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說服力
A. 有哪些高質量的讀書節目
這個問題的話,答案就很多了。
我大概分了一下類,第一個是電視媒體(傳統的方式),第二就是新媒體類(新興的)。
關於傳統的電視媒體類,有以下幾個:
央視《朗讀者》說的關於讀書類的節目,朗讀者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也是電視節目,讀書類濃墨重彩的一筆。
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做選擇。節目的質量是很高。別只買不學就好。
文中沒有提到的歡迎留言補充。
豆瓣、知乎:那顆星
簡書:那顆星Star
我是不惹眼,不鬧騰,也不勉強自己的那顆星!
B. 仿照 《明湖居聽書》 的手法,用比喻、同感的修飾手法,寫下對這段音樂的感受。
這個嘛,還用說嗎,自己想唄,很簡單的 隨便寫寫 只要語句通順
還有是通感不是同感.........只要含有通感的修飾手法就行了!
樓上說的是樓主問的問題嗎?自己懶 去網路復制一下就草草完事了?太不負責了。
C. 一個本體多個喻體的比喻句叫什麼
一個本體多個喻體的比喻句叫博喻。
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它不同於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種比喻,博喻運用得當,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徵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
博喻有兩種方式:
⑴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一個方面。例如:「看見空際細雨似的,朝霧似的,暮煙似的飛沫升落。」(《聽潮》)上例用「細雨」、「朝霧」、「暮煙」三個喻體描繪海浪的形態,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是春雨,是曉霧彌漫,是暮煙靄靄,給人以沾衣欲濕、虛幻迷離的感覺。
⑵用多個喻體描繪本體的幾種狀態。例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春》)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細密,人們不是常說「牛毛細雨」嗎;用「花針」喻春雨的晶瑩透亮;用「細絲」喻春雨的輕柔。三個喻體合起來,寫出了春雨的多、柔、細、密的特點。
博喻實例:
⑴兩岸都是懸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裡去,像蓮花,像海棠葉兒,像一掛一掛的葡萄,也像仙人騎鶴,樂手吹簫……說不定你忘記自己在灕江上了呢!(楊朔《畫山綉水》)
⑵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王蒙《春之聲》)
⑶"砰"一聲,郎平的一記重扣,激起了全場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和鼓掌聲,像海濤擊岸,像山洪爆發,像飛瀑傾瀉。觀眾們蜂擁到場子里,將一束束散發著馨香的鮮花,獻給教練、領隊和姑娘們。
D. 聽書《刻意選擇》總結筆記
羅希特不斷進行細微的刻意選擇練習得出的各種人生演算法,本書重點:用來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三種技能:
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工作,更好地溝通。
第一個重點內容:更好地思考。
有四種人生演算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思考。從挫折中快速恢復;掌握自己的命運;「透支」自己,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以及最後,學習新知識。
第一種演算法:從挫折中快速恢復。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會經歷無數次失敗。
第二個演算法是掌握自己的命運。
生活中有很多選擇,有的像吸煙一樣冒險,但重要的是,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那麼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呢?羅希特也提供了三種辦法:
首先去領導而不是跟隨。
他到澳大利亞的第一份工作是兼職節目設計。但他在工作中發現,整個項目管理非常混亂,他便主動開始做一個項目經理該乾的活。於是沒幾天他就被全職僱傭了。有時候機會並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爭取的。
其次要接納自己的不足。比如我們會認為「開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在職場上,「開小差」也許能給我們帶來好處。比如開電話會議時在紙上塗鴉,也許就能帶來新的靈感。
最後實在不行就選擇離開。如果你在工作中感到極度無助和痛苦,缺乏自由,而且長時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那麼不用忍受,選擇離開會是最好的辦法。自己要掌握自己的命運。
更好思考的第三個演算法是「透支」自己。
這里的「透支」指的是,盡自己的能力投資學習。成功人士普遍認為,在事業早期進行自我投資,非常有利於未來個人發展。
但「透支」並不是不顧自己經濟實力盲目花錢,作者提出了三個建議:
首先要專注自己最擅長的方向。
其次是注重過程而不是結果。
最後賣掉擁有的東西。
最後,更好思考的第四個演算法是學習新知識。
那我們該怎麼學習這些新的知識呢?作者提供了三種途徑:
首先多提問。
其次是了解一點不熟悉的知識類型。
最後要和多花點時間在沙發上。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重點內容:更好地工作。
要想更好地工作,作者也提供了四種人生演算法,分別是超要求完成工作、做一個正直的人、學會共情、學會「拖延」。
首先要完成領導沒有要求你做的工作。
那怎麼才能完成領導沒有要求的工作呢?有三個方法可供參考:
首先要看清真正的需求。
其次要把工作做到超出領導預期。
最後要重新描述自己的崗位職責。
更好工作的第二個人生演算法是做一個正直的人。
那麼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呢?
首先告訴大家真相。商場上經常有信息不對等的情況。比如你的產品的原料,你的求學經歷,雖然大家也不是非常期待了解,但如果你能坦誠說出來,會給大家一個誠實的好印象。
其次要履行承諾。履行承諾不但職場上的規則,更是做人的准則,說7天無理由退換貨,就要做到一周內允許顧客無理由退換。
最後就是署名。署名能產生無形的約束力。在網上發布任何內容,可以試著像寫作業一樣,寫上自己的名字,這樣不但約束自己,避免隨意和不負責任,也讓大家看到你的誠意。
更好工作的第三個人生演算法是學會共情。共情簡單來說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關懷對方。
在職場中,如果能轉換視角看世界,不僅能夠很快融入工作氛圍,還能帶來意想不到的職業收獲。那麼如何才能學會共情呢?這里有三個小技巧。
首先想像一個富有戲劇性的背景故事。因為成長和工作背景不同,有時候我們很難理解對方的行為。為了能夠產生共情,那麼就必須要想像一個故事背景。比如,有時你會接到一個特別無理的電話,你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這時就不如想像一下,他剛剛沖泡好一杯香濃的咖啡,還沒喝一口,一不小心全灑了,這時的心情可想而知。雖然這個場景只是我們的想像,但卻可以消除對對方的偏見,產生更多共情。
其次要在工作中注意那些無意激勵。比如客服工作人員,如果老想著減少與一個客戶的單次電話溝通時間,那麼就會越來越不耐煩,總想早點結束談話,不願意花時間去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我們了解對方的工作環境,也就會理解一些不合適的言行,從而產生共情。
最後可以面對面直接問出來。比如問「你生氣了嗎?你看起來很難受」等。這些問題可以直接反映對方的情緒,或者印證你捕捉到的情緒。往往有時候這些問題比較私密,可以小聲詢問,鼓勵對方分享自己的感受。不管是鼓勵對方分享,還是自己主動分享,都可以讓雙方迅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
