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華解讀莊子懶人聽書
① 不要總把自己的尺子用作衡量別人的標准
飯桌上,婆婆再次理直氣壯地數落起自己姐姐的不是來。
婆婆的姐姐也就是我老公的大姨,她倆雖然是親姐妹,卻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兩個人。
婆婆是那種自律能力特別強的女強人,擁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行為習慣標准。
比如她會常年早上四五點鍾起床,去練廣場舞或打太極劍,風雨無阻。
比如家裡每隔半年就會大掃除一次,年前一次,年中一次,角角落落、犄角旮旯都不放過。
至於每月、每周、甚至是每日的衛生,也都有她定時、定量的高標准、嚴要求。
如果這幾個例子還不足以撐起婆婆的形象,那我就再舉一個例子吧。
婆婆以前曾去美容院做過美容,有一次我偶然碰到那家美容院的老闆,她告訴我,婆婆是她見過的最認真的顧客,沒有之一。
如果她們約好了每周周一上午9點去做美容,那麼婆婆絕對不會9:01到,怎麼樣,是不是很牛叉?
大姨和婆婆是正好相反的兩個人,簡單率性,時常放飛自我。不愛打掃衛生,家裡邋邋遢遢。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所以身體一度胖成了球。
其實在我看來,大姨就是我們身邊正常的大多數,婆婆才是那個不正常的極少數。
今天婆婆數落大姨的原因是大姨又買了一隻寵物狗。大姨家裡原本已經有了一隻寵物狗,那天外出逛街,看到狗販子在賣狗,一時沒能忍住對狗狗的喜愛,又買了一隻。
兩只狗狗給大姨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於是她便想把這份快樂和婆婆一起分享,誰知道卻被婆婆狠狠地說了一頓。
其實婆婆的出發點也是為了大姨好,大姨年前被查出患了癌症,雖然不是很嚴重,但任誰患了這種病,心情也不會好。再加上身體時常不舒服,平日里懶怠打掃衛生的家裡就更臟亂了。
婆婆一直希望大姨平日里可以學著打掃打掃衛生,做做飯什麼的,她認為干凈的環境,可口的飯食,會讓心情變好。
至於寵物,養一隻作為陪伴就好了,畢竟這些東西需要我們為它操心費力,又要給它洗澡,又要給它打掃衛生。
在婆婆的強勢訓斥下,大姨聽從了她的建議,把狗狗送了回去,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這只狗。
今天大姨很傷心的給婆婆打來電話,告訴婆婆她去狗販子那裡看狗,狗販子卻說那隻狗已經死了,她也不知道真假。
其實我覺得八成是假的,因為大姨花了300塊錢從狗販子手裡買到了那隻狗,然後退回去的時候一分錢都沒要,狗販子肯定害怕她會反悔,要麼把狗藏了起來,要麼已經把狗轉賣了。
不過對於這只狗的死活,婆婆並不在意,她只關心大姨現在的生活狀態,她認為大姨聽從了她的建議是正確的選擇,可是我和老公卻都不這樣認為。
大姨和婆婆畢竟不是一類人,她永遠不可能像婆婆那樣,能夠從打掃衛生和做飯中獲得樂趣。如果每天讓她按照婆婆的標准去打掃衛生和做飯,估計她能瘋掉。
但是她可以從狗狗身上得到快樂,一隻狗有一隻狗的快樂,兩只的話就會有更多的快樂。如果她的時間和精力能被這兩只狗狗佔用起來,那她就會少了很多的自怨自艾不是嗎?
