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南斯拉夫戰爭
㈠ 南斯拉夫戰爭和俄羅斯有什麼關系
我不去搜啦,簡要答一下
1.俄羅斯人主體是斯拉夫人,南斯拉夫雖然民族眾多,但都屬於斯拉夫人種。就像印尼華人,注意,不是華僑,國籍上講是印尼人,受當地土人欺負了,國人感到義憤填膺,受辱,要報仇。兩相對比一下,樓主理解吧。
2.前南地區從沙俄時代到蘇聯,甚至現在的俄羅斯,屬於俄勢力范圍,自已的小弟挨炸了不可能不管,要不誰還跟你?!而且,既然是俄勢力范圍,那北約打南斯拉夫就是威脅到俄利益,從這點講,俄當然要管。但事實上俄國當時國勢日衰,力不從心,又和南無接壤領土,所謂鞭長莫及嘛,所以只好派空降部隊;俄沒有力量和北約對抗,所以只是象徵性的表示一下罷了。
還作一個對比,去年俄-格戰爭,美國同樣欺負到俄頭上。不同的是前幾年俄羅斯因為石油美元的收益,實力有所恢復。其次,這回俄格領土接壤,容易派部隊過去,派過去的部隊要打仗,後勤容易保障。於是,喬治亞沒成為當年的南聯盟,這回老毛子沒有手軟。
㈡ 美國攻打南斯拉夫詳情以及南斯拉夫現狀!大神們幫幫忙
南斯拉夫戰爭指的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而引發的民族對立和內戰,從1991年斯洛維尼亞宣告獨立起爆發,到2000年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下台之後主要的紛爭依舊繼續發生。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和義大利佔領的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在戰後,經由一支民族解放軍的領導者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帶領下成功獨立。成立了這個後來稱其擁有「七國國境、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套文字、一個國家」的多樣性國家。 戰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因為鐵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南斯拉夫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或是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自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鐵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內也在戈爾巴喬夫的指導下往民主化推進,羅馬尼亞則是將獨裁者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處刑,南斯拉夫也廢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決定實行自由選舉,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國已經開此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如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等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身為南斯拉夫中心國家的領導人在米洛塞維奇宣示大塞爾維亞主義,強行將阿爾巴尼亞人佔多數的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的自治權力取消,引發了科索沃在1990年7月宣布獨立,從此南斯拉夫國內就開始了接連不斷的內戰。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國家的斯洛維尼亞經由10天的陸戰達成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接下來馬其頓宣布獨立、和塞爾維亞長期不睦的克羅埃西亞也在激戰後宣布獨立。最後1992年波斯尼亞也宣布獨立,但是波斯尼亞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又意圖要自波斯尼亞獨立而又不斷引起戰火。此外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自治州也意圖獨立,最後和塞爾維亞引發科索沃戰爭。 因為本身過於復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㈢ 南斯拉夫戰爭中美軍到底損失了多少武器和戰斗人員
所謂的零傷亡是美國人瞎說的,到底損失多少沒有真實的資料,復制一段雙方各自的公開數字,而且,其中所說的【擊落北約飛機61架】還包括無法跳傘逃生的直升機,傳言說曾有一次擊落2架美軍黑鷹,機上搭載的約50名海軍陸戰隊士兵大部喪生,但美軍根本不承認:
1999年末,北約組織飛行員、武器裝備專家和情報人員成立調查組實地調查,宣布了科索沃戰爭的空襲戰果:摧毀坦克與自行火炮93輛,受損率26%;裝甲運兵車153輛,受損率35%;火炮389門,受損率52%;其他車輛339輛。打死打傷南聯盟軍人5000人,自身損失飛機2架,無人機15架,人員無一傷亡。據南聯盟公布的戰果:南軍共擊落北約飛機61架,無人機30架,直升機7架,攔截巡航導彈238枚。自身損失了3%的坦克,1.5%的裝甲車,5%的火炮,2%的防空兵器,3%的車輛,共有534名官兵死亡。
㈣ 前南斯拉夫戰爭是誰發動的誘因是什麼