更好工作的第四個人生演算法是學會「拖延」。很多成功學的方法論都在教我們如何克服拖延症。但羅希特卻說,不要怕拖延症,及時比准時更重要。
准時是講究按計劃一絲不苟、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及時是要求人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調整,不盲從原來的計劃。
比如我們從小接受的學校教育,就是按照計劃准時教授固定的知識,以備未來某個時間能用得著。但進入職場,我們經常面臨的是突發的急需解決的新問題。這時,及時就比按部就班更重要了。那麼如何能做到更及時呢?這里也有三個小技巧。
首先可以進行有計劃的拖延。比如你要准備一份文案,卻一直找不到思路,與其早早就坐在電腦前苦思冥想,不如出去走走,活動活動身體,呼吸點新鮮空氣,也許就會有靈感了。高效能人士的拖延都是有計劃的拖延,就像家裡的牛奶快沒了,你不會專門為此跑一趟超市,而是會等其他日用品也需要購買時再去。
其次要做到更專注。現代社會,社交網路無時無刻不在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如果不對自己有所要求,很難做到專注。樊登老師曾提到過,為了讓自己專注,關閉了微信朋友圈和微信信息提醒。在家裡工作的時候,他就把手機放在另外一個屋子裡。
最後要增加及時性學習。現代社會信息大爆炸,信息更新速度特別快,學校儲備的知識遠遠不夠用,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很多新的問題。這時對症下葯,及時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喜歡寫作的人,以前可能只需要寫就行了,但現在自媒體發達,要想成為網路大v,就要學運營,並且不同平台有不同調性,必須時刻更新自己的知識庫。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第二個重點內容,四種人生演算法讓我們更好地工作。要完成領導沒有交代的工作,做點分外之事。做一個正直的人,信守承諾。嘗試站在對方的角度,學會共情。不要怕拖延,及時學習,及時解決問題,比按部就班一成不變更有收獲。
接下來是今天的第三個重點內容:更好地交流。這里作者也分享了四個人生演算法。
第一個人生演算法是講故事。人生來就喜歡聽故事,講故事比講道理更有說服力。心理學家發現,和一個乾巴巴的事實相比,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更能引起人們的回應,人們也更樂於分享。這就是為什麼會講故事的政治家更受人歡迎,講故事的廣告也能收獲更多消費者。那麼如何才能講好自己的故事呢?羅希特提供了三個小技巧。
首先只要做不用說。講故事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用刻意講。美國零售業巨頭好市多,是零售業務員工流失率最低的。它的創始人詹姆斯•辛尼格的方法就是,每天到全國各地的店面巡視,他和員工交流,只叫對方的小名,並且總關切地詢問對方的家人情況。這讓他和員工之間產生親近感,不需要他講故事,員工們反而都很樂於和他分享自己的故事。
其次要讓故事更真實。讓故事真實的最好辦法就是換成第一人稱。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比發生在朋友身上,或者聽來的故事,更真實更能打動人。
最後是從歷史中獲取靈感。被時間檢驗過的故事更有說服力,有時藉助歷史感杜撰故事,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虛構歷史故事要在不違背道德原則的基礎上分享。
做到更好交流的第二個演算法是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伏爾泰說過,「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只有學會傾聽,才會有更好地交流。學會傾聽,不是當對方說話時我們保持沉默,這樣會讓對方感覺你心不在焉。要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需要在恰當時刻打斷對方談話,增加互動,建立充分的信任。
那麼如何能成為一個積極的傾聽者?作者也給出了三個小技巧:
首先少附和多問細節。和別人聊天時,不要光顧著點頭附和,這樣會顯得很被動。可以適當插話,引導話題走向。比如對方在和你聊旅遊見聞,你就可以問他,路上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哪個地方讓他很難忘等等。這樣適時打斷,可以將話題引向更深更廣的維度。
其次重復對方的話。重復對方說過的話,會讓對方覺得,你非常重視和他談話,增加對你的信任。美國最受觀眾喜歡的脫口秀主持人艾倫•德詹尼絲,在節目中就經常這樣說,「我聽到你說......」或者「你剛才說到的那點,我覺得特別有趣」,這樣會讓對方覺得,他是特別認真地在傾聽,也更願意敞開心扉。
最後就是按照劇本走。防止「尬聊」或者「把天聊死」的技巧,就是進入對方的語境,按照對方設定的劇本走。比如對方如果問你,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怎樣?你千萬別直接說:「我是在城市長大的」,這樣一下子就沒得聊了。你可以簡單說一下,然後告訴他,你在那裡生活時間很短,記憶已經模糊了,你更嚮往後來的生活等等。同樣如果我們問別人問題,多關注對方的興趣點,這樣才能越聊越開心。
更好交流的第三個演算法是要有自己的觀點。我們不能為了更好交流,而去一味附和別人的觀點。處理一件事能否有自己的觀點,決定著你到底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角色,還是被動的、一味服從的盲從者。但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不意味著固執和保守,也同時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允許自己做出改變。這之間要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如何保有自己的觀點?書中給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要將信念和事實分開。
其次不要當笨蛋。
最後不要讓自己待在一個不顯眼的位置。
更好交流的第四個演算法是簡化信息。
在職場上簡單完整地說明一個問題尤其重要。因為很多時候,你能擁有的只是一支筆,幾張便利貼而已。你必須把自己的構思簡單明了地說出來。
那麼,如何讓信息更簡潔呢?作者同樣給出了三個方法:
首先要意識到「知識的詛咒」。
其次是動手畫而不是動嘴說。
最後要盡量使用平實的語言。
重點內容:
首先有四種人生演算法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思考。盡快從挫折中恢復。要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去領導而不是跟隨,如果不實在不行就放棄。還要學會「透支」自己,專注在自己最擅長的地方,注重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最後學會一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它們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有四種人生演算法讓我們更好的工作。多做點分外事,完成領導沒有交代的工作。做一個正直的人。試圖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在工作中營造更多共情,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同時不要怕拖延,及時學習,及時解決問題,比按部就班一成不變更有收獲。
最後我們講了可以讓我們更好交流的四種人生演算法。學會講一個好故事比單獨講道理,更有吸引力。適當打斷對方談話,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不要怕不合群,要擁有自己的觀點,並且學會用簡單的語言將它說出來。這些都會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和他人加強溝通,更好地交流。