前兩天在有書聽林光華教授的《莊子》解讀,正好其中就有提到這個尺子的問題,她說人總是習慣於拿自己的尺子作為衡量別人的標准,但是這把尺子嚴格來說是沒有標準的。
對於我來說,有可能擁有一萬塊錢的人就是有錢人,可是對於你來說,一萬塊錢也許就只是一個包包的價格。
人生的很多不快樂,就是因為我們習慣於把自己的標准強加於別人的身上。如果我們能夠放下自己心中的尺子,不拿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別人,也不用別人的尺子來衡量自己,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快樂很多。
② 比較有名的學者解讀莊子的書,推薦幾本,別太無聊的
《解讀
莊子
》,《莊子心得》。前者著眼於莊子的原文,而後者著眼於莊子的道義。
③ 若看莊子解讀版本,應該看哪個版本的好
《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華夏出版社)作者王博是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此人深悟莊子智慧。
《憨山大師解讀莊子》網路閱讀有電子書的免費下載閱讀。憨山大師以佛學智慧解讀莊子,莊子智慧徹底呈現於我們眼前。
《莊子》讓我們少受或不受制於名利聲色等的誘惑,擁有一個自由的心靈,也就是回人的原初無塵污垢染的本性,心裡不再有愚痴。
④ 莊子解讀第三問
莊子(約公元前369-約前286),名周,是戰國中期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市東北)人,大約生於公元前369年。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庄與孔、孟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但是,莊子作為一個沉思默想、不求功名的隱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沒參加過任何重大的歷史事件,所以,我們無法非常自信地為他寫出一部線條清晰、先後承接的傳記,這是不得不預先聲明的。
(一)貴族身世,落泊宋蒙公元前387年,在「戰國七雄」中的楚國,發生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吳起變法。這件事對了解莊周其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的故事必須從這里講起。從周天子裂土封疆到戰國中期的六個世紀中,隨著鐵器的出現,生產力大幅度發展,所謂的「男耕女織」,「五口之家,百畝之田」的宗法農耕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日趨形成;與此同時,各諸侯國內部也出現了一個日益龐大的有閑階層,「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社會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復雜。在這種形勢下,各國有識之士紛紛起而倡導變法,力圖拆去「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藩籬;一些精明的統治者出於富國強兵、稱霸中原的需要,也樂於起用這些變法圖強之士。吳起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戰國時期,先後出現過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三大改革家。吳起作為一個才高德薄的歷史人物,他俊逸豪邁,手段精明而老辣:為了能在魯國統兵抗齊,他可以親手殺死自己的齊國妻子;在魏國帶兵時,他可以親口為士兵吮吸濃瘡。但是,作為一代英傑,他確實為楚國的強盛作出了生命級的貢獻。楚國封國之初,本來還是一片落後的蠻荒之地,由於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濕,山川秀麗,楚人帶著原始的浪漫和熱情,很快發展了起來。到吳起變法時,楚國已是公族眾多,財政匱乏,「貧國弱兵」,不堪重負,社會矛盾將要激化了。楚悼主時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倡導變法,被楚悼王委以重任。他力主「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土」。