南斯拉夫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 指的是前 南斯拉夫聯邦 解體而引發的民族對立和內戰。從1991年蘇聯崩盤到2000年米洛塞維奇下台為止主要的紛爭。 緒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和義大利佔領的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在戰後,經由一支民族解放軍的領導者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帶領下成功獨立。成立了這個後來稱其擁有「七國國境、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套文字、一個國家」的多樣性國家。 戰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南斯拉夫因為鐵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或是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自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鐵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內也在戈爾巴喬夫的指導下往民主化推進,羅馬尼亞則是將獨裁者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處刑,南斯拉夫也廢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決定實行自由選舉,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國已經開此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如塞爾維亞的米洛塞維奇等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身為南斯拉夫中心國家的領導人米洛塞維奇宣示大塞爾維亞主義,強行將多數阿爾巴尼亞裔的科索沃自治州強行並入塞爾維亞,引發了科索沃在1990年7月宣布獨立,從此南斯拉夫國內就開始了接連不斷的內戰。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國家的斯洛維尼亞經由10天的陸戰達成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接下來馬其頓宣布獨立、和塞爾維亞長期不睦的克羅埃西亞也在激戰後宣布獨立。最後1992年波黑也宣布獨立,但是波黑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又意圖要自波黑獨立而又不斷引起戰火。此外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自治州也意圖獨立最後和塞爾維亞引發科索沃戰爭。 因為本身過於復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南斯拉夫內戰戰爭列表 斯洛維尼亞戰爭(十日戰爭)(1991年) 克羅埃西亞戰爭 (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亞戰爭 (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戰爭 (1999年) 馬其頓戰爭 (2001年) 斯洛維尼亞部分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獨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爾維亞控制的斯拉夫聯邦軍進攻斯洛維尼亞,受到強烈還擊。最後經歐共體調停,沖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撤出斯領土,斯境內武裝沖突暫告平息。史稱十日戰爭或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部分 第一次克羅埃西亞戰爭: 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獨立,同境內的塞族流血沖突再起。米洛舍維奇派志願軍到克境援助塞族人。戰斗主要集中在克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擴散至克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邊境地區。最後由美國外交調停結束戰爭。 第二次克羅埃西亞戰爭: 此戰爭較血腥,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後重組軍隊。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爾維亞。結果塞軍慘敗。 波斯尼亞部分 1992年3月1日的波斯尼亞公民投票結果公布。全民贊成波斯尼亞獨立,塞爾維亞向波斯尼亞開戰。雖然聯合國有派兵補給援助波斯尼亞。但塞爾維亞仍是大勝。1995年,塞爾維亞再向穆族人開火。迫使北約轟炸塞爾維亞3星期。最後塞軍投降。 科索沃部分 當1996年建立的科索沃解放軍向塞爾維亞官員和阿爾巴尼亞人發動攻擊時,沖突開始白日化,塞爾維亞官方開始大量拘捕,塞爾維亞警察在1998年3月開始大肆搜捕德雷尼察地區的科索沃解放軍,沖突更加激烈,安理會對南斯拉夫包括科索沃實行武器禁運,但境況愈演愈烈,直至爆發戰爭。 1999年3月,在向南斯拉夫提出警告並在科索沃塞爾維亞人進行進攻的情況下,北約對南斯拉夫實行空襲轟炸,秘書長說這是外交失敗造成的悲劇,雖然有時候「為了和平而使用武力是合法的」,但安理會在任何這樣的情況下都必須參與進去。 南斯拉夫對科索沃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攻擊並開始大量驅逐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造成了史無前例的85萬難民,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其他人道主義機構在阿爾巴尼亞和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對難民進行多方面的幫助。 