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小說免費閱讀全文百度百度百度
Ⅰ 清帝退位詔書的全文如下
奉旨朕欽奉隆裕皇太後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Ⅱ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劉覓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gNCRvtPF0Sp3EcoZ3HBQbg
書名: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
作者:劉覓覓
豆瓣評分:5.6
出版年份:2012-5
頁數:297
內容簡介: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內容簡介:清朝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有溫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喪權辱國,有板上釘釘的鐵案,也有難求答案的迷霧。詳述了清朝這樣一個逝去時代的繽紛史實,深刻而不失生活況味,輕松又攜帶著史料的真實面具。清朝皇帝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清朝皇帝那些事兒,有那麼多錯綜復雜的關系,又隱含著那麼大的學問。
打開塵封的清朝歷史,細數千古帝王,撲面而來的皇家氣勢,像疾風一樣銳不可當。嗜血梟雄努爾哈赤,翩翩多情的權謀天子皇太極,不愛江山愛紅顏的悲情帝僧順治,完美君主康熙,最具爭議的清帝雍正,文治武功的十全帝君乾隆,難享太平的嘉慶,苦命天子道光,無力挽狂瀾的咸豐,自我放縱的薄命天子同治,傀儡皇帝光緒,西洋化的末代皇帝宣統,十二個皇帝,十二種人生。
帝王亦是凡人,在清朝歷史大舞台上,他們是主角,演出的成功與否,只留於後人評說。我們姑且走近,讓過去的歷史在如今的歲月里閃光。
Ⅲ 清帝良夢的txt全集下載地址
清帝良夢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我,朱天揚,清大的歷史系研究生,剛滿16歲,我的爺爺朱學儒是揚威國際集團的最大股東,爺爺常說我們是明皇室後裔,所以從小習古文歷史,百家武術,害的我小小年紀文武雙全,上學跳級是常是事,16歲研究生,由於興趣使然,在研究生畢業之後便在故宮博物院實習。
說來還真,打小我對清朝歷史就無比的感興趣,現在也酸算是心想事成,嗨海,可以在故宮里研究清史,幸福啊!
太陽在天邊高高掛起,被窩里的人卻還在酣睡如泥,站在床邊的老管家手拎著阿瑪尼的西服套裝,習慣性的喚道:「小少爺,起床了。」被窩里沒了反應,一旁打掃的僕人悲哀的看著老管家,頭冒冷汗,老管家目光掃視,額頭青筋暴起,一手掀開了被褥:「小少爺,今天你要去故宮博物院報到,在不起床老爺說就讓你去公司上班!」床上的人終於有了反應,一個挺身站在床上,笑咪咪的看著老管家:「嗨海!」走下床抱著老管家:「任伯最疼我了,一定不會和爺爺說的呵呵!我馬上更衣洗漱,決不耽誤時間!任伯……
Ⅳ 上清帝第五書的全文內容
具呈工部主事康有為,為外釁危迫,分割迭至,急宜及時發憤,革舊圖新,以少存國祚,呈請代奏事。
竊自馬江敗後,法人據越南,職於此時隱憂時事,妄有條陳,發俄日之謀,指朝鮮之患,以為若不及時圖治,數年之後,四鄰交逼,不能立國。已而東師大辱,遂有割台賠款之事,於是外國蔑視,海內離心,職憂憤迫切,謬陳大計。及時變法,圖保疆圉,妄謂及今為之,猶可補牢。如再徘徊遲疑,苟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時機,則外患內訌,間不容發,遲之期月,事變之患,旦夕可致。後欲悔改,不可收拾,雖有善者,無如之何。危言狂論,冒犯刑誅,荷蒙皇上天地之量,俯采芻蕘,下疆臣施行,以圖卧薪嘗膽之治,職誠感激聖明,績有陳論,格未得達。旋即告歸,去國二年,側望新政,而泄沓如故,坐以待亡,土室撫膺,閉門泣血。頃果有德人強據膠州之事,要索條款,外廷雖不得其詳。