以上就是《刻意選擇:學會用左手吃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為你准備的筆記文字和工具包就在音頻下方。在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做一些像左手吃飯這樣的刻意練習,就會全面提升我們的職業收獲。
【精選金句】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會經歷無數次失敗。
創業初期沒錢怎麼辦?那就花時間。
成功人士總是善於做自己職責之外的事。
不要怕拖延症,及時比准時更重要。
讓故事真實的最好辦法就是換成第一人稱。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比發生在朋友身上,或者聽來的故事,更真實更能打動人。
E. 20220321聽書筆記:我從張藝謀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觸動一:把自己逼干榨盡,再快速回血
采訪之前,我跟張藝謀導演已經認識,無非是參加過幾次電影劇本探討的認識,不算深入,甚至都不算熟人。因為我的朋友周曉楓是張藝謀的文學策劃,我身邊能有點別見、讀點書的都被她拉進了劇本討論會。這個會更像車輪戰,一撥接一撥,對劇本提出全方位質疑。鐵打的張藝謀,流水的質疑者。
原先跟電影離得遠,我一直覺得導演就是一個總指揮,下面有各種不同的專業人士,去搞定每一塊需要搞定的事情,然後由他來整合。事實上並非如此,電影團隊都是臨時召集的,最主要的就是劇本的打磨,以及基於這個劇本到底怎麼拍。導演的第一功能是大策劃,所有的創意意見要麼由導演發出,要麼由導演拍板。
我感覺,創意環境雖用不上香雲繚繞,怎麼也得清凈優雅,讓人能不斷放空腦子,抓住空中浮動的那一點懸思,然後再去豐富細節。但是張藝謀的策劃會,就一個字:熬。
在他看來,每部電影都應該有一個神奇的撬動點,就像同樣的譜子要在無數條喉嚨中找到最合適的那一條,不僅是嗓音的氣質,包含演唱者的呼吸、每一個節拍的處理,都要服從於一個統領的靈魂。張藝謀稱之為:化腐朽為神奇的良葯。
拍《活著》的時候,每天都熬到凌晨兩三點,大家湊在那開會。所有人都已經疲憊不堪了,張藝謀說:"我就看誰的眼睛睜著,我跟誰說話。要是閉上了,我就找還沒完全閉上的。"葛優已經困得不省人事,臉上蓋著劇本。張藝謀學他仰面躺在椅子上,分別指著右臉和左臉說,"上面兩個字:活-著"。這個場景,特別具有象徵性。
這種討論需要腦子高速運轉,要出方案,對方案發起連番炮火,再看硝煙之後,方案是否已經灰飛煙滅。一般人扛不住連續運轉幾個小時,大腦就一片空白。
在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會上更是如此。一個方案提出來會遇到無數個反對意見。提的意見都很對,很有道理。但是當你反問:"那你說怎麼做?"大都沉默了。有一些主意大家碰撞出來,大家都覺得看到亮了,越聊越興奮,越聊越是它,"總算沒白忙活……"鬆口氣。但是事情就怕過夜,過了夜之後,張藝謀覺得不對,全盤推翻,從頭再來。就像剛跑完馬拉松,喘著粗氣躺倒在終點,裁判過來告訴你比錯了,馬上去做撐桿跳。
空氣中浮動著沮喪、絕望,所有參與討論的人都在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個有想法的人,還是其實就是個傻子。這種會議對人的消耗太大了。
這種大量的看似無效的勞動,在最終呈現時也許有的也並沒有那麼了不起,但是它們大幅度提升了了不起的概率。這就是我從張藝謀那裡被驅散的第一片迷霧:所謂創意,不是一個天才的腦袋拍出來的靈感,那太輕了,弱不禁風。從天空降落到距離地面300米,就已經被各種東西吹散。所產出的任何一個主意都要狠狠地拷問它,討伐它,給它上各種酷刑,冷凍它,煮開它,看它是否還能全須全影地站在那裡。
絕大多數人想出個好點子,包括我自己,恨不得分出個身子拍自己的肩膀,下意識通過各種方式證明這個主意無可替代、精妙絕倫,它被自己的孱弱、虛榮層層包裹,放於高處,被保護,要加持。所以很多時候我覺得,清高往往是偷懶和自我嘉許的假面。
創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逼干榨盡,再快速回血。
觸動二:張藝謀對人作為"工具"的認識
第二個觸動,是張藝謀對人作為"工具"的認識。
他說,所謂工具化,是在任何艱難的開端,首先迅速讓自己成為工具。這種說法曾經讓我不以為然,因為從張藝謀的成長背景看,這是艱難之下求生的本能。但回頭想來,我覺得我看輕了這幾個字。
所有的事都需要納入軌道,第一重要的不是你想如何,而是去了解這個軌道,哪怕是有一半嵌在泥地里,一半支棱朝天,這也是你馬上推車上路要面臨的現實。第二重要的,便是要知道組盤的人到底要什麼,在這盤事里如何成為一個有用的角色。好比一個做設計的,就要認真實現業主的居住需求,而不是天天琢磨著把別人的房子拆了重蓋。
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其中有一輪方案提出之後,整個團隊都非常興奮,大家在上面耗費了太多的時間,都能想像出它到底有多好。但是被駁回了。張藝謀是整個團隊中,最快接受這個結果,並且馬上向新方向進發的人。
他知道沒有人會為難方案,只不過是自己和團隊的說服力不夠,尚未達到這件大事所需要的共識。在總導演角色上,要實現的是項目的最大目標,恪守職責本分,在這個范圍內,才談得上用奇思妙想增光添彩。這個順序不能亂。
沒有一個人天生擁有一切。我們總認為「工具」這個詞侮辱了作為人的創造性。即使你信奉莎士比亞所說,人是"天地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你相信人的自由意志和獨立個性齊飛才是尊嚴的來處。但在做事的時候你會發現,是一次次深刻理解環境、組織和他人的需要,創造性地滿足這些需要,才會一次次獲得外力打破見識和能力繭房。
從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織襪車間工人到世界知名導演,張藝謀從來沒有過放飛自我。做的事越大,限制條件越多,對所有人都是如此。隨心所欲這個詞,從來跟創造者無緣。
觸動三:高手的標志,是穩定持續的出色表現
第三,高手的標志,不是出人意表的成功,而是穩定持續的出色表現。女足奪冠、寄予厚望的選手在冬奧會上獲得好名次,人們給予的最高贊美不是石破天驚,而是:"你永遠可以相信某某某"。
"穩定"從來不是一個平庸的標准。必須有強大的平衡能力,也有綜合的應變力,就像突然跛了一隻腳,一轉頭抓了一輛滑輪車飄然遠去。
穩定來自基本功,張藝謀在不知道什麼叫基本功的時候,就用最笨的辦法去積攢功力。
攝影前輩薛子江在《風景攝影構圖》這本書里說,"要最大限度地利用120底片"。張藝謀當成聖旨,捧著照相機一轉悠一天,腦子里不停計算,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底片,不依賴拍出來之後的二次裁切。現在你看這本書里的靜物攝影,多少會覺得有點呆板,有點土。但你看底片就會知道,有的裁切線極小,有的就是全底片放大,一點沒浪費。
這是精準構圖的訓練,雖然是平面的,但是多年的訓練已經構成了隨時喚起的肌肉記憶。電影的運動鏡頭沒法裁切,張藝謀在拍攝現場打眼一看告訴攝影師,怎麼左邊搖一點,就一點,多一分就不對。
進了電影學院之後,張藝謀揣著卡片看電影,一邊看一邊摸黑記。光線、影調、構圖,覺得什麼好記什麼,一部電影下來記幾十張卡片,回去整理成筆記,時常翻看。四年間觀摩的幾百部電影都是這么記下來的。
這些又苦又土的功夫打底,才確保他能輸出獨特風格的影像。他並不是每一部電影都成功,但是在影像上從來沒有掉到水準之下。這也是國際電影屆同行評價的,在影像塑造上,張藝謀在世界級導演中妥妥地排進前五。
即使有創造天賦,也得有扎實的基本功保駕護航。
張藝謀在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獲得巨大成功,後面又是做歌劇又是搞實景演出。這些都是開創性的。在宣布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是張藝謀時,大家對此的反應特別平靜。因為大型活動出品穩定已經成為他的標記。一個復雜項目在穩定操控下,其中的創意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
觸動四:不解釋是人的自我解放
第四,不解釋是自我解放。
解釋是人的本能,不管是大腕還是平頭百姓,都害怕指責,都擔心別人的批評是因為沒有看到自己的良苦用心。
張藝謀出道時贏得了多大的聲譽,在轉向商業化電影之後就遭到了多大的批判:投機、農民式的狡黠、以空洞華麗向資本跪拜……包括說對他的私人生活的抹黑和誣陷。你說他風雨不透毫不難過,這不可能。但他從不回應。我問過他,你並不缺乏溝通的途徑,也不缺乏聲明的版面,任由別人這么潑臟水,何必呢?解釋一下有那麼難嗎?