富含多樣性的國家 七國國境 - (義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 六個共和國 - (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黑山、馬其頓) 五個民族 - (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馬其頓人) 四種語言 - (斯洛維尼亞語、克羅埃西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 三種宗教 - (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兩套文字 - (拉丁文、西里爾文) 一個國家 這個說法其實有所遺漏,像是表列五個民族之外,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和塞爾維亞西南和黑山(桑加克地區)有許多的穆斯林、在塞爾維亞南部的科索沃自治州和馬其頓的西部有不少的阿爾巴尼亞人,在塞爾維亞北部的伏伊伏丁那自治州有不少的匈牙利人、此外還有羅姆族之類的多樣民族存在。 塞爾維亞語和克羅埃西亞語其實在語言學上是同種語言,比方日本關東和關西的用語差異。最大的差異在於克羅埃西亞語使用的是西里爾文,克羅埃西亞語用的是拉丁文字。部分的用語只有微妙的差異,比方像是塞爾維亞語的河流念成「reka(音近雷-卡)」,克羅埃西亞語中則稱為「rjeka(音近:列-卡)」,但是也有像是足球在塞爾維亞語中稱為「futbal」,克羅埃西亞語中稱為「nogomet」這樣完全不同的用字在。
㈤ 問南斯拉夫戰爭全過程
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的南斯拉夫人民反對德意法西斯佔領者及其傀儡政權的革命戰爭。1941年4月6日,德國、義大利軍隊入侵南斯拉夫。4 月17日,南斯拉夫王國軍隊投降。南斯拉夫被德、意。匈、保佔領和瓜分。南共中央 4月10日在薩格勒布舉行會議,決定建立軍事委員會,組織游擊隊,准備武裝起義。6月27日,成立以南共中央總書記J.B.鐵托為總司令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總司令部。7月4日南共中央政治局作出發動全國武裝起義的決議。7月7日塞爾維亞率先起義, 7~10月起義席捲全國各地。1941年底,建立第一支正規軍第一無產者旅,游擊隊員發展到 8萬人,解放 1/5國土,牽制佔領軍29個師團和各種偽軍總共近60萬人。1942年11月底,在比哈奇鎮成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作為全國性最高政治機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軍組建了 5個無產者師,挫敗了敵偽聯合發動的3次攻勢。解放區已佔全國面積的2/5,人民武裝力量增加到15萬人。1943年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發生重大轉折。在3月和5月進行的奈雷特瓦戰役和蘇捷斯卡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和游擊隊經過浴血奮戰,突破敵人包圍,轉移到新的解放區。在11月底召開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第 2次會議上,宣布成立以鐵托為主席的全國解放委員會和在聯邦制基礎上建立南斯拉夫各民族平等的國家共同體。到1943年底,人民武裝力量擁有30萬人,解放一半國土和近 500萬居民。1944年10月20日,南斯拉夫人民武裝力量在蘇聯紅軍幫助下解放貝爾格萊德。1945年3月7日成立臨時政府,鐵托任總理。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國獲得解放,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南斯拉夫人民為獨立自由付出巨大代價。全國有170萬人死亡,350萬人無家可歸,物資損失達450億美元以上。南斯拉夫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法西斯侵略者,推翻了所謂的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和塞爾維亞等地的傀儡政權,同時完成了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歷史任務。1945年11月29日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㈥ 南斯拉夫戰爭的歷史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德國和義大利佔領的多民族國家南斯拉夫在戰後,經由一支民族解放軍的領導者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帶領下成功獨立。成立了這個後來稱其擁有「七國國境、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兩套文字、一個國家」的多樣性國家。