職從海上來,閱外國報,有革李秉衡,索山東鐵路、礦務,傳聞章高元及知縣,已為所擄。德人修造炮台、兵房,進據即墨,並聞德王胞弟親統兵來。俄日屯買吾米各七百萬。日本議院日日會議。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海內驚惶,亂民蠢動。職誠不料昔時憂危之論,倉猝遽驗於目前,更不料盈廷緘默之風,沈痼更深於昔日。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恐懼回惶,不知死所。用敢萬里浮海,再詣闕廷,竭盡愚誠,惟皇上自垂覽而采擇焉。
夫自東師辱後,泰西蔑視,以野蠻待我,以愚頑鄙我,昔視我為半教之國者,今等我於非洲黑奴矣,昔憎我為倨傲自尊者,今則侮我為聾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勢保護諸例,只為文明之國,不為野蠻,且謂剪滅無政教之野蠻,為救民水火。故十年前吾幸無事者,泰西專以分非洲為事耳,今非洲剖訖,三年來泰西專以分中國為說,報章論議,公托義聲,其分割之圖,傳遍大地,擘書詳明,絕無隱諱,此尚虛聲,請言實踐,俄、德、法何事而訂密約,英、日何事而訂深交。土希之役,諸國何以惜兵力而不用,戰艦之數,諸國何以競厚兵而相持。號於眾曰:保歐洲太平,則其移毒於亞洲可知。文其言曰:保教保商,則其垂涎於地利可想。英國《太晤士報》論德國膠事,處置中國,極其得宜。譬猶地雷四伏,葯線交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膠警乃其借端,德國固其嚆矢耳。
二萬萬膏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耽耽,朵頤已久,慢藏誨盜,陳之交衢,主者屢經搶掠,高卧不醒,守者袖手熟視,若病青狂,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蟻慕膻,聞風並至。失鹿共逐,撫掌歡呼。其始壯夫動其食指,其後老稚亦分杯羹。諸國咸來,並思一臠,昔者安南之役,十年乃有東事,割台之後,兩載遂有膠州。中間東三省龍州之鐵路,滇粵之礦,土司野人山之邊疆尚不計矣。自爾之後,赴機愈急,蓄勢益緊,事變之來,日迫一日。教堂遍地,無刻不可啟釁。礦產遍地,無處不可要求,骨肉有限,剝削無已,且鐵路與人,南北之咽喉已絕,疆臣斥逐,用人之大權亦失。浸假如埃及之管其戶部,如土耳其之柄其國政,樞垣總署,彼皆可派其國人,公卿督撫,彼且將制其死命。鞭笞親貴,奴隸重臣。囚奴士夫,蹂踐民庶。甚則如土耳其之幽廢國主,如高麗之禍及君後。又甚則如安南之盡取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虛號,波蘭之宰割均分,而舉其國土。馬達加斯加以挑水起釁而國滅,安南以爭道致命而社墟,蟻穴潰堤,釁不在大。職恐自爾之後,皇上與諸臣,雖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後此數年,中智以下,逆料而知,必無解免。然其他事,職猶可先言之。若變辱非常,則不惟輟簡而不忍著諸篇,抑且泣血而不能出諸口,處小朝廷而求活,則胡銓所羞,待焚京邑而憂惶,則董遇所鄙。此則職中夜屑涕,仰天痛哭,而不能已於言者也。
夫謂皇上無發憤之心,諸臣無憂國之意,坐以待斃,豈不宜然。然伏觀皇上發憤之心,昭於日月,密勿重臣,及六曹九列之賢士大夫,憂國之誠,癯顏黑色,亦且暴著於人。顧日言自強,而弱日甚,日思防亂,而亂日深者何哉?蓋南轅而北轍,永無稅駕之時,緣木而求魚,決無得魚之日,職請質言其病,並粗舉治病之方。《仲虺之誥》曰:兼弱攻昧,取亂侮亡。吾既自居於弱昧,安能禁人之兼攻。吾既日即於亂亡,安能怨人之取侮?不知病所,而方葯雜投,不知變症,而舊方猶守。其加危篤固也,職請以仲虺之說明之,