他說,解釋就是留在原地,在泥漿里滾來滾去。你認為是解釋,別人認為是把戲。
這是極高明的認識。確實,凡事你一開始解釋,你就被套在堅硬的時間牆里來回撞擊。你就不能跳出這些事件,無法往前走。你的行動是非常遲緩的。同時你回應的言語又成了新一輪的攻擊標靶。
要往前走,就不要解釋。
除了不解釋之外,他還有一種消解攻擊的素養:幽默。我的很多朋友不相信張藝謀導演幽默。他長得很苦,沒有表情的時候讓人覺得凜然可畏。但他確實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幽默的,沒有之一。
采訪結束後工作人員送我出來,每次都問我:"你們在聊什麼呀?歡聲笑語的,弄得我們都特別想蹭進去聽聽"。
張藝謀在講述過去時極為放鬆。他坐不住,說兩句話就站起來把事演一遍。影帝的功力在那兒,他演什麼都像,又誇張得恰到好處。比如說他描述一個人在躲避牛和火車之間來回猶豫。不僅演這個人,演那頭牛,還栩栩如生地演上了火車。幾句話就把場面調度說得清清楚楚,影像表達和故事銜接得天衣無縫。我要是個攝影,馬上就知道該怎麼拍。他打趣自己,刻薄自己,比他人更甚。他用詞精確,在一段平淡的陳述後,突如其來的停頓和一句話闡釋引發爆笑。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搞笑。幽默是把既有的事重新排序,呈現出它的荒誕,放大它的美好,減低它的傷害。幽默是厚道的。
當一個人的過去被幽默過濾,他受到的攻擊被誇張鈣化,敲一敲,渣子掉一地。當它們被如此的消費,也就沒辦法在心裡沉甸甸的占個位置,既增加不了你前行的載重,也耽誤不了行程。
書名叫"作業",是我的提議。張藝謀隨口說:"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業。"作業無非是人生必經之事你交出的回答。在張藝謀的作業中,它給了我輸入了源源不斷、渾厚正大的真氣。
F. 閱讀紙質書和聽有聲書,你更喜歡哪一種
更喜歡讀紙質書,有聲書有時候被讀的很奇怪,而且速度很難控製得合適,自己看有的地方可以細看,有的可以快速過,而且記憶更為深刻。不過從環保的角度,可以考慮讀電子書,輕便的同時,不影響閱讀感受。
G. 如何讀書更有收獲,記住這三點,讓你事半功倍
書到用時方恨少,話到嘴邊沒地找
別人一說都知道,只好感嘆,你講得真好!
如果你也有以上問題的困惑,說明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讀書的方法了。
近期閱讀了《讀懂一本書》,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許多。
作者樊登,是「樊登讀書」的創始人,他已經影響到上千萬人開始讀書/聽書,加入自我學習提升的行列。
讀什麼樣的書?
除了別人推薦,自己該如何選書呢?
當有幾本差不多的書在一起,怎麼能夠屏蔽山寨書呢?
以下幾條秘訣一定要牢記
第二,看作者的背景
現在很多暢銷書作者會選取學術研究中的一個要點加以展開,缺少一手的經驗數據,觀點有時會比較片面。
因此,如果能找到大學教授所寫的書,其價值一定會更高,比如《刻意練習》等等
第三,看好書中的推薦
很多好書都會在其內容中提到其他的好書,或者在書後的參考目錄中列出來,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非暴力溝通》就在很多書籍中都提及,這樣的書一定要優先選擇看。
第四,看書籍內容
如果是工具書,是否提供了解決方案?論證的過程是否嚴謹?比如《高績效教練》中的GROW模型,《可復制的領導力》中的BIC模型等就非常有價值,值得入手。
如果是心態類的書,是否幫你打開了思維、提升了認知,比如《躍遷》就是很值得閱讀的書。
內容的選擇可以參考TIPS選書原則,也就是工具性(tools),理念性(ideas),實用性(practical)和科學性(scientific)。
第五,看翻譯和印刷質量
很多翻譯過來的書文字拗口、語言聲澀,如果印刷的紙張又薄又透,這樣的書就不值得入手。
一本書無論頁數多少,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理念「 吸收不求全 」。
尤其是對於長達幾百頁的書,要設法把厚書讀薄,聰明地抓取核心內容。
具體怎麼做呢,記住以下4步
1、找到這本書的主線
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需要讀者帶著目的去閱讀,去探索發現
2、熟悉書的寫作背景
問題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這種場景是否符合你當前的狀況,衡量出這本書的價值
3、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
這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書中用到了什麼論據?有哪些數字?調查結果?案例等等
4、將價值進行升華
這本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最後能夠達成什麼樣的效果?這需要讀者自己去思考挖掘!
為什麼要講書?
按照學習金字塔的理論,教授給他人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讀完書之後把它講出來,這樣自己的收獲才最為豐厚。
講書要做哪些准備呢?
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步驟來做准備。
講書前
做好充分准備,熟悉書籍內容
最有效的方法是繪制一張思維導圖,標注出你想告訴聽眾的最有價值的內容、最有趣的內容,或者是最有感觸的內容。
記住,不要准備逐字稿,否則就會成為讀稿,而不是思維的交流和碰撞
講書中
要有平常心,保持一個「送禮物」的心態。
多和聽眾保持互動,如果是線下,多找一些面善的人,對方大概率會正面配合並積極鼓掌,便於講書人增強自信。
當聽眾中有人認知水平比你高時,也不必過於擔心,每個人都會有認知盲點,只要精心准備,邏輯清晰、案例嚴謹、分析深刻,聽的人都會有所收獲。
台上一分鍾,台下千翻功!
要想講好書,功夫還在於平時的積累。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打好基礎
1、擴大認知范圍,增加理解力的池子
多讀一讀有關經濟學、心理學、國學、管理學、邏輯學、哲學、人生經驗等方面的書籍。
知識融會貫通之後,不僅自己讀書的速度會大大加快,而且你的理解力、邏輯力、說服力也會大大增強,讓聽眾覺得你的講書有價值。
2、提升語言能力,讓講書生動有趣
講書是把自己的知識儲備表達出來的過程,平鋪直敘肯定沒人願意聽。
我們平時可以多看一看電影、視頻、脫口秀,模仿其中的語音、語調、段子的講述,把語言打磨得更加簡潔、幽默,讓聽眾覺得你的講書很好玩、很有趣。
3、增加同理心,感受聽眾的心情
和聽眾交流時要感同身受,換位思考,想他人所想。
比如講到復雜的內容可以緩一緩,問一句「我現在講的這一點,大家可能會覺得特別奇怪!」
讓聽眾感覺到你懂他,從而更願意聽你講。
書籍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提煉,無論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挫折,總有一本書能夠為我們指引方向。
記住,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
讓我們一起來通過讀書改變生活,成為更好的自己吧!