戰後的世界主要由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國家和蘇聯為首的東方共產勢力國家兩大集團對立而開始冷戰。南斯拉夫因為鐵托是共產主義者所以屬於東側的陣營,但是和波蘭、匈牙利或是羅馬尼亞等東歐諸國相比不同的是,南斯拉夫並非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或是衛星國家,而是發展成為具有獨自地位的社會主義國家。1980年鐵托在沒有指定繼承人的情況下死去,蘇聯國內也在戈爾巴喬夫的指導下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羅馬尼亞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也在巨變和動亂中被處死,南斯拉夫社會體制也因此由社會主義成為了資本主義,組成南斯拉夫的各國已經開始醞釀脫離南斯拉夫這個架構。此時,前南各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者開始掌權。
二次大戰以後,鐵托領導的南共建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致力於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解決復雜的民族問題,承認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自主權。應該說,鐵托時代的鐵腕政策和鐵托本人的崇高威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維持了南斯拉夫國家的穩定和民族關系的相對緩和。但另一方面,鐵托和南共(後改名為南共聯盟)在民族理論和實踐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錯誤,起初過早地認為國內民族問題已經解決,後來當矛盾逐步凸現時卻又簡單化地採用階級斗爭的方式或高壓政策來處理。對占國內人口比重最大的塞爾維亞族實行長期箝制、多方制約的政策,勢必傷害其民族感情及對黨和中央政府的信任,導致民族關系的緊張。南共聯盟的這些政策失誤,事實上多少也為日後南斯拉夫的民族分裂、國家解體埋下了伏筆。
1991年6月,文化和宗教上最接近西方國家的斯洛維尼亞經由10天的陸戰達成獨立(史稱十日戰爭)、接下來馬其頓宣布獨立、和塞爾維亞長期不睦的克羅埃西亞也在激戰後宣布獨立。最後1992年波黑也宣布獨立,但是波黑國內的塞爾維亞人又意圖要自波黑獨立而又不斷引起戰火。此外塞爾維亞國內的科索沃自治州也意圖獨立最後和塞爾維亞引發科索沃戰爭。
因為本身過於復雜的歷史背景引發的問題無法完全解決,但是經由北約和聯合國的介入,戰火最後慢慢平息。
㈦ 前南斯拉夫解體後爆發的波黑戰爭是怎麼回事
從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發生的波黑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又一次局部地區大規模作戰,波黑戰爭的結果,造成了波黑全部人口440萬中,有27.8萬人死亡,200多萬人淪為難民,國家的80%基礎設施遭到破壞,直接經濟損失達450多億美元。
波黑戰爭是一場民族內戰,直接參戰方是波黑國內三大民族,分別是占人口總數最多的穆斯林,大約佔43.7%,塞爾維亞人佔31.4%,克羅埃西亞人佔17.3%。三大民族的信仰也不同,塞爾維亞人信奉東正教,克羅埃西亞人信奉天主教,而穆斯林族信奉伊斯蘭教,歷史原因信仰問題,讓這三個民族無法和睦共處,即使有過短暫的統一,也在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解體後,再次面臨分崩離析,這三個民族對波黑國家的前途命運,產生了嚴重分岐,三方無法調解,波黑戰爭爆發,支持波國獨立的穆斯林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組成了聯軍,而堅決反對獨立的塞爾維亞人,在前南斯拉夫共和國的支持下,擁有武器優勢,也和穆克聯軍勢均力敵。
雙方在波黑戰爭初期開始了瘋狂的爭奪領地階段,佔有總人口31.4%的塞爾維亞人憑借武器優勢,爭奪到了整個波黑境內的70%的土地,勢力大增,而人口最多的穆斯林人卻只有10%的土地,雙方展開了激戰,而塞爾維亞人更是對穆斯林人和克羅埃西亞人展開了種族屠殺,波黑戰爭的暴行,讓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社會深感憂慮,最後還在北約的軍事干預下,塞爾維亞人才簽訂停戰協議。
自從1992年4月爆發,一直打到1995年12月的波黑戰爭,死亡人數佔全國總人口440萬的6.8%,還有一半的人淪為了難民,無家可歸,全國境內80%的基礎設施損毀,波黑戰爭影響直接經濟損失450多億美元,更別說到現在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民族對立。 波黑戰爭是一場民族內戰,在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共和國解體後,波黑境內的三大民族對波黑的國家前途命運產生嚴重分岐,占人口總數最多的穆斯林人支持波國獨立,並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克羅埃西亞人也是支持獨立的,但他們更願意波黑成為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占總人口31.4%的塞爾維亞人則是堅決反對獨立,於是這樣的背景下,波黑戰爭爆發了,塞爾維亞人對搞穆斯林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的聯軍,雙方勢均力敵。
波黑戰爭進行到中期,聯合國和國際社會進行諸多努力調停,但都沒有效果,最後北約軍事力量直接干預介入,才讓塞爾維亞人簽訂停戰協議。 即使現在波黑戰爭的影響還在繼續,在戰爭中失蹤的人口,不時被人們發現在波黑境內某個不知名的偏僻地方的某個坑內,早已變成累累白骨,而波黑戰爭的罪魁禍首前南斯拉夫的總統,也接受荷蘭海牙國際法庭的審判。
㈧ 描寫南斯拉夫的戰爭小說有幾本
<沼澤庄> 作者:[南]阿爾森 荻克里奇
《蠟燭》西蒙諾夫
德里納河上的橋》安德里奇
㈨ 南斯拉夫戰爭的介紹
南斯拉夫戰爭指的是指在外部干涉勢力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而引發的民族內戰,從1991年斯洛維尼亞宣告獨立起爆發,到2000年斯洛博丹·米洛塞維奇下台之後主要的紛爭依舊繼續發生。