歐洲大國,歲入數千萬萬,練兵數百萬,鐵艦數百艘,新藝新器歲出數千,新法新書歲出數萬,農、工、商、兵,士皆專學,婦女童孺,人盡知書。而吾歲入七千萬,償款乃二萬萬,則財弱。練兵、鐵艦無一,則兵弱。無新藝、新器之出,則藝弱。兵不識字、士不知兵、商無學、農無術,則民智弱。人相偷安,士無俠氣,則民心弱,以當東西十餘新造之強鄰,其必不能禁其兼者勢也。此仲虺兼弱之說可畏也。
大地八十萬里,中國有其一。列國五十餘,中國居其一,地球之通自明末,輪路之盛自嘉道,皆百年前後之新事,四千年未有之變局也。列國競進,水漲堤高,比較等差,毫釐難隱。故管子曰:國之存亡,鄰國有焉。眾治而己獨亂,國非其國也,眾合而己獨孤,國非其國也。頃聞中朝諸臣,狃承平台閣之習,襲簿書期會之常,猶復以尊王攘夷,施之敵國,拘文牽例,以應外人,屢開笑資,為人口實,譬凌寒而衣??,當涉川而策高車,納侮招尤,莫此為甚。咸同之時,既以昧不知變而屢挫矣,法日之事,又以昧不知變而有今日矣。皇上堂陛尊崇,既與臣民隔絕,恭親王以藩邸議政,亦與士夫不親,吾有四萬萬人民,而執政行權,能通於上者,不過公卿台諫督撫百人而已。自余百僚萬數,無由上達,等於無有。而公卿台諫督撫,皆循資格而致,既已裹足未出外國游歷,又以貴倨未近通人講求。至西政新書,多出近歲,諸臣類皆咸同舊學,當時未有,年老精衰,政事叢雜,未暇更新考求,或竟不知萬國情狀。其蔽於耳目,狃於舊說,以同自證,以習自安,故賢者心思智慮,無非一統之舊說,愚者驕倨自喜,實便其屍位之私圖。有以分裂之說來告者,傲然不信也。有以侵權之謀密聞者,瞢然不察也。語新法之可以興利,則?目而詰難。語變政之可以自強,則掩耳而走避。老吏舞文,稱歷朝之成法,悚然聽之者,蓋十而六七矣。迂儒帖括,詡正學之昌言,瞿然從之者,又十而八九矣。
無一事能究其本原,無一法能窮其利弊,即聾從昧,國皆失目,而各國游歷之人,傳教之士,察我形勝,測我盈虛,言財政詳於度支之司,談物產精於商局之冊,論內政或較深於朝報,陳民隱或更切於奏章。舉以相質,動形窘屈,鄭昭宋聾,一以免患,一以召禍。況各國競騖於聰明,而我岸然自安其愚暗。將以求免,不亦難乎?此而望其盡掃舊弊。力行新政,必不可得,積重難返,良有所因,夜行無燭,瞎馬臨池,今日大患,莫大於昧。故國是未定,士氣不昌,外交不親,內治不舉,所聞日孤,有援難恃。其病皆在於此,用是召攻,此仲虺攻昧之說可懼也。
自台事後,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姦宄生心,陳涉輟耕於隴上,石勒倚嘯於東門,所在而有,近邊尤眾,伏莽遍於山澤,教民遍於腹剩今歲廣西全州、灌陽、興安、東蘭、那地、泗城、電白已見告矣。匪以教為仇讎,教以匪為口實,各連枝黨,發作待時,加以賄賂昏行,暴亂於上,胥役官差,蹙亂於下,亂機遍伏,即無強敵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憂危。況潢池盜弄之餘,彼西人且將藉口興師,為我定亂。國初戡流賊而定都京邑,俄人逐回匪而占踞伊犁,兵家形勢,中外同揆。覆車之轍,可為殷鑒。此仲虺所謂取亂者可懼也。
有亡於一舉之割裂者,各國之於非洲是也。有亡於屢舉之割裂者,俄、德、奧之於波蘭是也。有盡奪其政權而一旦亡之者,法之於安南是也。有遍擄其海陸形勝之地,而漸次亡之者,英之於印度是也。歐洲數強國,默操成算,縱橫寰宇,以取各國殷鑒具存,覆車可驗,當此主憂臣辱之日,職亦何忍為傷心刺耳之談。顧見舉朝上下,相顧嗟呀,咸識淪亡,不待中智,群居歡息,束手待斃。耆老仰屋而咨嗟,少壯出門而狼顧。並至言路結舌,強臣低首,不惟大異於甲申,亦且迥殊於甲午。無有結纓誓骨,慷慨圖存者。生機已盡,暮色慘凄,氣象如此,可駭可憫,此真自古所無之事,夫至於公卿士庶,偷生苟活,候為歐洲之奴隸,聽其犬羊之?縛,哀莫大於心死,病莫重於痹癆,欲隕之葉,不假於疾風,將萎之華,不勞於觸手,先亡已形。此仲虺所謂侮亡之說尤可痛也。
