孩上學的時候要不要分開。作者研究發現單純男校和女校的學生成績上升很多。對於男孩的建議是,晚一年上學,需要大量增加學校的男老師,這樣有助於男孩子成長。
一定要重視運動,運動會帶來很多好處,睾丸激素分泌會更加旺盛,會更加有力量,更加有責任感,會更加上進,團隊精神。但若運動過量,會導致愛大家、酗酒、粗魯、缺乏上進心。所以,運動是雙刃劍,但是不要把運動成為唯一的東西,否則這個男孩會不成熟。
無論是養魚男孩還是女孩,就是無條件的愛,你愛的是他本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需要強調的是父母是愛他的,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賬戶就存夠了。到了青春期之後,哪怕鬧矛盾,沒有關系只是在情感賬戶上取了一點小錢。但是,情感賬戶還是有足夠多的余額。最擔心的就是情感賬戶一開始就沒有足夠多的錢。所以,要多存孩子的情感賬戶,這個時候,孩子一生都能夠感受父母的愛和親密關系。
10. 為什麼不推薦在樊登讀書會聽書
很多人都利用碎片化時間來聽書,朋友圈裡大部分人都一直用樊登讀書會,後來我自己也去體驗一下樊登讀書會,但是我並不推薦,並非摻雜個人喜愛和情緒,僅從體驗感來分析。
目前聽書平台有很多,其中得到,樊登讀書會,喜馬拉雅聽書都是前三不錯的平台。
性價比最高是先是得到,喜馬拉雅,在到樊登讀書會。
主要從個人的體驗感來區分的,目前得到和喜馬拉雅的講書時常都差不多,大概30分鍾之內就可以聽完一本書,而樊登讀書會時常會更長些,碎片化時候並不能很好的利用。
其次樊登讀書會很多時候會有樊登本人自己的觀點的鏈接,會做一些對於書中觀點的延伸,會引導我們朝著方向去思考,但是一本書是發散思考的。
每個人情況都是各異,很難用統一的標准去衡量,化繁為簡,可能是我最喜歡的方式和原則,而得到,喜馬拉雅並不會有太多關於這方面的。
價格方面,是喜馬拉雅最為實惠,得到和樊登讀書會都差不多。
在疫情期間,我大部分時間都用在聽書上,後來上下班碎片時間都很好利用上來。
目標,定計劃,執行,反饋,給限定好時間,清晰的執行計劃,聽書讓我重新對閱讀理解。
而閱讀,從閱讀紙質書,到電子版,到現在的聽書,不斷便捷,內容精簡,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自動切換,自由選擇。
那從得到聽書,主要從幾個方面提升:
1.碎片化的時間的利用
其實碎片化的時間很難去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但是不是要拋棄碎片化時間而不去利用,讓時間從我們指縫中偷偷溜走,答案肯定不是,界定好碎片化時間里細分出來固定時間,通常,這樣時間細分比較明確,目標感相對強,也相對容易實現,比如早上起床後這一個半小時,固定聽兩本書,上下班公交時間固定聽一本書,跑步運動時候固定兩本書等。
在碎片化的時候,我們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這時候,很難去集中注意力,重點就放在如何調動有限的注意力,通常選擇我比較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心理學,寫作,職場等書籍去聽,這樣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外界影響和分散,也不需要過度思考,主要為了擴充詞彙和知識量。
2.細分主題進行學習
一般把工作,生活和學習每個模塊的邊界分得很清晰,工作時候就認真工作,生活時候就開心生活,學習就全心投入,但是每個模塊出現問題,我都會做個詳細的記錄,然後通過閱讀,培訓進行學習,所以聽書在閱讀裡面,給我很多主題學習的機會,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如何有效溝通,跟平級或上級,在生活中,如何與朋友,親人溝通等,如何提高情商,如何提高寫作等。
在得到裡面,就相比喜馬拉雅有個好處,能通過你想找細分領域主題而挑選這個主題所有解讀的書籍,這樣,就可以比較針對性進行系統學習,如果在聽過程中,覺得這本書值得細讀,就會在微信閱讀裡面開啟精讀計劃,深入閱讀,聽書也是幫我們刷選好書的過程和工具。
3.參考思維導圖,拆書
在聽書過程中,我通常都會看裡面的文檔,就會有編輯關於這本書的全部的結構框架,可以有效參考模仿到別人是如何進行拆書,這個思維導圖,在我們個人進行閱讀的時候,可以嘗試這種方法模型去刻意練習,養成習慣,是我們構建系統閱讀和知識的融匯工具,用手動去畫一本書的思維導圖,對本書的理解特別深刻。
4.模仿思維方式和表述能力
聽書和閱讀這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個是聽覺結合,一個是視覺結合,聽書可以聽到表述者的聲音是怎樣,如何去表達,從哪方面去思考的,我一般有個習慣,喜歡把聽書的正常語速稍微加快*1.25倍,一方面這樣時間可以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語速快有個特點,就是可以清晰聽到這個人的思考模式和表述能力怎樣。
我會利用這個方式,把聽到的,閱讀思維導圖通過表述方式再模仿一次,可以有效訓練到自己的表達能力同時,思考也會偏理性,避免感性化想問題,同時也可以訓練到自己的聲音和朗讀水平。
在我的想法里,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然後總結反饋出一套規律或者可以復制的模板去提高這件事情的做事效率,剩下就是執行和時間積累。
如果有新的想法,再改善,因為每次思考,猶豫,堅持都需要有成本的,我們大腦也會趨於不願意過多在一件事情重復思考,精力和注意力內耗嚴重。
逐漸發現,聽書和閱讀是互為補充,但是如果是任何漫無目的進行,都不要開始,很浪費時間和精力,會讓你的精神負擔過重,而且聽書不同閱讀,沒有做任何筆記,容易忘記,所以很難取得明顯的效果。
很多人每年都聽了這么多書,讓自己每天都很忙,但還是沒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和改變,關鍵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想清楚,去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和想要結果是怎樣的。
就如同,聽過這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關鍵在於你有沒有在聽完道理後去實踐,而不是僅僅是聽而已。
以上觀點沒有收取任何官方的推廣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