H. 大家幫幫我吧!
你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你的問題涉及改變你的家人的思想,這是很困難的事情,也不是一件你能夠控制的事情,你只能夠盡力而為,極力說服你的家人。
如果要說服你的家人,你就要跟他們說說具有說服力的道理,你可以考慮用以下的要點:
(1) 讀書的重要性:
讀書能夠增加知識,知識是思考的基礎,有了知識,思想就會變成熟了。一個人讀書越多,思想就會越復雜,分析事情就會越透徹,能夠分辨是非黑白,對於你將來出來工作是非常有用的。雖然你的讀書基礎不好,但是你在學校里學到了很多人生道理,多多少少幫助你的思想成長了很多。時間用在讀書上絕對不是浪費的,沒有書是白讀的。
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了,有些大學生甚至找不到工作,如果不讓你讀多一點書,以後出來找工作就會很困難。一個沒有完成高中的人能夠做什麼呢?工作的選擇不多,賺的錢不多,前途很迷茫,出來工作真的對你有好處嗎?
(2) 機會
告訴你的家人,你真的很需要最後一次讀書的機會。你告訴你的父母,你現在長大了,思想成熟了,你會想了,你知道自己要什麼,你會改過,你會發奮,你會努力,你有恆心,你一定能夠及格的,你自己有夢想,你想完成高中教育,你不想半途而廢,你不想將來被別人看不起,你懇求他們,給你一次機會,給你一點時間,到了最後,是成功還是失敗,你都不會遺憾,你都不會後悔。如果他們連這個機會都不給你,你的人生將會留下莫大的遺憾。
(3) 讀書的計劃。
你的家人不讓你繼續讀書,是因為他們認為你的讀書基礎不好,繼續讀的話,也是浪費時間。你要告訴他們,你這次一定能夠做個及格的學生,因為你已經找到了有效的讀書方法。有了讀書的計劃,你有信心考取及格的成績。
我這里寫下幾個讀書的辦法,你可以參考,如果你認為可行的辦法,可以用來說服你的家人。
讀書的辦法:
你告訴你的父母,你已經了解到讀書是一種創意,但是讀書的方法已經是一種學問了,也是一個人是自己的過程。以前你不知道這些,老是用老套的方法讀書,所以基礎不好。現在你對讀書的了解加深了,你有信心你一定能夠及格。
例如:文科學習:
(1) 把要讀的課文畫成一幅畫/連環圖/漫畫,用圖來簡單解釋,把復雜的內容縮短成一幅簡單的圖解,一眼能夠觀四面八方的方法,把復雜的內容變成簡單的內容,空閑的時候默畫出來,然後貼在牆壁上/廁所門上,每一天看一次。這個辦法能夠讓你明白課文,也可以幫助你的記憶。
(2) 把有彈性的球打在牆壁上貼著的紙張然後接球,每一次玩球,就解釋紙張上的內容,把讀書的活動變成激烈一點,讓自己頭腦能夠清醒,充滿活力。
(3) 把要背的詞句寫成笑話,利用你的老師或者你朋友或者偶像的名字,或者寫成一個有意思的句子,背書就不會累了。
(4) 可以自己當老師,把紙貼在牆壁上,當成是黑板,自己教自己,增加讀書的樂趣。
你還知道及格的辦法:那就是分析試題。你會把試題拿出來,多做,多分析,就會知道哪裡應該下功夫,看看答案,就會知道怎樣去回答了。考試就如戰場,了解試題越深,打勝仗的機會越高。
你現在懂得提高讀書的效率了。你了解到讀書不是在乎時間的長短,最重要的是自己明白自己在讀什麼。
(4) 承諾與誠意
你已經做好了時間表,每一天一定會自律,你會加倍努力,把自己的讀書基礎打好。除此之外,你會有耐心的讀書,把課文一部分一部分分析,你一定能夠及格的。
另外,你答應上課的時候留心聽書,你也答應減少課外活動,少出街,等等,一心一意把書讀好。
為了表現你的誠意,你已經把你的房間設計成一個有動力的地方,你已經把優秀的學生照片,老師的照片,家人的照片貼在房間里,還貼上了金玉良言,你現在已經充滿動力去學習了。
你一定會努力,你不會再讓你的家人失望,因為你知道這個機會得來不易。
負面的辦法當然有啦,不過這些辦法最好不要用,因為這些辦法就算解決了讀書的問題,也會為你增添很多其他的問題,你會非常煩惱,內心也不會快樂,恐怕會影響你讀書的情緒。
你要有堅決的意志力,一直堅持到底,不要放棄。你的家人看見你那麼堅決,那麼重視讀書的機會,我想他們會改變主意。你有沒有理想啊?如果有的話,把你的理想計劃寫下來,給你的家人看看,讓他們看看你的誠意。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找出你親人的弱點,用他們的弱點來取得勝利,例如:你的母親比較疼你,耳朵軟,你可以先說服你的母親,然後跟她一起去說服你的父親。最好是找出一些支持你的人,去說服其他家人,人多勝算也高啊!千萬不要在所有家人面前說道理,當家人連成一線的時候,要說服他們是非常困難的,最好的辦法是逐個擊破。另外,你要找出你的家人不讓你讀書的最大原因,針對這個原因,說出你的道理,拿出你的誠意,你一定能夠說服他們。只有你才能夠想出最好的辦法,因為只有你最清楚你的家人。總之,不要放棄,堅持到底,記住:堅持就是勝利!