然原中朝敢於不畏分割,不憚死亡者,雖出於昧,亦由誤於有恃焉。夫欲託庇強鄰,藉為救援,亦必我能自立。則犄角成勢,彼乃輔車,若我為附枝,則卧榻之側,豈容鼾睡。齊王建終傷松柏,李後主終坐牽機。且泰西兵事,決勝乃戰,一旦敗績,國可破滅。俄、德力均,豈肯為我用兵或敗大局哉?此又中智以下咸知難恃者也。
如以泰西分割亞洲,連難互忌,氣勢甚緩,突厥頻割大藩,尚延殘喘,波斯盡去權利,猶存舊封,中國幅員廣袤,從容分割,緩緩支持,可歷年所,執政之人,皆已耆老,冀幸一身可免,聽其貽禍將來。然突厥之回教,專篤悍強,西人所畏,吾則民教柔脆而枯朽,波斯之國主,紆尊游歷西國盡遍,吾雖親王宰相,閉戶而潛修,分局早定,民心已變,瑞典使臣之奔告,各國新報之張皇,亞洲舊國,近數年間,歲有剪滅,近且殆盡,何不取鑒之?禍起旦夕,華命盡喪,而謂可延年載,老人可免,此又掩耳盜鈴,至愚自欺之術也。譬巨室失火,不操水呼救,而幸火未至,入室竊寶,屋燼身焚,同歸於盡而已。故職竊謂諸臣即不為忠君愛國計,亦當自為身謀也。皇上遠觀晉宋,近考突厥,上承宗廟,孝事皇太後。即不為天下計,獨不計及宋世謝後簽名降表,徽欽移徙五國之事耶。
近者諸臣泄泄,言路鉗口,且默窺朝旨,一切諱言,及事一來,相與惶恐,至於主辱臣死,雖粉身灰骨,天下去矣,何補於事,不早圖內治,而十數王大臣俯首於外交,豈惟束手,徒增恥辱而已。不豫修於平時,一旦臨警,張皇而求請,豈能彌縫,徒增賠割而已。故膠警之來,不在今日之難於對付,而在向者之不發憤自強也。勢弱至此,豈復能進而折沖,惟有急於退而結網,職不避斧鉞,屢有所陳,今日亦不敢言自保,言圖存而已。亦不敢言圖存,即為偏安之謀,亦須早定規模已耳。
殷憂所以啟聖,外患所以興邦,不勝大願,伏願皇上因膠警之變,下發憤之詔,先罪己以勵人心,次明恥以激士氣。集群材咨問以廣聖聽,求天下上書以通下情。明定國是,與海內更始,自茲國事付國會議行,紆尊降貴,延見臣庶,盡革舊俗,一意維新,大召天下才俊,議籌款變法之方,采擇萬國律例,定憲法公私之分,大校天下官吏賢否,其疲老不才者,皆令冠帶退休,分遣親王大臣及俊才出洋,其未游歷外國者,不得當官任政,統算地產人工,以籌歲計豫算,察閱萬國得失,以求進步改良。罷去舊例,以濟時宜,大借洋款,以舉庶政。若詔旨一下,天下雷動,士氣奮躍,海內聳望,然後破資格以勵人材,厚俸祿以養廉恥,停捐納,汰冗員,專職司,以正官制。變科舉,廣學校,譯西書以成人材,懸清秩功牌,以獎新藝新器之能,創農政商學,以為阜財富民之本。改定地方新法,推行保民仁政,若衛生濟貧,潔監獄,免酷刑,修道路,設巡捕,整市場,鑄鈔幣,創郵船,徙貧民,開礦學,保民險,重煙稅,罷厘征,以鐵路為通,以兵船為護,夫如是則庶政盡舉,民心知戴。
但天下人心離散,當日有恩意慰撫,以團其情,志士之志氣劣弱,當激以強健豪俠,以壯其氣。然後盡變民兵,令每省三萬人,而加之訓練,大購鐵艦,須沿海數十艘,而習以海戰。詔令日下,百舉維新,誠意諄懇,明旨峻切,料所有新政詔書,雖未推行,德人聞之,便當退舍。但各國兵機已動,會議已紛,宜急派才望素重,文臣辯士,分游各國,結其議員,自開新報之館,商保太平之局,散布論議,聳動英、日,職以為用此對付,或可緩兵。然後雷厲風行,力推新政,三月而政體略舉,期年而規模有成,海內回首,外國聳聽矣。
皇上發奮為雄,勵精圖治,於中國何有焉。論者謂病入膏肓,雖和緩扁鵲不能救,火燃眉睫,雖焦頭爛額不為功。天運至此,無可換回,況普國變法而法人禁之,畢士馬克作內政而後立,美國製造鐵炮,而英人禁之。華盛頓托荒島而後成,近者英人有禁止出售機器於我之說,俄、法欲擄我海關、鐵路、礦務、銀行、練兵之權,雖欲變法,慮掣我之肘,職竊以為不然。少康以一成一旅而光復舊物,華盛頓無一民尺土,而保全美國。況以中國二萬里之地,四萬萬之民哉。顧視皇上志願何如耳,若皇上赫然發憤,雖未能遽轉弱而為強,而倉猝可圖存於亡。雖未能因敗以成功,而俄頃可轉亂為治。職猶有三策以待皇上決擇焉。