㈩ 南斯拉夫戰爭的戰爭列表
斯洛維尼亞戰爭(1991年) 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亞戰爭(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戰爭(1999年) 馬其頓紛爭(2001年) 主條目:十日戰爭 (斯洛維尼亞)
1991年6月25日,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南斯拉夫下令由塞爾維亞控制的斯拉夫聯邦軍進攻斯洛維尼亞並受到強烈還擊。最後經歐共體調停,沖突雙方於7月7日達成停火協議,撤出斯洛維尼亞的領土,斯洛維尼亞境內武裝沖突暫告平息。史稱十日戰爭或獨立戰爭。 克羅埃西亞的獨立戰爭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次克羅埃西亞戰爭: 1991年6月,克羅埃西亞隨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同境內的塞族流血沖突再起。米洛舍維奇派志願軍到克羅埃西亞境內援助塞爾維亞族人。戰斗主要集中在克羅埃西亞境內的塞族聚居區,後來擴散至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的邊境地區。最後由美國外交調停結束戰爭。
第二次克羅埃西亞戰爭: 克羅埃西亞在1991年後重組軍隊。在1995年再度攻打塞爾維亞。結果塞軍慘敗,此戰役較前者血腥。 「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沖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沖突。(在內戰後隨即發生的國際沖突)這些沖突是:1996年—1999年: 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安全武力和科索沃分裂武裝「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的戰爭。 1999年: 南斯拉夫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之間的戰爭。從3月24日至6月10日,當北約攻擊南斯拉夫目標時,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持續與南斯拉夫武力戰斗,在這段期間,西方宣傳戰亂造成了科索沃人口的大滅絕,但這一說法未經聯合國的認定。
南斯拉夫聯盟在1991年明顯分裂為支持和反對米洛舍維奇兩派,聯邦的分崩離析在所難免。3月16日米洛舍維奇在電視上宣布南聯盟結束。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波黑隨後分別宣布獨立。
米洛舍維奇當時的政策是「全體塞爾維亞人生活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即在那些獨立的國家中塞族人要有民族自決權。這一政策導致民族混居的地區產生沖突,被反對者批評為「大塞爾維亞主義」。他的肖像在塞爾維亞被到處懸掛,一時間成為繼鐵托之後受人民擁戴的英雄領袖。
在米洛舍維奇和南斯拉夫人民軍的支持下,克羅埃西亞和波黑的塞族人通過武力手段要求建立塞族自治區,引發克羅埃西亞戰爭(1991年——1995年)和波黑戰爭(1992年——1995年)。戰爭造成塞爾維亞的經濟衰退,再加上北約派出維持和平部隊阻止了塞族人的部分種族屠殺,塞族人的自治目的未能達成。在戰爭中,關於各方對平民進行種族清洗式大屠殺的指控層出不窮。1995年在波黑發生的斯雷布雷尼察屠殺,有人懷疑是米洛什維奇控制下的塞爾維亞特種部隊所為,米洛什維奇後來因此被控犯有種族屠殺罪。
1997年7月,米洛舍維奇因任期到期,無法連任塞爾維亞總統,退而求其次競選只包括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總統並當選。同年科索沃自治省的分裂主義勢力在外部勢力支持成立下叛軍「科索沃解放軍」。他們襲擊塞爾維亞和南聯盟的保安部隊,並殺害塞族官員和他們認定的與塞爾維亞合作的阿爾巴尼亞族和塞族人。塞爾維亞部隊和科索沃解放軍的沖突截至1998年造成數百人的死亡和上萬阿族平民的流離失所。
1999年2月6日,在北約的壓力下,塞爾維亞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舉行和平談判,談判的基礎是美國特使希爾草擬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南聯盟的領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聯盟軍隊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軍」解除武裝,按當地居民人口比例組成新的警察部隊維持治安,北約向科索沃派遣多國部隊保障協議實施。這個方案對雙方來說都難以接受,阿族堅持要最終走向獨立,並且不願解除武裝,南聯盟則不同意科索沃獲得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亦反對北約部隊進駐科索沃。但是,主持談判的北約表示,這個方案的內容不許改變,必須接受,否則拒絕的一方將受到懲罰。在談判陷入僵局後曾一度休會,3月15日復會,阿族代表於18日簽署了協議,但塞爾維亞方面仍然拒絕在朗布依埃森林協議上簽字。3月19日,北約向南聯盟發出最後通牒,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 78天的大規模空襲,沒有能直接制止沖突雙方的暴行,還造成了500多名平民傷亡。在北約空襲的壓力下,經過俄羅斯、芬蘭等國的斡旋調停,米洛舍維奇無奈妥協,接受朗布依埃森林協議基本內容,同意從科索沃撤軍,由聯合國接管科索沃,允許多國部隊進駐科索沃。
至此,西方肢解南斯拉夫的意圖終於得以實現,南斯拉夫從世界版圖中消失,其中的啟示作用將長期給人以警醒。