I. 20220327聽書筆記:李誕脫口秀工作手冊
這種職業高手分享的實戰守則,是最適合得到用戶的;越是做事的人,越能看出來這些平實的總結里,閃爍著靠不斷試錯和復盤層壘起來的光彩。
在這本書里,他並沒有強調脫口秀的獨特性,只是把它歸為創作工作的一種。而且,你能感受到,他在有意地用一些「硬核」的表達,幫我們過濾掉對脫口秀這份工作的浪漫想像。甚至,他拒絕把我們這些讀者稱作「朋友」。
他說:「請各位新老『同事』 狠狠記住,這是一份工作。工作的本質是交易,我們在用個人的時間和才能,通過一家公司,與市場交換金錢。就這么簡單。」
這里插一句。我數了一下,「這是一份工作」這個表達,在書里一共出現了18次。要知道,這本書,正文加上采訪,總共也就五萬多字,是一本挺薄的小冊子。而在其中超過一半的章節里,你都會看到,李誕在見縫插針地強調,「這是一份工作」。
而在我們接下來的內容中,你也會時不時就聽到「這是一份工作」這幾個字。因為,理解了這幾個字,也就理解了李誕關於脫口秀創作的一些主要的觀點。
比如,因為這是一份工作,所以,作為從業者,你要時刻提醒自己,你是專業的。
這句話延伸到對待創作的態度上,那就是,既然是專業的,就不要做那些會傷害到你專業能力的事情。
看過《脫口秀大會》的朋友可能記得,李誕在裡面作為點評人,很多次表達過,他是不太支持脫口秀演員使用諧音梗的。什麼是諧音梗呢?就是比如說,我問你,天上的星星有多重?你說,八克,因為「星巴克」。這就是諧音梗,就是用一些發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詞代替正常表達,製造一種出其不意的笑點。
李誕反對諧音梗,並不是因為它不好笑。有些時候,一些引發全場爆笑的時刻,可能就來自一個諧音梗。李誕反對諧音梗,是因為,他認為這種梗創作起來太簡單;如果總是依賴諧音梗來製造笑點,對創作能力的成長是有害的。
跟諧音梗同樣道理的,還有抄段子,調侃同行,或者引用網路流行語,等等。李誕反對這些,除了道德原因之外,也是因為,這些段子都不算是真正的「創作」,只是你拿著別人的半成品,粗製濫造出來的,即使好笑,也只能算是「二流段子」。
在他看來,創作者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追求,那就是「取法其上得其中」。如果一個本來有創作能力的人,不去挑戰那些一流的段子,只是躺在二流段子舒適區里,最後可能連三流的創作者都成不了。
關於脫口秀這份工作,李誕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因為這是一份工作,所以,別把自己當藝術家,拿了錢就先辦事,辦了事再說別的。
這句話延伸到對待創作的態度上,就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們經常感覺,創作是靈感驅動的。很多脫口秀演員也這么想,所以他們經常會抱怨說,自己沒有靈感,沒有洞察,或者找不到情緒點。
對於這類問題,李誕的回答是:創作不能靠雷劈,創作要沒事就自己劈自己。所以,他會建議初學者,把《脫口秀大會》用過的所有主題翻出來,一個一個地寫;在寫的過程中,那些平時被忽視的洞察自然就會被調動起來,那些情緒更是藏不住的。再不行,就多給自己設置截止日期,讓截止日期推著自己走。總之,無論如何,先寫起來,寫不好還寫不壞嗎?先有了壞的,後面才能有好的。
好,前面我們說的是,李誕對待脫口秀工作的態度。你能體會到,他在談這件事的時候,是非常嚴肅的。他會變換著各種長句短句跟你強調:這是一份工作,你要想吃這碗飯,就得摒棄那些不專業的習慣,抑制那些烏托邦式的幻想。如果光看文字,你很難把寫出這些話的人,跟人們印象中的那個,上綜藝總是樂呵呵的,愛說「人間不值得」的李誕 聯系在一起。
好,那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作為這樣一個「嚴肅的脫口秀工作者」的李誕,他認為這份工作里,最重要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如果直接讓我來猜的話,我可能會說是,創意、包袱或者風格。
但是在李誕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誠才是最重要的 。
這好像有點奇怪。我們經常會覺得,脫口秀表演也是表演,既然是表演,就不可能太真誠,你要拿出自己的舞台人格,拿出你認為觀眾會喜歡的一面;不管是立人設,還是炒cp,都是表演的一部分,不是真正的你,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誕並不是反對這些表演技巧,他只是認為,這些不足以讓你成為一名真正受大夥喜愛的脫口秀演員。他說,表演這個藝術門類,根本的原則是讓人相信,脫口秀表演就是讓觀眾從相信你開始,慢慢地理解你,愛上你。而要想贏得別人的信任,你就需要做一個真誠的人,不掩藏痛苦,也不羞於快樂,放心地把自己交給舞台,交給同伴,交給世界。
再說得更具體一點。從書里我們可以體會到,對於一名脫口秀演員來說,真誠其實就意味著,你在台上的時候,演的就是自己——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價值觀,還有自己的風格。咱們一個一個來說。
先說,自己的故事。賈行家老師,之前采訪過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閻鶴祥,閻鶴祥老師認為,相聲和脫口秀是把人類最先天的溝通本能變成了自己的飯碗,它們不像小品、戲劇有劇情包裝,而是直接跟台下的觀眾對話,這樣的喜劇穿透力是更強的。
閻鶴祥老師在這里強調的是,相聲跟脫口秀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形式上。但是李誕在這本書里,重點講的是相聲跟脫口秀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內容上。李誕認為,脫口秀是現實主義創作,但相聲很多時候是魔幻現實主義創作。
什麼意思呢?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喝雪碧這件小事,相聲演員可能會說:「光喝雪碧哪夠勁兒啊,您還得兌辣椒油啊,加完辣椒油還得泡麵啊……怎麼沒人喝呢,那天我二大爺就喝了兩盆吶……」但脫口秀演員講這種就不行,真要講喝雪碧的事,應該這么說:「昨天下午,我跟同事在一塊,我喝礦泉水,她喝雪碧,我說你怎麼會喝雪碧呢,你放棄生活了嗎?」
可能這不算個段子,但確實體現了脫口秀在內容上的特點,那就是,要講自己的故事。這里說的自己,既是指演員自己,也是指觀眾心裡的「自己」。
這里有他的一段原話,我給你念一下:
「不要認為那些脫離了生活正軌的、足夠戲劇化的事才叫趣事,生活里的事才叫趣事;生活本身是足夠荒唐的,你不用特意去找那些魔幻的特例去佐證它;再說,講那些特例,你講得過德雲社嗎?人家練了那麼多年,專門講這個,而且他們的觀眾就是來聽這個的。
「而作為脫口秀演員,應該去發現人心共通的一些現實。人腦就那麼幾種思維方式,就那麼幾種性格模型,這件事會在你身上發生,說明也會在很多人身上發生。那就把它說明白,說透,說好笑了,就結束了。」
好,說完什麼是「自己的故事」,再來說說「自己的價值觀」。剛才我們提到,脫口秀創作是現實主義的,是直接反映眼前生活的,那其中自然就會包含你的價值觀,也就是,你認為這樣的生活值不值得過。
在李誕看來,在舞台上,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其實是藏不住的;你想讓觀眾相信你,愛上你,就得把你真實的價值觀分享給觀眾。不要害怕會有人不喜歡你。對於脫口秀演員來說,呈現自己價值觀的目的,是去找到跟你想法一致的人,而不是去討好盡可能多的人。
好,前面我們說的是,一名真誠的脫口秀演員,在台上應該能講出自己的故事,講出自己的價值觀。這些其實都不難。不過,接下來這一條就難了,那就是,講出自己的風格。
作為觀眾,我們都能感受到,那些風格鮮明的脫口秀演員,更容易火起來。但是,屬於自己的風格並不好找,這也是讓很多脫口秀演員感到苦惱的一件事。
李誕認為,風格,其實就是你的人格魅力。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曾經跟他說,「寫小說,拼到最後是拼人格」。而在他看來,脫口秀演員拼到最後也是拼人格。拋開一切技巧、文本,一個脫口秀演員最終吸引觀眾的,是你藏都藏不住的人格;而且有的時候,人格魅力可能是來自你的缺點,而不是你的優點。
那麼,一個脫口秀演員怎麼才能擁有自己的風格呢?李誕說,其實風格就像名利,只是這份工作的一個副產品;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你得不停工作,不停磨礪,不停學習。當你能調動起自己的全部人生,為創作提供養分的時候,你所追求的風格,或許就會自動浮現。因為,你的風格,就是你的人生。
第二部分
好,剛才我們說的是,在李誕看來,脫口秀是一份工作,一份需要把真誠放在第一位的工作,一份需要調動全部人生來為創作提供養分的工作。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具體的脫口秀創作方法。在這部分的解讀里,你可能不太會聽到脫口秀段子,因為專業演員的段子是不能隨便傳播的,咱們得尊重版權。
不過,在解讀這本書之前,我在知識城邦里做了一個小調查,為的是了解一下,大家想在這本書的解讀版里聽到什麼。在幾個選項裡面,得票最高的是,想聽到脫口秀跟市面上其他內容產品共通的一些創作心法。所以,在接下來的解讀中,我會在講李誕的創作方法的同時,把我們得到內部在用的一些、跟李誕觀點相近的內容創作心得,也補充一點進來。算是我作為內容行業的一名從業者,跟你分享這本書帶給我的一些感悟。希望這種碰撞能給你帶來超出脫口秀行業之外的,更多的啟發。
我們從一個最基本的實操講起,那就是,請寫逐字稿。意思就是,把你將來要在台上說的話,逐字都寫下來,背下來。這是李誕對所有那些,需要把寫在紙上的內容公開講出來,或者演出來的人的忠告。
對於脫口秀演員來說,一段五分鍾的表演,落到紙面上是一千字左右,把稿子摳得精細一點還是挺有必要的。那麼,如果是一小時、兩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講話,還有必要逐個字地寫出來嗎?