夫今日在列大競爭之中,圖保自存之策,舍變法外別無他圖。此談經濟者異口而同詞,亦老於交涉之勞臣所百慮而莫易,顧革故鼎新,事有緩急。因時審勢,道備剛柔,其條目之散見者,當世之士能言之。職前歲已條陳之,今不敢泛舉,請言其要者,
第一策曰:采法、俄、日以定國是,願皇上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而已。昔彼得為歐洲所擯,易裝游法,變政而遂霸大地,日本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視東方。此二國者,其始遭削弱與我同,其後底盛強與我異,日本地勢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條理尤詳,取而用之,尤易措手。聞皇上垂意外交,披及西學,使臣游記,泰西纂述,並經乙覽,不廢芻蕘。若西人所著之泰西新史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尤為得要,且於俄、日二主之事,頗有發明,皇上若?采遠人,法此二國,誠令譯署進此書,歲余披閱,職尚有日本變政之次第,若承垂采,當寫進呈,皇上勞精厲意講之於上,樞譯諸大臣各授一冊講之於下。權衡在握,施行自易,起衰振靡,警?發聾,其舉動非常,更有迥出意外者,風聲所播,海內癟聳。職可保外人改視易聽,必不敢為無厭之求。蓋遇昧者其膽豪,見明者則氣怯,且慮我地大人眾,一旦自強,則報復更烈,非皇上洞悉敵情,無以折沖樽俎,然非皇上采法、俄、日,亦不能為天下雄也。
其第二策曰:大集群才而謀變政,六部九卿諸司百執,自有才賢,咸可咨問,若內政之極垣,外政之譯署,司計之戶部,司法之刑曹,議論之台諫翰林尤為要劇。宜精選長貳,逐日召見,虛己請求,若者宜革,若者宜因,若者當先,若者當後,謀議既定,次第施行,期年三月,成效必睹。
其第三策曰:聽任疆臣各自變法,夫直省以朝廷為腹心,朝廷以行省為手足。同治以前,督撫權重,外人猶有忌我之心,近歲督撫權輕,外人之藐我益甚。朝廷苟志存通變,宜通飭各省督撫,就該省情形,或通力合作,或專力致精,取用新法,行以實政,目前不妨略異。三年要可大同,寬其文法,嚴為督厲,守舊而不知變者斥之。習故而不能改者去之,要以三年,期使各省均有新法之練兵數千,新法之稅款數萬,製造之局數處,五金之礦數區,學校增設若干,道路通治若干,粗定課程,以為條格。如此則百廢具舉,萬象更新,銷萌建威,必有所濟。我世宗憲皇帝注意督撫,而政舉兵強。我文宗顯皇帝、穆宗毅皇帝委重督撫,而中興奏績,重內輕外之說,帖括陳言,非救時至論也。
凡此三策,能行其上,則可以強,能行其中,則猶可以弱,僅行其下,則不至於盡亡,惟皇上擇而行之,宗社存亡之機,在於今日。皇上發憤與否,在於此時,若徘徊遲疑,因循守舊,一切不行,則幅員日割,手足俱縛,腹心已?,欲為偏安,無能為計。圈牢羊豕,宰割隨時,一旦臠割,亦固其所。職上為君國,下為身家,苦心憂思,慮不能免,明知疏逖,豈敢冒越,但棟折榱壞,同受傾壓,心所謂危,急何能擇。若皇上少採其言,發奮維新,或可圖存,宗社幸甚,天下幸甚。職雖以狂言獲罪,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否則沼吳之禍立見,裂晉之事即來,職誠不忍見煤山前事也。瞻望宮闕,憂思憤盈,淚盡血竭,不復有雲,冒犯聖聽,不勝戰栗屏營之至,伏維代奏皇上聖鑒,謹呈。
Ⅳ 《九靈清帝》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九靈清帝》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Rkp5Gp3QNSrd9kN2VPPC5A
簡介:
十天九地,六界乾坤,超凡入聖,唯我獨尊!!
Ⅵ 求穿成清朝皇帝的小說!