具體說來,就是要把那些領奉不幹事的閑官、散官裁汰一批,實行「減政」。對貴族的三代以下閑散子孫統統貶為庶民,讓他們自食其力。然後用節省下來的財政收入養精兵以與中原各諸侯國爭雄。為了使被貶為庶民的貴族後裔不致聯合作亂,吳起下令讓「貴人往實廣虛之地」,也就是將他們疏散到邊陲地區,讓他們開荒種地,過自食其力的平民生活。庄氏是「楚莊王之後,以謚為氏」。楚莊王公元前613年即位),卒於公元前591年。從前591年到前387年吳起變法已有二百餘年,三十年為一代,到慶子父祖輩上,早已過了三代,所以無疑是被貶謫的對象。楚悼王公元前318年逝世,吳起失去了王權的庇護,變得孤弱無靠,被他打擊的達官貴人立即聯合起來,攻打王宮追殺吳起。吳起抱住悼王的屍體被亂箭射死,那些參與作亂的顯貴們卻因此而犯了傷害王屍的「夷宗」大罪,繼位的楚肅王因此而誅滅「七十餘家」。莊子的父祖輩大概就是這時為避「夷宗」之禍而越境遷居宋國蒙地的。「據公認的推測,莊周在楚國公族作亂十二年後即公元前369年出生於宋國。一個養尊處優的貴族家庭一下子落泊為平民,流亡異國,自食其力,必然是一個相當難以適應的艱難過程。由此可以想見,醫子的幼年時代生活在一種動盪、憂患的環境氣氛中,物質生活上的匱乏姑且不論,莊周那幼小的心靈過早承受了過多過重的壓力卻是勿庸置疑的。這樣一種幼年生活經歷,對天資聰穎的莊周來講,形成一種內向型人格是完全順理成章的事情。幼小的莊周必然很小就思考了很多問題,由於其家庭成員有著極高的文化素養,他在耳濡目染中一定也讀了許多書。這是莊子成為思想家,一個反傳統、反異化、非理性,重內在精神修養的思想家的最為根本性的原因。
二)委身漆園,工於技藝在抑鬱寡歡中成長起來的莊周,對人類存在、社會規范、自然奧秘這些人類面對的亘古困境陷入了深深的困惑,這是一種哲人的憂思,一種探索真理的渴望,一種破譯自然奧秘的科學求知的沖動。但是,人不能靠真理過生活。讀書寫作之餘,他必須找到一份可以養家糊口的職業。一個落泊域外的貴族後裔沒有可以繼承的田產,於是莊子只好靠手工業為生。庄於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人,他可以織出非常精細的草鞋,可以做出當時堪稱一流的漆器,並對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幾乎所有的手工業都十分精通。司馬遷記載「周嘗為蒙漆園吏」,證明莊子曾因技藝的精湛,做過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科學發源於技術。莊子在手工業勞動的實踐過程中,對各種物質的屬性一定會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和體驗,井通過這種體驗進入了「直觀體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養境界和哲學境界。在《莊子》一書中,莊子記載了許多手工業者,並藉以抒發自己的情懷和艱難思索後的哲學結論。比如,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木匠在堂下做車輪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問桓公:「您讀的是什麼?」桓公漫不經心他說:「聖人之言」。「聖人還活著么?」桓公說:「已經死了」。「那麼說您讀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聽了大怒,說道:「我在這里讀書,你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今天如果說出個子丑寅卯倒還罷了,否則就處你死刑」。本匠不慌不忙地來到堂上,對齊桓公說:「我這道理是從做車輪中體驗出來的。榫眼鬆了省力而不堅固,緊了則半天敲打不進去;我可以讓榫眼不松不緊,然後不慌不忙地敲進去,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嘴裡雖然說不出這松緊的尺寸,心裡卻是非常有數的。我心裡這個『數』,無法傳給我的兒子,兒子也無法從我這里繼承下去。所以我都六十歲了,還在這里為您做車輪子。聖人已經死了,他所悟出來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隨著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只能是淺層次的道理。所以我說您讀的書是古人留下的糟粕」。