答案是,很有必要。
這里我補充一個八卦。在我們得到內部,有一條所有人都要遵守的原則,那就是,凡上台,必寫逐字稿。不管是十幾分鍾的直播帶貨、三十分鍾的聽書秀、一個多小時的啟發俱樂部,還是整整4個小時的跨年演講,統統都不例外。
在這件事上,我們跟李誕的觀點是一致的。寫逐字稿,不僅是為了建立自信,降低面對觀眾的緊張感,或者避免自己講「嗯」「然後」「那個」這些零碎話,更是因為,你在寫逐字稿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預演自己的表演。你需要想像著自己站在台上的情境,把你要說的話,要加的動作,要遵循的節奏,都寫下來。
李誕在書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他在看自己公司的脫口秀演員們的逐字稿的時候,發現每個人的稿子長得都不太一樣。
比如,脫口秀演員呼蘭,他的原稿是沒有逗號的,而且幾乎沒有什麼分段;稿子拿過來,滿眼全是字,糊成一片。但是,這樣的逐字稿,恰恰就很符合呼蘭在台上的風格。有些朋友可能知道,呼蘭在表演的時候,語速很快,話跟話之間不怎麼留氣口;有人評價他是吸一大口氣然後撐五分鍾,還有人說,真擔心呼蘭中間一口氣沒喘上來,背過去了。所以,呼蘭沒有逗號的原稿,跟他沒有氣口的表演,在風格上是完全一致的。
還有一個脫口秀演員,Rock,他的表演風格跟呼蘭很不一樣,他的表情是淡淡的,節奏是緩慢的,一句話講完要頓一下,一個包袱出來要停幾秒。而他的稿子,也幾乎是呼蘭的反面:稿子的排版像詩一樣,一句話說完,直接切到下一行;短的話,六七個字就可以是一行。這也比較真實地還原了他在台上的情境。
那麼,如果是比脫口秀更長的稿子呢?這里,我跟你分享一個方法,是羅胖在給我們做內容培訓的時候重點強調過的,那就是,用好標點符號。
比如,如果你的稿子是要當著觀眾的面去講,或者是要轉化為音頻、視頻的,那就一定要多用逗號。因為在這些場景里,你講的所有話最好都是短句、簡單句,而不是長句、復句,這樣別人聽著才舒服、才好消化。而逗號不僅能起到拆解長句的作用,還能作為停頓提示,幫你找到自己的講話節奏。
還有,你所有的標點和分段,都要盡可能地用得准確。這並不是在強調寫作規范性,而是為了讓你通過每個標點、分段,就能知道在錄音或者直播的時候,在各個地方該用什麼樣的語氣、節奏。
說回寫逐字稿這件事。你會發現,它並不是一件你經驗夠了、講得多了就不用去做了的事。你看,即使是有過這么多舞台經驗的李誕、羅胖,還是都會在每次上台之前,老老實實地把逐字稿敲出來,老老實實地去琢磨稿子里的每一個標點。
因為,就像李誕說的,大部分現場表演,追求的只能是高度控制下的失控。這裡面,高度控制是第一位的,你的語言、節奏、動作,都要提前經過設計;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根據當時的氣氛,有一些臨場發揮。個別的發揮可能會觸發很好的現場效果,但支撐你表演的最根本的東西,還是那張你反復預演過的逐字稿。這個原則,在很多涉及公開講演的場景里,都是適用的。
好,下面再來說說,怎麼設計一篇稿子的整體節奏。李誕在書里強調的一個方法是,先同步,再引領,然後無限循環。大致意思就是,先要通過講故事、拋問題等方式,讓觀眾在心理上跟你站到一頭兒,這樣之後再引領,也就是突破觀眾原有的預期——這個時候包袱就出來了,然後再馬上進入下一輪的同步和引領。一篇稿子就是這個過程的多次循環。
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很多脫口秀演員的稿子都是遵循這個模式的。比如,就看《脫口秀大會》第四季吧,有一位新晉選手鳥鳥,在她的稿子里出現次數比較多的,是當下人們經常提到的「社交恐懼」、「容貌焦慮」等問題;還有,擅長表演的豆豆,全方位還原了自己在10元理發店的經歷;老將程璐,在幾場表演里把模仿領導講話的風格貫徹到底……這些都是為了引發觀眾共鳴,完成同步。
更不用說冠軍周奇墨了。他講的本身就是「觀察喜劇」,創作素材都來自日常生活里的觀察,這就很容易完成跟觀眾的同步。不過,人人都熟悉的事兒,演員得找出意想不到的笑點,再細膩地呈現出來,這就是「引領」。
在這里,我還要補充幾句。「先同步再引領」,並不是脫口秀創作獨有的方法。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李誕從一本講說服力的書上看到的;教育學當中也有類似的理論,是說在教小孩新知識的時候,要先聊那些他本來就知道的東西,再一點一點地加上新內容。
還有,如果你去分析得到上的內容產品的話,會發現其中很多也是遵循「先同步,再引領,然後無限循環」這個模式的,因為這個模式能牢牢抓住聽眾的注意力。
下面我說幾個我們經常用來進行「同步」和「引領」的方法,你聽聽有沒有熟悉的:比如,我們會先給你說個故事,然後突然停下來,問「誒,你發現沒有,這裡面有個地方很奇怪」,然後講完奇怪的地方,再給出回答;或者是,先給你拋出一個你可能有親身體會的困境,比如「在進行跨部門的合作的時候,如果對方部門不配合我,該怎麼辦」,然後再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還有一個方法,你可能也知道,就是先說清人們對某件事的常見看法是什麼,然後左手一揮,告訴你這種觀點錯了,或者不全面,或者想簡單了。這些都是在完成「先同步,再引領」。
那「無限循環」又是什麼呢?用羅胖的話說就是「此地不宜久留」。比如,故事裡的一個疑點解釋完了,馬上提出下一個疑點;一個困境解決完了,馬上又出現新的困境……這樣能讓對方不自覺地,一直跟著你走。
我自己以前在面試的時候,也用過這個方法。比如在講自己組織大型活動的經歷的時候,不要光陳述成果,而是要重點講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而且要一個一個地說。比如,先強調經費不足的問題,然後講自己是怎麼解決的;講完立刻拋出下一個難題——報名人數不夠;等到把人都動員過來了,請來的嘉賓又臨時有事不來了……就這樣,在講自己是怎麼解決一個個困境的過程中,對方不僅能了解到你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會聽得很投入,對你的印象也會更深刻。
好,接下來,咱們還是回歸到脫口秀這個場景。看一看,在脫口秀里,「先同步,再引領,然後無限循環」的這條路徑,最後是通往哪裡的。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應該聽說過一個概念,叫「人物弧光」,弧度的弧,光彩的光。說的是,主角從電影開頭,經過發展,最後到達結尾,這個過程中,他一定會發生改變、實現一定程度的成長。「人物弧光」之所以在電影中不可或缺,是因為它賦予了一個故事「價值感」。因為,如果你的故事有值得講述的價值,那它就需要展現出對人的影響——不僅包括角色,也包括觀眾。
而李誕認為,對於脫口秀來說,也是這樣的。脫口秀演員需要用電影主角的標准,來要求身處短作品中的自己。這就意味著,你需要在舞台上當眾成長。這里說的成長,可以是你理解了你無知的爸爸,戲弄了你愚笨的老闆,或者走出了失戀陰影,等等。也可能是,雖然你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是,你通過這五分鍾讓觀眾知道,你最後實現了跟自己的和解——這也是一種成長,這是智慧的成長,這種成長在脫口秀舞台上非常常見。觀眾看到了你的成長,就會理解你,而且會跟著你一起成長。這就是作品的魅力。