水煮清王朝 結局了
重生之雍正王朝 這個比較煩了,都二百多章了還沒當上皇帝呢,而且還更新的死慢死慢的
穿越清朝當皇帝
Ⅶ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劉覓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gNCRvtPF0Sp3EcoZ3HBQbg
書名: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
作者:劉覓覓
豆瓣評分:5.6
出版年份:2012-5
頁數:297
內容簡介:
《一口氣讀懂清朝12帝》內容簡介:清朝那些事兒,有輝煌,有凄慘,有溫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喪權辱國,有板上釘釘的鐵案,也有難求答案的迷霧。詳述了清朝這樣一個逝去時代的繽紛史實,深刻而不失生活況味,輕松又攜帶著史料的真實面具。清朝皇帝那些事兒,讓我們起敬,讓我們心痛,讓我們回味。清朝皇帝那些事兒,有那麼多錯綜復雜的關系,又隱含著那麼大的學問。
打開塵封的清朝歷史,細數千古帝王,撲面而來的皇家氣勢,像疾風一樣銳不可當。嗜血梟雄努爾哈赤,翩翩多情的權謀天子皇太極,不愛江山愛紅顏的悲情帝僧順治,完美君主康熙,最具爭議的清帝雍正,文治武功的十全帝君乾隆,難享太平的嘉慶,苦命天子道光,無力挽狂瀾的咸豐,自我放縱的薄命天子同治,傀儡皇帝光緒,西洋化的末代皇帝宣統,十二個皇帝,十二種人生。
帝王亦是凡人,在清朝歷史大舞台上,他們是主角,演出的成功與否,只留於後人評說。我們姑且走近,讓過去的歷史在如今的歲月里閃光。
Ⅷ 請提供一些關於清朝皇帝的故事,最好是下載的書
1、順治
順治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ten+six日在沈陽即位,改元順治,在位18年。卒於順治十八年(1661),終24歲。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制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歷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2、康熙
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的第三子,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61年。
康熙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葛爾叛亂等一系列軍事行動中或御駕親征,或決勝千里,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行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和玄燁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並不美滿,諸皇子奪儲之爭,使他心力憔悴。
玄燁盡管是以為勵精圖治,關心民生的好皇帝。當然,作為站在歷史潮流前面,引導國家,民族快速進步的偉大人物,他則遜色得多了。
3、雍正
雍正帝胤禎,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胤禎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出現停滯的形式下登上歷史舞台的。復雜的社會矛盾,為胤禎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乾的機會。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實雄厚的基礎,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的歷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4、乾隆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5、嘉慶
嘉慶帝喁琰,清高宗弘歷的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葯方,對一大批「屍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
6、道光
道光帝綿寧是清朝入關後的帝六代皇帝,生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於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終年69歲。廟號宣宗,葬慕陵。
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儉德著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寢食不安。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國來自何方,不知殖民主義為何物。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戰守茫然,毫無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頓足嘆息,結果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定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寧條約》。
道光帝柄政30年。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煙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正是他一生的悲劇所在。
7、咸豐
咸豐帝奕寧,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圓明園。咸豐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咸豐即位時,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義在廣西紫荊山前金田村爆發。接踵而來的又有英法聯軍之役,迫使咸豐逃往熱河承德。咸豐在位11年,民怨沸騰,並不任戰,「大局糜爛,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籌莫展,於是沉湎於聲色,縱欲自戕,臨死前兩天還傳諭「如意洲花唱照舊」。
志高才疏的咸豐帝陷於祖宗的框框之中,終未能跨過著一門檻,帶者無窮的憂慮,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8、同治
同治帝載淳是咸豐與葉赫那拉氏的獨生子。生於咸豐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親政。次年卒,年19。廟號「穆宗」。
同治帝在位14年,在此期間,清朝政府依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等一系列的農民起義。也辦了一些所謂的「洋務新政」。但這些與同治皇帝都沒多大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實際上是慈禧。載淳幼年是一個少不更事的頑童,親政以後,作為一個青年皇帝,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親政兩年後,死於天花。
9、光緒
光緒帝載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這種特殊的家庭環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後被指定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緒十三年病死,終年38歲,廟號德宗,葬於河北易縣崇陵。
光緒帝19歲親政,他富有年輕人的進取精神,願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國之君」,積極支持變法,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戊戌變法的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慈禧只好挾光緒帝倉皇逃到西安。義和團運動後,各地反清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清王朝瀕於覆滅的邊緣。
10、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於北京什剎海邊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勢,終年61歲。著有自轉《我的前半生》。
宣統帝即位三年,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條件日趨成熟,清王朝的敗亡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清庭只得以光緒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後和末代皇帝宣統的名義頒發退位詔書。
1931年溥儀在侵華日軍策劃下被挾持至東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執政。日軍戰敗後被服,經改造,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委員。
11、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12、皇太極(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
愛新覺羅。皇太極,是清朝開創者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其母葉赫那拉氏。皇太極生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即後金汗位,在位17年,卒於清崇德八年(1643)。廟號「太宗」。
即位不到十年,他統一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四月,改稱帝號,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將族名改稱「滿洲」。他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經過松錦兩次決戰,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勘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促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13、慈禧(垂簾聽政)
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時,生下載淳,母以子貴,晉封懿妃,次年又晉封為懿貴妃,在宮中地位日顯。
咸豐帝死後,慈禧發動政變,誅殺肅順,終於實現了「垂簾聽政」。在這以後的近50年裡,她獨斷朝綱,在此期間,地球上的許多國家科技發展,經濟繁榮,政治改良,而中國卻被這樣一個充滿權利慾的女人把持著,死氣沉沉,發展遲緩,為了一己私利,她可以施展陰謀,倒行逆施,置民族的利益於不顧,終於釀成了她死後3年的清王朝的國破家亡。不僅如此,慈禧所造成的危害,給我們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清朝簡介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換。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在這個特定時代的12為皇帝,自然是有開國之君,有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自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定都北京到清朝滅亡。大多數皇帝早夭,使人們引起各種猜測,眾說不一,那麼,這些皇帝究竟死於什麼原因呢?