還有,莊子寫道:一個屠大為文惠君宰牛,手摸、肩靠、腳踩、膝頂、刀尖刺、刀刃割、刀根砍、刀背砸,很有節奏,好像踩著《桑林》樂章在跳舞,似乎和著《經盲》的旋律在伴奏。文惠君說:「嗬!真棒。技藝竟然可以高到這種地步!」屠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愛好的是道,已經超過技藝的層面了。開始學宰牛,牛是渾然一體的;三年後,一眼就能看到牛的骨骼、肌肉、經絡所組成的內在結構。現在我不用眼睛看,好像不是運動手腳在殺牛,而是全身心都貫注到了牛的自然紋理結構中割肉、剔骨,順著牛的自然結構下刀,不會碰到任何大的障礙,連經絡相連處我都可以輕松地分解開來。……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殺了幾千頭的牛,刀刃卻仍然鋒利如初。因為骨與骨之間有縫隙,而刀刃的刃端無厚度,無厚的刀刃進入有隙的骨節,當然就應該游刃有餘。所以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新的一樣,雖然說起來容易,但在殺牛時遇到筋骨盤結處,我仍然要全神貫注,凝神靜氣,看準關鍵後,刀輕輕一動,牛就嘩啦一聲解體了,好像泥上散落一樣堆在地上。這時我提刀站立,顧盼左右,感到一種愜意和滿足,於是乎擦凈刀收起來」。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這番話,連養生的道理都明白了。」類似這樣的精湛技藝,莊子還記載了很多,如「大馬捶鉤」、「梓慶削鐻」(ju,音具。古樂器,像鍾)、「津人操舟」等等。大都是借別人之名抒莊子情懷之作,其中既有大量的感性經驗,也不乏直觀的想像和邏輯的推理。這種悉心於技藝的經驗體會成了莊子哲學思想邏輯展開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時間可能並不太長。曹商出使秦國獲得賞賜後來看莊子,他正在打草鞋,很可能是又在以打草鞋為生。所以莊子一輩子都是在清貧中度過的,據載他曾經向監河侯借貸過糧食,見魏王時也穿得十分破爛,這雖然也可能是有意襯托出內在的清高,彰顯一種關於忍受貧窮的理論,但終莊子一生,他在清貧中過著一種恬淡寡慾的生活卻是毫無疑問的。
⑤ 關於道德經和莊子解讀
道德經不好說。莊子一書,可以有點建議。 正統的閱讀理解,推薦張默生先生的《莊子新釋》。 如果要輕松一些,可看南懷瑾老先生的《莊子喃嘩》。 如果要淺顯易懂,可看「JT叔叔」的「兒童莊子班內容」,網路搜索即可。 建議按以下順序閱讀。僅供參考。 1.先讀古文,形成概念。不懂的地方看註解或者直接略過。 2.略有概念之後,再看近代的各版本。(如上推薦) 3.按近代人的意思理解之後,再讀原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4.再讀前面看的近代版本,看看自己的理解有哪些書中提過,而原來閱讀忽略。 5.再看原文,自行品味。 ——————【如果只是閱讀,前五步即可。】—————— ——————【如果深入透徹,加做後五步。】—————— 6.讀古代的莊子註解版本。品味古人的意思。 7.自己讀解莊子。雖粗陋,但出發點合適自己。 8.體會古人註解背後的文化不同。以吸納學術觀點。 9.從莊子原意和現代文化,分析今人著作中,刻意修改或者迴避不提的學術要點。 10.再次讀解莊子,原文、今文、古文一起來……
⑥ 解讀《莊子》的什麼書好
一這篇文章叫《解讀莊子》,而不是《莊子心得》。其區別在於,前者著眼於莊子的原文,而後者著眼於莊子的道義。 莊子的道義其實是講不得的,一講就變了滋味。莊子的道義只能在大家讀通了莊子的文章,自己去領會得。所以我只能解莊子之文,而解不了莊子之道。 什麼意思呢?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道就好比是一頭大象,然後我們誰也沒看過大象,誰也不知道大象什麼樣子。這個時候老子就站出來,說這個大象其實是非常大的,然後有這樣那樣的特點。莊子覺得老子說得不明白,於是舉了很多的例子,加上很多形象的比喻,來巧妙地描述老子所說的那些特點。那麼如果是真的解讀莊子的話,我們要做的,是搞清楚莊子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描述這個大象的特點的,而不是代替莊子來描述我們各人心目中的那頭大象。但可惜的是,我們很多人解讀莊子,都是盡自己所能描述心目中的大象,而把莊子那些巧妙的方法給忽略了。這就是所謂的試圖去解莊子的道,而不顧莊子的文。我們要清楚的是,如果不直接看照片的話,大象是很難用語言描述清楚的,老子做不到,莊子也做不到。