好,到這里我們說了,脫口秀演員登台之前,需要寫逐字稿,稿子的節奏設計是「先同步,再引領,然後無限循環」,還有,整篇稿子下來,你要讓觀眾看到你的成長。那麼,等到稿子完成了,也預演過了,接下來就是登台了。
有些理論認為,在表演脫口秀的時候,演員與觀眾的關系是最重要的,要去感受現場氣氛,跟住氣氛。
李誕認為,這種話雖然沒錯,但是並不具備實操價值,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為,如果過度關注現場氣氛,你在台上很容易不知所措。一旦感覺場子冷了,你可能就會慌,會磕巴,甚至會開始瘋狂互動、加舊包袱、講黃段子,就像溺水的人在撲騰。
那正確的表演姿勢是什麼呢?李誕在書里反復強調:脫口秀表演的本質,就是還原你寫稿時想像的情境。你在寫稿的時候,就應該讓觀眾也成為你想像的一部分;等上了台,就按照準備好的演。包袱不響怎麼辦?還是按你的逐字稿講完,大大方方地下來。不要刻意加動作去討好觀眾,因為這樣就算觀眾笑了,也只是無意義的成功。而如果能夠通過一次冷場,分析出自己在創作或表演方面的欠缺,調整自己寫稿時的想像,這樣即使失敗,也是有意義的失敗。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一個脫口秀演員,上台操練的目的並不是伺候好某一場的觀眾,而是要成為更強的脫口秀演員。不是你能討好的人越多,你的觀眾就越多;而是你的創作能力越強,專門來看你的觀眾就越多。在你不斷操練自己的過程中,逗笑觀眾只是副產品,就像名利也是副產品。你每天睡前要問自己的只有一件事:你今天有沒有獲得了一點昨天沒有的東西?這是查理·芒格的建議。李誕發現,他身邊很多優秀的人一直就是這么做的。他還感慨說:其實心靈雞湯很多說的都是對的,人們管它們叫雞湯,只是因為很少有人去實踐。
結語
好,今天,我們主要聊了李誕對於脫口秀這份工作的看法,還有一些具體的脫口秀創作技巧。在這本書的附錄部分,還有李誕針對這本書接受的一些訪談。感興趣的話,歡迎你點開文稿末尾的電子書,進行拓展閱讀。
在今天結束之前,我還想跟你聊聊,在這本書里,讓我感觸比較深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怎麼樣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
李誕說,他看過一個乒乓球國家隊的訓練視頻,當時,教練劉國梁不停地快速發球,隊員張繼科不停地接球。訓練結束後,滿頭大汗的劉國梁扶著乒乓球台,有點結巴地說,「這個量,就夠了。」
李誕說,他時常想起劉國梁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那種平靜的神態。他的平靜里,藏著巨大的驕傲。這種驕傲是經過日復一日的投入,一點點積淀出來的。而每一個創作者,在抱怨自己靈感枯竭的時候,都應該想起這句話,然後問問自己:你寫的量,夠了嗎?
作為一名聽書作者,我在看到這里的時候,也很有感觸。前段時間,得到聽書的負責人李南南,問了我們一個問題:
你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的能力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在增長的?
很多人會覺得,年紀大了,能力應該自然就提高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除了少數天賦極高的人以外,大多數人,在40歲出頭時,會感覺自己碰到了能力的上限。也就是說,你會發現,你好像很難超越曾經的巔峰水平了。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過了40歲就沒有進步空間了呢?
並不是。雖然隨著年齡增長,你的能力上限不會提高,但是,你的能力下限會一直提高。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巔峰水平是95分,那麼四十多歲之後,雖然你可能很難再超過曾經的95分了,但是,你會變得越來越穩。即使發揮再差,也不會低過80分。說白了,你的人生區間,變得更優秀了。這是一種更扎實的優勢。
那麼,既然能力增長的終極圖景,是穩定性的增長,而不是上限的增長,那我們該怎麼鍛煉自己的能力呢?
其實,就是一句話,不要憋大招,要玩命地訓練,要快速地生產,要持續地產出。
李誕在這本書里,也說了類似的話。他說:想提升能力,沒有其他捷徑,只有不停地去練——別離開戰場,別離開戰友,別離開敵人。
我把這句話送給你,也送給我自己。希望,我們都能紮根在人生的戰場,通過不斷地訓練,為自己打磨出一個,更加優秀的人生區間。
J. 懸賞!懸賞! 關於蘇軾,
生平: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當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作品: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減字木蘭花 春月
浣溪沙
昭君怨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西江月
定風波
鷓鴣天
南鄉子等
評價:
王國維《文學小言》六雲:
「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陶潛)、子美(杜甫)、子瞻(蘇軾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傳正燕公山水》雲其繪畫:
「離畫工之度數,而得詩人之清麗」
林語堂《蘇東坡傳》雲:
「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戲,只有落幕後才能判斷這出戲的好壞」
王國憲在《重修儋縣志敘》中評價蘇軾,「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辟南荒之詩境也。」
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作家李敖評論蘇軾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平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於《赤壁賦》,並沒有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又摻入佛、道及民間迷信,行為上搞求雨、煉丹,境界有低段出現。他的政治觀點尤其舊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謂『汝唯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了。」
國學大師錢穆說:「蘇東坡詩之偉大,因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但蘇東坡的儒學境界並不高,但在他處艱難的環境中,他的人格是偉大的,像他在黃州和後來在惠州、瓊州的一段。那個時候詩都好,可是一安逸下來,就有些不行,詩境未免有時落俗套。東坡詩之長處,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靜不如王摩詰,其忠懇不如杜工部。」
參考文獻: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