福臨帝(順治)
順治帝遷都北京,十月初一在紫禁城的太和門舉行登極大典。從此清王朝統治中國近270年的歷史正式開始了。
順治帝本來就身體羸弱,經常心悸失眠,他常嘆自己「骨瘦如柴,壽命難過卅。」順治十四年,皇貴妃董鄂氏所生皇四子夭折,對其是沉重打擊,順治十七年寵妃董鄂氏又逝,使順治萬念俱灰,聲稱要出家為僧,終日鬱郁寡歡,精神不振,每況愈下,不到半年又染上了天花,於初七日半夜死在養心殿,時年24歲。
玄燁帝(康熙)
玄燁政績非常突出,但立儲,幾立幾廢,身心受到嚴重刺激,開始患病,從他數次發病情況看,他患的可能是高血壓、心臟病。當時他「傷心不已」,「漸覺虛弱」,「胸中有結」「日日不能釋然於懷」。到五十一年再廢太子時,就已「心思用盡,容顏清減」。六十一年十月廿一日,玄燁去南苑行圍,時值天寒地凍,他已近七十高齡,體弱多病,於十一月初七「偶冒風寒」,當日回到暢春園,傳旨「整日即出透汗,自初十至十五靜養齋戒」,但這次患病,來勢較猛。病中派皇四子胤 代行祭天大禮有五子允祺前往孝東陵典祭,實際是支走其子,便於向隆科多口授遺囑,致使心力憔瘁,氣力不支,於十三日丑時病情突然惡化,遂將其八個皇太子召至御榻前宣布四子胤 即位,戌時,耗盡心血的玄燁結束了生命,終年69歲。
胤禛帝(雍正)
胤禛繼位時年四十五歲,是一位非常勤勉的皇帝,但他的身體狀況雖非羸弱多病但也非驍悍強健。即位以後,面臨著允棋等人的分裂活動他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政務中去,日久天長,健康必受影響。
雍正四年即承認精力不足,疲勞衰弱,一下病倒拖了一年,失於調治。雍正八年三月,間日時發寒熱,飲食大減,夜不能寐,歷時兩年有餘。五月間一度好轉,九月再度加重,直到十月才度過險關。這場將近一年的寒熱病,幾乎送了胤禛的命,一個53歲的人,患了這樣一場大病(似瘧疾),使健康狀況每況愈下。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夜死於圓明園。
對於他的死因,缺乏史料,只能從乾隆帝即位之初的上諭中分析。
乾隆在胤 死後的三天內,雷厲風行地處理了三十八件要事,三分之二與葬禮直接相關。其中一件是傳諭給宮中的道士的。言:「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且深知甚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實際上,胤禛生前曾諭幾路總督、巡撫為其尋找道士,甚至不顧夏日炎炎,在宮內、宮外辟靜之處用萬斤灰炭煉丹。年老體弱的胤禛豢養道人,為治病強身這個目的顯而易見,道士推拿煉丹,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但盲目迷信卻走向反面,從胤禛對道士的重視態度與乾隆果斷的驅道行動聯系起來分析,就可以感到胤禛之死與長期服用丹葯引起重金屬中毒有關。
弘歷帝(乾隆)
弘歷在幾個兄弟當中,不論在才華或政治上都處於優勢地位,胤禛死時他年方25歲,有較好的文化基礎,有一定的統治知識和幾年參與軍事機務的經驗,所以極為順利掌握了政權。
弘歷天資聰慧,青年時代受到精心培養。從雍正十三年九月(1735年10月)弘歷登極至做太上皇以後的嘉慶四年正月(1799年2月)共63年多,基業穩定,政績卓著,其前提條件是其壽命長,政策當。他個人對繪畫、文玩、音樂、體育等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日辰刻在養心殿斷氣,才被人抬著離開了寶位,享年89歲。在他的一生中注重鍛煉,反對進補,常自稱為「長壽老人」,看來他一生都很健康,只是老死而已。
顒琰帝(嘉慶)
顒琰六歲就傅,十三歲即通五經,文章「援筆立就,動成典則」。十五歲大婚後仍日居書室,寒暑罔聞。 琰經過從建儲到即位加訓政的二十多年裡,更臻於成熟。為後來從政奠定了牢固基礎。度過了曲折而不平安的二十五年。
宮廷內部的斗爭,八卦教、捻子軍的造反,同母弟慶親的去世,不能不使顒琰的內心憂郁,負擔加重。嘉慶二十五年七月甘四日到避暑山莊,准備去木蘭圍獵,在去山莊的路上「偶感喝暑」,到山莊後即「覺痰氣上壅,至夕益盛」。至二十六日傍晚,疾大漸。戌刻,崩於避暑山莊的行殿寢宮
旻寧帝(道光)
旻寧,於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時生於大內擷芳殿,為顒琰的第二子,六歲就傅,十五歲與鈕祜祿氏成婚,嘉慶十三年正月鈕病死,十二月又與佟佳氏成婚。一共有後妃20人。