大象都如此,更不要說「道」了。所以莊子才會說:道不可言,言則非也。 首先古人寫書不易。先不必談沉重的竹簡,昂貴的絲帛。即使有這樣的條件,也未必就敢下手去寫。金聖嘆說:非聖人而作書者,其人可誅,其書可燒也。可見在古時不是人人都可以著書立言的。落筆之前,胸中先要有丘壑。一篇文章要成竹在胸了,方敢動手寫作。而一旦落筆,又必定嘔心瀝血,字字須有千斤的力道,方能擲地有聲。 所以古人非隨意寫書,我們也不要隨意看過。雖不必讀書之前焚香凈手,但讀之時也要心懷敬意才好。有敬意方能心虛,心虛方能有所得。 讀古人之書,有幾個難處。其一在於字句。對於字句的考究,可以說是今人和古人最大的差距。古人讀書先認字。朱子論讀書時說,讀到這個字,便在這個字。這個字認清楚了,方才去讀下一個字。今人讀古書,往往只覺得文字艱辛難懂。於是有人選擇去看白話譯文。看過一遍譯文,便覺得讀過古人文章了。其實看譯文只能對古人的思想有個粗略的認識,很多時候這種認識還是不正確的,有偏差的。如果你想真正去讀古人的文章,一定要看原文。原文為本,譯文為輔,千萬不要捨本逐末。 看書先認字,這是我讀古書最大的經驗。一個字,先有它的原意,再有它的引申義。讀古書的時候,手邊要有一本《說文解字》才好。今人讀古文,有些字忽略過去了,最是可惜。比如儒家說修齊治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齊家」的「齊」字,從今人的理解來看,是十分費解的。因為現在人們的理解,「齊」字的意思就是「對齊」、「平等」。但儒家思想講究的是等級,是名位,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儒家講家,和講天下是等同的,為什麼呢?天下的制度和家的制度是一樣的。這個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怎麼能「平齊」呢?這不成了墨家的「兼愛」、「尚同」了嗎?於是我去查齊這個字,非常好玩。古體的「齊」字,下面是地面,上面是三根麥子長出地面。好玩在哪呢?好玩在這三根麥子不是一般高,中間高一點,兩邊低一點。什麼原因呢?地勢高低不同。這個古人叫「不齊齊」。表面上不齊,本質上是齊的。好一個「地勢高低不同」!於是儒家說「齊家」便可解,莊子說「齊物論」,亦可解透了。 《齊物論》這篇文章我們以後會詳細講,但「齊物論」中的這個「齊」字,也是很有說法的。我們知道,道家的思想,特別是莊子的思想,講究的是順應自然。外物該是什麼樣子的,就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莊子稱之為「因是也」。那麼外物本就千差萬別,怎麼談得上「齊物」呢?其實「齊物」的奧妙,便在於「地勢高低不同」六字。外物本千差萬別,不可齊一論之。但如果我們客觀地承認這樣的差別,並能對外物等齊視之的話,這便是所謂的「不齊之齊」了。所以一個「齊」字,便有這樣的深意在里頭。 其次,古書光是穿鑿字句,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道家的書籍,最講究的是「名可名,非常名」。文字都是虛的,真正要表達的,是透過文字表面深藏在內的義理。古人寫文章,總是輕於說事,而重於說理。比如《春秋》一書,其價值並不在於描寫的史歷,而在乎其「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鋮」的微言大義。《莊子》一書更是如此,莊子所舉的事例也好,喻言也好,都不是為事而說事,其重點都在於背後隱藏的道義。比如我們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知道,為什麼莊子要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和文章的主題,「養生主」,有什麼關系?為什麼文惠君知了庖丁的說解之後,會贊嘆說「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呢? 所以我們僅僅看了譯文,知道了文章字面的意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古人的文章,大多是有深義的,需要你用心去領會。所謂的字面意思只是皮毛罷了。關鍵是要自己去思考,去領悟。因此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又說:「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子貢也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可見古書起到的只是提點的作用,要理解其精神,還要自己去悟。 