他即位順利,崇尚節儉,但清已處未落時期。晚年,聖躬不豫,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三日,病於圓明園慎德堂,召見部分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密議傳位大事,次日卯刻病危,又急召宗令和御前大臣等十人,明示皇前朱諭,立皇四子奕 為皇太子,並將另一個寵兒封為親王。
關於旻寧死於何疾,因無原始資料故難以推斷。
奕詝帝(咸豐)
咸豐執政,多事之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鴉片戰爭,圓明園被焚,北京條約的簽定都給咸豐以沉重的打擊,他所患的肺病癒來愈重,熱河行宮不斷傳出他病危的消息,咳嗽帶血益發嚴重,於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久患虛勞的咸豐終於死在避暑山莊內的「煙波致爽」殿寢宮,終年31歲。
載淳帝(同治)
咸豐十一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舉行了載淳的登極大典,改號為同治,實際上是慈禧一人總攬大權,開始了她長達四十八年之久的統治。
載淳於十一年九月十四日十七歲時舉行了大婚典禮。
兩宮皇太後於第二年正月廿六日正式卷簾歸政了,但慈禧極不放心,還常常插手干預,使年輕自負的載淳皇帝不甘忍受,不到兩年就死了。對於他的死,盡管清代宮庭史料,特別是檔案內均有較明確的記載,但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在一些私人著述和筆記中,還是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並加了一些演義性的描繪,有的說他死於天花,有的說他死於梅毒,也有的說他死於疥瘡,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據《桃花聖解庵日記》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記載:……嘻戲游宴,耽溺男寵,日就裸瘠,旋患癰,項腹各一,皆濃潰,日未昏,殆不知人。
《國史舊聞》)濮蘭德、巴克斯著《慈德外記》載:「私家著述,皆謂太後縱帝游盪,及至得疾,又不慎重愛護,以至深沈不起,……蓋帝常履飲於外,至翌晨召見軍機時猶未歸也,或醉中言語失次,雜以南城猥賤之事,……一八七三年(即同治十二年)外間皆竊竊私議恐帝壽之不久。至次年十二月,帝得痘症,不能臨朝,兩宮皇太後代執國政。至月底帝遂降諭日:『朕於本月有天花之喜,……』」。《四朝佚聞》中載:「穆宗之崩,傳者不一,或雲天花,或雲內毒,而醫葯不能盡合……」這些著述除了記載同治皇帝的病情死因之外,還特意說明了同治皇帝南郊微服履行之事,並且把這件事與同治皇帝母子矛盾及病和死聯系在一起。說明由於西太後專權,同治憂郁不快之情,但是,在慈禧監視之下,僅有幾個太監夜間常出沒於宮禁森嚴的大內,至整夜不歸,竟達次晨來不及召見軍機大臣或醉語胡言的程度似難出現。
其實。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從清代皇帝「脈案檔簿」中看得一清二楚,《萬歲爺進葯底簿》中詳細記錄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載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後三十六天的脈案、病情和用葯情況,它完全證明了載淳最後死於天花。
這是詳實可靠的。197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皇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葯情況進行了專門的研討,大家的結論仍認為同治皇帝死於天花是無疑的。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 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溥儀(宣統)
作為清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一生的經歷可算是坎坷而豐富了。關於他的一生,大量的書籍、影視劇已使人們對他並不陌生了。1967年溥儀因患癌症病逝於北京。
Ⅸ 正說清朝十二帝 清朝皇帝列傳txt 下載
鏈接:
《正說清朝十二帝》是200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閻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