最後,要讀通古文最關鍵的,是要有大眼光。沒有大眼光,古書是看不通透的。特別是莊子的文章,每篇的文法都是很巧妙的,有結構,有間架,有邏輯,有思辯。金聖嘆曾評點六才子之書,以《莊子》居於首位,於此可見《莊子》行文之妙。金聖嘆對才子之文有如下的評議,我認為甚是恰當: 才之為言材也。凌雲蔽日之姿,其初本於破核分莢;於破核分莢之時,具有凌雲蔽日之勢;於凌雲蔽日之時,不出破核分莢之勢,此所謂材之說也。又才之為言裁也。有全錦在手,無全錦在目;無全衣在目,有全衣在心;見其領,知其袖;見其襟,知其帔也。夫領則非袖,而襟則非帔,然左右相就,前後相合,離然各異,而宛然共成者,此所謂裁之說也。 莊子的文章,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構思巧妙,前後照應,渾然天成。古人謂用兵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莊子之文,亦是如此。世人看《莊子》,多是逐句讀過。讀了後文,便忘了前文,唯獨看不到間架,故讀得糊里糊塗,不知所雲。要知道,除非有大眼光,不然是看不透莊子行文之妙的。三《莊子》和《老子》相比,內容相當充實,文法十分細膩,語言形象生動。《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但如此卻較《莊子》好解說。俗語說:天下莫易於說鬼,而莫難於說虎。無他,鬼無倫次,虎有性情也。說鬼到說不來處,可以意為補接;若說虎到說不來時,真是大段著力不得。所以有「畫虎不成反類犬」之說。《老子》之道,乃「非常之道」,名以「非常之名」,所以如何來解說老子這個「道」,也可以做到「不失其道」。 而《莊子》一書不同。莊子寫這本書,把自己的「道」解說得非常清楚。而且生怕人家不能理解,還舉子大量的例子,用了無數生動有趣的比喻和寓言來加以說明。《莊子》語言之豐富生動,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是無以倫比的,他第一次提出了寓言、小說的概念,創造了近200個寓言故事,開創了以虛構的手法反映現實和表現理想,被稱為「詼諧小說之祖」。 所以說讀《老子》也好,解說《老子》也好,主要靠自己的理解,想像,自己的發揮。個人的智慧和閱歷不同,那解出來的「道」也可以不同。「道」不同,方不失老子所說「道」之本意。「天下皆知道之為道」,就「背道」了。而對於《莊子》這本書,自己的發揮就少了。主要是要去理解《莊子》的原文。所以理解莊子的思想,分析和把握《莊子》一書的文法和邏輯性,這一點要做到比較准確,是很難的。 我這里的解說,也不能說就解得一定對,中間肯定有不當的地方,甚至錯誤的地方。大家可以批評討論。以上便為序
⑦ 關於道德經和莊子解讀
道德經不好說。莊子一書,可以有點建議。
正統的閱讀理解,推薦張默生先生的《莊子新釋》。
如果要輕松一些,可看南懷瑾老先生的《莊子喃嘩》。
如果要淺顯易懂,可看「JT叔叔」的「兒童莊子班內容」,網路搜索即可。
建議按以下順序閱讀。僅供參考。
1.先讀古文,形成概念。不懂的地方看註解或者直接略過。
2.略有概念之後,再看近代的各版本。(如上推薦)
3.按近代人的意思理解之後,再讀原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什麼不同。
4.再讀前面看的近代版本,看看自己的理解有哪些書中提過,而原來閱讀忽略。
5.再看原文,自行品味。
——————【如果只是閱讀,前五步即可。】——————
——————【如果深入透徹,加做後五步。】——————
6.讀古代的莊子註解版本。品味古人的意思。
7.自己讀解莊子。雖粗陋,但出發點合適自己。
8.體會古人註解背後的文化不同。以吸納學術觀點。
9.從莊子原意和現代文化,分析今人著作中,刻意修改或者迴避不提的學術要點。
10.再次讀解莊子,原文、今文、古文一起來……
⑧ 誰講莊子講得好就是莊子解讀!
近代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可以看看
其實個人覺得,要想了解莊子,就得先從老子的《道德經》開始,因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是道家創始者,至少道家學說是在他手上完善的並有文章流傳後世,而戰國時期的莊子則是集大成發揚光大者,所以你看懂了五千字的道德經其實也就離看懂莊子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